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教育史)-试卷8及答案解析.doc

    • 资源ID:1388652       资源大小:52.50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教育史)-试卷8及答案解析.doc

    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教育史)-试卷 8 及答案解析(总分:6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7,分数:34.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2.汉灵帝时设立的( )是一所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分数:2.00)A.宫邸学B.四门学C.鸿都门学D.国子学3.宫邸学(又私“四姓小侯学”)作为外戚集团政治利益的代表,是在( )是设立的。(分数:2.00)A.汉初B.东汉C.西汉初期D.西汉宋朝4.汉代最主要的仕进制度是( )。(分数:2.00)A.科举制B.贡士制C.察举制D.九品中正制5.汉代私

    2、学非常发达,经学大师们常常拥有成百上千的弟子,由于人数太多,弟子们常被分为两类进行管理,其中一类是无缘直接聆听老师的教诲,而只是被老师承认为弟子的。这类弟子被称为( )。(分数:2.00)A.“及门弟子”B.“授业弟子”C.“著录弟子”D.“再传弟子”6.汉章帝建初四年召开经学会议,讨论结果经班固编成( )。公元 175 年,在蔡邕的建议下将之镌刻于太学门外,史称“熹平石经”。(分数:2.00)A.白虎通义B.五经正义C.十三经注释D.汉书7.在汉代识字教育所采用的字书中,流行最广且一直保存至今的是( ),它的编者是汉元帝时的黄门令史游。(分数:2.00)A.史籀篇B.急就篇C.千字文D.三字

    3、经8.今古文之争是汉代重要的文化现象,在汉代持续了( )余年。(分数:2.00)A.150B.200C.100D.2509.汉代,通过对各家学说的学习、吸收和批判,最终以“遍注群经”的方式基本终结了今古文之争的著名经学家是( )。(分数:2.00)A.郑玄B.马融C.刘歆D.董仲舒10.王充的主要著作是( ),他理想的培养目标是( )。(分数:2.00)A.政务;文人B.养性;雅儒C.论衡;鸿儒D.讥俗;儒生11.魏文帝时制定( ),太学弟子每两年进行一次考试,按通经的多少授予不同等级的官职,将选官考试与教育考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分数:2.00)A.三舍法B.设科射策C.九品官人法D.五经课

    4、试法12.西晋咸宁二年(276 年)晋武帝下令立( ),以后发展成为与太学相区别、面向高层官僚子弟的学府,开中央官学教育分别士庶的先例。(分数:2.00)A.国子学B.宫邸学C.四门学D.鸿都门学13.南朝宋元嘉十五年(438 年)开( ),翌年又设立玄学馆、史学馆、文学馆,改变了汉代官学中儒家独尊的格局,也反映了当时思想文化领域的实际变化。(分数:2.00)A.律学馆B.佛学馆C.道学馆D.儒学馆14.颜氏家训的作者是( )。(分数:2.00)A.颜之推B.颜渊C.颜元D.颜真卿15.玄学是在我国( )时期出现的一种重要的学术思潮。(分数:2.00)A.颜之推B.唐朝C.魏晋南北朝D.宋朝1

    5、6.汉代识案教材急就篇的编者是汉元帝时的黄门令( )。(分数:2.00)A.史游B.胡毋敬C.刘歆D.周兴嗣17.汉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私学,称为( )。(分数:2.00)A.私塾B.书馆C.蒙馆D.家塾二、辨析题(总题数:5,分数:10.00)18.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分数:2.00)_19.王充是东汉时 191 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分数:2.00)_20.东晋时期创办国子学的目的是为了“殊其士庶,异其贵贱”。(分数:2.00)_21.唐朝初年科举制度的创立,实现了选士制度由推荐录用向考试录用的大转变。(分数:2.00)_22.科举制是我国历史上的一

    6、种落后制度,没有多少积极意义可言。(分数:2.00)_三、简答题(总题数:4,分数:8.00)23.简述汉代私学次相授受的教学方法。(分数:2.00)_24.颜之推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哪些重要见解?(分数:2.00)_25.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宋的“四馆”是指哪四馆?它和总明观有何区别?(分数:2.00)_26.简述唐代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分数:2.00)_四、分析论述题(总题数:4,分数:8.00)27.必答题(分数:2.00)_28.简述王充的教育思想。(分数:2.00)_29.试比较汉代的鸿都门学与郡国学。(分数:2.00)_30.评述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分数

