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6 年全国联考在职公共卫生硕士(MPH)流行病学基础真题试卷及答案解析(总分:92.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40.00)1.病例对照研究主要用于( )。(分数:2.00)A.评价人群干预措施的效果B.探索疾病的病因C.证实疾病的病因D.用于了解疾病的自然史E.评价药物疗效2.在有关膀胱癌与吸烟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中,发现男性吸烟者膀胱癌发病率为 48010 万,不吸烟者为 24010 万,其相对危险度为( )。(分数:2.00)A.480B.0.0048C.24010 万D.2E.243.与病例对照研究比较,前瞻性队列研究最明显的优点是( )。(分
2、数:2.00)A.用于探讨疾病的发病因素B.疾病与病因的时间顺序关系明确C.适用于罕见病的病因研究D.有利于减少失访偏倚E.有利于判断因果联系4.流行病学实验研究最重要的优点是( )。(分数:2.00)A.随机化分组可使得实验组和对照组有相同的数量B.实验者可决定干预措施的方案C.可提高研究对象的依从性D.可以提高评价、预防和治疗等方面干预措施的正确性E.可以控制研究过程中各种非干预措施对研究结果的影响5.为了尽量减少偏倚,病例对照研究中最为理想的病例是( )。(分数:2.00)A.死亡病例B.重症病例C.新发病例D.现患病例E.治愈病例6.关于流行病学,说法正确的是( )。(分数:2.00)
3、A.从整体水平认识疾病和健康B.从细胞水平认识疾病和健康C.从群体水平认识疾病和健康D.从个体水平认识疾病和健康E.从分子水平认识疾病和健康7.在 1000 名被调查者中,80 人被查出 HBsAg 阳性,该调查正确的描述指标为( )。(分数:2.00)A.发病率B.罹患率C.感染率D.患病率E.续发率8.构成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分别是( )。(分数:2.00)A.传染源、宿主、传播途径B.传染源、传播途径、机体C.传染源、传播途径、环境D.传染源、传播途径、自然环境E.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9.决定传染病患者隔离期限长短的主要依据是( )。(分数:2.00)A.潜伏期B.前驱期C.传染期
4、D.临床症状期E.恢复期10.某一种新疗法可延长寿命,但不能治愈该病,因此,可能会出现( )。(分数:2.00)A.该病发病率增加B.该病发病率减少C.该病患病率增加D.该病患病率减少E.该病发病率和患病率都减少11.下列研究设计中,因果论证强度最弱的是( )。(分数:2.00)A.随机对照试验B.前瞻性队列研究C.回顾性队列研究D.病例对照研究E.生态学研究12.从方法学的角度来讲,队列研究属于( )。(分数:2.00)A.横断面研究B.观察性研究C.描述性研究D.实验性研究E.理论性研究13.为了评价食用碘盐对地方性甲状腺肿的预防效果,在某一社区的饮食中添加碘盐,同时在另一个社区不采取任何
5、措施,观察一段时间后比较两个社区地方性甲状腺肿发病差异,这样的研究属于( )。(分数:2.00)A.观察性研究B.生态趋势研究C.临床试验研究D.社区干预研究E.现况研究14.评价筛检工作效益的指标之一是阳性预测值,它是指( )。(分数:2.00)A.试验阴性者为患者的可能性B.试验阳性者为非患者的可能性C.试验阳性者为患者的可能性D.试验阴性者为非患者的可能性:E.试验与真实情况符合的可能性15.前瞻性队列研究与流行病学实验的根本区别是( )。(分数:2.00)A.是否人为控制研究条件B.是否设立对照组C.是否进行显著性检验D.是否在现场人群中进行E.是否检验病因假设16.药物治疗效果的评价
6、实验研究中,常常会采用双盲法收集资料,其目的主要是为了( )。(分数:2.00)A.减少选择偏倚B.符合伦理道德C.减少混杂偏倚D.增强资料的可比性E.减少信息偏倚17.观察性研究和实验研究的最根本区别是( )。(分数:2.00)A.研究的目的B.是否采用干预措施C.统计检验的效率D.研究中的偏倚E.研究所需的样本量18.评价一项筛检试验测量值和实际值可重复性的程度称为( )。(分数:2.00)A.真实性B.可靠性C.灵敏度D.特异度E.阳性预测值19.在以医院内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中,最容易出现的偏倚是( )。(分数:2.00)A.信息偏倚B.混杂偏倚C.错分偏倚D.回忆偏倚E.选择偏倚
7、20.验证干预措施效果的最可靠的方法是( )。(分数:2.00)A.患病率研究B.生态学研究C.病例对照研究D.抽样调查E.社区干预研究二、名词解释(总题数:10,分数:20.00)21.患病率(分数:2.00)_22.病死率(分数:2.00)_23.比值比(OR)(分数:2.00)_筛检_25.人院率偏倚(分数:2.00)_26.队列研究(分数:2.00)_27.归因危险度(AR)(分数:2.00)_28.效果指数(分数:2.00)_29.传染源(分数:2.00)_30.疫源地(分数:2.00)_三、填空题(总题数:10,分数:20.00)31.疾病的时间分布可以分为 1、 2 等类型。(分
8、数:2.00)填空项 1:_填空项 1:_32.如果某病在相当长时期内发病率(I)、病程(D)和患病率(P)都相当稳定时,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1。(分数:2.00)填空项 1:_33.评价筛检方法真实性的指标包括 1、 2 等指标。(分数:2.00)填空项 1:_填空项 1:_34.一定时期内,人群中因某病而死亡者与该病的患者数之比被称为 1。(分数:2.00)填空项 1:_35.前瞻性队列研究的研究对象为 1。(分数:2.00)填空项 1:_36.评价一项筛检试验测量值和实际值符合的程度称为 1。(分数:2.00)填空项 1:_37.在流行病学病因研究中,常见的偏倚有 1、 2、 3。(分数
