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7-1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38,分数:100.00)1.社会存在是指_(分数:2.50)A.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2.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_(分数:2.50)A.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B.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C.物质生产、政治制度、思想意识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社会经济制度3.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的_(分数:2.50)A.决定性因素B.可有可无的条件C.必要条件D.与社会发展无关的因素4.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_(分
2、数:2.50)A.地理环境B.生活习惯C.伦理道德D.物质生产5.人口因素是指_(分数:2.50)A.人民群众的道德觉悟B.人们的生产劳动C.人们的健康状况D.包括人口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6.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_(分数:2.50)A.地理环境B.人口因素C.政治制度D.生产方式7.根据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可以把社会意识划分为_(分数:2.50)A.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B.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C.先进意识和落后意识D.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8.社会意识具有复杂而精微的结构,从意识的主体范围来看,社会意识可区分为_(分数:2.50)A.统治阶级的意识与被统治阶级的意识B.社会
3、心理与思想体系C.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D.先进的意识与落后的意识9.生产方式包括_(分数:2.50)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B.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两个方面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方面10.社会关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其中最基础的关系是_(分数:2.50)A.政治关系B.生产关系C.阶级关系D.思想关系11.社会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的区别就在于_(分数:2.50)A.是否反映社会存在B.是否具有相对独立性C.是否是对特定经济基础的反映D.是否是思想体系12.群体意识是_(分数:2.50)A.个人意识的总和B.群体的自我意识和群体对其所处社会关系的反映的对象意识C.固
4、定不变的D.简单而统一的1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必须通过_(分数:2.50)A.思想斗争和说理斗争B.先进思想战胜落后思想C.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D.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14.历史上有些经济落后的国家,在社会意识的某些领域超过了经济先进的国家,这种情况表明_(分数:2.50)A.社会意识有自己的独立的历史B.社会存在不能决定社会意识C.社会意识不能直接反映社会存在D.社会意识与经济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15.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_(分数:2.50)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B.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C.它具有历史继承性D.它具有相对独立性16.生
5、产力范畴反映的是_(分数:2.50)A.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C.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17.生产力系统中独立的实体性因素是_(分数:2.50)A.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B.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C.经济管理、分工协作、预测决策D.教育、文化、卫生18.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_(分数:2.50)A.劳动工具的状况B.劳动对象的广度C.劳动者的素质D.劳动产品的质量19.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_(分数:2.50)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B.人民群众与历史人物的关系问题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D.民主政治与法治理念的关系问题20.
6、历史唯心主义认为_(分数:2.50)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21.在劳动资料方面,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_(分数:2.50)A.运输设备B.动力系统C.传动装置D.生产工具22.生产力系统的准备性因素主要是指_(分数:2.50)A.教育B.劳动资料C.预测决策D.自然科学23.现代生产力系统要素中的渗透性因素主要是_(分数:2.50)A.劳动对象B.生产工具C.自然科学D.科学技术24.劳动对象是指_(分数:2.50)A.人类活动所遇到的一切客观事物B.整个自然界C.劳动半成品D.劳动过程中所能加工的一切
7、物质资料的总和25.下列概念中,反映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是_(分数:2.50)A.生产力B.生产关系C.生产方式D.生产资料26.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是_(分数:2.50)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B.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C.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D.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更替的规律27.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表明_(分数:2.50)A.生产关系是社会发展的基础B.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D.生产
8、关系可以脱离生产力28.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_(分数:2.50)A.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B.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C.社会化的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29.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_(分数:2.50)A.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总和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D.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30.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经济制度遵循了_(分数:2.50)A.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B.生产力具有加速发
9、展的原理C.经济基础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原理D.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31.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是_(分数:3.00)A.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B.生产力必须适合生产关系性质的规律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D.普遍联系和矛盾对立统一规律32.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是两个术语,但内容相同,相对于上层建筑而言,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是_(分数:3.00)A.经济基础B.生产力C.经济命脉D.科学技术33.上层建筑由两大部分构成,它们是_(分数:3.00)A.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B.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C.党的组织和政权组织D.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34.下列选
10、项中属于上层建筑两大组成部分的是_(分数:3.00)A.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B.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C.政治法律思想和道德观念D.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35.国家政权属于_(分数:3.00)A.社会的上层建筑B.社会的经济基础C.社会物质生活条件D.剥削阶级意志的表现36.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说的是_(分数:3.00)A.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予它的经济基础B.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产生于它的经济基础之后C.上层建筑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与经济基础的变化同步D.上层建筑任何部分的性质都由经济基础直接决定37.社会形态最基本的划分法之一是_(分数:3.00)A.意识形态划分法B.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C
