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37 及答案解析(总分:56.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刑法学(总题数:33,分数:56.00)1.刑法学本部分共 30 小题,满分。_2.单项选择题第 1-20 小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_3.在刑法理论中,狭义刑法特指( )(2014 年法学基础课单选第 l 题)(分数:2.00)A.附属刑法B.单行刑法C.刑法典D.刑法修正案4.下列犯罪中,应当认为在中国领域内犯罪的是( )(2009 年基础课单选第 1 题)(分数:2.00)A.甲乘坐外国轮船从中国港口出发,当行至公
2、海时实施犯罪B.乙乘坐外国轮船前往中国,在公海上失手致中国公民落水而亡C.丙乘坐外国轮船前往中国,在公海上与同行的旅客斗殴,致其重伤,该旅客被送入中国医院后经抢救无效死亡D.丁在其本国境内打猎,致正在该国旅游的中国公民死亡5.甲明知自己的枪法很差,但为杀乙,置乙身边丙的生命安全于不顾,向乙射击。结果没有击中乙,却打死了丙。对于丙的死亡,甲的罪过形式是( )(2008 年基础课单选第 8 题)(分数:2.00)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疏忽大意的过失D.过于自信的过失6.甲和乙意图置常某于死地,甲持匕首向常某刺去,常某急忙躲闪,匕首刺中了乙,乙流血过多死亡。甲的行为应认定为( )(2014 年
3、非法学基础课单选第 8 题)(分数:2.00)A.故意杀人罪(既遂)B.过失致人死亡罪C.故意杀人罪(未遂)D.故意杀人罪(未遂)与过失致人死亡罪7.刑法第 24 条第 2 款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对该条款的理解,正确的是( )(2010 年法学基础课单选第 7 题)(分数:2.00)A.“没有造成损害的”犯罪中止,不构成犯罪B.“应当免除处罚”是指不追究刑事责任C.“造成损害”是指造成犯罪既遂结果以外的损害D.“应当减轻处罚”是指应当在所触犯罪名的最低刑以下判处刑罚8.对共同犯罪的停止形态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2011 年法学基础课单
4、选第 6 题)(分数:2.00)A.实行犯的行为B.教唆犯的行为C.组织犯的行为D.主犯的行为9.我国刑法理论一般认为,结合犯的典型情形是( )(2011 年法学基础课单选第 5 题)(分数:2.00)A.甲罪+乙罪=丙罪B.甲罪+乙罪=甲罪C.甲罪+乙罪=乙罪D.甲罪+甲罪=甲罪10.甲因伪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3 年,缓刑 4 年。缓刑期满后,司法机关发现甲在缓刑考验开始后满 2 年时犯传授犯罪方法罪,判处其 5 年有期徒刑。对甲( )(2013 年法学基础课单选第 7 题)(分数:2.00)A.应在 5 年以上 9 年以下决定应执行的刑期B.应在 5 年以上 8 年以下决定应执行的刑期C.
5、应在 5 年以上 6 年以下决定应执行的刑期D.应直接决定执行 5 年有期徒刑11.我国刑法第 295 条规定:“传授犯罪方法的,处”,本条的罪状形式是( )(2013 年非法学基础课单选第 16 题)(分数:2.00)A.空白罪状B.简单罪状C.引证罪状D.叙明罪状12.甲避开海关从境外偷运一批淫秽光盘到境内无偿散发。甲的行为应定为( )(2010 年法学基础课单选第8 题)(分数:2.00)A.走私淫秽物品罪B.传播淫秽物品罪C.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D.侵犯著作权罪13.甲明知卖淫女赵某未满 14 周岁,而与之发生性交易。甲的行为( )(2012 年非法学基础课单选第 12 题)(分数:2.
