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历史学基础 3及答案解析(总分:3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20,分数:40.00)1.( )标志着我国历史上的氏族社会彻底瓦解,奴隶制社会已确立下来。(分数:2.00)A.王位世袭制B.禅让制C.分封制D.郡县制2.下列有关布列斯特和约的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分数:2.00)A.是俄国与协约国集团签订的B.俄国要支付大量赔款C.俄国因此得以退出一战D.俄国割让了大量领土3.罗马国家的第一部成文法是( )。(分数:2.00)A.十二铜表法B.波提利阿法案C.霍腾西阿法案D.李锡尼绥克斯图法4.古代两河流域最突出的文化成就是什么人发明的楔形文字。
2、( )(分数:2.00)A.阿卡德人B.阿摩利人C.苏美尔人D.腓尼基人5.通过“非常法”,加强对社会民主运动镇压的是( )。(分数:2.00)A.法国B.德国C.英国D.美国6.崔寔在政论中记有这样的歌谣:“州郡记,如霹雳,得诏书,但挂壁”,这表明( )。(分数:2.00)A.把皇帝的诏书挂在墙壁上奉若神明B.地方势力的强大已超过皇帝诏书的力量了C.州郡官员接到皇帝征派徭役的诏令像晴天霹雳一样D.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7.( )是二战后一个调整各国贸易关系的法律框架,又是一个进行多边贸易谈判、争夺市场的场所,还是一个调解和解决争议的机构。(分数:2.00)A.布雷顿森林体系B.国际货币基金组
3、织C.世界银行D.关贸总协定8.提出“双重真理”,并认为理性和宗教并不矛盾的阿拉伯哲学家是( )。(分数:2.00)A.阿维森那B.法拉比C.金迪D.伊本鲁世德9.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第一部著作是( )。(分数:2.00)A.论波兰B.神圣家族C.德意志意识形态D.共产党宣言10.洛克对西方民主理论的最重要的贡献是明确提出了( )。(分数:2.00)A.社会契约论B.人民主权的思想C.天赋人权说D.分权制衡学说11.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段是在( )。(分数:2.00)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中B.三湾改编中C.八七会议上D.南昌起义中12.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的方式是( )。
4、(分数:2.00)A.官办B.官督商办C.官商合办D.商办13.夏朝建立了监狱,著名的监狱叫( ),也叫“钧台”。(分数:2.00)A.夏台B.“羑罩”C.“圜土”D.拘所14.在预备立宪运动中,清政府在中央设立的机构是( )。(分数:2.00)A.资政院B.宪政公会C.咨议局D.国会15.吠陀共四部,其中最重要、最古老、最具文学价值的是( )。(分数:2.00)A.沙摩吠陀B.梨俱吠陀C.耶柔吠陀D.阿闼婆吠陀16.在古希腊哲学史上,被誉为“哲学之父”的是( )。(分数:2.00)A.柏拉图B.泰勒斯C.赫拉克里特D.德谟克利特17.提出了著名的“层垒地造成中国古史”的学说的民国时期的史学家
5、是( )。(分数:2.00)A.王国维B.陈垣C.顾颉刚D.陈寅恪18.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分数:2.00)A.民报的创刊B.新青年的创办C.每周评论的出版D.新民丛报的创刊19.以下著作与明代西方传教士无关的是( )。(分数:2.00)A.天工开物B.测量法义C.泰西水法D.几何原本20.北宋在统一南方割据势力的过程中特设( ),把征南所得的财富统一存放,以作日后恢复幽燕之费。(分数:2.00)A.封椿库B.常平仓C.武库D.军械库二、B名词解释/B(总题数:8,分数:80.00)21.“相地而衰征”(分数:10.00)_22.睡虎地秦简(分数:10.00)_23.议政王大臣会议
6、(分数:10.00)_24.校场口血案(分数:10.00)_25.玛雅石柱(分数:10.00)_26.考迪罗主义(分数:10.00)_27.鲁尔危机(分数:10.00)_28.“铁幕”演说(分数:10.00)_三、B史料分析题/B(总题数:2,分数:60.00)29.阅读下列有关士族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斡者,擢为令仆已下,尚书郎、中书舍人已上,曲掌机要。 颜氏家训涉务篇 材料二:何晏、王弼,祖述玄宗,递相夸尚,景附草靡,皆以农、黄之化,在乎己身,周、孔之业,置之度外。 颜氏家训勉学篇 材料三:服冕之家,流品之人,视寒素之子轻若仆隶,易如草芥,曾不以之
