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犯罪构成)模拟试卷 2 及答案解析(总分:46.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刑法学(总题数:29,分数:46.00)1.刑法学本部分共 30 小题,满分。_2.单项选择题第 1-20 小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_3.将人误认为兽加以杀伤的,属于( )。(分数:2.00)A.目标的认识错误B.手段的认识错误C.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D.行为误差4.刘某与张某之妻有染,张某得知后非常气愤,决定要教训刘某。某晚,刘某穿小路回家,早已等候在那里的张某放出自己训练的狼狗扑向刘某,张某则躲在角落里不动声响。结果刘
2、某被咬成重伤。张某的行为( )。(分数:2.00)A.属于作为犯,构成故意伤害罪B.属于纯正不作为犯,构成故意伤害罪C.属于不纯正不作为犯,构成故意伤害罪D.不构成犯罪5.甲 15 岁,一日在商场看见怀孕的妇女乙正在收银台付账,于是上前一把抢过乙手中的 800 元钱,转身向门口跑去。乙反应过来后,迅速追赶,快要抓住甲时,甲回身使劲向乙的腹部猛击一拳,致使乙流产。对甲的行为应如何认定?( )(分数:2.00)A.甲为相对刑事责任年龄人,不能以犯罪论处B.抢夺罪C.故意伤害罪D.抢劫罪6.某甲是间歇性精神病人。某日,某甲喝醉了酒,把某酒店老板打成重伤,在群众抓捕他时,某甲因惊恐而精神病发作。则某甲
3、( )。(分数:2.00)A.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减轻处罚B.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处罚C.不负刑事责任,因其是精神病人D.应当负刑事责任7.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 )之间的关系。(分数:2.00)A.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B.行为与结果C.客观行为与主观心理D.犯罪行为与犯罪结果8.下列何种犯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 )(分数:2.00)A.伪证罪B.诬告陷害罪C.间谍罪D.非法行医罪9.下列表述中符合我国刑法理论的是( )。(分数:2.00)A.没有行为就没有犯罪B.犯罪目的是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C.犯罪手段是犯罪成立的必要条件D.犯罪客体属于犯罪客观方面的内容10.下列行为能认定为犯罪的有
4、( )。(分数:2.00)A.甲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偶尔与幼女发生性行为,情节轻微、未造成严重后果B.甲已满 16 周岁不满 18 周岁,在学校周边使用吓唬手段,强行索要学生随身携带的生活、学习用品,造成被害人轻微伤C.甲已满 16 周岁不满 18 周岁,盗窃他叔叔家一块价值 2 000 元的手表D.甲已满 16 周岁不满 18 周岁,盗窃未遂11.刑法第 232 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该条规定的犯罪构成( )。(分数:2.00)A.是标准的犯罪构成B.是派生的犯罪构成C.是基本的犯罪构成D.是修正的
5、犯罪构成12.多项选择题第 21-25 小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_13.下列有关我国刑法中危害结果的表述,不正确的有( )。(分数:2.00)A.危害结果是所有过失犯罪的必要条件B.危害结果是所有故意犯罪的选择性条件C.危害结果是所有犯罪既遂的条件D.如果犯罪行为发生了某种严重的危害结果,则加重其法定刑14.下列犯罪中,侵犯复杂客体的犯罪是( )。(分数:2.00)A.盗窃罪B.故意杀人罪C.抢劫罪D.贪污罪15.不作为犯罪中行为人的罪过形式( )。(分数:2.00)A.可能是故意B.可能是过失C
6、.只能是故意D.不可能是过失16.不作为犯罪要求的特定义务是指下列哪些情况?( )(分数:2.00)A.社会义务B.由行为人先前的行为而使法律所保护的某种权益处于危险状态所产生的义务C.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D.职业上或职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17.王某(1986 年 7 月 6 日生)2000 年 7 月 6 日实施了抢劫行为,则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分数:2.00)A.王某未满 14 周岁,为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B.王某对此不负刑事责任C.王某是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人D.对王某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18.下列关于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理的表述,正确的有( )。(分数:2.00)A.对已满 75 周岁的