11、.文化形态划分法D.政治形态划分法38.下列社会发展各个系列属于经济社会形态的是_(分数:4.00)A.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B.传统社会、现代社会、后现代社会C.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D.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7-1 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38,分数:100.00)1.社会存在是指_(分数:2.50)A.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解析:解析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12、2.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_(分数:2.50)A.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B.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C.物质生产、政治制度、思想意识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社会经济制度解析:解析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3.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的_(分数:2.50)A.决定性因素B.可有可无的条件C.必要条件 D.与社会发展无关的因素解析:解析 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4.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_(分数:2.50)A.地理环境B.生活习惯C.伦理道德D.物质生产 解析:解析 物质生产从根本
13、上决定了人口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趋势,每一种生产方式下都有与其相适应的人口规律。5.人口因素是指_(分数:2.50)A.人民群众的道德觉悟B.人们的生产劳动C.人们的健康状况D.包括人口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 解析:解析 所谓人口因素,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质量、密度、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6.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_(分数:2.50)A.地理环境B.人口因素C.政治制度D.生产方式 解析:解析 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
14、决定作用。7.根据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可以把社会意识划分为_(分数:2.50)A.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B.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C.先进意识和落后意识D.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 解析:解析 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它具有复杂而精微的结构,由诸多因素和层次构成。从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来看,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各种思想体系由于对经济基础的关系不同和反映社会存在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两类;从社会意识主体的范围来看,可以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8.社会意识具有复杂而精微的结构,从意识的主体范围来看,社会意识可区分为_(分数:2.50)A.统治阶级的意识与被
15、统治阶级的意识B.社会心理与思想体系C.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 D.先进的意识与落后的意识解析:解析 从社会意识主体的范围来看,社会意识可以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9.生产方式包括_(分数:2.50)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B.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两个方面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方面解析:解析 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10.社会关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其中最基础的关系是_(分数:2.50)A.政治关系B.生产关系 C.阶级关系D.思想关系解析:解析 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
16、系的基础。生产活动不仅创造了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而且创造了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从而形成了整个人类社会。11.社会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的区别就在于_(分数:2.50)A.是否反映社会存在B.是否具有相对独立性C.是否是对特定经济基础的反映 D.是否是思想体系解析:解析 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绝大部分社会科学,它们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在阶级社会里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属于非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包括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它们
17、不是特定经济基础的反映,其自身没有阶级性,可以一视同仁地为各个阶级和各种经济基础服务。因此,二者区别在于是否是对特定经济基础的反映。12.群体意识是_(分数:2.50)A.个人意识的总和B.群体的自我意识和群体对其所处社会关系的反映的对象意识 C.固定不变的D.简单而统一的解析:解析 群体意识是指各种社会群体的意识,其内容是群体的自我意识和群体对其所处社会关系的反映的对象意识。1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必须通过_(分数:2.50)A.思想斗争和说理斗争B.先进思想战胜落后思想C.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D.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解析:解析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是指社会意识这种
18、精神力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转化为物质力量,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14.历史上有些经济落后的国家,在社会意识的某些领域超过了经济先进的国家,这种情况表明_(分数:2.50)A.社会意识有自己的独立的历史B.社会存在不能决定社会意识C.社会意识不能直接反映社会存在D.社会意识与经济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解析:解析 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某些社会意识形式的发展水平可能较低,与此相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某些社会意识形式的发展水平可能较高。15.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
19、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_(分数:2.50)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B.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C.它具有历史继承性D.它具有相对独立性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理解,请考生理解性地学习和掌握此知识点。16.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_(分数:2.50)A.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C.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解析:解析 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生产力的要素或成分,按照一定的比例及形式结合起来,形成生产力的整体功能,从而构成生产力系统。17.生产力系统中独立的
20、实体性因素是_(分数:2.50)A.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B.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C.经济管理、分工协作、预测决策D.教育、文化、卫生解析:解析 生产力系统中独立的实体性因素是以物质实体形式相对独立存在的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其中,劳动者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劳动资料亦称劳动手段;劳动对象是劳动过程中被加工的东西。18.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_(分数:2.50)A.劳动工具的状况 B.劳动对象的广度C.劳动者的素质D.劳动产品的质量解析:解析 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实体性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
21、志和客观尺度。19.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_(分数:2.50)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B.人民群众与历史人物的关系问题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D.民主政治与法治理念的关系问题解析:解析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0.历史唯心主义认为_(分数:2.50)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解析:解析 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属于历史唯心主义。21.在劳动资料方面,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_(分数:2.50)A.运输设备B.动力系统C.传动装置D.生产工具 解析:解析 生产工
