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程硕士(GCT)语文-试卷 32及答案解析(总分:154.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选择题(总题数:16,分数:32.00)1.选择题(15 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分数:2.00)_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_。(分数:2.00)A.山坡 疲惫 偏颇 波涛汹涌 破釜沉舟B.刻意 形骸 弹劾 言简意赅 骇人听闻C.馈赠 曾孙 磨蹭 面目可憎 僧多粥少D.哇噻 山寨 竞赛 敷衍塞责 塞翁失马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_。(分数:2.00)A.树阴 松弛 坐收鱼利 手屈一指B.脉搏 融恰 绵里藏针 转瞬既逝C.慰藉 坐落 金碧
2、辉煌 怙恶不悛D.必竟 漫骂 变本加厉 因材施教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_。(分数:2.00)A.怄气 羽扇纶巾 一如继往 识时务者为俊杰B.迷盲 幅员辽阔 秀外慧中 英雄无用武之地C.保镖 素昧平生 老骥伏枥 画虎画皮难画骨D.揣摩 积思广益 相形见绌 置之死地而后生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_。(分数:2.00)A.对“小升初”电脑摇号的做法,社会各界褒贬不一,不少有识之士建议实行结合学生综合素质和所处学区来确定学校B.中国将以两万多个小城镇为重点推行户籍制度改革,在这些小城镇拥有固定住所和合法收入的外来人口均可办理小城镇户口C.据了解,这款新手机是专门为年轻的时尚一族设计的
3、,其发布活动也别出心裁地利用流行的身体彩绘来表达D.技术创新的浪潮正使我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存储、获得和处理有关我们星球的各种环境和文化现象的信息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_。(分数:2.00)A.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要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具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B.连日来,“申博”成了使用频率最高的上海市民口头语,无论在校园,还是街道,人们群情振奋,纷纷以不同方式支持“申博”,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C.传统画竹采用直幅,因为这样能较好地体现篁竹的挺拔、气势与高洁D.学会认输应该是最基本的生活常识,臭
4、牌教过我们,泥塘教过我们,蚊子和狗也教过我们,只是我们一离开这些老师,就不愿意从上错了的车上走下来。也真奇怪了7.如今,“多媒体”、“上网”、“信用卡”等许多新词天天挂在人们口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统计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约有七千多条新词产生。这些新词的产生根源是_。(分数:2.00)A.人们的主观创造B.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C.知识分子的概括和总结D.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思考8.下列各句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的一句是_。(分数:2.00)A.人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有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B.民为贵,社
5、稷次之,君为轻C.人生一世不就是为了化短暂的事物为永久的吗?要做到这一步,就须懂得如何珍视这短暂和永久D.生命以其匆忙的脚步向前疾走9.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_。(分数:2.00)A.“将相和”的故事出自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历尽艰辛写成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史记B.先秦散文分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前者例如左传、国语、史记,后者例如论语、庄子、吕氏春秋等C.春秋左氏传是鲁国史官左五明为孔子的史书春秋作解释的著作D.“太史公”、“五柳先生”、“青莲居士”、“杜拾遗”、“香山居士”分别是司马迁、陶靖节、李太白、杜甫、白居易的谥号10.白居易琵琶行的诗眼(核心诗句)是_。
6、(分数:2.00)A.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B.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D.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1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分数:2.00)A.司马迁是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他的名著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历史著作的先河B.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是我国现代文学大师巴金的重要作品C.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悲惨世界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D.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和话剧茶馆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12.赵某在火车上偷得某军人的一个手提包,内装人民币 5000元及手枪 1支、子弹 5发,均藏于身上。数月以后,赵
7、某被捕,因为赵某的行为构成_。(分数:2.00)A.盗窃罪B.盗窃枪支弹药罪C.盗窃罪和盗窃枪支弹药罪D.盗窃罪和私藏枪支弹药罪13.创新是指企业抓住市场潜在的盈利机会,对生产要素、生产条件和生产组织进行重新组合,以建立新的、效能更强、效率更高的生产体系的活动过程。企业创新按其所包含的内容,一般可归纳为_。(分数:2.00)A.技术创新、工艺创新、组织创新B.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C.技术创新、工艺创新、管理创新D.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14.一家产品单一的跨国公司在世界许多地区拥有客户和分支机构,该公司的组织结构应考虑按_来划分部门。(分数:2.00)A.职能B.产品C.地区D.
