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律硕士综合课(中国法制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8 及答案解析(总分:66.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27,分数:54.00)1.单项选择题第 1-45 小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字母涂黑。(分数:2.00)_2.(2013 年单选 30)竹书纪年记载:“夏帝芬三十六年作圜土。”这里的“圜土”是指( )。(分数:2.00)A.法庭B.监狱C.刑罚D.刑书3.(2014 年单选 32)我国奴隶制五刑为( )。(分数:2.00)A.笞、杖、徒、流、死B.昏、墨、贼、赎、鞭C.墨、劓、剕(刖)、宫、大辟D.折杖、充军、刺配、
2、迁徙、凌迟4.(2016 年单选 30)宋代文学家苏轼曾感叹“三风十愆古所戒,不必骊山可亡国。”其中,“三风十愆”指的是官吏中盛行的“巫风”、“淫风”和“乱风”三类恶劣风气以及与之相关的十种不良行为。我国古代已有针对“三风十愆”处墨刑的惩罚性规定,作出该规定的朝代是( )。(分数:2.00)A.商朝B.西周C.秦朝D.唐朝5.(2004 年单选 37)西周时期的买卖契约称为( )。(分数:2.00)A.契券B.券书C.质剂D.傅别6.(2008 年单选 33)“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的司法审判制度发端于( )。(分数:2.00)A.商朝B.西周C.春秋D.战国7.(2009 年单选 34)西周时
3、期的借贷契约称为( )。(分数:2.00)A.傅别B.契券C.质剂D.出举8.(2009 年单选 35)中国古代婚姻法律中的“三不去”制度是丈夫休妻权的限制,其中“与更三年丧”是指妻子在夫家守过三年孝。妻子为之守孝的对象是( )。(分数:2.00)A.丈夫B.公婆C.自己的父母D.夫家的祖辈9.(2009 年单选 37)我国上古史料典籍中的“眚”是指( )。(分数:2.00)A.惯犯B.偶犯C.故意D.过失10.(2010 年单选 35)西周时期对诉讼已经有所区分,其中“以财货相告”称为 ( )。(分数:2.00)A.讼B.告C.狱D.诉11.(2011 年单选 35)比较完整的赎刑制度最早见
4、于( )。(分数:2.00)A.禹刑B.汤刑C.吕刑D.法经12.(2012 年单选 32)西周穆王统治时期制定的具有代表性的法典是( )。(分数:2.00)A.九刑B.汤刑C.吕刑D.禹刑13.(2013 年单选 31)下列选项中,属于西周司法官责任制度的是( )。(分数:2.00)A.三宥之法B.三风十愆C.三赦之法D.五过之疵14.(2014 年单选 33)西周时,通过察言观色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审判方式称为( )。(分数:2.00)A.三刺B.三赦C.五过D.五听15.(2015 年单选 30)西周初期统治者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对夏商的“天罚”思想进行了修正,在此基础上提出的立法思想是
5、( )。(分数:2.00)A.天命天罚B.明刑弼教C.明德慎罚D.德主刑辅16.(2006 年单选 32)春秋时期“竹刑”的制作者是( )。(分数:2.00)A.子产B.邓析C.李悝D.商鞅17.(2007 年单选 32)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是( )。(分数:2.00)A.邓析制竹刑B.子产铸刑鼎C.李悝制法经D.晋国铸刑鼎18.(2013 年单选 32 题)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私自修订法律,并书之于竹简,称为“竹刑”。这位大夫是( )。(分数:2.00)A.邓析B.叔向C.子产D.范宣子19.(2004 年单选 42)法经的篇目是( )。(分数:2.00)A.六篇B.七篇C.九篇D
6、.十二篇20.(2005 年单选 34)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体例的封建成文法典的编纂者是( )。(分数:2.00)A.商鞅B.子产C.邓析D.李悝21.(2006 年单选 33)法经中规定杀人、伤人等侵犯他人人身安全犯罪及其刑罚的篇目是( )。(分数:2.00)A.盗法B.贼法C.具法D.杂法22.(2008 年单选 35)颁布分户令的改革者是( )。(分数:2.00)A.商鞅B.李悝C.吴起D.王安石23.(2010 年单选 43) 法经中规定“六禁”的篇目是( )。(分数:2.00)A.贼法B.盗法C.具法D.杂法24.(2012 年单选 33)中国古代“改法为律”始于( )。(分数:2.
