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律硕士联考专业基础课-61-1 及答案解析(总分:15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刑法学(总题数:0,分数:0.00)二、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20.00)1.( )是指非刑事法律中的其他法律、法规中对有关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决定的规定。(分数:1.00)A.单行刑法B.附属刑法C.刑法立法解释D.刑法修正案2.我国刑法规定的法定刑属于( )。(分数:1.00)A.绝对不确定的法定刑B.绝对确定的法定刑C.相对确定的法定刑D.相对不确定的法定刑3.在下列关于刑罚目的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分数:1.00)A.我国刑罚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B.一般预防的对象,既包括社会上的
2、不稳定分子,也包括人民群众C.预防犯罪的目的只能通过适用刑罚来实现D.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是对立和矛盾的,不可能兼顾4.国有公司经理甲与社会上的乙、丙内外勾结,由甲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与乙、丙盗骗该公司大量财物,此案( )。(分数:1.00)A.甲构成贪污罪,乙、丙构成盗窃罪B.甲构成贪污罪,乙、丙构成诈骗罪C.甲构成贪污罪,乙、丙以贪污罪共犯论处D.乙、丙构成盗窃罪,甲以盗窃罪共犯论处5.我国刑法规定负刑事责任的最低年龄是( )。(分数:1.00)A.已满 14 周岁B.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C.已满 16 周岁D.已满 18 周岁6.( )是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负责死刑缓期 2 年执行
3、和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的执行。(分数:1.00)A.监狱B.看守所C.劳改队D.法院7.短期剥夺犯罪分子人身自由,并由公安机关就近执行的刑罚方法是( )。(分数:1.00)A.刑事拘留B.行政拘留C.拘役D.民事拘留8.某甲向某乙讨债不成,遂将某乙劫持并关押数月。某甲的行为是( )。(分数:1.00)A.连续犯B.结合犯C.继续犯D.吸收犯9.我国刑法对于空间效力的规定,采取的是( )。(分数:1.00)A.属地原则B.属人原则C.以属人原则为主,兼采属地原则、保护原则和普遍管辖原则D.以属地原则为主,兼采属人原则、保护原则和普遍管辖原则10.我国刑法规定,对犯罪集团首要分子的处罚原则是( )。
4、(分数:1.00)A.按照其所参与的全部犯罪处罚B.按照其所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C.按照犯罪集团所犯全部罪行处罚D.从重处罚11.紧急避险的特别限制条件是( )。(分数:1.00)A.危险正在发生B.避险行为的实施必须出于不得己C.不能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D.为了避免本人的危险的法律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有特定责任的人12.走私分子赖某在驾驶大型货轮走私成品油的过程中,指使他人将登上货轮进行例行检查的海关缉私人员全部打落水中。对赖某进行处罚的原则是( )。(分数:1.00)A.以走私罪进行论处B.以妨害公务罪进行论处C.按走私罪和妨害公务罪进行数罪并罚D.走私行为和妨害公务行
5、为构成牵连犯,从一重罪处罚13.非法行医罪的主体是( )。(分数:1.00)A.医生B.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C.任何自然人D.自然人和单位14.王某因走私毒品罪被判过刑,后又犯运输毒品罪,对王某应当( )。(分数:1.00)A.从重处罚B.加重处罚C.按照法律规定的刑罚处罚D.按吸收犯处罚15.在数罪并罚的情况下,管制最高不能超过( )。(分数:1.00)A.3 年B.2 年C.一年半D.1 年16.从一般意义而言,犯罪客观方面的选择要件包括了( )。(分数:1.00)A.犯罪的行为、犯罪的结果B.犯罪的动机、犯罪的目的C.犯罪的故意、犯罪的过失D.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17.犯罪的基本特征
6、之一是( )。(分数:1.00)A.危害人民B.造成恶果C.应受刑罚惩罚D.违反道德18.我国刑法关于刑法溯及力问题采取的原则是( )。(分数:1.00)A.从新原则B.从旧原则C.从新兼从轻原则D.从旧兼从轻原则19.刑法第 115 条第 2 款规定,“过失犯前款罪的”,属于( )。(分数:1.00)A.简单罪状B.叙明罪状C.空白罪状D.引证罪状20.( )是指针对特定犯罪人的刑罚权因法定事由而归于消灭。(分数:1.00)A.刑罚执行B.被执行人死亡C.刑罚消灭D.经审判监督程序改判三、多项选择题(总题数:5,分数:10.00)21.犯罪构成客观要件中的选择要件包括( )。(分数:2.00