8、矩阵结构15.目前“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等名词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和接受,社会的确在快速地发生着变化。随着社会的变化;企业组织也在不断地进行变革,其中一个重要特点是从典型的“金字塔”式的组织模式向组织扁平化转变,许多原有的组织层次被“砍”掉了,权力开始向下移动。对于企业采取这种变革举措的缘由,理论界不断地进行归纳和总结。以下四种描述,最不合适的是_。(分数:2.00)A.信息社会的主要标志是大量使用计算机,计算机替代了人,进而促使组织扁平化B.传统的工业社会强调稳定性和秩序,信息社会强调的是速度、快速反应和灵活性C.在传统的工业社会中,设备和机器显得特别重要,信息社会中人和知识等更重要
9、D.工业社会时代市场变化速度缓慢,信息社会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16.持续不断的“救火”,解决现场中出现的紧急问题,这意味着管理者应该开始着手考虑_了。(分数:2.00)A.修正控制标准B.组织更多的人员采取纠正行动C.衡量实际绩效D.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二、填空题(总题数:16,分数:32.00)17.填空题(15 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分数:2.00)_18.下列横线处应填入的短语是_。 (她)抬头看时,_的风雪,像一团烟雾似的。 她爬起身来,一眼就看见身子半垂在沟沿上的女儿。_的雪地上,汪着一滩鲜红的血水。(分数:2.00)A.白茫茫 白花花B.白皑
10、皑 白茫茫C.白茫茫 白皑皑D.白花花 白皑皑19.依次填入下面文字十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_。 _任何生物的活动都有时间上的周期性节奏,_宇宙飞船中宇航员的活动也要符合地球上昼夜循环的规律。_他们在密封舱里,没有习以为常的昼夜交替,_要通过仪表和控制台使之同地球上生活的入睡眠习惯一致,_睡眠不好,他们就会感到精疲力竭,_无法完成宇航任务。(分数:2.00)A.既然 那么 否则 还 于是 而B.因为 所以 否则 也 于是 却C.既然 那么 尽管 也 古则 而D.因为 所以 尽管 还 否则 却20.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_。 惩治腐败,打击贪赃枉法,_贪污分子是当前政
11、法工作的首要任务。 今天是校庆的日子,多年不见的老同学又 在一起。 年轻的父母们不要对自己孩子一味_,这样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很不利。 上周,学校的校务委员会对这个问题作了最终的_。(分数:2.00)A.揭发 汇聚 溺爱 裁决B.揭露 会聚 宠爱 裁定C.揭发 会聚 溺爱 裁决D.揭露 汇聚 宠爱 裁定21.下列各句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_。(分数:2.00)A.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两家银行B.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党的领导干部,办事、想问题都要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为出发点C.她虽然缺乏对待顾客的热诚,却有一套对付顾客批评的本事D.跑步之后,我们总会感到身体特别热一些22.
12、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_。(分数:2.00)A.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都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著作B.资治通鉴书名的含义是“以历史上的得失为鉴戒来加强绷治”C.山海经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神话小说集D.曹禺是我国著名的戏剧家,其剧作除雷雨外,还有日出北京人原野王昭君2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此句出自_之手。(分数:2.00)A.李白B.李贺C.李商隐D.李煜24.“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对这首诗分析正确的是_。(分数:2.00)A.为当时民歌B.为文人创作的民歌C.以古代流传下来的民歌D.为文人诗25.解放战争时期,民主党派
