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律硕士(综合课)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4及答案解析(总分:66.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20,分数:40.00)1.单项选择题第 1-45小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字母涂黑。(分数:2.00)_2.元朝法律规定的强奸幼女罪中,“幼女”的年龄是( )。(2009 年单选 44)(分数:2.00)A.八岁以下B.十岁以下C.十二岁以下D.十四岁以下3.比较完整的赎刑制度最早见于( )。(2011 年单选 35)(分数:2.00)A.禹刑B.汤刑C.吕刑D.法经4.西周穆王统治时期制定的具有代表性的法典是( )。(2012
2、 年单选 32)(分数:2.00)A.九刑B.汤刑C.吕刑D.禹刑5.下列刑罚中,属于秦朝作刑的是( )。(2012 年单选 34)(分数:2.00)A.髡刑B.耐刑C.赀刑D.城旦春6.在汉文帝十三年的刑制改革中,用以替代黥刑的刑罚是( )。(2009 年单选 42)(分数:2.00)A.笞三百B.笞五百C.弃市D.髡钳城旦春7.宋朝“既杖其脊,又配其人,且刺其面,一人之身,一事之犯,而兼受三刑”的刑罚是( )。(2010 年单选 33)(分数:2.00)A.刺配B.发遣C.充军D.流刑8.将中央司法机关由廷尉改为大理寺的朝代是( )。(2010 年单选 37)(分数:2.00)A.汉朝B.
3、晋朝C.北齐D.北周9.清朝的最高司法审判机关是( )。(2012 年单选 41)(分数:2.00)A.刑部B.大理寺C.都察院D.宗人府10.清末司法改革后,全国的最高审判机关是( )。(2009 年单选 40)(分数:2.00)A.大理院B.大理寺C.法部D.刑部11.“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的司法审判制度发端于( )。(2008 年单选 33)(分数:2.00)A.商朝B.西周C.春秋D.战国12.西周时期对诉讼已经有所区分,其中“以财货相告”称为( )。(2010 年单选 35)(分数:2.00)A.讼B.告C.狱D.诉13.依据秦朝诉讼法律制度,下列选项中属于“非公室告”案件的是( )
4、。(2011 年单选 44)(分数:2.00)A.贼杀伤B.盗他人C.子告父母,臣妾杀家主D.子盗父母,主擅杀、刑、髡其子及臣妾14.秋冬行刑的制度化始于( )。(2011 年单选 32)(分数:2.00)A.西周B.秦朝C.汉朝D.唐朝15.汉朝建立了由皇帝或上级司法机关对囚徒复核审查的制度,以平反冤案,疏理滞狱。这种制度称为( )。(2010年单选 40)(分数:2.00)A.读鞫B.乞鞫C.录囚D.举劾16.下列关于春秋决狱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2012 年单选 35)(分数:2.00)A.春秋决狱盛行于西汉文帝、景帝时期B.春秋决狱体现了司法领域中儒家思想向法律的渗透C.春秋决狱
5、是指以春秋的经义作为司法审判的依据D.春秋决狱是汉武帝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法律儒家化的必然产物17.宋朝曾实行的“审”与“判”分离的制度称为( )。(2012 年单选 40)(分数:2.00)A.翻异别推B.鞫谳分司C.三司推事D.九卿会审18.中国历史上废除丞相制度的皇帝是( )。(2011 年单选 40)(分数:2.00)A.元世祖B.明太祖C.明成祖D.清世祖19.清政府颁布的第一个宪法性文件是( )。(2011 年单选 33)(分数:2.00)A.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B.天坛宪草C.钦定宪法大纲D.资政院院章20.清政府于辛亥革命爆发后制定的宪法性文件是( )。(2012 年单选
6、 42)(分数:2.00)A.谘议局章程B.钦定宪法大纲C.资政院院章D.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二、多选题(总题数:8,分数:16.00)21.多项选择题第 46-63小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分数:2.00)_22.在明德慎罚思想的指导下,西周实行的刑法原则有( )。(2012 年多选 60)(分数:2.00)A.宽严适中B.诬告反坐C.老幼犯罪减免刑罚D.区分故意与过失、偶犯与惯犯23.按照唐朝的法律规定,下列选项中,适用自首减免刑罚原则的犯罪包括( )。(2008 年多选 62)(分数:2.00
