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单选题)-试卷 8及答案解析(总分:54.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刑法学(总题数:27,分数:54.00)1.刑法学本部分共 30小题,满分。(分数:2.00)_2.单项选择题第 1-20小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分数:2.00)_3.在犯罪的基本特征中,( )体现了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和刑法的限制与保障功能。(分数:2.00)A.严重的社会危害性B.刑事违法性C.应受刑罚处罚性D.主观恶性4.关于假释,下列选项表述正确的是( )。(分数:2.00)A.被假释的犯罪分子,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
2、行使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B.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间再犯新罪的,不构成累犯C.对于累犯,只要被判处的刑罚为 10年以下有期徒刑,均可适用假释D.对于犯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的犯罪分子,即使被判处 10年以下有期徒刑,也不得适用假释5.按照刑法规定,以下情形中应当以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的是( )。(分数:2.00)A.拐卖妇女造成被害人死亡的B.劫持航空器致人死亡的C.抢劫致被害人死亡的D.刑讯逼供致人死亡的6.甲意欲抢劫银行,在去银行途中,因违章乱穿马路,被车撞伤,其处于抢劫的( )形态。(分数:2.00)A.犯意表示B.犯罪预备C.犯罪既遂D.
3、不构成犯罪7.为练习开车、游乐等目的,偷开他人机动车辆,因过失撞死他人的,( )。(分数:2.00)A.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但是不构成犯罪B.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C.构成盗窃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D.构成交通肇事罪8.对累犯从重处罚的刑罚制度,体现了我国刑法的( )。(分数:2.00)A.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B.罪刑法定原则C.罪责刑相适应原则D.刑法适用平等原则9.对于假想防卫,应当( )。(分数:2.00)A.按照过失犯罪处理B.按照意外事件处理C.按照间接故意犯罪处理D.视主观上有无过失作出无罪或者有罪的处理10.甲为杀害贺某,在偏僻处埋伏,见有人过来,以为是贺某,便开枪射击。黑影倒地后,甲发
4、现死者竟然是自己的父亲。事后查明,甲的子弹并未击中父亲,其父亲患有严重心脏病,因听到枪声后过度惊吓死亡。关于甲的行为,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分数:2.00)A.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B.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C.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D.应按照故意杀人罪未遂和过失致人死亡罪择一重罪处罚11.甲和乙共同入户抢劫并致人死亡后分头逃跑,后甲因犯强奸罪被抓获归案。在羁押期间,甲向公安人员供述了自己和乙共同所犯的抢劫罪行,并协助公安机关将乙抓获。对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分数:2.00)A.甲的行为属于坦白,但不成立特别自首B.甲的行为成立特别自首,但不成立立功C.甲的行为成立特别自首和立功,但不
5、成立重大立功D.甲的行为成立特别自首和重大立功12.下列关于骗取贷款、票据承兑、金融票证罪的说法正确的有( )。(分数:2.00)A.本罪和诈骗罪都属于侵犯财产罪B.本罪既可以由单位构成也可以由自然人构成C.行为人既骗取贷款又骗取金融票证的,应当进行数罪并罚D.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银行贷款的,构成骗取票据承兑罪13.甲因为男友乙不忠而生恨意,决定杀乙。某日把乙引到家中,将一瓶安眠药(50 片)掺人咖啡让乙喝下。乙在甲的床上昏睡,甲离家到附近一座山上打算自杀。甲在山上犹豫徘徊一昼夜,心生悔意急回家,发现乙已经被人送医院抢救,未死。甲大喜过望。对甲( )。(分数:2.00)A.按既遂犯处罚B
6、.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C.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D.应当免除处罚14.赵某犯 A罪,依法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合议庭提出以下四种量刑意见,其中必定错误的意见是( )。(分数:2.00)A.判处有期徒刑 2年,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1年B.判处有期徒刑 2年,缓刑 3年,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1年C.判处管制 2年,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1年D.判处拘役 6个月,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1年15.甲路过某自行车修理店,见有一辆名牌电动自行车(价值 1万元)停在门口,欲据为己有。甲见店内货架上无自行车锁,便谎称要购买,催促店主去 50米之外的库房拿货。店主临走时对甲说:“我去拿锁,你帮我看一