7、00)A.周公制礼B.商鞅变法C.邓析“竹刑”D.“约法三章”25.(2013 年单选 33)法经中规定量刑原则的篇章是( )。(分数:2.00)A.盗法B.网法C.捕法D.具法26.(2014 年单选 34)下列关于法经的表述,正确的是( )。(分数:2.00)A.法经的编纂者是商鞅B.法经将“名例”置为首篇C.法经确立的九篇体例为后世法典所继承和发展D.法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27.(2015 年单选 31)战国时期李悝作法经六篇,其内容属于诉讼法制度的篇章是( )。(分数:2.00)A.盗法B.杂法C.网法D.具法二、多选题(总题数:6,分数:12.00)28.
8、多项选择题第 46-63 小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分数:2.00)_29.(2004 年多选 60)西周婚姻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 )。(分数:2.00)A.父母之命,媒妁之言B.六礼C.七出、三不去D.同姓不婚30.(2012 年多选 60)在明德慎罚思想的指导下,西周实行的刑法原则有( )。(分数:2.00)A.宽严适中B.诬告反坐C.老幼犯罪减免刑罚D.区分故意与过失、偶犯与惯犯31.(2014 年多选 60)按照周代礼制,已婚妇女不被夫家休弃的情形包括( )。(分数:2.00)A.有恶疾B
9、.有所娶无所归C.与更三年丧D.前贫贱后富贵32.(2014 年多选 61)下列选项中,属于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活动的有( )。(分数:2.00)A.子产“铸刑书”B.邓析“造竹刑”C.赵鞅、荀寅“铸刑鼎”D.商鞅制“分户令”33.(2016 年多选 59)下列关于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历史意义的表述,正确的有( )。(分数:2.00)A.打破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传统B.开辟了一种全新的以法治世的统治模式C.为封建法律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D.为成文法典的出现提供了条件法律硕士综合课(中国法制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8 答案解析(总分:66.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27,
10、分数:54.00)1.单项选择题第 1-45 小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字母涂黑。(分数:2.00)_解析:2.(2013 年单选 30)竹书纪年记载:“夏帝芬三十六年作圜土。”这里的“圜土”是指( )。(分数:2.00)A.法庭B.监狱 C.刑罚D.刑书解析:解析:夏朝监狱的称谓是“圜土”或“夏台”(“钧台”),故选 B 项。3.(2014 年单选 32)我国奴隶制五刑为( )。(分数:2.00)A.笞、杖、徒、流、死B.昏、墨、贼、赎、鞭C.墨、劓、剕(刖)、宫、大辟 D.折杖、充军、刺配、迁徙、凌迟解析:解析:奴隶制五刑是指墨(黥)
11、、劓、剕(刖、膑)、宫、大辟五刑,故选 C 项。A 项表述为封建制五刑。B 项表述中,昏、墨、贼为“皋陶(音尧)”之刑,其中的墨为奴隶制五刑之一;赎刑据传源于夏代(有争议编者注),西周吕刑较完备地记载了赎刑;鞭刑为西周时期“九刑”之一,西周时期的“九刑”为墨、劓、剕、宫、大辟和鞭、扑、赎、流。D 项表述中,折杖为宋代创立的徒、流代用刑;充军为宋代首创,明朝广泛适用的仅次于死刑的重刑;刺配为宋代创立的宽待死刑的肉刑;迁徙为清代创立的重于徒刑、轻于流刑的刑罚,即将犯人强制迁离原籍一千里外安置,未得官府许可,永远不得回原籍;凌迟为五代时期创立并为宋、元、明、清沿用的碎剐并肢解人体的残酷死刑。4.(2
12、016 年单选 30)宋代文学家苏轼曾感叹“三风十愆古所戒,不必骊山可亡国。”其中,“三风十愆”指的是官吏中盛行的“巫风”、“淫风”和“乱风”三类恶劣风气以及与之相关的十种不良行为。我国古代已有针对“三风十愆”处墨刑的惩罚性规定,作出该规定的朝代是( )。(分数:2.00)A.商朝 B.西周C.秦朝D.唐朝解析:解析:商朝有“三风十愆”之规定,即官吏有“巫风”、“淫风”和“乱风”三类恶劣风气以及与之相关的十种不良行为者,当处墨刑。“三风十愆”属于职官犯罪。可见,选 A 项。5.(2004 年单选 37)西周时期的买卖契约称为( )。(分数:2.00)A.契券B.券书C.质剂 D.傅别解析:解析