9、:2.00)填空项 1:_填空项 1:_填空项 1:_38.某传染病的易感接触者中,在该病的最短潜伏期至最长潜伏期内发生新病例数频率被称为 1。(分数:2.00)填空项 1:_39.自病原体侵入机体到临床症状最早出现的一段时间称 1。(分数:2.00)填空项 1:_40.在某地区一周内进行了人群高血压的普查,可计算当地高血压的 1。(分数:2.00)填空项 1:_四、简答题(总题数:4,分数:12.00)41.区别发病率与患病率的重要性。(分数:2.00)_42.简述影响队列研究样本大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分数:2.00)_43.简述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与特点(至少说出三种传播途径)。(分数:
10、2.00)_在某工业染料职业人群中进行了关于职业暴露与膀胱癌的病例对照研究,其结果汇总如下:病例与对照均有职业暴露史共 40 对;病例与对照均无职业暴露史共 70 对;病例有职业暴露史对照无职业暴露史共 60对;病例无职业暴露史对照有职业暴露史共 30 对。(分数:6.00)(1).该研究是如何实施的?(分数:2.00)_(2).该研究方法的优点与缺点是什么?(分数:2.00)_(3).请分析评价该研究结果。(分数:2.00)_2006 年全国联考在职公共卫生硕士(MPH)流行病学基础真题试卷答案解析(总分:92.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40.00)1.
11、病例对照研究主要用于( )。(分数:2.00)A.评价人群干预措施的效果B.探索疾病的病因 C.证实疾病的病因D.用于了解疾病的自然史E.评价药物疗效解析:解析:病例对照研究可以同时研究多个因素与某种疾病的联系,特别适合于探索性病因研究。2.在有关膀胱癌与吸烟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中,发现男性吸烟者膀胱癌发病率为 48010 万,不吸烟者为 24010 万,其相对危险度为( )。(分数:2.00)A.480B.0.0048C.24010 万D.2 E.24解析:解析:相对危险度(RR)是暴露组的危险度与对照组的危险度之比,故本题中 RR=(48010 万)(24010 万)=203.与病例对照研
12、究比较,前瞻性队列研究最明显的优点是( )。(分数:2.00)A.用于探讨疾病的发病因素B.疾病与病因的时间顺序关系明确C.适用于罕见病的病因研究D.有利于减少失访偏倚E.有利于判断因果联系 解析:解析: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由于病因发生在前,疾病发生在后,因果现象发生的时间顺序上合理,加之偏倚较少,又可直接计算各项测量疾病危险关联的指标,故其检验病因假说的能力较强,有利于判断因果关系。A、C 和 D 选项均为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4.流行病学实验研究最重要的优点是( )。(分数:2.00)A.随机化分组可使得实验组和对照组有相同的数量B.实验者可决定干预措施的方案 C.可提高研究对象的依从性D.可
13、以提高评价、预防和治疗等方面干预措施的正确性E.可以控制研究过程中各种非干预措施对研究结果的影响解析:解析:流行病学的基本方法是观察研究和实验研究。观察是在不干预、自然的情况下认识自然现象的本来面目,描述现状,分析规律;而实验则是采用一些人为方法改变自然现象,从而使一些本来在自然情况下并不显露的现象显示出来。因此它最重要的优点是可以实施干预。5.为了尽量减少偏倚,病例对照研究中最为理想的病例是( )。(分数:2.00)A.死亡病例B.重症病例C.新发病例 D.现患病例E.治愈病例解析:解析:病例对照研究的病例组应选取现患病例,而在现患病例中,新发病例可以避免检出征候偏倚、奈曼偏倚、时间效应偏倚
14、和回忆偏倚等。6.关于流行病学,说法正确的是( )。(分数:2.00)A.从整体水平认识疾病和健康B.从细胞水平认识疾病和健康C.从群体水平认识疾病和健康 D.从个体水平认识疾病和健康E.从分子水平认识疾病和健康解析:解析: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因此它是从群体水平来认识疾病和健康的。7.在 1000 名被调查者中,80 人被查出 HBsAg 阳性,该调查正确的描述指标为( )。(分数:2.00)A.发病率B.罹患率C.感染率 D.患病率E.续发率解析:解析: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疾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
15、。感染率是指在某个时间内能检查的整个人群样本中,某疾病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患病率也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疾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续发率也称二代发病率,指在一个家庭、病房、集体宿舍、托儿所、幼儿园班组中第 1 个病例发生后,在该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因受其感染而发病的续发病例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本题中被查出 HBsAg 阳性只能说明这80 人感染了乙肝病毒,因此选 C。8.构成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分别是( )。(分数:2.00)A.传染源、宿主、传播途径B.传染源、传播途径、机体C.传染源、传播途径、环境D.传染源、传播途径、自然环境
