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GCT 工程硕士语文单科试卷二 2015 及答案解析(总分:25.00,做题时间:45 分钟)一、选择题(总题数:14,分数:15.00)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掀开地毯,铲去浮土,搬开下面带图案的方砖,美军士兵发现了一个 _ 得很巧妙的洞口。 布莱尔 3 日在接受下议院各特别委员会主席 _ 时表示,他同意就伊违禁武器的情报展开调查。 考古人员最近在一座战国墓里出土了一柄青铜剑,剑锋可削铅笔,剑身略有 _ ,杀伤力较大。 (分数:1.00)A.隐蔽 质询 锈蚀B.隐匿 质疑 锈蚀C.隐匿 质询 腐蚀D.隐蔽 质疑 腐蚀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2、_ 达不到质量标准的产品,就不能接收, _ 将给国家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人们常常把向孩子们传授知识看作仅仅是教师的工作,这是不正确的,_是不全 面的。 那些看起来好玩想起来没用的书,虽然也能在 “开卷有益”的意义上使人受益, 但对于注重效率,惜时如金的现代人来说,便 _ 是浪费时间了。 _ 这种阅读违背时间经济原则,用较多时间去获取相对无用的信息,投入和产出不相称,是划不来的。 (分数:1.00)A.对于/否则 至少 不啻/因为B.关于/因为 至少 不免/因为C.关于/因为 甚至 不啻/所以D.对于/否则 甚至 不免/所以3.填入下面语段中空白处,与上下文衔接很好的一项是 弯弯的森林小道上,
3、守林人停下来, 把我领到一棵参天的古树边, 用深沉的眼光在告诉我什么 , 于是 ,我抬起头 。 我突然惊讶地发现原来这是一棵刚刚遭到雷火劈的树, _ 。那些冷冷的光秃秃的枝桠伸向天空,好像在寻找着什么。 (分数:1.00)A.树枝丢失了一大半,树顶被削去了,只剩下粗大的树干和一些枝桠。B.树顶被削去了,树枝丢失了一大半,只剩下粗大的树干和一些枝桠。C.只剩下粗大的树干和一些枝桠,树顶被削去了,树枝丢失了一大半。D.树枝丢失了一大半,只剩下粗大的树干和一些枝桠,树顶被削去了。4.下列诗词语句中,表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心情的一项是 (分数:1.00)A.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B.何当共剪西窗
4、烛,却话巴山夜雨时C.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D.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5.下列句子中与“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运用相同修辞手法的是 (分数:1.00)A.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得太高的树梢上,才没有让人摘下来。B.如果以乐器来对应四季,我想春天应该是小号,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圆号和长笛。C.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奔腾的力量。D.我回到写字台前,把野草阖上,我吃惊地发现,那一颗透明的红心也在书上燃烧。6. “只恐双溪舴艨舟,载不动,许多愁。 ”选自 _ 的 _ 。 (分数:1.0
5、0)A.柳永望海潮B.李煜虞美人C.李清照武陵春D.苏轼水调歌头7.在 1719 世纪的欧洲文坛上 古典主义注重抒发个人思想情绪 启蒙文学批判专制制度 浪漫主义表现主观思想和个人感情 现实主义着力批判社会阴暗面 (分数:1.00)A.B.C.D.读漫画“弯与直” (分数:2.00)(1).青蛙与飞鸟的判断启示我们(分数:1.00)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B.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C.认识受具体时空的限制D.认识受主体价值取向的制约(2). “眼见不一定为实” ,这主要因为 (分数:1.00)A.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B.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C.经验有直接的和间接的D.本质是眼睛看不见的东西8.协