13、:西周时期的买卖契约称为质剂,选 C 项。契券是古代契约的一种别称,并不特指某一类契约,不选 A 项。券书是汉代买卖契约的称谓,不选 B 项。傅别是西周时期借贷契约的称谓,不选 D 项。6.(2008 年单选 33)“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的司法审判制度发端于( )。(分数:2.00)A.商朝B.西周 C.春秋D.战国解析:解析:“五听”即辞听、色听、气听、耳听和目听,是古代司法官审判案件时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五种方式。“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的意思就是用“五听”方式审判案件,该制度最早源于西周时期。可见,选 B 项。7.(2009 年单选 34)西周时期的借贷契约称为( )。(分数:2.00)A
14、.傅别 B.契券C.质剂D.出举解析:解析:西周时期的买卖契约称为“质剂”,借贷契约称为“傅别”。可见,选 A 项,不选 C 项。“契券”是古代契约的一种别称,并非某一类契约的专称,故不选 B 项。唐朝将有息借贷契约称为“出举”,将无息借贷契约称为“负债”。可见,不选 D 项。8.(2009 年单选 35)中国古代婚姻法律中的“三不去”制度是丈夫休妻权的限制,其中“与更三年丧”是指妻子在夫家守过三年孝。妻子为之守孝的对象是( )。(分数:2.00)A.丈夫B.公婆 C.自己的父母D.夫家的祖辈解析:解析:西周时期的“三不去”是指已婚妇女如果有下列三种情形则可以不被夫家休弃:有所娶无所归不去(若
15、妻子被休弃后无家可归的不能休弃);与更三年丧不去(与丈夫一同为公婆服过三年大丧的不能休弃);前贫贱后富贵不去(娶妻时贫贱而经夫妻同甘苦后来变得富贵的,不能休弃)。可见,选 B 项。9.(2009 年单选 37)我国上古史料典籍中的“眚”是指( )。(分数:2.00)A.惯犯B.偶犯C.故意D.过失 解析:解析:西周时期就已对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有所区分。据尚书.康诰记载:“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终,自作不典,式尔,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乃惟眚灾,适尔,既道极厥辜,时乃不可杀。”该古籍记载的上述文字的大致意思是:如果一个人虽然犯了小罪,却不是由于过失,而是一贯犯罪,就是自行不法,即使
16、其罪很小,也不可不杀;反之,一个人罪虽大,但是不是惯犯,又出于过失,虽然按照断狱的道理处罚其罪,但是罪不至死。在这段文字中,过失被称为“眚”,故意被称为“非眚”,偶犯被称为“非终”,惯犯被称为“惟终”。可见,选 D 项。10.(2010 年单选 35)西周时期对诉讼已经有所区分,其中“以财货相告”称为 ( )。(分数:2.00)A.讼 B.告C.狱D.诉解析:解析:西周时期最早区分了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西周将“以财货相告者”称为“讼”,审理民事案件称为“听讼”;将“相告以罪名者”称为“狱”,审理刑事案件称为“断狱”。可见,选 A 项。11.(2011 年单选 35)比较完整的赎刑制度最早见于(
17、 )。(分数:2.00)A.禹刑B.汤刑C.吕刑 D.法经解析:解析:赎刑最早起源于夏代(有争议),但比较完整的赎刑制度最早见于尚书.吕刑,尚书.吕刑完整地记载了赎刑制度。故选 C 项。12.(2012 年单选 32)西周穆王统治时期制定的具有代表性的法典是( )。(分数:2.00)A.九刑B.汤刑C.吕刑 D.禹刑解析:解析:周穆王时期,西周王道式微,周穆王便命司寇吕候制作了吕刑,吕刑全面贯彻明德慎罚的立法指导思想,提出了“上下比罪”(类推)、“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罪疑从轻、罪疑从赦)”、“中罚、中道、中正(宽严适中)”的刑法原则,制定了“轻重诸罚有权、刑罚世轻世重”的刑事政策,体现
18、了“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的因地、因时制宜的刑法原则,并规定了较为完整的赎刑制度。因此,吕刑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法典”,故选 C 项。“九刑”有两种说法:一说认为“九刑”是西周的一部刑书,因九篇而得名;另一说认为,“九刑”是九种刑法,即奴隶制五刑(墨、劓、剕、宫、大辟)加上鞭、扑、赎、流,合称“九刑”。“九刑”可能在西周后期才成型,但周穆王时期为西周中期,且仅为刑书,故不选 A 项。汤刑为商朝法律的总称;禹刑为夏朝法律的总称,不选 B、D 项。13.(2013 年单选 31)下列选项中,属于西周司法官责任制度的是( )。(分数:2.00)A.三宥之法B.三风十愆C.三赦之法