    7、:2.00)_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教育史)-试卷 8 答案解析(总分:6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7,分数:34.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解析:2.汉灵帝时设立的( )是一所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分数:2.00)A.宫邸学B.四门学C.鸿都门学 D.国子学解析:3.宫邸学(又私“四姓小侯学”)作为外戚集团政治利益的代表,是在( )是设立的。(分数:2.00)A.汉初B.东汉 C.西汉初期D.西汉宋朝解析:4.汉代最主要的仕进制度是( )。(分数:2.00)A.科举制B.贡士制

    8、C.察举制 D.九品中正制解析:5.汉代私学非常发达,经学大师们常常拥有成百上千的弟子,由于人数太多,弟子们常被分为两类进行管理,其中一类是无缘直接聆听老师的教诲,而只是被老师承认为弟子的。这类弟子被称为( )。(分数:2.00)A.“及门弟子”B.“授业弟子”C.“著录弟子” D.“再传弟子”解析:6.汉章帝建初四年召开经学会议,讨论结果经班固编成( )。公元 175 年,在蔡邕的建议下将之镌刻于太学门外,史称“熹平石经”。(分数:2.00)A.白虎通义 B.五经正义C.十三经注释D.汉书解析:7.在汉代识字教育所采用的字书中,流行最广且一直保存至今的是( ),它的编者是汉元帝时的黄门令史游

    9、。(分数:2.00)A.史籀篇B.急就篇 C.千字文D.三字经解析:8.今古文之争是汉代重要的文化现象,在汉代持续了( )余年。(分数:2.00)A.150B.200 C.100D.250解析:9.汉代,通过对各家学说的学习、吸收和批判,最终以“遍注群经”的方式基本终结了今古文之争的著名经学家是( )。(分数:2.00)A.郑玄 B.马融C.刘歆D.董仲舒解析:10.王充的主要著作是( ),他理想的培养目标是( )。(分数:2.00)A.政务;文人B.养性;雅儒C.论衡;鸿儒 D.讥俗;儒生解析:11.魏文帝时制定( ),太学弟子每两年进行一次考试,按通经的多少授予不同等级的官职,将选官考试与

    10、教育考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分数:2.00)A.三舍法B.设科射策C.九品官人法D.五经课试法 解析:12.西晋咸宁二年(276 年)晋武帝下令立( ),以后发展成为与太学相区别、面向高层官僚子弟的学府,开中央官学教育分别士庶的先例。(分数:2.00)A.国子学 B.宫邸学C.四门学D.鸿都门学解析:13.南朝宋元嘉十五年(438 年)开( ),翌年又设立玄学馆、史学馆、文学馆,改变了汉代官学中儒家独尊的格局,也反映了当时思想文化领域的实际变化。(分数:2.00)A.律学馆B.佛学馆C.道学馆D.儒学馆 解析:14.颜氏家训的作者是( )。(分数:2.00)A.颜之推 B.颜渊C.颜元D.颜真

    11、卿解析:15.玄学是在我国( )时期出现的一种重要的学术思潮。(分数:2.00)A.颜之推B.唐朝C.魏晋南北朝 D.宋朝解析:16.汉代识案教材急就篇的编者是汉元帝时的黄门令( )。(分数:2.00)A.史游 B.胡毋敬C.刘歆D.周兴嗣解析:17.汉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私学,称为( )。(分数:2.00)A.私塾B.书馆 C.蒙馆D.家塾解析:二、辨析题(总题数:5,分数:10.00)18.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分数:2.00)_解析:19.王充是东汉时 191 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正确。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是

    12、王充思想的突出特色。)解析:20.东晋时期创办国子学的目的是为了“殊其士庶,异其贵贱”。(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错误。国子学是在西晋时期创办的。)解析:21.唐朝初年科举制度的创立,实现了选士制度由推荐录用向考试录用的大转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错误。科举考试创立于隋代,而非唐初。)解析:22.科举制是我国历史上的一种落后制度,没有多少积极意义可言。(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错误。这一观点没有看到科举制在历史上所产生的巨大的积极意义,事实上,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析:三、简答题(总题数:4,分数:8.00)23.简述汉代私学

    13、次相授受的教学方法。(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次相授受是汉代私学的教学方法或制度,即先由教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高足弟子分头去教其他弟子。董仲舒是最早采用这种方法的大师,比英国的导生制要早近两千年。这种“滚血球”式的教学,可以在师资力量有限的情况下,有效地扩大教育的范围,缺点是弟子的转授毕竟不如教师直接传授。)解析:24.颜之推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哪些重要见解?(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颜之推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颜氏家训一书中,主要观点有:(1)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2)要爱与教相结合;(3)要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4)要重视求虚务实的实学教育;(5)要培养

