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考研类试卷】法律硕士(专业课)34及答案解析.doc

    • 资源ID:1385207       资源大小:63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考研类试卷】法律硕士(专业课)34及答案解析.doc

    1、法律硕士(专业课)34 及答案解析(总分:28.00,做题时间:12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20.00)1.想象竞合犯之所以被认为是实质的一罪,是因为( )(分数:1.00)A.只触犯一个罪名B.只造成一个危害的结果C.只侵犯一个客体D.只有一个行为2.甲于 2003 年 6 月与乙合谋共同诈骗李某 30000 元,甲乙平分各得 15000 元。在审查本案期间,甲主动交代曾在 1997 年 3 月间诈骗张某 4000 元的犯罪事实。在处罚甲诈骗罪时其犯罪金额应为(分数:1.00)A.34000 元B.30000 元C.19000 元D.15000 元3.某甲贩运假烟,驾车

    2、路过一检查站时,被工商部门拦住检查,检查人员朱某正登车检查时,甲突然发动汽车夺路而逃,朱抓住汽车把手不放,甲为摆脱朱某,在疾驶后突然急刹车,朱某被摔在地,头部着地死亡。甲对朱某死亡的心理态度是(分数:1.00)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过于自信的过失D.疏忽大意的过失4.甲系某村村民委员会主任,在协助镇政府处理土地征用事宜时,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利用作废收款收据等手段,套取征地补偿费 9 万元,据为己有。甲的行为构成( )(分数:1.00)A.侵占罪B.贪污罪C.诈骗罪D.职务侵占罪5.甲系车主乙雇佣的中巴司机,一日满载乘客在路途中将横穿马路的孙某撞翻。乙为逃避责任,乘客为赶路,纷纷要求甲离开

    3、现场。甲也因内心惧怕而将车开走。孙某终因抢救不及时死亡。依现行法律解释,甲、乙、乘客的责任应认定为( )(分数:1.00)A.甲构成交通肇事罪,乙和乘客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共犯B.甲、乙、乘客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C.甲、乙、乘客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共犯D.甲、乙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共犯,乘客不构成犯罪6.齐某很想出国,无奈手中缺钱,某日趁自己做生意的朋友吕某之子小东放学之机,骗其到自己事先租用的一所房子内,打电话要挟吕某用 20 万元换孩子。吕某报警,齐某发现后将小东杀死。对齐某的行为应当(分数:1.00)A.以敲诈勒索罪和故意杀人罪并罚B.以绑架罪和故意杀人罪并罚C.以绑架罪和故意杀人罪的牵连犯,择

    4、一重罪处断D.以绑架罪处罚7.甲与有夫之妇乙勾搭成奸,后乙因受丈夫责骂,与甲中断了关系,甲怀恨在心。一天下午,甲将乙骗至自己的住处将其杀害,当晚又潜入乙家将其丈夫杀害。甲的行为属于( )(分数:1.00)A.想象竞合犯B.继续犯C.连续犯D.牵连犯8.下列犯罪行为中,不属于不作为犯的有( )(分数:1.00)A.警察在值勤时见人行凶杀人,不予制止B.有赡养能力的子女对父母不尽赡养义务,造成严重后果C.某成年人带邻家小孩去游泳,在孩子溺水时不予抢救,致使孩子被淹死D.过路人见交通事故的被害人躺在血泊中而不抢救9.下列行为不构成信用卡诈骗罪的是 ( )(分数:1.00)A.张某使用已经作废的信用卡

    5、购物B.甲在使用信用卡时大肆恶意透支使用C.梁某使用假身份证骗领大量信用卡D.甲拾得刘某的信用卡并以刘某的名义使用10.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分数:1.00)A.从轻处罚B.从轻、减轻处罚C.免除处罚D.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11.下列情形中,构成徇私枉法罪的是(分数:1.00)A.某看守所警察甲利用值班之机,徇私情故意放跑因受贿罪被关押的犯罪嫌疑人刘某B.某法院法官乙在行政案件审判中故意曲解法律,偏袒原告,作出违背事实与法律的判决,情节严重C.警察丙在对陈某的抢夺行为进行侦查过程中,因接受陈某家属的吃请而隐匿陈某犯罪的证据D.警察丁为使其仇人王某受刑事追究,捏造王某犯罪的事实,向人民检