19、D.五过之疵 解析:解析:西周时期司法官责任制度指的是“五过之疵”,“五过之疵”即司法人员徇私枉法、出人人罪的五种表现,“五过”包括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可见,选 D 项。“三宥之法”是西周时期对于不识(弗知)、过失、遗忘三种情形予以宽宥处理,即对未能识别犯罪客体而误伤、不能预见行为后果而误犯、没有主观故意的过失犯罪,给予减轻刑事责任的宽宥处理。“三风十愆”是商朝关于统治集团内部职务犯罪的规定,“三风十愆”即巫风、淫风、乱风及其与之相关的十种行为,凡是有上述行为者,当处墨刑。“三赦之法”即西周时期对幼弱、蠢愚、老耄三者除故意犯罪外,一般皆赦免其罪。14.(2014 年单选 33)西周时
20、,通过察言观色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审判方式称为( )。(分数:2.00)A.三刺B.三赦C.五过D.五听 解析:解析:西周时期通过察言观色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审判方式称为“五听”,包括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可见,选 D 项。“三刺”是西周时期为了保证罪疑从轻、罪疑从赦原则的贯彻,凡疑案审理要经过“讯群臣、讯群吏、讯万民”三道程序,以示慎重。“三赦”是西周时期对于“幼弱、老耄、蠢愚”三种人犯罪,除故意杀人罪外,皆赦免其罪的制度。“五过”是西周时期司法官犯官吏渎职罪的五种情形,包括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15.(2015 年单选 30)西周初期统治者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对夏商的“天罚
21、”思想进行了修正,在此基础上提出的立法思想是( )。(分数:2.00)A.天命天罚B.明刑弼教C.明德慎罚 D.德主刑辅解析:解析:西周初期的统治者对夏商时期的“天罚”、“神判”思想进行了修正,提出了“明德慎罚”的立法指导思想,故选 C 项。A 项表述为夏商时期的立法指导思想,B 项表述为明朝的立法指导思想,D项表述为汉朝汉武帝之后确立的立法指导思想。16.(2006 年单选 32)春秋时期“竹刑”的制作者是( )。(分数:2.00)A.子产B.邓析 C.李悝D.商鞅解析:解析:春秋时期郑国大夫邓析私刻“竹刑”,因而被执政者杀死。可见,选 B 项。春秋时期郑国执政子产铸刑书于鼎,不选 A 项。
22、战国时期魏相李悝制定法经,不选 C 项。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进行变法活动,不选 D 项。17.(2007 年单选 32)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是( )。(分数:2.00)A.邓析制竹刑B.子产铸刑鼎 C.李悝制法经D.晋国铸刑鼎解析:解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是春秋时期郑国执政子产铸刑书于鼎,故选 B 项。春秋时期晋国赵鞅铸刑鼎、郑国大夫邓析私刻竹刑以及战国时期魏相李悝制法经活动都发生于子产铸刑书于鼎活动之后。18.(2013 年单选 32 题)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私自修订法律,并书之于竹简,称为“竹刑”。这位大夫是( )。(分数:2.00)A.邓析 B.叔向C.子产D.范宣
23、子解析:解析:春秋时期,郑国大夫邓析私刻“竹刑”,被统治者杀死,故选 A 项。叔向为春秋时期旧贵族势力的代表人物,他曾反对郑国子产“铸刑书于鼎”。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执政,他公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范宣子是春秋时期政治家,曾铸有范宣子刑书。19.(2004 年单选 42)法经的篇目是( )。(分数:2.00)A.六篇 B.七篇C.九篇D.十二篇解析:解析:法经的篇目为 6 篇,即盗法、贼法、网法(囚法)、捕法、杂法和具法。其中,盗法是关于侵犯官私财产所有权犯罪的法律规定;贼法是关于侵害人身安全和危害社会秩序犯罪的法律规定;网法是关于囚禁和审判罪犯的法律规定;捕法是关于追捕盗、贼及其他犯罪者