13、放弃“中间路线”,与中共全面合作的原因,不包括_。(分数:2.00)A.中共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B.人民解放军在军事斗争中不断取得胜利C.国民党推行专制独裁政策D.中共领导的土地改革运动不断高涨26.甲公司在购并乙公司后,仅派两名管理人员到乙公司,帮助其加强内部管理并负责把好产品质量关,并对乙公司生产的产品用自己的商标品牌进行销售,结果迅速扭转了乙公司多年亏损的局面。这一例子表明_。(分数:2.00)A.只要有了强大的品牌优势,购并同类亏损企业是很容易取得成功的B.拥有较强的内部管理与质量控制能力是甲公司取得购并成功的关键C.乙公司如果能够自己加强内部管理与质量控制也能取得经营的成功D.为保证购
14、并能为企业带来满意的后果,需要购并双方多层面的有效整合27.根据我国现行宪法规定,_的人民代表大会可根据法律规定的权限采取适合民族特点的具体措施。(分数:2.00)A.自治区B.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C.自治县D.民族乡28.30年前,中美、中日关系开始正常化时,美日两国的领导人是_。(分数:2.00)A.里根、田中角荣B.杜鲁门、田中义一C.尼克松、田中角荣D.尼克松、田中义一29.中国、美国、日本都是_。 APEC 成员国 WTO 成员国 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石油输出国组织(分数:2.00)A.B.C.D.30.设想你是一位 19世纪 60年代投资经济的商人,你的投资领域最可能是_。(分数:
15、2.00)A.造船业B.面粉加工业C.钢铁业D.农业31.下列各概念的范畴是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是_。(分数:2.00)A.土地水稻田耕地B.淡水河水井水C.森林针叶林松树D.矿藏磷矿非金属矿32.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应当_。(分数:2.00)A.撤销案件B.延期审理C.终结诉讼D.中止诉讼三、阅读理解题(总题数:9,分数:90.00)33.阅读理解题(20 小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分数:10.00)_读下面短文,回答文后五题。 鲁迅先生记 (1)鲁迅先生家里的花瓶,好像画上所见的西洋女子用以取水的瓶子,灰蓝色,有
16、点瓷釉自然堆起的纹痕,瓶口的两边,还有两个瓶子,瓶里种的是几棵万年青。 (2)我第一次看到这花的时候,就问过:“这叫什么名字?屋中既不生火炉,也不冻死?” (3)第一次,走进鲁迅家里去,那是快接近黄昏的时节,而且是个冬天,那楼下的卧室稍稍有一点暗,看鲁迅先生的纸烟,当它离开嘴边而停在桌角的地方,那烟纹的卷痕一直升腾到他有一些白丝的发梢那么高,而且再升腾就看不见了。 (4)“这花,叫万年青,永远这样尸他在花瓶旁边的烟灰盒中,抖掉了纸烟上的灰烬,那红的烟火,就越发红了,好像一朵小花似的,和他的袖相距离着。 (5)“这花不怕冻?”以后,我又问过,记不得在什么时候了。 (6)许先生说:“不怕的,最耐久
17、!”而且她还拿着瓶口给我播着。 (7)我还看到了花瓶的底边是一些圆石子,以后,因为熟识的缘故,我就自己动手看过一两次,又加上这花瓶是常常摆在客厅的黑色长桌上,又加上自己是在寒带的北方,对于这在四季里都不凋零的植物,总带着一点惊奇。 (8)而现在这“万年青”依旧活着,每次到许先生家里,看到那花,有时仍站在那黑色的长桌上,有时站在鲁迅先生照像的前面。 (9)花瓶是换了,用一个玻璃瓶装着,看得到淡黄色的须根,站在瓶底。 (10)有时候许先生一面和我们谈论着,一面检查着房中所有的花草。看一看叶子是不是黄了?该剪掉的剪掉,该洒水的洒水,因为不停地动作是她的习惯。有时就检查着这“万年青”,有时候就谈着鲁迅
18、先生,就在他的照像前面,但那感觉,却像谈着古人那么悠远了。 (11)至于那花瓶呢?站在墓地的青草上面去了,而且瓶底已经丢失,虽然丢失了也就让它空空地站在墓边。我所看到的是从春天一直站到邻旁墓头的石榴树开了花而后结成了石榴。 (12)从开炮以后,只有许先生绕道去过一次,别人就没有去过。当然那墓草长得很高了,而且荒了,还说什么花瓶,恐怕鲁迅先生的瓷半身像也要被荒了的草埋没到他的胸口了。 (13)我们在这边,只能写些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而谁去剪齐墓上的荒草?我们越去越远了,但无论多么远,那荒草是总要记在心上的。(分数:10.00)(1).文中第一次暗示鲁迅先生已经去世是哪句话?正确的一项是:(分数:
19、2.00)A.这花瓶是常常摆在客厅的黑色长桌上。B.看到那花,有时仍站在那黑色的长桌上,有时站在鲁迅先生照像的前面。C.有时候就谈着鲁迅先生,就在他的照像前面。D.至于那花瓶呢?站在墓地的青草上面去了。(2).文章虽然没有直接说万年青就是鲁迅先生,但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用意。以下哪项不含这一用意?(分数:2.00)A.瓶里种的是几棵万年青。B.“这花,叫万年青,永久这样!”C.“不怕的,最耐久!”D.至于那花瓶呢?一直站到邻旁墓头的石榴树开了花而后结成了石榴。(3).下面对本文有关文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分数:2.00)A.文章前面,作者说“我第一次看到这花的时候”,后面又接
