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 67 及答案解析(总分:52.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6,分数:52.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2.“设题指事,由被试者做文章,题目的范围是人事政治”体现的唐代科举考试的考试方法是(分数:2.00)A.帖经B.墨义C.策问D.诗赋3.“将书上某行帖上几个字,要被试者将所帖的字填写出来”体现的唐代科举考试的考试方法是(分数:2.00)A.帖经B.墨义C.策问D.诗赋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颜之推的教育的主要内容的是(分数:2.00)A.注重德育,以仁义信念
2、为重要任务B.广播知识为教育内容C.兼习杂艺D.玄学内容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的是(分数:2.00)A.尽量早教B.慈与严结合C.均爱的原则D.随人分限所及6.强调“在儿童教育中要注意语言使用规范,加强通用语言,而不应使用方言”的思想家是(分数:2.00)A.王充B.颜之推C.韩愈D.王守仁7.主张“学者必有师”“学无常师”的学者是(分数:2.00)A.王充B.颜之推C.韩愈D.朱熹8.在历史上首次提出教师的基本任务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思想家是(分数:2.00)A.王充B.颜之推C.韩愈D.朱熹9.科举考试分为文科、武科的朝代是(分数:2.00)A.隋B.唐C
3、.宋D.明10.赐连续 15 次科考不第者为“特奏名及第”或“恩科及第”的朝代是(分数:2.00)A.隋B.唐C.宋D.明11.确定“三年一贡举”制度的朝代是(分数:2.00)A.隋B.唐C.宋D.明12.下列关于宋代科举建立新制,防止科场作弊的做法的表述错误的是(分数:2.00)A.建立锁院制B.建立别头制C.建立糊名制D.建立殿试制度13.“规定从四书中出题,以四书章句集注为答题标准”的朝代是(分数:2.00)A.隋B.唐C.宋D.元14.下列朝代中,将科举考试分为“童试一乡试一会试一殿试”四个阶段的是(分数:2.00)A.宋B.元C.明D.清15.“科举必由学校”,这一制度建立的朝代是(
4、分数:2.00)A.宋B.元C.明D.清16.宋代“太学三舍选察升补之法”的时期是(分数:2.00)A.庆历兴学B.熙宁兴学C.崇宁兴学D.分斋教学17.在学校中设经义斋和治事斋的人物是(分数:2.00)A.蔡京B.范仲淹C.王安石D.胡瑗18.“洪武八年,府州县每五十家设社学一所。本府城市乡村共建七百三十所”。这段话中的学校是(分数:2.00)A.乡学B.县学C.府学D.社学19.“成化初,杨任嘉兴知府,大兴学校,并规定民间子弟八岁不入学者,罚其父兄。”这段话中的学校是(分数:2.00)A.乡学B.县学C.府学D.社学20.下列选项中,可以被视为中国古代大学的一种教育实习制度的是(分数:2.
