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史)真题试卷及答案解析(总分:24.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8,分数:16.00)1.名词解释 21-28小题。(分数:2.00)_土断_3.台谏合一(分数:2.00)_4.隆兴议和(分数:2.00)_5.内务府(分数:2.00)_6.局外旁观论(分数:2.00)_7.宪政编制馆(分数:2.00)_8.法币政策(分数:2.00)_二、论述题(总题数:4,分数:8.00)9.比较王莽改制和王安石变法(分数:2.00)_10.评 17世纪中国范围内的政局变革(分数:2.00)_11.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活动及其成效(分数:2.0
2、0)_12.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分数:2.00)_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史)真题试卷答案解析(总分:24.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8,分数:16.00)1.名词解释 21-28小题。(分数:2.00)_解析:土断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东晋、南朝整顿侨民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西晋东迁后,北方侨人和南方流民混杂相居,不便政府的管理,为此,政府先后多次实行土断。主要内容:居民不分侨旧,一律编人所居郡县户籍,取消对侨人的优待;划定郡县疆界,取消一些流寓郡县,同时从南方旧郡县中分割一部分作为保留的侨郡县,调整其隶属关系,严厉清查户口。
3、其中最有名的两次是“庚戌土断”和“义熙土断”。土断使政府增加了收入和扩大了兵源。)解析:3.台谏合一(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北宋统治者实行的一种监察制度。“台”指御史台,“谏”指谏官,到了北宋,御使和谏官职能合一,史称“台谏合一”。鉴于唐末五代监察权分散的教训,实行台谏合一。主要内容:御史台和谏官在皇帝的默许下运用彼此的事权,共同监察宰相百官,必要时谏议皇帝,协助皇帝处理朝政。北宋末年“台谏合一”逐渐沦为宰辅权力斗争的工具。台谏合一完善了中国古代权力制约体系,促进了监察制度的发展,在我国政治制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解析:4.隆兴议和(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
4、南宋与金朝订立的和约。因发生于隆兴二年(1164 年),故称“隆兴议和”。宋孝宗即位后欲进攻金朝,收复中原故地,起用老将张浚主持“隆兴北伐”,却遭到符离之战的失败,被迫向金议和。主要内容:南宋对金不再称臣,改称叔、侄关系;维持绍兴和议规定的疆界;宋每年给金的“岁贡”改称“岁币”,每年银绢各二十万两匹;宋割商州(今陕西商县)、秦州(今甘肃天水)等地予金。隆兴议和之后,宋金两国维持了近四十年的长期和平稳定。)解析:5.内务府(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清代设置管理皇家宫禁事务的机构。全称为总管内务府衙门。顺治时就设立了内务府,直至 1924年废止。内务府渊源于满族社会的包衣(奴仆)制
5、度,其主要人员分别由满洲八旗中的上三旗所属包衣组成。最高长官为总管内务府大臣,初为三品衙门,至雍正时升为正二品。主要职能是管理皇家日常事务,主要机构有“七司三院”,最重要的是广储司,专储皇室的金银珠宝等特供品。内务府对于维持皇家日常生活秩序起到一定作用。)解析:6.局外旁观论(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865 年,英人赫德向总理衙门呈递改革建议的奏章。针对日益腐败的清廷,赫德于 1865年 10月向总理衙门呈递对时局改革的折子局外旁观论。开宗明义指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从政治、经济、军事上力陈清政府的弊病,并提出效法西方以自强的建议,内容涉及财政、税收和军费等各个方面。总理
6、衙门将局外旁观论抄录给东南沿海各督抚讨论,在晚清政坛引发震动。局外旁观论后来成为洋务运动的号角和“檄文”。)解析:7.宪政编制馆(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清末为推行“预备立宪”而设立的一个重要机构,又称“宪政编查馆”。1907 年,由考察政治馆转变而来,直属于军机处。下设编制、设计、官报 3局,庶务、译书、图书 3处。该馆的主要职责为“编制法规,统计政要”,负责处理有关宪政折件、编订宪法草案、考核法制法规、调查统计以及考核全国宪政筹备等事务。至 1911年,此馆被撤消。宪政编制馆是清政府推行伪立宪的御用工具,但客观上推动了宪政体制在近代中国的发展。)解析:8.法币政策(分数:2
