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试卷 14 及答案解析(总分:64.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8,分数:36.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2.在我国历史上,“百家争鸣”的鼎盛时期是( )。(分数:2.00)A.西周B.秦代C.战国D.春秋3.“豫时孙摩”是( )总结出的四条重要教学原则。(分数:2.00)A.中庸B.大学C.学记D.论语4.王充的主要著作是( ),他理想的培养目标是( )。(分数:2.00)A.政务;文人B.养性;雅儒C.论衡;鸿儒D.讥俗;儒生5.殿试制度作为科举制度的重要组
2、成部分,定型于( )。(分数:2.00)A.明代B.元代C.唐代D.宋代6.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响亮地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人生追求的思想家是( )。(分数:2.00)A.周敦颐B.程颐C.张载D.朱熹7.( )是康有为在广州的讲学之所,他在此酝酿、研究、宣传维新理论,造就了一大批维新人才。(分数:2.00)A.万木草堂B.湖南时务学堂C.南洋公学D.经正女学8.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间接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加以否定,而倡导“体用一致”思想的教育家是( )。(分数:2.00)A.梁启超B.严复C.王国维D.蔡元培9.1933 年 8 月苏区成立的培养各类干
3、部的综合性大学是( )。(分数:2.00)A.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B.苏维埃大学C.红军大学D.延安大学10.提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教育目的的教育家是( )。(分数:2.00)A.陈鹤琴B.梁漱溟C.陶行知D.晏阳初11.“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是( ),主张不强迫孩子们学习,采用做游戏的方法教育孩子。(分数:2.00)A.苏格拉底B.亚里士多德C.柏拉图D.昆体良12.西方第一部专门以教育为题材的教育学著作以及系统的教学法著作是( )。(分数:2.00)A.理想国B.雄辩术原理C.论雄辩家D.政治学13.“侍从教育”是( )的重要教育内容之一。(分数:2.00)A.骑士教育B
4、.宫廷学校C.教会学校D.城市学校14.耶稣会学校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组织管理模式,一切以 1559 年的耶稣会章程和 1559 年的( )这两个纲领性文件为标准和尺度。(分数:2.00)A.学校章程B.教学大全C.教学法案D.教学章程15.18 世纪后半叶,俄国颁布了( ),此法奠定了近代俄国国民教育的基础。(分数:2.00)A.莫雷尔法B.国民学校章程C.基佐法案D.关于公共教育的基本法16.卢梭在其代表作( )中,提出了以人的自由发展和自然教育为基础的培养新人的教育理想,奠定了在教育史上显赫地位。(分数:2.00)A.忏悔录B.社会契约论C.世界图解D.爱弥儿17.道尔顿制是一种个别教学制度
5、,它是由( )创立的。(分数:2.00)A.帕克B.帕克赫斯特C.约翰逊D.科布18.在现代欧美教育思潮中,主张教育的目的培养真正的基督徒和有用的公民的是( )。(分数:2.00)A.要素主义B.永恒主义C.存在主义D.新托马斯主义二、辨析题(总题数:6,分数:12.00)19.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分数:2.00)_20.墨家教育中所谓的“博乎道术”主要是指对学生进行文史知识的教育。(分数:2.00)_21.讲求“真学、实学”,强调“习行”,是阮元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分数:2.00)_22.康有为是中国近代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一人。(分数:2.00)
6、_23.教会学校对欧洲中世纪的教育无任何积极意义可言。(分数:2.00)_24.在人与教育的关系上,康德赞成卢梭的人性本善和“自然人”学说。(分数:2.00)_三、简答题(总题数:4,分数:8.00)25.简述明代“八股”取士的创立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分数:2.00)_26.2030 年代进行的教学改革试验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分数:2.00)_27.简谈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分数:2.00)_28.简述新教育运动中新学校的共同特点。(分数:2.00)_四、分析论述题(总题数:4,分数:8.00)29.必答题(分数:2.00)_30.试述“三舍法”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分数:2.00)_31
7、.评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分数:2.00)_32.试论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分数:2.00)_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试卷 14 答案解析(总分:64.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8,分数:36.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解析:2.在我国历史上,“百家争鸣”的鼎盛时期是( )。(分数:2.00)A.西周B.秦代C.战国 D.春秋解析:3.“豫时孙摩”是( )总结出的四条重要教学原则。(分数:2.00)A.中庸B.大学C.学记 D.论语解析:4.王充的主要著作
