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考研类试卷】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模拟题(认识论)(无答案).doc

    • 资源ID:1381787       资源大小:56.50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考研类试卷】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模拟题(认识论)(无答案).doc

    1、2019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模拟题(认识论)及答案解析(总分:89.00,做题时间:15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9,分数:29.00)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这首诗说明(分数:1.00)A.主体能够建构客体B.意识决定物质,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应该一致C.意识的差异性取决于客观事物的差异性D.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会有差别2.最初人们把文盲定义为“不识字的人”;后来又把文盲确定为“看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而现在联合国把文盲确定为“不能用计算机交流的人。”从哲学上看(分数

    2、:1.00)A.人在确定事物的标准上起主导作用B.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C.人的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D.人的认识是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3.2014 年以来,个别大学食堂开始引进炒菜机器人。由于火候、时间掌握等原因,使用炒菜机器人烹饪的时间比普通人工炒菜能节省 5%-10%,全程自动化控制程序,除了能保障菜肴准时出锅,还具有油烟低、辨别过期食材等特点和功能。这说明(分数:1.00)A.机器人也能进行某些实践活动B.实践工具可以强化人某一方面的能力C.意识可以创造物质D.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4.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

    3、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说明(分数:1.00)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5.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人的才能(分数:1.00)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6.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段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是(分数

    4、:1.00)A.理论是巨大的物质力量B.由理论指导的行动才能叫做实践C.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D.实践是物质化的理论7.“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说明(分数:1.00)A.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B.实践是改造世界的活动C.认识总是落后于实践D.认识来源于实践8.“见多识广”这一成语包含的道理是(分数:1.00)A.认识源于实践B.认识指导实践C.感性认识促进理性认识D.理性认识指导感性认识9.19 世纪法国科学家路易斯巴斯德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因发明了传染病预防接种法,为人类和人类饲养的家畜、家禽防治疾病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

    5、备的头脑。” 路易斯巴斯德的这句名言强调了(分数:1.00)A.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B.只有理性认识是可靠的,感性经验是不可靠的C.认识事物要有理性的指导D.既要善于观察事物,又要善于思考问题10.当我们在书上看到动物、植物等一个具体概念时,就会在大脑中立即出现一个感性的形象于此概念相对应。这表明(分数:1.00)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转化C.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和推理的工具D.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11.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这种观点(分数:1.00)A.贬低了理性认识的作用B.贬低了感性认识的作用C.强调了理性认识

    6、对感性认识的指导作用D.强调了感性认识对理性认识的作用12.“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这反映了(分数:1.00)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指导C.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D.理性认识要以感性认识为基础且通过感性认识来说明13.“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他对没有对矿物学的感觉。”从哲学上讲,这段话说明(分数:1.00)A.人的感觉是先验的B.意识建构认识对象C.人的感觉是包含理性的感觉D.事物的本质取决于人14.“观察渗透理论

    7、”是美国科学家汉森提出的著名命题。在这个命题指出,我们的任何观察都不是纯粹客观的,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观察者观察同一事物,会得出不同的观察结果。“观察渗透理论”的命题指明的哲学原理是(分数:1.00)A.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B.理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C.意识具有控制人的生理活动的作用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5.法国的笛卡尔、荷兰的斯宾诺莎,是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学派的代表,认为“感觉给人以欺骗”。英国的培根、霍布斯则是“经验论”学派的代表,主张“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最初无不在感觉之中”。这两大对立派别长期争论不休,它们共同的错误在于(分数:1.00)A.否认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B.

    8、否认了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C.混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界限D.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6.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中国古代的主流观点认为,地震是“阴阳失衡”所致,与人类、特别是帝王的不作为有直接联系,是上天对人类的一种警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观测工具的更新,目前人们已经对地壳运动有了大量的观测数据和理论模型,但仍无法完全掌握地震的规律,也无法预测地震的发生。这说明(分数:1.00)A.人的感官的局限性构成了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性B.人们只能认识个别的、有限的东西C.认识总是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D.人类无法充分认识客观世界17.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天圆地

    9、方”、“圆球体”、“扁球体”和“不规则扁球体”的漫长过程,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体现的哲理是(分数:1.00)A.创新是对既有理论的突破和抛弃B.认识在实践中多次反复而无限发展C.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D.真理是多元的18.自 1956 年美国科学家在实验中直接观测到中微子后,人类对中微子的研究不断深入。2011 年 9 月,欧洲核子中心称发现“中微子超光速”现象,同时指出实验过程存在误差,呼吁全球科学家进行更多的实验观察和独立测试。材料蕴含的哲理是(分数:1.00)A.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B.真理和谬误没有原则界限C.科学实验是社会存在的基础D.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19.人为什么打哈

