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题模拟 15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第一部分 选择题(总题数:0,分数:0.00)二、单项选择题(总题数:30,分数:30.00)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客观条件是_(分数:1.00)A.阶级斗争的爆发B.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C.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出现D.工业革命2.世界观指的是_(分数:1.00)A.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B.人们对人类思维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C.人们对生活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D.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3.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_(分数:1.00)A.运动B.认识C.静止D.发展4.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_(分数:1.00)A.对世界是否具有辩证统一性的不同回答B.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C.对思维和存在辩证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D.对世界是否普遍联系和发展的不同回答5.下面不属于量变与质变辩证统一关系的是_(分数:1.00)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B.质变是量变的最终目的C.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D.量变与质变相互渗透6.“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_(分数:1.00)A.要注意分析矛盾的普遍性B.要注意分析矛盾的特殊性C.要承认事物的客观性D.要注意分析矛盾的主次7.马克思指出:“人们绝不是首先处在这种对外界物的理论关系中。而是积极地
3、活动,通过活动来取得一定的外界物,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因此,他们是从生产开始的)。”这句话表明了_(分数:1.00)A.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B.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C.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D.主体和客体的对立关系8.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包括_(分数:1.00)A.感觉、知觉、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概念、判断、推理D.感觉、概念、判断9.真理的价值具体表现在它的功能上,下列不属于真理的价值功能的是_(分数:1.00)A.真理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B.真理具有教育和激励的功能C.真理具有再认识的功能D.真理具有主导实践和认识的功能10.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必须通过_(分数:1.00)A.思想
4、斗争和说理斗争B.各种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C.先进思想战胜落后思想D.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11.根据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我们可以把社会意识划分为_(分数:1.00)A.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B.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C.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D.阶层意识和阶级意识12.以宏观的经济运行形式为基础,形成的依次更替的三种社会形态指的是_(分数:1.00)A.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奴隶社会B.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C.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D.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自由社会13.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它是_(分数:1.00)A.一般的经济斗争B.单纯的思想斗争C.一般的
5、政治斗争D.旨在夺取国家政权的斗争14.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生产该种商品的_(分数:1.00)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劳动生产率C.个别劳动时间D.必要劳动时间15.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_(分数:1.00)A.劳动力成为商品B.货币在流通中发生了价值增殖C.货币投入流通的目的是为了带来剩余价值D.货币可以购买到生产资料16.产业资本循环的决定性阶段是_(分数:1.00)A.流通阶段B.购买阶段C.销售阶段D.生产阶段17.在资本各形态中,能够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是_(分数:1.00)A.货币资本B.生产资本C.借贷资本D.商品资本18.资本循环所经历的时间指的是_(分数:1.00)A.劳
6、动时间和流通时间B.劳动时间和销售时间C.生产时间和销售时间D.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19.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实现的条件下,第一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的总价值应等于_(分数:1.00)A.两大部类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总和B.两大部类消耗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总和C.第二部类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总和D.第二部类消耗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总和20.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_(分数:1.00)A.价值转移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C.生产资料转移过程和剩余价值转移过程的统一D.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21.年剩余价值率是_(分数:1.00)A.剩余价值与总资本之比B.一年内剩余价值总量与一
7、年预付总资本之比C.一年内剩余价值总量与一年预付可变资本数量之比D.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价值量之比22.资本主义企业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是指_(分数:1.00)A.不变资本的价值、可变资本的价值与剩余价值之和B.不变资本的价值和可变资本的价值之和C.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价值之和D.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23.超额利润反映的是_(分数:1.00)A.产业资本与商业资本的关系B.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关系C.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的关系D.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24.在资本主义社会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职能资本指的是_(分数:1.00)A.商业资本B.产业资本C.运营资本D.借贷资本25.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大
8、体可分为_(分数:1.00)A.国内垄断和国际垄断两个阶段B.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两个阶段C.垄断资本主义和非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D.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2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_(分数:1.00)A.对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反映B.资产阶级自觉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产物C.资本主义国家力量逐渐增强的表现D.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加剧的必然结果27.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_(分数:1.00)A.无产阶级革命B.资产阶级革命C.封建贵族革命D.广大农民革命28.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的根本保证是_(分数:1.00)A.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创新B.创