7、)A.犯罪行为B.特定的犯罪方法C.犯罪的时间、地点D.犯罪客体22.下列关于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分数:2.00)A.只讲社会危害性而不讲刑事违法性,就会导致罪刑擅断主义B.只讲刑事违法性而不讲社会危害性,也会掩盖犯罪的社会政治本质,陷入法律形式主义中C.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是刑事违法性的基础D.一个行为一旦符合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就一定表明其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23.下列行为中,构成包庇罪的有( )。(分数:2.00)A.明知是走私犯罪的违法所得,为掩饰、隐瞒其来源和性质而提供资金账户B.明知足犯罪的人而作假证明包庇C.包庇贩卖毒品的犯罪分子D.旅馆业、饮食服务业人
8、员,在公安机关查处卖淫嫖娼活动时,为违法犯罪分子通风报信,情节严重的24.贪污罪与受贿罪的主要区别在于( )。(分数:2.00)A.犯罪目的不同B.犯罪主体不同C.犯罪对象不同D.构成犯罪的数额标准不同25.下列犯罪中,属于危险犯的有( )。(分数:2.00)A.破坏交通设施罪B.绑架罪C.爆炸罪D.生产、销售假药罪四、简答题(总题数:2,分数:12.00)26.简述紧急避险的概念及成立条件。(分数:6.00)_27.简述犯罪的基本特征。(分数:6.00)_五、辩析题(总题数:1,分数:8.00)28.新刑法施行以前,依照当时的法律已经作出的生效判决,继续有效,不考虑从旧兼从轻原则。(分数:8
9、.00)_六、法条分析题(总题数:1,分数:10.00)29.刑法第 25 条第 1 款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试分析该条的法律规定。(分数:10.00)_七、案例分析题(总题数:1,分数:15.00)30.被告人肖某某日到本乡副食店买东西时,将 4 岁的女儿暂时放在商店门外站着。肖某在商店内突然听到女儿的哭声,出来一看,女儿扑倒在地。肖某赶忙将其拉起,见脸上有血。肖某怀疑女儿是被站在女儿身边的徐某(男,6 岁)推倒的,很是气愤,抓住徐某的右肩使劲一拉一转,徐某被推倒,头刚好碰在一块石头上。徐倒下去脚蹬了几下。肖某将女儿脸上的血迹擦干净后,转身看,发现徐倒在地上不动了。肖某
10、赶紧将徐某拉起来,发现地上石头沽有血迹,当将徐某拉离地面约一尺高时,听到徐某喉咙响了一下,且脸色苍白、四肢瘫软、不哭不叫。肖某怕问题暴露和承担责任,立即把徐某抱进自己家的屋中,然后出来将有血的石头扔进厕所。肖某第二次进草屋,见徐某仍躺着未动,即用一捆稻草盖在其身上,尔后出屋张望,见四处无人,又第三次进屋。肖某由于心理作用,好像看见覆盖的稻草动了一下,怕徐某又活了,又捡起石头向徐某的头部砸了一下,并用一块石磨盘压在徐某的身上。3 天后,肖某又将徐某的尸体转移到村边渠道内的一个小洞内。数日后,徐的尸体被水冲出。此案遂被侦破。经法医鉴定,徐某的头部、面部有两处致命伤,第一处伤为额部线状骨折,第二处伤
11、为粉碎性骨折。第一处伤的相应部位皮下有淤血,据此确认徐的头部被砸伤痕系死后伤。问:根据上述案情,对肖某的行为应当如何定性?说明理由。(分数:15.00)_八、民法学(总题数:0,分数:0.00)九、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20.00)31.下列财产中应该归国家所有的是( )。(分数:1.00)A.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隐藏物B.遗失物C.漂流物D.失散的饲养动物32.下列情况中可以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是( )。(分数:1.00)A.甲偷得一辆自行车,卖给不知情的乙,乙属善意取得B.甲赠给乙一辆自行车,乙属善意取得C.甲将乙交其保管的自行车卖给不知情的丙,丙属善意取得D.甲丢失了一本字典,被
12、乙捡到,乙属善意取得33.下列不属于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的有( )。(分数:1.00)A.支付违约金B.赔礼道歉C.支付赔偿金D.修理、更换、重作34.以土地所有权为抵押物设立的抵押,其抵押合同( )。(分数:1.00)A.自合同订立时生效B.自办理抵押登记时生效C.自土地管理部门批准后生效D.无效35.合伙人对外承担( )。(分数:1.00)A.有限责任B.按份责任C.独立责任D.无限责任36.下列当事人中不属于代理关系主体的是( )。(分数:1.00)A.被代理人B.居间人C.第三人D.代理人37.用益物权包括( )。(分数:1.00)A.地上权、地役权B.地役权、抵押权C.地上权、质权D.
