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学历类职业资格】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自考题-16及答案解析.doc

    • 资源ID:1376807       资源大小:92.50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学历类职业资格】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自考题-16及答案解析.doc

    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自考题-16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30,分数:30.00)1.各国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给环境下定义的方法不包括_(分数:1.00)A.采用概括的方法在立法上对环境的内涵进行描述B.采用列举的方法在立法上对环境的内涵进行描述C.采用概括加列举式的方法在立法上对环境的内涵和外延作出规定D.采用列举的方法在立法上对环境的外延进行描述2.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对地球环境乃至外空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人类对环境认识的方向转变,形成了_(分数:1.00)A.人类中心的环境准则B.非人类中心的环境准则C.地球中心的环境准则D.生物圈中心的

    2、环境准则3.2011 年 6 月由国务院发布的_首次提出了与环境性质相似的“国土空间”的概念。(分数:1.00)A.全国环境区域规划B.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C.国家环境规划方案D.国家区域功能规划方案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_(分数:1.00)A.生态学研究认为,生态系统内部种群之间呈动态的相互作用,所以生态系统一直保持的相对的动态平衡B.在一定时期某些物种的数量可能增加,而在一定时期它们又可能减少甚至被其他物种取代C.如果排除人类行为的干预,生态系统会处于一个静止的状态D.我国宪法中提到的生态环境的本意就是生态系统,既包含环境,也包含自然资源5.当人类以一种静态的眼光来看待围绕人类存

    3、在的全部自然界这个整体时,就出现了_的概念。(分数:1.00)A.环境B.自然资源C.生态系统D.生态环境6.维持人类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为人类福利的持续增长奠定物质基础是_的目的。(分数:1.00)A.环境保护B.自然资源保护C.生态系统保护D.生态环境保护7.作为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控制对象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指_(分数:1.00)A.第一环境问题B.原生环境问题C.第二环境问题D.第三环境问题8.由于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及从事大规模建设活动或其他对环境有影响的活动而给环境带来不利变化的现象是_(分数:1.00)A.环境污染问题B.生态破坏问题C.环境破坏问题D.生态污染问题9.地域环

    4、境问题时期,在环境问题的对策方面,各国采取的主要方法是_(分数:1.00)A.头痛医头,脚痛医脚B.积极引导,事前规制C.全盘考虑,加强合作D.高瞻远瞩,预防为主10.针对环境问题不断扩大的现实,联合国在_年召开了以环境问题国际化为议题的人类环境会议。(分数:1.00)A.1970B.1971C.1972D.197311.环境问题第三个阶段的时期为_(分数:1.00)A.20 世纪 60 年代至今B.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C.20 世纪 80 年代至今D.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12.从自然科学层面考察,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_(分数:1.00)A.人口规模不断扩大B.人地关系恶化C.

    5、地球环境承载力下降D.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13.据世界银行统计,“七五”到“九五”计划时期,中国政府的投资决策失误率在_左右。(分数:1.00)A.20%B.30%C.40%D.50%14.环境问题的演进虽然经历了几个世纪,但是真正以“环境问题”为对象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法的理论研究是在_才出现的。(分数:1.00)A.19 世纪末B.20 世纪初C.20 世纪 30 年代以后D.20 世纪中期以后15.在 1992 年_上,“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环境保护领域的国家行动以及国际合作的关键词。(分数:1.00)A.联合国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B.联合国东京环境与发展大会C.联合国海牙环境与发展大会D

    6、.联合国多哈环境与发展大会16.城市环境污染控制立法的时期为_(分数:1.00)A.18 世纪初至 20 世纪初B.18 世纪中叶至 20 世纪初C.18 世纪中叶至 20 世纪初叶D.18 世纪末至 20 世纪中叶17.现在欧洲有据可查的最早的环境法律是_(分数:1.00)A.英国的爱德华一世颁布的禁止在伦敦使用露天燃煤炉具的条例B.法国的查尔斯六世禁止在巴黎散发臭味和令人厌恶的烟气的法令C.法国的查尔斯六世颁布的禁止在巴黎使用露天燃煤炉具的条例D.英国的爱德华一世禁止在伦敦散发臭味和令人厌恶的烟气的法令18.世界上首部保护自然遗迹的法律是_(分数:1.00)A.1930 年罗马尼亚颁布的B