7、人犯罪,只要符合缓刑条件的,应当予以缓刑B.已满 75 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C.对已满 75 周岁的人,原则上不适用死刑D.对已满 75 周岁的人犯罪,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 5 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不作为累犯19.以下选项中可以成为单位犯罪主体的是( )。(分数:2.00)A.国家机关B.社会团体C.集体所有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D.依法设立的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企业20.下列哪些情形只能以个人犯罪论处(即依照刑法有关自然人犯罪的规定定罪处罚)?( )(分数:2.00)A.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由实施犯罪的个人私分的B.刑法分则未明文规定犯
8、罪主体包括单位的C.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实施犯罪的D.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21.关于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的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分数:2.00)A.犯罪目的是有些犯罪的必备要件B.间接故意和过失犯罪不存在犯罪目的,但可以有其他目的C.犯罪动机通常是重要的法定或酌定量刑情节D.同一犯罪行为可能出于不同的犯罪动机,同一犯罪动机可能实施不同的犯罪22.犯罪构成的重要意义体现在( )。(分数:2.00)A.是成立犯罪的标准B.是成立一罪还是数罪的标准C.是区分此罪与彼罪的标准D.是判断犯罪既遂未遂的标准23.简答题第 26-27 小题。
9、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_24.简述犯罪构成的概念及意义。(分数:2.00)_25.简述刑法上的不作为及其应具备的条件。(分数:2.00)_26.辨析题第 28 小题。要求对命题进行判断并着重阐明理由。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_27.请对“无罪过则无责任,因此是否构成犯罪则关键看有无罪过”进行辨析。(分数:2.00)_28.案例分析题第 30 小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_29.甲开着自己的汽车进行非法倒卖香烟活动,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查获,连车带货扣押。第二天晚上,甲带着尖刀、锯子等工具,潜入工商所,试图将自己的汽车开回,当甲正在撬车门时,被值班人员发现,当值班人员抓他时,
10、使用尖刀刺伤值班人员后逃跑。 问:甲的行为侵犯的客体是什么?(分数:2.00)_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犯罪构成)模拟试卷 2 答案解析(总分:46.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刑法学(总题数:29,分数:46.00)1.刑法学本部分共 30 小题,满分。_解析:2.单项选择题第 1-20 小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_解析:3.将人误认为兽加以杀伤的,属于( )。(分数:2.00)A.目标的认识错误 B.手段的认识错误C.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D.行为误差解析:解析:考查要点是认识错误。本案中将人误认为是兽,是对事物的性质认
11、识错误,即行为人对目标的错误认识。所以,本题选 A 项。4.刘某与张某之妻有染,张某得知后非常气愤,决定要教训刘某。某晚,刘某穿小路回家,早已等候在那里的张某放出自己训练的狼狗扑向刘某,张某则躲在角落里不动声响。结果刘某被咬成重伤。张某的行为( )。(分数:2.00)A.属于作为犯,构成故意伤害罪 B.属于纯正不作为犯,构成故意伤害罪C.属于不纯正不作为犯,构成故意伤害罪D.不构成犯罪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作为犯、纯正的不作为犯和不纯正的不作为犯概念的理解。刑法理论一般将犯罪行为分为作为和不作为。作为是指行为人以积极的身体活动实施某种被刑法所禁止的行为。作为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利用物质性工具
12、、利用动物、利用自然现象、利用他人的行为实施的行为等。不作为是指行为人消极地不履行法律义务而危害社会的行为。不作为犯罪又分为两类:一是纯正的不作为犯,即该犯罪只能以不作为的方式实施;二是不纯正的不作为犯,即既可以以作为的方式,也可以以不作为的方式实施的犯罪。按照这一理论,本题中,张某是利用动物实施故意伤害行为,所以 A 选项正确。5.甲 15 岁,一日在商场看见怀孕的妇女乙正在收银台付账,于是上前一把抢过乙手中的 800 元钱,转身向门口跑去。乙反应过来后,迅速追赶,快要抓住甲时,甲回身使劲向乙的腹部猛击一拳,致使乙流产。对甲的行为应如何认定?( )(分数:2.00)A.甲为相对刑事责任年龄人
13、,不能以犯罪论处B.抢夺罪C.故意伤害罪 D.抢劫罪解析:解析:根据 2006 年 1 月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人盗窃、诈骗、抢夺他人财物,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当场使用暴力,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或者故意杀人的,应当分别以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应当注意区分:已满 16 周岁不满 18 周岁的人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应当依照刑法第 269 条的规定定罪处罚;情节轻微的,可不以抢劫罪定罪处罚。6.某甲是间歇性精神病人。某