    10、欠?解释很多,似乎没有一种经得起严格的科学审查。美国大众科学月刊网 2014 年7 月 29 日发表文章对此进行了阐释。一种说法是,打哈欠能促进颌、颈和窦的血流,在吸进一大口气时带走热量,从而给脑部降温。反对意见则指出,热天打哈欠不如冷天频繁。还有一种假设认为,打哈欠充当身体活跃起来的信号,是让我们保持警惕的方式,但这一假设又缺乏有力的科学证明。上述现象说明(分数:1.00)A.人们的认识过程是封闭式的循环B.人们的认识过程是直线式的前进C.人们的认识过程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D.人们的认识过程就是企图发现“永恒真理”、“终极真理”的过程20.科学家牛顿曾有一度是热心股民。他经过精确研究和计算

    11、后,投入全部资金,买了当时一家热门的股票。短短数月,股价飞涨,最高曾涨到 8 倍,牛顿喜不自胜。不久,风云突变,一夜之间,股票泡沫突然引爆,牛顿措手不及,根本来不及脱身,全部砸了进去,股市给贪心的牛顿开了个大玩笑。最后,他只好无奈地感叹:“我能算准天体的运行,却算不准人类的疯狂。”牛顿炒股的失败表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分数:1.00)A.总是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B.不会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C.往往是一次性完成的D.不受历史条件的制约21.列宁说:“以为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这是没有道理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想想,甚至微积分的发现没有想象也是不可能的。”这句话强调

    12、了认识活动中(分数:1.00)A.实践的重要性B.理性因素的重要性C.非理性因素的重要性D.辩证思维方法的重要性22.“理论一定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才能和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相符合”。这句话表明(分数:1.00)A.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到理性认识B.真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C.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D.理论和实践是具体、历史的统一23.列宁说过:人不能完全地把握、反映、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过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这句话表明(分数:1.00)A.真理是无条件的、无限的B.真理是不能把握和认识的C.人只能认识自己周边的事物D.真理只能是主观对客

    13、观事物近似正确及相对正确的反映24.爱迪生说:“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分数:1.00)A.价值是主观的B.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C.矛盾是普遍存在的D.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25.“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德国诗人莱辛这一著名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分数:1.00)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26.在集安高句丽壁画一书中,作者称图一为“剁肉图”,把古人右手所持工具看作菜刀;后有研

    14、究者结合该书图二“烤肉串”和图三“厨师扇风”,认为古人右手拿的是史称“便面”的中国古扇,因此图一应叫“烤肉图”。对文物图像命名中存在的不同见解,应坚持观点是(分数:1.00)A.真理是客观的,是对客观对象的认识B.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只有一个C.真理是有条件的,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D.真理是具体的,是相对特定的过程而言的27.周恩来总理曾说:“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真理是人们(分数:1.00)A.对客观实际的反映B.对客观世界的直观反映C.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D.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8.同一个物理学规律可以用不同的数学公式或语言文字形式加以表述,而在这一规律本身不会随

    15、之改变。这说明(分数:1.00)A.对于一个特定的认识客体而言,不同的阶级、民族可以有不同的真理B.真理形式的多样性并不否认真理内容的客观性C.真理本身就是客观事物D.真理是相对的29.列宁说,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也作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包括到事物的完整的“定义”中去。这句话表明(分数:1.00)A.价值评价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B.价值评价是反映了价值依赖关系的评价C.实践是检验价值评价结果的标准D.价值评价没有客观标准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30,分数:60.00)30.苏轼在石钟山记就士大夫和渔工水师没有正确认识“钟声”产生的原因指出:“士大夫终

    16、不肯以水舟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苏轼的话蕴含的哲学道理包括(分数:2.00)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D.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31.1936 年柏林奥运会,欧文斯创下 10.3 秒的百米世界纪录。之后,医学界研究断言,百米赛道上人类所能承载的运动极限不会超过每秒 10 米。但是 32 年后,海固斯创造了 9.95 秒的新纪录,打破了这一断言。这表明(分数:2.00)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C.实践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科学的认识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32.“把学问用于装饰是虚假,完全

    17、依靠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这表明(分数:2.00)A.书本知识比亲身实践更为重要B.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D.书本知识要和具体实践结合33.现代化的观测手段,比如射电望远镜,可以帮助人们看到距离地球百亿光年以上的遥远天体,大大提高了人类的认识能力。这表明(分数:2.00)A.连接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实践工具可以帮助人们突破感官的自然极限B.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手段和条件C.科学技术是认识发展的源泉和根本动力D.科学技术的水平和特征可以成为区分社会性质的根本标准34.地图反映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程度,地图的变化记录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人类绘制地图的历史,可以