7、下店。”在店主进入仓库后,甲便骑走电动自行车。甲的行为构成( )。(分数:2.00)A.诈骗罪B.盗窃罪C.侵占罪D.职务侵占罪16.甲带邻居家 5岁小孩乙去河里游泳,因没看管好孩子,最后乙在河里溺水死亡,甲应负不作为犯罪的刑事责任,甲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是( )。(分数:2.00)A.法律的直接规定B.职务上或业务上的要求C.道义上的义务D.先前行为引起的义务17.行为人在组织、领导或者参加恐怖活动组织后又具体实施杀人、绑架、爆炸等犯罪行为的,应当( )。(分数:2.00)A.以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从重处罚B.从一重处断C.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D.以故意杀人罪、绑架罪或爆炸罪从重处罚
8、18.甲贩运假烟,驾车路过一检查站时,被工商部门拦住检查,检查人员朱某正登车检查时,甲突然发动汽车夺路而逃,朱某抓住汽车把手不放,甲为摆脱朱某,在疾驶后突然急刹车,朱某被摔在地上,头部着地死亡。甲对朱某死亡的心理态度是( )。(分数:2.00)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过于自信的过失D.疏忽大意的过失19.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分数:2.00)A.伪造居民身份证之后,利用伪造的身份证骗领信用卡,分别构成伪造居民身份证罪和妨害信用卡管理罪,两者之间存在牵连关系,应数罪并罚B.窃取他人信用卡信息数据同时又侵犯商业秘密的,属于想象竞合犯,应从一重处断C.运输伪造的信用卡和空白的信用卡,都要求达
9、到量较大的程度,才构成犯罪D.妨害信用卡管理罪中的信用卡不包括没有透支功能的借记卡20.下列关于故意毁坏财物罪说法正确的有( )。(分数:2.00)A.该罪属于侵犯财产犯罪一章B.该罪属于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一章C.该罪在主观上要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D.将自己抢劫获得的赃物故意予以毁坏的,构成该罪21.朱某伺机报复冯某。一天,朱某见冯某 10岁的儿子在地里干活,便叫自己 12岁的小儿子替父报仇,朱某儿子受怂恿挥锹砍断冯某儿子的大动脉血管致其流血过多而亡。对本案( )。(分数:2.00)A.朱某的儿子才 12岁不构成犯罪,朱某也不构成教唆犯罪B.朱某构成了故意伤害罪的教唆犯C.朱某构成故意伤害罪的间
10、接实行犯,承担全部刑事责任D.朱某与其子构成故意伤害罪的共犯22.甲为外交部官员,在履行公务出访其他国家时接受对方赠送的礼品,价值超过 50万元,甲将礼品占为己有。甲的行为构成( )。(分数:2.00)A.侵占罪B.受贿罪C.贪污罪D.职务侵占罪23.铁路搬岔工不按时搬道岔,致使火车相撞,构成犯罪,其义务来源于( )。(分数:2.00)A.法律规定的义务B.由于法律行为而产生的义务C.由于先前行为而产生的义务D.职务或者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24.2003年 2月起,贾某与许某结伙盗窃,先后共同作案 5次,窃得财物价值为 25000元,销赃后得赃款9000元,二人平分。2002 年 10月,贾某
11、单独作案一次,窃得现金 5000元。在追究贾某刑事责任时,贾某对下列何种数额负责?( )(分数:2.00)A.贾某盗窃 25000元B.贾某盗窃 39000元C.贾某盗窃 14000元D.贾某盗窃 30000元25.国家工作人员甲利用职务之便,挪用公款归个人进行走私活动,情节严重,甲的行为构成( )。(分数:2.00)A.贪污罪B.挪用公款罪C.走私罪D.挪用公款罪和走私罪26.犯罪未遂中的“犯罪未得逞”是指( )。(分数:2.00)A.犯罪结果没有发生B.犯罪行为没有实施完毕C.犯罪目的没有达到D.行为没有具备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27.刑法第 115条第 2款规定“过失犯前款罪的”,属于(
12、 )。(分数:2.00)A.简单罪状B.叙明罪状C.空白罪状D.引证罪状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单选题)-试卷 8答案解析(总分:54.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刑法学(总题数:27,分数:54.00)1.刑法学本部分共 30小题,满分。(分数:2.00)_解析:2.单项选择题第 1-20小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分数:2.00)_解析:3.在犯罪的基本特征中,( )体现了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和刑法的限制与保障功能。(分数:2.00)A.严重的社会危害性B.刑事违法性 C.应受刑罚处罚性D.主观恶性解析:解析:罪刑法定
13、原则要求法定化,即只有法律明确将该行为规定为犯罪行为的,国家才能够动用刑罚进行处罚。刑事违法性这一犯罪特征反映了罪刑法定原则的具体要求,将仅仅具有社会危害性而不具有刑事违法性的行为排除在外。故选 B项。4.关于假释,下列选项表述正确的是( )。(分数:2.00)A.被假释的犯罪分子,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行使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B.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间再犯新罪的,不构成累犯 C.对于累犯,只要被判处的刑罚为 10年以下有期徒刑,均可适用假释D.对于犯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的犯罪分子,即使被判处 10年以下有期徒刑,也不得适用假释解析:解析:
