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分类模拟题 24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40,分数:100.00)1.世界观是_(分数:2.50)A.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B.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C.人们对人类社会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D.人们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_(分数:2.50)A.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3.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_(分数:2.50)A.世界的本原是精神B.世界的本原是物质C.世界是统一的D.世界是发展的4.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
2、心主义的是_(分数:2.50)A.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B.存在就是被感知C.物是感觉的集合D.万物是“绝对精神”的体现5.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_(分数:2.50)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6.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_(分数:2.50)A.简单性、机械性、教条性、僵化性B.片面性、直观性、表面性、庸俗性C.片面性、不彻底性、抽象性、外在性D.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分数:2.50)A.广延性B.持续性C.客观实在性D.可知性8.“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
3、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这是一种_(分数:2.50)A.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9.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_(分数:2.50)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B.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C.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D.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10.空间是物质运动的_(分数:2.50)A.无限性和绝对性B.有限性和特殊性C.广延性和伸张性D.持续性和顺序性11.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了实践含义的是_(分数:2.50)A.实践是主体纯主观的精神性活动B.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世界的活动C.实践是主体应付外部环境的活动D.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
4、体的社会性物质活动1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_(分数:2.50)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B.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观点C.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观点D.唯物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13.下列各项属于主观臆想联系的是_(分数:2.50)A.江河污染影响人们的生活B.核泄漏事故危及人类的生存C.毁林导致生物物种的迅速减少D.彗星出现预示将要发生战争14.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_(分数:2.50)A.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D.事物存在范围的扩大1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涛包含的哲学道理是_(分数:2.
5、50)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16.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_(分数:2.50)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事物是发展变化的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7.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_(分数:2.50)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B.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C.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D.事物发展的趋向和走势18.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_(分数:2.50)A.原因和结果互相作用的规律B.否定之否定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D.对立统一规律19.唯物辩证法提供的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是_(分数:2
6、.50)A.普遍联系法B.阶级分析法C.矛盾分析法D.具体分析法20.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_(分数:2.50)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B.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C.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21.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其理论依据是_(分数:2.50)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22.“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强调的是_(分数:
7、2.50)A.要注重分析矛盾的同一性B.要注重分析矛盾的斗争性C.要注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D.要注重分析矛盾的普遍性23.在我国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的命题。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_(分数:2.50)A.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的联系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的联系D.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之间的联系24.在唯物辩证法看来,粮食同玉米、高粱、小麦之间的关系属于_(分数:2.50)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B.整体和局部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25.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体现了_(分数:2.
8、50)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统一26.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首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看到取得的成绩是主流,同时又不忽视支流。这是在哲学上坚持了_(分数:2.50)A.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的观点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观点C.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27.事物的质和量的区别在于_(分数:2.50)A.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B.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C.事物的质是单一的,事物的量是多
9、方面的D.事物的质是基本不变的,事物的量是经常变化的2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_(分数:2.50)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B.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D.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29.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_(分数:2.50)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B.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C.多种原因引起一个结果D.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30.“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是一种_(分数:2.50)A.相对主义观点B.辩证法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折中主
10、义观点31.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传统文化就必须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依据的哲学道理是_(分数:2.50)A.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原理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理C.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D.辩证的否定的原理32.循环论的错误在于_(分数:2.50)A.夸大了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特殊性B.夸大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C.夸大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D.夸大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连续性,否认了新旧事物之间的间断性33.有的哲学家说:在大风扬起的尘土旋涡里,没有任何一粒尘土的分布是偶然的。这是一种_(分数:2.50)A.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
11、义决定论的观点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34.下列选项中,具有可能性的是_(分数:2.50)A.水中捞月B.以砖磨镜C.水滴石穿D.心想事成35.真相和假象的区别在于_(分数:2.50)A.真相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B.真相是确定的,假象是不确定的C.真相是稳定的,假象是变动不居的D.真相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36.规律具有的两个特点是_(分数:2.50)A.主观性和个别性B.社会性和历史性C.稳定性和不变性D.客观性和普遍性37.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是_(分数:2.50)A.社会规律具有自觉性,自然规律具有盲目性B.社会规律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
