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9-1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多项选择题(总题数:38,分数:100.00)1.社会存在包括_(分数:3.00)A.地理环境B.人口因素C.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D.国家政治制度2.下列各项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有_(分数:3.00)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D.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原理3.地理环境对生产发展的影响体现在_(分数:3.00)A.它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生产率的高低B.它制约一个国家生产部门的分布C.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
2、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D.它制约着一个国家生产发展的潜力和前景4.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_(分数:3.00)A.它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B.它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C.它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D.它可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5.下列各项正确反映人对地理环境的依赖关系的有_(分数:3.00)A.地理环境的优劣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存的场所C.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产建设的自然资源D.地理环境的好坏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6.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_(分数:3.00)A.人口状况的优劣不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B.人口生产
3、的社会形式受生产方式性质的制约C.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D.人口生产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7.下列各项正确说明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的有_(分数:3.00)A.人口密度的大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人口增长的快慢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C.人口状况的优劣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D.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8.下列各项正确说明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之间的区别的有_(分数:4.00)A.前者错综复杂,后者简单清晰B.前者不定型、不系统,后者已经系统化、理论化C.前者是社会意识的低级层次,后者是社会意识的高级层次D.前者是在日常生活中自发形成的,后者以相对稳定的形式反映社会存在9.生产方式在社会
4、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_(分数:2.50)A.它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B.它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C.它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D.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10.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的主要表现有_(分数:2.50)A.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B.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C.社会意识受反映者(意识主体)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影响和制约,而反映者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由人们的社会存在中的地位决定的D.社会意识没有任何独立性,完全依赖于社会存在11.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有一组是全部属于意识形态的,一组是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的,它们分别是_(分数:2
5、.50)A.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宗教B.政治思想、逻辑学、哲学C.法律思想、语言学、艺术D.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1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_(分数:2.50)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D.社会存在反作用于社会意识13.下列说法中,体现社会意识反作用的有_(分数:2.50)A.在我国的改革开放中有资本主义思想的渗透B.传统的轻商观念阻碍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C.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坚定了人们社会主义的信念D.“三讲”教育活动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14.下列各项属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表现的有_(分数:2.50)A.社会意识与社
6、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B.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C.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D.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15.下列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因素的有_(分数:2.50)A.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B.经济管理、分工协作、预测决策C.基础教育、职业教育D.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16.下列各项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的有_(分数:2.50)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B.运筹性的综合因素C.社会关系因素D.渗透性因素17.在现代化生产中,劳动资料包括十分复杂的内容。下列各项属于劳动资料的内容的有_(分数:2.50)A.生产的动力系统B.自动控制系统C.信息传递系统D.地下各种矿1
7、8.生产力系统中的准备性因素_(分数:2.50)A.是生产力的独立因素B.是生产力的独有因素C.其作用在于为继承和发展生产力作准备D.主要指教育19.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_(分数:2.50)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C.产品的分配方式D.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20.在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已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其表现有_(分数:2.50)A.科学技术已成为把生产力各要素结合成为一个整体的重要因素B.由科学技术因素造成的劳动生产率越来越高C.由科学技术因素造成的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D.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日益缩短2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具体表
8、现有_(分数:2.50)A.生产力的任何变化都会立即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B.生产力的活跃性决定生产关系不具有相对稳定性C.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D.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22.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的基本内容的是_(分数:2.50)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C.生产力与政治体制的矛盾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23.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表现有_(分数:2.50)A.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B.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C.生产关系始终促进生产力发展D.生产
9、关系始终阻碍生产力发展24.经济基础是_三个方面的总和。(分数:2.50)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各种不同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C.产品分配方式D.科学技术与生产力25.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正确方法有_(分数:2.50)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彻底改变基本经济制度C.改革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环节D.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26.人类社会有三个基本层次,包括_(分数:2.50)A.生产力B.生产关系C.上层建筑D.劳动资料27.下列各项属于观念上层建筑的有_(分数:2.50)A.军队和法庭B.哲学和宗教C.
10、艺术和道德D.逻辑学和语言学28.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是_(分数:2.50)A.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观念上层建筑指导下建立起来的B.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都是非物质形态的无形的存在C.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建立起来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观念上层建筑D.观念上层建筑通过政治上层建筑来反映经济基础29.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的基本内容的有_(分数:2.50)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C.经济基础内部各方面之间的矛盾D.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运动30.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_(分数:2.50)A.
