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学历类职业资格】心理学自考题-24及答案解析.doc

    • 资源ID:1374899       资源大小:55.50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学历类职业资格】心理学自考题-24及答案解析.doc

    1、心理学自考题-24 及答案解析(总分:10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第部分 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40.00)1.下列属于理论领域的心理学分支是_(分数:2.00)A.心理测量学B.咨询心理学C.组织心理学D.法律心理学2.按照注意选择方向上的目的是否明确,以及意志努力的参与程度上的差异,我们可以将注意分成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_(分数:2.00)A.随意后注意B.转移性注意C.选择性注意D.集中性注意3.年龄不同,REM 在睡眠中所占的比例不同,下列人群 REM 所占比例最高的是_(分数:2.00)A.幼儿B.小学生C.成人D.老人4.由飞行时差导致的暂时性失眠称之为_(分数

    2、:2.00)A.失律性失眠B.假性失眠C.情境失眠D.急性失眠5.产生感觉的第一步是_(分数:2.00)A.收集信息B.转换C.神经传导D.中枢加工6.颜色视觉具有三种属性:色调、饱和度和_(分数:2.00)A.清晰度B.强度C.亮度D.柔和度7.知觉恒常性不包括_(分数:2.00)A.大小恒常性B.形状恒常性C.颜色恒常性D.运动恒常性8.在感觉记忆中,信息的存储形式是_(分数:2.00)A.语义B.概念体系C.图式D.视象和声象9.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过程与_的关系。(分数:2.00)A.时间B.学习程度C.记忆材料D.记忆方法10.下列不属于学习的组织策略的是_(分数:2.00)A

    3、.群集B.摘录C.小结D.划线11.由三个命题构成,其中两个命题为假定真实的前提,另一个命题为结论,该结论可能符合这两个前提,也可能不符合。所有这三个命题都带有直接陈述的性质。这描述的推理是_(分数:2.00)A.三段论推理B.线性推理C.条件推理D.假设推理12.用科学方法编制智力测验的第一人是_(分数:2.00)A.法国心理学家比内B.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C.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D.中国刘劭13.分半信度又称为_(分数:2.00)A.再测信度B.评分者信度C.内部一致性信度D.受试者信度14.成长动机是一种 _(分数:2.00)A.生理性动机B.社会性动机C.内在动机D.主导动机15.在意

    4、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映,这种情绪状态是_(分数:2.00)A.心境B.激情C.应激D.表情16.人们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方面的性格差异,指的是性格的_(分数:2.00)A.态度特征B.意志特征C.情绪特征D.理智特征17.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的心理学家是_(分数:2.00)A.库利B.沙赫特C.舒茨D.霍曼斯18.社会助长的实验被认为是社会心理学的经典研究之一。它是由社会心理学家首先通过实验证实的。_(分数:2.00)A.特瑞普里特B.费斯廷格C.阿希D.米尔格拉姆19.个体遇到挫折时,表现出与年龄、身份不相符的幼稚行为。这种心理防御机制称为_(分数:2.00)A.否认B

    5、.压抑C.转移D.退行20.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婴儿期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顺序为_(分数:2.00)A.感知运动、形式运算、前运算、具体运算B.形式运算、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C.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D.具体运算、前运算、感知运动、形式运算二、第部分 非选择题(总题数:4,分数:12.00)21.日节律 (分数:3.00)_22.离差智商 (分数:3.00)_23.人格 (分数:3.00)_24.横断研究法 (分数:3.00)_三、简答题(总题数:6,分数:30.00)25.简述听觉理论。 (分数:5.00)_26.遗忘的原因是什么? (分数:5.00)_27.简述心理

    6、学研究中的问题和问题解决的定义。 (分数:5.00)_28.简述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 (分数:5.00)_29.简述人际沟通的功能。 (分数:5.00)_30.简述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 (分数:5.00)_四、论述题(总题数:3,分数:26.00)31.试述常用的启发式策略。 (分数:8.00)_32.我国古代医书内经中就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记载。请用心理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 (分数:8.00)_33.试述压力产生的原因。 (分数:10.00)_心理学自考题-24 答案解析(总分:10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第部分 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40.0

