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学历类职业资格】贵州省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模拟题10及答案解析.doc

    • 资源ID:1378874       资源大小:81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学历类职业资格】贵州省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模拟题10及答案解析.doc

    1、贵州省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模拟题 10 及答案解析(总分:149.99,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5,分数:25.00)1.诗经中保存民歌最多的是_(分数:1.00)A.国风B.小雅C.大雅D颂2.下列文章中,既是记人散文,又是文艺随笔的是_(分数:1.00)A.张中丞传后叙B.报刘一文书C.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D.答李翊书3.王昌龄从军行(其四)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的抒情方法是_(分数:1.00)A.借景抒情B.借事抒情C.借比喻抒情D.借典故抒情4.红楼梦的体裁是_(分数:1.00)A.文言小说B.长篇章回体白话小说C.短篇小说D.诗体小说5.下列诗人中属于盛唐边塞诗

    2、派代表作家的是_(分数:1.00)A.李白B.王维C.岑参D.杜甫6.张中丞传后叙一文中所说的“守一城,捍天下”的城是指_(分数:1.00)A.洛阳B.长安C.睢阳D.汴州7.秦晋觳之战中,秦国失败的原因不包括_(分数:1.00)A.劳师袭远B.以贪勤民C.出师不义D.狂妄自大8.唐代以新乐府诗大胆揭露弊政,抨击权贵,反映民间生活疾苦的诗人是_(分数:1.00)A.李白B.白居易C.杜甫D.杜牧9.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最突出的语言技巧是_(分数:1.00)A.拟人B.叠字C.比喻D.夸张10.鲁迅小说风波的线索是_(分数:1.00)A.辫子事件B.赵七爷的竹布长衫C.九斤老太的唠叨D.

    3、张勋复辟11.前赤壁赋继承和发展的赋体的传统手法主要是_(分数:1.00)A.铺张扬厉B.夸饰渲染C.主客问答D.骈俪对偶12.由一般原理推导出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这种论证方法是_(分数:1.00)A.类比法B.归纳法C.演绎法D.对比法13.庄子秋水中代表庄子观点的人物是_(分数:1.00)A.曲士B.河伯C.北海若D.河伯与北海若14.麦琪的礼物运用的结构方法是_(分数:1.00)A.一虚一实,双线结合B.倒叙法C.追溯法D.四条情节线交叉叙述15.孔子的思想核心是_(分数:1.00)A.仁政和王道B.仁与礼C.严刑和峻法D.无为而无不为16.下列诗人中属于“新月派”的是_(分数:1.00

    4、)A.艾青B.闻一多C.郭沫若D.田间17.北宋词人中第一个专事写词的人是_(分数:1.00)A.苏轼B.欧阳修C.柳永D.李清照18.代表沈从文艺术创作高峰的一部中篇小说是_(分数:1.00)A.萧萧B.湘西C.边城D.长河19.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_(分数:1.00)A.左传B.汉书C.史记D.后汉书20.在中国诗歌史上,格律诗发端于南北朝,定形于_(分数:1.00)A.五代B.唐朝C.隋朝D.宋朝21.赵威后问齐使选自_(分数:1.00)A.春秋B.国语C.左传D.战国策22.下列句子中,不是采用反诘修辞手法的是_(分数:1.00)A.苟无民,何以有君B.计四海之在天地也,不似磐空之在

    5、大泽乎C.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D.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23.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是一首_(分数:1.00)A.咏物词B.悼亡词C.叙事词D.田园词24.下列诗作,没有整体运用象征手法的是_(分数:1.00)A.炉中煤B.再别康桥C.雨巷D.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25.门槛的基本表现手法是_(分数:1.00)A.象征B.比喻C.暗示D.反复二、填空题(总题数:10,分数:10.00)26.鸿雁长飞光不渡, 1。 (分数:1.00)27.明月松间照, 1。 (分数:1.00)28. 1,孤舟一系故园心。 (分数:1.00)29.玉容寂寞泪阑干, 1。 (分数:1.00)30.九月