20、着说“第一次,走进鲁迅家里去”。显然,这两个“第一次”是作者有意这么说的,有意将“万年青”和“鲁迅”视为一体。B.文章直接写鲁迅,有一个抖掉烟灰的动作:“他在花瓶旁边的烟灰盒中,抖掉了纸烟上的灰烬,那红的烟火,就越发红了,好像一朵小花似的”。那“就越发红了,好像一朵小花似的”烟火(作者特意不写烟火的熄灭),正是鲁迅火红的生命的写照。C.“至于那花瓶呢?站在墓地的青草上面去了”,将花瓶和花一分为二,实际上是合二为一:家里鲁迅像下的万年青实指鲁迅,墓前的花瓶指的则是鲁迅这株万年青。D.“而现在这万年青依旧活着”,这里的“万年青”加上引号,除表示着重和引用外,还有双关的意思,即鲁迅依旧活着,鲁迅的精
21、神永存。(4).本文的标题是“鲁迅先生记”,但实际“记”的是“万年青”,显然,记万年青就是记鲁迅。 作者这样写,所用的表现手法是:(分数:2.00)A.衬托B.象征C.对比D.比喻(5).从全文看,对“万年青”这种植物得名理由的说明,最恰当的一项是:(分数:2.00)A.不怕冻、最耐久、四季不凋零B.鲁迅先生的精神品格C.一年四季都不凋零D.从养护它到鲁迅先生去世,这植物都没有死读下面短文,回答文后五题。 鲁迅先生记 (1)鲁迅先生家里的花瓶,好像画上所见的西洋女子用以取水的瓶子,灰蓝色,有点瓷釉自然堆起的纹痕,瓶口的两边,还有两个瓶子,瓶里种的是几棵万年青。 (2)我第一次看到这花的时候,就
22、问过:“这叫什么名字?屋中既不生火炉,也不冻死?” (3)第一次,走进鲁迅家里去,那是快接近黄昏的时节,而且是个冬天,那楼下的卧室稍稍有一点暗,看鲁迅先生的纸烟,当它离开嘴边而停在桌角的地方,那烟纹的卷痕一直升腾到他有一些白丝的发梢那么高,而且再升腾就看不见了。 (4)“这花,叫万年青,永远这样尸他在花瓶旁边的烟灰盒中,抖掉了纸烟上的灰烬,那红的烟火,就越发红了,好像一朵小花似的,和他的袖相距离着。 (5)“这花不怕冻?”以后,我又问过,记不得在什么时候了。 (6)许先生说:“不怕的,最耐久!”而且她还拿着瓶口给我播着。 (7)我还看到了花瓶的底边是一些圆石子,以后,因为熟识的缘故,我就自己动
23、手看过一两次,又加上这花瓶是常常摆在客厅的黑色长桌上,又加上自己是在寒带的北方,对于这在四季里都不凋零的植物,总带着一点惊奇。 (8)而现在这“万年青”依旧活着,每次到许先生家里,看到那花,有时仍站在那黑色的长桌上,有时站在鲁迅先生照像的前面。 (9)花瓶是换了,用一个玻璃瓶装着,看得到淡黄色的须根,站在瓶底。 (10)有时候许先生一面和我们谈论着,一面检查着房中所有的花草。看一看叶子是不是黄了?该剪掉的剪掉,该洒水的洒水,因为不停地动作是她的习惯。有时就检查着这“万年青”,有时候就谈着鲁迅先生,就在他的照像前面,但那感觉,却像谈着古人那么悠远了。 (11)至于那花瓶呢?站在墓地的青草上面去了
24、,而且瓶底已经丢失,虽然丢失了也就让它空空地站在墓边。我所看到的是从春天一直站到邻旁墓头的石榴树开了花而后结成了石榴。 (12)从开炮以后,只有许先生绕道去过一次,别人就没有去过。当然那墓草长得很高了,而且荒了,还说什么花瓶,恐怕鲁迅先生的瓷半身像也要被荒了的草埋没到他的胸口了。 (13)我们在这边,只能写些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而谁去剪齐墓上的荒草?我们越去越远了,但无论多么远,那荒草是总要记在心上的。(分数:10.00)(1).文中第一次暗示鲁迅先生已经去世是哪句话?正确的一项是:(分数:2.00)A.这花瓶是常常摆在客厅的黑色长桌上。B.看到那花,有时仍站在那黑色的长桌上,有时站在鲁迅先生
25、照像的前面。C.有时候就谈着鲁迅先生,就在他的照像前面。D.至于那花瓶呢?站在墓地的青草上面去了。(2).文章虽然没有直接说万年青就是鲁迅先生,但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用意。以下哪项不含这一用意?(分数:2.00)A.瓶里种的是几棵万年青。B.“这花,叫万年青,永久这样!”C.“不怕的,最耐久!”D.至于那花瓶呢?一直站到邻旁墓头的石榴树开了花而后结成了石榴。(3).下面对本文有关文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分数:2.00)A.文章前面,作者说“我第一次看到这花的时候”,后面又接着说“第一次,走进鲁迅家里去”。显然,这两个“第一次”是作者有意这么说的,有意将“万年青”和“鲁迅”视为
26、一体。B.文章直接写鲁迅,有一个抖掉烟灰的动作:“他在花瓶旁边的烟灰盒中,抖掉了纸烟上的灰烬,那红的烟火,就越发红了,好像一朵小花似的”。那“就越发红了,好像一朵小花似的”烟火(作者特意不写烟火的熄灭),正是鲁迅火红的生命的写照。C.“至于那花瓶呢?站在墓地的青草上面去了”,将花瓶和花一分为二,实际上是合二为一:家里鲁迅像下的万年青实指鲁迅,墓前的花瓶指的则是鲁迅这株万年青。D.“而现在这万年青依旧活着”,这里的“万年青”加上引号,除表示着重和引用外,还有双关的意思,即鲁迅依旧活着,鲁迅的精神永存。(4).本文的标题是“鲁迅先生记”,但实际“记”的是“万年青”,显然,记万年青就是记鲁迅。 作者
