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省专升本考试教育理论模拟 7 及答案解析(总分:15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教育学、心理学(总题数:40,分数:40.00)1.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最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_(分数:1.00)A.大学B.中庸C.孟子D.学记2.下列教育著作中不属于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是_(分数:1.00)A.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B.学生的精神世界C.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D.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3.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_的职业。(分数:1.00)A.知识化B.社会化C.专业化D.现代化4.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提出的著名德育原则是_(分数:1.00)A.社会化活动原则B.教学的教育性原
2、则C.自然后果原则D.知识统一原则5.我国唐朝“六学二馆”等级森严的入学条件,充分说明了社会政治经济影响和制约着_(分数:1.00)A.教育的领导权B.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C.受教育权的分配D.教育目的6.“教育即生长”反映的教育目的是_(分数:1.00)A.神学教育目的论B.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C.教育无目的论D.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7.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作用的是_(分数:1.00)A.德育B.劳动技术教育C.体育D.智育8.在课程实施和教学过程之前使用的掌握性课程评价方法是_(分数:1.00)A.形成性评价B.总结性评价C.诊断性评价D.内在评价9.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
3、_(分数:1.00)A.促进学生全面发展B.培养创新精神C.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D.面向全体学生10.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变成了_(分数:1.00)A.领导者B.管理者C.指导者D.促进者11.由于学生具有可塑性、“向师性”和模仿性,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_特点。(分数:1.00)A.创造性B.示范性C.广延性D.连续性12.教育中“拔苗助长”违反了人身心发展的_(分数:1.00)A.阶段性和顺序性B.整体性C.稳定性和可变性D.不均衡性和差异性13.人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是_(分数:1.00)A.主观能动性B.环境C.遗传D.教育14.“最近发展区”是依据个体身心发展的_规律提出来的。(分数:1
4、.00)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15.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师生关系类型是_(分数:1.00)A.管理型B.放任型C.民主型D.专制型16.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_(分数:1.00)A.成立了班委会B.开展了班级工作C.形成了正确的集体舆论D.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17.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是学习_(分数:1.00)A.直接经验B.间接经验C.生活经验D.生产经验18.德育过程是一个教育与_的统一过程。(分数:1.00)A.锻炼B.受教育C.自我教育D.修养指导19.教育为“个人完满生活”做准备体现的功能属于_(分数:1.00)A.个体享用B.经济发展C.文化选择D.个
5、体谋生20.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等人主张教育目的的_(分数:1.00)A.泛目的论B.个人本位论C.无目的论D.社会本位论2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因此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_(分数:1.00)A.边缘科学B.人文科学C.环境科学D.分支科学22.在心理学研究方法上,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的学派是_(分数:1.00)A.机能主义B.构造主义C.格式塔心理学D.认知主义23.看见一株玫瑰花并能认识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_(分数:1.00)A.色觉B.知觉C.感觉D.统觉24.注意具有的两个基本特点是_(分数:1.00)A.指向性和选择
6、性B.指向性和调节性C.集中性和指向性D.集中性和选择性25.技能的活动方式是_(分数:1.00)A.合乎法则的B.不随意运动的C.遗传获得的D.知识经验的26.在头脑中把事物或对象分解成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这是_(分数:1.00)A.思维的分析过程B.思维的具体化过程C.思维的分类过程D.思维的比较过程27.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为_组块。(分数:1.00)A.92B.72C.52D.6328._是意志过程不可缺少的因素。(分数:1.00)A.克服困难B.自觉的目的C.A 和 BD.不随意动作29.创造性思维是_(分数:1.00)A.发散思维的表现B.直觉思维的表现C.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D.想象
7、力的表现30.“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是意志_品质的表现。(分数:1.00)A.自觉性B.果敢性C.坚韧性D.自制力31.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中,对应弱神经活动的气质类型的是_(分数:1.00)A.多血质B.胆汁质C.黏液质D.抑郁质32.在下列各种学习动机中属于内部动机的是_(分数:1.00)A.获得好名次B.获得高分C.获得老师表扬D.获得解答33.对同一问题寻找更多不同类型的答案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_(分数:1.00)A.流畅性B.独创性C.目的性D.变通性34.情绪、情感的外在行为表现是_(分数:1.00)A.热情B.表情C.激情D.心情35.在家庭诸因素中,对儿童性格形成和发展
