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MBA联考写作-38 及答案解析(总分:65.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论证有效性分析(总题数:1,分数:30.00)1.论证有效性分析: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 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 中国经济从 1978年底才走上快速增长的道路,那时中国的技术水平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远大于上世纪 50年代的日本以及 60年代的亚洲“四小龙”和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差距。如果利用同发达国家的技
2、术差距能使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维持了近 40年的快速增长,那么单单利用这个技术差距中国经济应该就有可能维持近 50年的快速增长。而且,在 20世纪 70年代时,中国从事低附加值的农业人口比 50年代的日本和60年代的亚洲“四小龙”多,资源从低附加值的产业向高附加值的产业转移的潜力大;同时,中国的资本积累率近年来一直高达 GDP的 40%左右,为全世界最高的国家之一。这些因素表明,中国发展的潜力大,至少可以有 50年的快速增长。 从 1978年底的改革到现在才 30多年,因此,中国经济应该还会再维持 20年左右的快速增长。由于美国的总体技术水平处于全世界的最前沿,技术开发的投入大、风险高,总体的
3、技术进步慢,资本的投资酬率低,因此,资本积累、产业结构变迁也慢,能长期维持 3%的增长速度已经是相当不错。而中国经济则可以再维持 20年左右的 7%?10%的快速增长。因此,我相信最慢到 2030年,中国经济的总体规模有可能超过美国,成为全世界最大、最有实力的经济体。 (分数:30.00)_二、论说文(总题数:1,分数:35.00)2.根据下述材料,写一篇 700字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 2005年,年仅 35岁的潘刚临危受命,就任伊利董事长,他全面推行精确管理,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强化信息披露透明制度,高度重视盈利能力,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迅速增强了公司员工、投资者与舆论的向心力。在他的率领下
4、,伊利集团在 2005年创造了中国乳业历史最佳经营业绩,全年销售收入突破 100亿元,盈利能力大幅提升,同时使得伊利“牛奶专家”的形象更加突出。而其主持通过的一揽子十多亿元的投资计划更是令业内外惊叹不已,被形象地称为“将会释放核弹一般的产销能量”,他领导伊利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 (分数:35.00)_MBA联考写作-38 答案解析(总分:65.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论证有效性分析(总题数:1,分数:30.00)1.论证有效性分析: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 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
5、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 中国经济从 1978年底才走上快速增长的道路,那时中国的技术水平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远大于上世纪 50年代的日本以及 60年代的亚洲“四小龙”和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差距。如果利用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能使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维持了近 40年的快速增长,那么单单利用这个技术差距中国经济应该就有可能维持近 50年的快速增长。而且,在 20世纪 70年代时,中国从事低附加值的农业人口比 50年代的日本和60年代的亚洲“四小龙”多,资源从低附加值的产业向高附加值的产业转移的潜力大;同时,中国的资
6、本积累率近年来一直高达 GDP的 40%左右,为全世界最高的国家之一。这些因素表明,中国发展的潜力大,至少可以有 50年的快速增长。 从 1978年底的改革到现在才 30多年,因此,中国经济应该还会再维持 20年左右的快速增长。由于美国的总体技术水平处于全世界的最前沿,技术开发的投入大、风险高,总体的技术进步慢,资本的投资酬率低,因此,资本积累、产业结构变迁也慢,能长期维持 3%的增长速度已经是相当不错。而中国经济则可以再维持 20年左右的 7%?10%的快速增长。因此,我相信最慢到 2030年,中国经济的总体规模有可能超过美国,成为全世界最大、最有实力的经济体。 (分数:30.00)_正确答
7、案:()解析:参考范文 增速快未必就能成为最强经济体论述者通过一系列成问题的推理,得出结论,认为“2030 年前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有实力的经济体”。然而,该论证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中国的技术差距不一定就能成为后发优势。因为先进的技术都是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的,而且有些高新技术,旁人不仅无法模仿,并且即使花再大价钱国家也不一定能买来。要想将技术差距转化为后发优势,更重要的是依靠自身创新、提高技术水平,否则像非洲一些与美国差距更大的欠发达国家岂不应该更早赶超了吗?可见,技术差距只是客观条件,能否成为后发优势还要看自己。 其次,导致上世纪日本和“四小龙”的经济增长的原因,不仅仅是由技术上的后发优势带