14、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行使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是对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而不是对被假释的犯罪分子的限制。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 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所以,对于累犯,一律不适用假释。而对犯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的犯罪分子,如果其宣告刑没有达到 10年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同样可以假释。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间再犯新罪的,应当撤销假释数罪并罚,不能按照累犯来处理。故选 B项。5.按照刑法规定,以下情形
15、中应当以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的是( )。(分数:2.00)A.拐卖妇女造成被害人死亡的B.劫持航空器致人死亡的C.抢劫致被害人死亡的D.刑讯逼供致人死亡的 解析:解析: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拐卖妇女造成被害人死亡的,应当按照拐卖妇女罪的加重构成定罪处罚。劫持航空器致人死亡的,属于劫持航空器罪的加重构成,所以,不构成故意杀人罪。抢劫罪的暴力行为包括了故意杀人的行为,所以抢劫致人死亡的,也按照抢劫罪定罪处罚。而刑讯逼供致人死亡的,根据刑法的规定,应当转化为故意杀人罪,按照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故选 D项。6.甲意欲抢劫银行,在去银行途中,因违章乱穿马路,被车撞伤,其处于抢劫的( )形态。(分数:2.00
16、)A.犯意表示B.犯罪预备 C.犯罪既遂D.不构成犯罪解析:解析:根据刑法的规定,行为人已经实施了犯罪的预备行为,但是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没有着手实施犯罪的犯罪形态是犯罪预备。甲在去银行的途中,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导致没有着手实施犯罪,是犯罪预备。故选 B项。7.为练习开车、游乐等目的,偷开他人机动车辆,因过失撞死他人的,( )。(分数:2.00)A.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但是不构成犯罪B.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C.构成盗窃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D.构成交通肇事罪 解析:解析:根据 1997年 11月 4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 12条的规定,为练习开车、游乐等目的,偷
17、开他人机动车辆,在偷开的过程中发生交通肇事构成犯罪的,按照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故选 D项。8.对累犯从重处罚的刑罚制度,体现了我国刑法的( )。(分数:2.00)A.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B.罪刑法定原则C.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D.刑法适用平等原则解析:解析:累犯具有严重的人身危险性,再犯的可能性大,因此其刑事责任就重,所以应当对累犯从重处罚。故选 C项。9.对于假想防卫,应当( )。(分数:2.00)A.按照过失犯罪处理B.按照意外事件处理C.按照间接故意犯罪处理D.视主观上有无过失作出无罪或者有罪的处理 解析:解析:假想防卫是指客观上不存在不法侵害的行为,而行为人由于认识错误,认为存在不法侵害
18、而进行所谓的防卫行为。刑法理论认为,如果行为人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则认定为无罪过事件,而不作为犯罪处理,如果行为人虽然存在认识上的错误,但是认识错误是应当可以避免的,即行为人主观上:每在罪过,则按照犯罪处理。故选 D项。10.甲为杀害贺某,在偏僻处埋伏,见有人过来,以为是贺某,便开枪射击。黑影倒地后,甲发现死者竟然是自己的父亲。事后查明,甲的子弹并未击中父亲,其父亲患有严重心脏病,因听到枪声后过度惊吓死亡。关于甲的行为,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分数:2.00)A.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B.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C.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D.应按照故意杀人罪未遂和过失致人死亡罪择一重罪处罚解析:解析:本
19、题涉及的是对事实认识错误问题。根据刑法理论,对于对象认识错误的,只要是属于犯罪构成内部的错误,则不影响刑事责任。本题中,甲虽然错误地将自己的父亲当做林某而开枪射击,但是甲和林某都是自然人,属于犯罪构成内部的错误,不影响刑事责任。另外,根据刑法理论,对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也不影响刑事责任。本题中,甲的父亲是被吓死的,而不是中枪死亡,但是这是对因果关系认识的错误,同样不影响刑事责任。故应选 A项。11.甲和乙共同入户抢劫并致人死亡后分头逃跑,后甲因犯强奸罪被抓获归案。在羁押期间,甲向公安人员供述了自己和乙共同所犯的抢劫罪行,并协助公安机关将乙抓获。对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分数:2.