13、地役权、留置权38.地役权属于( )。(分数:1.00)A.先全物权B.从物权C.法定物权D.担保物权39.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定,租赁期限不得超过 20 年,超过 20 年的( )。(分数:1.00)A.租赁合同无效B.超过部分无效C.租赁合同有效D.由承租人决定有效还是无效40.甲委托乙为其买一辆汽车,乙将自己的汽车卖给甲,这属于( )。(分数:1.00)A.转委代理B.自己代理C.双方代理D.隐名代理41.下列方式中,属于财产所有权原始取得的方式有( )。(分数:1.00)A.继承财产B.购买财产C.受赠财产D.添附财产42.甲住在乙的楼上。甲经常在深夜以很大的声音放音乐,严重影响了乙
14、的休息。乙要求甲关掉录音机,甲以“我有权利在我的房子里放音乐”为由,拒绝了乙的要求。甲的行为违反了民法的( )原则。(分数:1.00)A.公平B.自愿C.等价有偿D.禁止权利滥用43.最长诉讼时效的期间为( )。(分数:1.00)A.1 年B.2 年C.4 年D.20 年44.我国著作权法规定,对作者作品的保护实行( )。(分数:1.00)A.登记保护原则B.提交样本后保护原则C.版权标记保护原则D.自动保护原则45.下列客体中,不能作为物权客体的是( )。(分数:1.00)A.房屋B.行为C.汽车D.土地46.张家为张宝宝的出生日期犯愁。户籍证明上记载的为 9 月 1 日;医院出生证明为 9
15、 月 2 日;医院接生簿上记载为 9 月 3 日;其生母记得为 8 月 31 日。张宝宝的出生日期应为( )。(分数:1.00)A.9 月 1 日B.8 月 31 日C.9 月 2 日D.9 月 3 日47.以其成立是否需要采用特定形式为标准,民事法律行为分为( )。(分数:1.00)A.诺成性民事法律行为和实践民事法律行为B.有偿民事法律行为和无偿民事法律行为C.要式民事法律行为和不要式民事法律行为D.单务民事法律行为和双务民事法律行为48.公民下落不明满( ),利害关系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宣告其为失踪人。(分数:1.00)A.1 年B.2 年C.3 年D.4 年49.下列权利属于身份权的是(
16、 )。(分数:1.00)A.名誉权B.著作权C.姓名权D.监护权50.狭义的无权代理( )。(分数:1.00)A.按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处理B.按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处理C.按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处理D.按无效的民事行为处理十、多项选择题(总题数:5,分数:10.00)51.甲、乙二公司订立一份货物买卖合同。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现双方对货物的质量约定不明,存在重大误解。对此下列选项表述正确的是( )。(分数:2.00)A.双方都有权宣告该合同无效B.双方都有权宣告该合同的主要条款无效C.双方都有权请求人民法院予以变更D.双方都有权请求仲裁机构予以撤销52.诉讼时效与取得时效的区别表现在( )。(分数:
17、2.00)A.两者所依据的事实状态不同B.两者所产生的法律后果不同C.两者所适用的范围不同D.两者所体现的法律关系不同53.死亡宣告被撤销后,产生如下法律后果:( )。(分数:2.00)A.被宣告死亡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间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仍然有效B.如果被宣告死亡人的子女被他人依法收养,被宣告死亡人可以主张收养关系无效C.如果被宣告死亡人的财产已经依照继承法被他人继承,则被宣告死亡人无权要求返还D.利害关系人隐瞒真实情况使他人被宣告死亡而取得其财产的,应当返还财产及孳息,并应赔偿损失54.民事权利的含义包括( )。(分数:2.00)A.权利人自己为一定行为的可能性B.权利人自己不为一定行为的可能
18、性C.权利人要求他人为一定行为的可能性D.权利人要求他人不为一定行为的可能性55.根据物权法的规定,在住宅小区建筑区划内,原则上属于业主共有的是( )。(分数:2.00)A.物业服务用房B.公益性活动场所C.共有场地的停车泊位D.公用设施十一、简答题(总题数:2,分数:12.00)56.简述先占的概念和构成要件。(分数:6.00)_57.简述代位继承与转继承的区别。(分数:6.00)_十二、十、辩析题(总题数:1,分数:8.00)58.某日,甲到乙处订做一套西装,手工费 300 元。甲取走西装后一直没有支付手工费。数周后,甲又到乙处干洗一件大衣。甲支付干洗费后,乙拒绝交付大衣,理由是因甲未支付