12、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的,自然规律是自发地起作用的D.社会规律是不稳定的,自然规律是稳定不变的38.下列关于意识起源的正确说法是_(分数:2.50)A.意识是主观自生的B.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D.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39.“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_(分数:2.50)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是社会的产物D.意识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40.先设计工程图纸,然后按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一事实说明_(分数:2.50)A.意识在先,意识的产物在后B.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C.意识对物质有决定作用D.物
13、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分类模拟题 24 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40,分数:100.00)1.世界观是_(分数:2.50)A.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B.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C.人们对人类社会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D.人们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世界观的含义。世界观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人们对人和世界关系的总体把握。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B、C、D 三项都有失片面。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_(分数:2.50)A.理论和实
14、践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哲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自人类产生后,纷繁复杂的世界万物可归结为物质现象和意识现象两类。哲学要回答世界的本质问题这一重大问题,就必须说明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因此,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就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3.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_(分数:2.50)A.世界的本原是精神B.世界的本原是物质C.世界是统一的 D.世界是发展的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一元论的观点。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
15、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而二元论则相反,它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4.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_(分数:2.50)A.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B.存在就是被感知C.物是感觉的集合D.万物是“绝对精神”的体现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含义。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主张世界统一于精神。如 19 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把“绝对精神”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绝对精神”的体现,就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A、B、C 三项都属于主观
16、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5.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_(分数:2.50)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物主义哲学经历的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原子看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小物质单位。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则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高形态。6.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_(分数:2.50)A.简单性、机械性、教条性、僵化性B.片面性、直观性、
17、表面性、庸俗性C.片面性、不彻底性、抽象性、外在性D.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其局限性包括:(1)机械性,它将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企图用力学原理解释一切现象;(2)形而上学性,它将一切事物都看作彼此孤立的、在本质上不变化发展的;(3)直观性,它对待世界、认识都缺乏实践的观点;(4)不彻底性,它仅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分数:2.50)A.广延性B.持续性C.客观实在性 D.可知性解析:8.“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这是一种
18、_(分数:2.50)A.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关于运动的唯物辩证法观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承认物质绝对运动的同时,也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状态。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故选 B。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运动观将物质和运动相割裂,同时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诡辩论都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割裂,故 A、C、D 三项均可排除。9.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_(分数:2.50)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B.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 C
19、.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D.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运动观。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的运动观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唯心主义的运动观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故选 B。A、C 两项说的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不符题意,均可排除。10.空间是物质运动的_(分数:2.50)A.无限性和绝对性B.有限性和特殊性C.广延性和伸张性 D.持续性和顺序性解析:11.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了实践含义的是_(分数:2.50)A.实践是主体纯主观的精神性活动B.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世界的活动C.实践是主体应付外部环境的活动D.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物质活动 解析:解析 本题考
20、查的知识点是实践的含义。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故选 D。A、B 两项是唯心主义观点,C 项是实用主义观点。1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_(分数:2.50)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观点C.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观点D.唯物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解析:13.下列各项属于主观臆想联系的是_(分数:2.50)A.江河污染影响人们的生活B.核泄漏事故危及人类的生存C.毁林导致生物物种的迅速减少D.彗星出现预示将要发生战争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1、的。事物联系的客观性要求人们如实地从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反对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客观的真实的联系。“彗星出现”与“发生战争”之间不存在客观真实的联系,故选 D。A、B、C 各项中均为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14.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_(分数:2.50)A.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D.事物存在范围的扩大解析:1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涛包含的哲学道理是_(分数:2.50)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
22、发展的基本趋势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物辩证法关于发展的观点。发展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不断更替的运动变化过程。世界的发展是新事物不断取代旧事物的前进的过程,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抗的规律。正如题干中象征新事物的“千帆”竞发、“万木”争春、“新叶”“后波”必将取代象征旧事物的“沉舟”“病树”“陈叶”“前波”。16.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_(分数:2.50)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事物是发展变化的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解析:17.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_(分数:2.50)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B.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
23、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D.事物发展的趋向和走势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意义。唯物辩证法是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一系列其他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范畴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18.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_(分数:2.50)A.原因和结果互相作用的规律B.否定之否定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D.对立统一规律 解析:19.唯物辩证法提供的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是_(分数:2.50)A.普遍联系法B.阶级分析法C.矛盾分