8、来的,论述者忽略了其他因素。比如二战后英美等国为了遏制东方的“赤潮”而大力扶植这些国家,给予物资及技术上的支持;再如逐渐放开的自由国际贸易环境、临海的优越地理位置、良好的社会制度等。另外,中国与日本和“四小龙”在环境、地理、人口、经济制度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简单粗暴将二者进行类比,有失偏颇。再次,论述者由中国过去的资本积累率在 GDP中占比高得出中国发展潜力大,论据不够充分。该比例高或许只是因为我们的资本基数很低,且过去高并不一定意味着将来也同样高,如果忽略了以上因素,便轻易得出中国未来快速发展 50年的结论,略显草率。 最后,未考虑美国、俄罗斯、德国等其他国家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就单方面地得出
9、中国经济将最具实力的结论。也犯了忽视变化的错误。 由于上文推理存在诸多逻辑上的漏洞,所以,2030 年前中国就能成为世界上最有实力的经济体这一结论,只是美丽的空中楼阁而已。 解析 1中国的技术差距不一定就能成为后发优势。 2上世纪日本和“四小龙”的经济增长,不一定是由他们所谓的技术上的后发优势所带来的。 3从事低附加值的农业人口多,也未必能推出我国的经济发展潜力大。 4过去的资本积累率高,或许只是因为我们的资本基数很低。 5改革开放前 30年的经济增速未必继续不变,保持未来 20年仍然高速发展。 6美国经济增速放慢,但基数庞大,增长量还是要远远大于中国。 本文形式规范、语言严谨、结构清晰、条理
10、清楚,堪称论证有效性分析写作中的典范。 标题涵盖论证中的关键词汇,质疑态度明确,令读者一目了然。开头简明扼要,过渡自然。最可贵的是在本论部分将材料中多处逻辑错误准确挑出、分析得当、鞭辟入里,尤其是对第一处和第二处逻辑错误的阐述,很有说服力,显示出作者厚重的学识和积淀。二、论说文(总题数:1,分数:35.00)2.根据下述材料,写一篇 700字左右的论说文,题目自拟。 2005年,年仅 35岁的潘刚临危受命,就任伊利董事长,他全面推行精确管理,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强化信息披露透明制度,高度重视盈利能力,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迅速增强了公司员工、投资者与舆论的向心力。在他的率领下,伊利集团在 2005年
11、创造了中国乳业历史最佳经营业绩,全年销售收入突破 100亿元,盈利能力大幅提升,同时使得伊利“牛奶专家”的形象更加突出。而其主持通过的一揽子十多亿元的投资计划更是令业内外惊叹不已,被形象地称为“将会释放核弹一般的产销能量”,他领导伊利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 (分数:35.00)_正确答案:()解析:参考范文 变革打开成功大门的金钥匙当潘刚临危受命接任伊利董事长的时候,他或许就把“变革”放在了他的议事日程。由于变革,伊利不但走出了低迷状态,而且创下了全年销售收入突破 100亿的神话。可见,企业要发展,必须拥有“变革”这把金钥匙。 变革要求企业改变旧的思维方式。当年可口可乐 CEO郭思达正是因为懂
12、得要想让可口可乐赢回竞争优势,在变化莫测的市场环境中屹立不倒,就必须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就必须学会随着环境的发展而迅速调整。他的变革拓展了下属的思维空间,同时也拓展了企业的市场和生存空间。郭士纳,一个有着“扭亏为赢魔术师”美誉的企业家,临危受命于 IBM,正是他执于变革的勇气,将原本死守 PC业务的 IBM公司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在电子商务各方面处于优势并且提供计算机服务的公司。 变革要求企业不断寻求新的发展点。著名企业家张瑞敏曾经说过:“变革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不仅影响到企业内部的稳定,而且影响到企业在外部激烈竞争环境中的壮大和发展。”企业的变革不只意味着打破旧的传统,还应不断寻求新的发
13、展动力。潘刚接任伊利董事长,他整合企业,搭载奥运快车,重塑伊利形象,使得伊利“牛奶专家”的形象一下子突出出来。如果仅有变革的思维,没有发展的谋略,他是不能成就一番事业的。 变革需要企业创新管理手段。如果说思维的改变是变革的原动力,找到新的发展点为变革的根基,那么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就是实现变革的机械手。企业创新需要勇气,更需要落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是能采用先进的管理为企业保驾护航,又何愁企业前途不宽广?!优秀的企业文化是排头兵,能够增强团队凝聚力、激发战斗力;科学的战略决策是指挥官,方向正确不走弯路、节省成本高效生产;除此之外,有效的沟通机制、精细化管理、健全的培训体制无一不是企业成
14、功的必备要素。 每个企业都渴望成功。但成功就像朝拜遥远的圣地,过程是曲折而漫长的。那么,什么才是打开成功大门的金钥匙呢?那就是“变革”。请相信变革的力量,请坚定变革的脚步,因为成功的变革必能帮助企业征服任何一座山峰! 解析 1企业要发展,就要改变旧的思维模式; 2企业要发展,就要寻求新的发展契机; 3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变革。 这是一篇管理类的论说文,作者围绕材料中提到的“潘刚带领伊利走出困境创下神话”的故事,迅速把握到“变革”这个题眼。 文章结构完整。引论部分以材料引入,提出中心论点:企业要发展,必须拥有“变革”这把金钥匙;本论部分由三个分论点组成:一是“变革要求企业改变旧的思维方式”,二是“变革要求企业不断寻求新的发展点”,三是“变革需要企业创新管理手段”。而且,三个分论点是呈层进式发展的。结论部分用一种“盲抒胸臆、展望未来”的方式,重申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