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20及答案解析.doc

    • 资源ID:1388675       资源大小:52.50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20及答案解析.doc

    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 20 及答案解析(总分:54.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40.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2.古代,原为养马之地,后用于军事训练和习武场所的学校形态是( )(分数:2.00)A.校B.序C.庠D.瞽宗3.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从教育的地位和维护学术思想的统一性出发强调尊师,其尊师思想对后世“师道尊严”的形成有很大影响的教育家是( )(分数:2.00)A.孔子B.老子C.荀子D.孟子4.“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

    2、,谓之伪”出自哪位教育家?( )(分数:2.00)A.孔子B.孟子C.荀子D.董仲舒5.汉代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 )(分数:2.00)A.王充B.董仲舒C.贾谊D.郑玄6.察举制发展为一种较为完备的仕进制度是在( )时期。(分数:2.00)A.汉文帝B.汉武帝C.汉高祖D.汉景帝7.唐朝各类学校中,属于东宫管辖的是( )(分数:2.00)A.弘文馆B.崇文馆C.广文馆D.国子学8.唐朝时期,中国与日本文化交流的本质是( )(分数:2.00)A.文化输入B.文化融合C.文化输出D.文化隔离9.以下蒙学教材,不属于诗歌类的是( )(分数:2.00)A.蒙求B.训蒙诗C.千家诗D.唐诗三百

    3、首10.程朱理学控制科举与学校始于哪个朝代?( )(分数:2.00)A.宋代B.元代C.明代D.清代11.以下对颜元思想的评价,错误的一项是( )(分数:2.00)A.在批判传统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思想,具有历史进步意义B.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是颜元思想的阶级局限性C.冲破了理学教育的桎梏,具有鲜明的经世致用的特性D.冲破了封建思想的阶级局限,认识到封建教育的根本问题所在12.“不拘一格降人才”反映的是清末( )的教育主张。(分数:2.00)A.改革派B.启蒙家C.改良派D.洋务派13.近代第一所主要面向华人的新式学校是( )(分数:2.00)A.英华书院B.马礼逊学堂C.宁波女塾D.徐汇公学1

    4、4.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次以专文论述师范教育的文章是( )(分数:2.00)A.大同书B.劝学篇C.变法通议论师范D.学记15.中国的师范教育开始于( )(分数:2.00)A.上海南洋公学B.京师大学堂C.经正女学D.湖南时务学堂16.杜威的思想在五四时期表现为哪一种教育思潮?( )(分数:2.00)A.科学教育思潮B.国家主义教育思潮C.平民教育思潮D.实用主义教育思潮17.1928 年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上通过的教育方针是( )(分数:2.00)A.五育并举B.党化主义C.三民主义D.战时须作平时看18.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是由( )确定的。(分数:2.00)A.周恩来B.毛泽东C.晏阳初D.杨

    5、贤江19.陶行知是( )理论的代表人物。(分数:2.00)A.生活教育B.乡村教育C.活教育D.平民教育20.我国活动时间最长的人民教育团体是( )(分数:2.00)A.山海工学团B.晓庄学校C.中华职业教育社D.育才学校二、简答题(总题数:2,分数:4.00)21.大学里的“三纲领”“八条目”是指什么?(分数:2.00)_22.简述 1922 年学制的历史意义。(分数:2.00)_三、分析论述题(总题数:3,分数:6.00)23.必答题(分数:2.00)_24.阐述朱熹的教育思想及其历史地位。(分数:2.00)_25.试评述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分数:2.00)_四、名词解释(总题数:2,分数

    6、:4.00)26.学在官府(分数:2.00)_四馆_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 20 答案解析(总分:54.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40.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解析:2.古代,原为养马之地,后用于军事训练和习武场所的学校形态是( )(分数:2.00)A.校 B.序C.庠D.瞽宗解析:3.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从教育的地位和维护学术思想的统一性出发强调尊师,其尊师思想对后世“师道尊严”的形成有很大影响的教育家是( )(分数:2.00)A.孔子B.老子C.荀子 D.孟子

    7、解析:解析:荀子特别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竭力倡导尊师。4.“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出自哪位教育家?( )(分数:2.00)A.孔子B.孟子C.荀子 D.董仲舒解析:5.汉代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 )(分数:2.00)A.王充B.董仲舒 C.贾谊D.郑玄解析:6.察举制发展为一种较为完备的仕进制度是在( )时期。(分数:2.00)A.汉文帝B.汉武帝 C.汉高祖D.汉景帝解析:7.唐朝各类学校中,属于东宫管辖的是( )(分数:2.00)A.弘文馆B.崇文馆 C.广文馆D.国子学解析:8.唐朝时期,中国与日本文化交流的本质是( )(分数:2