6、00)A.不构成犯罪B.构成强奸罪C.构成猥亵儿童罪D.构成嫖宿幼女罪14.药剂师甲明知不含毒品成分的药品已经过期失效,仍冒充为毒品卖给乙,乙将“毒品”卖给吸毒人员。本案中( )(2014 年非法学基础课单选第 17 题)(分数:2.00)A.甲和乙均构成诈骗罪B.甲和乙均构成贩卖毒品罪C.甲构成诈骗罪,乙构成贩卖毒品罪D.甲构成销售假药罪,乙构成诈骗罪15.甲公司将 3000 公斤生产废料直接倒入河中,该废料遇水反应生成毒气,毒气随风飘至附近数个村庄,致上百村民呼吸系统受损,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100 多万元。甲公司的行为构成( )(2015 年非法学基础课单选第 10 题)(分数:2.00
7、)A.污染环境罪B.重大责任事故罪C.投放危险物质罪D.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16.多项选择题第 21-25 小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_17.下列选项中,属于犯罪构成必备要素的有( )(2011 年法学基础课多选第 22 题)(分数:2.00)A.罪过B.犯罪动机C.危害结果D.危害行为18.下列选项中,符合刑法关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规定的有( )(2013 年非法学基础课多选第 42 题)(分数:2.00)A.未成年人犯罪不构成累犯B.未成年人犯罪符合缓刑条件的应当宣告缓刑C.未成年人犯罪都应当
8、从轻或者减轻处罚D.未成年人犯罪的可适用死刑缓期二年执行19.下列犯罪中,不可能存在犯罪未完成形态的有( )(2010 年法学基础课多选第 12 题)(分数:2.00)A.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B.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C.直接故意犯罪D.间接故意犯罪20.下列选项中,应认定为自首中“自动投案”的有( )(2018 年非法学基础课多选第 42 题,2018 年法学基础课多选第 22 题)(分数:2.00)A.在接受强制戒毒期间,主动向警方交代了自己抢劫他人的事实B.因形迹可疑被父母捆绑到派出所后,如实交代了自己杀人的事实C.匿名报案后在事故现场接受询问时,向警方交代了自己交通肇事的事实D.在涉嫌诈骗被
9、取保候审期间潜逃,途中找警方交代了自己绑架他人的事实21.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的行为方式有( )(2010 年非法学基础课多选第 23 题)(分数:2.00)A.为他人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B.为自己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C.让他人为自己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D.介绍他人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22.甲于深夜到某办公大楼行窃时,被保安王某发现,王某拦住甲,甲将王某打昏,致其轻伤,随后逃跑。甲的行为应认定为( )(2013 年非法学基础课多选第 43 题)(分数:2.00)A.入户盗窃B.犯罪既遂C.故意伤害罪D.抢劫罪23.下列聚众斗殴的情形中,属于“持械”的有( )(2018 年非法学基础课多选第 44 题,
10、2018 年法学基础课多选第 24 题)(分数:2.00)A.牵引恶犬参与斗殴B.携带非法持有的枪支参与斗殴C.在斗殴现场抢夺对方棍棒并使用D.斗殴时使用事先藏匿在斗殴地点的砍刀24.简答题第 26-27 小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_25.简述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的构成要件。(2015 年非法学基础课简答第 52 题)(分数:2.00)_26.辨析题第 28 小题。要求对命题进行判断并着重阐明理由。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_27.请对“因为刑法分则没有规定见危不救罪,所以见危不救行为不构成犯罪”这一说法进行辨析。(2008年基础课辨析第 28 题)(分数:2.00)_28
11、.法条分析题第 29 小题。要求符合立法原意和刑法理论。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_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 133 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请分析:(分数:4.00)(1).本条中的“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如何理解?(分数:2.00)_(2).本条中的“因逃逸致人死亡”如何理解?(2017 年非法学基础课法条分析第 57 题)(分数:2.00)_29.案例分析题第 30 小题。请将答案写
