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 年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通史)真题试卷及答案解析(总分:2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10,分数:20.00)1.名词解释 21-28 小题。(分数:2.00)_2.新石器时代(分数:2.00)_3.长平之战(分数:2.00)_4.六镇起义(分数:2.00)_5.大索貌阅(分数:2.00)_6.梦溪笔谈(分数:2.00)_7.改土归流(分数:2.00)_8.祺祥政变(分数:2.00)_9.天演论(分数:2.00)_南社_二、简答题(总题数:3,分数:6.00)11.简答题 31-34 小题。(分数:2.00)_12.唐代文化取得的成就(分数:2
2、.00)_13.摊丁入亩的历史意义(分数:2.00)_三、论述题(总题数:1,分数:2.00)14.洋务派对时局的看法及变法主张(分数:2.00)_2014 年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通史)真题试卷答案解析(总分:2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10,分数:20.00)1.名词解释 21-28 小题。(分数:2.00)_解析:2.新石器时代(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以磨制石器为主的最后一个石器时代。由英国考古学家卢伯克于 1865 年首先提出,该时代大约从 1 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距今 7400 多年至 2200 多年。新石器时代有三个基本特
3、征:开始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发明了陶器、出现了原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以河姆渡文化和仰韶文化为代表,之后人类开始进入铜器时代。)解析:3.长平之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的一次大规模争霸性战役,因发生在赵国长平一带而得名。公元前 261 年,秦国进攻韩国上党,韩国向赵国求援,廉颇奉命率兵救援上党,与秦军形成对峙态势。后秦军散布谣言迫使赵国国君临阵换将,改赵括为主帅。赵括下令主动出击,全军中伏大败,自己死于乱军之中,被坑杀降卒 40 余万。经此一战,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秦国争霸,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解析:4.六镇起义(分数:2.00)_正确答案:
4、(正确答案:又称六镇之乱,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正光年间六镇起义事件。六镇,即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沃野镇、怀荒镇,后来变成北方各镇的总称。这些镇是用于抵御北方柔然入侵、镇压起义而设的。北魏都城南迁后,六镇鲜卑化贵族与将士的待遇远不如洛阳鲜卑贵族。当时六镇又年发生旱灾饥荒,怀荒镇的军民请求守将发放粮食赈灾被拒,遂杀守镇主将,其它几镇接连响应,于是六镇皆为镇民占有。后在北魏朝廷和柔然军夹攻下失败。)解析:5.大索貌阅(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隋文帝时期的大规模户口检括事件。为了查实应纳税和负担徭役的人口,隋文帝开皇五年下令州县进行“大索貌阅”。所谓貌阅,即对照每个人的相貌来核
5、实其年龄大小及身体状况,以杜绝虚报漏报。如有不实,党长、里正等发配远方。通过大索貌阅,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的人口控制和赋税收入。)解析:6.梦溪笔谈(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北宋沈括所著的一部百科全书式著作。因写于梦溪园而得名,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约成书于 1086 年1093 年,共分为 26 卷,其中笔谈26 卷,补笔谈3 卷,续笔谈1 卷。全书有十七目,凡 609 条。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该书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学成就,后被广泛传播,具有世界性影响。)解析:7.改土归流(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
6、案:明中后期至清中期,中央政府在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废土司制,实行流官制的行政区划改革。明中期以前,地方官由当地土司担任。为解决土司割据的积弊,中央政府委派流官担任地方官。重要的改土归流有两次:一次是明中叶广西地区的“改土归流”;另外一次是雍正四年(1726 年),云贵总督鄂尔泰数次奏请改土归流,主要在川、云、贵地区。改土归流巩固了中央对西南地区的统治。)解析:8.祺祥政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又称北京政变或辛酉政变,1861 年慈禧太后发动的一次宫廷政变。咸丰帝病死热河后,载淳即帝位,年号为“祺祥”,并有顾命八大臣辅政。慈禧要求垂帘听政,被八大臣坚决抵制。于是慈禧联合慈安
7、、奕訢在北京发动政变,下诏逮捕载垣、端华等人,废除八大臣原拟年号“祺祥”,改为“同治”。至此,慈禧太后实质掌握了清中央统治权。)解析:9.天演论(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严复翻译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演讲与论文集所成的著作。严复在翻译原著的基础上,加入其他学者如斯宾塞的主张,还加入许多自己的见解。1897 年 12 月在天津的国闻汇编首次刊出,1898 年 3 月正式出版。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认为自然界的进化规律完全适用于人类社会。该书一出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开展。)解析:南社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个革命文学团体。取“操南音,不