    8、.00)A.文化输入B.文化融合C.文化输出 D.文化隔离解析:9.以下蒙学教材,不属于诗歌类的是( )(分数:2.00)A.蒙求 B.训蒙诗C.千家诗D.唐诗三百首解析:10.程朱理学控制科举与学校始于哪个朝代?( )(分数:2.00)A.宋代B.元代 C.明代D.清代解析:11.以下对颜元思想的评价,错误的一项是( )(分数:2.00)A.在批判传统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思想,具有历史进步意义B.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是颜元思想的阶级局限性C.冲破了理学教育的桎梏,具有鲜明的经世致用的特性D.冲破了封建思想的阶级局限,认识到封建教育的根本问题所在 解析:12.“不拘一格降人才”反映的是清末( )

    9、的教育主张。(分数:2.00)A.改革派 B.启蒙家C.改良派D.洋务派解析:13.近代第一所主要面向华人的新式学校是( )(分数:2.00)A.英华书院 B.马礼逊学堂C.宁波女塾D.徐汇公学解析:14.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次以专文论述师范教育的文章是( )(分数:2.00)A.大同书B.劝学篇C.变法通议论师范 D.学记解析:15.中国的师范教育开始于( )(分数:2.00)A.上海南洋公学 B.京师大学堂C.经正女学D.湖南时务学堂解析:16.杜威的思想在五四时期表现为哪一种教育思潮?( )(分数:2.00)A.科学教育思潮B.国家主义教育思潮C.平民教育思潮D.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解析:1

    10、7.1928 年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上通过的教育方针是( )(分数:2.00)A.五育并举B.党化主义C.三民主义 D.战时须作平时看解析:18.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是由( )确定的。(分数:2.00)A.周恩来B.毛泽东 C.晏阳初D.杨贤江解析:19.陶行知是( )理论的代表人物。(分数:2.00)A.生活教育 B.乡村教育C.活教育D.平民教育解析:20.我国活动时间最长的人民教育团体是( )(分数:2.00)A.山海工学团B.晓庄学校C.中华职业教育社 D.育才学校解析:二、简答题(总题数:2,分数:4.00)21.大学里的“三纲领”“八条目”是指什么?(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

    11、答案: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大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大学“三纲领”。所谓“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所谓“亲民”,是指发扬了善性之后,即从事治民,治民要亲爱人民。所谓“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 大学还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诚意

    12、、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世称之为大学的“八条目”。这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 “格物”“致知”是八条目的基础。所格的“物”,所致的“知”都是指伦理和道德原则,是指修己治人的道德修养,其实就是指学习儒家经典,提高自身素质。 所谓“诚意”,就是要不自欺,要慎独。在与别人相处时这样,独处时也应该这样。所谓“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欲望的偏向。“修身”是“八条目”的基本,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所要达到的目的,即将个人修养提高到完善的地步,也是大学中讲培养人的最高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解析:22.简述 1922 年学制的历史意义。(分数:2.00)_正确

    13、答案:(正确答案:1922 年学制采取了美国的“六三三学制”,是中国近代学制改革由日本转向美国寻求借鉴的标志。虽说带有模仿和抄袭的痕迹,但从学制的制定过程来看,它经过了长期的酝酿和广泛的讨论,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了教育界的智慧和经验,考虑到了我国民族工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考虑到了学龄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年龄分期问题。学制比较彻底地摆脱了封建传统教育的束缚,重视基础的、民众的教育。学制比较简明,又具有灵活性,它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新教育制度的确立,也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的学制体系建设基本完成。)解析:三、分析论述题(总题数:3,分数:6.00)23.必答题(分数:2.00)_解析:24.阐

    14、述朱熹的教育思想及其历史地位。(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朱熹,字元晦,祖籍江西,生于福建南剑(今南平),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一生主要从事学术活动和教育事业。他还编撰了很多书籍,其中影响最广、最深的是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或四书),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四书集注是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和各级学校必读的教材,其地位甚至高于五经,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教育长达数百年。 作为宋明理学的杰出代表人物,在谈到朱熹的教育思想时,就不得不牵扯到其理学思想,这种关系最为明显地表现在他的“明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与教育作用的关系上。 朱熹的教育思想建立在其理学思想基础之上。朱熹认为

    15、: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种因素构成的。“理”是精神性的范畴,是创造万物的本源,也是万物运行的目的,是第一性的;“气”是物质性的范畴,是构成万物的材料,也是“理”的载体,是第二性的。 朱熹认为人和万物一样,是理与气结合而成的,人性的主流,禀受于“理”的部分,就是“天命之性”。天命之性是纯然至善的,是超越个体而普遍存在的。理和气结合在一起,就体现为“气质之性”。“气质之性”有善有恶,有清有浊,清明至善即为天理,昏浊不善则为人欲,而每一个人所秉受的气质之性各不相同。圣人之性清明至善,没有丝毫昏浊,不教而自善。贤人之性次于圣人,通过教育也可达到“无异于圣人”的地步。中人之性则善恶混杂,界于君子和