27、这样写,所用的表现手法是:(分数:2.00)A.衬托B.象征C.对比D.比喻(5).从全文看,对“万年青”这种植物得名理由的说明,最恰当的一项是:(分数:2.00)A.不怕冻、最耐久、四季不凋零B.鲁迅先生的精神品格C.一年四季都不凋零D.从养护它到鲁迅先生去世,这植物都没有死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五题。 古今中外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名著不仅仅是艺术珍品,甚至主要目的不在于艺术,而是以艺术为手段表达某种哲学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或其他思想,还可能万象皆备。如状尔泰、狄德罗、萨特等人的一些著作,既是小说,又是哲学,而卢梭的小说爱弥儿,就明确地说过是阐述其教育思想的。至于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康帕内
28、拉、卡贝和反乌托邦主义者赫胥黎、奥威尔等人的小说,主要是表达其政治思想的。我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所包含的思想极为丰富,又各具中心。其中有些是很有现代意义和实用价值的。 比如,近年来,人们已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中挖掘了许多人才学的内容:认为红楼梦中的王熙风、贾探春是具有管理能力的人才,她们推行的是从那个封建家庭内部实际出发的某种责任制;认为西游记提出了人才使用的问题,孙悟空在大闹天宫之前是怀才不遇,因为他官封“弼马”,屈居下位,职到“齐天”,却又并无实权。有的人甚至认为水浒传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人才学,说是宋王朝不能用人,驱使天下的人才投奔梁山,而宋江善于用人,才使许多人才会聚到梁山。至于
29、三国演义,涉及的就更多一些。“马谡失街亭”等著名篇章,已经是越嚼越出味儿了,只不过还没有人称它为人才学罢了。 对于这种研究,学术界有一点微词,认为这只能代表一种信息,即国家重视人才的信息,而作品中的内容并不一定如此。也就是说,这四部著作中,并不一定有很多人才学的内容,只是研究者为了某种需要,作了时代的外加而已。问题应该怎样看呢?研究古代著作,“外加”是可能出现的,不过也不能一概而论,要做具体分析。(分数:10.00)(1).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作者,判断准确的一项是:(分数:2.00)A.施耐庵、罗贯中、吴承恩B.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C.吴承恩、施耐庵、罗贯中D.罗贯中、吴承恩、施耐
30、庵(2).第三段“对于这种研究”一句中,“这种”指代的是:(分数:2.00)A.对古今中外文学名著表达的思想内容的研究B.对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现代意义和实用价值的研究C.人们从我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中挖掘人才内容的做法D.从人才学角度研究古典文学(3).“对于这种研究,学术界有一点微词”一句中所说的“一点微词”的内容是什么?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分数:2.00)A.认为这只能代表国家重视人才的信息B.认为这四部著作中不一定有很多人才学的内容C.认为四部著作中的人才学内容是研究者为了某种需要而作了时代的外加D.认为这四部书中,可以称得上人才学的是三国演义(4).下面对第二段主要内容的表述不完全正
31、确的一项是:(分数:2.00)A.近年来,人们已经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中挖掘了许多人才学内容。B.有人认为红楼梦中王熙凤、贾探春在那个封建家庭中创造出了落实某种责任制的办法。C.有的人甚至认为水浒传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人才学,是否能使用人才,直接影响到了事业的发展。D.三国演义涉及到人才学的地方更多些,只是目前还没有人称它为人才学罢了。(5).从全文看,第一段中列举许多外国作家的小说的作用是:(分数:2.00)A.证明文学名著的写作的主要目的在于表达思想。B.为了说明它们具有现代意义和实用价值。C.为了和我国古典四大名著形成对比。D.为了说明它们不像我国四大名著那样具有现代意义和