7、)A.私习天文B.强盗C.谋杀D.损坏官印文书24.在汉代,危害中央集权的犯罪包括( )。(2012 年多选 61)(分数:2.00)A.出界B.非正C.酎金D.阿党附益25.下列选项中,属于汉朝法律规定的罪名的有( )。(2009 年多选 61)(分数:2.00)A.阿党附益B.见知故纵C.酎金D.奸党26.明朝的会审形式包括( )。(2008 年多选 60)(分数:2.00)A.圆审B.大审C.朝审D.热审27.宋朝为防范科举考试舞弊而采取的制度有( )。(2008 年多选 61)(分数:2.00)A.誊录试卷法B.糊名考校法C.考官回避制D.九品中正制28.与大清律例相比,大清现行刑律的
8、变化主要包括( )。(2008 年多选 63)(分数:2.00)A.改变了律例合编的法典编纂体例B.删除了“十恶”重罪等内容C.对于婚姻、继承、田宅、钱债等纯属民事性质的行为不再科刑D.增加了一些新罪名,诸如妨害国交罪、妨害选举罪、私铸银元罪等三、简答题(总题数:3,分数:6.00)29.简答题第 64-66小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分数:2.00)_30.简述南京国民政府法律制度的主要特点。(2011 年简答 66)(分数:2.00)_31.简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华民国民法的主要特点。(2012 年简答 66)(分数:2.00)_四、分析题(总题数:2,分数:4.00)32.分析
9、题第 67-69小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分数:2.00)_33.唐律疏议名例:“诸断罪而无正条,其应出罪者,则举重以明轻;其应入罪者,则举轻以明重”。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知识和理论,分析上述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所引唐律条文体现了唐朝法律的何种适用原则?(2)试结合引文材料具体解释在司法实践中应如何适用上述原则?(3)唐律的这一规定有何意义和作用?(2010 年分析 69)(分数:2.00)_法律硕士(综合课)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4答案解析(总分:66.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20,分数:40.00)1.单项选择题第
10、1-45小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字母涂黑。(分数:2.00)_解析:2.元朝法律规定的强奸幼女罪中,“幼女”的年龄是( )。(2009 年单选 44)(分数:2.00)A.八岁以下B.十岁以下 C.十二岁以下D.十四岁以下解析:解析:元朝规定:“凡称幼女,止十岁以下。”据此,本题应选 B。3.比较完整的赎刑制度最早见于( )。(2011 年单选 35)(分数:2.00)A.禹刑B.汤刑C.吕刑 D.法经解析:解析:比较完整的赎刑制度最早见于吕刑。4.西周穆王统治时期制定的具有代表性的法典是( )。(2012 年单选 32)(分数:2.0
11、0)A.九刑B.汤刑C.吕刑 D.禹刑解析:解析:周穆王革新政治,命司寇吕侯作吕刑。它应是西周中期具有代表性的法典,具体内容不可考。故本题应选 C。5.下列刑罚中,属于秦朝作刑的是( )。(2012 年单选 34)(分数:2.00)A.髡刑B.耐刑C.赀刑D.城旦春 解析:解析:秦朝的作刑,即后世的徒刑。秦朝的作刑,包括城旦舂、鬼薪白粲、隶臣妾、司寇、候等。故本题应选 D。6.在汉文帝十三年的刑制改革中,用以替代黥刑的刑罚是( )。(2009 年单选 42)(分数:2.00)A.笞三百B.笞五百C.弃市D.髡钳城旦春 解析:解析:文帝十三年,文帝下令刑制改革,把黥刑(墨刑)改为髡钳城旦舂,即去
12、发颈部系铁圈服苦役五年。故本题应选 D。劓刑改为笞三百;斩左趾(砍左脚)改为笞五百,斩右趾改为弃市死刑。景帝继位后,在文帝基础上对肉刑制度作进一步改革。他主持重定律令,将文帝时劓刑笞三百,改为笞二百;斩左趾笞五百,改为笞三百。景帝又颁布箠令,规定笞杖尺寸,以竹板制成,削平竹节,以及行刑不得换人等,使得刑制改革向前迈了一大步。7.宋朝“既杖其脊,又配其人,且刺其面,一人之身,一事之犯,而兼受三刑”的刑罚是( )。(2010 年单选 33)(分数:2.00)A.刺配 B.发遣C.充军D.流刑解析:解析:刺配是将杖刑、配役、刺面三刑同时施加于一人的复合刑罚,“既杖其脊,又配其人,而且刺面,是一人之身
13、,一事之犯而兼受三刑。”宋初设此刑之初衷,原为宽待死刑之意,但后逐渐成为滥刑之制,既复活肉刑,又没有配地远近之限,造成恶劣影响。至宋神宗时,有关刺配的编敕条款已达 200条,南宋孝宗时更增至 500条。故本题应选 A。8.将中央司法机关由廷尉改为大理寺的朝代是( )。(2010 年单选 37)(分数:2.00)A.汉朝B.晋朝C.北齐 D.北周解析:解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司法机构基本沿用汉制,中央司法机关仍为廷尉。北齐时将其改为大理寺,以大理寺卿和少卿为正副长官,扩大了机构的编制。北周则称秋官大司寇。故本题应选 C。9.清朝的最高司法审判机关是( )。(2012 年单选 41)(分数:2.