    7、.1930 年美国颁布的C.1930 年意大利颁布的D.1930 年法国颁布的19.举世闻名的“四大公害事件”促使日本于 1967 年制定了_,开始走上综合且有计划地防治公害的道路。(分数:1.00)A.公害预防基本法B.公害对策基本法C.公害治理基本法D.国立公害计划法20.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国内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除了呈爆发式发展以外,在立法目的上也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分数:1.00)A.从 20 世纪 70 年代至 80 年代,注重完善控制区域污染的环境立法,同时将自然保护立法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立法中独立出来B.修改传统刑法和民法,以适应保护环境

    8、的需要C.从 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从注重资源利用的全过程管理转变到对污染的末端控制D.注重国内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与国际环境立法的协调,强调越界污染损害的国家责任以及探索国际环境保护合作21.在日本,被称为“公害国会”的是_(分数:1.00)A.1970 年底召开的第 63 届临时国会B.1970 年底召开的第 64 届临时国会C.1971 年底召开的第 63 届临时国会D.1971 年底召开的第 64 届临时国会22.中国古代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思想可以追溯到_(分数:1.00)A.夏商时期B.西周时期C.春秋战国时期D.秦汉时期23.从文献记载的中国早期环境与资源保护规范看,它

    9、们的主要目的是_(分数:1.00)A.保障百姓对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以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B.保障统治者对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以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C.实现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D.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维护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24.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产生时期是_(分数:1.00)A.从 20 世纪 50 年代初至 60 年代末B.从 20 世纪 50 年代初至 70 年代初C.从 20 世纪 50 年代起至 70 年代末D.从 20 世纪 5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25.标志着我国开始建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的文件是_(分数:1.00)A.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1973

    10、年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C.197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D.198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6.1972 年我国派团出席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这次会议的非正式报告是_(分数:1.00)A.我们共同的未来B.只有一个地球C.人类环境宣言D.人类环境行动计划27.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改革完善时期是_(分数:1.00)A.从 1989 年修改颁布环境保护法至 1999 年修改颁布海洋环境保护法B.从 1989 年修改颁布环境保护法至 2000 年修改颁布大气污染防治法C.从 1999 年修改颁布海洋环境保护法至 2000 年修改颁布大气污染防治法D.从 199

    11、9 年修改颁布海洋环境保护法至今28.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强化时期是_(分数:1.00)A.从 1989 年修改颁布环境保护法至今B.从 1999 年修改颁布海洋环境保护法至今C.从 2000 年修改颁布大气污染防治法至今D.从 1999 年修改颁布海洋环境保护法到 2000 年修改颁布大气污染防治法29.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发展源于_(分数:1.00)A.20 世纪初B.20 世纪 30 年代C.20 世纪 60 年代D.20 世纪 70 年代30.我国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创始于_(分数:1.00)A.20 世纪 40 年代末B.20 世纪 50 年代末C.20 世纪 60 年代末D.20

    12、 世纪 70 年代末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5,分数:22.00)31.下列属于我国 1989 年环境保护法规定的环境范畴的有_(分数:1.00)A.海洋B.土地C.人文遗迹D.风景名胜区E.乡村32.下列属于我国自然资源范畴的有_(分数:1.50)A.森林B.草原C.物种D.水库E.海涂33.下列关于自然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有_(分数:1.50)A.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行为只能对环境的结构产生间接影响B.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C.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D.宪法所谓的自然资源,指的是与环境融为一体、天然存在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环境要素E.我