11、产生B.性质C.具体特点D.变化发展31.人们可以运用不同的标准划分社会形态,其中两种最基本的划分法是_(分数:2.50)A.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B.政治社会形态划分法C.文化社会形态划分法D.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法32.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下列各项属于这三大形态的有_(分数:2.50)A.传统的农业社会B.物的依赖性的社会C.人的依赖性社会D.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33.唯物史观认为,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因素有_(分数:2.50)A.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B.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D.人民群众的实践及杰出人物的历史活动34.生产力和生
12、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这是因为这两对矛盾_(分数:2.50)A.制约和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矛盾B.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C.决定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D.囊括了人类社会的一切矛盾35.下列各项属于阶级产生的基本前提的有_(分数:2.50)A.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产品B.通过不平等分配占有他人劳动C.社会分工及随之而来的产品交换D.投机商人通过不平等交换赚取钱财36.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的有_(分数:2.50)A.对社会各阶级作了经济上的分析B.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C.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D.无产阶级专政不过是达到
13、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37.下列各项属于阶级斗争的有_(分数:2.50)A.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B.剥削阶级内部不同阶层之间的斗争C.进步阶级和反动阶级之间的斗争D.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38.下列选项属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有_(分数:2.50)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C.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D.社会革命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9-1 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多项选择题(总题数:38,分数:100.00)1.社会存在包括_(分数:3.00)A.地理环境 B
14、.人口因素 C.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D.国家政治制度解析:解析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2.下列各项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有_(分数:3.00)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D.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原理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唯物主义哲学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属于需要领会的内容,请考生灵活性地学习和掌握此知识点。3.地理环境对生产发展的影响体现在_(分数:3.00)A.它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B.它制约一个国家
15、生产部门的分布 C.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 D.它制约着一个国家生产发展的潜力和前景 解析:解析 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地理环境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和生产部门的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制约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前景。4.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_(分数:3.00)A.它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B.它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C.它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D.它可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 解析:解析 人类生存既然依赖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就必然影响社会的发展。这种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地理环境通
16、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2)地理环境还可以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5.下列各项正确反映人对地理环境的依赖关系的有_(分数:3.00)A.地理环境的优劣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存的场所 C.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产建设的自然资源 D.地理环境的好坏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解析:解析 地理环境是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人类生存依赖着地理环境。这种依赖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场所。(2)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6.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_(分数:3.00)A.人口状
17、况的优劣不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B.人口生产的社会形式受生产方式性质的制约 C.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D.人口生产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解析:解析 人口因素虽然对社会发展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有时甚至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它不是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因为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而且它受到物质生产的制约,物质生产从根本上决定了人口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趋势,每一种生产方式下都有与其相适应的人口规律。7.下列各项正确说明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的有_(分数:3.00)A.人口密度的大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人口增长的快慢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C.人口状况的优劣加速或延缓社
18、会的发展 D.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解析:解析 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2)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8.下列各项正确说明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之间的区别的有_(分数:4.00)A.前者错综复杂,后者简单清晰B.前者不定型、不系统,后者已经系统化、理论化 C.前者是社会意识的低级层次,后者是社会意识的高级层次 D.前者是在日常生活中自发形成的,后者以相对稳定的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思想体系和社会心理的区别,属于需要识记的内容,请考生熟记此知识点
19、。9.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_(分数:2.50)A.它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B.它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C.它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D.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解析:解析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2)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4)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10.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的主要表现有_(分数:2.50)A.社会意识
20、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C.社会意识受反映者(意识主体)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影响和制约,而反映者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由人们的社会存在中的地位决定的 D.社会意识没有任何独立性,完全依赖于社会存在解析:解析 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的主要表现有:(1)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2)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3)社会意识受反映者(意识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和制约,而反映者的立场、观点、方法是由人们在社会存在中的地位决定的。11.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有一组是全部属于意识形态的,一组是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的,它们分别是_(分数:
21、2.50)A.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宗教 B.政治思想、逻辑学、哲学C.法律思想、语言学、艺术D.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 解析:解析 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绝大部分社会科学等;属于非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包括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1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_(分数:2.50)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D.社会存在反作用于社会意识解析:解析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2、。13.下列说法中,体现社会意识反作用的有_(分数:2.50)A.在我国的改革开放中有资本主义思想的渗透B.传统的轻商观念阻碍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 C.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坚定了人们社会主义的信念D.“三讲”教育活动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解析:解析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指社会意识这种精神力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转化为物质力量,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先进的或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落后的或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本题中,B 项属于上
23、述第二种情形;D 项属于上述第一种情形。14.下列各项属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表现的有_(分数:2.50)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B.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 D.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解析:解析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2)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4)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或称能动性。15.下列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因素的有_(分数:2.50)A.劳动者
24、、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B.经济管理、分工协作、预测决策 C.基础教育、职业教育 D.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 解析:解析 现代生产力系统包括以下四类要素:(1)独立的实体性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2)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3)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4)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16.下列各项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的有_(分数:2.50)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B.运筹性的综合因素 C.社会关系因素D.渗透性因素 解析:解析 现代生产力系统包括四类要素:(1)独立的实体性因素。(2)运筹性的综合因素。(3)渗透性因素。(4)准备性因素。