16、E.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解析:解析: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分别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全过程;人群易感性是指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9.决定传染病患者隔离期限长短的主要依据是( )。(分数:2.00)A.潜伏期 B.前驱期C.传染期D.临床症状期E.恢复期解析:解析:潜伏期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至最早出现临床症状的这段时间。若潜伏期时间的隔离期限过后仍未出现临床症状,则可确定该人未感染该传染病。故隔离期限的主要依据是潜伏期的长短。10.某一种
17、新疗法可延长寿命,但不能治愈该病,因此,可能会出现( )。(分数:2.00)A.该病发病率增加B.该病发病率减少C.该病患病率增加 D.该病患病率减少E.该病发病率和患病率都减少解析:解析: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患病率也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是指某特定时见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这种新疗法不能减少或增加新病例的频率,但可以推迟病患的死亡时间从而增加了患病人数,因而增加患病率。11.下列研究设计中,因果论证强度最弱的是( )。(分数:2.00)A.随机对照试验B.前瞻性队列研究C.回顾性队列研究D.病例对照研究E.生态学研究 解析:解析:一般而言在因
18、果论证强度上,实验性研究大于观察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大于描述性研究,有对照的研究大于无对照的研究,以个体为单位的研究大于以群体为单位的研究。生态学研究是描述性研究的一种类型。它是在群体的水平上研究某种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以群体为观察和分析的单位,通过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状况与疾病的频率,分析该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BCD 均属分析性研究。12.从方法学的角度来讲,队列研究属于( )。(分数:2.00)A.横断面研究B.观察性研究 C.描述性研究D.实验性研究E.理论性研究解析:解析:队列研究是将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及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其各自的结局,比较不同亚组之间结局
19、频率的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子与结局之间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因为队列研究未对研究对象实施人为干预,故属于观察性研究。13.为了评价食用碘盐对地方性甲状腺肿的预防效果,在某一社区的饮食中添加碘盐,同时在另一个社区不采取任何措施,观察一段时间后比较两个社区地方性甲状腺肿发病差异,这样的研究属于( )。(分数:2.00)A.观察性研究B.生态趋势研究C.临床试验研究D.社区干预研究 E.现况研究解析:解析: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研究和实验研究,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观察研究不实施人为干预,而实验研究对研究对象实施人为干预。本题中的研究对研究对象实施了人为干预,故为实验研究,排除
20、 ABE。又由于此干预非临床干预,排除 C。14.评价筛检工作效益的指标之一是阳性预测值,它是指( )。(分数:2.00)A.试验阴性者为患者的可能性B.试验阳性者为非患者的可能性C.试验阳性者为患者的可能性 D.试验阴性者为非患者的可能性:E.试验与真实情况符合的可能性解析:解析:阳性预测值是指筛检试验阳性者患目标疾病的可能性。阴性预测值是指筛检试验阴性者不患目标疾病的可能性。15.前瞻性队列研究与流行病学实验的根本区别是( )。(分数:2.00)A.是否人为控制研究条件 B.是否设立对照组C.是否进行显著性检验D.是否在现场人群中进行E.是否检验病因假设解析:解析: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观