19、西装手工费,现对大衣行使留置权。乙的主张能否成立?试运用民法原理并结合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加以分析。(分数:8.00)_十三、十法条分析题(总题数:1,分数:10.00)59.担保法第 33 条规定:“本法所称抵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移转对本法第 34 条所列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照本法规定以该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试分析该条法律规定。(分数:10.00)_十四、十案例分析题(总题数:1,分数:15.00)60.甲、乙、丙是同胞兄弟姐妹,三人共有从其父母处继承的房屋一处,该房在其父母生前以甲、乙、丙为共有人出租给丁,租期
20、20 年。后来父母去世,三人约定,房屋由三人共同继承,等租期届满收回房屋,然后再协商分割办法。租期即将届满时,丁找到甲并背着其他共有人与甲签订了房屋买卖合同,并找熟人办理了房屋过户手续。租期届满,乙、丙得知此事后,向法院起诉。请问:甲的行为是否侵犯了乙、丙的合法权益?丁能否取得房屋的所有权?为什么?(分数:15.00)_法律硕士联考专业基础课-61-1 答案解析(总分:15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刑法学(总题数:0,分数:0.00)二、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20.00)1.( )是指非刑事法律中的其他法律、法规中对有关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决定的规定。(分数:1.00)A
21、.单行刑法B.附属刑法 C.刑法立法解释D.刑法修正案解析:解析 附属刑法与单行刑法、刑法修正案都属于广义刑法的组成部分。在刑法典、单行刑法、刑法修正案中,其主体是刑法规范;而在附属刑法中,刑法规范不是主体部分,刑法规范具有附属性。因而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B。2.我国刑法规定的法定刑属于( )。(分数:1.00)A.绝对不确定的法定刑B.绝对确定的法定刑C.相对确定的法定刑 D.相对不确定的法定刑解析:3.在下列关于刑罚目的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分数:1.00)A.我国刑罚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 B.一般预防的对象,既包括社会上的不稳定分子,也包括人民群众C.预防犯罪的目的只能通过适用刑罚来实
22、现D.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是对立和矛盾的,不可能兼顾解析:解析 预防犯罪是刑罚的目的,其中既有一般预防,也有特殊预防。特殊预防是对罪犯适用刑罚,一般预防则是通过对罪犯适用刑罚来震慑社会上其他可能实施犯罪的人不实施犯罪,因此,对社会上危险分子并没有适用任何刑罚。而且,一般预防不仅仅是刑罚的任务和目的,同样也是其他法律的任务和目的,是一种综合治理工程,要采用综合手段,而不是单单依靠刑罚。4.国有公司经理甲与社会上的乙、丙内外勾结,由甲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与乙、丙盗骗该公司大量财物,此案( )。(分数:1.00)A.甲构成贪污罪,乙、丙构成盗窃罪B.甲构成贪污罪,乙、丙构成诈骗罪C.甲构成贪污罪,乙、丙以
23、贪污罪共犯论处 D.乙、丙构成盗窃罪,甲以盗窃罪共犯论处解析:5.我国刑法规定负刑事责任的最低年龄是( )。(分数:1.00)A.已满 14 周岁 B.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C.已满 16 周岁D.已满 18 周岁解析:6.( )是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负责死刑缓期 2 年执行和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的执行。(分数:1.00)A.监狱 B.看守所C.劳改队D.法院解析:解析 根据监狱法第 2 条的规定,监狱是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负责死刑缓期 2 早执行和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的执行。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 219 条和第 220 条的规定,罚金、没收财产由人民法院执行。此外,死刑立即执行也由人民