    18、上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当时绘制的原始地图,简单、粗糙,空间范围有限,反映了当时人们所认识的世界。早期地图绘制者认为地球是平的。15/16 世纪哥伦布等航海家证实地球是圆的。随着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现在的世界地图日以精准,更好地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世界地图的绘制历史表明(分数:2.00)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C.事事亲身实践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5.在列子汤问中,记载了“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两个小孩为太阳什么时候离地面近发生了争执。一个小儿说太阳早上离地面近,因为这时太阳看起来更大;另一个小孩说太阳中午离地面近,因为这时太阳让人感

    19、觉更热。两人请教孔子,结果孔子也回答不上来。故事中两小儿各自所持的理由以及谁也说服不了对方的结果,说明(分数:2.00)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B.人通过感觉和现象无法揭示事物的本质C.人对事物的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D.理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感性认识36.恩格斯说: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致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推断它明天会再升起。该论断所包含的哲理有(分数:2.00)A.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B.必然性是无法充分认识的C.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D.逻辑证明是一种不可靠的认识形式37.弗兰西斯培根在他的新工具一书中说:“历来处理科学的人,不是实验家

    20、,就是推论家。实验家像蚂蚁,只会采集和使用;推论家像蜘蛛,只凭自己的材料来织成丝网。而蜜蜂在庭院里和田野里从花朵中采集材料,再用自己的能力加以变化和消化。哲学的真正任务就是这样。”“蜜蜂”的行为体现了(分数:2.00)A.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B.获取感性材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C.认识运动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D.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38.20 世纪 20 年代,有党的干部问农民:“你要革命吗?”农民回答:“是的”。干部再问:“你是怎么革命呢?”农民说:“杀尽土豪劣绅!”在这里,原本中性的“土豪”一词与“劣绅”并列了。近年来,“土豪”一词再次现身,并

    21、成为高频词汇。今天的“土豪”,其实重点并不是“豪”,而是“土”,例如:这家伙真土豪,但也太没有品味了。“土豪”一词含义的变化说明(分数:2.00)A.事物的发展是相对的B.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具体的、历史的C.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D.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39.有学者主张,在科学活动中,为了公正地观察所研究对象,应当排除头脑中已有的一切理论认识,以便使自己的认识达到公正、客观的境界。这种观点的错误有(分数:2.00)A.否认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B.不了解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促进作用C.拒绝承认真理的客观性D.片面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40.“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

    22、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表明(分数:2.00)A.感性认识不可靠B.由感性认识而来的理性认识反过来促进感性认识的发展C.感性认识应该上升到理性认识D.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根本对立41.郑板桥曾提到他画竹的过程,当他晨起“看竹”时,产生了“眼中之竹”;然后胸中涌起“画意”;此乃“胸中之竹”;最后“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形成了“手中之竹”。他反复强调“眼中之竹”不同于“胸中之竹”,从哲学上看,是因为(分数:2.00)A.前者是感性的,后者是理性的B.前者有局限性,后者无局限性C.前者是肤浅的,后者是深刻的D.前者是直接反映,后者是创造性反映42.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

    23、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分数:2.00)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D.已在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43.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脏东西掉进锅里。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于是便把它吃了。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学生。经过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地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说的呢?”这个故事说明(分数:2.00)A.感性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深化B.感性认识对获得真理毫无意义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包

    24、含,可以截然分开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4.下列名言正确地反映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的是(分数:2.00)A.熟知不等于真知B.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可以深刻地感觉它C.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D.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45.我们看一个名胜古迹,直接感觉起来很一般,但是有时经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或导游讲解后,会觉得这些地方让人肃然起敬。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感觉是因为(分数:2.00)A.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可以深刻地感觉它B.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C.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D.

    25、感觉了的东西我们不一定能够理解他46.在研究青蒿素的过程中,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成员筛选了 2000 余个中草药方,整理出了 640 种抗疟药方集,经历了 190 次失败之后在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 100%的青蒿提取物。这表明(分数:2.00)A.认识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B.实践是认识发展动力C.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D.有其因必有其果47.黑格尔说:“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这说明真理(分数:2.00)A.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B.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C.是具体的、有条件的D.在认识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48.砒霜,

    26、即三氧化二坤,毒性很强,进入人体后能破坏某些细胞呼吸酶,使组织细胞不能获得氧气而死亡。人们谈到砒霜第一反应基本上都是毒药,电影、电视剧中也有大量砒霜作为致命毒药使用的场景,然而我国医生发现三氧化二坤可以治疗白血病,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效果最好。这表明(分数:2.00)A.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B.认识的真理性需要不断经受实践的检验C.熟知不等于真知,科学认识归根到底只能来源于理性认识D.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49.钱学森先生在美期间,撰写的一篇文章封面先是写上“Final”(最后的定稿),后又在旁边添加了“Nothing is final!”(没有什么认识是最后的)