24、析法 D.具体分析法解析:20.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_(分数:2.50)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B.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C.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就是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矛盾的一方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根据题意应选 C。21.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其理论依据是_(分数:2.50)A.矛盾的
25、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掌握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具体而言,首先,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本国人民的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这是第一位的;其次,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必须坚持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的对外开放;最后,我们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积极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从而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
26、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22.“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强调的是_(分数:2.50)A.要注重分析矛盾的同一性B.要注重分析矛盾的斗争性C.要注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D.要注重分析矛盾的普遍性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只有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正确解决某一特殊矛盾的特殊方法,正如题干中所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23.在我国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的命题。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_(分数:2.50)A.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的联系C.矛盾的同一性和
27、斗争性之间的联系D.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之间的联系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如果割裂了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联系,就会导致“白马非马”的诡辩命题。24.在唯物辩证法看来,粮食同玉米、高粱、小麦之间的关系属于_(分数:2.50)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整体和局部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解析:25.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体现了_(分数:2.50)A.矛盾
28、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统一解析:26.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首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看到取得的成绩是主流,同时又不忽视支流。这是在哲学上坚持了_(分数:2.50)A.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的观点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观点C.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
29、略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抓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题干所述即为具体表现。27.事物的质和量的区别在于_(分数:2.50)A.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B.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C.事物的质是单一的,事物的量是多方面的D.事物的质是基本不变的,事物的量是经常变化的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事物的质和量的区别。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
30、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特定的质就是特定事物的存在本身,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质;量的规定性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事物的量是多方面的,同一事物可有不同的量。故选A。B、C、D 三项表述均有失片面。2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_(分数:2.50)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B.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D.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解析:29.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_(分数:2.50)A.矛盾双方在一
31、定条件下相互转化B.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C.多种原因引起一个结果D.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的应用。质变必须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质变必须由量变规定其性质和方向。在事物的量变过程中,存在着两种相反的量变的彼此较量。两种相反力量的此消彼长,不仅是质变的基础,而且决定着质变的性质和方向。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因此,我们对消极腐败的东西必须要提高警惕,防微杜渐。30.“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是一种_(分数:2.50)A.相对主义观点B.辩证法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D.折中主义观点解析:31.要建设社会主义
32、先进文化,对传统文化就必须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依据的哲学道理是_(分数:2.50)A.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原理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理C.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D.辩证的否定的原理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否定什么和肯定什么,批判什么和继承什么,都要从实际出发,进行具体分析,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32.循环论的错误在于_(分数:2.50)A.夸大了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特殊性B.夸大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C.夸大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否认了
33、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D.夸大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连续性,否认了新旧事物之间的间断性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循环论的观点。循环论片面夸大事物发展曲折性、回复性的一面,把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都看作简单的周而复始,从根本上否认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前进性。循环论割裂了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33.有的哲学家说:在大风扬起的尘土旋涡里,没有任何一粒尘土的分布是偶然的。这是一种_(分数:2.50)A.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解析:解析 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机械决定论的观点。机械决定论割裂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
34、,把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看成必然的,否认偶然性的存在。题干所述将偶然性也当成了必然性,这表面上抬高了必然性,实则将必然性降低为偶然性,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的错误观点。34.下列选项中,具有可能性的是_(分数:2.50)A.水中捞月B.以砖磨镜C.水滴石穿 D.心想事成解析:35.真相和假象的区别在于_(分数:2.50)A.真相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B.真相是确定的,假象是不确定的C.真相是稳定的,假象是变动不居的D.真相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解析:36.规律具有的两个特点是_(分数:2.50)A.主观性和个别性B.社会性和历史性C.稳定性和不变性D.客观性和普遍
35、性 解析:37.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是_(分数:2.50)A.社会规律具有自觉性,自然规律具有盲目性B.社会规律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的,自然规律是自发地起作用的 D.社会规律是不稳定的,自然规律是稳定不变的解析:38.下列关于意识起源的正确说法是_(分数:2.50)A.意识是主观自生的B.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D.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起源问题。从意识的起源来说,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的长期演化和发展,产生了人的意识。意识并非是主观自生的,故 A 项错误。C
36、、D 两项都是意识的本质所包括的内容,均可排除,故 B 项正确。39.“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_(分数:2.50)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D.意识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本质。从起源说,人类意识是社会性的劳动创造的。有些从小就离开社会群体的狼孩、熊孩,尽管有人脑。也对客观事物进行反映,但由于脱离了社会群体,没有接受和使用语言的能力,也不能产生意识。因此,意识是社会的产物,这是意识本质的一个方面。40.先设计工程图纸,然后按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一事实说明_(分数:2.50)A.意识在先,意识的产物在后B.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C.意识对物质有决定作用D.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创造性;(3)意识活动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4)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题干所述即体现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