24、法院执行。因而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A。7.短期剥夺犯罪分子人身自由,并由公安机关就近执行的刑罚方法是( )。(分数:1.00)A.刑事拘留B.行政拘留C.拘役 D.民事拘留解析:8.某甲向某乙讨债不成,遂将某乙劫持并关押数月。某甲的行为是( )。(分数:1.00)A.连续犯B.结合犯C.继续犯 D.吸收犯解析:解析 本题的考点是继续犯。继续犯,也称持续犯,是指犯罪行为自着手实行之时直至其构成既遂,且通常在既遂之后至犯罪行为终了的一定时间内,该犯罪行为及其所引起的不法状态同时处于持续过程中的犯罪形态。9.我国刑法对于空间效力的规定,采取的是( )。(分数:1.00)A.属地原则B.属人原则C.以属
25、人原则为主,兼采属地原则、保护原则和普遍管辖原则D.以属地原则为主,兼采属人原则、保护原则和普遍管辖原则 解析:解析 刑法的空间效力涉及四种具体原则:属地原则、属人原则、保护原则和普遍管辖原则,这四种原则都有其合理性,但具体适用起来也暴露出一定的片面性,因此近现代各国刑法单纯采取上述某一原则的越来越少,多是以属地原则为主,兼采其他原则。我国刑法关于空间效力的规定,就是以属地原则为主,以属人原则、保护原则、普遍管辖原则为补充的一种原则,以吸收各原则的合理之处,避免各原则的不足之处,D 为正确选项。10.我国刑法规定,对犯罪集团首要分子的处罚原则是( )。(分数:1.00)A.按照其所参与的全部犯
26、罪处罚B.按照其所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C.按照犯罪集团所犯全部罪行处罚 D.从重处罚解析:解析 根据刑法第 26 条第 3 款的规定。11.紧急避险的特别限制条件是( )。(分数:1.00)A.危险正在发生B.避险行为的实施必须出于不得己C.不能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D.为了避免本人的危险的法律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有特定责任的人 解析:解析 紧急避险,是指为了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用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根据刑法第 21 条第 3 款的规定,紧急避险的特别限制条件就是:为了避免本人遭受危险的法律规定,不适用于职
27、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因为这类人本身负有同特定危险作斗争的义务。对这些人来说,一旦发生危险,必须积极履行其特定义务,而不允许他们以紧急避险为由临阵脱逃。否则,应追究法律责任。12.走私分子赖某在驾驶大型货轮走私成品油的过程中,指使他人将登上货轮进行例行检查的海关缉私人员全部打落水中。对赖某进行处罚的原则是( )。(分数:1.00)A.以走私罪进行论处B.以妨害公务罪进行论处C.按走私罪和妨害公务罪进行数罪并罚 D.走私行为和妨害公务行为构成牵连犯,从一重罪处罚解析:解析 刑法第 157 条第 2 款规定,以暴力方法抗拒缉私的,以走私罪和妨害公务罪数罪并罚。13.非法行医罪的主体是( )
28、。(分数:1.00)A.医生B.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 C.任何自然人D.自然人和单位解析:14.王某因走私毒品罪被判过刑,后又犯运输毒品罪,对王某应当( )。(分数:1.00)A.从重处罚 B.加重处罚C.按照法律规定的刑罚处罚D.按吸收犯处罚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毒品犯罪的再犯问题。因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非法持有毒品犯罪被判过刑,又犯毒品犯罪的,从重处罚。15.在数罪并罚的情况下,管制最高不能超过( )。(分数:1.00)A.3 年 B.2 年C.一年半D.1 年解析:16.从一般意义而言,犯罪客观方面的选择要件包括了( )。(分数:1.00)A.犯罪的行为、犯罪的结果B.犯罪的动机
29、、犯罪的目的C.犯罪的故意、犯罪的过失D.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 解析:解析 选项 A 是犯罪客观方面的必要要件,选项 B 是犯罪主观方面的选择要件,选项 C 是犯罪主观方面的必要要件。17.犯罪的基本特征之一是( )。(分数:1.00)A.危害人民B.造成恶果C.应受刑罚惩罚 D.违反道德解析:18.我国刑法关于刑法溯及力问题采取的原则是( )。(分数:1.00)A.从新原则B.从旧原则C.从新兼从轻原则D.从旧兼从轻原则 解析:解析 我国刑法第 12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法施行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总则第