8、具有特别重要作用的是_(分数:1.00)A.家庭结构B.出生顺序C.家庭的贫富程度D.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36.在实际需要时,能够迅速、灵活地提取信息,以解决当前实际问题的记忆品质是_(分数:1.00)A.记忆准备性B.记忆正确性C.记忆持久性D.记忆敏捷性37.个体在发展过程中获得和运用人类已经积累起来的、现成的经验是_(分数:1.00)A.概念形成B.日常概念C.概念掌握D.科学概念38._是第一个强调出生顺序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的心理学家。(分数:1.00)A.柯尔伯格B.阿德勒C.弗洛伊德D.皮亚杰39.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是_(分数:1.00)A.理想B.空想C.灵感
9、D.幻想40.“一俊遮百丑”、“一坏百坏”描述了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_(分数:1.00)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社会刻板印象二、教育学部分(总题数:20,分数:20.00)41.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的社会属性一般包括教育的永恒性、 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分数:1.00)42.教育目的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人的社会角色,二是 1。 (分数:1.00)43.我国新型师生关系包括尊师爱生、民主平等和 1。 (分数:1.00)44.德育在青少年 1 的形成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分数:1.00)45. 1 是学生的基层组织,应在班主任直接领导下进行工作。 (分数:1
10、.00)46.家庭教育的主要特点有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教育方式的情感化和 1。 (分数:1.00)47.杜威的现代教育论主张以 1 为中心,方法是做中学。 (分数:1.00)48.“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这句话说明教育有 1。 (分数:1.00)49.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 1 作用。 (分数:1.00)50.现代教育评价理念提倡 1,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个体差异。 (分数:1.00)51. 1 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 (分数:1.00)52.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是 1 规律在德育中的反映。 (分数:1.
11、00)53.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管理方式属于 1。 (分数:1.00)54.素质教育是面向 1 的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 (分数:1.00)55.布鲁姆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 1 三方面。 (分数:1.00)56.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上是 1 关系。 (分数:1.00)57. 1 年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分数:1.00)58.教育评价的功能有导向、改进、激励和 1。 (分数:1.00)59.初等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是 1。 (分数:1.00)6
12、0.教师备课要做到“三备”,具体讲就是钻研教材、 1、考虑教法。 (分数:1.00)三、简答题(总题数:4,分数:16.00)61.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有哪些? (分数:4.00)_62.为什么说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分数:4.00)_63.教师的劳动为什么具有复杂性? (分数:4.00)_64.简述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素养。 (分数:4.00)_四、案例分析题(总题数:1,分数:9.00)65.分析下列材料所揭示的问题及其原因,并论述如何通过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改进促进教学过程中的机会均等。 每个教师都意识到应努力为班内的所有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然而,群体教学中的实际情况与这种理想相
13、差甚远。对师生在课堂里相互作用所进行的观察表明:教师(十分无意识地)针对某些学生进行教学与讲解,而忽视了其他学生。教师给予了某些学生更多的积极强化与鼓励,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以及回答问题,对待其他学生就并非如此。一般说来,教师对班内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优秀生最为关注并给予最多的鼓励,班内半数较差的学生所得到的关注与帮助最少。师生之间关系的这些差异使得一些学生得到了(其他学生所得不到的)更多的机会与鼓励。 (分数:9.00)_五、论述题(总题数:1,分数:10.00)66.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提高过程。试论述德育过程的这一基本规律。 (分数:10.00)_六、心理学部分(总题
14、数:20,分数:20.00)67.大脑皮层的主要机能中枢中感觉运动中枢位于 1。 (分数:1.00)68.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 1。 (分数:1.00)69.根据知觉是否与观察的事物相符合,把知觉分为正确知觉和 1。 (分数:1.00)70.与再造想象相比,创造想象具有的特点有:首创性、 1 和新颖性。 (分数:1.00)71.学生演讲时采用的言语形式主要是 1。 (分数:1.00)72.能力是在 1 中形成和发展的,个体的能力水平与人所从事的活动的积极性成正比。 (分数:1.00)73.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 1、想象、思维等。 (分数:1.00)74.当个体专注于某一对象时,视听
15、感觉器官会产生周期性地加强和减弱的变化,这种现象心理学称为 1。 (分数:1.00)75.利用图片、图标、模型、幻灯片、电影电视等手段进行教学的直观类型是 1。 (分数:1.00)76.想象具有的功能有预见功能、 1、代替功能。 (分数:1.00)77.“情急生智”所描述的情绪状态是 1。 (分数:1.00)78.自觉性、果断性、冲动性属于性格的 1 特征。 (分数:1.00)79.一名 5 岁的儿童,在智力测验中得到的智龄是 6 岁,那么他的智商应为 1。 (分数:1.00)80.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认为智力包括 1 和特殊因素。 (分数:1.00)81.心理学家舒茨认为最基本的人际关系需要