20、00)A.甲的行为属于坦白,但不成立特别自首B.甲的行为成立特别自首,但不成立立功C.甲的行为成立特别自首和立功,但不成立重大立功D.甲的行为成立特别自首和重大立功 解析:解析:根据刑法的规定,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甲因犯强奸罪被抓获归案,在羁押期间,甲向公安人员供述了自己和乙共同所犯的抢劫罪行,符合特别自首的成立条件。同时,根据有关司法解释,协助司法机关抓获同案犯,是立功行为。由于甲、乙两人入户抢劫且造成他人死亡的结果发生,乙可以被判处无期徒刑以上的刑罚,所以甲协助司法机关抓获乙,属于重大立功。故选 D项。12
21、.下列关于骗取贷款、票据承兑、金融票证罪的说法正确的有( )。(分数:2.00)A.本罪和诈骗罪都属于侵犯财产罪B.本罪既可以由单位构成也可以由自然人构成 C.行为人既骗取贷款又骗取金融票证的,应当进行数罪并罚D.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银行贷款的,构成骗取票据承兑罪解析:解析:骗取贷款、票据承兑、金融票证罪属于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秩序罪,不属于侵犯财产罪。故应排除 A项。骗取贷款、票据承兑、金融票证罪是一个选择性罪名,行为人实施了三种行为的,按照骗取贷款、票据:承兑、金融票证罪定罪处罚,而不进行数罪并罚。故应当排除 C项。如果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银行贷款的,则应当构成贷款诈骗罪。故应当排
22、除 D项。故选 B项。13.甲因为男友乙不忠而生恨意,决定杀乙。某日把乙引到家中,将一瓶安眠药(50 片)掺人咖啡让乙喝下。乙在甲的床上昏睡,甲离家到附近一座山上打算自杀。甲在山上犹豫徘徊一昼夜,心生悔意急回家,发现乙已经被人送医院抢救,未死。甲大喜过望。对甲( )。(分数:2.00)A.按既遂犯处罚B.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C.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应当免除处罚解析:解析:首先,甲引诱乙将大剂量的安眠药喝下,已经着手实施完毕了杀人行为,因此,不可能是犯罪预备。其次,由于乙被人送医院抢救,没有发生故意杀人罪的危害后果,不可能是犯罪既遂。对于实行终了的犯罪,要成立犯罪
23、中止必须要自动有效地阻止危害结果的发生。换言之,行为人的中止行:勾应当和危害结果没有发生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而本题中乙没有死亡不是甲的抢救行为造成的,而是他人的行为造成的,所以不可能成立犯罪中止,而只能成立犯罪未遂。根据刑法第 23条第 2款的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所以应选 C项。14.赵某犯 A罪,依法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合议庭提出以下四种量刑意见,其中必定错误的意见是( )。(分数:2.00)A.判处有期徒刑 2年,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1年B.判处有期徒刑 2年,缓刑 3年,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1年C.判处管制 2年,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1年 D.判处拘役 6个月,附
24、加剥夺政治权利 1年解析:解析:根据刑法的规定,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有以下几种情况:(1)一般情况下,无论是附加适用还是单独适用,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是为 1年以上 5年以下。(2)判处管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与管制的刑期相同,即管制执行之日就是附加剥夺政治权利执行之日;解除管制之日就是附加剥夺政治权利执行完毕之日。(3)对于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4)在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时候,应当把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改为 3年以上 10年以下。在 C项中,判处管制 2年,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应当和管制的期限相同,都应当是 2年。所以,