30、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按照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适用本法。本法施行以前,依照当时的法律已经做出的生效判决,继续有效。”该条规定体现了从旧兼从轻原则。19.刑法第 115 条第 2 款规定,“过失犯前款罪的”,属于( )。(分数:1.00)A.简单罪状B.叙明罪状C.空白罪状D.引证罪状 解析:解析 引证罪状是引用刑法分则的其他条款来说明某种犯罪的特征的罪状。20.( )是指针对特定犯罪人的刑罚权因法定事由而归于消灭。(分数:1.00)A.刑罚执行B.被执行人死亡C.刑罚消灭 D.经审判监督程序改判解析:解析 刑罚消灭即是针对特定犯罪人的刑罚权因
31、法定事由而归于消灭的一种制度。因而选项 C 为正确答案。刑罚执行完毕、被执行人死亡是刑罚消灭的法定原因之一,因而选项 AB 不正确。选项 D 与刑罚消灭与否无关,因而也是不正确的。三、多项选择题(总题数:5,分数:10.00)21.犯罪构成客观要件中的选择要件包括( )。(分数:2.00)A.犯罪行为B.特定的犯罪方法 C.犯罪的时间、地点 D.犯罪客体解析:解析 犯罪客观方面的选择要件有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任何犯罪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采取一定的方法实施的。但是,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大部分犯罪都不以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方法为要件。因此,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是犯罪客观方面的选择要件。选项
32、A (犯罪行为)是犯罪构成客观要件中的必要要件,选项 D(犯罪客体)是与犯罪的客观方面要件处于同一层次上的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22.下列关于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分数:2.00)A.只讲社会危害性而不讲刑事违法性,就会导致罪刑擅断主义 B.只讲刑事违法性而不讲社会危害性,也会掩盖犯罪的社会政治本质,陷入法律形式主义中 C.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是刑事违法性的基础 D.一个行为一旦符合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就一定表明其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解析:解析 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都是犯罪的基本特征,两者关系紧密。选项 ABCD 是对两者关系的理解,其表述都是正确的。23.下列行为中
33、,构成包庇罪的有( )。(分数:2.00)A.明知是走私犯罪的违法所得,为掩饰、隐瞒其来源和性质而提供资金账户B.明知足犯罪的人而作假证明包庇 C.包庇贩卖毒品的犯罪分子D.旅馆业、饮食服务业人员,在公安机关查处卖淫嫖娼活动时,为违法犯罪分子通风报信,情节严重的解析:解析 刑法第 310 条规定“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的,处”,该条是关于包庇罪的普通法条,还要注意其他特殊法条,根据法律规定定罪。B、D 项是包庇罪,A 项是洗钱罪,C 项是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24.贪污罪与受贿罪的主要区别在于( )。(分数:2.00)A.犯罪目的不同 B.犯罪主体不同
34、C.犯罪对象不同 D.构成犯罪的数额标准不同解析:解析 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贪污罪与受贿罪的主要区别在于:(1)犯罪目的不同。贪污罪在主观上以非法占有自己主管、管理、经手的公共财物为目的;受贿罪在主观上则表现为以非法占有他人或者单位的贿赂为目的。(2)犯罪对象不同。贪污罪的犯罪对象是公共财物;受贿罪的对象既包括公共财物,也包括公民私有的财物。(3)行为方式不同。贪污罪使用侵吞、窃取、骗取等方法,非法占有自己主管、管理、经