    6、察院举报,致使王某被无辜羁押100 天12.复杂共同犯罪,不包含( )(分数:1.00)A.组织犯B.实行犯C.间接正犯D.帮助犯13.盗窃罪属于( )(分数:1.00)A.行为犯B.结果犯C.危险犯D.状态犯14.只能由过失构成的犯罪有( )(分数:1.00)A.破坏交通工具罪B.爆炸罪C.重大飞行事故罪D.使用假币罪15.建立我国刑法分则体系的重要根据是(分数:1.00)A.犯罪对象B.犯罪的同类客体C.犯罪的一般客体D.犯罪的直接客体16.依据罪刑法定原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分数:1.00)A.派出所民警甲怀疑乙嫖娼,将乙限制在派出所内达三日之久。为了让其:交代嫖娼情节,还将乙打成

    7、轻伤,甲不构成刑讯逼供罪B.高校教师乙,利用职务之便偷盖高校印章,伪造学历证书,并大量贩卖,社会影响极坏,甲不构成犯罪C.一公司女老板丙,以开除公司员工孙某为要挟,逼迫孙某与其发生性关系,则丙构成强奸罪D.走私犯丁于国境外走私黄金一吨,运至国内,丁构成走私贵重金属罪17.甲要求好友乙与其于次日下午 5 时共同抢劫银行运钞车,乙碍于情面答应。但事发时乙并未前往,而是由甲独自完成。甲在抢劫中为了劫得财物,还开枪射杀押运人丁。甲劫得现金 100 万元。事后甲与乙共分赃物。以下对甲、乙二人行为的定性,正确的是( )(分数:1.00)A.甲与乙成立抢劫罪的共犯,甲单独构成故意杀人罪B.甲构成抢劫罪,乙不

    8、构成犯罪C.甲与乙成立抢劫罪的共犯,甲属于抢劫罪的既遂犯,乙属于抢劫罪的预备犯D.甲与乙成立抢劫罪的共犯,且均为抢劫罪既遂,甲就故意杀人行为应加重处罚18.我国刑法规定,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分数:1.00)A.可以从轻处罚B.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C.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D.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19.下列人员中,不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是( )(分数:1.00)A.中国农业银行某分行信贷部经理B.国务院派往某特大型企业的督察员C.某国有公司总经理D.村民小组组长20.甲为投身恐怖主义活动而参加了某国国际恐怖主义组织,法院认定甲构成参加恐怖组织罪。甲的行为属于(分数:1.00)A.预备犯

    9、B.实行犯C.帮助犯D.未遂犯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5,分数:5.00)21.明知是下列哪些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为掩饰、隐瞒其来源和性质而提供资金账户的,构成洗钱罪(分数:1.00)A.恐怖活动犯罪B.毒品犯罪C.受贿犯罪D.走私犯罪22.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撤销缓刑,前罪和后罪实行数罪并罚(分数:1.00)A.再犯故意犯罪B.再犯过失犯罪C.发现遗漏了其他故意犯罪D.发现遗漏了其他过失犯罪23.我国刑罚的目的包括(分数:1.00)A.惩罚犯罪B.特殊预防C.一般预防D.罪刑等价24.刑法理论上所说的处断的一罪是指(分数:1.00)A.想象

    10、竞合犯B.牵连犯C.连续犯D.吸收犯25.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必须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对象有( )(分数:1.00)A.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B.故意杀人、强奸、放火等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C.主刑为死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D.罪刑严重的累犯三、简析题(总题数:1,分数:1.00)26.危害国家安全罪的构成特征。(分数:1.00)_四、分析题(总题数:2,分数:1.00)27.刑法第 239 条规定:“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依