14、00)A.刑部 B.大理寺C.都察院D.宗人府解析:解析:清朝的最高司法审判机关是刑部。故本题应选 A。10.清末司法改革后,全国的最高审判机关是( )。(2009 年单选 40)(分数:2.00)A.大理院 B.大理寺C.法部D.刑部解析:解析:清末司法改革中,改刑部为法部,掌管全国司法行政事务;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实行审检合署。据此,本题应选 A。11.“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的司法审判制度发端于( )。(2008 年单选 33)(分数:2.00)A.商朝B.西周 C.春秋D.战国解析:解析: “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即“五听”,发端于西周。12.西周时期对诉讼已经有所区分
15、,其中“以财货相告”称为( )。(2010 年单选 35)(分数:2.00)A.讼 B.告C.狱D.诉解析:解析:西周时期针对诉讼案件的性质,对刑事、民事两类诉讼已有所区分,周礼秋官大司寇有“以两剂禁民狱”、“以两造禁民讼”的记载,据郑玄注称:“讼,谓以财货相告者”;“狱,谓相告以罪名者”。“狱”与“讼”,因为性质不同,所以处理的方式也有差别。审理民事案件,称为“听讼”;审理刑事案件,叫做“断狱”。故本题应选 A。13.依据秦朝诉讼法律制度,下列选项中属于“非公室告”案件的是( )。(2011 年单选 44)(分数:2.00)A.贼杀伤B.盗他人C.子告父母,臣妾杀家主D.子盗父母,主擅杀、刑
16、、髡其子及臣妾 解析:解析:秦律把杀伤人、偷盗等危害封建统治的犯罪,列为严惩对象。这类犯罪称为“公室告”,官府对此必须受理。但是,秦律把“子盗父母,父母擅刑、髡子及奴妾”等引起的诉讼,称为“非公室告”。对“非公室告”,官府不予受理。子女强行告诉的,还要给予处罚。故 D项正确。14.秋冬行刑的制度化始于( )。(2011 年单选 32)(分数:2.00)A.西周B.秦朝C.汉朝 D.唐朝解析:解析:汉代对死刑的执行,实行“秋冬行刑”制度。汉统治者根据“天人感应”理论,规定春、夏不得执行死刑。故 C项正确。15.汉朝建立了由皇帝或上级司法机关对囚徒复核审查的制度,以平反冤案,疏理滞狱。这种制度称为
17、( )。(2010年单选 40)(分数:2.00)A.读鞫B.乞鞫C.录囚 D.举劾解析:解析:汉代录囚制度,是指由皇帝或上级司法机关通过对囚徒的复核审录,对下级司法机关审判的案件进行监督和检查,以便平反冤案,疏理滞狱的制度。故本题应选 C。经过审判的各项程序,事无可疑后,法官可依据律令条文规定作出判决,并向被告及其亲属宣读,称为“读鞫”。如果被告及其亲属不服,允许其申请上诉复审,称为“乞鞫”。汉朝起诉形式分两种:一为“告诉”,指当事人或其亲属直接到官府控告;二是“举劾”,指官吏代表国家纠举犯罪。故排除选项 A、B、D。16.下列关于春秋决狱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2012 年单选 35)
18、(分数:2.00)A.春秋决狱盛行于西汉文帝、景帝时期 B.春秋决狱体现了司法领域中儒家思想向法律的渗透C.春秋决狱是指以春秋的经义作为司法审判的依据D.春秋决狱是汉武帝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法律儒家化的必然产物解析:解析:春秋决狱是汉武帝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法律儒家化的必然产物,故属于汉武帝之后的事情,而不可能是汉武帝之前的汉文帝、景帝时期的事情。故选项 A错误,应选。17.宋朝曾实行的“审”与“判”分离的制度称为( )。(2012 年单选 40)(分数:2.00)A.翻异别推B.鞫谳分司 C.三司推事D.九卿会审解析:解析:宋朝从州到大理寺,都实行鞫谳分司制,即“审”与“判”
