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学习及其理论解释)-试卷 1 及答案解析(总分:10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44,分数:88.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2.下列现象中,属于学习现象的是( )(分数:2.00)A.得了感冒全身无力B.害怕恶狗C.服用兴奋剂后,兴奋性增强D.蜜蜂会建巢3.提出信息加工模式的心理学家是( )(分数:2.00)A.梅耶尔B.加涅C.奥苏伯尔D.班杜拉4.加涅曾对自己提出的学习水平的分类进行修正,将原来的前四类学习: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系列学习和言语联想学习合并为一类,称为
2、( )(分数:2.00)A.信号学习B.SR 的学习C.连锁学习D.言语联想5.辨别多种刺激的异同之处的学习属于( )(分数:2.00)A.言语联想学习B.辨别学习C.概念学习D.规则学习6.把握事物的抽象和共同的特征的学习属于( )(分数:2.00)A.刺激反应学习B.辨别学习C.概念学习D.命题学习7.在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中,用来解决“怎么做”这一问题的学习是( )(分数:2.00)A.言语信息的学习B.认知策略的学习C.智慧技能的学习D.运动技能的学习8.下列不属于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的是( )(分数:2.00)A.认知策略的学习B.运动技能的学习C.态度的学习D.社会规范的学习9.内部组织
3、起来用于调节学习者自己的内部注意、学习、记忆与思维过程的技能属于( )学习(分数:2.00)A.智力技能B.认知策略C.言语信息D.运动技能10.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来进行新的学习,建立新旧经验之间的联系的过程是( )(分数:2.00)A.接受学习B.发现学习C.意义学习D.机械学习11.我国学者根据( )的不同将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社会规范的学习。(分数:2.00)A.学习主体B.学习结果C.学习性质D.学习内容12.下列属于学生学习的特点的是( )(分数:2.00)A.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B.是一种完全自发的活动C.不需要指导D.主要是直接经验的掌握13.以下心理现象中,属于学习的
4、是( )(分数:2.00)A.虫子飞进眼睛时,不停地眨眼B.鹦鹉学舌C.小明经常上课走神D.喝完咖啡后精神好多了14.加涅按照学习的结果把学习分为( )(分数:2.00)A.信号学习、概念学习、规则的学习、连锁学习、辨别学习B.言语信息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态度学习、运动技能的学习C.认知学习、情感学习、动作技能学习D.有意义学习、接受学习、机械学习、发现学习15.按照学习进行的方式,奥苏伯尔把学习分为( )(分数:2.00)A.有意义学习、接受学习B.有意义学习、机械学习C.接受学习、发现学习D.发现学习、机械学习16.小老鼠通过尝试和错误进行的“迷宫”问题解决属于( )(分
5、数:2.00)A.独立的发现学习B.有指导的发现学习C.有意义学习D.接受学习17.以下几位哪一个是联结派的代表人物?( )(分数:2.00)A.斯金纳B.托尔曼C.皮亚杰D.布鲁纳18.首先打出行为主义心理学旗帜的是( )(分数:2.00)A.巴甫洛夫B.斯金纳C.桑代克D.华生19.观察学习理论是由( )提出来的。(分数:2.00)A.桑代克B.奥苏伯尔C.苛勒D.班杜拉20.以下哪一条学习规律不是巴甫洛夫提出的?( )(分数:2.00)A.习得律B.效果律C.消退律D.泛化律21.原本乘坐巴士会晕车的人,后来乘船、乘火车等也有类似的反应,这是( )(分数:2.00)A.条件反射的消退B.
