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教育史)-试卷 9 及答案解析(总分:56.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6,分数:32.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2.从“教”、“养”、“取”、“任”四个方面来综合考察人才的系统理论是由( )提出的。(分数:2.00)A.韩愈B.朱熹C.王安石D.王守仁3.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它是由( )编定的。(分数:2.00)A.孔颖达B.王守仁C.王安石D.朱熹4.南宋著名的书院有江西庐山的( )和湖南长沙的( )等。(分数:2.00)A.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B.白
2、鹿洞书院、岳麓书院C.庐山书院、岳阳书院D.龙岗书院、濂溪书院5.朱熹把学校敏育明确划分为( )两个阶段。(分数:2.00)A.蒙学与中学B.小学与中学C.大学与中学D.大学与小学6.元代都国子学中的回回国子学,实际上是一所( )。(分数:2.00)A.外语学校B.国文学校C.艺术学校D.高等学校7.宋元私塾中最为流行的识字教材主要有( )。(分数:2.00)A.劝学、百家姓、发蒙记B.启蒙记、兔园策、幼学琼林C.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D.三字经、太公家教、开蒙要训8.明初国子监实行( ),规定国子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到政府各部门“先习吏事”。(分数:2.00)A.吏事制B.历事制C.三舍法
3、D.积分法9.“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在( )确定。(分数:2.00)A.宋代B.元代C.明代D.清代10.朱元璋曾下令对( )一书大加删节,以符合其专制主义的文教政策。(分数:2.00)A.孟子B.论语C.四书D.大学11.明洪武八年(1375),朱元璋令在乡社中设立( ),“延师儒以教民间子弟”。(分数:2.00)A.乡学B.义学C.私塾D.社学12.从( )开始。科举考试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 4 个步骤。(分数:2.00)A.宋代B.元代C.明代D.清代13.在明代众多书院中,名声最大、影响最广的是( )。(分数:2.00)A.岳麓书院B.白鹿洞书院C.漳南书院D.东林书院14.
4、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对儿童教育进行集中论述的著名教育家是( )。(分数:2.00)A.颜之推B.朱熹C.孔子D.王守仁15.“心学”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产生于( )。(分数:2.00)A.宋代B.元代C.明代D.清代16.理学是我国封重社会后期最重要的学术思想,集大成于( )之手。(分数:2.00)A.陆九渊B.朱熹C.程颐D.王守仁二、辨析题(总题数:5,分数:10.00)17.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分数:2.00)_18.“书院”这种教育组织萌芽于宋朝末年。(分数:2.00)_19.程朱理学在宋代即已取得了官方哲学的地位,并控制了宋、元、明、清四代的科举和学校。(
5、分数:2.00)_20.在儿童教育上,朱熹强调对儿童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王守仁强调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兴趣。(分数:2.00)_21.白鹿洞书院揭示是压抑学生个性的呆板教条。(分数:2.00)_三、简答题(总题数:3,分数:6.00)22.简述明代“八股”取士的创立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分数:2.00)_23.东林书院的办学特点是什么?(分数:2.00)_24.试述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分数:2.00)_四、分析论述题(总题数:4,分数:8.00)25.必答题(分数:2.00)_26.试述朱熹的教育思想。(分数:2.00)_27.试述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分数:2.00)_28.简析明清时期
6、官学考核的监生历事制、积分法和六等黜陟法。(分数:2.00)_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教育史)-试卷 9 答案解析(总分:56.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6,分数:32.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解析:2.从“教”、“养”、“取”、“任”四个方面来综合考察人才的系统理论是由( )提出的。(分数:2.00)A.韩愈B.朱熹C.王安石 D.王守仁解析:3.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它是由( )编定的。(分数:2.00)A.孔颖达B.王守仁C.王安石D.朱熹 解析:4.南宋著名的书院有江西