    11、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试分析该条法律规定。 (分数:0.50)_28.案例分析(要求得出结论并说明理由) 甲某,男,26 岁,曾因盗窃罪被判处拘役 6 个月,1999 年 12 月刑满释放。 乙某,男,18 岁。 2000 年 4 月底,甲某与乙某多次密谋共同实施抢劫,并为此准备了凶器。2000 年 5 月上旬。甲某、乙某携带凶器多次于夜间在偏僻小路旁守候,欲抢劫行人财物,但均未遇见行人。2000 年 6 月,甲某和乙某在公安机关例行检查中,因没有身份证和暂住证而受到盘问。经公安人员教育,两人将上述情况如实供述。 试析对甲某、乙某应当如何定罪处罚? (分数:0.50)_五、论述题(总题数:1,

    12、分数:1.00)甲(女,1984 年 7 月 20 日生)因其同居男友乙已另有新欢丙而生恨意。2004 年 6 月 7 日,甲得知当晚丙一人独居于郊外的出租屋,连叫来好友丁(男,1986 年 12 月 13 日生),要其晚上去强奸丙,并给了 500 元“报酬”给丁,丁同意。晚 9 点,甲领着丁来到丙住处附近,指认了出租屋,并给了丁一把其从男友处偷来的钥匙。晚 10 点左右,丁找到出租屋,因房门未锁而顺利进入房间,正欲强奸时,遭到被害人极力反抗。黑暗中丁用力反复将被害人头部向墙体撞去,见被害人不再反抗,于是拉开电灯。丁准备强奸时发现被害人已没有了气息,遂匆忙逃走。回家后,丁越想越怕,便告知父母。

    13、其父母反复规劝,并硬拉着丁到公安机关去交代了罪行。案发后查明:甲已有三个月身孕;甲于 2003 年 1 月 4 日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6 个月,缓刑 1 年,并处罚金 500 元;被害女子并非丙,而是丙的另一同室女友戊,丙当晚因加班未归;戊因丁的暴力而死亡。 阅读分析上述案例后,请回答以下问题: (分数:1.00)(1).甲、丁的犯罪行为构成何罪?构成一罪还是数罪?并简要说明理由。(分数:0.20)_(2).甲、丁原想强奸丙,实际上加害了丙的同室女友戊。这对甲、丁的定罪量刑有无影响?为什么?(分数:0.20)_(3).对甲能否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为什么?(分数:0.20)_(4).甲是否

    14、构成累犯?为什么?(分数:0.20)_(5).指出丁具备的法定量刑情节及其处罚原则。(分数:0.20)_法律硕士(专业课)34 答案解析(总分:28.00,做题时间:12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20.00)1.想象竞合犯之所以被认为是实质的一罪,是因为( )(分数:1.00)A.只触犯一个罪名B.只造成一个危害的结果C.只侵犯一个客体D.只有一个行为 解析:2.甲于 2003 年 6 月与乙合谋共同诈骗李某 30000 元,甲乙平分各得 15000 元。在审查本案期间,甲主动交代曾在 1997 年 3 月间诈骗张某 4000 元的犯罪事实。在处罚甲诈骗罪时其犯罪金额应为(

    15、分数:1.00)A.34000 元B.30000 元 C.19000 元D.15000 元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共同犯罪中各共同犯罪人刑事责任的承担及追诉时效。根据刑法第 87 条第1 项,犯罪法定最高刑为不满 5 年有期徒刑的,经过 5 年不再追诉。甲在 1997 年 3 月间诈骗张某 4000 元的犯罪,法定最高刑为 3 年,因此对此行为的追诉时效为 5 年。该行为到 2003 年 6 月时,已经超过 5 年,因此对该 4 000 元的诈骗金额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对共同诈骗犯罪,应当以行为人参与共同诈骗的数额认定其犯罪数额,并结合行为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作用和非法所得数额等情节依法处