7、为伍。 颜氏家训寒素篇 材料四:粱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加长车,跟高齿屐, 颜氏家训勉学篇 材料五:因晋中兴,南渡江,率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末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 颜氏家训涉务篇 回答: (1)材料一、二、三、四分别说明了士族的哪些特点(不得摘抄原文)? (2)东晋时,士族(士族制度)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3)综合上面五则材料,说明士族、士族制度衰落的根本原因。(分数:30.00)_3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经济重心转向大西洋后,世界经济进入了从产生到发展的最活跃时期。随着国家竞争的加剧,科学技术革命连续发生,生产力高
8、层次飞跃,领先国家经历了由英国到美国的更替,从而牵动世界经济重心从西欧向北美跨越。 世界经济运行轨迹探索 材料二:17世纪,整个欧洲大陆处于宗教迫害之中,反映自由、民主和科学的新思想,被当做“异端”、“邪说”而受压制,不少有发明创造的科技人才被处罚。与此同时,战争连绵不断,法国处于内战和向外扩张的连年战争中,意大利四分五裂,这样,就使科技人才纷纷流向地地欧洲边缘而较为安定的英伦三岛。1740 年经英国政府批准的实用专利只有四件,1760 年为 14件。 英国经济史稿 材料三:(19 世纪后期)英国科学家虽然有不少发明,但他们固守蒸汽时代的旧技术,轻视电力技术的应用,比如电灯发明后,它以耀眼的光
9、芒宣布,新的光源将使世界的面貌焕然一新,而当时的英国,电灯的推广却遭到煤气照明公司的反对,千方百计保护自己取得的垄断地位,致使第二次科技革命产生的新兴工业部门发展缓慢。 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四:美国这一时期的技术研究和技术引进,主要是应用技术,并不更多注意基础科学的研究,但这为后来科学技术研究室和更多的技术发明创造了条件,争取了时间,聚集了力量。在一、二次大战期间,欧洲及其世界各地的著名科学家向美国流动,美国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采取自由开放政策,在世界各地搜罗“知囊”,进口“博士”,以弥补自身不足。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 17世纪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2)据材料二、三
10、,指出英国对科学技术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3)据材料四概括美国采取的科教兴国战略措施。(分数:30.00)_四、B问答题/B(总题数:4,分数:120.00)31.论述历史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过程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分数:30.00)_32.简述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土地政策的演变过程。(分数:30.00)_33.简述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过程。(分数:30.00)_34.比较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分数:30.00)_考研历史学基础 3答案解析(总分:3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20,分数:40.00)1.( )标志着我国历史上的氏族社会彻底
11、瓦解,奴隶制社会已确立下来。(分数:2.00)A.王位世袭制 B.禅让制C.分封制D.郡县制解析:2.下列有关布列斯特和约的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分数:2.00)A.是俄国与协约国集团签订的 B.俄国要支付大量赔款C.俄国因此得以退出一战D.俄国割让了大量领土解析:3.罗马国家的第一部成文法是( )。(分数:2.00)A.十二铜表法 B.波提利阿法案C.霍腾西阿法案D.李锡尼绥克斯图法解析:4.古代两河流域最突出的文化成就是什么人发明的楔形文字。( )(分数:2.00)A.阿卡德人B.阿摩利人C.苏美尔人 D.腓尼基人解析:5.通过“非常法”,加强对社会民主运动镇压的是( )。(分数:
12、2.00)A.法国B.德国 C.英国D.美国解析:6.崔寔在政论中记有这样的歌谣:“州郡记,如霹雳,得诏书,但挂壁”,这表明( )。(分数:2.00)A.把皇帝的诏书挂在墙壁上奉若神明B.地方势力的强大已超过皇帝诏书的力量了 C.州郡官员接到皇帝征派徭役的诏令像晴天霹雳一样D.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解析:7.( )是二战后一个调整各国贸易关系的法律框架,又是一个进行多边贸易谈判、争夺市场的场所,还是一个调解和解决争议的机构。(分数:2.00)A.布雷顿森林体系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C.世界银行D.关贸总协定 解析:8.提出“双重真理”,并认为理性和宗教并不矛盾的阿拉伯哲学家是( )。(分数:2.