7、庐山的( )和湖南长沙的( )等。(分数:2.00)A.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B.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 C.庐山书院、岳阳书院D.龙岗书院、濂溪书院解析:5.朱熹把学校敏育明确划分为( )两个阶段。(分数:2.00)A.蒙学与中学B.小学与中学C.大学与中学D.大学与小学 解析:6.元代都国子学中的回回国子学,实际上是一所( )。(分数:2.00)A.外语学校 B.国文学校C.艺术学校D.高等学校解析:7.宋元私塾中最为流行的识字教材主要有( )。(分数:2.00)A.劝学、百家姓、发蒙记B.启蒙记、兔园策、幼学琼林C.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D.三字经、太公家教、开蒙要训解析:8.明初国子监实
8、行( ),规定国子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到政府各部门“先习吏事”。(分数:2.00)A.吏事制B.历事制 C.三舍法D.积分法解析:9.“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在( )确定。(分数:2.00)A.宋代B.元代C.明代 D.清代解析:10.朱元璋曾下令对( )一书大加删节,以符合其专制主义的文教政策。(分数:2.00)A.孟子 B.论语C.四书D.大学解析:11.明洪武八年(1375),朱元璋令在乡社中设立( ),“延师儒以教民间子弟”。(分数:2.00)A.乡学B.义学C.私塾D.社学 解析:12.从( )开始。科举考试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 4 个步骤。(分数:2.00)A.宋代B.元
9、代C.明代 D.清代解析:13.在明代众多书院中,名声最大、影响最广的是( )。(分数:2.00)A.岳麓书院B.白鹿洞书院C.漳南书院D.东林书院 解析:14.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对儿童教育进行集中论述的著名教育家是( )。(分数:2.00)A.颜之推B.朱熹C.孔子D.王守仁 解析:15.“心学”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产生于( )。(分数:2.00)A.宋代B.元代C.明代 D.清代解析:16.理学是我国封重社会后期最重要的学术思想,集大成于( )之手。(分数:2.00)A.陆九渊B.朱熹 C.程颐D.王守仁解析:二、辨析题(总题数:5,分数:10.00)17.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
10、,然后说明理由。(分数:2.00)_解析:18.“书院”这种教育组织萌芽于宋朝末年。(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错误。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始于唐代,当时其性质相当于皇家图书馆。唐末五代战乱,学者隐居山林讲学,吸引了一些士子前来求学,书院开始具有讲学授徒的功能。但唐末五代的书院数量少,规模不大,故其影响有限,尽管如此,书院萌芽于唐朝末年是毫无疑问的事实。宋代则是书院的兴盛时期。)解析:19.程朱理学在宋代即已取得了官方哲学的地位,并控制了宋、元、明、清四代的科举和学校。(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错误。尽管程朱理学在宋代、即有较大的影响,但是它并没有获得
11、官方的认可;到元代程朱理学才获得了官方哲学的地位,并在元、明、清三代控制了科举和学校。)解析:20.在儿童教育上,朱熹强调对儿童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王守仁强调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兴趣。(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正确。朱熹强调从儿童幼小时,就要进行良好的道德行为的训练,小学“学事”,最好是从具体的行为训练着手,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与生长发育融为一体。朱熹编写小学一书,又撰有童蒙须知,对儿童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守的礼仪、行为一一作了具体规范。王阳明对当时束缚儿童、摧残儿童的教育进行了尖锐的抨击,认为当时的儿童教育,对儿童一味要求约束而不知正面引导。有鉴于儿童教育中的严重问题,王阳明提出
12、教育应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强调一定要注意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保护儿童的学习积极性。)解析:21.白鹿洞书院揭示是压抑学生个性的呆板教条。(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错误。宋代是我国书院教育的兴盛时期,这一时期的书院,往往拥有很多学生,很需要进行相应的管理。在此情况下,制定一定的学规,规范学生的行为,是一种很有见地的做法。同时它促进了书院教育理论体系的完善,成为后世学规的范本和办学准则,为书院教育逐步走上制度化的发展轨道奠定了基础。)解析:三、简答题(总题数:3,分数:6.00)22.简述明代“八股”取士的创立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明王