12、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_甲午夜开车送朋友乙回家,因超速驾驶,刹车不及时,将经过人行横道的周某撞倒。乙对甲说:“没有人看到,快走。”甲加速离去。周某随即被他人送往医院,但因抢救无效,于当晚死亡。甲将乙送回家后,心里不安,便返回肇事地点,并向在事故现场取证的警察交代了上述事实。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分数:6.00)(1).甲的行为构成何罪?(分数:2.00)_(2).对甲进行量刑时应注意哪些情节?(分数:2.00)_(3).乙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2013 年法学基础课案例分析第 37 题)(分数:2.00)_30.论述题_31.试论我国刑法对死刑适用的限制。(2012 年法学基础
13、课论述第 35 题)(分数:2.00)_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37 答案解析(总分:56.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刑法学(总题数:33,分数:56.00)1.刑法学本部分共 30 小题,满分。_解析:2.单项选择题第 1-20 小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_解析:3.在刑法理论中,狭义刑法特指( )(2014 年法学基础课单选第 l 题)(分数:2.00)A.附属刑法B.单行刑法C.刑法典 D.刑法修正案解析:解析:狭义的刑法是指刑法典,C 项正确。刑法修正案是对刑法典的修改,是刑法典的一部分,D
14、项错误。我国只颁布过一部单行刑法,即 1998 年 12 月颁布的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B 项错误。附属刑法指在经济、行政等非专门刑事法中附带规定的一些关于犯罪与刑罚或追究刑事责任的条款,如在海关法、票据法中规定的有关追究刑事责任的条款,A 项错误。4.下列犯罪中,应当认为在中国领域内犯罪的是( )(2009 年基础课单选第 1 题)(分数:2.00)A.甲乘坐外国轮船从中国港口出发,当行至公海时实施犯罪B.乙乘坐外国轮船前往中国,在公海上失手致中国公民落水而亡C.丙乘坐外国轮船前往中国,在公海上与同行的旅客斗殴,致其重伤,该旅客被送入中国医院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D.丁
15、在其本国境内打猎,致正在该国旅游的中国公民死亡解析:解析:在确立刑法空间效力方面,我国刑法采取以属地原则为基础,属人原则、保护原则和普遍管辖原则为补充的综合性原则。属地原则的基本含义是一国刑法只负责发生在本国领域内的犯罪;属人原则的基本含义是一国刑法只负责本国公民实施的犯罪;保护原则是一国刑法针对侵害本国利益的犯罪;普遍管辖的原则是指一国刑法对侵害人类共同利益的国际犯罪都要行使管辖权。 对于刑法在中国领域内的效力,凡在中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中国刑法。凡在中国船舶或者飞机内犯罪的,也适用中国刑法。犯罪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国领域内犯罪。 A、
16、B 项乘坐轮船为外国轮船,行为发生地为公海,不是我国领土,不认为是在中国领域内犯罪,A、B 项错误。C 项乘坐外国轮船,行为发生地为公海,但是结果发生地在中国医院,应当认为是在中国领域内犯罪,C 项正确。D 项行为发生地为外国,结果发生地也为外国,不认为是在中国领域内犯罪,D 项错误。5.甲明知自己的枪法很差,但为杀乙,置乙身边丙的生命安全于不顾,向乙射击。结果没有击中乙,却打死了丙。对于丙的死亡,甲的罪过形式是( )(2008 年基础课单选第 8 题)(分数:2.00)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D.过于自信的过失解析:解析:犯罪故意,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
17、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直接故意,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包括三种情形: (1)为实现某个犯罪意图或目的,而放任另一犯罪结果发生。例如,张三投毒杀害李四,而对也会毒死同室的王五的事实听之任之,结果毒死了王五。张三对王五死亡的结果就是间接故意。 (2)为实现某个非犯罪的意图或目的,而放任犯罪结果发生。 (3)突发性故意犯罪,不计后果,放任结果发生。犯罪过失,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