13、00)A.阿维森那B.法拉比C.金迪D.伊本鲁世德 解析:9.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第一部著作是( )。(分数:2.00)A.论波兰B.神圣家族 C.德意志意识形态D.共产党宣言解析:10.洛克对西方民主理论的最重要的贡献是明确提出了( )。(分数:2.00)A.社会契约论B.人民主权的思想 C.天赋人权说D.分权制衡学说解析:11.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段是在( )。(分数:2.00)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中B.三湾改编中C.八七会议上 D.南昌起义中解析:12.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的方式是( )。(分数:2.00)A.官办 B.官督商办C.官商合办D.商办解析:13.夏朝建
14、立了监狱,著名的监狱叫( ),也叫“钧台”。(分数:2.00)A.夏台B.“羑罩” C.“圜土”D.拘所解析:14.在预备立宪运动中,清政府在中央设立的机构是( )。(分数:2.00)A.资政院 B.宪政公会C.咨议局D.国会解析:15.吠陀共四部,其中最重要、最古老、最具文学价值的是( )。(分数:2.00)A.沙摩吠陀B.梨俱吠陀 C.耶柔吠陀D.阿闼婆吠陀解析:16.在古希腊哲学史上,被誉为“哲学之父”的是( )。(分数:2.00)A.柏拉图B.泰勒斯 C.赫拉克里特D.德谟克利特解析:17.提出了著名的“层垒地造成中国古史”的学说的民国时期的史学家是( )。(分数:2.00)A.王国维
15、B.陈垣C.顾颉刚 D.陈寅恪解析:18.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分数:2.00)A.民报的创刊B.新青年的创办 C.每周评论的出版D.新民丛报的创刊解析:19.以下著作与明代西方传教士无关的是( )。(分数:2.00)A.天工开物 B.测量法义C.泰西水法D.几何原本解析:20.北宋在统一南方割据势力的过程中特设( ),把征南所得的财富统一存放,以作日后恢复幽燕之费。(分数:2.00)A.封椿库 B.常平仓C.武库D.军械库解析:二、B名词解释/B(总题数:8,分数:80.00)21.“相地而衰征”(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即不管是公田私田,一律按土地的优劣征收不等的
16、赋税。如此一来,地尽其利,民尽其力,扩大了税源,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为齐国经济的振兴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奴隶主土地国有制,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对封建的生产关系起了催生的作用。22.睡虎地秦简(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1975 年 12月,在湖此云梦县睡虎地出土了秦代竹简,共 1 000余支,内容大部分是秦的法律及文书。竹简上的秦律包括法律条文三种,治狱案例一种。法律条文第一种不仅有一部分律文,而且有关于律文的解释;第一种是关于农田、粮仓、货币、贸易、徭役、刑徒、狩猎、度量衡等方面的律令,有田律、仓律、置吏律、军爵律等近 20个标题;第三种包括游士律等,
17、并且有具体的解释。治狱案例是对一些案例的审讯、调查等具体记录。睡虎地秦简为我们了解和研究秦律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23.议政王大臣会议(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议政土大臣会议是清朝特设的中枢权力机关,是氏族军事民主制的残余。清朝入关前,凡军国大事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入关之后,这一传统被继承了下来。议政王大臣会议由满族上层贵族组成,也称“国议”,权力很大。但是,这种满族专制的形式不仅和大权独揽的皇帝相抵触,而且也不利于清政权进一步争取各族特别是汉族官僚的支持。康熙帝设立南书房和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被大大削弱了。24.校场口血案(分数:10.00)_正确答案
18、:()解析: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镇压人民民主运动制造的血案。在政协会议开会的第二天。重庆各界 23个团体成立了“政治协商会议陪都各界协进会”,这个联合组织每口在沧白堂举行演讲会,国民党当局多次派特务、流氓到会场骚扰、侮辱、殴打会议主持人、报告人和参加群众;打伤演讲的政协代表郭沫若、张东荪等人,制造了“沧白堂事件”。1946 年 2月,重庆各界群众在校场口广场举行庆祝政协成功大会。会议开始时,国民党预伏的特务一拥而上大打出手,打伤主席李公朴,主席团成员马寅初、章乃器及新闻记者 60余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校场口血案”。25.玛雅石柱(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玛雅各城邦记录国家大
19、事的石柱。玛雅各城邦都很重视自己的历史,习惯把国家的重大事件用象形文字刻在石碑或石柱上,一般每隔 20年就立石记事一次。现已发现的石碑或石柱就有数百个。这些历史碑铭的发现,为人们了解古代玛雅文化提供了珍贵而确凿的历史资料。26.考迪罗主义(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拉丁美洲政治术语,原意为“地方军事首领”,后引申为军事独裁者。考迪罗主义是指那些以暴力夺取政权,并以暴力维护其反动统治的独裁者专制制度。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又各有其特点。考迪罗代表拉丁美洲最反动的势力,和大庄园主在经济及政治上的垄断密不可分。它的盛行是独立后拉丁美洲各国普遍的政治现象。其实质是独立后拉美各国大地主资产阶