6、条件反射的泛化C.条件反射的分化D.条件反射的习得22.当条件反射形成后,对引起条件反射泛化的类似刺激不予强化,使类似的不同的刺激被辨别出来,这是条件作用的( )(分数:2.00)A.强化B.消退C.分化D.习得23.以下哪一个不是桑代克总结的学习原则?( )(分数:2.00)A.准备律B.习得律C.练习律D.效果律24.孩子哭闹要买玩具,母亲对其不予理睬,这是( )(分数:2.00)A.正强化B.负强化C.惩罚D.消退25.下大雨的时候,小王被雨淋到,他迅速跑回家,发现自己并没有淋得很湿,以后,每当下雨小王都跑得很快。这是( )(分数:2.00)A.条件反射B.逃避条件作用C.回避条件作用D
7、.顿悟26.古时候对“戴罪立功”的犯人一般会“从轻发落”,这种“从轻发落”是( )(分数:2.00)A.消退B.惩罚C.强化D.分化27.程序性教学实际上是( )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分数:2.00)A.学习的操作性条件作用B.观察学习C.认知学习D.认知同化28.班杜拉总结的学习过程的四个环节是( )(分数:2.00)A.注意再现模仿练习B.注意保持一再现动机C.观察模仿练习巩固D.观察练习保持动机29.班杜拉认为个体在进行观察学习时,影响其注意的因素不包含( )(分数:2.00)A.观察者自身特点B.榜样行为的特征C.榜样自身的外部特征D.个体与榜样的关系30.小陈会抽烟,周围的同学都觉得
8、很神奇,于是小李也学会抽烟,但是回到家,小李在爸爸面前从来不抽烟。可见,小李学习中的动机过程属于( )(分数:2.00)A.正强化B.负强化C.自我强化D.替代强化31.以下心理学家不属于认知心理学派的是( )(分数:2.00)A.苛勒B.魏特海默C.布鲁纳D.斯特菲32.以下心理学家及其理论匹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分数:2.00)A.奥苏伯尔-认知发现说B.苛勒完形顿悟说C.托尔曼认知目的说D.加涅信息加工理论33.苛勒在研究黑猩猩的学习时采用的实验是( )(分数:2.00)A.迷箱实验B.迷津实验C.叠箱实验D.“三座山”实验34.格式塔派提出的学习的公式是( )(分数:2.00)A.S
9、RB.SORC.S 一 ORD.SS35.“认知地图”的概念是由( )提出来的?(分数:2.00)A.皮亚杰B.考夫卡C.班杜拉D.托尔曼36.布鲁纳是( )学习观的代表人物。(分数:2.00)A.结构主义B.建构主义C.行为主义D.要素主义37.布鲁纳认为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 )(分数:2.00)A.建构法B.发现法C.顿悟法D.接受法38.加涅信息加工系统中的第二级是( )(分数:2.00)A.感受器B.感觉登记C.短时记忆D.长时记忆39.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是( )个左右的信息组块。(分数:2.00)A.7B.14C.20D.540.要使信息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必须经过
10、( )(分数:2.00)A.编码B.检索C.复述D.提取41.加涅认为学习的最初阶段是( )(分数:2.00)A.习得阶段B.领会阶段C.保持阶段D.动机阶段42.在学生学习的概括阶段,老师所应该做的是( )(分数:2.00)A.指导学生对信息进行编码B.帮助学生练习在多种情境下运用信息,使信息得以迁移C.为学生提供线索和启发,帮助其回忆信息的内容D.对学生的学习提供评价43.建构主义的理论流派中,在皮亚杰的思想之上发展起来的是( )(分数:2.00)A.社会建构主义B.激进建构主义C.信息加工建构主义D.社会文化建构主义44.社会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是( )(分数:2.00)A.斯特菲B.冯.