    16、罚。甲与乙构成诈骗共犯,应当根据共同诈骗的财产数额认定犯罪金额,而非根据分赃数额认定犯罪金额。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B。3.某甲贩运假烟,驾车路过一检查站时,被工商部门拦住检查,检查人员朱某正登车检查时,甲突然发动汽车夺路而逃,朱抓住汽车把手不放,甲为摆脱朱某,在疾驶后突然急刹车,朱某被摔在地,头部着地死亡。甲对朱某死亡的心理态度是(分数:1.00)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 C.过于自信的过失D.疏忽大意的过失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间接故意的含义及其与其他罪过形式的区别。根据刑法第 14 条的规定,间接故意与直接故意的区别关键就在于在间接故意中,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可能会造成危害社会的结

    17、果持放任的主观态度,而在直接故意中,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持希望的主观态度。从本题所给出的案情看,甲对朱某的死亡显然不是出于希望的态度,所以选项 A“直接故意”是错误的。根据刑法第 15 条的规定,疏忽大意的过失与其他罪过形式的关键区别在于疏忽大意的过失在认识因素上,是对行为可能造成的危害结果没有预见,所以。疏忽大意的过失又被称为“无认识的过失”,而其他罪过形式在认识因素上对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都是有认识的。在本案中,甲对朱某的死亡结果显然不是没有认识到的,而是已经预见到的,所以,选项 D“疏忽大意的过失”也是错误的。根据刑法第 14 条、第 15 条的规定,间接故意

    18、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关键区别在于: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所持的意志因素不同。对于过于自信的过失来讲,行为人在主观上对危害结果的发生不仅不存在希望的心理,而且轻信能够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因此,危害结果的发生是违背行为人的本意的;对于间接故意来讲,行为人虽然也不是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但却放任了危害结果的发生,危害结果的发生并不违背行为人的本意。在实践中,判断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在意志因素上究竟是轻信能够避免还是放任,一个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如果行为人在已经认识到可能发生危害结果的情况下,他虽然不是希望这个危害结果发生,但又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也不是依靠任何条件去防止它发生,一般就可以认定其在主观上对危害

    19、结果的发生持放任的心理态度,是间接故意。如果行为人已经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但是他为了防止这一危害结果的发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或者依靠自己的经验、水平或者当时、当地的条件,自信能够避免危害结果的实际发生,但是结果最终还是发生了,就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在本案中,甲对自己在疾驶后突然急刹车致朱某被摔在地并死亡的结果,并未采用任何为防止这一危害结果的发生的措依靠甲的经验、水平或者当时、当地的条件,也不可能认为朱某死亡的结果可以被避免,所以,甲的主观心理态度也不可能是过于自信的过失。从案情看,甲对自己的行为造成朱某死亡的结果很明显是放任的,即为了摆脱朱某,对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朱某死亡的结果听之任

    20、之,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B。4.甲系某村村民委员会主任,在协助镇政府处理土地征用事宜时,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利用作废收款收据等手段,套取征地补偿费 9 万元,据为己有。甲的行为构成( )(分数:1.00)A.侵占罪B.贪污罪 C.诈骗罪D.职务侵占罪解析:5.甲系车主乙雇佣的中巴司机,一日满载乘客在路途中将横穿马路的孙某撞翻。乙为逃避责任,乘客为赶路,纷纷要求甲离开现场。甲也因内心惧怕而将车开走。孙某终因抢救不及时死亡。依现行法律解释,甲、乙、乘客的责任应认定为( )(分数:1.00)A.甲构成交通肇事罪,乙和乘客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共犯B.甲、乙、乘客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C.甲、乙、乘客构成过