    6、降霜秋早寒, 1。 (分数:1.00)31.问君能有几多愁, 1。 (分数:1.00)32.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1! (分数:1.00)33.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是: 1。(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分数:1.00)34. 1,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分数:1.00)35.空床卧听南窗雨, 1? (分数:1.00)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总题数:10,分数:10.00)36.纵一苇之所 如 ,凌万顷之茫然。 (分数:1.00)37.刑 仁讲让,示民有常。 (分数:1.00)38.本图宦达,不 矜 名节。 (分数:1.00)39.吾闻之周生曰:舜目 盖 重瞳子。 (分数:1.00

    7、)40.心凝形 释 ,与万化冥合。 (分数:1.00)41.臣愿王 孰图 之也! (分数:1.00)42.与可 没 于陈州。 (分数:1.00)43.至于长者之抱才而困,则又令我 怆然 有感。 (分数:1.00)44.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 奉 一日之欢。 (分数:1.00)45.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 术 多异故也。 (分数:1.00)四、翻译题(总题数:5,分数:10.00)46.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 从授之而掩其上哉 ? (分数:2.00)_47.自矜功伐, 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分数:2.00)_48.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分数:2.00)_49.国人莫敢言, 道路以目

    8、。 (分数:2.00)_50.其隙也, 则施施而行。 (分数:2.00)_五、理解与分析(总题数:5,分数:35.00)阅读下面一段文字: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司马迁史记垓下之围) 请回答:(分数:8.01)(1).这段话是谁的自述?(分数:2.67)_(2).为什么说“困于此”?(分数:2.67)_(3).“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这句话表现了怎样的一种错误观点?(分数:2.67)_阅读下面一段文字: 杜陵叟,

    9、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长吏明知不中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白居易杜陵叟)请回答:(分数:6.00)(1).这首诗开头从灾情的严重程度入笔,对表现创作主旨有何作用?(分数:2.00)_(2).“剥我身上帛”以下四句由第三人称叙述转为由杜陵叟用第一人称直接控诉有何作用?(分数:2.00)_(3).“虐人害物即豺狼”两句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何作用?(分数:2.00)_阅读下面一段文字: 他张着大嘴笑了,露出了一嘴的黄牙。他那长在半个葫芦样的头上

    10、的白发,也随着笑声一齐抖动着。 “你为啥要给我做媳妇呢?” “我要天天吃灶糖哩!” 他把旱烟锅子朝鞋底上磕着:“娃呀,你太小哩。” “你等我长大嘛!” 他摸着我的头顶说:“不等你长大,我可该进土啦。” 听了他的话,我着急了。他要是死了,那可咋办呢?我那淡淡的眉毛,在满是金黄色的茸毛的脑门上,拧成了疙瘩。我的脸也皱巴得像个核桃。 他赶紧拿块灶糖塞进了我的手里。看着那块灶糖,我又咧着嘴笑了:“你别死啊,等着我长大。” 他又乐了。答应着我:“我等你长大。”(张洁拣麦穗) 请回答:(分数:6.99)(1).这里的对话有何特点?(分数:2.33)_(2).除用对话外。这段文字刻画人物还用了什么方法?(分

    11、数:2.33)_(3).概括童年的“我”与卖灶糖老汉的性格特征。(分数:2.33)_阅读下面一段文字: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溪,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 (分数:6.99)(1).在这段话中,作者一共列举了几类人可看之?(分数:2.33)_(2

    12、).“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 (分数:2.33)_(3).从这段话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最欣赏哪一类人?为什么?(分数:2.33)_阅读下面一段文字: 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六十公里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布那树要偿命。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身上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这次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再多言。与树为邻的一位老太太偏说她听见老树的叹气,一声又一声,像严重的气喘病。伐

