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现代教育)-试卷 3 及答案解析(总分:62.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6,分数:32.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2.( )3 月,国民党在南京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三民主义教育宗旨和实施原则。(分数:2.00)A.1927 年B.1928 年C.1929 年D.1912 年3.( )国民政府实施以“战时须作平时看”为核心的教育政策,客观上维持了教育的连续性。(分数:2.00)A.抗战期间B.大革命时期C.国内战争时期D.民国初期4.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军训针对的
2、是( )学生。(分数:2.00)A.幼稚园B.小学C.初中D.高中以上5.第一次国共台仁期间,为适应国民革命的需要,广东国民政府提出( )的口号。(分数:2.00)A.三民主义教育B.党化教育C.五育并举D.公民教育6.( ),国民党政府将部分大学迁往内地,迁往云南的称西南联合大学,迁往陕西的称西北联合大学。(分数:2.00)A.国内战争时期B.大革命时期C.抗战初期D.民国初期7.南京国民政府为加强思想控制,实行了严格的教科书审查制度,并于 1932 年设立了( ),负责对各级各类学校教材的审查甄别。(分数:2.00)A.教材审查委员会B.国立编译馆C.编审委员会D.教材审查署8.国民政府建
3、立后,根据( )的建议,仿照( )的教育行政制度模式,中央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地方试行大学区。(分数:2.00)A.李石曾;英国B.梁漱溟;日本C.陈鹤琴;美国D.蔡元培;法国9.南京国民政府在中等及以上学校推行“导师制”的时间是( )。(分数:2.00)A.抗战初期B.大革命时期C.抗战期间D.民国初期10.30 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开始对全国教育进行整顿,并于 1932 年在中等教育中推行( )。(分数:2.00)A.党化教育B.中学会考制度C.军训D.童子军训练11.首任中华民国大学院院长是( )。(分数:2.00)A.蔡元培B.吴稚晖C.蒋梦麟D.李石增12.( )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教
4、育理论家,他撰写的教育史 ABC和新教育大纲被誉为划时代的教育名著。(分数:2.00)A.陈独秀B.杨贤江C.李大钊D.毛泽东13.我国最早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教育本质及教育本源问题作出正确阐述的是( )。(分数:2.00)A.恽代英B.毛泽东C.杨贤江D.李大钊14.1928 年,杨贤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撰写的第一部分析世界教育历史的著作是( )。(分数:2.00)A.新教育大纲B.求学与救国C.教育史 ABCD.中学改制论15.下面不属于苏区培养高级干部学校的是( )。(分数:2.00)A.苏维埃大学B.抗日军政大学C.红军大学D.中央列宁师范学校16.1933 年 11 月成立的苏区最高军
5、事学府是( )。(分数:2.00)A.抗日军政大学B.苏维埃大学C.红军大学D.延安大学二、辨析题(总题数:6,分数:12.00)17.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分数:2.00)_18.“党化教育”方针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方才提出和确立的。(分数:2.00)_19.“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是国民党当局纯粹为反共、防共、限共而制定的。(分数:2.00)_20.对高中以上学生进行军训是南京国民政府当局对学校实施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分数:2.00)_21.南京国民政府“三民主义”教育宗旨是与孙中山“三民主义”政策相一致的。(分数:2.00)_22.抗战时期学校内迁虽是被迫的,客观上却
6、也加强了内地和边疆的教育。(分数:2.00)_三、简答题(总题数:5,分数:10.00)23.简要评述国民政府对中等教育阶段的整顿。(分数:2.00)_24.简述国民政府“三民主义”的教育宗旨。(分数:2.00)_25.南国民政府训育制度述评。(分数:2.00)_26.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中等教育有什么特点?(分数:2.00)_27.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在教学改革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分数:2.00)_四、分析论述题(总题数:4,分数:8.00)28.必答题(分数:2.00)_29.评述国民党“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分数:2.00)_30.评述蔡元培“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教育思想。(分数
7、:2.00)_31.试述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教育体制的构成特点及作用。(分数:2.00)_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现代教育)-试卷 3 答案解析(总分:62.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6,分数:32.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解析:2.( )3 月,国民党在南京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三民主义教育宗旨和实施原则。(分数:2.00)A.1927 年B.1928 年C.1929 年 D.1912 年解析:3.( )国民政府实施以“战时须作平时看”为核心的教育政策,客观上维持了教育的连续性。(分
8、数:2.00)A.抗战期间 B.大革命时期C.国内战争时期D.民国初期解析:4.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军训针对的是( )学生。(分数:2.00)A.幼稚园B.小学C.初中D.高中以上 解析:5.第一次国共台仁期间,为适应国民革命的需要,广东国民政府提出( )的口号。(分数:2.00)A.三民主义教育B.党化教育 C.五育并举D.公民教育解析:6.( ),国民党政府将部分大学迁往内地,迁往云南的称西南联合大学,迁往陕西的称西北联合大学。(分数:2.00)A.国内战争时期B.大革命时期C.抗战初期 D.民国初期解析:7.南京国民政府为加强思想控制,实行了严格的教科书审查制度,并于 1932 年设立了(