16、有三类,即包容需要、 1 和感情需要。 (分数:1.00)82.了解智力活动的动作结构,明确活动方向的阶段是 1。 (分数:1.00)83.生病了想吃药又怕苦,这种心理冲突属于 1。 (分数:1.00)84.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叫作 1。 (分数:1.00)85.思维的基本过程包括 1、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和体系化与具体化。 (分数:1.00)86.意志是自觉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活动, 1,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分数:1.00)七、简答题(总题数:4,分数:18.00)87.知觉的特性有哪些?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是什么? (分数:4.00)
17、_88.什么是情绪?并简述情绪与认知的关系。 (分数:4.00)_89.简述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关系。 (分数:5.00)_90.简述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 (分数:5.00)_八、案例分析题(总题数:1,分数:7.00)91.有个叫小雪的女孩,睡前喜欢吃糖,怎么哄都不听,还大哭大闹。 对于这种情况,用心理学理论分析该如何帮助儿童调节自己的情绪。 (分数:7.00)_九、论述题(总题数:1,分数:10.00)92.怎样对青少年进行人际交往教育? (分数:10.00)_河南省专升本考试教育理论模拟 7 答案解析(总分:15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教育学、心理学(总题数:40,分
18、数:40.00)1.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最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_(分数:1.00)A.大学B.中庸C.孟子D.学记 解析:2.下列教育著作中不属于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是_(分数:1.00)A.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B.学生的精神世界C.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D.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 解析:3.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_的职业。(分数:1.00)A.知识化B.社会化 C.专业化D.现代化解析:4.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提出的著名德育原则是_(分数:1.00)A.社会化活动原则B.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C.自然后果原则D.知识统一原则解析:5.我国唐朝“六学二馆”等级森严的入学条件,充分说明了社会
19、政治经济影响和制约着_(分数:1.00)A.教育的领导权B.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C.受教育权的分配 D.教育目的解析:6.“教育即生长”反映的教育目的是_(分数:1.00)A.神学教育目的论B.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C.教育无目的论 D.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解析:7.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作用的是_(分数:1.00)A.德育 B.劳动技术教育C.体育D.智育解析:8.在课程实施和教学过程之前使用的掌握性课程评价方法是_(分数:1.00)A.形成性评价B.总结性评价C.诊断性评价 D.内在评价解析:9.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_(分数:1.00)A.促进学生全面发展B.培养创新精神 C
20、.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D.面向全体学生解析:10.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变成了_(分数:1.00)A.领导者B.管理者C.指导者D.促进者 解析:11.由于学生具有可塑性、“向师性”和模仿性,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_特点。(分数:1.00)A.创造性B.示范性 C.广延性D.连续性解析:12.教育中“拔苗助长”违反了人身心发展的_(分数:1.00)A.阶段性和顺序性 B.整体性C.稳定性和可变性D.不均衡性和差异性解析:13.人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是_(分数:1.00)A.主观能动性 B.环境C.遗传D.教育解析:14.“最近发展区”是依据个体身心发展的_规律提出来的。(分数:1.00)A.顺序性B
21、.阶段性 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解析:15.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师生关系类型是_(分数:1.00)A.管理型B.放任型C.民主型 D.专制型解析:16.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_(分数:1.00)A.成立了班委会B.开展了班级工作C.形成了正确的集体舆论 D.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解析:17.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是学习_(分数:1.00)A.直接经验B.间接经验 C.生活经验D.生产经验解析:18.德育过程是一个教育与_的统一过程。(分数:1.00)A.锻炼B.受教育C.自我教育 D.修养指导解析:19.教育为“个人完满生活”做准备体现的功能属于_(分数:1.00)A.个体享用B.经济发
22、展C.文化选择D.个体谋生 解析:20.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等人主张教育目的的_(分数:1.00)A.泛目的论B.个人本位论C.无目的论D.社会本位论 解析:2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因此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_(分数:1.00)A.边缘科学 B.人文科学C.环境科学D.分支科学解析:22.在心理学研究方法上,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的学派是_(分数:1.00)A.机能主义B.构造主义 C.格式塔心理学D.认知主义解析:23.看见一株玫瑰花并能认识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_(分数:1.00)A.色觉B.知觉 C.感觉D.统觉解析:24.