7、.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935 年,国民党政府实行的一次币制改革。为改变货币制度极为混乱,货币多种多样的局面,国民党政府于 1935年 11月颁布财政部改革币制令,主要内容有:统一货币发行权,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的纸币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并将白银收归国有;规定汇价,法币 1元等于英币 1先令 25 便士。改革最后失败,但它统一了全国的货币,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解析:二、论述题(总题数:4,分数:8.00)9.比较王莽改制和王安石变法(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王莽改制和王安石变法同为我国古代规模较大的变法
8、运动,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二者间存在着一定的异同。 相同点:(1)改革性质相同。二者都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自发性改革。 (2)改革背景相同。王莽改制和王安石变法都是新帝即立时,积累了尖锐的社会矛盾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 (3)最后结果相同。王莽改制和王安石变法在改革中操之过急,又触犯了当时地主官僚的利益,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和抵制,导致改革最后失败。 不同点:(1)达到具体目的不同。王莽改制涉及经济、行政区划和职官制度,希望达到解决豪强土地兼并问题。而王安石变法则力图强兵富国,改善积贫积弱的局面。 (2)进步性而言。王莽改制中的多项内容具有复古倒退性,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王安石变法则是一
9、次进步的改革运动。 (3)影响不同。王莽改制和王安石变法虽然都失败了,但王莽改制激化了社会矛盾,未能解决社会危机,其后的措施被一一废除,对后世改革影响不大。王安石变法缓和了社会矛盾,使宋朝财政状况有所改善,军事实力有所提高,王安石变法失败后有些举措则继续被保留实施,影响深远。 (4)王莽改制依赖王莽一人之力强行推行改革,王安石变法则是王安石得到皇帝和一群开明士大夫的支持,在变法中成立了制置三司条例司,专门指导改革,这是王莽改制中所没有的。 总之,王莽改制和王安石变法皆为古代王朝自发的一次重大改革,对后世变法都有借鉴性,两者在诸多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异同。)解析:10.评 17世纪中国范围内的政局变
10、革(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7 世纪中国范围内的政局变革主要包括明清政权更迭,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取得雅克萨之战的胜利到签订尼布楚条约、统一台湾、平定准噶尔部叛乱至全国统一进入康乾盛世,一下分别评述: (1)明末,社会积重难返,加上晚明朋党之争,宦官专权,明朝统治风雨飘摇。于此同时,17世纪初,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于 1616年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政权,并不断进攻明朝。明朝在农民起义的严重打击下,末帝崇祯自缢,至此明朝大势已去,清军在山海关之战,打败农民军,在吴三桂的引导下入主中原。在顺治帝时期,击败了各种抗清势力,基本上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建立了清王朝。 (2)到了康熙时期,
11、面临着三藩之乱、沙俄侵略、统一台湾。全国基本统一后,三藩仍成尾大不掉之势,吴三桂联合尚可喜、耿靖忠于 1674年爆发“三藩之乱”。历经八年之久,清王朝才取得胜利。1657 年,沙俄在尼布楚河与石勒喀河之处建立了雅克萨城与尼布楚城,中俄之间多次发生外交和军事上的冲突。康熙帝在平定“三藩之乱”后,派兵进攻雅克萨,取得雅克萨之战的胜利。经过双方谈判,签订尼布楚条约,明确条文规定了中俄两国的疆界。与此同时,正在进行着统一台湾。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后,据守台湾对抗清王朝。康熙帝决定借此时机统一台湾,派施琅进攻台湾。最后,郑克塽投降清军,统一了台湾。在台湾设台湾府,进行有效的管理。 (3)在康、
12、雍、乾时期的政局变革主要有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到进入康乾盛世。康熙时期,准噶尔部日益强大,其首领噶尔丹公然发动叛乱,清朝起而应战。在康熙时期,三次征讨噶尔丹,清朝在乌里雅苏台等地派驻将军和大臣加以管理。历经康、雍、乾三朝,准噶尔部叛乱最终被平定。至此,全国统一进入康乾盛世。 综上所述,17 世纪中国范围内的一系列政局变革,是综合因素合力的结果。从明清易代到清王朝统一盛世的出现,总体上呈现了中国历史文明的连续性与周期性,顺应历史分分合合的大势,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解析:11.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活动及其成效(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9 世纪 60年代,洋务派发起了一场以“自强”“求
