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2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50,分数:100.00)1.世界观是_(分数:2.00)A.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B.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C.人们对人类社会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D.人们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2.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_(分数:2.00)A.唯心主义B.相对主义C.不可知论D.反映论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_(分数:2.00)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D.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4.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2、_(分数:2.00)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D.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5.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这两大基本派别是_(分数:2.00)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一元论和二元论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6.哲学上的二元论就是否认_(分数:2.00)A.世界的本原是物质B.世界的本原是精神C.世界是发展变化的D.世界的统一性7.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_(分数:2.00)A.世界的本原是精神B.世界的本原是物质C.世界是统一的D.世界是发展的8.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
3、是_(分数:2.00)A.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B.存在就是被感知C.物是感觉的集合D.万物是“绝对精神”的体现9.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_(分数:2.00)A.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10.“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办得到”。这种说法从哲学上看是_(分数:2.00)A.坚持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B.坚持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C.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表现D.坚持形而上学的表现11.我国哲学家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两种观点_(分数:2.00)
4、A.前者是主观唯心主义,后者是客观唯心主义B.前者是客观唯心主义,后者是主观唯心主义C.都是主观唯心主义D.都是客观唯心主义12.“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这是一种_(分数:2.00)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1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_(分数:2.00)A.绝对观念B.客观实在C.主观精神D.“原初”物质14.唯物主义哲学的三种基本形态是_(分数:2.00)A.自然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B.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C.17 世纪的英国唯物主义、18 世纪
5、的法国唯物主义、19 世纪的德国唯物主义D.物理学的唯物主义、化学的唯物主义、生物学的唯物主义15.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_(分数:2.00)A.简单性、机械性、教条性、僵化性B.片面性、直观性、表面性、庸俗性C.片面性、不彻底性、抽象性、外在性D.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16.物质的惟一特性是_(分数:2.00)A.不可逆性B.客观实在性C.可知性D.伸张性17.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_(分数:2.00)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物质是运动的形式,运动是物质的内容C.物质是运动的原因,运动是物质的结果D.物质是运动的本质,运动是物质的现象1
6、8.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会导致_(分数:2.00)A.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C.二元论D.不可知论19.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_(分数:2.00)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B.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C.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D.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20.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是_(分数:2.00)A.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B.否认绝对运动的存在C.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D.夸大相对静止的存在21.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指出,万物瞬息万变,不可捉摸,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一种_(分数:2.00)A.唯心主义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D.庸俗进
7、化论的观点22.从哲学上看,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_(分数:2.00)A.现象和本质的关系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抽象和具体的关系23.时间是物质运动的_(分数:2.00)A.持续性和顺序性B.广延性和伸张性C.绝对性和无限性D.普遍性和特殊性24.空间是物质运动的_(分数:2.00)A.无限性和绝对性B.有限性和特殊性C.广延性和伸张性D.持续性和顺序性25.只承认绝对运动,不承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_(分数:2.00)A.主观唯心主义B.相对主义诡辩论C.形而上学D.客观唯心主义26.“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两种说法_(分数:2.00)A
8、.都是辩证法的观点B.前者是辩证法观点,后者是诡辩论观点C.都是诡辩论观点D.前者是诡辩论观点,后者是辩证法观点27.时间和空间是_(分数:2.00)A.物质的本质特性B.物质的根本属性C.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D.人们头脑中形成的观念28.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_(分数:2.00)A.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B.主观的精神活动C.人为应付环境所采取的生物性活动D.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29.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_(分数:2.00)A.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活动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C.物质生产实践活动D.科学实验活动30.社会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这是一
9、种_(分数:2.00)A.历史唯心主义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观点D.宿命论观点31.唯物辩证法有两个总特征,一个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另一个是_(分数:2.00)A.质量互变的观点B.永恒发展的观点C.对立统一的观点D.辩证否定的观点32.任何一个事物都和物质世界的其他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这是_(分数:2.00)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B.唯心主义诡辩论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的观点33.“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一种_(分数:2.00)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相对主义的观点D.唯心主义的观点34.唯物辩证法认为
10、,发展的实质是_(分数:2.00)A.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D.事物存在范围的扩大3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_(分数:2.00)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36.新事物之所以必然战胜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由于_(分数:2.00)A.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之后产生的B.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形式C.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内容D.新事物较旧事物更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37.两种根本对立
11、的发展观是_(分数:2.00)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C.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D.一元论和二元论38.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_(分数:2.00)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B.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C.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D.事物发展的趋向和走势39.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_(分数:2.00)A.事物的普遍联系B.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矛盾D.经过量变40.矛盾有两个基本属性,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_(分数:2.00)A.客观性B.普遍性C.特殊性D.斗争性4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_(分数:2.00)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
12、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42.人类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是_(分数:2.00)A.因果分析法B.实验法C.观察法D.分析法43.揭示事物发展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_(分数:2.00)A.否定之否定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对立统一规律D.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规律44.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_(分数:2.00)A.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45.宇宙的根本规律是_(分数:2.00)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46.认识事物的最根本方法是_(分数:2.00)A.普遍联系法B.阶级分析法C.矛盾
