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教育史)-试卷 3 及答案解析(总分:5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7,分数:34.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2.我国古代著名蒙学教材千字文的作者是( )。(分数:2.00)A.朱熹B.朱熹C.颜之推D.蔡邕3.科举制度创立于( )。(分数:2.00)A.魏晋南北朝B.唐朝C.隋朝D.宋朝4.韩愈的教育思想区别于其他教育家的最显著特点是( )。(分数:2.00)A.人才思想B.教学思想C.师道思想D.“性三品”思想5.“六学一馆”是( )的中央官学体系的简称。(分
2、数:2.00)A.隋代B.宋代C.唐代D.汉代6.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制度完备于( )。(分数:2.00)A.隋代B.宋代C.唐代D.汉代7.礼部作为国家教育的最高管理机构,其最高长官是( )。(分数:2.00)A.尚书B.侍郎C.郎中D.员外郎8.国子监是隋唐时期专门的中央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其长官是( )。(分数:2.00)A.祭酒B.司业C.监丞D.主簿9.科举考试有常料、制科之分,这种做法成为定制是在( )。(分数:2.00)A.隋代B.宋代C.唐代D.元代10.唐代曾发生过主考官与考生之间的冲突事件,议者认为是主考官权位太低所致,故提高了考试的规格和权威性。此后,科举考试一般由礼部的( )
3、主持。(分数:2.00)A.侍郎B.尚书C.郎中D.员外郎11.师说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 )。(分数:2.00)A.柳宗元B.刘禹锡C.韩愈D.孔颖达12.( )是我国封建社会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一种选士制度。(分数:2.00)A.九品中正制B.科举制C.察举制D.贡士制13.中唐时期以儒家思想卫道者自居的著名思想家是( )。(分数:2.00)A.韩愈B.柳宗元C.杜甫D.白居易14.唐太宗诏令颜师古、孔颖达等考定五经文字,并对五经经义进行统一解释,由皇帝钦定,题名为( ),颁行天下,成为儒生学习的正宗课本,也是科举考试的依据。(分数:2.00)A.五经正义B.白
4、虎通义C.五经义疏D.五经定本15.为了维护儒经的权威性和统一性,唐文宗镌刻于石,史称( )。(分数:2.00)A.蜀石经B.广政石经C.熹平石经D.开成石经16.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韩愈在其著作( )中认为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分数:2.00)A.进学解B.答尉迟生书C.答韦中立论师道书D.师说17.科举考试中的殿试、武举、糊名等制度方法都是( )统治时期开创的。(分数:2.00)A.隋炀帝B.唐玄宗C.唐太宗D.武则天二、辨析题(总题数:5,分数:10.00)18.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分数:2.00)_19.经过唐朝 20 多年的发展,科举考试终于形成了口试、贴经
5、、墨义、策问和诗赋五种考试方法。(分数:2.00)_20.唐代中央官学中的“六学一馆”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玄学、儒学、佛学和广文馆。(分数:2.00)_21.唐代日本来唐学习的人员可分为三类,分别是遣唐使、留学生和学问僧。(分数:2.00)_22.韩愈的尊师重道思想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应该批判。(分数:2.00)_三、简答题(总题数:3,分数:6.00)23.简谈韩愈对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所起作用的看法。(分数:2.00)_24.简述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分数:2.00)_25.宋代书院在教学和管理方面有哪些重要特点?(分数:2.00)_四、分析论述题(总题数:4,分数:8.00)26
6、.必答题(分数:2.00)_27.评析韩愈师说关于教师的论述。(分数:2.00)_28.试述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分数:2.00)_29.试述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及其主要内容。(分数:2.00)_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教育史)-试卷 3 答案解析(总分:5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7,分数:34.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解析:2.我国古代著名蒙学教材千字文的作者是( )。(分数:2.00)A.朱熹 B.朱熹C.颜之推D.蔡邕解析:3.科举制度创立于( )。(分数:2.00)A
7、.魏晋南北朝B.唐朝C.隋朝 D.宋朝解析:4.韩愈的教育思想区别于其他教育家的最显著特点是( )。(分数:2.00)A.人才思想B.教学思想C.师道思想 D.“性三品”思想解析:5.“六学一馆”是( )的中央官学体系的简称。(分数:2.00)A.隋代B.宋代C.唐代 D.汉代解析:6.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制度完备于( )。(分数:2.00)A.隋代B.宋代C.唐代 D.汉代解析:7.礼部作为国家教育的最高管理机构,其最高长官是( )。(分数:2.00)A.尚书 B.侍郎C.郎中D.员外郎解析:8.国子监是隋唐时期专门的中央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其长官是( )。(分数:2.00)A.祭酒 B.司业C.