32、实用价值。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五题。 古今中外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名著不仅仅是艺术珍品,甚至主要目的不在于艺术,而是以艺术为手段表达某种哲学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或其他思想,还可能万象皆备。如状尔泰、狄德罗、萨特等人的一些著作,既是小说,又是哲学,而卢梭的小说爱弥儿,就明确地说过是阐述其教育思想的。至于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康帕内拉、卡贝和反乌托邦主义者赫胥黎、奥威尔等人的小说,主要是表达其政治思想的。我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所包含的思想极为丰富,又各具中心。其中有些是很有现代意义和实用价值的。 比如,近年来,人们已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中挖掘了许多人才学的内容:认为红楼梦中的王熙风、贾探春
33、是具有管理能力的人才,她们推行的是从那个封建家庭内部实际出发的某种责任制;认为西游记提出了人才使用的问题,孙悟空在大闹天宫之前是怀才不遇,因为他官封“弼马”,屈居下位,职到“齐天”,却又并无实权。有的人甚至认为水浒传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人才学,说是宋王朝不能用人,驱使天下的人才投奔梁山,而宋江善于用人,才使许多人才会聚到梁山。至于三国演义,涉及的就更多一些。“马谡失街亭”等著名篇章,已经是越嚼越出味儿了,只不过还没有人称它为人才学罢了。 对于这种研究,学术界有一点微词,认为这只能代表一种信息,即国家重视人才的信息,而作品中的内容并不一定如此。也就是说,这四部著作中,并不一定有很多人才学的内容,
34、只是研究者为了某种需要,作了时代的外加而已。问题应该怎样看呢?研究古代著作,“外加”是可能出现的,不过也不能一概而论,要做具体分析。(分数:10.00)(1).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作者,判断准确的一项是:(分数:2.00)A.施耐庵、罗贯中、吴承恩B.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C.吴承恩、施耐庵、罗贯中D.罗贯中、吴承恩、施耐庵(2).第三段“对于这种研究”一句中,“这种”指代的是:(分数:2.00)A.对古今中外文学名著表达的思想内容的研究B.对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现代意义和实用价值的研究C.人们从我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中挖掘人才内容的做法D.从人才学角度研究古典文学(3).“对于这种研究,学
35、术界有一点微词”一句中所说的“一点微词”的内容是什么?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分数:2.00)A.认为这只能代表国家重视人才的信息B.认为这四部著作中不一定有很多人才学的内容C.认为四部著作中的人才学内容是研究者为了某种需要而作了时代的外加D.认为这四部书中,可以称得上人才学的是三国演义(4).下面对第二段主要内容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分数:2.00)A.近年来,人们已经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中挖掘了许多人才学内容。B.有人认为红楼梦中王熙凤、贾探春在那个封建家庭中创造出了落实某种责任制的办法。C.有的人甚至认为水浒传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人才学,是否能使用人才,直接影响到了
36、事业的发展。D.三国演义涉及到人才学的地方更多些,只是目前还没有人称它为人才学罢了。(5).从全文看,第一段中列举许多外国作家的小说的作用是:(分数:2.00)A.证明文学名著的写作的主要目的在于表达思想。B.为了说明它们具有现代意义和实用价值。C.为了和我国古典四大名著形成对比。D.为了说明它们不像我国四大名著那样具有现代意义和实用价值。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五题。 记得有人说过,一个人须从古今中外的作家里去寻找和自己性情相近的人。一旦找到思想相近之作家,心中必万分痛快,灵魂亦发生剧烈震撼,如春雷一鸣,蚕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于是流连忘返,乐此不疲,如受春风化雨之赐,终获学业大进