19、分为两事,分别由不同的官员担当,审问案情的官员无权量刑,检法量刑之事由其他官员负责。前者称“鞫司”(又称“推司”、“狱司”),后者称“谳司”(又称“法司”)。故本题应选 B。18.中国历史上废除丞相制度的皇帝是( )。(2011 年单选 40)(分数:2.00)A.元世祖B.明太祖 C.明成祖D.清世祖解析:解析: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和三省制度,由皇帝直接控制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故B项正确。19.清政府颁布的第一个宪法性文件是( )。(2011 年单选 33)(分数:2.00)A.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B.天坛宪草C.钦定宪法大纲 D.资政院院章解析:解析:钦定宪法大纲由清廷宪政编查馆
20、编订,于 1908年 8月颁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20.清政府于辛亥革命爆发后制定的宪法性文件是( )。(2012 年单选 42)(分数:2.00)A.谘议局章程B.钦定宪法大纲C.资政院院章D.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解析:解析:清政府于辛亥革命爆发后制定的宪法性文件是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本题应选 D。二、多选题(总题数:8,分数:16.00)21.多项选择题第 46-63小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分数:2.00)_解析:22.在明德慎罚思想的指导下,西周实行的刑法原则有( )。(20
21、12 年多选 60)(分数:2.00)A.宽严适中 B.诬告反坐C.老幼犯罪减免刑罚 D.区分故意与过失、偶犯与惯犯 解析:解析:在明德慎罚思想的指导下,西周实行的刑法原则包括:老幼犯罪减免刑罚,区分故意与过失、偶犯与惯犯,罪疑从轻、罪疑从赦,宽严适中,因地、因时制宜,上下比罪,同罪异罚等。故本题应选A、C、D。选项 B是秦朝时出现的,故应予排除。23.按照唐朝的法律规定,下列选项中,适用自首减免刑罚原则的犯罪包括( )。(2008 年多选 62)(分数:2.00)A.私习天文B.强盗 C.谋杀 D.损坏官印文书解析:解析:根据唐律,“于人损伤,于物不可备偿”,“越渡关及奸,并私习天文者,并不
22、在自首之列”。选项 D,属于“于物不可备偿”情形。本题应选 B、C。24.在汉代,危害中央集权的犯罪包括( )。(2012 年多选 61)(分数:2.00)A.出界 B.非正 C.酎金 D.阿党附益 解析:解析:在汉代,危害中央集权的犯罪包括:阿党附益、左官、非正、出界、僭越、泄露省中语、酎金等。故选项 A、B、C、D 均应选。25.下列选项中,属于汉朝法律规定的罪名的有( )。(2009 年多选 61)(分数:2.00)A.阿党附益 B.见知故纵 C.酎金 D.奸党解析:解析:诸侯官吏与诸侯王结成一党,构成“阿党”;中央官吏与诸侯王交好,图谋不轨者,构成“附益”;诸侯王在参与祭祀宗庙时,所贡
23、醇酒和黄金以次充好,不够成色者,构成“酎金”。“凡知人犯法不举告为故纵”,也就是说,发现犯罪不举报的,是故意纵容犯罪,要受到法律制裁。监临部主罪,是指长官对其下属犯罪必须及时纠举,否则与之同罪。上述均为汉朝法律规定的罪名,本题应选A、B、C。奸党罪为明律规定的罪名。26.明朝的会审形式包括( )。(2008 年多选 60)(分数:2.00)A.圆审 B.大审 C.朝审 D.热审 解析:解析:明朝的会审制度主要包括三司会审、九卿会审(又称圆审)、朝审、大审、热审。故本题应选A、B、C、D。九卿会审,是指由六部尚书及通政使司的通政使、都察院左都御史、大理寺卿九人会审皇帝交付的案件或已判决但囚犯仍翻
24、供不服之案。朝审始于天顺三年(公元 1459年),英宗命每年霜降之后,三法司会同公、侯、伯、爵,在吏部尚书(或户部尚书)主持下会审重案囚犯,从此形成制度。清代秋审、朝审皆渊源于此。大审始于成化十七年(公元 1481年)宪宗命司礼监(宦官二十四衙之首)一员在堂居中而坐,尚书各官列居左右,会同三法司在大理寺共审囚徒,并“自此定例,每五年辄大审”。热审创制于明成祖时,目的是在炎热天气疏通监狱以宽贷罪囚。27.宋朝为防范科举考试舞弊而采取的制度有( )。(2008 年多选 61)(分数:2.00)A.誊录试卷法 B.糊名考校法 C.考官回避制 D.九品中正制解析:解析:宋朝为防范科举考试舞弊而采取的制