13、分析法D.具体分析法47.以下可以体现矛盾双方相互渗透或相互包含关系的是_(分数:2.00)A.安与危B.福与祸C.先进与落后D.生产中包含着消费的因素48.“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强调的是_(分数:2.00)A.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B.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变化有重要影响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D.外因和内因共同推动事物发展49.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其哲学依据是_(分数:2.00)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C.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D.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50.马克思主义的活的
14、灵魂是_(分数:2.00)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唯物辩证法C.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D.质量互变规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2 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50,分数:100.00)1.世界观是_(分数:2.00)A.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B.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C.人们对人类社会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D.人们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解析:解析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2.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_(分数:2.00)A.唯心主义B.相对主义C.不可知论 D.反映
15、论解析:解析 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论。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_(分数:2.00)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D.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解析:解析 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4.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_(分数:2.00)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D.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解析:解析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
16、题。其中,对第二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5.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这两大基本派别是_(分数:2.00)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一元论和二元论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解析:解析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一个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6.哲学上的二元论就是否认_(分数:2.00)A.世界的本原是物质B.世界的本原是精神C.世界是发展变化的D.世界的统一性 解析:解析 一元论承认世
17、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7.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_(分数:2.00)A.世界的本原是精神B.世界的本原是物质C.世界是统一的 D.世界是发展的解析:解析 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8.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_(分数:2.00)A.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B.存在就是被感知C.物是感觉的集合D.万物是“绝对精神”的体现 解析:解析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
18、产物。如 19 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把“绝对精神”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绝对精神”的体现。9.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_(分数:2.00)A.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解析:解析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10.“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办得到”。这种说法从哲学上看是_(分数:2.00)A.坚持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B.坚持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C.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表现D.坚持形而上学的表现解析:解析 本题考核的要
19、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涵义,属于需要领会的内容,请考生在记忆性的基础上理解性地掌握此知识点。11.我国哲学家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两种观点_(分数:2.00)A.前者是主观唯心主义,后者是客观唯心主义B.前者是客观唯心主义,后者是主观唯心主义C.都是主观唯心主义 D.都是客观唯心主义解析:解析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心”等)夸大为惟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如 18 世纪英国哲学家贝克菜提出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的“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
20、”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12.“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这是一种_(分数:2.00)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解析:解析 客观唯心主义则把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天理”等)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如我国宋代哲学家朱熹提出“理在事先”,“理”乃是“天地万物之根”等,都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1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_(分数:2.00)A.绝对观念B.客观实在C.主观精神D.“原初”物质 解析:解析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
21、的物质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原初”物质。14.唯物主义哲学的三种基本形态是_(分数:2.00)A.自然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B.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17 世纪的英国唯物主义、18 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19 世纪的德国唯物主义D.物理学的唯物主义、化学的唯物主义、生物学的唯物主义解析:解析 唯物主义哲学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5.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_(分数:2.00)A.简单性、机械性、教条
22、性、僵化性B.片面性、直观性、表面性、庸俗性C.片面性、不彻底性、抽象性、外在性D.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 解析:解析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主要包括:(1)机械性;(2)形而上学性;(3)直观性;(4)不彻底性。16.物质的惟一特性是_(分数:2.00)A.不可逆性B.客观实在性 C.可知性D.伸张性解析:解析 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由此可见,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17.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_(分数:2.00)A.物质是运动的主
23、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物质是运动的形式,运动是物质的内容C.物质是运动的原因,运动是物质的结果D.物质是运动的本质,运动是物质的现象解析:解析 本题考核的要点是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属于需要领会的内容,请考生理解性地学习和掌握此知识点。18.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会导致_(分数:2.00)A.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 C.二元论D.不可知论解析:解析 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运动观,都是把物质和运动相割裂,前者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后者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19.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_(分数:2.00)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B.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 C.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D.主张
24、没有物质的运动解析:解析 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运动观,都是把物质和运动相割裂,前者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后者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20.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是_(分数:2.00)A.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B.否认绝对运动的存在C.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D.夸大相对静止的存在解析:解析 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运动观,都是把物质和运动相割裂,前者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后者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21.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指出,万物瞬息万变,不可捉摸,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一种_(分数:2.00)A.唯心主义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D.庸俗进化论的观点解析
25、:解析 相对主义诡辩论只承认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本题题干中描述的情形正是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22.从哲学上看,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_(分数:2.00)A.现象和本质的关系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抽象和具体的关系解析:解析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因此,可以说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绝对和相对的关系。23.时间是物质运动的_(分数:2.00)A.持续性和顺序性 B.广延性和伸张性C.绝对性和无限性D.普遍性和特殊性解析:解析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24.空间是物质运动的_(分数:2.00)A.无限性和绝对性B.有限性和特殊性C