    14、虚心、勤勉的学习态度。)解析:25.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宋的“四馆”是指哪四馆?它和总明观有何区别?(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南朝宋元嘉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官学教育出现了暂时的繁荣。438 年,宋文帝下令设立儒学馆、玄学馆、史学馆和文学馆等四馆,各就其专业招收学生进行教学和研究。玄学、史学、文学与儒学并列,是为学制上的一大改革,反映了当时思想文化的实际变化。 (2)470 年,宋明帝因国学废止,下令设立总明观,又称东观。置祭酒,设儒、道、文、史四科。每科学士 10 人。总明观至485 年因国学兴建而废止。总明观不是纯粹的教学机构,而是藏书、研究和教学三位一体的机构,并

    15、且教学任务实际上已退居次要地位。其四科虽与元嘉时期的四馆分科相同,但它以结构完备的领导机构统领四科,比四馆在管理上更为完善,使四个单科性质的大学发展成为多科性大学中实行分科教授的制度。)解析:26.简述唐代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教育管理的加强:设立国子监,长官为国子祭酒,专门管理所属各学;地方官学由专职官员长史管理:部门对口管理,如医学由中央太医署管理,崇玄学由礼部之祠部领导;完善学校管理制度。 (2)规范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的划分,确定必修和选修课程;规定各门课程的学习年限。 (3)学校类型和设置形式的多样化:学校类型的多样化;设置形式多样化。 (

    16、4)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扩张:唐代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发达,再加上实行开放的政策,与亚洲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频繁,长安成了亚洲文化教育的中心,吸引大批留学生。其中意义比较重大的交流要属中印、中日的文化交流。 (5)学校开始受科举的影响和支配:学校教育以人仕做官为目的进一步得到加强;教学内容限制在科举科目上,注重经学和文史;教学考试方法受科举影响,模仿科举考试。 (6)封建教育等级性加强。)解析:四、分析论述题(总题数:4,分数:8.00)27.必答题(分数:2.00)_解析:28.简述王充的教育思想。(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对谶纬神学的批判。反对“信师是古”,主张“极问”。王

    17、充认为“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圣贤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这是一种盲目迷信的恶习,他主张“问难”。这对于打破盲目崇拜孔孟的迷信思想、揭露当时儒家神学的虚妄有重大作用,也是对师生关系、古今关系的一种有益探索。王充批评当时的教育严重脱离实际,学用相违,所培养的人“但拘一经”,或只知“记诵章句”,犹如鹦鹉学舌,实际运用、动手能力极差。他认为接受教育“贵通”,“贤用”,能通览古今,学用结合,有独立见解,不受传统思想的束缚。 (2)关于教育作用。王充与董仲舒类似,也认为人性有善恶,他把人性分为三种:有生来就善的,是中人以上的人;有生来就恶的人,是中人以下的人;有无善无恶,或善恶混杂的人是中

    18、人。但人性的善恶并非受命于天,而是由自然的“气”构成的。人性“兵器有厚薄,故性有善恶”。他强调教育对人性形成发展的作用,在他看来,人的善恶关键在于教育,中人之性可以通过教育使之定型,生来就恶的人也可以通过教育使恶为善,生来就善的人也可以通过教育使善为恶。总之,人的善恶在于教育。所以,他强调统治者应该重视教育,发挥教育在治国化民中的重要作用。 (3)培养目标。王充理想的培养目标首先是“鸿儒”,其次是“文人”。他在人才分为五个层次:第一是“鸿儒”,能独立思考,著书立说;第二是“文人”,独立思考能力略逊,但文才基佳,善于写一般的奏章公文;第三是“通人”,文笔谈不上,但能博览古今,知识渊博;第四是“儒

    19、生”,连博览也谈不上了,只能掌握一门专业(一经),从事教学而已,这是人才的低档次,只比没文化的俗人强一点;第五是“文吏”,受过识字教育,但“无篇章之诵,不闻仁义之语”,或依靠门第,或攀援权贵,人仕成吏,启用这种人不利于国家实行德治的政策。可见王充特别推崇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其次是文才,再次才是知识的渊博程度,最看不起专经传授的教师。这固然是出于他对当时经学教育的强列不满,但轻视一般传授知识的教师也是片面的。 (4)教育内容。王充认为,不能仅学儒学,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思想僵化,思路狭窄。他认为凡是人类社会遗留下来的一切文化知识都应当学习,应当“博通百家”。 (5)论学习。学知与闻见。王充坚持唯物主