13、朝为了进一步以程朱理学统制思想,以八股制义为科举考试定式。“八股”特点有三: (1)八股文之试题取于“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 (2)八股文章只能依据朱熹四书集注,“代圣人立言”,不能丝毫阐发己意; (3)八股文章必须采用固定格式的排偶文体,否则不能入仕。明代科举这一变化。使得科举考试更加形式化,也使得各级学校以教习八股范文为主,教育内容更加空疏无月。数学方法更加僵化、教条,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解析:23.东林书院的办学特点是什么?(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形成了一套完备的讲会制度,活动制度化、规范化; (2)推崇程朱理学,反对当时流行的王守仁“心学”; (3)容纳
14、各种实学,堪称当时的一个重要文化学术中心; (4)讽议朝政,裁量人物,密切关注政治,将讲学活动和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解析:24.试述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明代教育家王守仁高度重视儿童教育,对儿童教育问题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 (1)他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指出当时的儿童教育存在三大弊端:重机械记忆,不重启发思维;重消极防范,不重积极诱导;普遍采用体罚,摧残儿童的身心。 (2)他从快乐是人心之本的观点出发,主张教育儿童要从积极方面人手,顺应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兴趣,培养其“乐学”的情绪。 (3)他主张儿童教育要“导之以礼”、“讽
15、之读书”、“开其知觉”,使儿童德、智、体、美均衡发展。 (4)他主张“随人分限所及”,强调科学安排教学计划,使儿童每天的活动有一定的次序,动静交错,学有余力。)解析:四、分析论述题(总题数:4,分数:8.00)25.必答题(分数:2.00)_解析:26.试述朱熹的教育思想。(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朱熹字元晦,生于福建,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一生主要从事学术活动和教育事业。他编撰了很多书籍,其中影响最广、最深的是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或四书),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其教育思想主要有三点。 (1)“明天理,灭人欲”与教育作用 与前人一样,朱熹对教育作用的论
16、述也是基于其人性论的观点。他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种因素构成的。“理”是精神性的范畴,是创造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气”是物质性的范畴,是构成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 人和万物一样,是理与气结合而成的,人性的主流,禀受于“理”的部分,就是“天命之性”。天命之性是纯然至善的,是超越个体而普遍存在的。理和气结合在一起,就体现为“气质之性”。气质之性有善有恶,清明至善即为天理,昏浊不善则为人欲。圣人之性清明至善,不教而自善。贤人之性次于圣人,通过教育也可达到“无异于圣人”的地步。中人之性则善恶混杂,界于君子和小人之间,“教化之行,挽中人而进于君子之域;教化之废,推中人而堕于小人之涂。此外
17、,朱熹还认为人心也与人性有关,就一般人的内心而言,都有“人心”和“道心”两种成分,“道心”体现天理,“人心”体现人欲,道心是被包在人心里面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存天理,灭人欲“,使“人心”服从“道心”。这个过程也就是“明人伦”的过程。 (2)论“大学”和“小学”教育 朱熹根据人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把学校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大阶段,并对小学和大学的教育阶段划分及教育内容作了系统论述。他认为人生 8 岁人小学,15 岁人大学。小学和大学是不可割裂的两个学习阶段,即都是为了体认天理的,只是内容程度有所不同:小学是为大学打基础,大学是小学的深化。 朱熹强调要从儿童幼小时,就要进行良好的道德
18、行为的训练。他撰有童蒙须知,对儿童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守的礼仪、行为一一作了具体规范。小学“学事”,最好是从具体的行为训练着手,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与生长发育融为一体。他专门编著小学一书,作为这个阶段的教材。大学要“明理”,就是要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步骤,达到“明明德”、“止于至善”的目的。大学的教材主要是“四书”、“五经”,尤其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是其基本教材。 (3)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解析:27.试述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浙