9、造出前所未有的高水平的劳动生产率C.人的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D.社会制度的和谐完善29.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_(分数:1.00)A.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B.工人阶级民主C.人民当家作主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30.下列关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关系的表述,错误的是_(分数:1.00)A.二者互相促进B.二者相辅相成C.远大理想是共同理想的奋斗目标D.二者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三、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0,分数:20.00)31.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古典经济学存在严重缺陷和错误,表现在_(分数:2.00)A.把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看成自然规律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B.把资本主义制度看成
10、符合人性的、永恒不变的制度的观点C.价值理论中的矛盾和混乱D.抽象人本主义理性支配世界的唯心主义观点32.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_(分数:2.00)A.规定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B.保持事物相对稳定,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前提C.矛盾双方互相吸引,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D.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实现事物的质变33.下列各项中,能够正确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_(分数:2.00)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B.感性认识是在理性认识指导下进行的C.感性认识可以自然而然地上升到理性认识D.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34.唯物史观认为,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因素有_(分数:
11、2.00)A.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B.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C.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D.文化35.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竞争主要有_(分数:2.00)A.垄断与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B.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C.非垄断企业之间的自由竞争D.垄断组织的内部竞争36.资本主义社会的通货膨胀表现为_(分数:2.00)A.纸币取代金属货币流通B.物价上涨C.纸币发行量大大超过流通中所需金属货币量D.纸币增值37.下列关于商品的价值量的说法,正确的有_(分数:2.00)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B.与生产该产品的部门劳动生产率成反比C.复杂劳动换算为多倍的简单劳动计量D.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38.资本主
12、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主要目标包括_(分数:2.00)A.保持币值和物价稳定B.实现充分就业C.促进国际国内收支的大体平衡D.保持经济稳定和一定程度的经济增长39.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作用表现在_(分数:2.00)A.创造物质财富B.创造精神财富C.摆脱一切制约和束缚D.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40.共产主义社会将消灭的三大差别包括_(分数:2.00)A.干部和群众的差别B.城乡差别C.工农差别D.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四、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总题数:0,分数:0.00)五、简答题(总题数:5,分数:30.00)41.试述如何把握否定之否定规律,坚持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的原理
13、,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分数:6.00)_4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分数:6.00)_43.简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分数:6.00)_44.什么是利息?它的本质和来源又是什么? (分数:6.00)_45.简述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的认识。 (分数:6.00)_六、论述题(总题数:2,分数:20.00)46.试述社会改革的实质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分数:10.00)_47.试述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 (分数:10.00)_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题模拟 15 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
14、间:90 分钟)一、第一部分 选择题(总题数:0,分数:0.00)二、单项选择题(总题数:30,分数:30.00)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客观条件是_(分数:1.00)A.阶级斗争的爆发B.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 C.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出现D.工业革命解析:考点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客观条件 解析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2.世界观指的是_(分数:1.00)A.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B.人们对人类思维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C.人们对生活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D.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解析:考点 世界观 解析 世界观是人们对包括自
15、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3.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_(分数:1.00)A.运动 B.认识C.静止D.发展解析:考点 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解析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_(分数:1.00)A.对世界是否具有辩证统一性的不同回答B.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 C.对思维和存在辩证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D.对世界是否普遍联系和发展的不同回答解析:考点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解析 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5.下面不属于量变与质变
16、辩证统一关系的是_(分数:1.00)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B.质变是量变的最终目的 C.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D.量变与质变相互渗透解析:考点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关系 解析 量变与质变辩证统一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与质变相互渗透。6.“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_(分数:1.00)A.要注意分析矛盾的普遍性B.要注意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C.要承认事物的客观性D.要注意分析矛盾的主次解析:考点 矛盾的特殊性 解析 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只有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正确解决某一特殊矛盾的特殊方