    13、树的工人什么也没听见,树缓缓倾斜时,他们只发现了一件事:本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旷,像拓宽了几尺。 尸体的肢解和搬运连夜完成。早晨,行人只见路上的碎叶,叶上的每一平方厘米仍然很绿。绿世界的残存者已不复存,它果然绿着生,绿着死。缓缓地,路面染上了旭日的光辉;缓缓地,清洁工出现了。扫到树根,她们围着年轮站定,看那一圈又一圈的风雨图,估计根有多大,能分袭成多少公斤木材。一个她说:昨天早晨,她扫过这条街,树仍在,住在树干里的蚂蚁大搬家,由树根到马路对面,流成一条细细的黑河。她用作证的语气说,她从没有见过那么多蚂蚁,那一定是一个蚂蚁国。她甚至说,有几个蚂蚁像苍蝇一样大。她一面说,一面

    14、用扫帚划出大移民的路线。汽车的轮胎几次将队伍切成数段,但秩序丝毫不乱。对着几个睁大眼睛的同伴,她表现出了特有的丰富见闻。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于是弱小而坚韧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它们当初远征而来。每一个黑斗士在离巢后,先在树干上绕行一周,表示了依依不舍。这是那个清洁工说的。这就是落幕了,它们来参加了树的葬礼。 两星期后,树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成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时间仍然是在夜间,这一夜无星无月,黑得像一块仙草冰。他们带利斧和铁镐来,带工作灯来,人造的强光把举镐的挥斧的影子投射到路面上,在公寓楼的窗帘上,跳跃奔腾如巨无

    15、霸。汗水超过了预算数,有人怀疑已死未朽之木还能顽抗。在陷阱未填平之前,车辆改道,几个以违章为乐的摩托车骑士跌进去,被抬进了医院。不过这一切都过去了,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一层柏油下闷死。(王鼎钧那树) 请回答:(分数:7.00)(1).这几节围绕那树最终的命运写了哪四件事?(分数:1.75)_(2).从表面上看这四件事似乎前后相关联,有顺承关系,这几件事是否有逻辑联系?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分数:1.75)_(3).“电锯从树的身上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分

    16、数:1.75)_(4).作者借清道妇之口讲述蚂蚁国大搬家,从中反映了什么样的意蕴?文中哪些句子反映了这种意蕴?(分数:1.75)_六、诗词赏析(总题数:1,分数:10.00)51.阅读下面一首诗,写一篇不少于 200 字的赏析文字。 元 日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分数:10.00)_作文52.阅读下列材料,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题目自拟。 美国的哈佛大学要在中国招一名学生,这名学生的所有费用由美国政府全额提供,考试结束了,有 30 名学生成为候选人。 考试结束后的第十天,是面试的日子。30 名学生及其

    17、家长云集在上海的锦江饭店等待面试。当主考官劳伦斯金出现在饭店的大厅时,一下子被人们围了起来,他们用熟练的英语向他问候,有的甚至还迫不及待地向他做自我介绍。这时,只有一名学生,不知是站起来晚了,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总之,没来得及围上去。 正当他站在那儿,不知如何是好时,他看到劳伦斯金的夫人被冷落一旁,于是就走向前去和她打招呼。他没有做自我介绍,也没有打听面试的内容,而是问她对上海的感觉。就在劳伦斯金被围得水泄不通,不知如何招架的时候,他们两人在大厅的一角,却聊得非常投机。 这名学生在 30 名候选人中,成绩不是最好的。可是,最后他被劳伦斯金选中了。这件事在中国曾引起不小的震动。有人说,他太幸运了。

    18、有人说,他太有计谋了。还有人说,劳伦斯金简直是他夫人的傀儡。然而,不论世人如何看待这件事,在这个世界上有这么一种现象:当捷径上人满为患的时候,不妨绕点弯路,这样也许能更快地到达目的地。 (分数:50.00)_贵州省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模拟题 10 答案解析(总分:149.99,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5,分数:25.00)1.诗经中保存民歌最多的是_(分数:1.00)A.国风 B.小雅C.大雅D颂解析:2.下列文章中,既是记人散文,又是文艺随笔的是_(分数:1.00)A.张中丞传后叙B.报刘一文书C.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D.答李翊书解析:3.王昌龄从军行(其四)中“黄沙