18、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疏忽大意的过失,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过于自信的过失,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本题中甲在进行射击行为时显然已经知道可能会导致他人中弹死亡的结果而仍然开枪射击,符合间接故意中的为实现某个犯罪意图的而放任了另一个危害结果的发生,因此甲的罪过形式为间接故意。6.甲和乙意图置常某于死地,甲持匕首向常某刺去,常某急忙躲闪,匕首刺中了乙,乙流血过多死亡。甲的行为应认定为( )(2014 年非法学基础课单选第 8 题
19、)(分数:2.00)A.故意杀人罪(既遂) B.过失致人死亡罪C.故意杀人罪(未遂)D.故意杀人罪(未遂)与过失致人死亡罪解析:解析:甲欲杀常某而误将乙杀死,属于对象错误。由于常某和乙都是人,同属于故意杀人罪的对象,甲无论是杀了谁都是剥夺了他人的生命,都没有超出故意杀人罪的犯罪构成之对象的范围,也没有使犯罪客体的性质发生变化,因此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7.刑法第 24 条第 2 款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对该条款的理解,正确的是( )(2010 年法学基础课单选第 7 题)(分数:2.00)A.“没有造成损害的”犯罪中止,不构成犯罪B.“应
20、当免除处罚”是指不追究刑事责任C.“造成损害”是指造成犯罪既遂结果以外的损害 D.“应当减轻处罚”是指应当在所触犯罪名的最低刑以下判处刑罚解析:解析:“没有造成损害的”犯罪中止,构成犯罪,只是免除处罚。免除处罚不意味着没有刑事责任。免除处罚,是指行为人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不予刑事制裁,AB 项错误。造成损害应为非犯罪既遂结果的损害,否则就成立犯罪既遂而不是犯罪中止,C 项正确。减轻处罚应当在法定最低刑之下处罚,但法定最低刑并非笼统地指特定犯罪的法定刑的最低刑,而是指与行为人所实施的特定具体犯罪相适应的法定刑所包括的具体量刑幅度的最低刑,D 项错误。8.对共同犯罪的停止形态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21、 )(2011 年法学基础课单选第 6 题)(分数:2.00)A.实行犯的行为 B.教唆犯的行为C.组织犯的行为D.主犯的行为解析:解析:在共同实行犯罪的场合,其中一人犯罪既遂的,共同犯罪整体既遂,全体共犯人承担既遂的罪责。在复杂共同犯罪的场合,即除实行犯以外,还存在着教唆犯或者帮助犯。通常整个共同犯罪的进程“从属于实行犯”的进程。综上,对共同犯罪的停止形态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实行犯的行为,A 项正确,BCD 项错误。9.我国刑法理论一般认为,结合犯的典型情形是( )(2011 年法学基础课单选第 5 题)(分数:2.00)A.甲罪+乙罪=丙罪 B.甲罪+乙罪=甲罪C.甲罪+乙罪=乙罪D.甲罪+甲
22、罪=甲罪解析:解析:结合犯,指两个以上各自独立成罪的犯罪行为,根据刑法的明文规定,结合成另一独立的新罪的犯罪形态。结合犯具有以下特征: (1)结合犯中的犯罪行为,是数个可以分别构成其他犯罪的行为结合而来的。 (2)数个独立的犯罪结合成为一个新罪。数个独立的犯罪,是指数个各自具有自己罪名的犯罪;新罪是指区别于被结合之罪的、具有自己的独立犯罪构成要件的犯罪。数个独立的犯罪结合成为一个新罪的方式是甲罪+乙罪=丙罪(或甲乙罪)。A 项正确。10.甲因伪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3 年,缓刑 4 年。缓刑期满后,司法机关发现甲在缓刑考验开始后满 2 年时犯传授犯罪方法罪,判处其 5 年有期徒刑。对甲( )(2
23、013 年法学基础课单选第 7 题)(分数:2.00)A.应在 5 年以上 9 年以下决定应执行的刑期B.应在 5 年以上 8 年以下决定应执行的刑期 C.应在 5 年以上 6 年以下决定应执行的刑期D.应直接决定执行 5 年有期徒刑解析:解析:根据刑法第 77 条的规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的,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 69 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甲在缓刑考验期内犯新罪,新罪刑期 5 年,应在 5 年以上,总和刑期 8 年以下决定执行的刑期,B 项正确。11.我国刑法第 295 条规定:“传授犯罪方法的,处”,本条的罪
24、状形式是( )(2013 年非法学基础课单选第 16 题)(分数:2.00)A.空白罪状B.简单罪状 C.引证罪状D.叙明罪状解析:解析:本题只简单地提及了传授犯罪方法而无详细的阐述,是简单罪状,正确答案为 B。12.甲避开海关从境外偷运一批淫秽光盘到境内无偿散发。甲的行为应定为( )(2010 年法学基础课单选第8 题)(分数:2.00)A.走私淫秽物品罪 B.传播淫秽物品罪C.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D.侵犯著作权罪解析:解析:走私淫秽物品罪是指违反海关法规,逃避海关监管,以牟利或者传播为目的,运输、携带、邮寄淫秽物品进出国(边)境的行为。传播淫秽物品罪是指不以牟利为目的,传播淫秽物品,情节严重