26、.广延性和伸张性 D.持续性和顺序性解析:解析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25.只承认绝对运动,不承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_(分数:2.00)A.主观唯心主义B.相对主义诡辩论 C.形而上学D.客观唯心主义解析:解析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形而上学把静止绝对化,否认运动;相对主义诡辩论则只承认运动,否认相对静止。26.“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两种说法_(分数:2.00)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B.前者是辩证法观点,后者是诡辩论观点 C.都是诡辩论观点D.前者是诡辩论观点,后者是辩证法观点解析:解析 本题考核的要点是辩
27、证法观点的相关知识,属于需要识记的内容,请考生熟记此知识点。27.时间和空间是_(分数:2.00)A.物质的本质特性B.物质的根本属性C.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D.人们头脑中形成的观念解析:解析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离。28.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_(分数:2.00)A.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B.主观的精神活动C.人为应付环境所采取的生物性活动D.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解析:解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的本质为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29.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_(分数:2.00)A.处理人际
28、关系的伦理活动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C.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D.科学实验活动解析:解析 物质生产实践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它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前提。30.社会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这是一种_(分数:2.00)A.历史唯心主义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D.宿命论观点解析:解析 用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和生产方式的发展去说明社会历史的发展,也就是用物质的原因去说明社会历史,这才有了历史唯物主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础。因此本题中的观点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观点。31.唯物辩证法有两个总特征,一个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另一个是_(分数:2
29、.00)A.质量互变的观点B.永恒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D.辩证否定的观点解析:解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唯物辩证法有两个总特征,一个是联系的观点,另一个是发展的观点。32.任何一个事物都和物质世界的其他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这是_(分数:2.00)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唯心主义诡辩论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的观点解析:解析 本题考核的要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属于需要识记的内容,请考生熟记此知识点。33.“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一种_(分数:2.00)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C
30、.相对主义的观点D.唯心主义的观点解析:解析 恩格斯说:“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34.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_(分数:2.00)A.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D.事物存在范围的扩大解析:解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3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_(分数:2.00)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
31、的总趋势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辩证唯物主义中事物的发展规律,属于需要识记的内容,请考生熟记此知识点。36.新事物之所以必然战胜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由于_(分数:2.00)A.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之后产生的B.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形式C.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内容D.新事物较旧事物更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解析:解析 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此,新事物之所以必然战胜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由于新事物较旧事物更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37.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_(分数:2.00)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C.
3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D.一元论和二元论解析:解析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关于世界如何存在的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38.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_(分数:2.00)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B.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D.事物发展的趋向和走势解析:解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永恒发展的。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联系和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一系列其他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唯物
33、辩证法的其他范畴则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39.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_(分数:2.00)A.事物的普遍联系B.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矛盾 D.经过量变解析:解析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40.矛盾有两个基本属性,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_(分数:2.00)A.客观性B.普遍性C.特殊性D.斗争性 解析:解析 对立统一规律也就是矛盾规律,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而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这两重关系就决定了矛盾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
34、的性质;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4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_(分数:2.00)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解析:解析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42.人类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是_(分数:2.00)A.因果分析法B.实验法C.观察法D.分析法 解析:解析 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43.揭示事物发展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_(分数:2.00)A.否定之否定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C.对立统一规律D.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规律解析:解析 唯物辩证法中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
35、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范畴则揭示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44.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_(分数:2.00)A.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解析:解析 唯物辩证法中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范畴则揭示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45.宇宙的根本规律是_(分数:2.00)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解析:解析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46.认识事物的最根本方法是_(分数:2.00)A.普遍联系
36、法B.阶级分析法C.矛盾分析法 D.具体分析法解析:解析 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它主要是教导人们学会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47.以下可以体现矛盾双方相互渗透或相互包含关系的是_(分数:2.00)A.安与危B.福与祸C.先进与落后D.生产中包含着消费的因素 解析:解析 矛盾双方是可以相互渗透或相互包含的,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题中只有 D 项体现了矛盾双方的相互包含的关系。48.“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强调的是_(分数:2.00)A.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B.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变化有重要影响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D.外因和内因共同推动事物
37、发展解析:解析 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不可缺少的条件,不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事物也不会发展变化。在一定情况下,外因对事物的发展甚至起决定性作用。49.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其哲学依据是_(分数:2.00)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C.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D.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解析:解析 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50.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_(分数:2.00)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唯物辩证法C.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D.质量互变规律解析:解析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因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