5、00)A.三合法B.分斋教学C.监生吏事D.六步黜陟法21.“唐义门陈兖即居左建立,聚书千卷,以资学者,子弟弱冠,皆令就学”标志着一种教育组织形式的建立。这一教育组织形式是(分数:2.00)A.太学B.国子学C.书院D.国子监22.书院官学化始于(分数:2.00)A.北宋B.南宋C.元D.明23.为书院设置学田的朝代是(分数:2.00)A.隋B.唐C.宋D.元24.书院的发展经历“沉寂一勃兴一禁毁”三个阶段的历史朝代是(分数:2.00)A.隋B.唐C.宋D.明25.从教育内容上看,可以划分为四类:其中以学习“经世致用”之学为主的书院是(分数:2.00)A.关中书院B.漳南书院C.诂经精舍D.学
6、海堂26.白鹿洞书院揭示强调的“为学之序”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来源是(分数:2.00)A.大学B.中庸C.学记D.乐记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模拟试卷 67 答案解析(总分:52.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6,分数:52.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解析:2.“设题指事,由被试者做文章,题目的范围是人事政治”体现的唐代科举考试的考试方法是(分数:2.00)A.帖经B.墨义C.策问 D.诗赋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唐代科举的考试方法。唐朝科举考试的主要方法有帖经
7、、墨义、口试、策问、诗赋五种。“帖经”,是将书上某行帖上几个字,要被试者将所帖的字填写出来。“墨义”,是一种简单的对经义的问答,被试者以笔答曰“墨义”、以口答曰“口义”(口试)。“策问”,较帖经、墨义高深,也较重要。策问的方法是设题指事,由被试者做文章,题目的范围是人事政治,又称方略策、时务策。“诗赋”,是后来加试的一种方法。在经义策问的基础上加试一诗一赋,也称为帖诗。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C。3.“将书上某行帖上几个字,要被试者将所帖的字填写出来”体现的唐代科举考试的考试方法是(分数:2.00)A.帖经 B.墨义C.策问D.诗赋解析:解析:唐朝科举考试的主要方法有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五
8、种。“帖经”,是将书上某行帖上几个字,要被试者将所帖的字填写出来。“墨义”,是一种简单的对经义的问答,被试者以笔答曰“墨义”、以口答曰“口义”(口试)。“策问”,较帖经、墨义高深,也较重要。策问的方法是设题指事,由被试者做文章,题目的范围是人事政治,又称方略策、时务策。“诗赋”,是后来加试的一种方法。在经义策问的基础上加试一诗一赋,也称为帖诗。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颜之推的教育的主要内容的是(分数:2.00)A.注重德育,以仁义信念为重要任务B.广播知识为教育内容C.兼习杂艺D.玄学内容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颜之推的教育内容思想。在颜之推的思想体系中,主张士大夫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德、艺两个方
9、面。第一,在德育方面,他认为,树立仁义的信念是德育的重要任务,而实践仁义则是德育的最终目的。第二,关于“艺”的教育,主张以广博知识为教育内容,以读书为主要教育途径。第三,兼习杂艺。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D。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的是(分数:2.00)A.尽量早教B.慈与严结合C.均爱的原则D.随人分限所及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有:尽量早教;慈与严结合;均爱的原则;重视语言和品德的教育。“随人分限所及”是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6.强调“在儿童教育中要注意语言使用规范,加强通用语言,而不应使用方言”的思想家是(分数
10、:2.00)A.王充B.颜之推 C.韩愈D.王守仁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颜之推主张应从小利用一切机会加强语言教育,注意语言使用规范,加强通用语言,而不应强调方言。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B。7.主张“学者必有师”“学无常师”的学者是(分数:2.00)A.王充B.颜之推C.韩愈 D.朱熹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韩愈的教育主张。韩愈的教育主张主要体现在师说中。“学者必有师”“学无常师”是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主张。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C。8.在历史上首次提出教师的基本任务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思想家是(分数:2.00)A.王充B.颜之推C.韩愈 D.朱熹解析:解析:本