    27、。这是因为(分数:2.00)A.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B.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C.真理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D.认识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50.“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无止境的接近。自然界在人的思想中的反映,要理解为不是僵死的,不是抽象的,不是没有运动的,不是没有矛盾的,而是处在运动的永恒发展中,处在矛盾的发生和解决的永恒过程中。”对列宁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分数:2.00)A.真理是一个过程,具有历史性B.真理的发展过程是真理和谬误的矛盾不断产生和不断解决的过程C.真理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D.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是无法正确认识整个客观世界的51.中国民间有句俗话,叫“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28、,但是对于患有胃下垂、冠心病等疾病的人群来说,饭后散步就不适合。这个事例说明(分数:2.00)A.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B.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C.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D.真理和谬误的界限无法确定52.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住斯蒂格利茨曾戏言说:“一个经济学家只有在他的理论被证明是错误的时候,才会获得这个奖。”对于真理,以下说法正确的有(分数:2.00)A.多数人认同的不一定是真理B.真理是由相对到绝对再到相对的永无止境的过程C.真理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转化成谬误D.真理是发展的,具有历史性53.列宁说:“任何真理,如果把它说得过火加以夸大,把它运用到实际适用的范围之外,便可以弄到荒谬绝伦的地步,而

    29、且在这种情形下,甚至必然会变成荒谬绝伦的东西。”这说明(分数:2.00)A.真理是具体的B.真理具有反复性、周期性C.真理是有条件的D.真理与谬误的区别和对立不是绝对的54.钱学森在年轻时研究某个航空难题,曾经反复推敲,前后写了 5 份演算文稿。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否定自己,每次都推倒重来,直到第 5 次,才感到满意。文稿总共 800 多页,但是发表的文章却只有 10 页。当他把第 5 次文稿装入文档袋后,正在封面上写上“final”(最后的定稿);但是他又很快意识到不妥,又在旁边添加了“nothing is final!”(没有什么认识是最后的)。这一事例说明(分数:2.00)A.随着实践的发展

    30、,已经确定的真理会被消灭B.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C.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D.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55.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部今年开展一项调查发现,48%的美国人认为幽灵存在。现代科学家没有太多地探究这个话题,但的确存在几个有说服力的解释。一种解释与次声有关,这种人类听不到的低频声音可能源于风暴甚至家用设备,它会振动人体器官使人们感觉不安,还可能干扰视觉让人们以为自己看到了什么;另一种看法认为,气流或许会制造“冷点”,让人们以为是幽灵的征兆;最后一种理论认为,有些人看到幽灵或许是因为一氧化碳中毒导致的幻觉。至今科学未能对之作出完全的解释。对上述现象,下列选项中认识正确的是

    31、(分数:2.00)A.世界是不能完全被人认识的B.未知世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C.世界是完全不能被人认识的D.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56.下列观点体现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的有(分数:2.00)A.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B.遵循真理尺度就要按科学规律办事,遵循价值尺度就要满足人的需要C.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D.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价值追求引导人们去探索真理57.“一块木头是什么?”就是一块木头,这个回答没有错,但它还是什么?这就要看具体情况。拿它来做家具就是原料,拿它来烧火就是燃料,拿它来挑水就是工

    32、具,拿它来和坏人斗争就是武器,拿它来行凶打劫就是凶器,拿到法庭就是证据,但还是那块木头。“这段话体现了(分数:2.00)A.事物质的多样性B.事物量的多样性C.事物联系的多样性D.事物价值的多样性58.斗牛是西班牙的历史传统。近年来,人们就斗牛运动的存废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反对斗牛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继 1991 年西班牙加那利自治区禁止斗牛之后,2010 年加泰罗尼亚自治区议会决定自 2012年 1 月 1 日起禁止斗牛。而支持者认为,斗牛代表西班牙的国家形象,应当发扬光大。人们之所以对斗牛运动持不同的看法,是因为(分数:2.00)A.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同一客观对象的认识是客观的B.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总是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选择C.认识主体的立场不同导致对同一客观对象的认识不同D.价值观对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制约和导向作用59.“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下列选项,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分数:2.00)A.“内在尺度”即真理尺度B.“内在尺度”即价值尺度C.“内在尺度”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D.成功的实践必然遵循真理尺度,但不一定符合价值尺度


    注意事项

    本文(【考研类试卷】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模拟题(认识论)(无答案).doc)为本站会员(postpastor181)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