    16、小人之间,“教化之行,挽中人而进于君子之域;教化之废,推中人而堕于小人之涂”。这是继承发展了董仲舒和韩愈“性三品”的学说。 此外,朱熹还认为人心也与人性有关,就一般人的内心而言,都有“人心”和“道心”两种成分。“道心”体现天理,“人心”体现人欲,“道心”被包含在“人心”里面,是隐性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要让“道心”显现出来,也就是把“天理”突出出来,把人的私欲藏起来,这就是“存天理,灭人欲”,使“人心”服从“道心”。这个过程也就是“明人伦”的过程。 除了上面讲的对教育作用的分析以外,朱熹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则是对小学和大学的划分: 朱熹在总结古代教育的基础上,对小学和大学的教育阶段划分及教育内容作了

    17、系统论述。人在 8 岁人小学,15 岁人大学。小学和大学是不可割裂的两个学习阶段,即都是为了体认天理,只是内容程度有所不同:小学学其事,大学明其理。小学是为大学打基础,大学是小学的深化。 朱熹将小学教育比做“打坯模”,强调要从儿童幼小时,就要进行良好的道德行为的训练。小学“学事”,具体地说,就是洒扫、应对、进退之节。在儿童阶段空讲大道理是收不到效果的,最好是从具体的行为训练着手,使其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与生长发育融为一体。他编写小学一书,内容包括名儒的格言和前人的典范事例,对儿童进行生动形象的教育;又撰有童蒙须知,对儿童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守的礼仪、行为一一作了具体规范。 大学阶段是在小学之上

    18、的深造,大学要“明理”,就是要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步骤,达到“明明德”“止于至善”的目的。大学的教材主要是四书和五经。朱熹认为:四书是大学的基本读物,人人必须学好,至于进一步学习五经,那是专门研究的事了。所以,四书地位实际上超过了五经)。 朱子读书法也是朱熹在教育史上的一大贡献: 朱熹去世后,他的弟子门人将朱熹有关读书的经验和见解整理归纳,成为“朱子读书法”六条,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六条的内容如下: (1)循序渐进。朱熹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循序渐进的含义:其一,学习的过程应当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确定次序;其二,持之以恒的治学精神;其三,在读具体的书上,要按照首

    19、尾篇章的顺序,强调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前进。 (2)熟读精思。读书必须反复阅读,不仅要能够背熟,而且要对书中的内容了如指掌;熟读是精思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刻理解文章的精义及其思想真谛。 (3)虚心涵泳。读书必须以虚心的态度去体会圣贤的用心和寓意,来不得半点主观臆断或随意发挥。 (4)切己体察。也就是读书不仅是要获得知识、寻求义理,更重要的是落实到自身修养的提高上,这是儒家提倡“求诸己”、讲究自律的思想体现。 (5)着紧用力。读书学习一定要抓紧,要努力,一旦进入学习阶段,就绝不能放松,要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 (6)居敬持志。读书的关键还在于学者的志向及良好的心态。“敬”就是端正态度,兢兢业

    20、业地去做,可以说这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读书也不例外。“持志”即有坚定志向。 朱子读书法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六条均反映了读书学习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它的局限性在于,不重视书本与实践的结合。 综上所述,朱熹的教育思想虽然带有浓厚的理学倾向,客观唯心主义色彩浓厚,但他对教育作用的重视是值得肯定的;此外,对小学和大学的划分是教育史上的一个贡献,并为各个阶段整理出相应的教材,应该说是对历史的一种极大的贡献;四书在后来的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超过五经,这也反映出了朱熹不可忽略的历史地位;最后,朱子读书法的六大要点对我们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启示,在教育史上流传

    21、甚久。)解析:25.试评述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梁启超是清末维新变法时期极其重要的领导人物,在维新变法期间,他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做了很多改革工作,写了大量文章宣传变法思想,参与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在近代中国教育发展史上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其教育思想大致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 针对中国当时的现状,梁启超认为国势的强弱随人民的教育程度而转移,并明确地将“开民智”与“伸民权”联系起来,为“伸民权”而“开民智”,权生于智,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专制与愚民、民主与科学的内在联系。他的“开民智”具有科学与民主启蒙的内涵。后来梁启超觉

    22、察到“民智”和“民权”并不能画等号,教育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权利”意识,也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奴隶性,因此他提出教育应该有宗旨。可见他对当时中国社会问题的剖析比较深刻,也极为注重教育的作用。 (2)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 梁启超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新民”,他所定义的“新民”必须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新的特性和品质,诸如国家思想、权利思想、政治能力、冒险精神以及公德、私德、自由、自治、自尊、尚武、合群、生利、民气、毅力等。可以看出这种“新民”正是具有资产阶级政治信仰、思想观念、道德修养和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知识技能的新国民,因而梁启超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具有资产阶级品质的新型国民。 这在当时是具

