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际关系心理学真题 2010年 4月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150 分钟)一、课程代码:06050(总题数:1,分数:0.00)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0小题,每小题 1分(总题数:10,分数:10.00)1.提出人际特质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分数:1.00)A.弗罗姆B.马斯洛C.亚当斯D.修茨2.按照情感体验来分,态度可以分为( )(分数:1.00)A.正性的态度与否性的态度B.积极的态度和消极的态度C.肯定的态度和否定的态度D.外显的态度和内隐的态度3.一旦我们对他人形成了一个大体印象之后,就往往会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评价他所有的特征或
2、特点,这种效应称为( )(分数:1.00)A.先入为主效应B.以偏概全效应C.光环效应D.定型效应4.有关个人性格或行为与事件结局之间关系的泛化性期待成为( )(分数:1.00)A.控制源B.归因模式C.自我定型D.个性范式5.认为情绪的发生机制不在外周,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观点的提出者是( )(分数:1.00)A.坎农-巴德B.詹姆斯C.沙赫特和辛格D.阿特金森6.个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称为( )(分数:1.00)A.自我归因B.自我控制C.自我定型D.印象管理7.以下不属于牢骚的特点的是( )(分数:1.00)A.现实针对性强B.宣泄性大C.认识的片面性D.情绪性强8.我们喜欢
3、让自己得到超过付出的人是因为( )(分数:1.00)A.强化B.相互作用C.得失理论D.相等理论9.提出利他行为的模仿理论的学者是( )(分数:1.00)A.威尔逊B.洛伦茨C.拉塔内D.班杜拉10.社会交换理论的研究取向是( )(分数:1.00)A.发展理论B.互动理论C.公平理论D.行为理论三、判断题(本大题共 10小题,每小题 1分,共(总题数:10,分数:10.00)11.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是注意交流融合。( )(分数:1.00)A.正确B.错误12.先进行链式传递,然后发生变化,这种沟通模式称为 Y式传递。( )(分数:1.00)A.正确B.错误13.个体的态度是一个社会学习的过
4、程,体现了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分数:1.00)A.正确B.错误14.认知失调程度随着差异性认知重要性的减少而增加。( )(分数:1.00)A.正确B.错误15.研究表明,人们往往忽视一致性反应,而根据特殊的信息作出归因。( )(分数:1.00)A.正确B.错误16.消极的强化会减少个体的行为发生次数与频率。( )(分数:1.00)A.正确B.错误17.当人们与自我暴露水平比较高的人在一起时,最可能选择退缩。( )(分数:1.00)A.正确B.错误18.结群的需求是一种人类与高级动物才有的社会现象。( )(分数:1.00)A.正确B.错误19.个体高度介入时容易产生自我服务的偏见。( )(
5、分数:1.00)A.正确B.错误20.帮助别人的人往往心情更好一些。( )(分数:1.00)A.正确B.错误四、填空题(本大题共 5小题,每空 1分,共 10(总题数:5,分数:10.00)21.人际关系是由一系列心理成分构成的,包括 1、情感成分和 2。(分数:2.00)填空项 1:_填空项 1:_22.成败归因理论认为,个体对成败的归因结果主要有能力、 1、运气和 2 四种。(分数:2.00)填空项 1:_填空项 1:_23.自我实现指的是使个人 1 获得最充分的发挥。是美国心理学家 2 认为的个体最高的需要层次。(分数:2.00)填空项 1:_填空项 1:_24.影响使用威胁的因素主要有
6、: 1、 2 和冲突的强度。(分数:2.00)填空项 1:_填空项 1:_25.减少失调的方法是改变认知、 1 和 2。(分数:2.00)填空项 1:_填空项 1:_五、名词解释(本大题共 5小题,每小题 3分,共(总题数:5,分数:15.00)26.通俗心理学(分数:3.00)_27.睡眠者效应(分数:3.00)_28.行为中心偏见(分数:3.00)_29.双重接近-回避型(分数:3.00)_30.自我控制(分数:3.00)_六、简答题(本大题共 5小题,每小题 6分,共 3(总题数:5,分数:30.00)31.简述态度的功能。(分数:6.00)_32.简述习得无助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分数
7、:6.00)_33.简述影响社会助长或干扰的主要因素。(分数:6.00)_34.简述影响利他行为的助人者个体因素。(分数:6.00)_35.简述人际冲突的原因。(分数:6.00)_七、论述题(本大题共 2小题,第 1小题 12分,(总题数:2,分数:25.00)36.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数:12.00)_37.试述如何根据印象形成的效应来树立自己的积极形象。(分数:13.00)_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际关系心理学真题 2010年 4月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150 分钟)一、课程代码:06050(总题数:1,分数:0.00)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0小题,每小题