37、之益。 这个主张阐发了读书活动中一条基本规律。心理学和接受美学都认为,阅读活动可看成是作者与读者双向交流的心灵对话,是阅读主体为了寻找“自我”和发现“自我”的一次精神探险。因而当阅读主体面对一个陌生的又是高于“自我”的“自我”,其潜在的精神气质和智慧,就如“电击”一般被唤醒、被激活了。当然,一个人面对一本书,仿佛看到了另一个“自我”走来而产生灵魂上全方位的震动和惊喜,或者说一个新的“自我”从“旧我”的躯壳里诞生的情形,一生中难得一遇。这种情形多半发生在某些文学艺术家或人文科学家身上。在其他人那里,则偏重于智慧的激活和治学方法的重铸。 “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的情形因人而异,多数是部分得到更新
38、,别开生面。至于气质和心灵完全吻合的情形,是决不会有的。如果完全认同,则无异于泯灭自我的心智。俄国诗人帕斯捷尔纳克说,当他发现自己身上的英雄主义气质与当时名声在他之上的马雅可夫斯基相近时,他就抑制自己的英雄主义气质。帕氏的例子,值得深思,值得曾受惠或脱胎于某些外国作家且已声名远播的当代中国青年作家们反省。(分数:10.00)(1).第二段开头加点的“基本规律”指的是:(分数:2.00)A.一个人须从古今中外的作家里去寻找和自己性情相近的人。B.阅读活动可看成是作者与读者双向交流的心灵对话,是阅读主体为了寻找“自我”和发现“自我”的一次精神探险。C.当阅读主体面对一个陌生的又是高于“自我”的“自
39、我”,其潜在的精神气质和智慧,就如“电击”一般被唤醒、被激活了。D.智慧的激活和治学方法的重铸。(2).下列句中加线的“自我”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分数:2.00)A.为了寻找“自我”和发现“自我”B.一个陌生的又是高于“自我”的“自我”C.仿佛看到了另一个“自我”走来D.一个新的“自我”从“旧我”的躯壳里诞生(3).第三段中说“如果完全认同,则无异于泯灭自我的心智”,其主要理由是:(分数:2.00)A.今人和今人、今人和古人,灵魂气质是不可能相同的B.完全认同,失去“自我”,无新生命可言C.先贤和今贤只能启发和帮助读书人认识“自我”D.如果完全认同,读书与不读书就没有区别了(4).
40、对文中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分数:2.00)A.一个人一旦从古今中外的作家中找到与自己思想相近的人,灵魂必受到震撼,仿佛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一样,经不懈努力,对学业的成功大有裨益。B.唤醒、激活阅读主体潜在的精神气质和智慧的前提是它必须在寻找“自我”和发现“自我”的过程中找到一个陌生的又高于“自我”的“自我”。C.文学艺术家或人文科学家在智慧的激活和治学方法的重铸方面往往能在“旧我”的躯壳里诞生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产生灵魂的全方位的震动和惊喜。D.阅读活动中要想“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需不断更新,别开生面,绝不能机械模仿别人的性情,从而在阅读鉴赏过程中流失了“自我”。(5).为
41、这几段文字确定一个标题,较恰当的一项是:(分数:2.00)A.阅读活动和读者“自我”B.人乎其内,出乎其外C.得一新生命,人一新世界D.小议读书艺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五题。 记得有人说过,一个人须从古今中外的作家里去寻找和自己性情相近的人。一旦找到思想相近之作家,心中必万分痛快,灵魂亦发生剧烈震撼,如春雷一鸣,蚕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于是流连忘返,乐此不疲,如受春风化雨之赐,终获学业大进之益。 这个主张阐发了读书活动中一条基本规律。心理学和接受美学都认为,阅读活动可看成是作者与读者双向交流的心灵对话,是阅读主体为了寻找“自我”和发现“自我”的一次精神探险。因而当阅读主体面对一个
42、陌生的又是高于“自我”的“自我”,其潜在的精神气质和智慧,就如“电击”一般被唤醒、被激活了。当然,一个人面对一本书,仿佛看到了另一个“自我”走来而产生灵魂上全方位的震动和惊喜,或者说一个新的“自我”从“旧我”的躯壳里诞生的情形,一生中难得一遇。这种情形多半发生在某些文学艺术家或人文科学家身上。在其他人那里,则偏重于智慧的激活和治学方法的重铸。 “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的情形因人而异,多数是部分得到更新,别开生面。至于气质和心灵完全吻合的情形,是决不会有的。如果完全认同,则无异于泯灭自我的心智。俄国诗人帕斯捷尔纳克说,当他发现自己身上的英雄主义气质与当时名声在他之上的马雅可夫斯基相近时,他就抑