11、格拉塞斯菲尔德C.鲍尔斯菲尔德D.维果斯基二、辨析题(总题数:2,分数:4.00)45.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分数:2.00)_46.负强化就是运用惩罚排除不良行为的过程。(分数:2.00)_三、简答题(总题数:4,分数:8.00)47.简述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分数:2.00)_48.简述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分数:2.00)_49.简述格式塔学派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分数:2.00)_50.巴甫洛夫在其经典性条件作用说中提出了哪些学习规律?(分数:2.00)_四、分析论述题(总题数:4,分数:8.00)51.必答题(分数:2.00)_52.有人说:“现在是建构主义学习的时代了
12、,结构主义学习理论落后了。”请评述这种观点。(分数:2.00)_53.论述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分数:2.00)_54.比较奥苏伯尔与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观点。(分数:2.00)_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学习及其理论解释)-试卷 1 答案解析(总分:10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44,分数:88.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解析:2.下列现象中,属于学习现象的是( )(分数:2.00)A.得了感冒全身无力B.害怕恶狗 C.服用兴奋剂后,兴奋性增强D.蜜蜂会建巢解析:3.提出信息加工模式
13、的心理学家是( )(分数:2.00)A.梅耶尔B.加涅 C.奥苏伯尔D.班杜拉解析:4.加涅曾对自己提出的学习水平的分类进行修正,将原来的前四类学习: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系列学习和言语联想学习合并为一类,称为( )(分数:2.00)A.信号学习B.SR 的学习C.连锁学习 D.言语联想解析:5.辨别多种刺激的异同之处的学习属于( )(分数:2.00)A.言语联想学习B.辨别学习 C.概念学习D.规则学习解析:6.把握事物的抽象和共同的特征的学习属于( )(分数:2.00)A.刺激反应学习B.辨别学习C.概念学习 D.命题学习解析:7.在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中,用来解决“怎么做”这一问题的学习
14、是( )(分数:2.00)A.言语信息的学习B.认知策略的学习 C.智慧技能的学习D.运动技能的学习解析:8.下列不属于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的是( )(分数:2.00)A.认知策略的学习B.运动技能的学习C.态度的学习D.社会规范的学习 解析:9.内部组织起来用于调节学习者自己的内部注意、学习、记忆与思维过程的技能属于( )学习(分数:2.00)A.智力技能B.认知策略 C.言语信息D.运动技能解析:10.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来进行新的学习,建立新旧经验之间的联系的过程是( )(分数:2.00)A.接受学习B.发现学习C.意义学习 D.机械学习解析:11.我国学者根据( )的不同将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
15、、技能的学习和社会规范的学习。(分数:2.00)A.学习主体B.学习结果 C.学习性质D.学习内容解析:12.下列属于学生学习的特点的是( )(分数:2.00)A.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B.是一种完全自发的活动C.不需要指导D.主要是直接经验的掌握解析:13.以下心理现象中,属于学习的是( )(分数:2.00)A.虫子飞进眼睛时,不停地眨眼B.鹦鹉学舌 C.小明经常上课走神D.喝完咖啡后精神好多了解析:解析:注意学习的几个特点:由经验引起;发生了行为上的变化;变化是由反复的练习导致的;动物也存在学习。14.加涅按照学习的结果把学习分为( )(分数:2.00)A.信号学习、概念学习、规则的学习、连
16、锁学习、辨别学习B.言语信息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态度学习、运动技能的学习 C.认知学习、情感学习、动作技能学习D.有意义学习、接受学习、机械学习、发现学习解析:15.按照学习进行的方式,奥苏伯尔把学习分为( )(分数:2.00)A.有意义学习、接受学习B.有意义学习、机械学习C.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D.发现学习、机械学习解析:16.小老鼠通过尝试和错误进行的“迷宫”问题解决属于( )(分数:2.00)A.独立的发现学习 B.有指导的发现学习C.有意义学习D.接受学习解析:17.以下几位哪一个是联结派的代表人物?( )(分数:2.00)A.斯金纳 B.托尔曼C.皮亚杰D.布鲁纳
17、解析:18.首先打出行为主义心理学旗帜的是( )(分数:2.00)A.巴甫洛夫B.斯金纳C.桑代克D.华生 解析:19.观察学习理论是由( )提出来的。(分数:2.00)A.桑代克B.奥苏伯尔C.苛勒D.班杜拉 解析:20.以下哪一条学习规律不是巴甫洛夫提出的?( )(分数:2.00)A.习得律B.效果律 C.消退律D.泛化律解析:21.原本乘坐巴士会晕车的人,后来乘船、乘火车等也有类似的反应,这是( )(分数:2.00)A.条件反射的消退B.条件反射的泛化 C.条件反射的分化D.条件反射的习得解析:22.当条件反射形成后,对引起条件反射泛化的类似刺激不予强化,使类似的不同的刺激被辨别出来,这
18、是条件作用的( )(分数:2.00)A.强化B.消退C.分化 D.习得解析:23.以下哪一个不是桑代克总结的学习原则?( )(分数:2.00)A.准备律B.习得律 C.练习律D.效果律解析:24.孩子哭闹要买玩具,母亲对其不予理睬,这是( )(分数:2.00)A.正强化B.负强化C.惩罚D.消退 解析:25.下大雨的时候,小王被雨淋到,他迅速跑回家,发现自己并没有淋得很湿,以后,每当下雨小王都跑得很快。这是( )(分数:2.00)A.条件反射B.逃避条件作用 C.回避条件作用D.顿悟解析:解析: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的关键区别在于:是否厌恶刺激已经发生,已经遭到其攻击,题中的小王已经被雨淋