    21、失致人死亡罪的共犯D.甲、乙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共犯,乘客不构成犯罪 解析:6.齐某很想出国,无奈手中缺钱,某日趁自己做生意的朋友吕某之子小东放学之机,骗其到自己事先租用的一所房子内,打电话要挟吕某用 20 万元换孩子。吕某报警,齐某发现后将小东杀死。对齐某的行为应当(分数:1.00)A.以敲诈勒索罪和故意杀人罪并罚B.以绑架罪和故意杀人罪并罚C.以绑架罪和故意杀人罪的牵连犯,择一重罪处断D.以绑架罪处罚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绑架罪的认定。在本题中,齐某的行为性质显然属于绑架罪,所以选项 A 是错误的。刑法第 239 条规定:“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处十年以上有

    22、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根据这一规定,在绑架过程中,故意杀害被绑架人的仍然只认定为绑架罪,不与故意杀人罪并罚或者“从一重处断”,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D。7.甲与有夫之妇乙勾搭成奸,后乙因受丈夫责骂,与甲中断了关系,甲怀恨在心。一天下午,甲将乙骗至自己的住处将其杀害,当晚又潜入乙家将其丈夫杀害。甲的行为属于( )(分数:1.00)A.想象竞合犯B.继续犯C.连续犯 D.牵连犯解析:8.下列犯罪行为中,不属于不作为犯的有( )(分数:1.00)A.警察在值勤时见人行凶

    23、杀人,不予制止B.有赡养能力的子女对父母不尽赡养义务,造成严重后果C.某成年人带邻家小孩去游泳,在孩子溺水时不予抢救,致使孩子被淹死D.过路人见交通事故的被害人躺在血泊中而不抢救 解析:9.下列行为不构成信用卡诈骗罪的是 ( )(分数:1.00)A.张某使用已经作废的信用卡购物B.甲在使用信用卡时大肆恶意透支使用C.梁某使用假身份证骗领大量信用卡 D.甲拾得刘某的信用卡并以刘某的名义使用解析:10.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分数:1.00)A.从轻处罚B.从轻、减轻处罚C.免除处罚D.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犯罪预备的刑事责任。刑法第 22 条规定:“为了犯罪,准

    24、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D。11.下列情形中,构成徇私枉法罪的是(分数:1.00)A.某看守所警察甲利用值班之机,徇私情故意放跑因受贿罪被关押的犯罪嫌疑人刘某B.某法院法官乙在行政案件审判中故意曲解法律,偏袒原告,作出违背事实与法律的判决,情节严重C.警察丙在对陈某的抢夺行为进行侦查过程中,因接受陈某家属的吃请而隐匿陈某犯罪的证据 D.警察丁为使其仇人王某受刑事追究,捏造王某犯罪的事实,向人民检察院举报,致使王某被无辜羁押100 天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徇私枉法罪的认定。刑法第 399 条第 1 款规

    25、定:“司法工作人员徇私枉法、徇情枉法,对明知是无罪的人而使他受追诉、对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诉,或者在刑事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这是刑法关于徇私枉法罪的规定。根据这一规定,本题中,选项 A 构成的是私放在押人员罪;选项 B 构成的是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选项D 构成的是诬告陷害罪。只有选项 C 构成的是徇私枉法罪。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C。12.复杂共同犯罪,不包含( )(分数:1.00)A.组织犯B.实行犯C.间接正犯 D.帮助犯解析:13.盗窃罪属于(

    26、 )(分数:1.00)A.行为犯B.结果犯C.危险犯D.状态犯 解析:14.只能由过失构成的犯罪有( )(分数:1.00)A.破坏交通工具罪B.爆炸罪C.重大飞行事故罪 D.使用假币罪解析:15.建立我国刑法分则体系的重要根据是(分数:1.00)A.犯罪对象B.犯罪的同类客体 C.犯罪的一般客体D.犯罪的直接客体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刑法分则犯罪分类的依据。关于本题的具体分析,请参见 2005 年试题第 2题。依据同类客体对犯罪进行分类是我国刑法分则体系确立的基础,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B。16.依据罪刑法定原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分数:1.00)A.派出所民警甲怀疑乙嫖娼,将乙