43、制自己的英雄主义气质。帕氏的例子,值得深思,值得曾受惠或脱胎于某些外国作家且已声名远播的当代中国青年作家们反省。(分数:10.00)(1).第二段开头加点的“基本规律”指的是:(分数:2.00)A.一个人须从古今中外的作家里去寻找和自己性情相近的人。B.阅读活动可看成是作者与读者双向交流的心灵对话,是阅读主体为了寻找“自我”和发现“自我”的一次精神探险。C.当阅读主体面对一个陌生的又是高于“自我”的“自我”,其潜在的精神气质和智慧,就如“电击”一般被唤醒、被激活了。D.智慧的激活和治学方法的重铸。(2).下列句中加线的“自我”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分数:2.00)A.为了寻找“自我”
44、和发现“自我”B.一个陌生的又是高于“自我”的“自我”C.仿佛看到了另一个“自我”走来D.一个新的“自我”从“旧我”的躯壳里诞生(3).第三段中说“如果完全认同,则无异于泯灭自我的心智”,其主要理由是:(分数:2.00)A.今人和今人、今人和古人,灵魂气质是不可能相同的B.完全认同,失去“自我”,无新生命可言C.先贤和今贤只能启发和帮助读书人认识“自我”D.如果完全认同,读书与不读书就没有区别了(4).对文中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分数:2.00)A.一个人一旦从古今中外的作家中找到与自己思想相近的人,灵魂必受到震撼,仿佛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一样,经不懈努力,对学业的成功大有裨益。B.唤
45、醒、激活阅读主体潜在的精神气质和智慧的前提是它必须在寻找“自我”和发现“自我”的过程中找到一个陌生的又高于“自我”的“自我”。C.文学艺术家或人文科学家在智慧的激活和治学方法的重铸方面往往能在“旧我”的躯壳里诞生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产生灵魂的全方位的震动和惊喜。D.阅读活动中要想“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需不断更新,别开生面,绝不能机械模仿别人的性情,从而在阅读鉴赏过程中流失了“自我”。(5).为这几段文字确定一个标题,较恰当的一项是:(分数:2.00)A.阅读活动和读者“自我”B.人乎其内,出乎其外C.得一新生命,人一新世界D.小议读书艺术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五题。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生
46、物化学专家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确认了导致动植物细胞死亡的分子间信号传导路径,其研究成果为科学家研制有效治疗癌症、中风和帕金森氏综合症等疑难病症的药物打开了一扇通往成功之路的大门。 有规律的细胞死亡对于生命体消除不需要的或已破损的细胞非常重要,而一旦这一机制受到损害,动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就会失去应有的平衡并引发一系列的病症。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某些细胞的蛋白质,在另外两种分子的共同作用下,可产生特定的化学信号,触发细胞的自行消亡以便为后续的细胞提供必要的生存空间。如果由于基因变异或其他原因而使信号的传导中断,细胞有规律的更新过程便受到阻碍,从而导致过多的细胞留在肌体中继续生长或大量的细胞过早死
47、亡,前者将会使人患癌症和自体免疫疾病,而后者则是组织坏死、中风以及其他神经系统出现障碍的原因。 有关专家对于新发现予以高度评价,认为其潜在应用价值巨大,而人类对于细胞的整个死亡的深入了解,无疑将会帮助医务人员在其一系列相关环节中找到阻断细胞失常夭折的方法,以有效解除中风病人的痛苦,同时也为众多的癌症患者带来了希望,因为一旦科学家能够重新恢复细胞的自我更新,则肿瘤的恶性生长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选自新华文摘1998 年第二期,有删改)(分数:10.00)(1).第二段中加点的“有规律的细胞死亡”对生命体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分数:2.00)A.消除生命体中不需要的细胞。B.消除生命体中已破损的细胞。C.保持生命体正常生长发育的平衡。D.可以产生特定的化学信号。(2).对文中画线的四个“细胞”含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分数:2.00)A.不同,相同。B.相同,不同。C.不同,不同。D.都不同。(3).对美国生物化学专家“确认了导致动植物细胞死亡的分子间信号传导路径”的意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分数:2.00)A.为医学上消除肌体内不需要的或已破损的细胞提供了条件。B.为解决细胞有规律的更新过程不受阻碍的问题提供了依据。C.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