8、 1分(总题数:10,分数:10.00)1.提出人际特质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分数:1.00)A.弗罗姆B.马斯洛C.亚当斯D.修茨 解析:2.按照情感体验来分,态度可以分为( )(分数:1.00)A.正性的态度与否性的态度B.积极的态度和消极的态度 C.肯定的态度和否定的态度D.外显的态度和内隐的态度解析:3.一旦我们对他人形成了一个大体印象之后,就往往会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评价他所有的特征或特点,这种效应称为( )(分数:1.00)A.先入为主效应B.以偏概全效应C.光环效应 D.定型效应解析:4.有关个人性格或行为与事件结局之间关系的泛化性期待成为( )(分数:1.00)A.控制
9、源 B.归因模式C.自我定型D.个性范式解析:5.认为情绪的发生机制不在外周,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观点的提出者是( )(分数:1.00)A.坎农-巴德B.詹姆斯 C.沙赫特和辛格D.阿特金森解析:6.个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称为( )(分数:1.00)A.自我归因B.自我控制 C.自我定型D.印象管理解析:7.以下不属于牢骚的特点的是( )(分数:1.00)A.现实针对性强B.宣泄性大C.认识的片面性D.情绪性强 解析:8.我们喜欢让自己得到超过付出的人是因为( )(分数:1.00)A.强化B.相互作用C.得失理论D.相等理论 解析:9.提出利他行为的模仿理论的学者是( )(分数:1
10、.00)A.威尔逊B.洛伦茨C.拉塔内D.班杜拉 解析:10.社会交换理论的研究取向是( )(分数:1.00)A.发展理论B.互动理论C.公平理论 D.行为理论解析:三、判断题(本大题共 10小题,每小题 1分,共(总题数:10,分数:10.00)11.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是注意交流融合。( )(分数:1.00)A.正确B.错误 解析:12.先进行链式传递,然后发生变化,这种沟通模式称为 Y式传递。( )(分数:1.00)A.正确 B.错误解析:13.个体的态度是一个社会学习的过程,体现了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分数:1.00)A.正确B.错误 解析:14.认知失调程度随着差异性认知重要性
11、的减少而增加。( )(分数:1.00)A.正确B.错误 解析:15.研究表明,人们往往忽视一致性反应,而根据特殊的信息作出归因。( )(分数:1.00)A.正确 B.错误解析:16.消极的强化会减少个体的行为发生次数与频率。( )(分数:1.00)A.正确 B.错误解析:17.当人们与自我暴露水平比较高的人在一起时,最可能选择退缩。( )(分数:1.00)A.正确B.错误 解析:18.结群的需求是一种人类与高级动物才有的社会现象。( )(分数:1.00)A.正确B.错误 解析:19.个体高度介入时容易产生自我服务的偏见。( )(分数:1.00)A.正确 B.错误解析:20.帮助别人的人往往心情
12、更好一些。( )(分数:1.00)A.正确 B.错误解析:四、填空题(本大题共 5小题,每空 1分,共 10(总题数:5,分数:10.00)21.人际关系是由一系列心理成分构成的,包括 1、情感成分和 2。(分数:2.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认知成分)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行为成分)解析:22.成败归因理论认为,个体对成败的归因结果主要有能力、 1、运气和 2 四种。(分数:2.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努力)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任务难度)解析:23.自我实现指的是使个人 1 获得最充分的发挥。是美国心理学家 2 认为的个体最高的需要层次。(分数:2.00)填空
13、项 1:_ (正确答案:潜能)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马斯洛)解析:24.影响使用威胁的因素主要有: 1、 2 和冲突的强度。(分数:2.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个性)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挽回面子)解析:25.减少失调的方法是改变认知、 1 和 2。(分数:2.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增加认知)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改变重要性)解析:五、名词解释(本大题共 5小题,每小题 3分,共(总题数:5,分数:15.00)26.通俗心理学(分数:3.00)_正确答案:(人们有两种强烈的需要,一是形成对周围环境的一致性理解的需要;二是控制环境的需要。为了满足这两种需要
14、,其中一个要素是培养自己预见别人将会怎样行动的能力,因此他认为每一个正常人都是心理学家,都有一些关于人类行为因果解释的基本理论,这些理论是由生活经验积累形成的,就叫做通俗心理学。)解析:27.睡眠者效应(分数:3.00)_正确答案:(经由高度可信的沟通者说服而产生的态度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而低可信性的沟通者所传递的信息所产生的态度改变,其程度实际上增加了。由此可见,由低可信性的沟通者所传递的信息并没有马上发挥出全部力量,这显然与沟通来源有关。但经过一段实践之后会有较大的效果。一则沟通的说服力随着时间而增长,这个效应就称为“睡眠者效应”。 )解析:28.行为中心偏见(分数:3.00)_正确