6、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首要问题是 _ 。 (分数:1.00)A.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B.搞好国土整治C.积极发展经济D.保护自然资源9.溶洞常形成于 _ 。 (分数:1.00)A.沉积岩中B.变质岩中C.侵入岩中D.喷出岩中10. _ 属于可再生的清洁能源。 (分数:1.00)A.太阳能、天然气B.地热、核能C.水能、人工沼气D.潮汐能、煤气11. “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分数:1.00)A.森林遭到乱砍滥伐破坏了生态平衡B.工业上大量燃烧含硫燃料C.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D.汽车大排出尾气12.旱生植物中的少浆植物细胞液浓度较 _ ,以加强根部对水份的 _ (分数:1.00)A.高
7、排除B.高 吸收C.低 排除D.低 吸收13. “印象主义”是西方美术史一个重要画派。最早形成于 _ 。 (分数:1.00)A.法国B.英国C.意大利D.德国二、阅读理解(总题数:2,分数:10.00)阅读下文,完成文后五题。 中国建筑中的塔 梁思成 现在说到砖石建筑物, 这里面最主要的是塔。 也许同志们就要这样想了: “你谈了半天,总是谈些封建和迷信的东西。 ” 但是, 事实上, 在一个阶级社会里,_ 。过去的社会既然是封建和迷信的社会,当时的建筑物当然是为封建和迷信的社会服务的; 因此,中国的建筑遗产中,最豪华的、最庄严美丽的、最智慧的创造,总是宫殿和庙宇。欧洲建筑遗产的精华也全是些宫殿和
8、教堂。 在一个城市中, 宫殿的美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而庙宇寺院的美, 人民大众都可以欣赏和享受。在寺院建筑中,佛塔是给人民群众以深刻的印象的。它是多层的高耸云霄的建筑物。全城的人在遥远的地方就可以看见它。 它是最能引起人们对家乡和祖国的情感的。 佛教进入中国以后,这种新的建筑形式在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的基础上产生而且发展。 在佛教未到中国之前,我们的国土上已经有过一种高耸的多层建筑物, 就是汉代的 “重楼” 。 秦汉的封建主常常有追求长生不老和会见神仙的思想; 幻想仙人总在云雾缥缈的高处,有“仙人好楼居”的说法,因此,建造高楼,企图引诱仙人下降。佛教初来的时候,带来了印度“窣堵坡”的概念和形象一
9、个座上覆放着半圆形的塔身,上立一根“刹”竿,穿着几层“金盘” 。后来这个名称首先失去了“窣”字, “堵坡”变成“塔婆” ,最后省去“婆”字而简称为“塔” 。中国后代的塔,就是在重楼的顶上安上一个“窣堵坡”而形成的。(分数:5.00)(1).第一段横线处填入的一句话,恰当的是: (分数:1.00)A.统治阶级是占主导地位的。B.一切艺术和技术主要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C.任何人都是封建和迷信的。D.建筑物都是为封建和迷信服务的。(2).对第二段中画线句子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分数:1.00)A.宫殿没有塔的建筑高,人民大众看不到。B.因宫殿的所属的对象使人民大众无法接近。C.宫殿的美人民大众无法理解
10、。D.宫殿的美与人民大众的生活无关。(3).下列对塔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分数:1.00)A.佛塔应该是寺院建筑的一种,是为封建和迷信服务的。B.塔往往是多层建筑,人们在遥远的地方就能看见。C.塔是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只是在佛教传入中国后有一些发展罢了。D.中国后代的塔,就是在重楼的顶上安上一个“窣堵坡”而形成的。(4).对原文第一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分数:1.00)A.在中国的建筑物中,最主要的是塔。B.塔是中国的建筑遗产中,最豪华的、最庄严美丽的、最智慧的创造C.塔的价值,完全表现在封建迷信的宗教信仰上。D.中国和欧洲的建筑遗产的精华全是些宫殿、庙宇或教堂。(5).下列不
11、属于“塔”的成因的一项是 (分数:1.00)A.秦汉的封建主常常幻想成仙、遇仙和长生不老。B.佛教带来了“窣堵坡”这一概念和具体形象。C.由于口语传承中概念和语音的变化,使“窣堵坡”变成了“塔” 。D.佛教的信仰和追求,使人们想有一种高耸入云,引人注目,令人产生丰富想象和联想建筑。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五题。 四川省文物考古所专家陈德安在 2000 年 12 月 16 日举行的三星堆发掘新闻发布会上说,经过 20 年的考古发掘,三星堆遗址的文化面貌、内涵和特征已基本确定。 陈德安说, 三星堆遗址是一处距今 5000 年至 3000 年左右的古蜀文化遗址, 遗址内存在三种面貌不同但又连续发展的