23、注意具有的两个基本特点是_(分数:1.00)A.指向性和选择性B.指向性和调节性C.集中性和指向性 D.集中性和选择性解析:25.技能的活动方式是_(分数:1.00)A.合乎法则的 B.不随意运动的C.遗传获得的D.知识经验的解析:26.在头脑中把事物或对象分解成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这是_(分数:1.00)A.思维的分析过程 B.思维的具体化过程C.思维的分类过程D.思维的比较过程解析:27.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为_组块。(分数:1.00)A.92B.72 C.52D.63解析:28._是意志过程不可缺少的因素。(分数:1.00)A.克服困难B.自觉的目的C.A 和 B D.不随意动作解析:29
24、.创造性思维是_(分数:1.00)A.发散思维的表现B.直觉思维的表现C.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 D.想象力的表现解析:30.“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是意志_品质的表现。(分数:1.00)A.自觉性B.果敢性C.坚韧性 D.自制力解析:31.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中,对应弱神经活动的气质类型的是_(分数:1.00)A.多血质B.胆汁质C.黏液质D.抑郁质 解析:32.在下列各种学习动机中属于内部动机的是_(分数:1.00)A.获得好名次B.获得高分C.获得老师表扬D.获得解答 解析:33.对同一问题寻找更多不同类型的答案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_(分数:1.00)A.流畅性B.独创性C.目的性D.
25、变通性 解析:34.情绪、情感的外在行为表现是_(分数:1.00)A.热情B.表情 C.激情D.心情解析:35.在家庭诸因素中,对儿童性格形成和发展具有特别重要作用的是_(分数:1.00)A.家庭结构B.出生顺序C.家庭的贫富程度D.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 解析:36.在实际需要时,能够迅速、灵活地提取信息,以解决当前实际问题的记忆品质是_(分数:1.00)A.记忆准备性 B.记忆正确性C.记忆持久性D.记忆敏捷性解析:37.个体在发展过程中获得和运用人类已经积累起来的、现成的经验是_(分数:1.00)A.概念形成B.日常概念C.概念掌握 D.科学概念解析:38._是第一个强调出生顺序在人格形成
26、中的作用的心理学家。(分数:1.00)A.柯尔伯格B.阿德勒 C.弗洛伊德D.皮亚杰解析:39.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是_(分数:1.00)A.理想B.空想C.灵感D.幻想 解析:40.“一俊遮百丑”、“一坏百坏”描述了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_(分数:1.00)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 D.社会刻板印象解析:二、教育学部分(总题数:20,分数:20.00)41.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的社会属性一般包括教育的永恒性、 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分数:1.00)解析:教育的历史性42.教育目的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人的社会角色,二是 1。 (分数:1.00)解
27、析:人的质量规格或总的素质要求43.我国新型师生关系包括尊师爱生、民主平等和 1。 (分数:1.00)解析:教学相长44.德育在青少年 1 的形成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分数:1.00)解析:思想品德45. 1 是学生的基层组织,应在班主任直接领导下进行工作。 (分数:1.00)解析:班委会46.家庭教育的主要特点有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教育方式的情感化和 1。 (分数:1.00)解析:教育方法的多样化47.杜威的现代教育论主张以 1 为中心,方法是做中学。 (分数:1.00)解析:儿童48.“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这句话说明教育有 1。 (分数:1.00)
28、解析:永恒性49.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 1 作用。 (分数:1.00)解析:主导50.现代教育评价理念提倡 1,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个体差异。 (分数:1.00)解析:发展性评价51. 1 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 (分数:1.00)解析:校园精神文化52.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是 1 规律在德育中的反映。 (分数:1.00)解析:对立统一53.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管理方式属于 1。 (分数:1.00)解析:民主管理54.素质教育是面向 1 的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
29、展。 (分数:1.00)解析:全体学生55.布鲁姆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 1 三方面。 (分数:1.00)解析:技能领域56.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上是 1 关系。 (分数:1.00)解析:授受57. 1 年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分数:1.00)解析:200158.教育评价的功能有导向、改进、激励和 1。 (分数:1.00)解析:诊断59.初等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是 1。 (分数:1.00)解析:全面提高国民素质60.教师备课要做到“三备”,具体讲就是钻研教材、 1、考虑教法。 (分数:1.00)解析:了解学生三、简答题(总题