8、是( ),他理想的培养目标是( )。(分数:2.00)A.政务;文人B.养性;雅儒C.论衡;鸿儒 D.讥俗;儒生解析:5.殿试制度作为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定型于( )。(分数:2.00)A.明代B.元代C.唐代D.宋代 解析:6.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响亮地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人生追求的思想家是( )。(分数:2.00)A.周敦颐B.程颐C.张载 D.朱熹解析:7.( )是康有为在广州的讲学之所,他在此酝酿、研究、宣传维新理论,造就了一大批维新人才。(分数:2.00)A.万木草堂 B.湖南时务学堂C.南洋公学D.经正女学解析:8.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间接
9、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加以否定,而倡导“体用一致”思想的教育家是( )。(分数:2.00)A.梁启超B.严复 C.王国维D.蔡元培解析:9.1933 年 8 月苏区成立的培养各类干部的综合性大学是( )。(分数:2.00)A.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B.苏维埃大学 C.红军大学D.延安大学解析:10.提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教育目的的教育家是( )。(分数:2.00)A.陈鹤琴 B.梁漱溟C.陶行知D.晏阳初解析:11.“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是( ),主张不强迫孩子们学习,采用做游戏的方法教育孩子。(分数:2.00)A.苏格拉底B.亚里士多德C.柏拉图 D.昆体良解析:12.西方
10、第一部专门以教育为题材的教育学著作以及系统的教学法著作是( )。(分数:2.00)A.理想国B.雄辩术原理 C.论雄辩家D.政治学解析:13.“侍从教育”是( )的重要教育内容之一。(分数:2.00)A.骑士教育 B.宫廷学校C.教会学校D.城市学校解析:14.耶稣会学校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组织管理模式,一切以 1559 年的耶稣会章程和 1559 年的( )这两个纲领性文件为标准和尺度。(分数:2.00)A.学校章程B.教学大全 C.教学法案D.教学章程解析:15.18 世纪后半叶,俄国颁布了( ),此法奠定了近代俄国国民教育的基础。(分数:2.00)A.莫雷尔法B.国民学校章程 C.基佐法案D
11、.关于公共教育的基本法解析:16.卢梭在其代表作( )中,提出了以人的自由发展和自然教育为基础的培养新人的教育理想,奠定了在教育史上显赫地位。(分数:2.00)A.忏悔录B.社会契约论C.世界图解D.爱弥儿 解析:17.道尔顿制是一种个别教学制度,它是由( )创立的。(分数:2.00)A.帕克B.帕克赫斯特 C.约翰逊D.科布解析:18.在现代欧美教育思潮中,主张教育的目的培养真正的基督徒和有用的公民的是( )。(分数:2.00)A.要素主义B.永恒主义C.存在主义D.新托马斯主义 解析:二、辨析题(总题数:6,分数:12.00)19.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分数:2.00)_解析
12、:20.墨家教育中所谓的“博乎道术”主要是指对学生进行文史知识的教育。(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错误。“博乎道术”指通晓治国的道理,要求不仅掌握墨家的基本思想,而且还要掌握实用技术。它是墨子对“兼士”提出的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要求,而非仅限于文史知识。)解析:21.讲求“真学、实学”,强调“习行”,是阮元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错误。讲求“真学、实学”,强调“习行”,是颜元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而非阮元。)解析:22.康有为是中国近代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一人。(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错误。中国近代
13、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一人是严复,而非康有为。)解析:23.教会学校对欧洲中世纪的教育无任何积极意义可言。(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错误。中世纪时期,教会学校一直是基督教教育的主要形式,它在培养僧侣和其他为教会服务人员的同时,向群众宣传宗教使劳动群众服从教会和封建统治。但是,在中世纪世俗学校普遍消亡、文化衰落的情况下,教会教育在保持、传播古代文化、发展封建文化方面,客观上起了一定的作用。)解析:24.在人与教育的关系上,康德赞成卢梭的人性本善和“自然人”学说。(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错误。与卢梭一样,康德高度推崇人性、人的尊严,充分肯定人的
14、价值。但卢梭认为人性本善,是后天造成了人的恶;而康德认为人性既有善也有恶。因此,康德认为教育必须去恶扬善,要求给予儿童更多的指导和管束,与卢梭的消极教育思想迥然不同。康德认为,人与动物之所以有区别,归根结底是因为有道德,所以他更强调通过教育使人成为有道德有理性的“文明人”,并不推重卢梭的“自然人”思想。)解析:三、简答题(总题数:4,分数:8.00)25.简述明代“八股”取士的创立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明王朝为了进一步以程朱理学统制思想,以八股制义为科举考试定式。“八股”特点有三: (1)八股文之试题取于“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 (2)八股文章只