21、察研究和实验研究,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观察研究不实施人为干预,而实验研究对研究对象实施人为干预。本题中前瞻性队列研究为观察性研究,流行病学实验属于实验研究,两者最根本的区别是是否人为控制研究条件,实施干预。16.药物治疗效果的评价实验研究中,常常会采用双盲法收集资料,其目的主要是为了( )。(分数:2.00)A.减少选择偏倚B.符合伦理道德C.减少混杂偏倚D.增强资料的可比性E.减少信息偏倚 解析:解析:双盲法是研究对象和给予干预或结局评估的研究人员均不了解试验分组情况,而是研究设计者来安排和控制全部试验,这样能够减少研究人员由于事先知道分组情况而在调查结果中出现系统误差产生的偏倚,即信息偏倚。
22、17.观察性研究和实验研究的最根本区别是( )。(分数:2.00)A.研究的目的B.是否采用干预措施 C.统计检验的效率D.研究中的偏倚E.研究所需的样本量解析:解析: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研究和实验研究,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观察研究不实施人为干预,而实验研究对研究对象实施人为干预。18.评价一项筛检试验测量值和实际值可重复性的程度称为( )。(分数:2.00)A.真实性B.可靠性 C.灵敏度D.特异度E.阳性预测值解析:解析:可靠性也称信度、精确度或可重复性,是指在相同条件下用某种测量工具重复测量同一受试者时获得相同结果的稳定程度。19.在以医院内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中,最容易出现的偏
23、倚是( )。(分数:2.00)A.信息偏倚B.混杂偏倚C.错分偏倚D.回忆偏倚E.选择偏倚 解析:解析:病例对照研究中常因未能随机抽样,故易产生选择偏倚,特别是在医院选择病例和对照时,更易产生。由于医院收治病人时有不同的选择,病人进医院时也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病种亦有不同入院条件,造成了不同的进入率,后者使病例组与对照组缺乏可比性。这使研究的病例或对照不能代表有关人群。20.验证干预措施效果的最可靠的方法是( )。(分数:2.00)A.患病率研究B.生态学研究C.病例对照研究D.抽样调查E.社区干预研究 解析:解析:验证干预措施效果的方法一定是实验研究,排除 ABCD,只有 E 为实验研究,其他
24、均为观察研究,故答案为 E。二、名词解释(总题数:10,分数:20.00)21.患病率(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患病率也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解析:22.病死率(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病死率是表示一定时期内,因该病死亡者在同期患该疾病的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解析:23.比值比(OR)(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比值比是病例对照研究中表示疾病与暴露之间关联强度的指标。它是指暴露者的疾病危险性为非暴露者的多少倍。)解析:筛检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是运用快速、简便的试验、检查或其他方法,将健康人群中那些可
25、能有病或缺陷,但表面健康的个体,同那些可能没病者鉴别开来。)解析:25.人院率偏倚(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入院率偏倚,也叫 Berkson 偏倚,当利用医院病人作为病例和对照时,由于对照是医院的某一部分病人,而不是全体目标人群的一个随机样本;又由于病例只是该医院或某些医院的特定病例,因为病人对医院及医院对病人双方都有选择性,所以作为病例组的病例也不是全体病人的随机样本,因而难免产生偏倚,特别是因为各种疾病的入院率不同导致病例组与对照组某些特征上的系统差异。)解析:26.队列研究(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队列研究是将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及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
26、亚组,追踪其各自的结局,比较不同亚组之间结局频率的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子与结局之间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解析:27.归因危险度(AR)(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归因危险度又叫特异危险度、危险度差和超额危险度,是暴露组发病率与对照组发病率相差的绝对值,它表示危险特异地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解析:28.效果指数(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效果指数是疫苗随机双盲现场试验结果的常用流行病学效果评价指标,计算公式为: )解析:29.传染源(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包括传染病的