17、法,即“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从而取得成功。7.马克思指出:“人们绝不是首先处在这种对外界物的理论关系中。而是积极地活动,通过活动来取得一定的外界物,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因此,他们是从生产开始的)。”这句话表明了_(分数:1.00)A.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 B.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C.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D.主体和客体的对立关系解析:考点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解析 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是指主体和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作用于客体,就是对客体的改造,也就是实践,通过这种改造,获得主体自身需要的满足。8.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包括_(分数:1.00)A.感觉、知觉、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概
18、念、判断、推理 D.感觉、概念、判断解析:考点 理性认识 解析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9.真理的价值具体表现在它的功能上,下列不属于真理的价值功能的是_(分数:1.00)A.真理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B.真理具有教育和激励的功能C.真理具有再认识的功能D.真理具有主导实践和认识的功能 解析:考点 真理的价值功能 解析 真理的价值功能:真理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真理具有再认识的功能;真理具有教育和激励的功能。10.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必须通过_(分数:1.00)A.思想斗争和说理斗争B.各种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C.先进思想战胜落后思想D.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解析:考点 社会意识
19、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解析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11.根据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我们可以把社会意识划分为_(分数:1.00)A.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B.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 C.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D.阶层意识和阶级意识解析:考点 社会意识 解析 从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来看,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12.以宏观的经济运行形式为基础,形成的依次更替的三种社会形态指的是_(分数:1.00)A.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奴隶社会B.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C.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D.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自由社会解析:考点 三种社会
20、形态 解析 以三种宏观的经济运行形式为基础,形成的依次更替的三种社会形态即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13.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它是_(分数:1.00)A.一般的经济斗争B.单纯的思想斗争C.一般的政治斗争D.旨在夺取国家政权的斗争 解析:考点 社会革命 解析 社会革命不是一般的经济斗争,也不是单纯的思想斗争,而且不是一般的政治斗争,而是指夺取国家政权的斗争。14.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生产该种商品的_(分数:1.00)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劳动生产率C.个别劳动时间D.必要劳动时间解析:考点 商品价值量 解析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15.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
21、提是_(分数:1.00)A.劳动力成为商品 B.货币在流通中发生了价值增殖C.货币投入流通的目的是为了带来剩余价值D.货币可以购买到生产资料解析:考点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解析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16.产业资本循环的决定性阶段是_(分数:1.00)A.流通阶段B.购买阶段C.销售阶段D.生产阶段 解析:考点 产业资本循环 解析 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阶段。17.在资本各形态中,能够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是_(分数:1.00)A.货币资本B.生产资本 C.借贷资本D.商品资本解析:考点 生产资本 解析 生产资本的不同构成部分,依据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
22、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个部分。18.资本循环所经历的时间指的是_(分数:1.00)A.劳动时间和流通时间B.劳动时间和销售时间C.生产时间和销售时间D.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解析:考点 资本循环 解析 资本循环要经历的时间是指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19.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实现的条件下,第一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的总价值应等于_(分数:1.00)A.两大部类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总和 B.两大部类消耗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总和C.第二部类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总和D.第二部类消耗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总和解析:考点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 解析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可以从(v+m)=c 这个基本实现条件引申出另
23、外两个实现条件:一个实现条件是(c+v+m)=c+c,即第一部类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的价值,应当等于两大部类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20.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_(分数:1.00)A.价值转移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C.生产资料转移过程和剩余价值转移过程的统一D.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解析:考点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解析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21.年剩余价值率是_(分数:1.00)A.剩余价值与总资本之比B.一年内剩余价值总量与一年预付总资本之比C.一年内剩余价值总量与一年预付可变资本数量之比 D.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价值量之比解析
24、:考点 年剩余价值率 解析 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数量的比率,它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殖程度。22.资本主义企业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是指_(分数:1.00)A.不变资本的价值、可变资本的价值与剩余价值之和 B.不变资本的价值和可变资本的价值之和C.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价值之和D.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解析:考点 商品的价值 解析 资本主义企业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W)包括三个部分:不变资本的价值(c),可变资本的价值(v),剩余价值(m),用公式表示:W=c+v+m。23.超额利润反映的是_(分数:1.00)A.产业资本与商业资本的关系B.生产价格与
25、价值的关系C.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的关系 D.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解析:考点 超额利润反映的经济关系 解析 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平均利润反映的是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资本主义关系,而超额利润则反映的是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的资本主义关系。24.在资本主义社会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职能资本指的是_(分数:1.00)A.商业资本 B.产业资本C.运营资本D.借贷资本解析:考点 商业资本 解析 商业资本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职能资本。25.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大体可分为_(分数:1.00)A.国内垄断和国际垄断两个阶段B.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两个阶段C.垄断资本主义和非垄断资本主义两