25、应选 C项。15.甲路过某自行车修理店,见有一辆名牌电动自行车(价值 1万元)停在门口,欲据为己有。甲见店内货架上无自行车锁,便谎称要购买,催促店主去 50米之外的库房拿货。店主临走时对甲说:“我去拿锁,你帮我看一下店。”在店主进入仓库后,甲便骑走电动自行车。甲的行为构成( )。(分数:2.00)A.诈骗罪B.盗窃罪 C.侵占罪D.职务侵占罪解析:解析:首先,甲的行为不构成诈骗罪。构成诈骗罪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被害人自愿交付财物,本题中,店主并没有将自行车交付给甲,故应当排除 A项。其次,甲不构成侵占罪,虽然店主要甲照看一下店,但是不能因此就认为甲占有了店里的所有东西,甲对于自行车不存在代为管理
26、关系。故应当排除 C项。再次,甲也不构成职务侵占罪,这是基于甲对店内财物没有管理职能。故应当排除 D项。16.甲带邻居家 5岁小孩乙去河里游泳,因没看管好孩子,最后乙在河里溺水死亡,甲应负不作为犯罪的刑事责任,甲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是( )。(分数:2.00)A.法律的直接规定B.职务上或业务上的要求C.道义上的义务D.先前行为引起的义务 解析:解析:甲将 5岁的小孩带到河里游泳,其行为已经使得小孩的生命处于一种危险的状态,甲有义务阻止这种危险向现实转化。所以,甲的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是其先前的行为。故选 D项。17.行为人在组织、领导或者参加恐怖活动组织后又具体实施杀人、绑架、爆炸等犯罪行为
27、的,应当( )。(分数:2.00)A.以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从重处罚B.从一重处断C.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 D.以故意杀人罪、绑架罪或爆炸罪从重处罚解析:解析: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又实施其他犯罪行为的,应当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故选 C项。相似的还有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处断原则。18.甲贩运假烟,驾车路过一检查站时,被工商部门拦住检查,检查人员朱某正登车检查时,甲突然发动汽车夺路而逃,朱某抓住汽车把手不放,甲为摆脱朱某,在疾驶后突然急刹车,朱某被摔在地上,头部着地死亡。甲对朱某死亡的心理态度是( )。(分数:2.00)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 C.过于自信的过失D.
28、疏忽大意的过失解析:解析:主观罪过中间接故意的区分和辨别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历年考试均有涉及。所谓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而放任这种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一般有三种情形:(1)行为人追求某种犯罪目的而放任另一危害结果的发生;(2)行为人追求一个非犯罪目的而放任某种危害结果的发生;(3)突发性的犯罪,不计后果,放任严重结果的发生。故选 B项。19.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分数:2.00)A.伪造居民身份证之后,利用伪造的身份证骗领信用卡,分别构成伪造居民身份证罪和妨害信用卡管理罪,两者之间存在牵连关系,应数罪并罚B.窃取他人信用卡信息数据同时又侵犯商业秘
29、密的,属于想象竞合犯,应从一重处断 C.运输伪造的信用卡和空白的信用卡,都要求达到量较大的程度,才构成犯罪D.妨害信用卡管理罪中的信用卡不包括没有透支功能的借记卡解析:解析:A 项中,伪造居民身份证罪和妨害信用卡管理罪之间存在牵连关系,由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应当从一重处断,而不应数罪并罚。故应排除 A项。根据刑法的规定,运输空白的信用卡,要求数量较大,才构成犯罪,但是对于运输伪造的信用卡,则没有数量的要求。故应当排除 C项。根据立法解释,刑法规定的“信用卡”,是指由商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具有消费支付、信用贷款、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功能或者部分功能的电子支付卡。故应当排除 D项。20