27、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解析:30.疫源地(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疫源地是指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四周播散所能波及的范围,即可能发生新病例和新感染的范围。)解析:三、填空题(总题数:10,分数:20.00)31.疾病的时间分布可以分为 1、 2 等类型。(分数:2.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短期波动)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季节性)解析:解析:时间分布是对某一地区人群中发生的一种疾病按时间的变化进行描述,以检查可能病因因素与该病的关系。短期波动又称时点流行,是以日、周、月计数的短期观察数据。疾病的季节性是指疾病每年在一定季节内呈现发病率升高的
28、现象。周期性是指疾病发生频率经过一个相当规律的时间间隔,呈现规律性变动的状况。长期趋势也称长期变异,是对疾病动态的连续数年乃至数十年的观察,在这个长时间内观察探讨疾病的病原体、临床表现、发病率、死亡率等的变化或它们同时发生的变化情况。32.如果某病在相当长时期内发病率(I)、病程(D)和患病率(P)都相当稳定时,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1。(分数:2.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P=ID)解析:解析:当某地某病的发病率和该病的病程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稳定时,患病率、发病率和病程三者的关系是:患病率(P)=发病率(I)病程(D)。33.评价筛检方法真实性的指标包括 1、 2 等指标。(
29、分数:2.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灵敏度与假阴性率)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特异度与假阳性率)解析:解析:真实性亦称效度,指测量值与实际值相符合的程度,故又称准确性。用于评价真实性的指标有:灵敏度与假阴性率、特异度与假阳性率、正确指数、似然比和符合率。 灵敏度即实际有病而按该筛检试验的标准被正确地判断为有病的百分比;假阴性率是指实际有病,根据筛检试验被确定为无病的百分比;特异度即实际无病按该诊断标准被正确地判为无病的百分比;假阳性率即实际无病,但根据筛检被判为有病的百分比;正确指数是灵敏度与特异度之和减去 1,表示筛检方法发现真正病人与非病人的总能力;似然比即有病者中得
30、出某一筛检试验结果的概率与无病者得出这一概率的比值。34.一定时期内,人群中因某病而死亡者与该病的患者数之比被称为 1。(分数:2.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病死率)解析:解析:病死率是表示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所占的比例。35.前瞻性队列研究的研究对象为 1。(分数:2.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尚未出现研究结局的人群)解析:解析:前瞻性队列研究是队列研究的基本形式,研究对象的分组是根据研究对象现时的暴露状况而定的,此时研究的结局还没有出现,需要前瞻观察一段时间才能得到的设计模式。36.评价一项筛检试验测量值和实际值符合的程度称为 1。
31、(分数:2.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真实性)解析:解析:真实性亦称效度,指测量值与实际值相符合的程度,故又称准确性。37.在流行病学病因研究中,常见的偏倚有 1、 2、 3。(分数:2.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选择偏倚)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信息偏倚)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混杂偏倚)解析:解析:选择偏倚是在研究对象的选取过程中,由于选取方式不当,导致入选对象与未入选对象之间存在系统差异而产生的偏倚;信息偏倚又称测量偏倚或观察偏倚,是来自于测量或资料收集方法的问题,使得获取的资料存在系统误差产生的偏倚;混杂偏倚是指暴露因素与疾病发生的相关(关联
32、)程度受到其他因素的歪曲或干扰而产生的偏倚。38.某传染病的易感接触者中,在该病的最短潜伏期至最长潜伏期内发生新病例数频率被称为 1。(分数:2.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续发率)解析:解析:续发率也称二代发病率,指在一个家庭、病房、集体宿舍、托儿所、幼儿园班组中第 1 个病例发生后,在该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因受其感染而发病的续发病例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39.自病原体侵入机体到临床症状最早出现的一段时间称 1。(分数:2.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潜伏期)解析:解析:潜伏期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至最早出现临床症状的这段时间。4