8、忘其旧”得名。由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发起,于 1909 年 11 月 13 日在苏州成立,活动中心在上海,并创办南社丛刻为主刊物,鼓吹民主革命,提倡民族气节,反对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在全国多地设有分社,成员达一千多人。后因对“同光体”的评价发生争论,南社内部开始分裂,至 1923 年南社解体。南社为辛亥革命做了重要的舆论准备。)解析:二、简答题(总题数:3,分数:6.00)11.简答题 31-34 小题。(分数:2.00)_解析:12.唐代文化取得的成就(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唐朝的文化,灿烂辉煌,在宗教和哲学、儒学和史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领域都取得显著成就。 (1)宗
9、教和哲学方面: 在唐代,许多外国宗教在唐传播开来。如袄教、摩尼教和景教,至唐时已颇盛。在唐代流行的主要宗教道教和佛教已有很大发展,佛教形成几支主要的宗派。哲学上,唐代朴素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有了重大发展,其中以柳宗元、刘禹锡为代表。韩愈、李翱的唯心主义思想也极具特色。 (2)儒学和史学: 儒学在唐代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统一儒学的形成以及儒学由汉学向宋学的转变。唐朝史学开创了国家正式开馆修史这一制度。唐代编修的正史有“唐八史”,此外,还有杜佑的通典与刘知几的史通等等。 (3)文学: 唐朝文学成就以诗歌最为发达。在唐初期,就有“唐初四杰”。在盛唐时期,是诗歌发展的繁荣期。诗歌的创作也出现了大批的优秀
10、人才,主题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了,大量诗人诗歌流传千古。传奇小说、俗讲和骈文也有所发展。 (4)艺术: 唐朝在艺术上的成就包括雕塑、绘画、书法、音乐和舞蹈。唐朝的雕塑以石雕和泥塑最为杰出,著名的敦煌千佛洞是其代表。绘画不仅名家辈出,而且在绘画的题材和内容、技术上也有很大的进步。书法异彩纷呈,名家众多。唐代舞蹈主要分为健舞和软舞,此外还有歌舞戏,宗教祭祀舞及节日时群众自娱性的踏歌舞等。 (5)科学技术: 天文学家一行和尚科学地测量了子午线,修订了大衍历。唐代医学分科较细,而且名医辈出,医学著作较多。雕版印刷术得以发明。土木结构的建筑已达到相当成熟的阶段。 总之,唐文化所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取得了
11、灿烂的辉煌成就,体现出了唐文化的兼收并蓄、气势恢宏。)解析:13.摊丁入亩的历史意义(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 年)宣布以康熙五十年的全国丁银额为准,以后额外增丁,不再征收丁银,从而把丁银额固定下来摊入田亩之中,即“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1)摊丁入亩是张居正“一条鞭法”的延续和发展,实行的也较彻底。它最终结束了我国历史上人丁地亩的双重征税标准,进一步简化了税收程序,使赋役一元化。 (2)使全国赋役负担达到某种合理、相对平均的分配,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耕农和一般无地贫民的负担,使得清初人口持续增长。 (3)摊丁入亩也相对减轻了人身依附,人们从事商业无
12、太多限制和负担,使清代中期的地租形态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转化,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总之,摊丁入亩是清王朝在总结以前历代王朝经验的基础上,依据自身实际而实施的重要赋税举措,是我国古代社会后期赋役制度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解析:三、论述题(总题数:1,分数:2.00)14.洋务派对时局的看法及变法主张(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洋务派对时局的看法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后,在政府高层内部形成一个政治派别洋务派。洋务派在中央主要包括以恭亲王訢、文祥为代表的满族官员,在地方则主要包括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汉族官员。 面临中
13、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曾、李、左等人看到了中国在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继承魏源的“师夷长技”的思想,并且极力把这一思想主张付诸实践。“外须和戎,内须变法”,概括了洋务派政治主张的两个基本点。“外须和戎”,主张通过外交谈判解决同外人的争端,避免武装对抗。洋务派认为,中外实力相差悬殊,若打仗,中国“即暂胜终必败”,遇到麻烦,应当“以理折之”。既反对不敢和外人争议的畏葸,又反对轻易和外人决裂的鲁莽。“以理折之”的原则是“守定和约”。“内须变法”,主要是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富强的成功经验,改变中国在军事上、经济上和科学技术上的落后状态,主张“借法自强”。他们认为国家实力是外交谈判的
14、基础,加强国家实力是抵制侵略、维护和平的前提。 (2)洋务派的变法主张 至 19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历时 30 多年的洋务运动兴起。洋务派从维护清朝稳固出发,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口号,开展了洋务运动。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洋务派对西方国家认识的逐步加深,洋务运动的重点有所不同。大体说来,60、70 年代,以“求强”为主,即适应战争和军事的需要,把重点放在训练新式军队和建设军事工业上。70、80 年代,在继续“求强”的同时,又提出了“求富”的主张,强调兴办近代民用企业,把“求强”和“求富”作为洋务事业的总体目标。 综上所述,洋务派在清廷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下,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先后打着“自强”和“求富”的口号,发起洋务运动,为挽救时局做了一番努力。洋务派对时局的看法是很中肯的,但是其变法主张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没有触及旧制度的根源。)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