    7、0)1.下列属于理论领域的心理学分支是_(分数:2.00)A.心理测量学 B.咨询心理学C.组织心理学D.法律心理学解析:考点 心理学的主要分支 解析 心理学的理论领域包括实验与认知心理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测量学以及生理心理学。2.按照注意选择方向上的目的是否明确,以及意志努力的参与程度上的差异,我们可以将注意分成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_(分数:2.00)A.随意后注意 B.转移性注意C.选择性注意D.集中性注意解析:考点 注意的种类 解析 按照注意选择方向上的目的是否明确,以及意志努力的参与程度上的差异,我们可以将注意分成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三种。3.年龄不同,

    8、REM 在睡眠中所占的比例不同,下列人群 REM 所占比例最高的是_(分数:2.00)A.幼儿 B.小学生C.成人D.老人解析:考点 睡眠的相关知识 解析 年龄不同,REM 在睡眠中所占的比例不同,幼儿 REM 所占比例最高,幼儿的 REM 占 50%。4.由飞行时差导致的暂时性失眠称之为_(分数:2.00)A.失律性失眠 B.假性失眠C.情境失眠D.急性失眠解析:考点 失眠的种类 解析 失眠的种类有情境性失眠、假性失眠、失律性失眠以及药物性失眠。由飞行时差导致的暂时性失眠称之为失律性失眠。5.产生感觉的第一步是_(分数:2.00)A.收集信息 B.转换C.神经传导D.中枢加工解析:考点 感觉

    9、的生理机制 解析 产生感觉的第一步是收集信息,在有些感觉系统中有一个辅助组织,它们的作用是改变刺激使之更有利于获取。6.颜色视觉具有三种属性:色调、饱和度和_(分数:2.00)A.清晰度B.强度C.亮度 D.柔和度解析:考点 基本的视觉现象 解析 颜色视觉具有三种属性:色调、饱和度和亮度。色调是颜色的基本特征或表现,饱和度与光的强度有关,亮度指构成该颜色的全部光波的总强度。7.知觉恒常性不包括_(分数:2.00)A.大小恒常性B.形状恒常性C.颜色恒常性D.运动恒常性 解析:考点 知觉的恒常性 解析 知觉的特性包括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长性。知觉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和颜色恒常性

    10、。8.在感觉记忆中,信息的存储形式是_(分数:2.00)A.语义B.概念体系C.图式D.视象和声象 解析:考点 感觉记忆的相关知识 解析 各种感觉信息在感觉寄存器中以其特有的形式继续保存一段时间并起作用。在感觉记忆中,信息的存储形式是视象和声象。9.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过程与_的关系。(分数:2.00)A.时间 B.学习程度C.记忆材料D.记忆方法解析:考点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相关知识 解析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首先系统的对长时记忆和遗忘进行了研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过程与时间的关系。10.下列不属于学习的组织策略的是_(分数:2.00)A.群集B.摘录C.小结 D.划线解析:考

    11、点 学习的策略 解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生如果能掌握必要的学习策略,可以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学习的组织策略常用的有群集、摘录、划线、列提纲等。11.由三个命题构成,其中两个命题为假定真实的前提,另一个命题为结论,该结论可能符合这两个前提,也可能不符合。所有这三个命题都带有直接陈述的性质。这描述的推理是_(分数:2.00)A.三段论推理 B.线性推理C.条件推理D.假设推理解析:考点 推理的相关知识 解析 由三个命题构成,其中两个命题为假定真实的前提,另一个命题为结论,该结论可能符合这两个前提,也可能不符合。所有这三个命题都带有直接陈述的性质。这描述的推理是三段论推理。12.用科

    12、学方法编制智力测验的第一人是_(分数:2.00)A.法国心理学家比内 B.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C.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D.中国刘劭解析:考点 智力测验的相关知识 解析 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智力测验,是由法国心理学家比内和医生西蒙在 1905 年编制的。13.分半信度又称为_(分数:2.00)A.再测信度B.评分者信度C.内部一致性信度 D.受试者信度解析:考点 信度的相关知识 解析 信度即可靠性,是指多次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分半信度又称为内部一致性信度。14.成长动机是一种 _(分数:2.00)A.生理性动机B.社会性动机 C.内在动机D.主导动机解析:考点 动机的种类 解析 动机的种类有:生

    13、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主导动机与从属动机。成长动机是一种社会性动机。15.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映,这种情绪状态是_(分数:2.00)A.心境B.激情C.应激 D.表情解析:考点 情绪状态 解析 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速度、紧张度、持续性等指标,可将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映,这种情绪状态是应激。16.人们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方面的性格差异,指的是性格的_(分数:2.00)A.态度特征B.意志特征C.情绪特征D.理智特征 解析:考点 性格差异 解析 性格结构分为四个大方面:对现实的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和理智特征。人