19、到,属于逃避条件作用。26.古时候对“戴罪立功”的犯人一般会“从轻发落”,这种“从轻发落”是( )(分数:2.00)A.消退B.惩罚C.强化 D.分化解析:27.程序性教学实际上是( )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分数:2.00)A.学习的操作性条件作用 B.观察学习C.认知学习D.认知同化解析:28.班杜拉总结的学习过程的四个环节是( )(分数:2.00)A.注意再现模仿练习B.注意保持一再现动机 C.观察模仿练习巩固D.观察练习保持动机解析:29.班杜拉认为个体在进行观察学习时,影响其注意的因素不包含( )(分数:2.00)A.观察者自身特点B.榜样行为的特征C.榜样自身的外部特征D.个体与榜样
20、的关系 解析:30.小陈会抽烟,周围的同学都觉得很神奇,于是小李也学会抽烟,但是回到家,小李在爸爸面前从来不抽烟。可见,小李学习中的动机过程属于( )(分数:2.00)A.正强化B.负强化C.自我强化 D.替代强化解析:解析:班杜拉把动机过程分为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首先小李的行为是内心判断肯定属于内部强化,替代强化是榜样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直接体验到的后果,以同样方式影响自己,而小李的爸爸与周围同学对抽烟的反应肯定不一样,因而,也不是替代强化。31.以下心理学家不属于认知心理学派的是( )(分数:2.00)A.苛勒B.魏特海默C.布鲁纳D.斯特菲 解析:32.以下心理学家及其理论匹配不正
21、确的一项是( )(分数:2.00)A.奥苏伯尔-认知发现说 B.苛勒完形顿悟说C.托尔曼认知目的说D.加涅信息加工理论解析:33.苛勒在研究黑猩猩的学习时采用的实验是( )(分数:2.00)A.迷箱实验B.迷津实验C.叠箱实验 D.“三座山”实验解析:34.格式塔派提出的学习的公式是( )(分数:2.00)A.SRB.SOR C.S 一 ORD.SS解析:35.“认知地图”的概念是由( )提出来的?(分数:2.00)A.皮亚杰B.考夫卡C.班杜拉D.托尔曼 解析:36.布鲁纳是( )学习观的代表人物。(分数:2.00)A.结构主义 B.建构主义C.行为主义D.要素主义解析:37.布鲁纳认为学生
22、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 )(分数:2.00)A.建构法B.发现法 C.顿悟法D.接受法解析:38.加涅信息加工系统中的第二级是( )(分数:2.00)A.感受器B.感觉登记C.短时记忆 D.长时记忆解析:39.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是( )个左右的信息组块。(分数:2.00)A.7 B.14C.20D.5解析:40.要使信息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必须经过( )(分数:2.00)A.编码B.检索C.复述 D.提取解析:41.加涅认为学习的最初阶段是( )(分数:2.00)A.习得阶段B.领会阶段C.保持阶段D.动机阶段 解析:42.在学生学习的概括阶段,老师所应该做的是( )(分数:2.0
23、0)A.指导学生对信息进行编码B.帮助学生练习在多种情境下运用信息,使信息得以迁移 C.为学生提供线索和启发,帮助其回忆信息的内容D.对学生的学习提供评价解析:43.建构主义的理论流派中,在皮亚杰的思想之上发展起来的是( )(分数:2.00)A.社会建构主义B.激进建构主义 C.信息加工建构主义D.社会文化建构主义解析:44.社会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是( )(分数:2.00)A.斯特菲B.冯.格拉塞斯菲尔德C.鲍尔斯菲尔德 D.维果斯基解析:二、辨析题(总题数:2,分数:4.00)45.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分数:2.00)_解析:46.负强化就是运用惩罚排除不良行为的过程。(分数
24、: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混淆了负强化和惩罚的概念。 首先,要弄清惩罚的概念: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叫作“惩罚”。 其次,看看负强化的定义:斯金纳认为,强化有两类,一类是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正强化(积极强化)。比如,当学生表现不错,受到学校或教师的表扬和鼓励,这里的“表扬”和“鼓励”就是一种积极强化。另一类是当某种刺激在有机体环境中消失或减少时,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便是消极强化,也称负强化。比如,当学生表现不好,受到学校或教师的处罚,一旦处罚解除,这时对学生也会产生一种刺激,这种
25、刺激就是消极强化。 可见,惩罚与负强化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比如,某人因为犯罪被判处终身监禁,这里的“判刑”就是一种惩罚,目的是抑制或阻止此人不好的行为表现。假如,经过改造,犯人的不好行为得到了抑制或消除,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那么法律可能会对他进行减刑,或者“解除处罚”。这里的“解除处罚”就是对犯人受到惩罚之后的行为表现表示肯定或赞扬。这就是一种强化负强化。 因此,题中说法不正确,应该说: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惩罚鼓励积极行为的过程。)解析:三、简答题(总题数:4,分数:8.00)47.简述桑代克的学习理论。