14、日,某甲喝醉了酒,把某酒店老板打成重伤,在群众抓捕他时,某甲因惊恐而精神病发作。则某甲( )。(分数:2.00)A.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减轻处罚B.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处罚C.不负刑事责任,因其是精神病人D.应当负刑事责任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的问题。刑法第 18 条第 2 款规定: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因此正确选项为 D。7.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 )之间的关系。(分数:2.00)A.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 B.行为与结果C.客观行为与主观心理D.犯罪行为与犯罪结果解析:解析:刑法因果关系是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一种客观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
15、系,A 正确。8.下列何种犯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 )(分数:2.00)A.伪证罪 B.诬告陷害罪C.间谍罪D.非法行医罪解析:解析:B、C、D 项都是一般主体,报复陷害罪的犯罪主体只能是国家工作人员,而诬告陷害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伪证罪的犯罪主体是刑事诉讼中的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故 A 为正确选项。9.下列表述中符合我国刑法理论的是( )。(分数:2.00)A.没有行为就没有犯罪 B.犯罪目的是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C.犯罪手段是犯罪成立的必要条件D.犯罪客体属于犯罪客观方面的内容解析:解析:危害行为是一切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必要要素,没有行为就没有犯罪,A 正确。犯罪目的并非犯罪构成主
16、观方面的必要要素,B 错误。犯罪手段是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选择性要素,C 错误。犯罪客体和犯罪客观方面分属犯罪构成的两个要件,二者是并列而非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D 错误。故正确答案为 A。10.下列行为能认定为犯罪的有( )。(分数:2.00)A.甲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偶尔与幼女发生性行为,情节轻微、未造成严重后果B.甲已满 16 周岁不满 18 周岁,在学校周边使用吓唬手段,强行索要学生随身携带的生活、学习用品,造成被害人轻微伤C.甲已满 16 周岁不满 18 周岁,盗窃他叔叔家一块价值 2 000 元的手表 D.甲已满 16 周岁不满 18 周岁,盗窃未遂解析:解析:根据 20
17、06 年 1 月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列情形不认为是犯罪: (1)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人偶尔与幼女发生性行为,情节轻微、未造成严重后果的。 (2)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人使用轻微暴力或者威胁,强行索要其他未成年人随身携带的生活、学习用品或者钱财数量不大,且未造成被害人轻微伤以上或者不敢正常到校学习、生活等危害后果的。已满 16 周岁不满 18 周岁的人具有上述规定情形的,一般也不认为是犯罪。 (3)已满 16 周岁不满 18 周岁的人盗窃自己家庭或者近亲属财物,或者盗窃其他亲属财物但其他亲属要求不予追究的。 (4)已满
18、 16 周岁不满 18 周岁的人实施盗窃行为未超过 3 次,盗窃数额虽已达到“数额较大”标准,但案发后能如实供述全部盗窃事实并积极退赃,且具有下列三种情形之一的:系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在共同盗窃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或者被胁迫;具有其他轻微情节的。 (5)已满 16 周岁不满 18 周岁的人盗窃未遂或者中止的。 盗窃其他亲属财物仅限于其他亲属要求不予追究的,甲已满 16 周岁不满 18 周岁,盗窃他叔叔家一块价值 2 000 元的手表的行为应认定为犯罪。11.刑法第 232 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该条规定的犯罪构