30、.下列关于故意毁坏财物罪说法正确的有( )。(分数:2.00)A.该罪属于侵犯财产犯罪一章 B.该罪属于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一章C.该罪在主观上要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D.将自己抢劫获得的赃物故意予以毁坏的,构成该罪解析:解析:故意毁坏财物罪属于侵犯财产的犯罪,而不属于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犯罪。成立该罪要求主观上具有毁坏财物的目的,而不是非法占有的目的。另外,将自己抢劫获得的赃物故意予以毁坏的,属于事后不可罚的行为,不另外成立故意毁坏财物罪。故选 A项。21.朱某伺机报复冯某。一天,朱某见冯某 10岁的儿子在地里干活,便叫自己 12岁的小儿子替父报仇,朱某儿子受怂恿挥锹砍断冯某儿子的大动脉血管致其流血
31、过多而亡。对本案( )。(分数:2.00)A.朱某的儿子才 12岁不构成犯罪,朱某也不构成教唆犯罪B.朱某构成了故意伤害罪的教唆犯C.朱某构成故意伤害罪的间接实行犯,承担全部刑事责任 D.朱某与其子构成故意伤害罪的共犯解析:解析:自然人之间要成立共同犯罪,要求自然人都必须具备刑事责任能力。朱某的儿子不满 14周岁,不可能构成犯罪。所以,朱某儿子的行为只是朱某行为的延伸,因此直接追究朱某的刑事责任即可,即将朱某视为故意伤害罪的间接正犯。故选 C项。22.甲为外交部官员,在履行公务出访其他国家时接受对方赠送的礼品,价值超过 50万元,甲将礼品占为己有。甲的行为构成( )。(分数:2.00)A.侵占
32、罪B.受贿罪C.贪污罪 D.职务侵占罪解析:解析:根据刑法第 394条的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在国内公务活动或者对外交往中接受礼物,依照国家规定应当交公而不交公,数额较大的,依照本法第 382条、第 383条的规定定罪处罚。故应当选 C项。对于刑法中的特别规定应当特别加以注意。类似的法条有刑法第 183条、第 350条、第 362条等。23.铁路搬岔工不按时搬道岔,致使火车相撞,构成犯罪,其义务来源于( )。(分数:2.00)A.法律规定的义务B.由于法律行为而产生的义务C.由于先前行为而产生的义务D.职务或者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 解析:解析:不作为的义务来源有三个:(1)法律规定的义务;(2)职
33、务或者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3)由于先前行为而产生的义务。铁路搬岔工的职责就是搬道岔,所以其义务的来源是职务或者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故选 D项。24.2003年 2月起,贾某与许某结伙盗窃,先后共同作案 5次,窃得财物价值为 25000元,销赃后得赃款9000元,二人平分。2002 年 10月,贾某单独作案一次,窃得现金 5000元。在追究贾某刑事责任时,贾某对下列何种数额负责?( )(分数:2.00)A.贾某盗窃 25000元B.贾某盗窃 39000元C.贾某盗窃 14000元D.贾某盗窃 30000元 解析:解析:共同犯罪是一个整体,每个人都要对共同犯罪所造成的危害结果负责,即实行“部
34、分行为承担全部责任”的归责原则。所以张某对和许某共同犯罪的 25000元负责任。同时,数额的计算应当以行为人的行为造成他人的损失为标准,而不是以行为人所获得的财物作为标准。25.国家工作人员甲利用职务之便,挪用公款归个人进行走私活动,情节严重,甲的行为构成( )。(分数:2.00)A.贪污罪B.挪用公款罪C.走私罪D.挪用公款罪和走私罪 解析:解析:根据司法解释,挪用公款之后利用公款进行其他犯罪的,应当按照挪用公款罪与其他犯罪进行数罪并罚。这是司法解释对牵连犯处断原则的特别规定。故选 D项。26.犯罪未遂中的“犯罪未得逞”是指( )。(分数:2.00)A.犯罪结果没有发生B.犯罪行为没有实施完毕C.犯罪目的没有达到D.行为没有具备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解析:27.刑法第 115条第 2款规定“过失犯前款罪的”,属于( )。(分数:2.00)A.简单罪状B.叙明罪状C.空白罪状D.引证罪状 解析:解析:罪状是指刑法分则条文对犯罪特征的描述。刑法理论认为,罪状可以分为简单罪状、叙明罪状、空白罪状、引证罪状和空白罪状与叙明罪状并存的形式。引证罪状是指引用刑法分则的其他条款来说明某种犯罪的特征。刑法第 115条第 2款引用了刑法第 115条第 1款的内容,所以该款为引证罪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