    19、百战穿金甲”句的抒情方法是_(分数:1.00)A.借景抒情B.借事抒情 C.借比喻抒情D.借典故抒情解析:4.红楼梦的体裁是_(分数:1.00)A.文言小说B.长篇章回体白话小说 C.短篇小说D.诗体小说解析:5.下列诗人中属于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作家的是_(分数:1.00)A.李白B.王维C.岑参 D.杜甫解析:6.张中丞传后叙一文中所说的“守一城,捍天下”的城是指_(分数:1.00)A.洛阳B.长安C.睢阳 D.汴州解析:7.秦晋觳之战中,秦国失败的原因不包括_(分数:1.00)A.劳师袭远B.以贪勤民C.出师不义D.狂妄自大 解析:8.唐代以新乐府诗大胆揭露弊政,抨击权贵,反映民间生活疾苦的

    20、诗人是_(分数:1.00)A.李白B.白居易 C.杜甫D.杜牧解析:9.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最突出的语言技巧是_(分数:1.00)A.拟人B.叠字 C.比喻D.夸张解析:10.鲁迅小说风波的线索是_(分数:1.00)A.辫子事件 B.赵七爷的竹布长衫C.九斤老太的唠叨D.张勋复辟解析:11.前赤壁赋继承和发展的赋体的传统手法主要是_(分数:1.00)A.铺张扬厉B.夸饰渲染C.主客问答 D.骈俪对偶解析:12.由一般原理推导出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这种论证方法是_(分数:1.00)A.类比法B.归纳法C.演绎法 D.对比法解析:13.庄子秋水中代表庄子观点的人物是_(分数:1.00)A.

    21、曲士B.河伯C.北海若 D.河伯与北海若解析:14.麦琪的礼物运用的结构方法是_(分数:1.00)A.一虚一实,双线结合 B.倒叙法C.追溯法D.四条情节线交叉叙述解析:15.孔子的思想核心是_(分数:1.00)A.仁政和王道B.仁与礼 C.严刑和峻法D.无为而无不为解析:16.下列诗人中属于“新月派”的是_(分数:1.00)A.艾青B.闻一多 C.郭沫若D.田间解析:17.北宋词人中第一个专事写词的人是_(分数:1.00)A.苏轼B.欧阳修C.柳永 D.李清照解析:18.代表沈从文艺术创作高峰的一部中篇小说是_(分数:1.00)A.萧萧B.湘西C.边城 D.长河解析:19.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

    22、史是_(分数:1.00)A.左传B.汉书C.史记 D.后汉书解析:20.在中国诗歌史上,格律诗发端于南北朝,定形于_(分数:1.00)A.五代B.唐朝 C.隋朝D.宋朝解析:21.赵威后问齐使选自_(分数:1.00)A.春秋B.国语C.左传D.战国策 解析:22.下列句子中,不是采用反诘修辞手法的是_(分数:1.00)A.苟无民,何以有君B.计四海之在天地也,不似磐空之在大泽乎C.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D.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解析:23.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是一首_(分数:1.00)A.咏物词B.悼亡词 C.叙事词D.田园词解析:24.下列诗作,没有整体运用象征手法的是_(

    23、分数:1.00)A.炉中煤B.再别康桥 C.雨巷D.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解析:25.门槛的基本表现手法是_(分数:1.00)A.象征 B.比喻C.暗示D.反复解析:二、填空题(总题数:10,分数:10.00)26.鸿雁长飞光不渡, 1。 (分数:1.00)解析:鱼龙潜跃水成文27.明月松间照, 1。 (分数:1.00)解析:清泉石上流28. 1,孤舟一系故园心。 (分数:1.00)解析:丛菊两开他日泪29.玉容寂寞泪阑干, 1。 (分数:1.00)解析:梨花一枝春带雨30.九月降霜秋早寒, 1。 (分数:1.00)解析:禾穗未熟皆青干31.问君能有几多愁, 1。 (分数:1.00)解析:恰似一