    13、国宪法未对自然资源的权属作出规定34.下列既可以属于国家所有,又可以属于集体所有的有_(分数:1.50)A.森林B.山岭C.草原D.荒地E.滩涂35.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包括_(分数:1.50)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承担者E.无生命物质36.下列属于第二环境问题的是_(分数:1.50)A.核试验造成的试验地区核污染B.工厂废气排放造成的周围树木枯死C.大规模的开垦草原造成土地荒漠化D.天然森林大火造成的空气污染E.农药致使的水体污染37.纵观现代环境问题的演变历程,可以将其分为_(分数:1.50)A.地域环境问题时期B.国家环境问题时期C.国际环境问题时期D.洲际环境问题时期E.全球环

    14、境问题时期38.下列属于现代环境问题第三阶段的表现的是_(分数:1.50)A.全球气候变暖B.臭氧层破坏C.生物多样性破坏D.海洋污染E.危险废物越境转移39.下列属于环境问题成因的是_(分数:1.50)A.市场失灵B.政策失误C.科学不确定性D.国际贸易影响E.星体运行的影响40.下列属于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出现的环境保护思想的有_(分数:1.50)A.针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提出的资本积累和垄断资本是环境污染根源的资本理论B.针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破坏提出的返回原始状态的理论C.以经济手段来推进市场对环境价值的认识,并且以成本效益分析的方法来判断环境政策的失误D.以行政手段来推行环境管

    15、理政策,控制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E.以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基础,提高自然资源和能量的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41.总体考察各国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历史沿革,可以将其分为_(分数:1.50)A.城市环境污染控制立法时期B.区域环境污染控制立法时期C.生活环境与自然保护立法并重时期D.整合型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时期E.全球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时期42.下列属于美国 20 世纪 70 年代通过的环境保护的法律的有_(分数:1.50)A.清洁空气法B.联邦水污染控制法C.海岸带管理法D.安全饮用水法E.国家森林管理法43.下列属于我国首次确立的环境保护 32 字方针的有_(分数:1.50)A.全面规

    16、划,合理布局B.综合利用,化害为利C.依靠群众,大家动手D.保护环境,造福人民E.中央领导,群策群力44.2010 年国务院通过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国家层面上将国土空间划分为_(分数:1.50)A.优化开发区域B.重点开发区域C.限制开发区域D.禁止开发区域E.合作开发区域45.下列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说法正确的有_(分数:1.50)A.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新兴法学学科B.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一门在理论上具有综合性和探索性的课程C.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D.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属于具有多元性学科特点的环境科学学科的范畴E.在学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培养将所

    17、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三、简答题(总题数:7,分数:21.00)46.简述环境科学及环境科学中环境的含义。 (分数:3.00)_47.简述我国环境保护法对环境的定义。 (分数:3.00)_48.简述自然资源的含义。 (分数:3.00)_49.简述生态系统的含义及其与环境概念的区别。 (分数:3.00)_50.简述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 (分数:3.00)_51.简述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国际贸易活动。 (分数:3.00)_52.简述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分数:3.00)_四、论述题(总题数:3,分数:12.00)53.论述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分数:4.00)_

    18、54.试述现代环境问题的演变历程。 (分数:4.00)_55.试述环境问题的成因。 (分数:4.00)_五、案例分析题(总题数:2,分数:15.00)56.在第十一届亚太议员环发大会上,印度代表反映了该国红树林及其生态系统破坏的情况,并提出了在印度海域已经出现了生态死亡区,呼吁亚太议员环发大会的各个成员国对“死亡区”生态恢复采取措施。 请问:什么是生态系统?我国宪法对于生态系统的规定是什么? (分数:5.00)_20 世纪 50 年代后半期到 70 年代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公害事件”频发:1956 年在熊本县水俣镇由于有机汞导致水污染而产生的水俣病、1964 年发生在新潟县水

    19、俣病、1960 年至 1972 年发生在四日市由于硫氧化物导致的大气污染而引发哮喘病、1970 年至 1975 年发生在富山县因镉造成水污染而引发的病痛病,给日本民众带来了极大的伤害,于是日本政府开始探索一条综合且有计划的防治公害的道路。 请问:(分数:10.00)(1).日本“四大公害事件”发生于外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发展的哪一时期?(分数:5.00)_(2).日本这一时期公害事件频发的原因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分数:5.00)_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自考题-16 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30,分数:30.00)1.各国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给环