19、江余姚人,是明朝中期著名的教育家。其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命题,创立了与程朱理学大相径庭的“阳明学派”。 (1)“致良知”与教育的作用 王阳明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为基础的。他认为万事万物都是靠心的认识而存在,万事万物都不在心外,而在心中,所以他不承认有客观存在的“理”;认为“心即理”,万事万物及其运行规律,以至道德规范,都是由心派生出来的。 心的本体就是“良知”。良知就是天理。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是因为天理纯全,良知常在。而一般人的良知常妓物欲、邪念所蒙蔽。除掉物欲、邪念,为善去恶,从而恢复本心,“学以去其昏蔽”,即“致良知”
20、,也就是教育的作用。王阳明不同意朱熹“格物穷理”的主张,认为认识“理”,从本质上说,不是外求的过程,而是体验“吾心之良知”。 (2)“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 知识和道德增长的教育过程,本质上是帮助“心”展开、发育的过程。教育须如养育婴儿一样,随其发育成熟“渐渐盈科而进”;也如种树,树抽芽、发干、生枝均有其本身规律,“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意思是说教育的功劳就是随时扩充,掌握住“勿助勿忘”的分寸。同时,“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邋等”,施教的分量内容以及方法都要因人而异。 (4)“六经皆史”与教育内容 王守仁认为凡是有助于“求其心”者均可作为教学内容,读经、习礼、写作、弹琴、习射等,无不可
21、学。在“六经”的问题上,他认为“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理,道即事”,“六经皆史”而已。“六经”不过是人“心”的展开过程的记载,其作用无非是帮助人明白和发展“心”中的“理”。所以,王守仁认为,读书不能迷信书中的东西。读经的目的是要通过体认经书的理,来启发自己的良知。王守仁以“六经皆史”说来界定经的性质和经学教育的作用,意在“去繁文”,以“明道”,使经学教育重新回复到孔孟之道上来,发挥其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效用。 (5)论儿童教育 王守仁认为儿童阶段私欲尚少,良知容易体认,所以儿童教育更应抓好。王阳明对当时束缚儿童、摧残儿童的教育进行了尖锐的抨击。认为当时的儿童教育,对儿童一味要求约束而不知
22、正面引导。有鉴于儿童教育中的严重问题,王阳明提出教育应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强调一定要注意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保护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强调儿童的教育要循序渐进,注意教育活动的多样化。)解析:28.简析明清时期官学考核的监生历事制、积分法和六等黜陟法。(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监生历事制是明朝国子监监生的实习制度,始于洪武五年(1372 年)。它规定国子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拨在政府各部门,“先习吏事”,称为历事监生。除分拨在中央政府各部门外,历事监生也被派到州、县,清理粮田,或督修水利。历事后进行考核,上等送吏部铨选授官;中、下等者令历练一年再考,上等者以上等用,中等者不
23、拘品级,随才任用,下等者回监读书。洪武初年,因各衙门官吏缺乏,监生历事制度既可补充人手,又可使监生有实习的机会,故得以推行。监生通过历事,可以较广泛地接触实际,获得从政的实际经验,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可被视为中国古代大学的教学实习制度。后来监生日多,历事又复冗滥,出路极为困难,该制度失去积极意义。至英宗正统三年(1483 年)遂废。后清朝初年又曾实行过一段时间。 (2)“积分法”是累积计算学生全年学业成绩的方法。它始行于宋朝太学,至元朝国子学趋于完善,明清继承和发展了该方法。基本规则是每月考试一次,每次考试上等的为一分,中等的为半分,年积分八分者为及格,可与出身,或者升级。不到八分者继续学习。成绩优异的生员,只要达到积分标准,也可以不受学习年限的制约。由于“积分法”注重学生平时的考试成绩,故具有督促学生平时认真学习的积极作用。 (3)六等黜陟法是清朝时期对地方官学生员考核的奖罚措施,它是在明朝“六等试诸生优劣”方法基础上发展完善而来的,是清朝在地方官学管理上的一个重要创新。其基本措施是将学生岁考成绩评定为六等,依据等级对生员进行黜陟:一等补廪膳生,二等补增广生,三等无奖无罚,四等罚责,五等降级,六等除名。其基本特点是对生员进行动态管理,将其等级与学业成绩紧密挂钩,以学业成绩决定等级升降,有助于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提高学校教育质量。)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