    14、们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方面的性格差异,指的是性格的理智特征。17.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的心理学家是_(分数:2.00)A.库利B.沙赫特C.舒茨 D.霍曼斯解析:考点 人际交往的理论 解析 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的心理学家是舒茨。首先,他提出了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其次,他根据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以及个体在表现这三种基本人际需要时的主动性和被动性,将人的社会行为划分为六种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18.社会助长的实验被认为是社会心理学的经典研究之一。它是由社会心理学家首先通过实验证实的。_(分数:2.00)A.特瑞普里特 B.费斯廷格C.阿希D.米尔格拉姆解析:考点 社会影响的相关知识

    15、 解析 社会助长的实验被认为是社会心理学的经典研究之一。它是由社会心理学家特瑞普里特首先通过实验证实的。19.个体遇到挫折时,表现出与年龄、身份不相符的幼稚行为。这种心理防御机制称为_(分数:2.00)A.否认B.压抑C.转移D.退行 解析:考点 心理防御机制的相关知识 解析 个体遇到挫折时,表现出与年龄、身份不相符的幼稚行为。这种心理防御机制称为退行。20.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婴儿期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顺序为_(分数:2.00)A.感知运动、形式运算、前运算、具体运算B.形式运算、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C.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 D.具体运算、前运算、感知运动、形式运算

    16、解析:考点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解析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婴儿期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顺序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二、第部分 非选择题(总题数:4,分数:12.00)21.日节律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日节律在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它的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此外,也还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如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研究发现,在完全与外部时间线索隔离的条件下,人依然能够显示出日节律,然而,有趣的是在这种隔离的情绪下,周期改为 25 小时。22.离差智商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在 20 世纪 50 年代依据统计

    17、学原理提出了离差智商的概念。离差智商是确定个体在相同条件下团体(例如同年龄组)中的相对位置,它实质上是将个体的成绩和同年龄组被试的平均成绩比较而得出的相对分类。23.人格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24.横断研究法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横断研究就是在同一时间里研究不同年龄组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三、简答题(总题数:6,分数:30.00)25.简述听觉理论。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现在基本公认音高编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已有的两个

    18、理论位置学说和频率匹配学说共同的作用。 (1)位置学说。位置学说也称为行波学说,是由生理学家贝克西提出的。他发现位于基底膜上的不同部位的毛细胞对不同的特定频率发生最大反应,基底膜上的毛细胞反应高频声音,越是远端部分的毛细胞越对于频率低的声音发生反应,并且把该频率的信号传给听神经。听神经中每个神经细胞都对一个特定的频率最敏感,因此通过听神经中不同神经细胞的激活,人就听到了不同的声音。位置学说能够解释大多数声音的听觉现象,但对于人能够听到的最低频率,如 20 赫兹的声音,是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毛细胞的。因此对于声音如何编码还不能做出圆满的解释。 (2)频率匹配学说。研究发现简单的频率理论只适用于 1

    19、000 赫兹以下的低音,而频率匹配学说在此基础上作了一定发展。频率匹配学说认为对于 1000 赫兹以上的中度音高的声音,不只是由单独一个神经细胞,而是由一组神经细胞组合起来构成与之相匹配的频率,也就是说,神经细胞分成数组,各自以轮班的方式发射神经冲动,不同的组分别对声波压力产生神经冲动,各组同步发放,产生对高频声波的识别功能,称频率匹配学说,也称排发说。26.遗忘的原因是什么?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对遗忘产生的原因心理学有两种解释:消退和干扰。消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干扰理论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主要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

    20、其他刺激的干扰。一旦干扰被解除,记忆就可以恢复。干扰有两种,分别为前摄干扰(已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和倒摄干扰(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27.简述心理学研究中的问题和问题解决的定义。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问题是指尚未被人们解决的某种思维任务。解决问题时,你所知道的与你所需要知道的之间往往存在着差距,这个差距就是问题空间。解决一个问题,就是消除这个空间,这需要通过发现和取得必要的信息来完成。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一个问题可分为三个部分:初始状态:接受问题,所拥有的信息不够完整;目标状态:确定所希望达到的状态;认知操作: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过程中