    20、境下定义的方法不包括_(分数:1.00)A.采用概括的方法在立法上对环境的内涵进行描述B.采用列举的方法在立法上对环境的内涵进行描述 C.采用概括加列举式的方法在立法上对环境的内涵和外延作出规定D.采用列举的方法在立法上对环境的外延进行描述解析:解析 目前,各国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给环境下定义的方法包括三类:(1)采用概括的方法在立法上对环境的内涵进行描述;(2)采用列举的方法在立法上对环境的外延进行描述;(3)采用概括加列举式的方法在立法上对环境的内涵和外延作出规定。答案为 B。2.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对地球环境乃至外空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人类对环境认识的方向转变,形成了_(分数:1.00)A

    21、.人类中心的环境准则B.非人类中心的环境准则 C.地球中心的环境准则D.生物圈中心的环境准则解析:解析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对地球环境乃至外空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人类对环境的认识也开始从以人类为中心向以生物圈和地球整体为中心的方向转变,形成了“非人类中心的环境准则”。答案为B。3.2011 年 6 月由国务院发布的_首次提出了与环境性质相似的“国土空间”的概念。(分数:1.00)A.全国环境区域规划B.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C.国家环境规划方案D.国家区域功能规划方案解析:解析 2011 年 6 月,由国务院发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首次提出了与环境性质相似的“国土空间”的概念,即国家主权与主权权

    22、力管辖下的地域空间,是国民生存的场所和环境,包括陆地、陆上水域、内水、领海、领空等。答案为 B。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_(分数:1.00)A.生态学研究认为,生态系统内部种群之间呈动态的相互作用,所以生态系统一直保持的相对的动态平衡B.在一定时期某些物种的数量可能增加,而在一定时期它们又可能减少甚至被其他物种取代C.如果排除人类行为的干预,生态系统会处于一个静止的状态 D.我国宪法中提到的生态环境的本意就是生态系统,既包含环境,也包含自然资源解析:解析 生态学研究认为,生态系统内部种群之间呈动态的相互作用,所以生态系统一直保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在一定时期某些物种的数量可能增加,而在

    23、另一定时期它们又可能减少甚至被其他物种所取代。如果排除人类行为的干预,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的变化是非常缓慢的。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其中“生态环境”的本意就是生态系统,既包含了环境,也包含了自然资源。答案为 C。5.当人类以一种静态的眼光来看待围绕人类存在的全部自然界这个整体时,就出现了_的概念。(分数:1.00)A.环境 B.自然资源C.生态系统D.生态环境解析:解析 当人类以一种静态的眼光来看待围绕人类存在的全部自然界这个整体时,就出现了环境的概念;当人类以是否对人类有用的角度来看待自然界这个整体时,就出现了自然资源的概念;当人类从生物的生存

    24、条件以及相互关系的角度来看待自然界这个整体时,就出现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答案为 A。6.维持人类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为人类福利的持续增长奠定物质基础是_的目的。(分数:1.00)A.环境保护B.自然资源保护 C.生态系统保护D.生态环境保护解析:解析 环境保护的目的是维持人类社会发展的外部条件,为人类的繁衍和健康奠定生存基础。自然资源保护的目的是维持人类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为人类福利的持续增长奠定物质基础。生态保护的目的则是将人类还原到自然的原始存在之中,从生物圈平等的境界强调人类及其发展的所有外部条件都应当符合生态系统平衡的自然规律。答案为 B。7.作为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控制对象的环境问题主要