    24、江春水向东流32.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1! (分数:1.00)解析:人比黄花瘦33.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是: 1。(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分数:1.00)解析: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34. 1,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分数:1.00)解析:不忍登高临远35.空床卧听南窗雨, 1? (分数:1.00)解析:谁复挑灯夜补衣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总题数:10,分数:10.00)36.纵一苇之所 如 ,凌万顷之茫然。 (分数:1.00)解析:如:往;到。37.刑 仁讲让,示民有常。 (分数:1.00)解析:刑:法度,法则。这里用作动词,推行。38.本图宦达,不 矜 名节。

    25、 (分数:1.00)解析:矜:夸耀。39.吾闻之周生曰:舜目 盖 重瞳子。 (分数:1.00)解析:盖:表推测,或许是,可能是。40.心凝形 释 ,与万化冥合。 (分数:1.00)解析:释:消散。41.臣愿王 孰图 之也! (分数:1.00)解析:熟图:深思熟虑。42.与可 没 于陈州。 (分数:1.00)解析:没:通“殁”,死亡。43.至于长者之抱才而困,则又令我 怆然 有感。 (分数:1.00)解析:怆然:悲伤的样子。44.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 奉 一日之欢。 (分数:1.00)解析:奉:敬献。45.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 术 多异故也。 (分数:1.00)解析:术:方术,方法。这里指政治主

    26、张。四、翻译题(总题数:5,分数:10.00)46.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 从授之而掩其上哉 ? (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您又是哪儿学来的诀窍而超过李伶的呢?47.自矜功伐, 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强逞个人智慧而不效法古人。48.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认真地进行学校教育。49.国人莫敢言, 道路以目 。 (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在路上相遇,只是以眼神示意。50.其隙也, 则施施而行。 (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在空闲的时候,就慢慢地走走。五、理解与分析(总题

    27、数:5,分数:35.00)阅读下面一段文字: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司马迁史记垓下之围) 请回答:(分数:8.01)(1).这段话是谁的自述?(分数:2.67)_正确答案:()解析:这段话是项羽的自述。(2).为什么说“困于此”?(分数:2.67)_正确答案:()解析:因为当时项羽兵败垓下,被汉军追赶围困在东城,所以说“困于此”。(3).“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这句话表现了怎样的一种错误观点?(分数:2.67)_

    28、正确答案:()解析:这句话表现了项羽缺乏政治远见,专恃武力以经营天下的错误观点。阅读下面一段文字: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长吏明知不中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白居易杜陵叟)请回答:(分数:6.00)(1).这首诗开头从灾情的严重程度入笔,对表现创作主旨有何作用?(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以灾情的严重作铺垫来突出主旨。(2).“剥我身上帛”以下四句由第三人称叙述转为由杜陵叟用第一人称直接控诉有何作用?(分数:2.00)_

    29、正确答案:()解析:表达了对贪官污吏的无比憎恨,增强了批判的力度,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农民的深切同情。(3).“虐人害物即豺狼”两句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何作用?(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比喻。形象地揭露了地方官吏“虐人害物”的豺狼本质。阅读下面一段文字: 他张着大嘴笑了,露出了一嘴的黄牙。他那长在半个葫芦样的头上的白发,也随着笑声一齐抖动着。 “你为啥要给我做媳妇呢?” “我要天天吃灶糖哩!” 他把旱烟锅子朝鞋底上磕着:“娃呀,你太小哩。” “你等我长大嘛!” 他摸着我的头顶说:“不等你长大,我可该进土啦。” 听了他的话,我着急了。他要是死了,那可咋办呢?我那淡淡的眉毛,在满是金