9、 ),负责对各级各类学校教材的审查甄别。(分数:2.00)A.教材审查委员会B.国立编译馆 C.编审委员会D.教材审查署解析:8.国民政府建立后,根据( )的建议,仿照( )的教育行政制度模式,中央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地方试行大学区。(分数:2.00)A.李石曾;英国B.梁漱溟;日本C.陈鹤琴;美国D.蔡元培;法国 解析:9.南京国民政府在中等及以上学校推行“导师制”的时间是( )。(分数:2.00)A.抗战初期B.大革命时期C.抗战期间 D.民国初期解析:10.30 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开始对全国教育进行整顿,并于 1932 年在中等教育中推行( )。(分数:2.00)A.党化教育B.中学会考制
10、度 C.军训D.童子军训练解析:11.首任中华民国大学院院长是( )。(分数:2.00)A.蔡元培 B.吴稚晖C.蒋梦麟D.李石增解析:12.( )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他撰写的教育史 ABC和新教育大纲被誉为划时代的教育名著。(分数:2.00)A.陈独秀B.杨贤江 C.李大钊D.毛泽东解析:13.我国最早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教育本质及教育本源问题作出正确阐述的是( )。(分数:2.00)A.恽代英B.毛泽东C.杨贤江 D.李大钊解析:14.1928 年,杨贤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撰写的第一部分析世界教育历史的著作是( )。(分数:2.00)A.新教育大纲B.求学与救国C.教育史 AB
11、C D.中学改制论解析:15.下面不属于苏区培养高级干部学校的是( )。(分数:2.00)A.苏维埃大学B.抗日军政大学C.红军大学D.中央列宁师范学校 解析:16.1933 年 11 月成立的苏区最高军事学府是( )。(分数:2.00)A.抗日军政大学B.苏维埃大学C.红军大学 D.延安大学解析:二、辨析题(总题数:6,分数:12.00)17.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分数:2.00)_解析:18.“党化教育”方针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方才提出和确立的。(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错误。“党化教育”方针早在广东国民政府时期就提出了,南京国民政府初期沿用之。)解析:19.
12、“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是国民党当局纯粹为反共、防共、限共而制定的。(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错误。这一方针建立在对战争持久性的抗战形势估计基础上的,与“抗战建国”的基本国策是相一致的,是一项并不短视的重要决策,它既顾及了教育为抗战服务的近期任务,也考虑了为战后国家重建和发展服务的远期目标,使国家的教育事业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仍能苦苦支撑,并在大后方西南、西北地区还有所发展。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国民党控制教育、继续反共、压抑民主思想的政策依据。)解析:20.对高中以上学生进行军训是南京国民政府当局对学校实施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正
13、确。此种判断基本符合历史事实。)解析:21.南京国民政府“三民主义”教育宗旨是与孙中山“三民主义”政策相一致的。(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错误。“三民主义”教育由“党化教育”蜕变而来,“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具体内容是:“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它实质上是国民党反共、反对民族民主革命和为建立独裁统治服务的手段,完全违背了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解析:22.抗战时期学校内迁虽是被迫的,客观上却也加强了内地和边疆的教育。(分数:2.00)_正
14、确答案:(正确答案:正确。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正确表述。)解析:三、简答题(总题数:5,分数:10.00)23.简要评述国民政府对中等教育阶段的整顿。(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取消中等教育的分科制,改变了 1922 年的综合中学制,并以年级制代替选科制。 (2)在取消分科制的前提下,规定普通中学由原来升学与就业兼顾的培养目标,改为以升学为主的单一培养目的。 (3)在课程设置上,改革后的普通高级中学和 1922 年的分科制高中的普通科相比,基础知识得到大幅度的加强,职业准备的课程基本上被删去。 (4)增加“党义”科目。初中增加“党童子军”训练,高中增加“军事训练”。)解析:2
15、4.简述国民政府“三民主义”的教育宗旨。(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具体内容是:“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 (2)“三民主义”教育由“党化教育”蜕变而来,实质上是国民党反共,反对民族民主革命和为建立独裁统治服务的手段,完全违背了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解析:25.南国民政府训育制度述评。(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从 1929 年开始,国民政府教育部发布中小学训育主任办法,设立训育主任和训育人员,
16、专事考查学生的思想、言论和行为,开始在全国中小学实行训育制度。自此开始,国民政府历年颁布有关训育的法令,详细规定了训育的实施。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对各级各类学校的训育更为加强,并于 1939 年颁布了集中体现国民党训育思想的纲领性文件训育纲要,对训育的意义、内容、目标、实施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规定。通过训育制度,国民党政府对各级各类学校实施严格管理。训育制度虽有一些道德教育的价值,但主要是帮助国民党实施其独裁统治,即使提倡一些道德规范,不少都属于封建道德范畴。)解析:26.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中等教育有什么特点?(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中学、师范都属于干部教育范畴,各中等学校普遍