    27、限制在派出所内达三日之久。为了让其:交代嫖娼情节,还将乙打成轻伤,甲不构成刑讯逼供罪 B.高校教师乙,利用职务之便偷盖高校印章,伪造学历证书,并大量贩卖,社会影响极坏,甲不构成犯罪C.一公司女老板丙,以开除公司员工孙某为要挟,逼迫孙某与其发生性关系,则丙构成强奸罪D.走私犯丁于国境外走私黄金一吨,运至国内,丁构成走私贵重金属罪解析:17.甲要求好友乙与其于次日下午 5 时共同抢劫银行运钞车,乙碍于情面答应。但事发时乙并未前往,而是由甲独自完成。甲在抢劫中为了劫得财物,还开枪射杀押运人丁。甲劫得现金 100 万元。事后甲与乙共分赃物。以下对甲、乙二人行为的定性,正确的是( )(分数:1.00)A

    28、.甲与乙成立抢劫罪的共犯,甲单独构成故意杀人罪 B.甲构成抢劫罪,乙不构成犯罪C.甲与乙成立抢劫罪的共犯,甲属于抢劫罪的既遂犯,乙属于抢劫罪的预备犯D.甲与乙成立抢劫罪的共犯,且均为抢劫罪既遂,甲就故意杀人行为应加重处罚解析:18.我国刑法规定,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分数:1.00)A.可以从轻处罚B.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C.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D.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又聋又哑的人、盲人的刑事责任。刑法第 19 条规定:“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根据这一规定,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D。19.下列人员中,不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是

    29、( )(分数:1.00)A.中国农业银行某分行信贷部经理B.国务院派往某特大型企业的督察员C.某国有公司总经理D.村民小组组长 解析:20.甲为投身恐怖主义活动而参加了某国国际恐怖主义组织,法院认定甲构成参加恐怖组织罪。甲的行为属于(分数:1.00)A.预备犯B.实行犯 C.帮助犯D.未遂犯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实行犯的概念。所谓实行犯,就是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直接威胁或者侵害某种具体犯罪的直接客体并为完成该种犯罪所必需的行为的犯罪人。在本题中,根据我国刑法第 120 条的规定,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的行为,就是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的实行行为,所以,甲是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的实行犯。并

    30、且甲的参加恐怖组织罪已经犯罪既遂,甲不是预备犯、帮助犯,也不是未遂犯,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B。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5,分数:5.00)21.明知是下列哪些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为掩饰、隐瞒其来源和性质而提供资金账户的,构成洗钱罪(分数:1.00)A.恐怖活动犯罪 B.毒品犯罪 C.受贿犯罪D.走私犯罪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洗钱罪的上游犯罪。刑法第 19l 条第 1 款规定:“明知是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为掩饰、隐瞒其来源和性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没收实施以上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

    31、或者单处洗钱数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二十以下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洗钱数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二十以下罚金:(1)提供资金账户的;(2)协助将财产转换为现金或者金融票据的;(3)通过转账或者其他结算方式协助资金转移的;(4)协助将资金汇往境外的;(5)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收益的性质和来源的。”根据这一规定,洗钱罪的上游犯罪是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ABD。22.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撤销缓刑,前罪和后罪实行数罪并罚(分数:1.00)A.再犯故意犯罪 B.再犯过

    32、失犯罪 C.发现遗漏了其他故意犯罪 D.发现遗漏了其他过失犯罪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缓刑的法律后果。刑法第 77 条规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或者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应当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根据这一规定,在缓刑考验期间,再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缓刑,实行数罪并罚。所以,本题的正确

    33、答案是 ABCD。23.我国刑罚的目的包括(分数:1.00)A.惩罚犯罪B.特殊预防 C.一般预防 D.罪刑等价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刑罚目的。刑法理论认为,我国刑罚目的是预防犯罪。预防犯罪包括两个方面: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的针对对象是不同的,前者的预防对象是已经犯罪者,后者的预防对象是尚未犯罪者。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相结合,完整构成我国刑罚的目的,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BC。24.刑法理论上所说的处断的一罪是指(分数:1.00)A.想象竞合犯B.牵连犯 C.连续犯 D.吸收犯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处断的一罪的种类。处断的一罪是指实质上构成数罪,但因其所具有的特征