30、数:4,分数:16.00)61.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有哪些? (分数:4.00)_正确答案:()解析:(1)激发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62.为什么说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分数:4.00)_正确答案:()解析:上课成为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因为: (1)上课是实现教学任务的基本途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作用的直接表现。对教师来说,上课是他的思想、教学能力的反映。对学生来说,上课是掌握系统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和个性的反映。上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2)教师的备课和学生的预习是上课的准备,课外作业、课外辅导、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
31、续和补充,都是在上课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说,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63.教师的劳动为什么具有复杂性? (分数:4.00)_正确答案:()解析: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 (1)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师劳动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单方面发展的人。 (2)教育任务的多样性。教师不仅要教书又要育人,教师要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所要完成的教育教学任务是多样性的。 (3)劳动对象的差异性。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千差万别的人,教师不仅经常要在同一个时空条件下面对全体学生,实施同一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还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64.简述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素养
32、。 (分数:4.00)_正确答案:()解析:(1)语言表达能力;(2)教育教学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4)自我调控、自我反思能力。四、案例分析题(总题数:1,分数:9.00)65.分析下列材料所揭示的问题及其原因,并论述如何通过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改进促进教学过程中的机会均等。 每个教师都意识到应努力为班内的所有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然而,群体教学中的实际情况与这种理想相差甚远。对师生在课堂里相互作用所进行的观察表明:教师(十分无意识地)针对某些学生进行教学与讲解,而忽视了其他学生。教师给予了某些学生更多的积极强化与鼓励,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以及回答问题,对待其他学生就并非如此。一般说
33、来,教师对班内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优秀生最为关注并给予最多的鼓励,班内半数较差的学生所得到的关注与帮助最少。师生之间关系的这些差异使得一些学生得到了(其他学生所得不到的)更多的机会与鼓励。 (分数:9.00)_正确答案:()解析:材料所揭示的问题是,教学过程中的机会均等是教育机会均等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多数教师能够意识到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但在实践中却难以做到。 材料揭示了造成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影响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均等的教育机会。由于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面向学生集体的教学组织形式,如何保证学生享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一直是班级教学中的一个难题。 为了克服班
34、级授课制的上述局限,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改进课堂教学组织形式:(1)缩小班级规模,实行小班教学,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2)压缩集体教学时间,增加个别辅导时间。(3)增加辅导教师,实施小队教学。(4)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发动学生辅导同伴。(5)按能力或兴趣分组,进行分组教学。五、论述题(总题数:1,分数:10.00)66.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提高过程。试论述德育过程的这一基本规律。 (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1)“知”即品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品德观念,包括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 (2)“情”即品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
35、物做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对品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 (3)“意”即品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品德行为所做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或者说是指人们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作用,来解决矛盾与支配行为和力量),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4)“行”即品德行为,它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品德认识、情感以及品德需要产生的品德动机的行为定向及外部表现,是品德的外在表现和客观标志。 (5)在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知、情、意、行”几个因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6)学生品德的“知、情、意、行”几个方面,