    21、必须采取的步骤。这三个部分共同界定了所谓的问题空间。可以认为,思维过程就是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不断缩小问题空间,以至问题解决的过程。28.简述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动机的产生受内外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个体内在的某种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外在环境则作为诱因,引导个体趋向于特定的目标。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除了有机体内部的需要,外在的环境刺激也可能成为行为的驱动力量。环境刺激是动机产生的诱因。所谓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在动机中,

    22、需要与诱因是紧密相连的。需要比较内在、隐蔽,是支配人们行动的内部原因;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朝向性、导向性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所以,需要推动人们去活动,并使活动朝向外界的诱因,从而使活动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当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诱因的吸引力降低,动机的强度也随之减弱或消失。29.简述人际沟通的功能。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人际沟通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协调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人们的行为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从而使社会生活维持动态的平衡。它还具有需要满足的功能,个人通过表达自己的身心状态,实现与他人的联系,明确人际关系的

    23、行动方向,从而使自我价值得以实现。30.简述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对于个体为什么会从众的原因,研究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1)行为参照。群体中的他人的行为或者观点,可以作为自己行为或意见的参照,特别是当个体处于自己对情境缺乏把握的情况下,就更需要参照他人的表现。 (2)个体对他人的信任和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如果一个群体是具有较高凝聚力的,或者成员之间是高度信任的,那么,这个群体就会保持较高的一致性。 (3)害怕与众不同的心理状态。当个体的表现与众不同时,他就会面临强大的压力乃至于制裁,他会感到自己缺乏社会支持,处于孤立状态,所以,人们一般都会避免这样

    24、的情境。四、论述题(总题数:3,分数:26.00)31.试述常用的启发式策略。 (分数:8.00)_正确答案:()解析:能够通过观察发现当前问题状态与目标状态的相似关系,利用经验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称为启发式方法。人们常用的启发式策略有如下几种。 (1)手段一目的分析法。手段一目的分析法就是先有一个目标,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手段一目标分析法的核心是将较为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几个较简单的子问题。其要点是:比较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提出第一个子问题:如何缩小两者差距?找出缩小差距的办法和操作。如果提出的办法实施条件

    25、不够成熟,则提出第二个子问题:如何创造条件?提出创造条件的办法及操作。如果中提出的办法实施条件也不成熟,则提出第三个子问题,如何创造条件?如此螺旋式地循环前进,直至问题解决。 (2)爬山法。爬山法是指经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不是去缩小,而是去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 (3)逆向工作法。前面讲的方法,都是循序渐进,逐级逼近目标。与上述相反的还有一种目标递归策略,也称逆向工作法。这种策略是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总之,无论是从初始状态逐级向目标状态递进,或是从目标状态逐级向初始状态回归,都是适用于相应条件

    26、的问题解决策略。32.我国古代医书内经中就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记载。请用心理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 (分数:8.00)_正确答案:()解析:(1)内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记载,说明情绪情感具有健康的功能,能够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2)情绪的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身心健康,消极的情绪会引起人的各种疾病。例如,许多心因性疾病与人的情绪失调有关,如溃疡、偏头痛、高血压、哮喘、月经失调等。有些人患癌症也与长期心情压抑有关。积极而正常的情绪体验是保持心理平衡与身体健康的条件。33.试述压力产生的原因。 (分数:10.00)_正确答案:()

    27、解析: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我们将这些具有威胁性或伤害性并由此带来压力感受的事件或环境称为压力源。生活中的压力源可能存在于人们自身,也可能存在于环境中。但是,人类最主要的压力源是人,人际关系是造成压力的最主要来源。心理学家把造成压力的各种生活事件进行分析,提出了四种类型的压力源。 (1)躯体性压力源。躯体性压力源是指通过对人的躯体直接发生刺激作用而造成身心紧张状态的刺激物,包括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刺激物。 (2)心理性压力源。心理性压力源是指来自人们头脑中的紧张性信息。例如心理冲突与挫折、不切实际的期望、不祥预感以及与工作责任有关的压力的紧张等。 (3)社会性压力源。社会性压力源主要指造成个人生活方式的变化,并要求人们对其做出调整和适应的情境与事件。社会性压力源包括个人生活中的变化,也包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事件。 (4)文化性压力源。文化性压力源最常见的是文化性迁移,即从一种语言环境或文化背景进入到另一种语言环境或文化背景中,使人面临全新的生活环境、陌生的风俗习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从而产生压力。


    注意事项

    本文(【学历类职业资格】心理学自考题-24及答案解析.doc)为本站会员(sofeeling20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