15、能依据朱熹四书集注,“代圣人立言”,不能丝毫阐发己意; (3)八股文章必须采用固定格式的排偶文体,否则不能人仕。明代科举这一变化,使得科举考试更加形式化,也使得各级学校以教习八股范文为主,教育内容更加空疏无用,教学方法更加僵化、教条,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解析:26.2030 年代进行的教学改革试验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黄炎培的职业教育实践; (2)晏阳初的乡村教育试验; (3)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建设; (4)陈鹤琴的“活教育”探索; (5)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解析:27.简谈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
16、经验、兴趣与课程 基本主张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经验和兴趣相一致,与儿童日常经验保持联系,不可脱离他们的经验内容,与儿童经验联系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兴趣分为两类:经验的兴趣和同情的兴趣。经验的兴趣包括经验、思辨和审美,同情的兴趣包括同情、社会和宗教的兴趣。不同的兴趣对应不同的课程:与经验对应的是自然、物理、化学和地理等课程,与思辨对应的是数学、逻辑、文法等课程,与审美对应的是文学、绘画等课程;与同情对应的是外国语、本国语等课程,与社会对应的是历史、法律、政治等课程,与宗教对应的是神学。 (2)统觉与课程 赫尔巴特统觉理论的基本含义:当新的刺激发生作用时,表象是通过感官的大门进入意识域中;
17、如果它有足够的强度能够唤起意识域下已有的相似观念的活动,并与之联合,那么,由此获得的力量是将驱逐此前在意识中占统治地位的观念,成为意识的中心,新的感觉表象与已有观念的结合,形成为统觉团(即认识活动的结果)。如果与新的表象相似的观念已经在意识域上,那么,二者的联合就进一步巩固了它的地位。根据赫尔巴特统觉理论,新的知识是在原有理智背景下产生的,以原有知识为基础。因此课程的安排必须使得儿童能够从熟悉的材料过渡到密切相关但不熟悉的材料。兴趣是统觉的重要条件。 根据统觉,赫尔巴特提出了“相关”与“集中”的课程设计原则: 相关:学校不同课程的安排应当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集中:在学校的所有课程中,选择一门
18、科目作为学习的中心,使其他科目作为学习和理解它的手段。 (3)儿童发展与课程 文化纪元理论是儿童与课程维度设计选择课程的基础。儿童发展被赫尔巴特分为四个时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年期。每个时期对应不同的心理特征。因此,每个时期应该进行不同的课程。婴儿期进行身体的养护,发展感官训练,培养儿童的感受性;幼儿期教授荷马史诗等具有想象性的材料;童年期和青年期教授数学、历史等,培养理性。)解析:28.简述新教育运动中新学校的共同特点。(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新教育运动”亦称“新学校运动”,是指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在教育目的、内容
19、、方法上建立与旧式的传统学校完全不同的新学校。 (2)新学校大多设立在乡村或大城市的郊区,采用家庭式的教育管理方式,重视体育、手工、文艺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独创精神;教育内容上重视现代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方法上反对体罚,重视儿童兴趣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道德上灌输资产阶级民主、协作的观念,从而培养儿童的责任心和进取心。)解析:四、分析论述题(总题数:4,分数:8.00)29.必答题(分数:2.00)_解析:30.试述“三舍法”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三舍法是北宋王安石改革太学体制中创立的教学管理方法,即将太学生员按等差分隶于外舍、内舍
20、、上舍。学员依学业程度,定期考试,依次升舍。初入学为外舍生,每年经内舍试,按名额升内舍,内舍生则经上舍试按名额升人上舍。上舍生按等级可取得科举考试的相应资格,其上等生可相当于科举及第,由太学推荐朝廷授以官职。三舍法强化了学校的职能,一定程度上也使太学学业与入仕做官直接挂钩,提高了学校教育的地位。 (2)三舍法是在太学内部建立起严格的升舍考试制度,对学生考察和选拔力求做到平时行艺与考试成绩相结合,学习优劣与对他们的任职、使用结合,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太学教学质量,同时又把上舍考试与科举考试结合起来,融养士与取士于太学,无疑提高了太学的地位。总之,三舍法是中国古代大学管理制度上的一项
21、创新,他不仅对宋朝的学校教育产生了积极作用,而且对后来元、明、清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解析:31.评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教育思潮和社会思潮,张之洞在1898 年发表的劝学篇中把它系统化、理论化,使它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教育纲领。其基本思想是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张之洞把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尤其强调“明纲”,认为三纲五常是中学之本原,以此反对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他把西学概括为西史、西艺