25、的行为。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要求以牟利为目的。甲将淫秽物品偷运过海关,构成走私淫秽物品罪,其后无偿散发的行为为事后不可罚行为,只定走私淫秽物品罪一罪。而甲在境内无偿发放淫秽物品,没有牟利的目的,不能认定为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淫秽物品属于禁止出版物,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甲不构成侵犯著作权罪。正确答案为 A。13.甲明知卖淫女赵某未满 14 周岁,而与之发生性交易。甲的行为( )(2012 年非法学基础课单选第 12 题)(分数:2.00)A.不构成犯罪B.构成强奸罪 C.构成猥亵儿童罪D.构成嫖宿幼女罪解析:解析:刑法修正案(九)之前,根据刑法第三百六十条规定,嫖宿幼女的行为构成嫖宿幼女罪。甲明知
26、卖淫女赵某未满 14 周岁,而与之发生性交易,构成嫖宿幼女罪。原答案为 D。但是刑法修正案(九)取消了嫖宿幼女罪,与不满 14 周岁的幼女发生性关系的,成立强奸罪,所以本题的答案是B。14.药剂师甲明知不含毒品成分的药品已经过期失效,仍冒充为毒品卖给乙,乙将“毒品”卖给吸毒人员。本案中( )(2014 年非法学基础课单选第 17 题)(分数:2.00)A.甲和乙均构成诈骗罪B.甲和乙均构成贩卖毒品罪C.甲构成诈骗罪,乙构成贩卖毒品罪 D.甲构成销售假药罪,乙构成诈骗罪解析:解析:成立贩卖毒品罪,必须明知是毒品而故意实施贩卖行为,药剂师甲明知该药品不含毒品成分而将其卖给乙骗取财物,其行为构成诈骗
27、罪,而非贩卖毒品罪。乙并不知道该药品不是毒品,乙以贩卖毒品的故意将其卖给吸毒人员,构成贩卖毒品罪,但由于该药品并不含毒品成分,乙属于对象不能犯未遂。C 项正确。15.甲公司将 3000 公斤生产废料直接倒入河中,该废料遇水反应生成毒气,毒气随风飘至附近数个村庄,致上百村民呼吸系统受损,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100 多万元。甲公司的行为构成( )(2015 年非法学基础课单选第 10 题)(分数:2.00)A.污染环境罪 B.重大责任事故罪C.投放危险物质罪D.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解析:解析:污染环境罪是指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
28、害物质,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甲公司违反国家规定,直接将生产废料倒人河中,严重污染环境,甲公司的行为构成污染环境罪,A 项正确。16.多项选择题第 21-25 小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_解析:17.下列选项中,属于犯罪构成必备要素的有( )(2011 年法学基础课多选第 22 题)(分数:2.00)A.罪过 B.犯罪动机C.危害结果D.危害行为 解析:解析:犯罪构成要件包括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包危害行为、行为对象、行为的危害结果以及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等要素
29、。其中危害行为是一切犯罪的必备要素,其余的都是选择性要素,比如行为犯没有犯罪结果,犯罪结果不是犯罪的必备要素,D 项正确,C 项错误。犯罪主观方面,包括犯罪故意、犯罪过失、犯罪目的、犯罪动机等心理因素。其中犯罪故意或过失,即罪过,是犯罪构成主观方面的必备要素,而犯罪动机一般不是犯罪的要件,但它对量刑起着重要的作用,A 项正确,B 项错误。答案选 AD。18.下列选项中,符合刑法关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规定的有( )(2013 年非法学基础课多选第 42 题)(分数:2.00)A.未成年人犯罪不构成累犯 B.未成年人犯罪符合缓刑条件的应当宣告缓刑 C.未成年人犯罪都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未成年人
30、犯罪的可适用死刑缓期二年执行解析:解析:刑法规定犯罪时不满 18 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死缓只是死刑的一种执行方式,对于不能适用死刑的人,包含了不能适用死刑立即执行,也不能适用死刑缓期二年执行,D 项错误。根据刑法的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 18 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A 项正确。对于符合管制、缓刑、单处罚金或者免于刑事处罚使用条件的未成年罪犯,应当依法适用管制、缓刑、单处罚金或者免予刑事处罚,B 项正确。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C 项正确。答案为 ABC