    34、而被司法机关作为一罪处断的犯罪形态,包括连续犯、牵连犯和吸收犯,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25.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必须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对象有( )(分数:1.00)A.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 B.故意杀人、强奸、放火等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C.主刑为死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D.罪刑严重的累犯解析:三、简析题(总题数:1,分数:1.00)26.危害国家安全罪的构成特征。(分数:1.00)_正确答案:(危害国家安全罪是指故意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行为。它的构成特征: (1)侵犯客体是国家的安全,即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安全

    35、。 (2)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行为。 (3)犯罪的主体是自然人,且多数犯罪为一般主体。 (4)犯罪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的心理状态。 )解析:四、分析题(总题数:2,分数:1.00)27.刑法第 239 条规定:“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试分析该条法律规定。 (分数:0.50)_正确答案:(1)本条是关于绑架罪罪状和法定刑的规定。绑架罪的罪状是叙明罪状。 (2)绑架罪,是指以勒索

    36、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或者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行为。 (3)绑架罪的构成特征: 侵犯客体是简单客体,为他人的人身权利。 客观方面表现为绑架他人或者偷盗婴幼儿的行为。所谓绑架,是指用暴力、胁迫、麻醉或者其他强制性手段将他人劫持,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偷盗婴幼儿,是指采取不为婴幼儿父母、监护人、保姆等看护人知晓的秘密方式偷盗不满 1 周岁的婴儿或者 l 周岁以上 6 周岁以下的幼儿的行为。 犯罪主体是自然人。 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具有特定的犯罪目的,即以勒索财物或者劫持他人作为人质为目的。 (4)绑架罪的处罚 绑架罪的法定量刑幅度有两个。基本犯的量刑幅度为 10 年以上有

    37、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此为相对确定的法定刑。加重构成的量刑幅度为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此为绝对确定的法定刑。绑架罪的财产刑的适用方式都是并处。 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是指过失致被绑架人死亡或者致被绑架人自杀。杀害被绑架人,是指故意杀死被绑架人。犯绑架罪而故意杀死被绑架人的特殊构成中,行为人的行为除具有绑架罪的基本犯罪构成外,还具备故意杀人罪的基本犯罪构成的全部构成要件,所以这一绑架罪的特殊犯罪构成,属于一个犯罪的犯罪构成包容其他犯罪之犯罪构成的情形。 )解析:28.案例分析(要求得出结论并说明理由) 甲某,男,26 岁,曾因盗窃罪被判处拘役 6 个月,1999 年 12 月刑满

    38、释放。 乙某,男,18 岁。 2000 年 4 月底,甲某与乙某多次密谋共同实施抢劫,并为此准备了凶器。2000 年 5 月上旬。甲某、乙某携带凶器多次于夜间在偏僻小路旁守候,欲抢劫行人财物,但均未遇见行人。2000 年 6 月,甲某和乙某在公安机关例行检查中,因没有身份证和暂住证而受到盘问。经公安人员教育,两人将上述情况如实供述。 试析对甲某、乙某应当如何定罪处罚? (分数:0.50)_正确答案:(甲某、乙某的行为构成抢劫罪(预备)的共同犯罪。甲某、乙某为了实施抢劫犯罪,多次密谋,并且准备了犯罪工具,还多次于夜间在偏僻的小路旁守候,欲对经过的行人实施抢劫犯罪。甲某、乙某上述行为已经触犯了刑法