19、成( )。(分数:2.00)A.是标准的犯罪构成B.是派生的犯罪构成C.是基本的犯罪构成 D.是修正的犯罪构成解析:解析:根据犯罪构成的形态方面的特点,可以将犯罪构成分为基本的犯罪构成与修正的犯罪构成;根据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方面的特点,可以将犯罪构成分为标准的犯罪构成与派生的犯罪构成。刑法第 232 条规定中,“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是标准的犯罪构成;“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是派生的犯罪构成。因此就整体来说,只能归属于基本的犯罪构成。12.多项选择题第 21-25 小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
20、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_解析:13.下列有关我国刑法中危害结果的表述,不正确的有( )。(分数:2.00)A.危害结果是所有过失犯罪的必要条件B.危害结果是所有故意犯罪的选择性条件 C.危害结果是所有犯罪既遂的条件 D.如果犯罪行为发生了某种严重的危害结果,则加重其法定刑 解析:解析:我国刑法对危害结果作出了种种规定,这些规定反映出在不同犯罪中危害结果的不同意义。在过失犯罪中,将实际造成一定程度的物质性危害结果作为构成犯罪的必要条件。是否具有一定的物质性危害结果,是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在有些故意犯罪中,把发生法定结果或发生法定结果的可能性,作为构成犯罪的必要条件。A 选项表
21、述正确,B 选项表述错误。危害结果作为某些犯罪既遂的条件,通常存在于故意犯罪且惩罚未完成罪的场合,如故意杀人罪发生了死亡结果才认为既遂,C 选项表述错误。有些刑法条文规定如果犯罪行为发生了某种严重的危害结果,则加重其法定刑,如抢劫、强奸致人重伤、死亡等,这要有法律的明文规定,不是所有的犯罪行为发生了严重的危害结果都加重其法定刑,D 选项表述错误。14.下列犯罪中,侵犯复杂客体的犯罪是( )。(分数:2.00)A.盗窃罪B.故意杀人罪C.抢劫罪 D.贪污罪 解析:解析:抢劫罪侵犯被害人的人身权和财产权,贪污罪侵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和公共财产权,二者均侵犯复杂客体,故 C、D 为正确选项
22、。15.不作为犯罪中行为人的罪过形式( )。(分数:2.00)A.可能是故意 B.可能是过失 C.只能是故意D.不可能是过失解析:解析:不作为犯罪的罪过形式既可能是故意,也可能是过失。A、B 为正确选项。16.不作为犯罪要求的特定义务是指下列哪些情况?( )(分数:2.00)A.社会义务B.由行为人先前的行为而使法律所保护的某种权益处于危险状态所产生的义务 C.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 D.职业上或职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 解析:解析:不作为犯罪要求行为人负有实施特定积极行为的法律性质的义务。这种义务一方面要求是法律性质的义务,另一方面要求行为人实施特定的积极行为。这种义务的来源主要有: (1)法律上的
23、明文规定。如我国婚姻法规定,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成年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因此,拒不抚养、赡养的行为,可能构成不作为犯罪。 (2)职务或者业务上的要求。如国家工作人员有履行相应职责的义务,值勤的消防人员有消除火灾的义务等。 (3)行为人的法律地位或法律行为所产生的义务。如对自己监护下的精神病人,在有发生侵害法益的危险时,有防止其发生的义务;将弃婴抱回家中的人对该婴儿负有抚养的义务。 (4)行为人先前行为引起的义务。这是指由于行为人的某种行为使刑法所保护的合法权益处于危险状态时,行为人负有的排除危险或者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特定积极义务。如使他人跌落水中有溺死的危险时即负有救助的
24、义务。 故本题正确选项为 B、C、D。17.王某(1986 年 7 月 6 日生)2000 年 7 月 6 日实施了抢劫行为,则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分数:2.00)A.王某未满 14 周岁,为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 B.王某对此不负刑事责任 C.王某是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人D.对王某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解析:解析:刑事责任年龄应当按行为人行为时的实足年龄计算,应为周岁生日过后的第二天。本案中王某在 14 周岁生日当天实施抢劫行为,因其未满 14 周岁,为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王某对此抢劫行为不负刑事责任。A、B 正确。18.下列关于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理的表述,正确的有( )。(分数:2.00
25、)A.对已满 75 周岁的人犯罪,只要符合缓刑条件的,应当予以缓刑 B.已满 75 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对已满 75 周岁的人,原则上不适用死刑 D.对已满 75 周岁的人犯罪,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 5 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不作为累犯解析:解析:刑法修正案(八)对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理的新规定:一是,对已满 75 周岁的人犯罪,只要符合缓刑条件的,应当予以缓刑。二是,已满 75 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三是,审判的时候已满 75 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根据刑法第