8、监丞D.主簿解析:9.科举考试有常料、制科之分,这种做法成为定制是在( )。(分数:2.00)A.隋代B.宋代C.唐代 D.元代解析:10.唐代曾发生过主考官与考生之间的冲突事件,议者认为是主考官权位太低所致,故提高了考试的规格和权威性。此后,科举考试一般由礼部的( )主持。(分数:2.00)A.侍郎 B.尚书C.郎中D.员外郎解析:11.师说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 )。(分数:2.00)A.柳宗元B.刘禹锡C.韩愈 D.孔颖达解析:12.( )是我国封建社会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一种选士制度。(分数:2.00)A.九品中正制B.科举制 C.察举制D.贡士制解析:13
9、.中唐时期以儒家思想卫道者自居的著名思想家是( )。(分数:2.00)A.韩愈 B.柳宗元C.杜甫D.白居易解析:14.唐太宗诏令颜师古、孔颖达等考定五经文字,并对五经经义进行统一解释,由皇帝钦定,题名为( ),颁行天下,成为儒生学习的正宗课本,也是科举考试的依据。(分数:2.00)A.五经正义 B.白虎通义C.五经义疏D.五经定本解析:15.为了维护儒经的权威性和统一性,唐文宗镌刻于石,史称( )。(分数:2.00)A.蜀石经B.广政石经C.熹平石经D.开成石经 解析:16.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韩愈在其著作( )中认为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分数:2.00)A.进学解B.答尉迟生书C
10、.答韦中立论师道书D.师说 解析:17.科举考试中的殿试、武举、糊名等制度方法都是( )统治时期开创的。(分数:2.00)A.隋炀帝B.唐玄宗C.唐太宗D.武则天 解析:二、辨析题(总题数:5,分数:10.00)18.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分数:2.00)_解析:19.经过唐朝 20 多年的发展,科举考试终于形成了口试、贴经、墨义、策问和诗赋五种考试方法。(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正确。符合唐代科举考试方法的正确表述。)解析:20.唐代中央官学中的“六学一馆”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玄学、儒学、佛学和广文馆。(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错误。唐代
11、中央官学中的“六学一馆”应为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书学和广文馆。)解析:21.唐代日本来唐学习的人员可分为三类,分别是遣唐使、留学生和学问僧。(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正确。符合日本到唐留学生分类的正确表述。)解析:22.韩愈的尊师重道思想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应该批判。(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错误。韩愈生活的时代,一方面是崇佛之风大盛,儒家传统受面,人们往往以标新立异为师,不肯承认自己的师传,教师地位不高。在此情况下,韩愈倡导师道尊严,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解析:三、简答题(总题数:3,分数:6.00)23.简谈韩愈对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所起作用的看法。(
12、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韩愈关于教育作用的论述,是以其“性三品说”为理论依据的。他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个品级,并认为上品人之性天生是善的,中品人之性可诱导之为善为恶,下品人之性终归于恶。基于“性三品说”,韩愈阐述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1)韩愈认为,决定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人性,上、中品之人可受教育,下品之人,气质太坏,只能以刑罚制之学习与教育对于中品人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它在中品人的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不同的人性,教育所起的作用是不尽一致的。(2)无论是上品人艺性还是下品人之性,都可以因外界的条件而发生变化,只是移易之道不同而已,即移易的疗法与取得的效果
13、不同而已。 (3)韩愈还提出,由于人天生包含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内容,教育就应把这种道德发扬开来,儒家经典是最好的敦育内容。 韩愈一方面肯定了教育在促进人性变化中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又认为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受到人先天固有的本性的制约。人性三品不可变,教育只能在三品的范围内发挥作用,这显然是唯心主义的,并且限制了教育的作用。韩愈的人性论不但为封建 制度的等级性作了合理的论证,而且也为绝大多数的人接受封建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解析:24.简述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科举制度是选拔人才的制度,学校教育制度是培养人才的制度。 (2)在科举制产生以前,
14、选士制度和育士制度基本上是脱节的,科举考试的前提,科举合在一起。学校根据科举考试的要求来组织教学活动,学校教育成为科举考试的前提,科举 又是学生做官的必由之路。从某种意义上说,科举制的产生刺激了人们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3)但是由于封建社会的弊端,社会只重科举,不重教育,使学校教育成为科举制的附庸,导致了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消极。 总之,科举制与学校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学校教育的兴衰直接影响科举取士的质量和数量;科举取士的标准和方法指导着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解析:25.宋代书院在教学和管理方面有哪些重要特点?(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宋代书院在教学和
15、管理上的主要特点: (1)书院的教育经费来源多样化,书院的学田和经费,得到官府的资助,也依靠民间自己筹集; (2)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管理体制日趋完备; (3)宋代书院的学术风气活跃,促进了理学的发展和学术文化的繁荣; (4)宋代书院通过制定学规章程来规范教学宗旨、方法及培养目标。 大多数情况下,书院都能在教育领域发挥积极的作用,弥补了官学的不足,丰富和扩大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内涵,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解析:四、分析论述题(总题数:4,分数:8.00)26.必答题(分数:2.00)_解析:27.评析韩愈师说关于教师的论述。(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唐代教