20、级专政的一种特殊形式。27.鲁尔危机(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1923 年 1月,法国、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由出兵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而引发的危机。德国对此实行了“消极抵抗”的政策。造成大量工厂停业,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通货膨胀达到天文数字,德国经济濒临崩溃,国内政局动荡不安。而法国也因巨额的军费负担而陷入经济困境。在英美两国的施压下,双方均放弃了原来的政策。鲁尔危机使法国丧失了在德国赔款问题上的领导权,开始受英美的摆布。28.“铁幕”演说(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1946 年,美国已决心以武力为后盾,对苏采取强硬的方针,用武力以外的各种措施来“遏制”苏
21、联,对苏联进行“冷战”。同年 3月 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敦发表和平砥柱的演说,攻击苏联在东欧的“扩张”,认为中欧和东欧的城市及其居民无一不处于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不仅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屈服于苏联的势力影响,而且还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一条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号召讲英语的民族团结起来,共同对付来自共产主义的威胁。丘吉尔的富尔敦“铁幕”演说不过是美国统治当局借别人之口发出的第一个明白无误的“冷战”信号。三、B史料分析题/B(总题数:2,分数:60.00)29.阅读下列有关士族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斡者,擢为令仆已下,尚书郎、中
22、书舍人已上,曲掌机要。 颜氏家训涉务篇 材料二:何晏、王弼,祖述玄宗,递相夸尚,景附草靡,皆以农、黄之化,在乎己身,周、孔之业,置之度外。 颜氏家训勉学篇 材料三:服冕之家,流品之人,视寒素之子轻若仆隶,易如草芥,曾不以之为伍。 颜氏家训寒素篇 材料四:粱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加长车,跟高齿屐, 颜氏家训勉学篇 材料五:因晋中兴,南渡江,率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末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 颜氏家训涉务篇 回答: (1)材料一、二、三、四分别说明了士族的哪些特点(不得摘抄原文)? (2)东晋时,士族(士族制度)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23、(3)综合上面五则材料,说明士族、士族制度衰落的根本原因。(分数:30.00)_正确答案:()解析:(1)士族在政治上享有特权,高官厚禄,把持政权。精神生活十分空虚和堕落,沉溺于清谈,用脱离实际的空谈玄学,来掩盖精神的空虚。士族和庶族之间界限分明,士族自命清高,鄙视庶族,不与庶族来往、交友、通婚、共坐。士族无真才实学,徒享高官厚禄而不理政事,享受荣华而不能治产,骄奢淫逸,极端腐朽。 (2)东晋时期,门阀士族进一步发展,东晋地权就是在北方乔姓大族王、庾、桓、谢与南方吴姓大族朱、张、顾、陆共同扶植下建立的,因而在东晋政权的保护之下,门阀势力达到鼎盛。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政治势力的上升。门阀世
24、族完全控制了东晋政权,经东晋一朝一直是由王、庾、桓、谢四大门阀轮流执政,政出豪门,皇权衰微。官职有清浊之分,高官厚禄的清职,由于士族担任,寒人不得染指,寒人所居的低级官吏为浊职,士人不屑一顾。另外,士族的政治特权也有提高,政治上确立了“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的准则,使门阀特权高于法律之上。第二:经济实力增强。东晋时期门阀大土地所有制进一步发展,门阀利用政治上的保护,兼并土地,封山占泽,田庄规模不断扩大,荫客人数更是大大增加,除私属、部曲之外,还拥有大量奴隶,因而封建依附关系进一步发展。第三:社会地位悬殊。门阀世族为炫耀社会地位,实行清浊隔离,严禁与庶族通婚、同俗、同衣、同食、同往、同处。
25、严格家谱编撰和礼法门风,防止清浊混流,以维护其特殊的社会地位。 (3)自东晋末,门阀世族走向腐朽、江河日下,南朝时全面衰落。门阀世族的衰落首先是由于自身的腐朽所造成的,士族在政治上虽高官厚禄,却不理政事,大倡清议之风,不务庶务。因而不学无术,游手好闲,自命清高,生活极端腐化,出则乘车,入则扶持,吃喝玩乐,醉生梦死。逐步丧失了政治能力,堕落成腐朽的寄生阶层。第二,以军功起家的寒门新贵的必起。东晋末年,战乱不止,世族门阀遭到重创,庶族地主因军功而地位上升,刘裕出身寒门,因而掌握政权后,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军政实权,重用寒门,于是庶族地主,纷纷参政,门阀所担任的清流雅职,虽高官厚禄却无实权,而寒人所担任