12、三期考古学文化, 即以成都平原龙山时代至夏代遗址群为代表的一期文化,又称“宝墩文化”;以商代三星堆规模宏大的古城和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为代表的二期文化; 以商末至西周早期三星堆废弃古城时期为代表的三期文化, 即成都 “十二桥文化” 。 在龙山至夏代的成都平原, 三星堆的发展已超过周围其它城邑, 并成为成都平原的中心城邑。目前在这时期还未发现青铜器,但已出现独具地方特色且加工技术高超的玉器, 其中具有良渚文化风格的玉锥形器和具有石家河文化风格的陶器出土, 说明三星堆一期文化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已有文化交流。 在商代, 三星堆已发展成为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中心, 即早期蜀国, 这是三星堆文明的鼎盛时期,也
13、是 2000 多年的古蜀国历史进程中最辉煌的时期,代表了长江流域商代文明的最高成就。 陈德安说, 这一最高成就可从很多方面体现出来, 如规模超过周围城邑、 具有政治中心性质的古城的出现, 高度发达的青铜冶铸技术和黄金冶炼加工技术, 规模可观的玉石器加工作坊和高超的玉石器加工技术, 较为完善的宗教礼仪祭祀制度, 自然水系与人工水系互相结合进行合理利用与治理等。 在三星堆二期文化中, 青铜文明的自身文化特点始终影响范围也超出了传统的古蜀国分布的成都平原, 扩散到陕南地区的江汉平原等地。 同时, 青铜文明也受到了中原夏商文明及长江中游地区、 陕南地区的方国文明的强烈影响, 表现出古蜀文明强烈的内聚和
14、外衍的两面性。 他还表示,三星堆古蜀国作为“高于氏族部落的、稳定的、独立的政治实体” ,是中国古代中原周边地区具有典型意义的 “古国” 之一。 三星堆文明作为长江上游地区中华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再次雄辩地证明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一体的。(分数:5.00)(1).根据文意,对“三星堆文化”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分数:1.00)A.三星堆文化中的二期文化最为辉煌B.高超的玉石器加工技术是“宝墩文化”的重要特征C.三星堆文化内涵丰富,涉及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宗教礼仪等方面D.“三星堆文化”扩散到边远地区,表现出强烈的内聚性。(2).对第三段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分数:1.00)A.三星堆文
15、化的一期文化显示在龙山至夏代还没有青铜制造业。B.三星堆一期文化的玉器加工技术受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文化的影响。C.良渚文化和石家河文化属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文化。D.三星堆一期文化中的玉器加工技术高超切具地方特色。(3).作者认为“在商代,三星堆文化代表了长江流域文明的最高成就” ,下列不能作为这一 观点的根据的一项是 (分数:1.00)A.三星堆规模宏大,具有政治中心的性质B.能对自然水系进行合理的开放和利用C.能和良渚文化与石家河文化进行交流D.青铜冶铸技术和黄金冶炼加工技术高度发达(4).第五段最后画线的“古蜀文明强烈的内聚和外衍的两面性”指的是 (分数:1.00)A.出现了作为政治中心的古城
16、和青铜文明堆外地区的影响。B.古蜀文明既受到其他地区的影响又扩散到其他地区。C.宗教礼仪祭祀制度的完善体系与自然水系与人工水系互相结合D.又自己的作为政治中心的古城又有加工铸造技术的外来影响。(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分数:1.00)A.青铜文明的自身文化特点始终占主导地位。B.古蜀文明的 “外衍性” 是指三星堆文明成为长江中游地区、 陕南地区的方国文明的代表。C.“十二桥文化”的没落以三星堆古城的废弃为标志。D.文章结尾一句点明了三星堆遗址的文化内涵。GCT 工程硕士语文单科试卷二 2015 答案解析(总分:25.00,做题时间:45 分钟)一、选择题(总题数:14,分数:1