22、具是劳动资料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22.生产力系统的准备性因素主要是指_(分数:2.50)A.教育 B.劳动资料C.预测决策D.自然科学解析:解析 现代生产力系统中的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23.现代生产力系统要素中的渗透性因素主要是_(分数:2.50)A.劳动对象B.生产工具C.自然科学 D.科学技术解析:解析 现代生产力系统的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24.劳动对象是指_(分数:2.50)A.人类活动所遇到的一切客观事物B.整个自然界C.劳动半成品D.劳动过程中所能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的总和 解析:解析 劳动对象是劳动过程中被加工的东西。劳动对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天然存在
23、的劳动对象,如矿藏、原始森林、江河湖海里非人工养的鱼、空气等等;另一类是经过劳动加工的劳动对象,如做衣服用的布、织布用的棉纱、纺纱用的棉花、炼油厂用的原油、炼钢用的铁,等等。经过劳动加工的劳动对象叫原料。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生产资料。25.下列概念中,反映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是_(分数:2.50)A.生产力B.生产关系 C.生产方式D.生产资料解析:解析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26.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是_(分数:2.50)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B.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C.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D.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更替的规律解析
24、:解析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三项内容构成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27.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表明_(分数:2.50)A.生产关系是社会发展的基础B.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关系可以脱离生产力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的理解,属于需要领会的内容,请考生灵活性地学习和掌握此知识
25、点。28.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_(分数:2.50)A.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B.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C.社会化的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关系的相关知识点,属于需要识记的内容,请考生熟记此知识点。29.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_(分数:2.50)A.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总和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解析:解析 经济基础是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各种不同的社会集团在生
26、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三个方面的总和。30.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经济制度遵循了_(分数:2.50)A.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B.生产力具有加速发展的原理C.经济基础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原理D.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解析:解析 正确理解和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以这一规律为理论依据的。31.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路线
27、、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是_(分数:3.00)A.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B.生产力必须适合生产关系性质的规律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D.普遍联系和矛盾对立统一规律解析:解析 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32.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是两个术语,但内容相同,相对于上层建筑而言,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是_(分数:3.00)A.经济基础 B.生产力C.经济命脉D.科学技术解析:解析 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是两个术语,但内容相同。相对于生产力而言,叫生产关系;相对于上层建筑而言,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叫经济基础。33.上层建筑由两大部分构成,它
28、们是_(分数:3.00)A.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B.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C.党的组织和政权组织D.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解析:解析 上层建筑是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范畴,指社会的政治、法律、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以及与这些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34.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建筑两大组成部分的是_(分数:3.00)A.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B.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C.政治法律思想和道德观念D.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解析:解析 上层建筑可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其中,政治上层建筑亦称实体性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
29、察、法院、监狱、政府机关等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组织。观念上层建筑又称思想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各种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35.国家政权属于_(分数:3.00)A.社会的上层建筑 B.社会的经济基础C.社会物质生活条件D.剥削阶级意志的表现解析:解析 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政权和领导国家政权的政党是上层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36.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说的是_(分数:3.00)A.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予它的经济基础 B.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产生于它的经济基础之后C.上层建筑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与经济基础的变化同步D.上层建筑任何部分的性质都由经济基础直接决定解析:
30、解析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任何上层建筑都不是凭空建立起来的,而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物质根源,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经济基础的需要产生的。37.社会形态最基本的划分法之一是_(分数:3.00)A.意识形态划分法B.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 C.文化形态划分法D.政治形态划分法解析:解析 人类社会是一个内容丰富、结构复杂的巨系统。我们可以根据研究问题的不同需要,运用不同标准划分社会形态。最基本的划分法有两种,一种是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另一种是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法。38.下列社会发展各个系列属于经济社会形态的是_(分数:4.00)A.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B.传统社会、现代社会、后现代社会C.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D.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解析:解析 经济社会形态中的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是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划分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第一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