    25、是指_(分数:1.00)A.第一环境问题B.原生环境问题C.第二环境问题 D.第三环境问题解析:解析 作为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控制对象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指第二环境问题。答案为 C。8.由于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及从事大规模建设活动或其他对环境有影响的活动而给环境带来不利变化的现象是_(分数:1.00)A.环境污染问题B.生态破坏问题 C.环境破坏问题D.生态污染问题解析:解析 生态破坏问题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及从事大规模建设活动或其他对环境有影响的活动(如核试验、生物实验等)而给环境带来显著不利变化的现象。答案为 B。9.地域环境问题时期,在环境问题的对策方面,各国采取

    26、的主要方法是_(分数:1.00)A.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B.积极引导,事前规制C.全盘考虑,加强合作D.高瞻远瞩,预防为主解析:解析 环境问题的第一个阶段为地域环境问题时期,在环境问题的对策方面,各国主要采取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在法律对策上也主要采取的是对污染受害者进行事后救济的损害赔偿措施。答案为 A。10.针对环境问题不断扩大的现实,联合国在_年召开了以环境问题国际化为议题的人类环境会议。(分数:1.00)A.1970B.1971C.1972 D.1973解析:解析 针对环境问题不断扩大的现实,联合国在 1972 年召开了以环境问题国际化为议题的人类环境会议。答案为 C。11.

    27、环境问题第三个阶段的时期为_(分数:1.00)A.20 世纪 60 年代至今B.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C.20 世纪 80 年代至今 D.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解析:解析 环境问题的第三个阶段为全球环境问题时期,从 20 世纪 80 年代至今。答案为 C。12.从自然科学层面考察,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_(分数:1.00)A.人口规模不断扩大B.人地关系恶化 C.地球环境承载力下降D.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解析:解析 从自然科学层面考察,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地关系恶化。而从人类社会的制度构建层面考察,政治和经济学家则普遍认为,当决定使用环境资源的决策人物忽视或低估环境破坏给社会造成

    28、的代价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答案为 B。13.据世界银行统计,“七五”到“九五”计划时期,中国政府的投资决策失误率在_左右。(分数:1.00)A.20%B.30% C.40%D.50%解析:解析 据世界银行统计,“七五”到“九五”计划时期,中国政府的投资决策失误率在 30%左右。答案为 B。14.环境问题的演进虽然经历了几个世纪,但是真正以“环境问题”为对象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法的理论研究是在_才出现的。(分数:1.00)A.19 世纪末B.20 世纪初C.20 世纪 30 年代以后D.20 世纪中期以后 解析:解析 环境问题的演进虽然经历了几个世纪,但是真正以“环境问题”为对象而有针对性地提

    29、出解决方法的理论研究只是在 20 世纪中期以后才出现的。答案为 D。15.在 1992 年_上,“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环境保护领域的国家行动以及国际合作的关键词。(分数:1.00)A.联合国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 B.联合国东京环境与发展大会C.联合国海牙环境与发展大会D.联合国多哈环境与发展大会解析:解析 到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整合型的环境保护理念基本形成,这就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和战略的出现。在 1992 年联合国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环境保护领域的国家行动以及国际合作的关键词。答案为 A。16.城市环境污染控制立法的时期为_(分数:1.00)A.18 世纪初至

    30、 20 世纪初B.18 世纪中叶至 20 世纪初C.18 世纪中叶至 20 世纪初叶 D.18 世纪末至 20 世纪中叶解析:解析 城市环境污染控制立法时期从 18 世纪中叶至 20 世纪初叶。答案为 C。17.现在欧洲有据可查的最早的环境法律是_(分数:1.00)A.英国的爱德华一世颁布的禁止在伦敦使用露天燃煤炉具的条例 B.法国的查尔斯六世禁止在巴黎散发臭味和令人厌恶的烟气的法令C.法国的查尔斯六世颁布的禁止在巴黎使用露天燃煤炉具的条例D.英国的爱德华一世禁止在伦敦散发臭味和令人厌恶的烟气的法令解析:解析 现在欧洲有据可查的最早的环境法律是英国国王爱德华一世在 1306 年颁布的禁止在伦敦