    39、关于抢劫罪的规定,应当定抢劫罪。同时,甲某和乙某两人合谋,在主观方面具有犯罪的共同故意,在客观上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成立共同犯罪。甲某、乙某的抢劫罪处于犯罪预备形态。甲某和乙某为了实行抢劫,实施了犯罪密谋、准备犯罪工具等犯罪预备行为,但甲某和乙某的犯罪行为在着手实行抢劫前因意志以外的原因(未遇到行人)而停止下来,所以,甲某、乙某的抢劫罪是犯罪预备形态。根据刑法有关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甲某和乙某是在公安人员的例行检查中,主动如实供述了自己的抢劫犯罪预备行为,根据刑法第 67 条的规定,成立自首。根据刑法有关规定,对于自首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犯罪较轻的

    40、,可以免除处罚。)解析:五、论述题(总题数:1,分数:1.00)甲(女,1984 年 7 月 20 日生)因其同居男友乙已另有新欢丙而生恨意。2004 年 6 月 7 日,甲得知当晚丙一人独居于郊外的出租屋,连叫来好友丁(男,1986 年 12 月 13 日生),要其晚上去强奸丙,并给了 500 元“报酬”给丁,丁同意。晚 9 点,甲领着丁来到丙住处附近,指认了出租屋,并给了丁一把其从男友处偷来的钥匙。晚 10 点左右,丁找到出租屋,因房门未锁而顺利进入房间,正欲强奸时,遭到被害人极力反抗。黑暗中丁用力反复将被害人头部向墙体撞去,见被害人不再反抗,于是拉开电灯。丁准备强奸时发现被害人已没有了气

    41、息,遂匆忙逃走。回家后,丁越想越怕,便告知父母。其父母反复规劝,并硬拉着丁到公安机关去交代了罪行。案发后查明:甲已有三个月身孕;甲于 2003 年 1 月 4 日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6 个月,缓刑 1 年,并处罚金 500 元;被害女子并非丙,而是丙的另一同室女友戊,丙当晚因加班未归;戊因丁的暴力而死亡。 阅读分析上述案例后,请回答以下问题: (分数:1.00)(1).甲、丁的犯罪行为构成何罪?构成一罪还是数罪?并简要说明理由。(分数:0.20)_正确答案:(甲、丁的行为构成了强奸罪一罪,不构成数罪;甲教唆丁实施强奸行为,并为丁的强奸行为提供了准备条件的帮助行为,丁接受教唆并实施强奸行为,

    42、符合强奸罪的构成要件,甲成立教唆犯,丁是实行犯,甲的帮助行为为教唆行为所吸收,不再独立评价。两人的行为成立强奸罪共同犯罪;丁在实施强奸中致被害人死亡的行为不需要单独定罪,因为刑法明确规定强奸致使被害人死亡的属于强奸罪的结果加重犯,甲也应对戊的死亡结果承担责任。)解析:(2).甲、丁原想强奸丙,实际上加害了丙的同室女友戊。这对甲、丁的定罪量刑有无影响?为什么?(分数:0.20)_正确答案:(这一事实对甲、丁的定罪量刑没有影响。因为戊虽然不是甲、丁预期的犯罪对象,但这属于法律性质相同的对象认识错误,不影响定罪与量刑。)解析:(3).对甲能否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为什么?(分数:0.20)_正确答案

    43、:(不能对甲适用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因为死缓只是死刑的一种执行方法,对怀孕的妇女不能判处死刑包括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解析:(4).甲是否构成累犯?为什么?(分数:0.20)_正确答案:(甲不构成累犯。因为甲犯强奸罪是在盗窃罪的缓刑考验期满以后,且没有刑法规定的撤销缓刑的法定事由。根据刑法规定,此情形是原判刑罚不再执行,不是刑罚执行完毕,不符合累犯的成立条件。)解析:(5).指出丁具备的法定量刑情节及其处罚原则。(分数:0.20)_正确答案:(丁犯罪时不满 18 周岁,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丁被其父母硬拉到公安机关交代罪行的行为,符合自首的成立条件,成立自首。犯罪以后自首,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解析:


    注意事项

    本文(【考研类试卷】法律硕士(专业课)34及答案解析.doc)为本站会员(postpastor181)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