26、(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一反应联结;他认为,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学习的过程是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1)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学习者有准备而又给以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则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以活动也感到烦恼。 (2)练习律: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也就是 SR 联结受到练习和使用得越多,就变得越来越强,反之,变得越弱。在他后来的著作中,他修改了这一规律,因为,他发现没有奖励的练习是无效的,联结只有通过有奖励的练习才能增强。 (3)效果律:桑代
27、克的效果律表明,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是,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据此,桑代克得出:奖励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奖励就是感到愉快的或可能进行强化的物品、刺激或后果,在桑代克后来的著作中,他取消效果律中消极的或令人烦恼的部分。因为他发现惩罚并不一定削弱联结,其效果并非与奖励相对。)解析:48.简述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按照条件作用理论,学习是在个体行为表现的基础上,经由奖励或惩罚等外在控制而产生的,即学习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的。而班杜拉认为,这种观点对动物来说也许
28、成立,但对人而言则未必成立。因为人的许多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等的学习都来自间接经验。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地产生学习,班杜拉称这种学习为观察学习。 (1)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是基于下面的实验提出的: 在早期的一项研究中,班杜拉及其合作者首先让儿童观察成人榜样对一个充气娃娃拳打脚踢,然后把儿童带到一个放有充气娃娃的实验室,让其自由活动,并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结果发现,儿童在实验室里对充气娃娃也会拳打脚踢。这说明,成人榜样对儿童行为有明显影响,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成人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新行为。 在后来的一项实验中,他们对早期的实验做了进一步的延伸,把儿童分为三组,首先让儿童看到电
29、影中的成年男子的攻击性行为。在影片结束后,第一组儿童看到成人被表扬,第二组看到成人被批评,第三组既不表扬也不批评。然后,再把儿童带到实验室,里面有成人攻击过的对象。结果发现,榜样受奖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最多,受罚组最少,控制组居中。这说明,榜样攻击性行为所导致的后果是儿童是否自发模仿这种行为的决定因素。 但这是不是表示受奖组儿童就习得了攻击性行为,受罚组的儿童就没有呢?为此实验人员又以糖果为奖励,让儿童尽量回忆刚才成人是怎么做的,并表现出来。结果发现,三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几乎一致。这说明,榜样行为所导致的后果,只影响到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表现,而对攻击性行为的学习几乎没有影响。只不过,儿童看到榜样受
30、罚把习得的行为隐藏起来,不敢表现出来。 (2)据此,班杜拉总结出学习的基本过程和条件。 班杜拉认为,人类大多数的行为都是通过观察习得的,这个学习过程受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的影响。 注意过程:调节着观察者对示范活动的探索与知觉 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首要阶段,决定着大量的榜样中选择什么作为观察对象,影响注意的因素有:第一,榜样行为的特性;第二,榜样的特征:第三,观察者的特点。 保持过程:使得学习者把瞬间的经验转变为符号概念,形成内部表征,这一过程有赖于表象系统、语言系统,有时还有动作演练。 动作再现过程:以内部表征为指导,做出反应。 观察学习的第三个过程是把符号性的表征转化为适当的
31、行为。一个人即使充分意识到了榜样行为,并记忆在头脑中,若没有适当的动作能力,个体仍不能再现这种行为。所以是否具备榜样行为所需的自己能也是一个条件。 动机过程:决定所习得的行为中哪一种将被表现出来。 班杜拉把习得与行为表现相区分,认为行为表现是由动机变量控制的。动机过程包括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首先,如果按照榜样行为行动会导致有价值的结果,而不会导致无奖励或惩罚的后果,人们倾向于展现这一行为。这是一种外部强化。 其次,观察到榜样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直接体验到的后果,是以同样的方式影响观察者的行为表现的,即学习者的行为表现是受替代强化影响的。 自我强化是指人们能够自发地预测自己行为的结果,
32、并依靠信息反馈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 这就是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该理论在实际德育工作中有很多启发意义,例如:教师应该注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和借鉴的榜样,引导学生学习和保持榜样行为,并为学生创造再现榜样行为的机会,对良好的行为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错误的行为则给予批评和教育,适时强化。)解析:49.简述格式塔学派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完形一顿悟说是由德国的格式塔心理学派提出的一种学习的理论,是苛勒在德国对黑猩猩学习和解决问题进行研究后提出的。 (1)苛勒的实验。 在苛勒的实验中,著名的有“叠箱实验”“接竹竿实验”。在接竹竿实验中,苛勒将黑猩猩关在一