35、手的公共财物;受贿罪则是利用职务之便向他人索取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而在犯罪主体方面、构成犯罪的数额标准方面,贪污罪和受贿罪具有相同之处。25.下列犯罪中,属于危险犯的有( )。(分数:2.00)A.破坏交通设施罪 B.绑架罪C.爆炸罪 D.生产、销售假药罪 解析:解析 本题的考点是危险犯。危险犯以法定的危害结果发生的危险状态的出现为区分犯罪既遂与犯罪未遂的基本标准。四、简答题(总题数:2,分数:12.00)26.简述紧急避险的概念及成立条件。(分数:6.00)_正确答案:(紧急避险是指为了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用
36、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紧急避险成立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起因条件。起因条件是指必须有需要避免的危险存在。所谓“危险”,是指某种有可能立即对合法权益造成危害的紧迫事实状态。(2)时间条件。紧急避险的时间条件是指危险必须正在发生。所谓“危险正在发生”,是指已经发生的危险将立即造成损害或正在造成损害而尚未结束,否则,即为避险不适时。(3)对象条件。紧急避险的对象只能是第三者的合法权益,即通过损害无辜者的合法权益保全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如果通过对不法侵害者的反击保护合法权益,则是正当防卫,而非紧急避险。且损害的合法权益必须小于所要保护的合法权益。(4)主观条件。紧急避险要求行为
37、人必须有正当的避险意图。如果为了保护非法权益,则不允许实行紧急避险。(5)限制条件。紧急避险只能是出于迫不得已。所谓“迫不得已”,是指当危险发生之时,除了损害第三者的合法权益之外,不可能用其他方法来保全另一合法权益。(6)限度条件。限度条件是指紧急避险不能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所谓“必要限度”,是指紧急避险行为所引起的损害必须小于所避免的损害。(7)特别例外限制。刑法第 21 条第 3 款规定,特别例外限制是指为了避免本人遭受危险的法律规定,不适用职务上、业务上有特定责任的人。)解析:27.简述犯罪的基本特征。(分数:6.00)_正确答案:(犯罪是指刑法规定应当受到刑罚惩罚的严重危害
38、社会的行为。即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其基本特征是:(1)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社会危害性既是行为构成犯罪的根据,又揭示了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反映了犯罪与社会的关系,说明了国家将一定行为规定为犯罪并加以刑罚惩罚的理由,揭示了犯罪的社会、政治内容。(2)刑事违法性。刑事违法
39、性是犯罪的基本法律特征,是划分犯罪行为与一般违法行为的基本界限。只有当一个行为既具有社会危害性,又具有刑事违法性时,才能被认定为犯罪。一方面,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是刑事违法性的基础。一个行为如果不具有社会危害性,就不应当被刑法规定为犯罪;另一方面,刑事违法性是社会危害性在刑法上的体现。一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或早或晚都会被国家立法机关规定在刑法中。因此,只有当一个行为既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同时也违反刑法规范,符合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具有刑事违法性时,才能被认定为犯罪。(3)应受刑罚惩罚性。犯罪是适用刑罚处罚的前提,刑罚是犯罪的法律后果。所以,应受刑罚处罚性也是犯罪的一个基本特征。如果一个
40、行为不应当受刑罚处罚,也就意味着它不是犯罪。犯罪的这三个特征是密不可分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是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惩罚性的基础,而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惩罚性则把犯罪与其他违法行为区别开来。因此,这三个特征对于犯罪都是必要的,并且是任何犯罪都必须具有的。)解析:五、辩析题(总题数:1,分数:8.00)28.新刑法施行以前,依照当时的法律已经作出的生效判决,继续有效,不考虑从旧兼从轻原则。(分数:8.00)_正确答案:(正确。刑法的溯及力是指一个新制定的刑事法律生效以后,对其生效前尚未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如果适用,就有溯及力;否则,就没有溯及力。我国刑法第 12 条规定
