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华东师范大学考研历史学基础真题 2013 年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180 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8,分数:40.00)1.庆历新政(分数:5.00)_2.八旗制度(分数:5.00)_3.乾嘉学派(分数:5.00)_4.四行二局(分数:5.00)_5.摩诃婆罗多(分数:5.00)_6.普鲁士式道路(分数:5.00)_7.国策基准(分数:5.00)_8.布拉格之春(分数:5.00)_二、论述题(总题数:3,分数:60.00)9.论述两税法实行的主要原因、内容和意义。(分数:20.00)_10.论述华北事变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分数:20.00)_11.概述跨大西洋黑奴贸
2、易的发展历程并扼要分析其影响。(分数:20.00)_华东师范大学考研历史学基础真题 2013 年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180 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8,分数:40.00)1.庆历新政(分数:5.00)_正确答案:(宋仁宗庆历年间由范仲淹主持的政治改革。宋仁宗时,政治和社会危机日益严重。庆历三年(1043 年),范仲淹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向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提出以整顿吏治为主的十项改革方案。仁宗采纳了这一方案,并诏行全国。改革仅一年,范仲淹就被贬,改革失败。这次改革虽然失败了,但却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揭开了序幕。 )解析:2.八旗制度(分数:5.00)_正确答案:(清代
3、满族兵农合一的社会组织形式,始创于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统治时期。1601 年,努尔哈赤设黄白红蓝四旗,后又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为满洲八旗。皇太极又设蒙古八旗和汉八旗,旗色同满洲,实际是二十四旗,但习惯上仍称之为八旗。旗的基本单位为牛录,一牛录为三百人。其成员平时生产,战时出征,不能随意离开牛录。八旗制度对清朝政府入主中原、巩固国防起到了重要作用。 )解析:3.乾嘉学派(分数:5.00)_正确答案:(清代的一个学术流派。以对于古代社会历史各个方面的考据而著称。由于学派在乾隆、嘉庆两朝达到鼎盛,故得名。学派的主要创始人是明末清初的大儒顾炎武,其后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阎若璩、钱大昕、段玉裁、王念
4、孙、王引之等。学派研究的总体特点是避免涉及与明、清有直接关系的事物,其研究的话题基本已经与当时的社会现实脱节,与明代朱张等理学学以致用的情况大相径庭。嘉庆朝以后,清朝面临内忧外患,乾嘉学派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学派对于研究、总结、保存传统典籍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解析:4.四行二局(分数:5.00)_正确答案:(国民政府直接控制的六大金融机构。“四行二局”包括: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中央银行于 1928 年 11 月 1 日在上海成立,发行兑换券、铸造及发行国币。国民政府在成立中央银行的同时,采用增加官股和派遣人员的办法改组了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
5、中国银行改为经国民政府特许的“国际汇兑银行”,交通银行改为“发展全国实业之银行”。1935 年 6 月,国民政府颁布中国农民银行条例,将 1933 年成立的豫鄂皖赣四省农民银行改组为中国农民银行,有发行兑换券及农业债券的特权。同时,国民政府还设立了以经营进口军火为主的中央信托局和从事小额储蓄、储金汇兑的邮政储金汇业局,以垄断全国的信托、保险等金融业务。 )解析:5.摩诃婆罗多(分数:5.00)_正确答案:(古印度两大梵文史诗之一。其诗名原意为婆罗多的战争。约形成于公元前五世纪或公元前四世纪。全诗共十八篇,附录一篇,诗句长达十万双行。主要叙述婆罗多族的两支后裔考拉瓦斯和潘达瓦斯大战的故事,反映了