17、5.00)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掀开地毯,铲去浮土,搬开下面带图案的方砖,美军士兵发现了一个 _ 得很巧妙的洞口。 布莱尔 3 日在接受下议院各特别委员会主席 _ 时表示,他同意就伊违禁武器的情报展开调查。 考古人员最近在一座战国墓里出土了一柄青铜剑,剑锋可削铅笔,剑身略有 _ ,杀伤力较大。 (分数:1.00)A.隐蔽 质询 锈蚀 B.隐匿 质疑 锈蚀C.隐匿 质询 腐蚀D.隐蔽 质疑 腐蚀解析: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_ 达不到质量标准的产品,就不能接收, _ 将给国家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人们常常把向孩子们传授知识看作仅仅是教师的工作,
18、这是不正确的,_是不全 面的。 那些看起来好玩想起来没用的书,虽然也能在 “开卷有益”的意义上使人受益, 但对于注重效率,惜时如金的现代人来说,便 _ 是浪费时间了。 _ 这种阅读违背时间经济原则,用较多时间去获取相对无用的信息,投入和产出不相称,是划不来的。 (分数:1.00)A.对于/否则 至少 不啻/因为 B.关于/因为 至少 不免/因为C.关于/因为 甚至 不啻/所以D.对于/否则 甚至 不免/所以解析:3.填入下面语段中空白处,与上下文衔接很好的一项是 弯弯的森林小道上, 守林人停下来, 把我领到一棵参天的古树边, 用深沉的眼光在告诉我什么 , 于是 ,我抬起头 。 我突然惊讶地发现
19、原来这是一棵刚刚遭到雷火劈的树, _ 。那些冷冷的光秃秃的枝桠伸向天空,好像在寻找着什么。 (分数:1.00)A.树枝丢失了一大半,树顶被削去了,只剩下粗大的树干和一些枝桠。B.树顶被削去了,树枝丢失了一大半,只剩下粗大的树干和一些枝桠。 C.只剩下粗大的树干和一些枝桠,树顶被削去了,树枝丢失了一大半。D.树枝丢失了一大半,只剩下粗大的树干和一些枝桠,树顶被削去了。解析:4.下列诗词语句中,表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心情的一项是 (分数:1.00)A.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B.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C.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D.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解析:
20、5.下列句子中与“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运用相同修辞手法的是 (分数:1.00)A.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得太高的树梢上,才没有让人摘下来。B.如果以乐器来对应四季,我想春天应该是小号,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圆号和长笛。C.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奔腾的力量。 D.我回到写字台前,把野草阖上,我吃惊地发现,那一颗透明的红心也在书上燃烧。解析:6. “只恐双溪舴艨舟,载不动,许多愁。 ”选自 _ 的 _ 。 (分数:1.00)A.柳永望海潮B.李煜虞美人C.李清照武陵春 D.苏轼水调歌头解析:7.在 1719
21、 世纪的欧洲文坛上 古典主义注重抒发个人思想情绪 启蒙文学批判专制制度 浪漫主义表现主观思想和个人感情 现实主义着力批判社会阴暗面 (分数:1.00)A.B.C.D. 解析:读漫画“弯与直” (分数:2.00)(1).青蛙与飞鸟的判断启示我们(分数:1.00)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B.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C.认识受具体时空的限制 D.认识受主体价值取向的制约解析:(2). “眼见不一定为实” ,这主要因为 (分数:1.00)A.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B.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 C.经验有直接的和间接的D.本质是眼睛看不见的东西解析:8.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首要问题是 _ 。 (分数:1.00)