4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按照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适用本法。”因此,我国刑法在溯及力问题上采取的是从旧兼从轻的原则。但是,我国刑法中的溯及力概念是一种狭义的概念。刑法第 12 条第 2 款明确规定:“本法施行以前,依照当时的法律已经作出的生效判决,继续有效。”这就说明,我国刑法的溯及力只限于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对于生效判决,强调维护法院判决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不允许对已经生效判决的继续执行有任何变动。)解析:
42、六、法条分析题(总题数:1,分数:10.00)29.刑法第 25 条第 1 款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试分析该条的法律规定。(分数:10.00)_正确答案:(该款是我国刑法关于共同犯罪定义的规定。根据这一规定,我国刑法中的共同犯罪,其成立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二人以上。具体而言,可以包括以下三种情形:一是两个以上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共同犯罪,二是两个以上的单位共同犯罪,三是有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与单位共同犯罪。(2)共同犯罪在客观上必须有共同犯罪的行为。共同犯罪行为是指各犯罪人为了追求同一危害社会的结果、完成同一犯罪而实施的相互联系、
43、彼此配合的犯罪行为。(3)共同犯罪在主观上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共同的犯罪故意是指各共同犯罪人通过意思联络,认识到他们的共同犯罪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决意参加共同犯罪,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共同的犯罪故意既可以是共同直接故意,也可以是共同间接故意,还可以是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结合。)解析:七、案例分析题(总题数:1,分数:15.00)30.被告人肖某某日到本乡副食店买东西时,将 4 岁的女儿暂时放在商店门外站着。肖某在商店内突然听到女儿的哭声,出来一看,女儿扑倒在地。肖某赶忙将其拉起,见脸上有血。肖某怀疑女儿是被站在女儿身边的徐某(男,6 岁)推倒的,很是气愤,抓住徐某的右
44、肩使劲一拉一转,徐某被推倒,头刚好碰在一块石头上。徐倒下去脚蹬了几下。肖某将女儿脸上的血迹擦干净后,转身看,发现徐倒在地上不动了。肖某赶紧将徐某拉起来,发现地上石头沽有血迹,当将徐某拉离地面约一尺高时,听到徐某喉咙响了一下,且脸色苍白、四肢瘫软、不哭不叫。肖某怕问题暴露和承担责任,立即把徐某抱进自己家的屋中,然后出来将有血的石头扔进厕所。肖某第二次进草屋,见徐某仍躺着未动,即用一捆稻草盖在其身上,尔后出屋张望,见四处无人,又第三次进屋。肖某由于心理作用,好像看见覆盖的稻草动了一下,怕徐某又活了,又捡起石头向徐某的头部砸了一下,并用一块石磨盘压在徐某的身上。3 天后,肖某又将徐某的尸体转移到村边
45、渠道内的一个小洞内。数日后,徐的尸体被水冲出。此案遂被侦破。经法医鉴定,徐某的头部、面部有两处致命伤,第一处伤为额部线状骨折,第二处伤为粉碎性骨折。第一处伤的相应部位皮下有淤血,据此确认徐的头部被砸伤痕系死后伤。问:根据上述案情,对肖某的行为应当如何定性?说明理由。(分数:15.00)_正确答案:(本案中肖某的行为可以分以下两个阶段进行分析。第一阶段为肖某将徐某推倒碰在石头上致其死亡的阶段。肖某怀疑徐某推倒其女儿,一怒之下将徐某推倒,致使徐的头部碰在石头上而死亡。肖某不存在非法剥夺徐的生命的故意,但是他作为一个成年人,应该并且能够意识到一个成年人在气急之中猛推一个体力尚十分柔弱的幼儿这一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换言之,肖某对于他的行为可能产生徐某死亡的危害结果这一点,应该并且能够有一种概括性的预见。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