    31、使用露天燃煤炉具的条例。答案为 A。18.世界上首部保护自然遗迹的法律是_(分数:1.00)A.1930 年罗马尼亚颁布的 B.1930 年美国颁布的C.1930 年意大利颁布的D.1930 年法国颁布的解析:解析 1930 年,罗马尼亚通过了世界上首部保护自然遗迹的法律,并且设立了 36 个自然保留地。答案为 A。19.举世闻名的“四大公害事件”促使日本于 1967 年制定了_,开始走上综合且有计划地防治公害的道路。(分数:1.00)A.公害预防基本法B.公害对策基本法 C.公害治理基本法D.国立公害计划法解析:解析 举世闻名的“四大公害事件”促使日本于 1967 年制定了公害对策基本法,开

    32、始走上综合且有计划地防治公害的道路。答案为 B。20.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国内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除了呈爆发式发展以外,在立法目的上也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分数:1.00)A.从 20 世纪 70 年代至 80 年代,注重完善控制区域污染的环境立法,同时将自然保护立法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立法中独立出来B.修改传统刑法和民法,以适应保护环境的需要C.从 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从注重资源利用的全过程管理转变到对污染的末端控制 D.注重国内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与国际环境立法的协调,强调越界污染损害的国家责任以及探索国际环境保护合作解析:解析 20 世

    33、纪 70 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国内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除了呈爆发式发展以外,在立法目的上也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1)从 20 世纪 70 年代至 80 年代,注重完善控制区域污染的环境立法,同时将自然保护立法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立法中独立出来;(2)修改传统刑法和民法,以适应保护环境的需要;(3)从 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从注重对污染的末端控制转变到对资源利用的全过程管理;(4)完善处理国际环境问题的国际立法;(5)注重国内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与国际环境立法的协调,强调越界污染损害的国家责任以及探索国际环境保护合作;(6)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以国际环境法为统帅,将重点放在

    34、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立法上,在全球环境保护的理念下修改国内环境法;(7)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各国还制定了有关促进循环经济和废物再利用的法律。答案为 C。21.在日本,被称为“公害国会”的是_(分数:1.00)A.1970 年底召开的第 63 届临时国会B.1970 年底召开的第 64 届临时国会 C.1971 年底召开的第 63 届临时国会D.1971 年底召开的第 64 届临时国会解析:解析 在日本,1970 年底召开的第 64 届临时国会一次通过了新制定和修订的 14 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内容涉及公害基本对策、费用负担、海洋污染、水质污染、大气污染、农地污染、噪声控制、废物处理、公害犯罪

    35、、下水道、农药、自然公园、毒品及剧毒物品、道路交通等方面。这次国会也因此被称为“公害国会”。答案为 B。22.中国古代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思想可以追溯到_(分数:1.00)A.夏商时期B.西周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D.秦汉时期解析:解析 中国古代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思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11 世纪的西周时期。答案为 B。23.从文献记载的中国早期环境与资源保护规范看,它们的主要目的是_(分数:1.00)A.保障百姓对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以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B.保障统治者对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以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 C.实现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D.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维护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解析

    36、:解析 从文献记载的中国早期环境与资源保护规范看,它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统治者对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以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答案为 B。24.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产生时期是_(分数:1.00)A.从 20 世纪 50 年代初至 60 年代末B.从 20 世纪 50 年代初至 70 年代初C.从 20 世纪 50 年代起至 70 年代末 D.从 20 世纪 5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解析:解析 从 20 世纪 50 年代起至 70 年代末,是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产生时期。答案为 C。25.标志着我国开始建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的文件是_(分数:1.00)A.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37、法B.1973 年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C.197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D.198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解析:解析 1979 年 9 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原则通过了环境保护法草案,并以“试行”的形式颁布实施。环境保护法(试行)是新中国第一部关于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综合性法律,在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刚刚起步的阶段,该法的制定和实施特别令人瞩目,标志着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开始建立。答案为 C。26.1972 年我国派团出席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这次会议的非正式报告是_(分数:1.00)A.我们共同的未来B.只有一个地