36、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又具有不平衡性,因此,品德教育可以视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具有多种开端,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六、心理学部分(总题数:20,分数:20.00)67.大脑皮层的主要机能中枢中感觉运动中枢位于 1。 (分数:1.00)解析:顶叶68.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 1。 (分数:1.00)解析:再现69.根据知觉是否与观察的事物相符合,把知觉分为正确知觉和 1。 (分数:1.00)解析:错觉70.与再造想象相比,创造想象具有的特点有:首创性、 1 和新颖性。 (分数:1.00)解析:独特性71.学生演讲时采用的言语形式主要是 1。 (分数:1.00)解析
37、:独白言语72.能力是在 1 中形成和发展的,个体的能力水平与人所从事的活动的积极性成正比。 (分数:1.00)解析:实践活动73.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 1、想象、思维等。 (分数:1.00)解析:记忆74.当个体专注于某一对象时,视听感觉器官会产生周期性地加强和减弱的变化,这种现象心理学称为 1。 (分数:1.00)解析:注意的起伏75.利用图片、图标、模型、幻灯片、电影电视等手段进行教学的直观类型是 1。 (分数:1.00)解析:模象直观76.想象具有的功能有预见功能、 1、代替功能。 (分数:1.00)解析:补充功能77.“情急生智”所描述的情绪状态是 1。 (分数:1.00)解析:
38、应激78.自觉性、果断性、冲动性属于性格的 1 特征。 (分数:1.00)解析:意志79.一名 5 岁的儿童,在智力测验中得到的智龄是 6 岁,那么他的智商应为 1。 (分数:1.00)解析:12080.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认为智力包括 1 和特殊因素。 (分数:1.00)解析:一般因素81.心理学家舒茨认为最基本的人际关系需要有三类,即包容需要、 1 和感情需要。 (分数:1.00)解析:控制需要82.了解智力活动的动作结构,明确活动方向的阶段是 1。 (分数:1.00)解析:原型定向83.生病了想吃药又怕苦,这种心理冲突属于 1。 (分数:1.00)解析:趋避冲突84.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
39、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叫作 1。 (分数:1.00)解析:想象85.思维的基本过程包括 1、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和体系化与具体化。 (分数:1.00)解析:分析与综合86.意志是自觉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活动, 1,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分数:1.00)解析:克服困难七、简答题(总题数:4,分数:18.00)87.知觉的特性有哪些?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是什么? (分数:4.00)_正确答案:()解析:知觉的特性有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与知觉的恒常性,其中知觉的选择性是人们选择某些事物或某些特性作为我们知觉的对象。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是:客观因素有
40、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对象的组合等;主观因素有需要和动机、兴趣、性格、气质、经验知识等。88.什么是情绪?并简述情绪与认知的关系。 (分数:4.00)_正确答案:()解析:(1)情绪与认知的关系:认知是产生情绪、情感的前提和基础。情绪对认知有动力作用。 (2)情绪与认知的区别:认知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情绪则反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需求关系。认知活动随意性强,情绪活动随意性弱。情绪比认知活动有更强和鲜明的机体表现。89.简述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关系。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1)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是心理现象的两大方面。 (2)心理过程是指人对现实的反映过
41、程,是一个人心理现象的动态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和。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90.简述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成熟与年龄特点;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学生的焦虑程度。 (2)外部因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具体而言,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教师的榜样作用。八、案例分析题(总题数:1,分数:7.00)91.有个叫小雪的女孩,睡前喜欢吃糖,怎么哄都不听,还大哭大闹。 对于这种情况,用心理学理论分析该如何帮助儿童调节自己的情绪。 (分数:7.00)_正确答案:()解析:儿童的情绪具有易冲动性、不稳定性、外露性。针对儿童不良情绪,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要善于发现与辨别儿童的情绪。 (2)从儿童的情绪表现来分析儿童的内心情感世界。 (3)注意儿童的个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