6、雅利安各部落在向国家过渡时期所伴随的战争的情景。史诗在流传过程中逐渐增添许多其他情节,以及各种各样的神话传说,也包含有宗教和哲学等方面的讨论和素材。与罗摩衍那同被视为世界文学的名著。该史诗包含了丰富的知识,是古代南亚的一部百科全书。 )解析:6.普鲁士式道路(分数:5.00)_正确答案:(资本主义在农业中发展的形式之一。因在普鲁士表现得最为典型,故名。从 1807 年至 1850年,普鲁士政府先后颁布法令,用偿付赎金的办法,废除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和封建义务。容克地主以得到的巨额赎金作为资本,逐渐把农奴制庄园改变为资本主义农场。普鲁士式道路使农村中的资本主义关系确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德国
7、农业的发展,并为德国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 )解析:7.国策基准(分数:5.00)_正确答案:(日本 1936 年制定的夺取亚太地区霸权的纲领性文件。1936 年 8 月 7 日,广田内阁召开“五相会议”(首、外、陆、海、藏),制定了旧策基准,把“外交和国防互相配合,在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地位之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定为日本的根本国策,要求“陆军军备以对抗苏联在远东所能使用的兵力为目标”,“海军军备应以对抗美国海军,确保西太平洋的制海权为目标”,这样既反映了陆军的北进论,也反映了海军的南进论。 )解析:8.布拉格之春(分数:5.00)_正确答案:(1968 年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一场政治民主化
8、运动。4 月,捷共中央全会通过了推行政治经济体制全面改革的行动纲领,宣布它将“创立一个新的、符合捷克斯洛伐克国情的、富有人情味的社会主义社会”。该纲领明显地表现出捷克斯洛伐克要求摆脱苏联控制和苏联模式,争取独立发展的倾向。这场运动直到当年 8 月 20 日苏联及华约成员国武装入侵捷克才告终。 )解析:二、论述题(总题数:3,分数:60.00)9.论述两税法实行的主要原因、内容和意义。(分数:20.00)_正确答案:(唐德宗建中元年(780 年),在宰相杨炎的建议和推动下,唐王朝对国家税收体制做出重大调整。在继承先前地税和户税征收精神的前提下,废止已陷入困境中的租庸调制,改行统一按每户的实有田亩
9、和资产征税,每年分夏秋两次交纳,是为两税法。杨炎建议推行的两税法,实质上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的新税制。 两税法的主要内容是:(1)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徭、杂税,但保留丁额。(2)不分主户(当地土著户)、客户(外来户),一律以当时居住地为准登入户籍,交纳赋税。(3)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根据资产定出户等,按户等征收户税,定税计钱,折钱纳物,即以钱计算税额折合成实物交纳;根据田亩数量征收地税,地税以大历十四年(779 年)的垦田数字为准,交纳谷物。(4)没有固定住处的行商也要纳税。税额初为其收人的三十分之一,后改为十分之一。(5)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夏税要在六月交完,秋税要在十
10、一月交完。(6)“量出制入”。中央根据财政支出的需要先做预算,定出总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全国没有统一的税率。 两税法是一种比较适应当时情况及历史发展趋势的制度。它与当时土地高度集中,大多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佃户,以及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相适应。两税法由主要按丁口征税转向主要按土地和资产征税,这是中国封建经济的新发展在赋税制度上的反映,是封建税制的一个重要改革,是税制的一大进步。 两税法的进步意义:(1)此法把租庸调和各种杂徭、杂税合并,建立了统一的税制,在一定时期内,既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使人民的负担有所减轻。(2)此法规定官僚、贵族、客户、不定居的商人都要纳税,这就扩大了税源。而且,
11、此法规定按土地资产的多少征税,比租庸调不管居民有多少土地资产,一律按丁征税合理。这样的一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赋税集中在贫苦农民身上的不合理状况。(3)此法关于定税计钱、折钱纳税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两税法存在的弊病:实行两税法后,土地兼并由于不再受任何限制而发展得越发严重。两税法规定量出制入,致使税额不断增加,而且后来两税之外又增加了许多苛捐杂税。两税法规定户税钱要折合成布帛交纳。后来由于货币不足,出现了“钱重物轻”的现象,即货币增值,物价下跌,致使纳税者的实际负担增加。)解析:10.论述华北事变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分数:20.00)_正确答案:(1935 年日本