22、A.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 B.搞好国土整治C.积极发展经济D.保护自然资源解析:9.溶洞常形成于 _ 。 (分数:1.00)A.沉积岩中 B.变质岩中C.侵入岩中D.喷出岩中解析:10. _ 属于可再生的清洁能源。 (分数:1.00)A.太阳能、天然气B.地热、核能C.水能、人工沼气 D.潮汐能、煤气解析:11. “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分数:1.00)A.森林遭到乱砍滥伐破坏了生态平衡B.工业上大量燃烧含硫燃料 C.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D.汽车大排出尾气解析:12.旱生植物中的少浆植物细胞液浓度较 _ ,以加强根部对水份的 _ (分数:1.00)A.高 排除B.高 吸收 C.低
23、 排除D.低 吸收解析:13. “印象主义”是西方美术史一个重要画派。最早形成于 _ 。 (分数:1.00)A.法国 B.英国C.意大利D.德国解析:二、阅读理解(总题数:2,分数:10.00)阅读下文,完成文后五题。 中国建筑中的塔 梁思成 现在说到砖石建筑物, 这里面最主要的是塔。 也许同志们就要这样想了: “你谈了半天,总是谈些封建和迷信的东西。 ” 但是, 事实上, 在一个阶级社会里,_ 。过去的社会既然是封建和迷信的社会,当时的建筑物当然是为封建和迷信的社会服务的; 因此,中国的建筑遗产中,最豪华的、最庄严美丽的、最智慧的创造,总是宫殿和庙宇。欧洲建筑遗产的精华也全是些宫殿和教堂。
24、在一个城市中, 宫殿的美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而庙宇寺院的美, 人民大众都可以欣赏和享受。在寺院建筑中,佛塔是给人民群众以深刻的印象的。它是多层的高耸云霄的建筑物。全城的人在遥远的地方就可以看见它。 它是最能引起人们对家乡和祖国的情感的。 佛教进入中国以后,这种新的建筑形式在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的基础上产生而且发展。 在佛教未到中国之前,我们的国土上已经有过一种高耸的多层建筑物, 就是汉代的 “重楼” 。 秦汉的封建主常常有追求长生不老和会见神仙的思想; 幻想仙人总在云雾缥缈的高处,有“仙人好楼居”的说法,因此,建造高楼,企图引诱仙人下降。佛教初来的时候,带来了印度“窣堵坡”的概念和形象一个座上覆
25、放着半圆形的塔身,上立一根“刹”竿,穿着几层“金盘” 。后来这个名称首先失去了“窣”字, “堵坡”变成“塔婆” ,最后省去“婆”字而简称为“塔” 。中国后代的塔,就是在重楼的顶上安上一个“窣堵坡”而形成的。(分数:5.00)(1).第一段横线处填入的一句话,恰当的是: (分数:1.00)A.统治阶级是占主导地位的。B.一切艺术和技术主要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C.任何人都是封建和迷信的。D.建筑物都是为封建和迷信服务的。解析:(2).对第二段中画线句子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分数:1.00)A.宫殿没有塔的建筑高,人民大众看不到。B.因宫殿的所属的对象使人民大众无法接近。 C.宫殿的美人民大众无法理
26、解。D.宫殿的美与人民大众的生活无关。解析:(3).下列对塔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分数:1.00)A.佛塔应该是寺院建筑的一种,是为封建和迷信服务的。B.塔往往是多层建筑,人们在遥远的地方就能看见。C.塔是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只是在佛教传入中国后有一些发展罢了。 D.中国后代的塔,就是在重楼的顶上安上一个“窣堵坡”而形成的。解析:(4).对原文第一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分数:1.00)A.在中国的建筑物中,最主要的是塔。B.塔是中国的建筑遗产中,最豪华的、最庄严美丽的、最智慧的创造C.塔的价值,完全表现在封建迷信的宗教信仰上。D.中国和欧洲的建筑遗产的精华全是些宫殿、庙宇或教堂
27、。 解析:(5).下列不属于“塔”的成因的一项是 (分数:1.00)A.秦汉的封建主常常幻想成仙、遇仙和长生不老。 B.佛教带来了“窣堵坡”这一概念和具体形象。C.由于口语传承中概念和语音的变化,使“窣堵坡”变成了“塔” 。D.佛教的信仰和追求,使人们想有一种高耸入云,引人注目,令人产生丰富想象和联想建筑。解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五题。 四川省文物考古所专家陈德安在 2000 年 12 月 16 日举行的三星堆发掘新闻发布会上说,经过 20 年的考古发掘,三星堆遗址的文化面貌、内涵和特征已基本确定。 陈德安说, 三星堆遗址是一处距今 5000 年至 3000 年左右的古蜀文化遗址, 遗址