13、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派遣留学生出国,是洋务运动的重要内容。1870 年,清廷批准了向外派遣留学生的计划,这一时期的留学生主要分为留美和留欧学生。 留学活动: (1)1872 年 8月,第一批三十名留美幼童从上海登船留美。此后每年派出三十名幼童出国留学,到 1875年 10月止,总计派出 120名留美幼童,主要学习军政、船政、步操、制造等科学知识。 (2)为了进一步学习西方先进的制造、驾驶等技术,洋务派还派遣军事学堂的学生到欧洲留学。1873 年,沈葆桢派遣福州船政学堂毕业生分赴法国学习制造、驾驶,赴英国水师学堂学习水师作战。1877 年,又从福州船政学堂挑选 30名学生前往英法学习制造、驾驶
14、技术。1881 年 12月,李鸿章从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和 福州船政学堂挑选 10名幼童派往英法德留学,学习枪炮、制造、火药、鱼雷、驾驶等。1886 年 3月,李鸿章又挑选 34名学生,赴英、法两国留学,主要学习测绘、驾驶等知识,其中,有个别去伦敦皇家学院攻读化学、政法。在整个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派遣的留学生共有 209人。 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活动主要是留学欧美,学习军政、船政、制造、矿学、铁路、电讯等近代科学技术性的知识,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1)洋务运动的留学活动,培养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实用人才。大量译书馆的成立、新式军舰得以自造,采矿、邮电通讯业也得到发展。 (2)留学教育以自然科
15、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为主,冲击了封建教育体制,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开放与发展。 (3)留学生学成归国,带来了新的科学技术和西方思想,开化了社会风气。 总之,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活动举措适应了洋务事业的需要,开了近代留学教育的先河。培养了一批经世致用的实用型人才,冲击了封建教育体制,促使了近代科学知识的传播和社会风气的转变,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解析:12.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的形成大致经过了传统国家观念的打破及近代国家观念的萌芽、近代各种国家观念基本形成到近代国家观念的发展三
16、个阶段。以下分别论述之: (一)传统国家观念的打破及近代国家观念的萌芽 近代中国社会严重的内忧外患促使国人逐渐觉醒,是近代中国国家观念萌芽的条件。鸦片战争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清政府割地赔款丧失主权。总理衙门的设立,清政府仍不具有主权国家的观念。一批有识之士开始面向世界,著书立说,使国人对世界有了新的看法与认识。中国人唯我独尊的传统国家观念被打破,但这一阶段的国家观念处于萌芽阶段。 (二)近代各种国家观念及其主流的产生 这一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主张建立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民族国家。但由于身份和主张不同,民族资产阶级又分为上层与中下层,国家建构观念相应地有所不同,故形成了三种国家观念,到最后汇成主
17、流。 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以张謇、汤化龙等人主张君主立宪制国家观念为代表,他们多与清政府联系紧密,主张在保留封建君主的基础上,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以孙中山三民主义国家观念为代表,主张革命排满,推翻清王朝,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经过与立宪派及革命内部非主流思想的论争,逐渐被国内广大民众所接受成为主流。因此中华民国作为一个独立主权国家诞生,至此近代国家观念基本形成。 (三)近代国家观念的发展 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近代国家观念继续发展。巴黎和会上拒绝签字,表现了国人主权观念的加强以及近代国家观念的成熟。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仍对西方列强妥协,到最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自由、民主、平等作为国家观念的建构核心在民众广为普及和接受,至此近代国家观念发展趋于完善。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国家观念形成和发展,是随着内忧外患、民族民主革命的发展逐渐孕育形成,表现了近代的中国人对于国家观念建构的时代特征与心路历程。)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