25、17.在现代化生产中,劳动资料包括十分复杂的内容。下列各项属于劳动资料的内容的有_(分数:2.50)A.生产的动力系统 B.自动控制系统 C.信息传递系统 D.地下各种矿解析:解析 在现代化生产中,生产的动力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和信息传递系统,在劳动资料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8.生产力系统中的准备性因素_(分数:2.50)A.是生产力的独立因素B.是生产力的独有因素C.其作用在于为继承和发展生产力作准备 D.主要指教育 解析:解析 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教育本质上属于上层建筑,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但教育可以通过培养人才,为生产力的继承和发展作准备,因此把它称为生产力系统中的准备性因素。19.下
26、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_(分数:2.50)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解析:解析 生产关系的含义为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它包括以下内容:(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3)产品的分配方式。20.在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已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其表现有_(分数:2.50)A.科学技术已成为把生产力各要素结合成为一个整体的重要因素B.由科学技术因素造成的劳动生产率越来越高 C.由科学技术因素造成的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 D.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日益缩短 解
27、析:解析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首先,由科学技术因素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其次,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日益缩短。再次,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使生产力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加速度的趋势。2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有_(分数:2.50)A.生产力的任何变化都会立即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B.生产力的活跃性决定生产关系不具有相对稳定性C.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D.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解析:解析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2)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22.下列
28、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的基本内容的是_(分数:2.50)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C.生产力与政治体制的矛盾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解析:解析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三项内容构成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23.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表现有_(分数:2.50)A.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C.生产关系始终促进生产力发展D.生产关系始终阻碍生
29、产力发展解析:解析 生产关系虽然是被生产力性质决定的,但它对生产力的发展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1)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24.经济基础是_三个方面的总和。(分数:2.50)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各种不同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C.产品分配方式 D.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解析:解析 经济基础是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也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各种不同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三个方面的总
30、和。25.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正确方法有_(分数:2.50)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彻底改变基本经济制度C.改革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D.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的理解和运用,属于需要领会的内容,请考生理解性地学习和掌握此知识点。26.人类社会有三个基本层次,包括_(分数:2.50)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上层建筑 D.劳动资料解析:解析 人类社会有三个基本层次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27.下列各项属于观念上层建筑的有_(分数:2
31、.50)A.军队和法庭B.哲学和宗教 C.艺术和道德 D.逻辑学和语言学解析:解析 观念上层建筑又称思想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各种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28.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是_(分数:2.50)A.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观念上层建筑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B.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都是非物质形态的无形的存在C.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建立起来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观念上层建筑 D.观念上层建筑通过政治上层建筑来反映经济基础解析:解析 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之间既相互区别,又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互相转化。首先,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
32、层建筑是在一定的思想理论指导下即观念下建立起来的。其次,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又会成为一种强大的、既成的物质力量,反过来影响观念上层建筑。29.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的基本内容的有_(分数:2.50)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C.经济基础内部各方面之间的矛盾D.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运动 解析:解析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三项内容构成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30.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_(分数:2.50)A.产生 B.
33、性质 C.具体特点D.变化发展 解析:解析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2)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31.人们可以运用不同的标准划分社会形态,其中两种最基本的划分法是_(分数:2.50)A.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 B.政治社会形态划分法C.文化社会形态划分法D.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法 解析:解析 人们可以根据研究问题的不同需要,运用不同标准划分社会形态。最基本的划分法有两种:一种是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另一种是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法。32.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下列各项属于这三大形态的
34、有_(分数:2.50)A.传统的农业社会B.物的依赖性的社会 C.人的依赖性社会 D.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解析:解析 马克思根据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状况,将人类历史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三种依次更替的社会形态。这三种社会形态是分别由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决定的。33.唯物史观认为,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因素有_(分数:2.50)A.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B.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D.人民群众的实践及杰出人物的历史活动 解析:解析 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构成人类社会的一切要素和矛盾,都可以构成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35、其中,主要包括:(1)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4)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这是因为这两对矛盾_(分数:2.50)A.制约和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矛盾 B.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C.决定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 D.囊括了人类社会的一切矛盾解析:解析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这两对矛盾制约和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
36、势,决定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所以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35.下列各项属于阶级产生的基本前提的有_(分数:2.50)A.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产品 B.通过不平等分配占有他人劳动C.社会分工及随之而来的产品交换 D.投机商人通过不平等交换赚取钱财解析:解析 阶级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原始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没有剩余产品,人们只能勉强维持生存。因此,这时没有生产资料私有制,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也就没有阶级划分。到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劳动力有了价值,为阶级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社会分工以及随之而来的产品交换,出现生产资料私有制,使阶级产生
37、的可能变为现实。36.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的有_(分数:2.50)A.对社会各阶级作了经济上的分析B.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C.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D.无产阶级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解析:解析 马克思曾说,他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有如下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37.下列各项属于阶级斗争的有_(分数:2.50)A.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 B.剥削阶级内部不同阶层之间的斗争C
38、.进步阶级和反动阶级之间的斗争 D.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解析:解析 阶级斗争是各对抗阶级之间的斗争,主要包括:(1)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如奴隶主和奴隶、地主和农民、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2)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和腐朽没落的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如奴隶社会末期和封建社会初期新兴封建主阶级反对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斗争,封建社会末期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对没落封建主阶级的斗争。38.下列选项属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有_(分数:2.50)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C.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D.社会革命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解析:解析 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这些规律不能自发地实现,只有通过人的活动,在阶级社会里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