15、答案:(对他人的知觉常常太多地根据行为,而不大根据行为发生的环境的前后关系来作出。也就是说,我们知觉他人之所以这样行动是因为“他就是这样的人”,而不是认为有许多情景因素在影响他的行为。)解析:29.双重接近-回避型(分数:3.00)_正确答案:(这种冲突形式涉及必须在两个目标中选择一个,而每个目标都有优点和缺点。)解析:30.自我控制(分数:3.00)_正确答案:(是个人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解析:六、简答题(本大题共 5小题,每小题 6分,共 3(总题数:5,分数:30.00)31.简述态度的功能。(分数:6.00)_正确答案:((1)顺应功能社会态度能促使个体把活动指向有助于达到自
16、己目的的事物上去,以保持与环境的平衡关系。 (2)认识功能态度能给个体待人接物的行为方式提供必要的信念,以利自己保持清醒的意识状态,正确的定向行为。 (3)防御功能态度是决定行为的潜在动机,能促进个体心理冲突的解决,增加对挫折的忍耐力,以实现预期的目标。 (4)调节功能态度能帮助个体摆脱自己内部的紧张状态,并作为个性的一部分而存在,调节着自己的行为;同样也调节人际关系,调节与他人的交往关系。)解析:32.简述习得无助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分数:6.00)_正确答案:(习得无助使人们在心理上产生三个问题。 (1)是动机上的,无助的人不再努力采取必要的步骤来改变这种结果; (2)是认知上的,无助的
17、人不去学习能有助于摆脱不良结果的反应; (3)是情绪上的,习得无助能产生轻微的或严重的忧郁症。)解析:33.简述影响社会助长或干扰的主要因素。(分数:6.00)_正确答案:((1)是活动内容的难易; (2)是动机水平的激发; (3)是外界刺激的干扰。)解析:34.简述影响利他行为的助人者个体因素。(分数:6.00)_正确答案:((1)助人者的心境 (2)同情和内疚 (3)责任和承诺 (4)个性)解析:35.简述人际冲突的原因。(分数:6.00)_正确答案:((1)对稀有资源的竞争 (2)归因 (3)报复 (4)信息沟通不良)解析:七、论述题(本大题共 2小题,第 1小题 12分,(总题数:2,
18、分数:25.00)36.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数:12.00)_正确答案:(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整体论、动力论和对文化因素的强调三者结合起来,通过对杰出人物的研究,形成一种比较全面的人格理论。在 1950年出版的激励与个性专著中,他又把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友爱归属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其主要观点如下: (1)人最迫切的需要就是激励人的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动力;而某一时期内最重要的需要的强烈程度,取决于这种需要在需要层次序中的位置,以及低于这种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2)需要的激励处于一种动态水平中,它依次逐渐发展变化。当前最迫切的需要决定着人的行为。
19、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上升到较高层次的需要。只有高级需要的满足,才能产生令人满意的主观效果。 (3)需要的满足次序是从低级到高级,如有颠倒或超越的情况,也是正常的。这是因为人的个性和教育在发挥作用。 (4)每个人都具有七种需要,只不过在不同时期,不同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强烈程度不同而已。)解析:37.试述如何根据印象形成的效应来树立自己的积极形象。(分数:13.00)_正确答案:(1) 优先效应,也称首因效应,指的是在信息呈现顺序中,首先呈现的信息比后来呈现的信息在印象形成中有更大的权重。所以,在对人的知觉中,我们留给人们的第一个印象是十分重要的。它会影响人们以后对自己行为的
20、解释和对人稳定内在特质的归因。 (2) 有时,在印象形成中不会产生优先效应或优先效应不起作用,相反会产生新近效应,也称近因效应,即我们所获得的最新的信息会对于形成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经研究,在印象形成的下述条件下,可能发生新近效应。所以,即使我们一开头的表现不是很好,但是也可以在后来的接触中展示自己的良好素质,改善之前的不良形象。 (3) 通常,我们对一个人形成了某种印象后,这种印象有可能影响我们对他的其他特质的判断。这就是说,一旦我们对另一个人形成了一个大体上的印象后,我们往往会以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估价他所有的特征或特点,这就叫做晕轮效应,也称为光环效应。这个问题再一次说明了第一印象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在接触的初期尽量展现自己的积极形象,避免暴露过多自己的缺点,使他人对自己的特征或特点有个良好的评价和认识。)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