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学-毕业发展(三)-1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23,分数:23.00)1.哈罗的恒河猴研究中的小猴子依恋于柔软的绒布妈妈的现象,以及洛伦茨的小鸭印刻实验中的小动物的追随行为等等,都属于_(分数:1.00)A.依恋行为B.亲子行为C.学习行为D.团结行为2.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丹玛克曾分析了五个国家的初级课本,他发现,虽然各国的国情不同,但却显示出共同点:即所有国家都是根据各自的传统,使男女不同角色发挥不同作用。这种现象揭示出_(分数:1.00)A.家庭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B.教师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C.教科书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D.同伴中的性别
2、角色刻板印象3.教师一般认为男学生应坚强些,女学生应柔弱些,所以教师对男生更严格,并鼓励他们从事更困难的任务,对女生更耐心,女生在学业方面有更多机会得到教师的表扬。这表现了_(分数:1.00)A.家庭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B.教师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C.教科书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D.同伴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4.研究发现,我国大学生群体普遍认为,适合男性的人格特征多半与成就、事业相联系,适合女性的人格特征多半与情感、人际关系有关。这表现了_(分数:1.00)A.家庭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B.教师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C.教科书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D.学生同伴群体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5.在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
3、以及儿童对规则的认知规律方面,皮亚杰用了观察法、对偶故事法和_(分数:1.00)A.两难故事法B.追踪法C.内省法D.投射法6.儿童开始认识到,只要所有的人都同意的话,规则是可以改变的,那么这时儿童的道德品质发展处于_(分数:1.00)A.自我中心阶段B.权威阶段C.可逆性阶段D.公正阶段7.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这在儿童的道德品质发展过程中处于_(分数:1.00)A.自我中心阶段B.权威阶段C.可逆性阶段D.公正阶段8.根据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孩子一般通过抛弃父母不合理的要求,从而获得_(分数:1.00)A.自我中心B.权威感C.可逆性D.公正感9.心理学家柯尔伯
4、格研究儿童道德判断的方法是_(分数:1.00)A.观察法B.对偶故事法C.两难故事法D.实验法10.柯尔伯格使用“海因兹偷药”的故事来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有些孩子认为海因兹不能偷药,因为偷东西的行为不能得到普遍赞扬。持这种看法的孩子,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_(分数:1.00)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公正水平11.为了逃避惩罚而服从于权威或有权力的人的道德判断水平,处于柯尔伯格提出的_(分数:1.00)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都不是12.柯尔伯格认为,前习俗水平儿童道德判断的主要特点是_(分数:1.00)A.主要着眼于自身的具体结果B.主要满足社会期望C.
5、主要履行自我接受的道德原则D.主要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原则13.根据目前心理年龄阶段划分的一般标准,青少年期的年龄段为_(分数:1.00)A.612 岁B.1218 岁C.1828 岁D.1845 岁14.个体通常产生性机能并逐渐达到成熟是在_(分数:1.00)A.儿童期B.青春期C.成年初期D.成年期15.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指出,青少年时期人格发展的主要课题是解决_(分数:1.00)A.自我同一性问题B.自我意识问题C.自我评价问题D.自我控制问题1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分数:1.00)A.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了社会自我阶段B.青少年时期的情绪特点是强烈、狂暴C.青少年时期对友谊的重视程