26、个阶段D.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 解析:考点 资本主义社会 解析 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2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_(分数:1.00)A.对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反映B.资产阶级自觉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产物C.资本主义国家力量逐渐增强的表现D.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加剧的必然结果 解析:考点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解析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归根到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结果,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加剧的必然结果。27.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_(分数:1.00)A.无产阶级革命 B.资产阶
27、级革命C.封建贵族革命D.广大农民革命解析:考点 无产阶级革命 解析 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28.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的根本保证是_(分数:1.00)A.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创新B.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高水平的劳动生产率 C.人的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D.社会制度的和谐完善解析:考点 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的根本保证 解析 共产主义社会的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人们的科技水平极大提高而实现的,从而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高水平的劳动生产率,这是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的根本保证。29.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_(分数:1.00)
28、A.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B.工人阶级民主C.人民当家作主 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析:考点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解析 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30.下列关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关系的表述,错误的是_(分数:1.00)A.二者互相促进B.二者相辅相成C.远大理想是共同理想的奋斗目标 D.二者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解析:考点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解析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机联系和统一。远大理想是现阶段共同理想的奋斗目标。三、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0,分数:20.00)31
29、.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古典经济学存在严重缺陷和错误,表现在_(分数:2.00)A.把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看成自然规律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 B.把资本主义制度看成符合人性的、永恒不变的制度的观点 C.价值理论中的矛盾和混乱 D.抽象人本主义理性支配世界的唯心主义观点解析:考点 古典经济学的缺陷和错误 解析 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古典经济学也存在严重的缺陷和错误,主要包括:把资本主义制度看成符合人性的、永恒不变的制度的观点;把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看成自然规律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价值理论中的矛盾和混乱等。32.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_(分数:2.00)A.规定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
30、势 B.保持事物相对稳定,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前提 C.矛盾双方互相吸引,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D.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实现事物的质变解析:考点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解析 选项 D 是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的表现。33.下列各项中,能够正确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_(分数:2.00)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是在理性认识指导下进行的 C.感性认识可以自然而然地上升到理性认识D.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解析:考点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解析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表现: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
31、认识相互渗透。一方面,任何感性认识都是在理性认识指导下进行的;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包含感性的成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材料为基础。34.唯物史观认为,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因素有_(分数:2.00)A.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B.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 C.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 D.文化 解析:考点 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因素 解析 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因素有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改革和革命、文化等。35.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竞争主要有_(分数:2.00)A.垄断与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 B.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C.非垄断企业之间的自由竞争 D.垄断组织的内部竞争 解析:考点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竞争 解析
32、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竞争大体有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与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非垄断企业之间的自由竞争等。36.资本主义社会的通货膨胀表现为_(分数:2.00)A.纸币取代金属货币流通B.物价上涨 C.纸币发行量大大超过流通中所需金属货币量 D.纸币增值解析:考点 对通货膨胀的理解 解析 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实际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发行过多,则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价值就相应减少,这时就会发生纸币贬值和物价随之上涨的现象,这种现象就叫通货膨胀。37.下列关于商品的价值量的说法,正确的有_(分数:2.00)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B.与生产该产品的部门劳