26、的如中书舍人之类的官职,品位虽低,但参与机要,出纳王命,具有实权。终宋、齐、梁、陈四朝,军政实权,均有寒人掌握,门阀士族独揽朝政的局面被打破了。第三,门阀经济实力的削弱。由于南朝时期家族关系的变化,门阀大土地所有制也由宗族所有向家族所有转化,财富的分散和封建依附关系的削弱,使门阀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发生了动摇。第四:门阀世族的腐朽,使其失去了应变能力,因而在战乱中坐以待毙,在侯景之乱中,京都大族被消灭殆尽。3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经济重心转向大西洋后,世界经济进入了从产生到发展的最活跃时期。随着国家竞争的加剧,科学技术革命连续发生,生产力高层次飞跃,领先国家经历了由英国到美国的更替,从而牵
27、动世界经济重心从西欧向北美跨越。 世界经济运行轨迹探索 材料二:17世纪,整个欧洲大陆处于宗教迫害之中,反映自由、民主和科学的新思想,被当做“异端”、“邪说”而受压制,不少有发明创造的科技人才被处罚。与此同时,战争连绵不断,法国处于内战和向外扩张的连年战争中,意大利四分五裂,这样,就使科技人才纷纷流向地地欧洲边缘而较为安定的英伦三岛。1740 年经英国政府批准的实用专利只有四件,1760 年为 14件。 英国经济史稿 材料三:(19 世纪后期)英国科学家虽然有不少发明,但他们固守蒸汽时代的旧技术,轻视电力技术的应用,比如电灯发明后,它以耀眼的光芒宣布,新的光源将使世界的面貌焕然一新,而当时的英
28、国,电灯的推广却遭到煤气照明公司的反对,千方百计保护自己取得的垄断地位,致使第二次科技革命产生的新兴工业部门发展缓慢。 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四:美国这一时期的技术研究和技术引进,主要是应用技术,并不更多注意基础科学的研究,但这为后来科学技术研究室和更多的技术发明创造了条件,争取了时间,聚集了力量。在一、二次大战期间,欧洲及其世界各地的著名科学家向美国流动,美国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采取自由开放政策,在世界各地搜罗“知囊”,进口“博士”,以弥补自身不足。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 17世纪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2)据材料二、三,指出英国对科学技术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3
29、)据材料四概括美国采取的科教兴国战略措施。(分数:30.00)_正确答案:()解析:(1)地处世界贸易中心;国内政局稳定;政府采取自由开放政策,招揽人才;重视科学技术的转化利用。 (2)由积极采用新技术到抵制新技术的推广使用。由于英国作为强大的殖民帝国,掌握了广阔的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廉价的劳动力,即使在科学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英国资本家也能从殖民地获得巨额利润。 (3)重视研究和引进应用技术;同时抓住机遇引进人才。四、B问答题/B(总题数:4,分数:120.00)31.论述历史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过程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分数:30.00)_正确答案:()解析: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南北经济
30、发展的巨大变化。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因其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中心。但自魏晋以来,由于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稳定,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再加上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共同开发江南,以及江南自身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所有这些都促使南方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转移。 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自东汉末年起,历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至两宋最终完成。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南方得到初步发展;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经济得到空前发展;隋唐时期,