28、内存在三种面貌不同但又连续发展的三期考古学文化, 即以成都平原龙山时代至夏代遗址群为代表的一期文化,又称“宝墩文化”;以商代三星堆规模宏大的古城和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为代表的二期文化; 以商末至西周早期三星堆废弃古城时期为代表的三期文化, 即成都 “十二桥文化” 。 在龙山至夏代的成都平原, 三星堆的发展已超过周围其它城邑, 并成为成都平原的中心城邑。目前在这时期还未发现青铜器,但已出现独具地方特色且加工技术高超的玉器, 其中具有良渚文化风格的玉锥形器和具有石家河文化风格的陶器出土, 说明三星堆一期文化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已有文化交流。 在商代, 三星堆已发展成为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中心, 即早期蜀国
29、, 这是三星堆文明的鼎盛时期,也是 2000 多年的古蜀国历史进程中最辉煌的时期,代表了长江流域商代文明的最高成就。 陈德安说, 这一最高成就可从很多方面体现出来, 如规模超过周围城邑、 具有政治中心性质的古城的出现, 高度发达的青铜冶铸技术和黄金冶炼加工技术, 规模可观的玉石器加工作坊和高超的玉石器加工技术, 较为完善的宗教礼仪祭祀制度, 自然水系与人工水系互相结合进行合理利用与治理等。 在三星堆二期文化中, 青铜文明的自身文化特点始终影响范围也超出了传统的古蜀国分布的成都平原, 扩散到陕南地区的江汉平原等地。 同时, 青铜文明也受到了中原夏商文明及长江中游地区、 陕南地区的方国文明的强烈影
30、响, 表现出古蜀文明强烈的内聚和外衍的两面性。 他还表示,三星堆古蜀国作为“高于氏族部落的、稳定的、独立的政治实体” ,是中国古代中原周边地区具有典型意义的 “古国” 之一。 三星堆文明作为长江上游地区中华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再次雄辩地证明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一体的。(分数:5.00)(1).根据文意,对“三星堆文化”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分数:1.00)A.三星堆文化中的二期文化最为辉煌B.高超的玉石器加工技术是“宝墩文化”的重要特征C.三星堆文化内涵丰富,涉及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宗教礼仪等方面D.“三星堆文化”扩散到边远地区,表现出强烈的内聚性。 解析:(2).对第三段内容理解不准确的
31、一项是: (分数:1.00)A.三星堆文化的一期文化显示在龙山至夏代还没有青铜制造业。 B.三星堆一期文化的玉器加工技术受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文化的影响。C.良渚文化和石家河文化属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文化。D.三星堆一期文化中的玉器加工技术高超切具地方特色。解析:(3).作者认为“在商代,三星堆文化代表了长江流域文明的最高成就” ,下列不能作为这一 观点的根据的一项是 (分数:1.00)A.三星堆规模宏大,具有政治中心的性质B.能对自然水系进行合理的开放和利用C.能和良渚文化与石家河文化进行交流 D.青铜冶铸技术和黄金冶炼加工技术高度发达解析:(4).第五段最后画线的“古蜀文明强烈的内聚和外衍的两面性”指的是 (分数:1.00)A.出现了作为政治中心的古城和青铜文明堆外地区的影响。B.古蜀文明既受到其他地区的影响又扩散到其他地区。 C.宗教礼仪祭祀制度的完善体系与自然水系与人工水系互相结合D.又自己的作为政治中心的古城又有加工铸造技术的外来影响。解析:(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分数:1.00)A.青铜文明的自身文化特点始终占主导地位。B.古蜀文明的 “外衍性” 是指三星堆文明成为长江中游地区、 陕南地区的方国文明的代表。 C.“十二桥文化”的没落以三星堆古城的废弃为标志。D.文章结尾一句点明了三星堆遗址的文化内涵。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