31、。19.下列犯罪中,不可能存在犯罪未完成形态的有( )(2010 年法学基础课多选第 12 题)(分数:2.00)A.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 B.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 C.直接故意犯罪D.间接故意犯罪 解析:解析: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指在故意犯罪过程中因为某种原因而停止所呈现的状态。简言之,就是犯罪进展的结局状态。可分为完成与未完成两大类:犯罪既遂是犯罪的完成形态,也是法律所确立的标准形态;犯罪预备、未遂、中止是犯罪的未完成形态。未完成罪只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中。过失犯罪、间接故意犯罪不存在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正确答案为 ABD。20.下列选项中,应认定为自首中“自动投案”的有( )(2018 年
32、非法学基础课多选第 42 题,2018 年法学基础课多选第 22 题)(分数:2.00)A.在接受强制戒毒期间,主动向警方交代了自己抢劫他人的事实 B.因形迹可疑被父母捆绑到派出所后,如实交代了自己杀人的事实C.匿名报案后在事故现场接受询问时,向警方交代了自己交通肇事的事实 D.在涉嫌诈骗被取保候审期间潜逃,途中找警方交代了自己绑架他人的事实 解析:解析:自首中的“自动投案”,是行为人主动、自愿地向公安机关交代犯罪事实。根据司法解释的规定,被采用强制手段送到派出所的不算自动投案,B 项错误。强制戒毒期间,主动向警方交代了自己犯罪事实的,属于自动投案,A 项正确。匿名报案的,在警方现场询问时,警
33、方并没有将行为人列为嫌疑对象,此时主动交代犯罪事实,是自动投案,C 项正确。D 项虽然取保候审期间潜逃,但是途中主动找警方交代绑架的事实,也是自动投案,D 项正确。21.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的行为方式有( )(2010 年非法学基础课多选第 23 题)(分数:2.00)A.为他人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 B.为自己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 C.让他人为自己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 D.介绍他人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 解析:解析:根据刑法的规定,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的行为方式有四种:为他人虚开、为自己虚开、让他人为自己虚开、介绍他人虚开,所以本题应选 ABCD。22.甲于深夜到某办公大楼行窃时,被保安王某发现,王某拦
34、住甲,甲将王某打昏,致其轻伤,随后逃跑。甲的行为应认定为( )(2013 年非法学基础课多选第 43 题)(分数:2.00)A.入户盗窃B.犯罪既遂 C.故意伤害罪D.抢劫罪 解析:解析:本题中甲在偷窃行为的过程中,为了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毁灭罪证,当场使用暴力将保安王某打成轻伤,符合抢劫罪的转化要件,转化为了抢劫罪。抢劫罪的既遂标准有两个:抢到财物或者造成被害人轻伤以上的伤害,本题中甲将王某打成轻伤,达到抢劫罪的既遂标准。因此,BD 项正确。23.下列聚众斗殴的情形中,属于“持械”的有( )(2018 年非法学基础课多选第 44 题,2018 年法学基础课多选第 24 题)(分数:2.00)
35、A.牵引恶犬参与斗殴B.携带非法持有的枪支参与斗殴 C.在斗殴现场抢夺对方棍棒并使用D.斗殴时使用事先藏匿在斗殴地点的砍刀 解析:解析:聚众斗殴中的“械”是在斗殴中使用的会严重威胁人身安全的物品,管制刀具、枪支、铁棍、斧头等明显能够造成他人重伤或者死亡的器械应认定为持械的“械”。但“械”只能是物品,不能是动物,牵引恶犬不能视为“持械”,A 项错误。“持械”以事先准备并携带至斗殴现场使用为原则,这体现了作案者的主观恶性,有加重处罚的必要性和可谴责性。对于在斗殴现场临时拾取或者从对方手中夺取并使用的,不得认定为持械聚众斗殴。因为夺取器械并使用的斗殴者主观恶性明显低于准备器械并使用的对方斗殴者,如果
36、对其加重处罚不符合刑法惩治持械聚众斗殴的规范意旨,不具有加重处罚的正当性。因此 C 项错误。BD 项是提前准备且在斗殴中使用的器械,因此是“持械”。本题选 BD。24.简答题第 26-27 小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_解析:25.简述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的构成要件。(2015 年非法学基础课简答第 52 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客体是社会的公共安全; (2)客观方面表现为组织、领导、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的行为,恐怖活动组织是指为实施恐怖活动而组成的犯罪集团; (3)主体为一般主体; (4)主观方面是故意,应具有恐怖活动的目的。)解析:26.辨析题第 28