33、个笼子里面,笼子里有两根能够接起来的竹竿,在笼子外面放有香蕉。黑猩猩要想得到香蕉,就必须把这两根竹竿接起来。黑猩猩被关在笼子里面之后,它先用手去够香蕉,用一根竹竿够香蕉,经过这样的尝试之后,黑猩猩不能得到香蕉,这时黑猩猩就会停下来,看看外面的香蕉(目标物),把两根竹竿在手里摆弄,偶然地使两根竹竿接了起来,它就会很快地用接起来的竹竿去得到食物。黑猩猩很高兴自己的“发明”,不断重复着这一获得香蕉的方式。 (2)完形一顿悟说的主要观点。 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 苛勒认为,学习是一个顿悟的过程,是个体利用自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景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而不是尝试错误的过程。所谓顿悟就是动物突然觉察到问题解决
34、的办法,是动物领会到自己的动作该怎样进行,领会到自己的动作和情景、特别是和目的物之间的关系。动物只有在清楚地认识到整个问题情境中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时,顿悟才可能发生。 顿悟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觉的重新组织过程,从模糊的、无组织状态到有意义、有结构、有组织的状态,这就是知觉的重组,也是顿悟产生的基础。 学习的实质在于构造完形。 德文“gestalt”的音译为格式塔,这个单词在德文中具有“形”“式”“完整”等意思,一般把它翻译为“完形”。所以格式塔心理学也称完形心理学,在关于学习的看法上,强调学习在于构造一种完形,认为人心对环境提供着一种组织或完形作用,而这种完形和组织作用就是学习。当环境发生变化、遇
35、到困难或问题时,有机体头脑中已经形成的“形”就出现了“缺口”“缺陷”,就会有一种渡过这种缺口、弥补缺陷从而完结图形的趋向,即组织或构造新的完形,这种活动就是学习。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动物生活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这种缺口、缺陷也会不断出现,动物就会不断地发生组织再组织、构造再构造的活动,即不断地进行学习。苛勒认为,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解决,都是由于对情境中事物关系的理解而构成一种完形来实现的。 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不是直接的,而需以意识为中介。 作为现代认知心理学先驱的格式塔心理学是在批判构造主义、行为主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他们看到了这些学派的还原主义、机械主义的不足,从而把研究的对象确定为知觉、思维
36、等心理现象上,主张研究意识,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为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心理学的来源。 格式塔学派关于学习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桑代克和行为主义的观点提出来的,在某种程度上纠正了他们的简单化、机械化的错误,并选用灵长类动物作为主要实验研究对象,这更接近于人类的学习,但他们企图用顿悟说完全解说人类的学习,也是不妥当的。同样,他们否认尝试错误的学习形式,过分夸大顿悟学习的作用与意义,也不符合学习的实际。)解析:50.巴甫洛夫在其经典性条件作用说中提出了哪些学习规律?(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巴甫洛夫是俄国生理学家,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通过狗分泌唾液的实验,他得出条件反射作
37、用的一些重要规律,并引入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 (1)习得、强化、消退。 有机体对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之间的联系的获得阶段称为条件反射的习得阶段。这阶段 必须将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同时或近于同时地多次呈现,才能建立这种联系,这就是条件反射的习得。这种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就称为强化,强化的次数越多,条件反射就越巩固。如果反应行为得不到无条件刺激的强化,即使重复条件刺激,有机体原先建立起条件反射也将会减弱并且消失,这称之为条件反射的消退。 (2)泛化。 指条件反射一旦建立,那些与原来刺激相似的新刺激也可能唤起反应,这称之为条件反射的泛化。 (3)分化(辨别)。 分化是与泛化互补的过程
38、。泛化是指对类似的事物做出相同的反应,辨别则是对刺激的差异的不同反应,即只对特定刺激给予强化,而对引起条件反射泛化的类似刺激不予强化,这样,条件反射就可得到分化,类似的不相同的刺激就可以得到辨别。 (4)高级条件作用。 由一个已经条件化了的刺激来使另外一个中性刺激条件化的过程,叫作高级条件作用。)解析:四、分析论述题(总题数:4,分数:8.00)51.必答题(分数:2.00)_解析:52.有人说:“现在是建构主义学习的时代了,结构主义学习理论落后了。”请评述这种观点。(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我们处在一个信息量极为丰富的时代,各种新兴的思想层出不穷,建构主义的兴起是教育心理学和