31、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地发展;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完全超过了北方,最终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大体来说,其过程为: (1)东汉末至三国时吴国对江南的开发。东汉时期,江南地区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中原地区的牛耕之法、水利灌溉事业都推广到江南地区。汉末,中原大乱,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不仅为江南增加了劳动力,还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这为吴国对江南的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从全国总的经济发展看,这一时期江南的发展仍远远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开发仅限于平川和交通发达的地区。吴立国之后,在江南的广大地区建立屯田,奠定了江南农业和水利发展的基础,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
32、2)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的大开发。西晋永嘉之乱后,“五胡乱华”,黄河流域战火连绵,北方人民举族南迁,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人口南迁的高峰。北方人民的南迁,为南方农业生产增加了大批劳动力,特别是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他们同南方人民共同致力于江南的发展。农业方面,铁犁、牛耕已逐渐普及,修建了许多著名的水利工程。农作物种类的增多以及种植方法的改进,使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手工业方面,纺织、冶铸、造船、制瓷和造纸业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商业方面,在一些重要的城市如建康、成都等都有非常繁荣的商业,还出现了用于商品交换的市场。长江中下游经济迅速发展,福建地区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 (3)隋
33、唐时期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安史之乱后,北方黄河流域成为藩镇割据混战的角逐场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比较缓慢。但江南地区相对安定,又有不少北方人因避乱而南迁,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保持了迅速发展的势头,其总体水平逐渐超过了北方。唐后期,江南人民掀起了兴修水利的热潮,有力地促进了江南地区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生产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纺织业、造纸业、造船业、茶叶生产都在以前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商业也有了显著的发展,长江流域的商业更为活跃,出现了扬州、益州等商业城市。政府在广州设立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在一些大城市中出现了夜市。 (4)五代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五代时期,黄河流域战乱频繁,社会生产的发展受到
34、了严重的阻碍。南方各政权比较稳定,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长江下游的吴和南唐以及吴越,经济发展更为显著。五代南方都重视发展水利,使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手工业生产方面也各有新的发展,南方的商业也相当活跃。总之,全国的经济重心,经过五代,已从黄河流域逐渐转移到长江流域。 (5)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呈现出繁荣的景象,特别是靖康之变后,中原战乱再起,随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三次人口南迁的高峰。“高宗南渡,民从之者如归市”。南方经济也随之出现了第三次飞跃。农业方面,水利建设、生产技术、种植方法、粮食产量等都迅速提高。手工业方面,纺织业特别是棉纺织业进一步发展,造船业、制瓷业
35、等继续发展。这一时期的商业极其繁荣如江浙一带已成为全国粮仓地带和最大的纺织中心、商业中心。自唐安史之乱以后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到南宋最终完成。 影响: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是南方地区逐步开发、发展的历程。它改变了黄河流域“一枝独秀”的历史现象,使南方摆脱了“荆榛遍野、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经济得到飞跃发展,进而后来居上,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对中国的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动了全国经济的发展,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向南传播,进而向边疆地区渗透,使各地经济的发展趋于平衡。同时,南方经济的发展也拉动了北方经济,促进了全国经济的整体发展。32.简述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土地政策的