    23、有进步意义的,相比洋务派、改良派等以培养效忠封建统治的人为目的的教育目标,梁启超的教育目的是很具有时代意义的。 (3)论学制。 梁启超借鉴西方心理学研究成果中的年龄与身心发展的关系理论,列出了一份教育期区分表,将受教育者划分为 5 岁以下(幼儿期一家庭教育与幼稚园期),613 岁(儿童期一小学校期),1421 岁(少年期一中学校期),2225 岁(成人期一大学校期)四个年龄阶段,分别介绍了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体、智、情、意、自观力(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和基本特征。并以此为契机,详细介绍了日本学者根据上述分期理论设计的教育制度表,其中,幼稚园 2 年、小学 8 年、中学 8 年、大学 3

    24、 至 4 年,分别对应教育期区分表中的四个阶段。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确定学制的不同阶段和年限是近代西方教育心理研究的成果,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最早系统介绍和倡导这一理论的人。根据当时中国基础教育薄弱,中国留日学生因缺乏必要的普通知识,不适应高等专门学校的学习等事实和经验,他还提出了大办小学、缓办大学的建议。 (4)论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儿童教育。 梁启超于 1896 年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论师范,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次以专文论述师范教育。在文章中,梁启超对新旧学堂中的教师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当时府州县学、书院和蒙馆等传统学校的教师都是一些不通六艺、不读四史的人,更不了解西学的基本

    25、情况。中国急需普遍设立中、西学兼习的新式学堂,但不能依靠这些人,根本的解决办法是设立师范学校,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 在师范学堂的具体设置方法和课程安排上,他主张参照日本并结合中国的国情,应在办理大学堂之前,自京师以及各省府州县同时设立小学和师范学堂,师范学堂的学生同时兼任小学堂的教习,以后逐步提高师范生的程度,以使其可以担任中学堂和大学堂的教习。师范学堂的课程包括“六经”大义、历朝掌故、文字源流、列国情状、格致专门等基础学科。另外,他认为有关“诲人之术”和“为教之道”的微言妙义,已略具于中国古代的学记,应加以发掘利用。 重视女子教育也是梁启超维新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他在变法通议论女学中,系

    26、统论述了女子教育问题。从女子自养自立、成才成德、教育子女、实施文明胎教等方面揭示了女子教育的必要性。他进一步指出接受教育是女子的天赋权利,也是男女平等的保障,提出女子有耐心、喜静、心细等特点,与男子相比,各有所长,可以相互补充,中国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女性这一巨大的人才资源。他还指出女子教育的发展水平反映了国势的强弱,中国欲救亡图存,由弱变强,就必须大力发展女子教育,但发展女子教育必须从破除女子缠足陋习、给女子行动自由开始。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论幼学中,倡导对中国儿童教育进行改革。通过对中、西儿童教育的比较,他指出西人强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而在中国则与之相反;西人重视理解,而在中国注重识

    27、记;西人注意直观教学、实物教学,而在中国只注重言语文字。 他建议中国应从编写儿童教学用书人手对儿童教育进行改革。 总地说来,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代表的是时代发展的一种方向,他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腐朽,企图以教育改变国家的命运,“开民智”进而“伸民权”,这一点具有进步意义,体现了它自身资产阶级的革命性;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和资产阶级固有的妥协本性,梁启超无法认识到改变中国社会的根本途径,企图借封建统治阶级的力量进行改良救国,是不可能的,因而其教育主张很多不能彻底实现,但其中的意识和趋向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尤其是在教育公平、女子教育和向西方学习方面,梁启超有很多思想是值得褒奖的。)解析:四、名词解释(总题数

    28、:2,分数:4.00)26.学在官府(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 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 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 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其产生的基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西周的社会制度;其产生的客观原因是: 唯官有书,而民无书。 唯官有器,而民无器。 唯官有学,而民无学。)解析:四馆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东晋末年的战乱使官学荒废。到了南朝宋文帝当政时期,在当时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形势下,官学教育也出现了暂时的繁荣。宋文帝开设了以儒学为主的儒学馆;开设玄学馆,研究老庄学说;此外还开设了史学观和文学馆。四馆并列,各就其专业招收学生进行教学、研究。四馆的建立打破了自汉代以来经学教育独霸官学的局面,使玄学、史学、文学与儒学并列,这是学制上的一大改革,也反映当时思想文化领域的实际变化。)解析:


    注意事项

    本文(【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20及答案解析.doc)为本站会员(rimleave22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