12、在华北地区制造的旨在实行华北政权特殊化的一系列严重事端的总称。主要包括河北事件及何梅协定、张北事件及秦土协定、华北五省自治运动及冀察政务委员会等。华北事变对中国的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影响,表现为: (1)华北事变爆发后,中日民族矛盾继续上升,阶级矛盾有所缓和并开始下降,民族矛盾日益突出成为主要矛盾,抗日救国逐步成为中国政治生活的主旋律。 (2)华北事变后,国民党对日政策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表现为对日态度的日趋强硬和决心抗战。此后,国内政治形势明显向抗日转变,有利于团结统一抗战局面的形成。 (3)华北事变使中国抗日救亡运动进一步高涨。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全国各阶层人民掀起抗日
13、救亡高潮,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掀起了抗日救亡的新高潮。在此影响下发生的西安事变,反映出国民党内部分化加剧,说明抗日救国符合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4)华北事变改变了国共两党的关系,为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提供了可能。事变发生后,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瓦窑堡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并于 1936 年 9 月发出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正式将“反蒋抗日”的总方针改为“逼蒋抗日”,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 (5)日本在中国的迅速扩张,对欧美各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形成很大威胁,更严重威胁着苏联。因此,英美等国以及苏联的
14、对日态度日益强硬,积极调整政策,改善同国民党的关系,扶植抗日势力,应对日本威胁。这些政策的调整,对中国国内政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客观上推进了中国国内政治形势向着有利于抗日救亡的方向发展。 )解析:11.概述跨大西洋黑奴贸易的发展历程并扼要分析其影响。(分数:20.00)_正确答案:(从 15 世纪中叶到 19 世纪后半期的奴隶贸易,是西方殖民者掠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主要手段。从非洲到欧洲和美洲的奴隶贸易早期为葡、西两国垄断,之后荷兰、法国、英国,甚至瑞典、丹麦和勃兰登堡,再加上后起的美国,也都加入了贩卖黑奴的行列。奴隶贸易大多是由私人出面经营,得到国家支持进行的。 到 17 世纪中叶,奴隶贸易的范
15、围集中在大西洋东西网岸,一般称为大西洋奴隶贸易。来自欧洲的贩奴船,先从欧洲装载枪支、布匹、甜酒和糖等廉价物品,航行到非洲,换取奴隶,然后把非洲黑奴运往美洲,以高价卖给那里的白人种植园主或矿山主,换取当地的烟草、甘蔗和棉花等原料,最后运回欧洲,形成三角形的路线,史称“三角贸易”。 17 世纪中叶以后的 150 年间,奴隶贸易已经成为非洲与欧洲、美洲之间唯一的贸易活动。在贩奴活动的方式方面,除了存在“三角贸易”外,英法等国相继成立贸易公司,垄断对非洲的奴隶贸易,其中最著名的有:1660 年英国成立的“皇家开发非洲公司”,1672 年创立的英国“皇家非洲贸易公司”,还有法国在 1664 年建立的“西
16、印度公司”等。 从 18 世纪后期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要求把包括非洲在内的海外殖民地变成工业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甚至是资本输出场所。把非洲人留在非洲进行奴役,既无风险,又可得到远远超过从奴隶贸易中获得的利润。这些因素使西方资本家对奴隶贸易渐渐失去了强烈的兴趣。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奴隶贸易大体上在19 世纪 70 年代就停止了。 罪恶的奴隶贸易给非洲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非洲大陆损失了大量人口。奴隶贸易破坏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政治稳定。掠奴战争的恐怖造成了社会的极端混乱,许多古老的王国纷纷瓦解,非洲原有的物质文化趋于消灭。奴隶贸易使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陷于崩溃的境地。随着黑奴贩卖的兴盛,歧视黑色人种的种族主义思潮也开始泛滥起来。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