26、 65 条第 1 款的规定,过失犯罪和犯罪时不满 18 周岁的人,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 5 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不作为累犯。对已满 75 周岁的人犯罪的,没有关于累犯的特殊规定。因此 A、B、C 三个选项的表述正确,而 D 选项的表述错误。19.以下选项中可以成为单位犯罪主体的是( )。(分数:2.00)A.国家机关 B.社会团体 C.集体所有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 D.依法设立的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企业 解析:解析: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团体均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A、B、C、D 均为正确选项。20.下列哪些情形只能以个人犯罪论处(即依照刑法有关自然人犯罪的
27、规定定罪处罚)?( )(分数:2.00)A.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由实施犯罪的个人私分的 B.刑法分则未明文规定犯罪主体包括单位的 C.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实施犯罪的 D.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 解析:解析:依照刑法,A、B、C、D 均属依照有关自然人犯罪的规定定罪处罚的情形,均非单位犯罪,故均为正确选项。21.关于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的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分数:2.00)A.犯罪目的是有些犯罪的必备要件 B.间接故意和过失犯罪不存在犯罪目的,但可以有其他目的 C.犯罪动机通常是重要的法定或酌定量刑情节 D.同一犯罪行为
28、可能出于不同的犯罪动机,同一犯罪动机可能实施不同的犯罪 解析:解析:犯罪目的是有些犯罪的必备要件,如以营利为目的是赌博罪的必备要件,以出卖为目的是拐卖妇女、儿童罪的必备要件,如不具备法律所规定的特定目的,就不构成该种犯罪。A 正确。 间接故意和过失犯罪不存在犯罪目的,但可以有其他目的。B 正确。 犯罪动机通常是重要的法定或酌定量刑情节,在司法实践中,动机是否恶劣是酌定从重或者从轻处罚的重要理由。C 正确。 同一犯罪行为可能出于不同的犯罪动机,如杀人可能出于奸情、仇恨、图财、激愤等不同的动机;同一犯罪动机可能实施不同的犯罪,如仇视社会的心理可能推动人实施杀人、放火、爆炸等不同的犯罪。D 正确。2
29、2.犯罪构成的重要意义体现在( )。(分数:2.00)A.是成立犯罪的标准 B.是成立一罪还是数罪的标准 C.是区分此罪与彼罪的标准 D.是判断犯罪既遂未遂的标准 解析:解析:在刑法理论中,犯罪构成是刑法理论的核心和基础。只有研究和掌握犯罪构成理论,才能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我国刑法关于犯罪的基本规定。具体体现在: (1)犯罪构成是成立犯罪的标准。在司法实践中,某人的行为事实完全具备犯罪构成,才成立犯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犯罪构成是成立一罪还是数罪的标准。行为人的行为具备一个犯罪构成的,成立一罪;具备数个犯罪构成的,成立数罪。 (3)犯罪构成是区分此罪与彼罪的标准。每一种犯罪都有其特有的构成
30、要件,不同的犯罪,其犯罪构成是不同的。(4)犯罪构成是判断犯罪既遂未遂的标准。犯罪人的行为完全实现了刑法分则条文所规定的全部犯罪构成事实的是犯罪既遂。 (5)犯罪构成是量刑的根据。通过确定犯罪,一罪与数罪,此罪与彼罪,重罪与轻罪,为正确量刑提供根据。 因此,A、B、C、D 四个选项均正确。23.简答题第 26-27 小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_解析:24.简述犯罪构成的概念及意义。(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犯罪构成的概念: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构成,是指我国刑法规定的某种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 犯罪构成的意义:犯罪构成理论在我国刑法学中居于十分重
31、要的位置。作为研究犯罪的具体规格和标准的犯罪构成理论,在犯罪中居于核心地位。它从根本上说明了犯罪成立的基础条件,对刑法理论和刑事司法实践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研究犯罪构成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刑法理论中,犯罪构成是刑法理论的核心和刑法理论的基础。只有研究和掌握犯罪构成理论,才能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我国刑法关于犯罪的基本规定。 (2)只有研究和掌握犯罪构成理论,才能准确地把握我国刑法规定的各种犯罪的罪与非罪界限,才能更准确地区分此罪与彼罪的界限。运用犯罪构成理论可以使我们比较准确地掌握刑法规定的各种犯罪的界限。具体而言: 犯罪构成是成立犯罪的标准。在司法实践中,某人的行为事实完全具备犯罪构成,