33、动生产率成反比 C.复杂劳动换算为多倍的简单劳动计量 D.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解析:考点 商品价值量相关的因素 解析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劳动的价值量的确定是把复杂劳动换算为多倍的简单劳动实现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38.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主要目标包括_(分数:2.00)A.保持币值和物价稳定 B.实现充分就业 C.促进国际国内收支的大体平衡 D.保持经济稳定和一定程度的经济增长 解析:考点 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目标 解析 资本主义国家
34、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主要目标,包括:保持经济的稳定和一定程度的经济增长,保持币值和物价的稳定,实现充分就业,保持国际国内收支的大体平衡等。39.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作用表现在_(分数:2.00)A.创造物质财富 B.创造精神财富 C.摆脱一切制约和束缚D.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解析:考点 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上的作用 解析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其作用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40.共产主义社会将消灭的三大差别包括_(分数:2.00)A.干部和群众的差别B.城乡差别 C.工农
35、差别 D.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 解析:考点 旧式分工的“三大差别” 解析 共产主义社会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就必须要实现人们完全摆脱旧式分工的束缚。这种旧式分工,在人类历史上突出表现为由工农分工、城乡分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所形成的“三大差别”,即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四、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总题数:0,分数:0.00)五、简答题(总题数:5,分数:30.00)41.试述如何把握否定之否定规律,坚持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的原理,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分数:6.00)_正确答案:()解析:首先,要坚信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社会主
36、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高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不要被一时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因暂时的挫折而动摇。其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有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要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保持清醒的头脑,准备克服各种困难,在曲折中开辟前进的道路。考点 否定之否定规律4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分数:6.00)_正确答案:()解析:(1)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是表面的、个别的、不深刻的,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2)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
37、内部联系的反映,是抽象的、间接的、相对稳定的,是深刻的,反映事物的全体和本质,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是相互区别的。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考点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43.简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分数:6.00)_正确答案:()解析: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人民群众推
38、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包括: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考点 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44.什么是利息?它的本质和来源又是什么? (分数:6.00)_正确答案:()解析:(1)利息就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2)本质:职能资本家通过使用借到的货币资本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平均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利润。利息就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平均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所以利息就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3)利息的来源归根结底是生产部门的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而利息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
39、工人的经济关系,又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同职能资本家之间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经济关系。 考点 关于利息的本质和来源45.简述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的认识。 (分数:6.00)_正确答案:()解析:根据已有的社会主义各国的实践经验,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中国共产党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社会主义事业要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的领导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立社会主
40、义的政治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 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对社会主义根本性质的科学概括,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 考点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的认识六、论述题(总题数:2,分数:20.00)46.试述社会改革的实质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社会改革的实质: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持续存在与发展或自我完善,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 社会改革推动社会
41、发展的作用: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社会改革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在社会经济、政治等社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 考点 社会改革的实质及作用47.试述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 (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按比例分配社会资源的要求,是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实现的。在价值
42、规律作用下,通过市场价格信号的波动,引导商品生产者把劳动和其他资源投向各个部门,从而实现由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但这种自发调节也有其局限性,即自发性、事后性、短期性等不利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方面。 (2)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商品生产者力求使自己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在市场上得到更多的利益。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改善和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这种作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商品生产者为了保持自己的优势,可能会保守生产经营中的一些机密,甚至可能人为地阻碍新技术的推广和经营管理的改善。 (3)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分化。实际经济生活中,不同的商品生产者在生产的主客观条件上差距很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然会出现商品生产者的分化,一些处于有利地位的商品生产者会在市场竞争中胜出,而另一些处于不利地位的商品生产者就可能亏本破产,导致商品生产经营者的贫富两极分化。商品生产者的分化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 考点 价值规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