39、学习理论领域正在发生的一场革命,作为一种新兴事务,它身上有很多优秀的、创新的地方,但是由于它正处于发展的过程中,尚未达到完善的境地;而结构主义学习作为长期以来为我们肯定的学习模式,有其独特的长处,尽管时代发展了,对于传统我们还是不能一概否认,应合理地取长补短。要做到这些,首先,我们先了解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各自的特色: (1)结构主义学习理论。 结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布鲁纳,他是当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他反对以强化为主的程序教学,认为那只能使学生呆读死记,不会在另一种情境中运用这些知识。他倡导发现学习,强调学科结构在学生认知结构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出发,对学
40、生的学习、动机以及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 学习观。 第一,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布鲁纳反对行为主义学习观,主张认知学习观。他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一反应的联结,而是使学生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对知识进行的一个编码系统)。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不论是认识一种样式、掌握一个概念、解决一个问题,还是发明一个科学理论,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通过把新获得的信息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进而积极地构成他的知识体系。认知结构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给经验中的规律性以意义和组织,并形成一种模式。 第二,学习包括获得、转
41、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门学科,看来包括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这三个过程是: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知识的评价。学习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学习活动首先是新知识的获得过程,学生在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总是由一系列情节组成的,每一个情节(或一个事件)总是涉及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由此可见,学生并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信息加工者。 布鲁纳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因此,教师应明确所要构建的学生的认知结构包含的要素,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通过获得、转化、评价去掌握新知识,从而使学科的知识结构转变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使书本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
42、识。 结构教学观。 布鲁纳不仅研究学习问题,也研究教学问题。他认为学习理论是描述性,告诉我们实际情况怎么样;而教学理论是规定性的,它阐明获得知识和技能最佳途径方面的规则。 在关于学习的观点中,布鲁纳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调认知结构的重要性。在教学的观点中,他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因此,布鲁纳很重视学科结构的教学,把学科的基本结构放在设计课程和编写教材的中心地位,成为教学的中心。可见,布鲁纳把教师的作用定位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设计者。 发现学习法。 基于上面的这些学习方面的见解,布鲁纳认为“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发现法。发
43、现就是“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学生获得的知识尽管都是人类已经知晓的事物,但如果这些知识是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引发出来的,那么对学生来说仍然是一种“发现”。为此,教学不应当使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应让“学生自己把事物整理就绪,使自己成为发现者”。 学生是发现学习的主动者,教师的作用在于:a鼓励学生有发现的自信心;b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c帮助学生寻找新问题与已知知识的联系;d训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e协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f启发学生进行对比。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上面阐述了结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相应的建构主义在以上几个方面也有自己的见解: 知识观。 对知识的意义,认知心理学强调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描述,具有客观性,而建构主义强调的是人类知识的主观性,他们认为,人类知识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准确表征,它不是最终的答案,而是会随着人类认识的进步而不断地被新的解释和假设所推翻、所取代的。人类知识有着高度的不确定性、相对性。学生的书本知识就是一种对现实世界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最可靠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