24、的法律规定;杂法是关于“盗贼”以外的其他犯罪与刑罚的规定,主要规定了“六禁”;具法是关于定罪量刑中从轻从重等法律原则的规定,类似于“总则”。可见,选 A 项。明清时期的基本法典的篇目为 7 篇,不选 B 项。汉代基本法典九章律的篇目为 9 篇,不选 C 项。北齐至宋代基本法典篇目为 12 篇(隋大业律为 18 篇),不选 D 项。20.(2005 年单选 34)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体例的封建成文法典的编纂者是( )。(分数:2.00)A.商鞅B.子产C.邓析D.李悝 解析:解析: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体例的封建成文法典是法经,由战国时期魏相李悝编纂而成,选D 项。商鞅是战国时期秦国变法主持者,称
25、为商鞅变法,不选 A 项。春秋时期郑国执政子产曾铸刑书于鼎,该部成文法并非封建法典,不选 B 项。春秋时期郑国大夫邓析私刻竹刑,竹刑也并非封建法典,不选 C 项。21.(2006 年单选 33)法经中规定杀人、伤人等侵犯他人人身安全犯罪及其刑罚的篇目是( )。(分数:2.00)A.盗法B.贼法 C.具法D.杂法解析:解析:法经的篇目为 6 篇,即盗法、贼法、网法(囚法)、捕法、杂法和具法。其中,贼法是关于侵害人身安全和危害社会秩序犯罪的法律规定,故选 B 项。22.(2008 年单选 35)颁布分户令的改革者是( )。(分数:2.00)A.商鞅 B.李悝C.吴起D.王安石解析:解析:商鞅变法的
26、主要内容有三:改法为律;颁布分户令;推行连坐法。可见,选 A 项。战国时期李悝制法经,战国时期吴起曾在楚国变法;宋朝神宗年间的变法由王安石主持。23.(2010 年单选 43) 法经中规定“六禁”的篇目是( )。(分数:2.00)A.贼法B.盗法C.具法D.杂法 解析:解析:法经的篇目为 6 篇,其中,杂法是关于“盗贼”以外的其他犯罪与刑罚的规定,主要规定了“六禁”,即淫禁(禁止奢侈淫靡行为)、狡禁(禁止盗窃兵符玺印或议论国家法令等政治狡诡行为)、城禁(禁止翻越城池或偷渡关津行为)、嬉禁(禁止赌博欺诈行为)、徒禁(禁止越级享用不该享用的特权或器物服饰的行为)、金禁(禁止贪污贿赂等腐败行为)。可
27、见,选 D 项。24.(2012 年单选 33)中国古代“改法为律”始于( )。(分数:2.00)A.周公制礼B.商鞅变法 C.邓析“竹刑”D.“约法三章”解析:解析: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将法经改编为秦律,史称“改法为律”,“改法为律”后,使律具有“犯天下不一而归于一”的功能,强调了法律的普遍性、稳定性和必行性。可见,选 B 项。周公制礼为西周时期的一次比较大的立法活动。邓析为春秋时期郑国大夫,他私刻竹刑,这是春秋时期一次比较重要的成文法公布活动。公元前 207 年,汉高祖刘邦兵进咸阳,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者抵罪”,标志着西汉立法的开端。25.(2013 年单选 33)法
28、经中规定量刑原则的篇章是( )。(分数:2.00)A.盗法B.网法C.捕法D.具法 解析:解析:法经6 篇中,具法是规定定罪量刑的篇目,故选 D 项。26.(2014 年单选 34)下列关于法经的表述,正确的是( )。(分数:2.00)A.法经的编纂者是商鞅B.法经将“名例”置为首篇C.法经确立的九篇体例为后世法典所继承和发展D.法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 解析:解析:法经的编纂者是李悝,而不是商鞅。可见,A 项表述错误。李悝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将盗法和贼法两篇置于篇首,法经没有“名例”篇,其第六篇具法类似于北齐之后至清朝的法典总则篇目“名例”。可见,B 项
29、表述错误。法经确立了 6 篇体例,而不是 9 篇,汉代的基本法典九章律的篇目为 9 篇,且该 9 篇体例并没有被后世沿用,曹魏律在九章律基础上删繁就简,确立了 18 篇的体例。可见,C 项表述错误。法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为后世封建成文法典的发端。可见,D 项表述正确。27.(2015 年单选 31)战国时期李悝作法经六篇,其内容属于诉讼法制度的篇章是( )。(分数:2.00)A.盗法B.杂法C.网法 D.具法解析:解析:法经6 篇中,体现诉讼法制度内容的篇目是网法,故选 C 项。二、多选题(总题数:6,分数:12.00)28.多项选择题第 46-63 小题。下列每