11、题考查的是韩愈的教育主张。韩愈的教育主张主要体现在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是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主张。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C。9.科举考试分为文科、武科的朝代是(分数:2.00)A.隋B.唐C.宋 D.明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宋代的科举制度。宋代科举考试有文科、武科之分。武科设于 1030 年,考试内容先骑射后策问。其中策问决定去留,骑射区分高低。1078 年,规定武科的考试内容有:步射、马射、马上武艺、孙吴兵法、时务边防策、律令等。1169 年,颁布武科之法。使得武科取得了与文科同等待遇。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C。10.赐连续 15 次科考不第者为“特奏名及第”或“恩科及第”的
12、朝代是(分数:2.00)A.隋B.唐C.宋 D.明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宋代的科举制度。宋代增设“特奏名”,抚慰屡试不第者。宋太祖赐连续 15次科考不第者为“特奏名及第”或“恩科及第”。这是特奏名的开始,以后逐渐成为定制。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C。11.确定“三年一贡举”制度的朝代是(分数:2.00)A.隋B.唐C.宋 D.明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宋代的科举制度。宋初随唐制,一年开考一次;后“间岁一贡举”;1066 年,确定为“三年一贡举”。“三年一贡举”取得了“恩典不增而贡举期缓,士得休息,官不以烦”的效果。这一制度沿用至清末废科举之时。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C。12.下列关于宋代科举建立新
13、制,防止科场作弊的做法的表述错误的是(分数:2.00)A.建立锁院制B.建立别头制C.建立糊名制D.建立殿试制度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宋代防止科场作弊的制度。宋代针对科场作弊,建立了新的制度,具体有:第一,针对 考官而言,建立锁院制。第二,针对考官、考生的亲戚、故旧等关系,建立别头制。第三,针对考生而言,兼礼糊名 法。糊名法,称“弥封”或“封弥”。唐武则天首创此法,未形成制度;宋于992 年,开始糊名制,并逐渐发展为三 级考试均采用糊名法。第四,针对考官识别考生笔迹问题,建立誊录制,由书吏用红笔誊抄,因此,誊抄后的试卷 称“朱卷”,原来的称“墨卷”。这一制度于 1015 年施行于省试,标志
14、着科举眷录制度的创立。需要注意的是宋 代建立了殿试制度,但殿试不是防止科场作弊的方法。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D。13.“规定从四书中出题,以四书章句集注为答题标准”的朝代是(分数:2.00)A.隋B.唐C.宋D.元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元代的科举制度。1313 年,元规定科举要以朱熹注释的四书作为科举考试的模本, 科举考题大量出自四书并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作为答题的依据。从此,四书取得了与五经相同的地位,并影 响后续的科举制度。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D。14.下列朝代中,将科举考试分为“童试一乡试一会试一殿试”四个阶段的是(分数:2.00)A.宋B.元C.明 D.清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明代的科
15、举制度。明朝科举制度定式于 1384 年颁布,后“以为永制”。并将科举考试 分为四级:童试一乡试一会试一殿试。后为清继承,并直至 1905 年才废除。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C。15.“科举必由学校”,这一制度建立的朝代是(分数:2.00)A.宋B.元C.明 D.清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明代的科举制度。自 1384 年开始,明朝“科举必由学校”,使得学校教育成为科举的附 庸。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C。16.宋代“太学三舍选察升补之法”的时期是(分数:2.00)A.庆历兴学B.熙宁兴学 C.崇宁兴学D.分斋教学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宋初的三次兴学。宋初的三次兴学有:庆历兴学、熙宁兴学、崇宁兴学。“
16、三合法”是 熙宁兴学时改革太学的重要措施。创立“三舍法”:第一,扩增太学校舍;第二,充实和整顿太学师资;第三,创立 “太学三舍选察升补之法”“三舍法”。“三舍法”即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程度不同、依次递升的 等级,太学生相应分三部分,初入学者获得第一、二等者,再参酌平时行艺,升入内舍,肄业为内舍生;内舍生成绩 优秀者升入上舍;上舍生成绩优秀者直接授官。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B。17.在学校中设经义斋和治事斋的人物是(分数:2.00)A.蔡京B.范仲淹C.王安石D.胡瑗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胡瑗的分斋教学法。“苏湖教法”(又称“分斋教学法”)为宋代学者胡瑗所创。胡瑗 (9931059)
17、为宋代学术开创者之一。胡瑗在苏州、湖州两地进行教学时,一改当时崇尚辞赋的学风,而重经义 及时务。在学校中设经义斋和治事斋,根据学生专长和爱好分斋而教。经义斋选择“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 事者”学习六经;治事斋学习治兵、治民、水利、算数等,使学生各择一专业再兼学一专业。因此,本题的答案 为 D。18.“洪武八年,府州县每五十家设社学一所。本府城市乡村共建七百三十所”。这段话中的学校是(分数:2.00)A.乡学B.县学C.府学D.社学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明代的社学。社学是一种设在乡镇地区最基层的,以民间子弟为教育对象的地方官 学。元朝始设社学,明朝继承和发展了元朝的社学制度,并使之更趋完善