32、才成立犯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犯罪构成是成立一罪还是数罪的标准。行为人的行为具备一个犯罪构成的,成立一罪;具备数个犯罪构成的,成立数罪。 犯罪构成是区分此罪与彼罪的标准。每一种犯罪都有其特有的构成要件,不同的犯罪,其犯罪构成是不同的。 犯罪构成是判断犯罪既遂未遂的标准。犯罪人的行为实现了刑法分则条文所规定的全部犯罪构成事实的是犯罪既遂。 犯罪构成是量刑的根据。通过确定犯罪,一罪与数罪,此罪与彼罪,重罪与轻罪,为正确量刑提供根据。)解析:25.简述刑法上的不作为及其应具备的条件。(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所谓不作为,就是指行为人有义务并且能够实行某种行为,消极地不去履行这种义务
33、,因而造成严重的危害后果的行为。所以,不作为是人的一种消极行为。 刑法上的不作为,须具备以下条件: (1)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义务。即行为人在特定的社会关系领域内,基于特定的事实和条件而产生的法律上的义务。一般来说,这种义务是根据以下几个方面具体确定的: 第一,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 第二,职务上或者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 第三,由行为人已经实施的行为所产生的责任。 (2)行为人有可能履行这种特定义务。 (3)行为人不履行特定义务而引起危害社会的结果。)解析:26.辨析题第 28 小题。要求对命题进行判断并着重阐明理由。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_解析:27.请对“无罪过则无责任,因
34、此是否构成犯罪则关键看有无罪过”进行辨析。(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 无罪过即无责任,但是罪过只是犯罪构成要件之一,构成一个完整的犯罪必须考虑四个要件,各要件在不同的犯罪中地位有所不同,但不能说“是否构成犯罪关键看有无罪过”。因为我国犯罪构成具有以下特点: (1)犯罪构成所要求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都必须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这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要求和具体体现,因此,违反刑法规定与具备犯罪构成是完全一致的。 (2)犯罪构成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是成立犯罪的必备要件。这是我国刑法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要求。我国刑法既反对只根据客观危害,不考虑
35、主观罪过的“客观归罪”,也反对只根据主观罪过,不考虑实际危害的“主观归罪”。 (3)犯罪构成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说明的是犯罪成立所要求的基本事实特征,而不是一般的事实描述,更不是案件全部事实与情节不加选择地堆砌。任何一个犯罪,都可以用许多事实特征来加以说明。然而,只有那些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对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有决定意义的事实特征,才能成为犯罪构成的要件。实践证明,在具体案件中,其他事实情况的变化,不仅可能影响犯罪构成要件对危害社会程度的说明,而且可能影响犯罪构成要件本身性质的变化。因此,查清案件的全部事实与情节,仔细分析可能影响犯罪构成要件基本性质的一切细节和关键点,是准确认定犯罪构
36、成要件的前提条件。)解析:28.案例分析题第 30 小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_解析:29.甲开着自己的汽车进行非法倒卖香烟活动,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查获,连车带货扣押。第二天晚上,甲带着尖刀、锯子等工具,潜入工商所,试图将自己的汽车开回,当甲正在撬车门时,被值班人员发现,当值班人员抓他时,使用尖刀刺伤值班人员后逃跑。 问:甲的行为侵犯的客体是什么?(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本案中,甲带着尖刀、锯子潜入工商所,试图将自己的被工商所扣押的汽车开回。根据我国刑法第 91 条规定,甲的汽车已不属于甲的私人财产,而应以公共财产论。甲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盗窃汽车,其行为已构成盗窃罪。当其正在撬车门时,被值班人员发现,当值班人员抓他时,他抗拒抓捕,用尖刀将值班人员扎伤后逃逸。根据刑法第 269 条规定,其行为的性质已由盗窃转化为抢劫,应定抢劫罪。抢劫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既侵犯了公私财物的所有权,又侵害了被害人的生命、健康权利。本案中的甲的行为侵犯两个客体,即公共财产的所有权和值班人员健康的权利。)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