37、 小题。要求对命题进行判断并着重阐明理由。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_解析:27.请对“因为刑法分则没有规定见危不救罪,所以见危不救行为不构成犯罪”这一说法进行辨析。(2008年基础课辨析第 28 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这种说法是不完全正确的。 (2)见危不救行为虽然不是我国刑法中规定的犯罪行为,但是这并不代表见危不救行为一定就不构成犯罪。是否构成犯罪要看具体情况。 (3)见危不救行为属于不作为,该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关键看是否存在救助的作为义务。这种救助义务,可以来源于以下四方面: 法律上的明文规定; 行为人职务上、业务上的要求; 行为人的法律地位或法律行为所
38、产生的义务; 行为人自己先前行为具有发生一定危害结果的危险,负有防止其发生的义务。 (4)如果见危不救行为违背了作为的义务,就可以构成不作为的犯罪,而且刑法分则规定的某些罪名可以作为追究见危不救行为刑事责任的依据,比如遗弃罪。)解析:28.法条分析题第 29 小题。要求符合立法原意和刑法理论。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_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 133 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请分
39、析:(分数:4.00)(1).本条中的“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如何理解?(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具有法定情形,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解析:(2).本条中的“因逃逸致人死亡”如何理解?(2017 年非法学基础课法条分析第 57 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解析:29.案例分析题第 30 小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_解析:甲午夜开车送朋友乙回家,因超速驾驶,刹车不及时,将经过人行横道的周某撞倒。
40、乙对甲说:“没有人看到,快走。”甲加速离去。周某随即被他人送往医院,但因抢救无效,于当晚死亡。甲将乙送回家后,心里不安,便返回肇事地点,并向在事故现场取证的警察交代了上述事实。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分数:6.00)(1).甲的行为构成何罪?(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甲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甲在驾驶途中,因超速驾驶,刹车不及时,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行人死亡,其行为符合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解析:(2).对甲进行量刑时应注意哪些情节?(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在对甲量刑时,应注意的情节有: 交通肇事后逃逸。甲在撞倒行人后,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驾车离去,其行为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具有适用较重档次法定刑的情节,但甲的行为不应被认定为“因逃逸致人死亡”。 自首。甲在逃跑后,基于个人意愿,自动回到事故现场,向警察主动交代犯罪事实,应认定为自首。)解析:(3).乙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2013 年法学基础课案例分析第 37 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乙的行为不构成犯罪。乙作为乘车人虽然指使肇事者甲逃逸,但因受害人的死亡与甲的逃逸行为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对乙不应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解析:30.论述题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