18、。如洪武八年(1375 年)朱元璋“诏天 下立社学”。再如姑苏志记载“洪武八年,府州县每五十家设社学一所。本府城市乡村共建七百三十所。”因 此,本题的答案为 D。19.“成化初,杨任嘉兴知府,大兴学校,并规定民间子弟八岁不入学者,罚其父兄。”这段话中的学校是(分数:2.00)A.乡学B.县学C.府学D.社学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明代的地方官学社学。社学始于元代,于明代制度化。在招生制度上看,明代社 学招收 8 岁以上、15 岁以下的民间儿童入学,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如明史.杨继宗记载:“成化初,杨任嘉兴 知府,大兴社学,并规定民间子弟八岁不入学者,罚其父兄。”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D。20.下
19、列选项中,可以被视为中国古代大学的一种教育实习制度的是(分数:2.00)A.三合法B.分斋教学C.监生吏事 D.六步黜陟法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监生吏事制度。明立国改建国子学,扩大规模,次年改国子学为国子监。明初国子监 实行“历事制”,规定国子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到政府各部门“先习吏事”。监生“昼则趋事于各司,夕则归宿 于斋舍。廪食学校,则俾其习经史;吏事各司,则俾其习政法”,称“监生吏事”。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C。21.“唐义门陈兖即居左建立,聚书千卷,以资学者,子弟弱冠,皆令就学”标志着一种教育组织形式的建立。这一教育组织形式是(分数:2.00)A.太学B.国子学C.书院 D.国子监解
20、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书院的萌芽。“书院”始于唐朝。在唐朝,有两种场所被称为书院:其一是中央政府设立的主要用于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的机构;其二是民间设立的主要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唐末,在私人设立的书院中,出现了授徒讲学活动。如“唐义门陈兖即居左建立,聚书千卷,以资学者,子弟弱冠,皆令就学。”书院萌芽于唐末,初兴于五代。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C。22.书院官学化始于(分数:2.00)A.北宋B.南宋 C.元D.明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书院官学化。宋初,官学没有得到发展,书院有了发展的空间。在宋初三次兴学后,书院的数量有一定的增加,但影响不如从前。在南宋时期,经朱熹、陆九渊等人的提倡,书院开始兴
21、盛起来。也出现了书院官学化的现象,有的书院直接演变为地方官学。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B。23.为书院设置学田的朝代是(分数:2.00)A.隋B.唐C.宋D.元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书院的历史发展状况。元代的统治者对书院的态度是保护、提倡、加强控制。元代书院的特点:第一,政府对书院的统治加强;第二,控制书院的招生、考试及生徒的去向;第三,为书院设置学田,保障书院运行的经济基础;第四,教授内容主要是儒家经书和理学家的著作;第五,书院中出现了医学、数学、书学等学科。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D。24.书院的发展经历“沉寂一勃兴一禁毁”三个阶段的历史朝代是(分数:2.00)A.隋B.唐C.宋D.明 解析:解
22、析:本题考查的是书院的历史发展。明代书院经历了沉寂一勃兴一禁毁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明朝建立后大约 140 余年时期,统治者大力发展官学,对书院既不提倡,也不修复。这一政策使得书院处于沉寂状态,书院数量很少,且发展缓慢。第二阶段为明中叶以后,书院兴盛。第三个阶段为禁毁阶段。明中叶以后,书院遭遇四次禁毁。由此可见,书院的发展经历了“沉寂一勃兴一禁毁”三个阶段。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D。25.从教育内容上看,可以划分为四类:其中以学习“经世致用”之学为主的书院是(分数:2.00)A.关中书院B.漳南书院 C.诂经精舍D.学海堂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清代书院的特点。从教育内容上看,可以划分为四类:以讲求理学为主的书院,如关中书院;以学习制艺为主的书院;以学习“经世致用”之学为主的书院,如颜元的漳南书院;以博习经史辞章为主的书院,如诂经精舍和学海堂。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B。26.白鹿洞书院揭示强调的“为学之序”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来源是(分数:2.00)A.大学B.中庸 C.学记D.乐记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白鹿洞书院揭示。白鹿洞书院揭示强调的“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来源为中庸。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