22、、西政三部分。他所理解的西政,并非西方政治,只不过是一些具体的政治设施,如学校制度、武备制度等等。 (2)“中体西用”将西学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认可,给封闭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一个缺口,使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由“可能”成为“现实”,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注人了新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中体西用”在向西方学习的初期阶段是有积极意义的: 引进技术,建立了一批工矿企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造成中国最早的产业工人; 使某些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例如促成了旧式学校向新学堂的过渡; 向西方学习由科技进入政治领域,带来了人们思想认识、价值观念的变化。这些封建文化的异军
23、虽然力量有限,但在封建制度的解体中起到了催化作用。 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创立和发展了近代学校教育,在儒学之外,增加了自然科学知识,发展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教育,培养了一批不同于封建士大夫的一代新人,亦对中国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首先,“中体西用”启动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步伐,催发了新式教育的产生、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教、新式学堂的兴办、留学教育的开展等,打破了儒学一统天下的传统教育格局。 其次,“中体西用”,使教育领域可以较为充分地引进西方近代学科、课程及制度、措施,对清教育制度的改革既有思想层面的启发,又有实践层面的推动。 再次,“中体西用”思潮的扩展,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教育的价
24、值观,逐步改变了封建士大夫对于新式教育的看法,为新式教育的推广扫清了障碍。 (3)“中体西用”作为为一种文化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本身又是粗糙的,是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二者之间的排异反应。特别是创新运动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实行君主立宪,改变君主专制统治时,“中体西用”仍坚持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和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反对政治改革,走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对立面,成为阻碍维新运动发展的因素,具有明显的保守性和反动性。就教育而言,“中体西用”固守“中学为体”,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专制传统和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意识形态,使新式教育一直受到忠君尊孔读经封建
25、信条的支配,任何教育改革都不能摆脱以新卫旧、以西补中的目的,延续了新式教育的发展进程。总之,在教育领域,“中体西用”作为洋务教育的指导纲领,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是双重的,它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既有促进,也有阻挠。)解析:32.试论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作为世界文化的摇篮,东方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无论是史料记载或考古发掘都证明了这一点。 (2)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学校主要招收奴隶主子弟,并按教育对象的等级、门第而被安排进入不同的学校。 (3)教育内容较丰富,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既反映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反映了社会进步及人类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4)与教育内容的繁复相应,教育机构的种类繁多,形态各殊,有助于满足不同统治阶层的需要,既有森严等级性,也具有强大的适应性。 (5)教学方法简单,体罚盛行,实行个别施教,尚未形成正规的教学组织。 (6)教育常常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故教师的地位较高。 (7)文明及文化教育甚为古老,但失于早衰或有过断层期,可以说是源远而不流长。)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