    20、义立场,认为天地之间没有生而知之的人,学习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他认为,学习应是感性认识(“见闻为”)与理性思考(“开心意”)相结合的过程。思考与求是。王充认为学习的效果必须通过客观事实和实际效果来“效验”,认识和理论只有符合事实效果,才是正确的。问难与距师。他对当时儒者“好信师而是古“的盲从、迷信学风进行了尖锐的批评。“问难”不同于一般不明白时的提问,而是质问。问难的对象没有限制,甚至可以是圣贤。圣贤也不可能事事正确,也并非每句话都无懈可击。“距师”,即与师保持距离,也就是不能完全附和老师,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解析:29.试比较汉代的鸿都门学与郡国学。(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

    21、答案:(1)在创办的时间上,郡国学始创于西汉公元前 141 年的蜀郡,后汉武帝下令各郡国仿效,至此各地郡国学兴起,至东汉时发展极盛。鸿都门学创办于东汉 178 年,因校址位于洛阳的鸿都门而得名,规模曾发展至千人以上。 (2)在办学形式和性质上,郡国学是地方官学的最主要形式,鸿都门学其性质属于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 (3)办学目的上,郡国学办学目的有二:一是培养本郡的属吏,同时向朝廷推荐地方优秀学生;二是通过学校定期举行的“乡饮酒”、“乡射”等传统的行礼活动,向社会推行普遍的教化。鸿都门学是宦官集团为利用教育培养拥护自己的知识分子,以与太学生和官僚集团作斗争所力促创办。 (4)学生和教学内

    22、容方面,作为地方官学,郡国学招收的学生主要是地方青年子弟,其中不乏贫民子弟;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并辅以礼仪实践教育,学生毕业后或委任一定的地方官职,或举荐至朝廷。鸿都门学的学生由地方长官或朝中三公举荐,学校以尺牍、辞赋、字画为主教学和研究内容,毕业后多封高官厚禄,因此受官僚集团抨击。 (5)影响方面,鸿都门学虽在政治上代表宦官集团利益,但在教育上有独特价值:一是打破了独尊儒术的教育传统,以社会生活需要的诗赋书画为教育内容,是教育的一大变革;二是作为一种专门学校,其创立了办学的新模式,为后代专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经验;三是它是世界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作为地方官学,郡国学在移风易俗、促进地方

    23、教育和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解析:30.评述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隋代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制和选拔优秀人才补充官吏队伍,逐渐以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度,科举制度产生于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其主要特点是面向全社会公开考试,录取标准专凭试卷成绩,专重资才,而不是由地方察举。科举制度在隋代只不过初具雏 形,不居于主导地位,但它取代了九品中正制,为庶族地主参加政权开辟了道路,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 (2)唐承隋制,进一步从考试程序、科目和方法等方面完善了科举制度,使之在人才选拔以至国家政治生活中占届越来越重要地位

    24、。唐立国之初,就将人才选拔列入国家的重要政事。唐太宗执政时,继续推动科举制度的发展。唐高宗以后,科举取士名额有所增加。武则天时期开创了武举选拔军事人才的先例,确立了殿试。到了开元、天宝时期,参加科举的士人愈益增多,科举制度中大部分考试科目已经形成,考试内容和形式基本确立,科举制度渐趋成熟和完备。 (3)隋唐科举制度的实行,对学校教育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由于选才与育才标准的统一,科举制度促进了当时学校教育的发展:由于通过科举可以取得功名,而进学读书又是参加科举的前提,这就引起社会各阶层对学校教育的重视;科举考试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这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统一和标准的一致,也具有积极意义;科举科目中有明法、明算、童子、武举等,促进了当时专科教育、英才儿童教育及文武兼备教育的发展。 另一方面,科举又使学校教育成为其附属,对学校教育产生消极影响: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几部儒家经典,造成学校教育内容脱离社会现实,空疏无用;科举考试的方法僵化、呆板,又使得学校的教学重记诵不求义理,充满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恶习;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使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声利之场,严重影响着一般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析:


    注意事项

    本文(【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教育史)-试卷8及答案解析.doc)为本站会员(fatcommittee26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