25、度包括:弥封举子姓名(糊名)、考试卷另由他人抄写呈上(誊录)和回避等考试方式和规则,以防科场舞弊。故本题应选 A、B、C。九品中正制。又名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28.与大清律例相比,大清现行刑律的变化主要包括( )。(2008 年多选 63)(分数:2.00)A.改变了律例合编的法典编纂体例B.删除了“十恶”重罪等内容C.对于婚姻、继承、田宅、钱债等纯属民事性质的行为不再科刑 D.增加了一些新罪名,诸如妨害国交罪、妨害选举罪、私铸银元罪等 解析:解析:大清现行刑律对于律例合编的模式以及“十恶”重罪等封建内容未作更改,故选项A、B 不应选。本题应选 C、D 项。三、
26、简答题(总题数:3,分数:6.00)29.简答题第 64-66小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分数:2.00)_解析:30.简述南京国民政府法律制度的主要特点。(2011 年简答 66)(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从客观上看,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律制度的“双重性”特征极为明显,主要表现在:其一,从法律内容上看,其制度是继受法与固有法的混合。也就是说,南京国民政府的立法,一方面大量采用、引进、吸收西方近代以来的法律学说、法律原则与法律制度,以大陆法系法律制度为蓝本,并采英美法系法律制度的一些内容;另一方面,继续保持、延续了中国传统的封建法律制度的一些特性。其二,从立法层次上看,普
27、通法与特别法并存,而且特别法优于普通法,数量亦多于普通法。这说明国民党在法律的制定与适用上采用“双重标准”,即一方面用基本的普通法作为“常态”法律,规范普通、正常的法律关系,但在另一方面又制定大量针对特定对象、在特定时空适用的特别法,超出普通法的限制,加强对危害其统治行为的镇压。特别法优于普通法这一特征在国民政府法律体系中表现得极为明显。其三,从立法与司法层面看,也表现了明显的“双重性”。国民政府的许多立法在表面上顺应 l时代的发展,体现了一些资本主义法律制度的原则,因而从立法上看有些方面是可以肯定的。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却完全是赤裸裸的野蛮、专制;立法与司法的脱节,也是国民政府法律体制上一个明
28、显特征。)解析:31.简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华民国民法的主要特点。(2012 年简答 66)(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采用社会本位的立法原则; (2)在具体制度上,将外国民法之最新学理、最新立法例加以吸纳、整合,萃成本国立法; (3)采取民商合一的编纂体例; (4)重在维护私有财产所有权及地主土地经营权; (5)婚姻家庭制度体现出浓厚的封建色彩。)解析:四、分析题(总题数:2,分数:4.00)32.分析题第 67-69小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分数:2.00)_解析:33.唐律疏议名例:“诸断罪而无正条,其应出罪者,则举重以明
29、轻;其应入罪者,则举轻以明重”。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知识和理论,分析上述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所引唐律条文体现了唐朝法律的何种适用原则?(2)试结合引文材料具体解释在司法实践中应如何适用上述原则?(3)唐律的这一规定有何意义和作用?(2010 年分析 69)(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这段文字规定的是唐律适用的类推原则,即对于唐律中没有明文规定的犯罪行为,如何比照有关类似条款定罪量刑的问题。 (2)对唐律中无明文规定但又需予以惩处的犯罪行为,凡应减轻处刑的,应列举重罚条款的类似规定,比照从轻处断 I凡应加重处刑的,则应列举轻罚条款的类似规定,比照从重处断。 (3)这一规定体现了对司法官适用类推断狱的严格要求,反映了唐朝立法对于类推的基本价值取向:既予以认可,以发挥其对现行律典的灵活补充作用;又予以规范和限制,以防其破坏国家法制。)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