33、0.在某地区一周内进行了人群高血压的普查,可计算当地高血压的 1。(分数:2.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患病率)解析:解析:患病率也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四、简答题(总题数:4,分数:12.00)41.区别发病率与患病率的重要性。(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患病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患病率取决于两个因素,即发病率和病程。因此患病率的变化可反映出发病率的变化或疾病结果的变化或两者兼有。患病率如同一个蓄水池,而发病率则为其流入量。)解
34、析:42.简述影响队列研究样本大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一般人群(对照人群)中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 p 0 :在暴露组发病率 p 1 p 0 ,且在一定的条件下,p 0 越接近 05,则所需样本量就越大。 (2)暴露组与对照组人群发病率之差:用p 1 表示暴露组人群的发病率,用一般人群发病率 p 0 代替对照组人群发病率,d=p 1 -p 0 为两组人群发病率之差,d 值越大,所需样本量越小。如果暴露组人群发病率 p 1 不能获得,可设法取得其相对危险度(RR)的值,由式 p 1 =RRp 0 ,可求得 p 1 。 (3)要求的显著性水平:即检验假设时
35、的第类错误(假阳性错误)仅 值。要求假阳性错误出现的概率越小,所需样本量越大。通常取 =005 或 001,取001 时所需样本量较取 005 时大。 (4)效力:效力又称把握度(1-), 为检验假设时出现第类错误的概率,而 1- 为检验假设时能够避免假阴性的能力,即效力。若要求效力(1-)越大,即 值越小,则所需样本量越大。通常取 为 010,有时用 020。)解析:43.简述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与特点(至少说出三种传播途径)。(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经空气传播(经飞沫传播;经飞沫核传播;经尘埃传播): 传播广泛,发病率高; 冬春季节高发; 少年儿童多见; 在未经免疫
36、预防的人群中,发病呈现周期性; 居住拥挤和人口密度大的地区高发。 (2)经水传播:经饮用水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为: 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有饮用同一水源史; 除哺乳婴儿外,无职业、年龄及性别的差异; 如水源经常受污染,则病例长期不断; 停用污染源或采取消毒、净化措施后,暴发或流行即可平息。经疫水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为: 病人有接触疫水史; 发病有地区、季节、职业分布特点; 大量易感人群进入疫区,可引起暴发或流行; 加强个人防护、对疫水采取措施等可控制疾病的发生。 (3)经食物传播: 病人有食用相同食物的历史,不进食者不发病; 患者的潜伏期短,一次大量污染可致暴发流行; 停止供应污染食物,
37、暴发或流行即可平息。 (4)经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 一般很少造成流行,多以散发为主,但可形成家庭及同住者间的传播; 流行过程缓慢,无明显的季节性; 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方及卫生习惯不良的人群中发病较多; 加强对传染源的管理及严格消毒制度后,可减少病例的发生。 (5)经节肢动物传播(机械携带;生物性传播): 地区性:病例的分布与传播该病的节肢动物的分布一致; 季节性:发病率升高与节肢动物的活动季节相一致; 职业及年龄分布特点:从事特殊职业的人群发病多,如森林脑炎多见于伐木工人; 一般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传播。 (6)经土壤传播。 (7)医源性传播:一是易感者在接受检查或治疗时由污
38、染的器械导致的疾病的传播;二是由于输血或所使用的生物制品和药品遭受污染而造成的传播。 (8)垂直传播:经胎盘传播;上行性传播;分娩时传播。)解析:在某工业染料职业人群中进行了关于职业暴露与膀胱癌的病例对照研究,其结果汇总如下:病例与对照均有职业暴露史共 40 对;病例与对照均无职业暴露史共 70 对;病例有职业暴露史对照无职业暴露史共 60对;病例无职业暴露史对照有职业暴露史共 30 对。(分数:6.00)(1).该研究是如何实施的?(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将该工业染料职业人群中抽取 200 个患有膀胱癌的病例,另外按 1:1 的比例对200 个病例匹配年龄、性别等相似的未患有膀胱癌的人群进行匹配,形成 200 对病例与对照。统计这 200对研究对象的暴露情况,整理资料,分别计算均有职业暴露史、均无职业暴露史、病例有职业暴露史对照无职业暴露史和病例无职业暴露史对照有职业暴露史的对数。)解析:(2).该研究方法的优点与缺点是什么?(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 特别适用于罕见病的研究,有时往往是罕见病病因研究的唯一选择,因为病例对照研究不需要太多的研究对象; 相对更省力、省钱、省时间,并且较易于组织实施; 该方法不仅应用于病因的探讨,而且广泛应用于许多方面,如疫苗免疫学效果的考核及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