30、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分数:2.00)_解析:29.(2004 年多选 60)西周婚姻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 )。(分数:2.00)A.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B.六礼 C.七出、三不去 D.同姓不婚 解析:解析:西周时期婚姻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婚姻三原则、婚姻成立和解除制度。婚姻三原则即一夫一妻、同姓不婚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成立制度为六礼。婚姻解除制度为七出、三不去。可见,备选项应全选。30.(2012 年多选 60)在明德慎罚思想的指导下,西周实行的刑法原则有( )。(分数:2.00)A.宽严适中
31、B.诬告反坐C.老幼犯罪减免刑罚 D.区分故意与过失、偶犯与惯犯 解析:解析:西周时期实行的刑法原则包括老幼犯罪减免刑罚,区分故意和过失、惯犯与偶犯原则,罪疑从轻、罪疑从赦原则,宽严适中原则,因地、因时制宜原则,上下比罪原则和同罪异罚原则。可见,选A、C、D 项。诬告反坐原则确立于秦朝,故不选 B 项。31.(2014 年多选 60)按照周代礼制,已婚妇女不被夫家休弃的情形包括( )。(分数:2.00)A.有恶疾B.有所娶无所归 C.与更三年丧 D.前贫贱后富贵 解析:解析:按照周代礼制,已婚妇女不被休弃有三种情形,统称为“三不去”,即有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可见,
32、选 B、C、D 项。有恶疾为已婚妇女可以被休弃的情形,西周时期已婚妇女有七种可以被休弃的情形,统称为“七出”,即无子去、淫去、不事姑舅去、口多舌去、窃盗去、妒去、有恶疾去。可见,不选 A 项。32.(2014 年多选 61)下列选项中,属于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活动的有( )。(分数:2.00)A.子产“铸刑书” B.邓析“造竹刑” C.赵鞅、荀寅“铸刑鼎” D.商鞅制“分户令”解析:解析: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的活动包括郑国子产“铸刑书于鼎”、邓析私刻“竹刑”、晋国赵鞅“铸刑鼎”。需要注意的是,邓析私刻“竹刑”并非官方法律,邓析也因私刻“竹刑”被杀,但毕竟统治者最后采纳并公布了竹刑,因此,邓析私刻“
33、竹刑”也是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的活动。可见,选 A、B、C项。商鞅制定“分户令”是战国时期的立法活动,故不选 D 项。33.(2016 年多选 59)下列关于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历史意义的表述,正确的有( )。(分数:2.00)A.打破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传统 B.开辟了一种全新的以法治世的统治模式 C.为封建法律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D.为成文法典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解析:解析: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的历史意义有:(1)公布成文法是对旧的法律观念、法律制度以及社会秩序的一种否定,打破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信条,结束了法律的秘密状态,使法律制度逐步走向公开化,开创了古代法制建设的新纪元。(2)公布成文法在客观上为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为罪和刑对应的成文法典的出现提供了条件,也为各种新型社会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3)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开辟了一种全新的以法治世的统治模式,为“法治”取代“礼治”拉开了序幕,也为战国及其后世法律制度的发展与完善积累了经验。(4)成文法的公布使奴隶制法律体系走向解体,为封建法律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可见,备选项应全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