    30、黄色的茸毛的脑门上,拧成了疙瘩。我的脸也皱巴得像个核桃。 他赶紧拿块灶糖塞进了我的手里。看着那块灶糖,我又咧着嘴笑了:“你别死啊,等着我长大。” 他又乐了。答应着我:“我等你长大。”(张洁拣麦穗) 请回答:(分数:6.99)(1).这里的对话有何特点?(分数:2.33)_正确答案:()解析:富有个性化。(2).除用对话外。这段文字刻画人物还用了什么方法?(分数:2.33)_正确答案:()解析:表情描写,动作描写。(3).概括童年的“我”与卖灶糖老汉的性格特征。(分数:2.33)_正确答案:()解析:童年的“我”天真烂漫,卖灶糖老汉爽朗风趣。阅读下面一段文字: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

    31、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溪,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 (分数:6.99)(1).在这段话中,作者一共列举了几类人可看之?(分数:2.33)_正确答案:()解析:五类。(2).“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 (分数:2.33)_正确答案:()解析:是第四类人的

    32、特征。作者对他们持嘲讽态度。(3).从这段话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最欣赏哪一类人?为什么?(分数:2.33)_正确答案:()解析:作者最欣赏第五类人。因为他们具有清高拔俗的情趣。阅读下面一段文字: 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六十公里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布那树要偿命。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身上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这次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再多言。与树为邻的一位老太太偏说她听见老树的叹气,一声又一声,像

    33、严重的气喘病。伐树的工人什么也没听见,树缓缓倾斜时,他们只发现了一件事:本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旷,像拓宽了几尺。 尸体的肢解和搬运连夜完成。早晨,行人只见路上的碎叶,叶上的每一平方厘米仍然很绿。绿世界的残存者已不复存,它果然绿着生,绿着死。缓缓地,路面染上了旭日的光辉;缓缓地,清洁工出现了。扫到树根,她们围着年轮站定,看那一圈又一圈的风雨图,估计根有多大,能分袭成多少公斤木材。一个她说:昨天早晨,她扫过这条街,树仍在,住在树干里的蚂蚁大搬家,由树根到马路对面,流成一条细细的黑河。她用作证的语气说,她从没有见过那么多蚂蚁,那一定是一个蚂蚁国。她甚至说,有几个蚂蚁像苍蝇一样大

    34、。她一面说,一面用扫帚划出大移民的路线。汽车的轮胎几次将队伍切成数段,但秩序丝毫不乱。对着几个睁大眼睛的同伴,她表现出了特有的丰富见闻。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于是弱小而坚韧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它们当初远征而来。每一个黑斗士在离巢后,先在树干上绕行一周,表示了依依不舍。这是那个清洁工说的。这就是落幕了,它们来参加了树的葬礼。 两星期后,树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成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时间仍然是在夜间,这一夜无星无月,黑得像一块仙草冰。他们带利斧和铁镐来,带工作灯来,人造的强光把举镐的挥斧的影子投射到路面上,在公寓楼的窗帘上

    35、,跳跃奔腾如巨无霸。汗水超过了预算数,有人怀疑已死未朽之木还能顽抗。在陷阱未填平之前,车辆改道,几个以违章为乐的摩托车骑士跌进去,被抬进了医院。不过这一切都过去了,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一层柏油下闷死。(王鼎钧那树) 请回答:(分数:7.00)(1).这几节围绕那树最终的命运写了哪四件事?(分数:1.75)_正确答案:()解析:一是醉汉驾车出事,二是电锯锯倒树身,三是清道妇讲述蚂蚁国故事,四是挖树根、平路面。(2).从表面上看这四件事似乎前后相关联,有顺承关系,这几件事是否有逻辑联系?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分数:1.75)_正确答案:()解析:无任何逻辑联系,后三件事竟由醉汉驾车生祸这一事而来,显得颇为滑稽、不合情理,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批判态度。作者对这件事情不自禁地表达了愤恨、悲哀之情。(3).“电锯从树的身上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分数:1.75)_正确答案:()解析:这样的描写真是惨不忍睹;电锯锯倒一棵亲近人类、善待人类的大树,有违仁义之心。表达了作者对伐树人的愤恨。(4).作者借清道妇之口讲述蚂蚁国大搬家,从中反


    注意事项

    本文(【学历类职业资格】贵州省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模拟题10及答案解析.doc)为本站会员(confusegate18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