17、开设地方干部培训班。 (2)学制视各校具体情况而定,不强求一致。 (3)课程设置主要根据形势和各地具体情况而定,要求精简、集中、密切联系根据地的建设实际。 (4)各中等学校学生的班级编制和生活管理大都实行军事化。 (5)学生们有较多的时间进行生产劳动和从事群众工作。)解析:27.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在教学改革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缩短学制,迅速为革命斗争输送人才和教育发动群众。 (2)教学紧密联系实际,删除陈旧或不实用的内容。 (3)注重实效的教学方法,以自学为主,重在启发、研究、讨论和实际考察、实习训练,推广“小先生制”。)解析:四、分析论述题(总
18、题数:4,分数:8.00)28.必答题(分数:2.00)_解析:29.评述国民党“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要求“战争发生时,全国各地各级学校及其他文化机关务力持镇静,以就地维持课务为原则”,无论是学制、课程、学校秩序、教育经费都应该以平时为原则,“以维持正常教学为宗旨”。 (2)在“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总原则下,为“适应抗战需要”和“符合战时环境”,适当“改订教育制度及教材,推行战时课程”,以训练抗战所需要的各种专门技术人员,但应注意适当的比例。 (3)进一步加强政治思想教育,一方面要求教育青年学生真诚一致地信仰三民主义,抵制共产主义思想在青年
19、心中的影响;另一方面要求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以立民族之自信”。 (4)国民政府以“战时须作平时看”为核心的抗战教育政策是一项并不短视的教育政策,它建立在对战争持久性的抗战形势估计的基础上,坚持“抗战与建国兼顾”的原则,没有因抗战而放弃正常的教育,顾及了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这一政策客观上维持了教育的连续性,为今后的国家建设培养储备了一定的人才。当然,这一政策也成为国民党控制教育、抑制民主思想发展的工具。)解析:30.评述蔡元培“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教育思想。(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192 年 3 月,蔡元培在新教育杂志第四卷第 3 期上发表教育独立议一文,极力主张教育
20、脱离政党与宗教而独立。认为教育要独立,教育事业应当全交与教育家,并且保持独立的资格,不受政党或教会的影响;同时,为了改变教育行政机构的官僚腐败气息,使教育行政与学术相结合,主张采取大学区制。 (2)1922 年,国民党中央执委会采纳蔡元培等人的建议,仿照法国教育行政制度模式,在中央设中华民国大学院主管全国教育,地方试行大学区,以取代民国以来中央政府教育部和省级教育厅的教育行政制度。蔡元培被任命为大学院院长,并公布了中华民国大学院组织法和大学区组织条例。 (3)根据中华民大学学院组织法规定,大学院为全国最高学术和教育管理机关,隶属国民政府,管理全国的学术和教育行政事宜。大学院设有大学委员会,为最
21、高评议机构,有权推荐大学院院长及审议有关全国教育、学术的一切重大方案,下级设若干委员会和直属国立学术机构。根据 1928 年修正大学区组织条例规定,全国各地按教育、经济、交通等状况划分为若干个大学区,每区设大学一所,大学校长兼管大学区内的一切学术和教育行政事务。大学区下设高等教育处、普通教育处、扩充教育处等。大学区的最高审议机构为评议会,由学区内大学校长效授、中学校长教员、小学校长教师、县教育行政人员、法定教育团体等若干人组成。 (4)蔡元培倡导的“大学院”和“大学区”制,旨在保障教育行政独立,改变教育行政中的官僚习气,促进教育行政学术化。但试行的效果却与愿望相背离,没有取得预期成效,大学院制
22、实施一年后便不得不废止,大学区制则只在江苏、浙江省一度试行,以后也不了了之。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原则精神违背了国民党政府的官僚专制体制,在中国学术风气未浓、官僚习气深重的情况下,“大学院”和“大学区”制未能使教育行政学术化,反使教育学术官僚化。但蔡元培在文化教育这一学术人才最为密集的领域首倡行政、学术一体化,以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独立性,其方向无疑是值得肯定的。)解析:31.试述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教育体制的构成特点及作用。(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革命根据地教育分为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和儿童教育三个部分。干部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在职干部水平或训练某种专业人员,任务是培养
23、和培训革命领导干部和各类专门人才,主要通过干部训练班和在职干部学校实施。群众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政治觉悟;其教育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尤其是经过整风运动和整学,社会教育纠正了以往脱离边区实际的倾向,取得很大发展;其组织形式主要有冬学、民校(民众学校)、夜校、半日校、识字班(组)、读报组,以及剧团、俱乐部、救亡室等,其中冬校和民校适应分散的农村群众和生活实际,是最受欢迎、最普遍、最广泛的社会教育形式。儿童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抗战时期儿童教育的办学形式主要有“游击小学”、“两面小学”、“联合小学”等形式,内容十分注意适应战争的需要。 (2)三类教育还有明确的主次之分,即整个教育中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成人教育中干部教育重于一般群众教育,干部教育中对在职干部的培训又重于对后继干部的培养。这样的教育结构和重心所在,正是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决定的,其出发点是速见成效,立竿见影。)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