36、演变过程。(分数:30.00)_正确答案:()解析:大革命失败后,八七会议确定了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总方针,土地革命由此开始。随后,随着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共产党在土地革命的实践中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方法,并逐步形成了一条土地革命路线。 (1)1927 年 11月,中共中央通过土地问题党纲草案,规定无代价没收一切土地归公有,分给农民使用。 (2)1928 年召开的中共“六大”,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豪绅地主阶级的土地,同时,又规定中农是同盟者,并要争取富农中立。1928 年底,井冈山根据地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为公有,分给农民使用。1929 年初,红四军颁布了兴国土
37、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 (3)1929 年 7月,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土地问题决议案,规定土地没收的对象是一切出租的田地山林和富农自食以外的多余土地,土地的分配政策是以乡为单位,在原耕土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的平均分配方法。不久,闽西根据地又提出“抽肥补瘦”的分配办法。除井冈山、闽两外,其他地方如鄂豫皖、湘鄂西等革命根据地也都开展了土地革命斗争。 (4)1931 年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的实践中又进一步解决了土地分配后的所有权问题,改变了过去土地国有、农民使用、禁止买卖的原则,变为土地一经分定,即为农民私有,租借买卖任其自由。 至
38、此,基本形成了一条土地革命路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靠雇农、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在这条土地革命路线的指导下,各个革命根据地完成了土地制度的深刻变革。土地革命推动了根据地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为红军战争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33.简述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过程。(分数:30.00)_正确答案:()解析: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系列历史渐变和突变过程的产物,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过程。 第一,公元前 6世纪初的梭伦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起点。此次改革构建了民主体制的基本框架和社会基础,为雅典整体向充分民主方向的发展准备了社会经济、政治
39、、公民思想等诸种条件。 第二,公元前 560年至公元前527年的庇西特拉图家族僭主政治承认并巩固了梭伦改革的成果,强化了雅典公民对民主的渴求。 第三,公元前 509年的克里斯提尼改革基本上完成了贵族制向充分民主制的过渡。 第四,公元前 462年的厄匪阿尔特宪政改革剥夺了贵族会议否定公民会议和控制公职人员行动的权力,使其失去了政治意义,从而形成了充分的民主政体。 第五,到公元前 5世纪 40年代至 30年代伯里克利统治时期雅典民主政体臻于极盛。34.比较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分数:30.00)_正确答案:()解析: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都是封建统治者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两者相
40、较,既有共性,也各有特色。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相同点是: (1)二者的宗旨、路线相同,即以西方为榜样,以改革为手段,在保持封建特权的前提下,发展资本主义。 (2)二者的历史背景相同,表现在两国都是封建国家,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因素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都面临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有民族救亡和民主改革两大任务。 (3)双方的领导人都出身封建家庭,富于牺牲精神。 不同点是: (1)两国改革的侧重面不同。明治维新侧重政权改革和建设,戊戌变法的改革内容相对广泛。 (2)两国改革的社会基础虽均是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出来的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改革派力量和正在资产阶级化的知识分子,但明治维新的骨干力量是日本的中下级武士,他们以足以和中央分庭抗礼的强藩为依托,且与豪农富商和工商业者有密切联系;而戊戌维新的领导人是缺乏政治实践的知识分子和官僚。 (3)两国的领导人在气质、性格、能力、精神状态方面有所不同。明治维新的领导人久经政治风浪考验,长于韬略、精明强干,而戊戌维新的领导人对政治斗争的残酷性缺乏清醒的认识和足够准备,缺乏运筹帷幄的雄才大略。 (4)国际上英美对二者的态度不一,英美对明治维新竞相扶植,对戊戌变法则持观望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