    38、球 C.人类环境宣言D.人类环境行动计划解析:解析 1972 年 6 月 5 日,我国派团出席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对大会散发的文件,特别是对只有一个地球(大会的非正式报告)等资料的阅读,使我国的与会者了解到了世界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答案为 B。27.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改革完善时期是_(分数:1.00)A.从 1989 年修改颁布环境保护法至 1999 年修改颁布海洋环境保护法 B.从 1989 年修改颁布环境保护法至 2000 年修改颁布大气污染防治法C.从 1999 年修改颁布海洋环境保护法至 2000 年修改颁布大气污染防治法D.从 1999 年修改颁布海洋环境保护法至今解析:

    39、解析 从 1989 年修改颁布环境保护法到 1999 年修改颁布海洋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改革完善时期。答案为 A。28.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强化时期是_(分数:1.00)A.从 1989 年修改颁布环境保护法至今B.从 1999 年修改颁布海洋环境保护法至今C.从 2000 年修改颁布大气污染防治法至今 D.从 1999 年修改颁布海洋环境保护法到 2000 年修改颁布大气污染防治法解析:解析 从 2000 年修改颁布大气污染防治法至今,是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强化时期。答案为 C。29.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发展源于_(分数:1.00)A.20 世纪初B.20 世纪 30 年

    40、代C.20 世纪 60 年代 D.20 世纪 70 年代解析:解析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发展源于 20 世纪 60 年代,它是人类在运用传统法手段和方法仍不能遏制环境问题从而大量制定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背景下,将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制度进行综合研究,逐渐从传统部门法学分离出来的一门新兴法学学科。答案为 C。30.我国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创始于_(分数:1.00)A.20 世纪 40 年代末B.20 世纪 50 年代末C.20 世纪 60 年代末D.20 世纪 70 年代末 解析:解析 我国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创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它与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开展和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发

    41、展密切相关。1978 年中共中央决定起草我国第一部环境保护法草案,北京大学法律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的部分法学研究人员参与了起草工作,以此为契机拉开了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研究的序幕。答案为 D。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5,分数:22.00)31.下列属于我国 1989 年环境保护法规定的环境范畴的有_(分数:1.00)A.海洋 B.土地 C.人文遗迹 D.风景名胜区 E.乡村 解析:解析 我国 1989 年环境保护法第 2 条将环境定义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

    42、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答案为 ABCDE。32.下列属于我国自然资源范畴的有_(分数:1.50)A.森林 B.草原 C.物种 D.水库 E.海涂 解析:解析 1987 年我国颁布的中国自然保护纲要对自然资源作了如下概括性解释: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都称为自然资源,具体包括土地、森林、草原和荒漠、物种、陆地水资源、河流、湖泊和水库、沼泽和海涂、海洋矿产资源、大气以及区域性的自然环境与资源等。答案为 ABCDE。33.下列关于自然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有_(分数:1.50)A.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行为只能对环境的结构产生间接影响B.国家保障自然资源

    43、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 C.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 D.宪法所谓的自然资源,指的是与环境融为一体、天然存在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环境要素 E.我国宪法未对自然资源的权属作出规定解析:解析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行为会直接对环境的结构产生影响和改变,从而导致环境问题。我国宪法第 9 条规定,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宪法所谓的自然资源,指的就是与环境融为一体、天然存在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环境要素。此外,我国宪法还对自然资源的权属作出了规定,物权法则对这些规定进行了细化。答案为 BCD。34.下列既可以属于国家所有,又可以属于集体所有的有_(分数:1.50)A.森林 B.山岭 C.草原 D.荒地 E.滩涂 解析:解析 根据物权法的规定,矿藏、水流、海域属于国家所有。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属于国家所有,但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答案为 ABCDE。35.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包括_(分数:1.50)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承担者E.无生命物质 解析:解析 生态系


    注意事项

    本文(【学历类职业资格】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自考题-16及答案解析.doc)为本站会员(周芸)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