16、育家韩愈以继承和保卫儒家道统为己任,十分重视教师问题,写下了著名的师说。 师说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存师卫道”。它从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等各方面系统地论述了教师问题。提出了卓越的见解。其主要见解: 关于教师的作用与地位。韩愈从“存师卫道”、“尊师卫道”的角度阐述了教师的独特功能,认为师是“传道”的。儒家的道统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往,而道要靠教师来传递,传道须有师;卫道必须先尊师,师与道是密切结合、不可分离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关于教师的基本任务,韩愈作了经典性地表述,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认为教师的三大任务为:传递儒家道统,传授古文六艺之业,解决学生在学习道与业过程中存在的
17、困惑。关于教师的资格。韩愈认为教师的选择,不应受年龄、地位、资格等限制,主要是用道与业来衡量。谁先有“道”,谁在术业上有专攻,谁就能成为教师。 关于师与生的关系,韩愈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命题,含有“能者为师”和“教学相长”拘意思,确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总之,韩愈的师说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系统、有创见地阐述了教师问题,是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解析:28.试述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 中央成立了国子监专门负责管理教育事业,并形成了两种教育管理模式:一是中央和地方实行分级管理,中央官学由国子监
18、祭酒负责,地方官学由地方官长史领导;二是统一管理和对口管理并举,以统一管理为主,中央设有国子监统一管理教育事业,同时又将一些专科性的学校,如医学、天文学等划归到各个对口的部门中去,由各专职行政部门领导,突出了各个专科性学校的专业特点,有利于专业教育的实施。这两种教育管理模式在当时来说是很有效的。 (2)形成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 从入学到毕业,在入学标准、教学内容、考试、升级、放假制度等都有合理而严格的制度化规定,完善了学校制度,为其后我国学校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增添教育内容,扩大知识范围 从学习的内容来看,无论是学习儒家经典,还是学习有关专科性的知识,其范围、程度远远超过了前代。
19、各种类型的专科学校为学生开设了较为宽广的专业课程,大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总的来说,学校的主要学习内容仍是儒家经典,以传授儒经为职责的各级学校仍然是封建教育的主体,但是也开始扩展了学习经典的范围。 (4)教育的等级性明显 唐朝政府明文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招生的身份标准,将教育的等级性以法令的形式加以制度化。教育的等级性和阶级性得到了强化。 (5)学校类型的多样化 既有以儒经为教学内容的传统学校,也有以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传授专业知识为主的专科性学校。唐朝还在一些行政部门中附设了训练机构,或采取设置博士助教的做法,来培养有关的专业人才。以经学为主、专科性学校为辅的隋唐教育体系,学校类型之多、数量之多、
20、涉及面之广,远胜于前代。 (6)学校的分布面较广 就教育的普及程度而言,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教育的普及程度较高,学校的覆盖面较广,这是以前任何朝代难以比拟的。唐朝中央有中央官学,地方有州县学,甚至在乡、里基层组织也鼓励人们创办学校,还有无数的私学和家学,共同担负着培养人才、传播文化的重任。唐朝根据各个州县面积的大小、人口的多少,明确规定了各个州县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人数,这使学校的分布有了制度上的规定和保证。 (7)重视医学教育 唐朝重视医学教育,在中央和地方都设有医学校,负责招收学生,研究医术,解除人们的医学生外出进行巡回医疗,在地方上设置医学校,这是唐朝教育的重旨朝医学教育发展的情况,另一方面
21、也体现了我国医学发展的水平,富的医学知识和较高的医疗技术,具备了普遍设置医学校的条件。这在当时是走在世界前列的。 (8)教育、研究和行政机构三者合为一体 唐朝诸多的教育机构或行政机构都承担着多重任务和职能。如弘文馆和崇文馆一方面担图书、详细图负着整理籍的任务;另一方面还招收生徒,进行教育活动。太医署、司天台、太不署、太乐署等则兼有行政机构、研究机构和学校的性质。这些多重的任务使这些机构既是一个行政机构,又是一个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一面进行专业研究,一面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教育和研究的任务成为行政机关的有机组成部分,行政机构中派生出了教育和研究的功能,这是唐朝教育的一大特色。)解析:29.试述北
22、宋的三次兴学运动及其主要内容。(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北宋仁宗以后,为了振兴官学,改革科举,曾有“三次兴学”之举。 (1)北宋第一次兴学是范仲淹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庆历兴学”。兴学内容主要有三:令州县立学;改革科举考试内容,罢帖经墨义,着重策论;改革太学,将胡瑗的“苏湖教学法”引进太学,创立了分科教学以及学科的必修与选修的制度,体现了对当时教育流于形式的批判。 (2)北宋第二次兴学,是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的“熙宁兴学”,主要内容是:改太学,创立“三舍法”扩建和整顿地方官学;颁定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门学校,以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改革科举制度。 (3)北宋第三次兴学,是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崇宁兴学”,其主要内容为:扩充地方官学,续增州县学生;立县、州、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扩建太学;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使学制更为完备,其中画学成为中国古代唯一举办的专门美术学院;嬖科举,改由学校取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