6、度在人的一生中是最突出的D.青少年与父母能和睦相处,更加能够理解父母17.上初中的孩子不听劝说,一回家就上网聊天、贴吧、写博客,深夜才完成作业。以下哪项不符合他的心理特点?_(分数:1.00)A.独立意识与反叛意识B.依恋行为C.重视友谊D.内向性与表现性共存18.人生从 20 岁左右到 65 岁左右这一段时期,发展心理学认为是_(分数:1.00)A.成年期B.成年初期C.中年期D.老年期19.个体从 18、19 岁到 45 岁左右,发展心理学称其为_(分数:1.00)A.成年期B.成年初期C.中年期D.老年期20.人生从 45 岁到 65 岁这一段时期,发展心理学认为是_(分数:1.00)A
7、.成年期B.成年初期C.中年期D.老年期21.“空巢”感是中年危机中哪一种变化的现象?_(分数:1.00)A.孩子长大成人B.生理老化C.家庭生活变化D.事业发展22.天津市社会科学院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最担心的是_(分数:1.00)A.健康问题B.经济问题C.生活问题D.社会地位问题23.下列关于老年人个性心理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_(分数:1.00)A.老年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变化有:自我中心性,内向性等十个特点B.75 岁左右开始,老年人的刻板性明显增强C.老年人的个性结构和所属的类型基本上是保持稳定的D.在老年人个性心理特征的变化中,年龄是其决定因素二、名词解释(总题数:6,分数:18
8、.00)24.发展心理学 (分数:3.00)_25.年龄特征 (分数:3.00)_26.关键期 (分数:3.00)_27.认知发展 (分数:3.00)_28.性别社会化 (分数:3.00)_29.社会性发展 (分数:3.00)_三、简答题(总题数:11,分数:33.00)30.婴儿对抚养者的依恋行为如何产生? (分数:3.00)_31.简述人类依恋行为出现的时间和主要表现,以及动物研究发现的类似依恋的现象。 (分数:3.00)_32.简述毕生发展观。 (分数:3.00)_33.心理发展年龄阶段划分的依据是什么?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如何? (分数:3.00)_34.简述影响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及
9、其相互关系。 (分数:3.00)_35.简述儿童动作的发展遵循的原则。 (分数:3.00)_36.简述儿童口语获得的年龄与阶段特征。 (分数:3.00)_37.简述儿童如何知道自己是男孩或女孩。 (分数:3.00)_38.成年人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与内容是什么? (分数:3.00)_39.大学毕业生面临的主要任务。 (分数:3.00)_40.简述中年危机的主要原因及表现。 (分数:3.00)_四、论述题(总题数:4,分数:26.00)41.试述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分数:6.00)_42.儿童期的社会性发展包括哪些内容? (分数:6.00)_43.试述柯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
10、究。 (分数:7.00)_44.对“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测验,某青年这样写:“我是一个自信的人,但也是一个自轻自贱的人;我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但也是一个对生活悲观的人;我是一个诚实的人,但也是一个爱说谎的人;我是一个爱交朋友的人,但也是一个性格孤僻的人:我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但也是一个没有抱负的人;我是一个性格开朗的人,但也是一个常常苦恼的人。总之,我是一个内心矛盾的人”。 结合案例,试述青年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分数:7.00)_心理学-毕业发展(三)-1 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23,分数:23.00)1.哈罗的恒河猴研究中的小猴子依恋于柔
11、软的绒布妈妈的现象,以及洛伦茨的小鸭印刻实验中的小动物的追随行为等等,都属于_(分数:1.00)A.依恋行为 B.亲子行为C.学习行为D.团结行为解析:解析 依恋行为是通过个体与个体的互动关系建立起来的,交往的双方通过相互给予安全、温暖、情感支持而使得双方产生了相互的亲密感的关系。哈罗的恒河猴研究中,小猴子依恋于柔软的绒布妈妈的现象,以及洛伦茨的小鸭印刻实验中的小动物的追随行为等等,都属于依恋行为。答案为 A。2.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丹玛克曾分析了五个国家的初级课本,他发现,虽然各国的国情不同,但却显示出共同点:即所有国家都是根据各自的传统,使男女不同角色发挥不同作用。这种现象揭示出_(分数:1.
12、00)A.家庭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B.教师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C.教科书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D.同伴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解析:解析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丹玛克曾分析了 5 个国家(法国、西班牙、瑞典、前苏联、罗马尼亚)的初级课本,他发现,虽然各国的国情不同,但却显示出共同点:即所有国家都是根据各自的传统,使男女不同角色发挥不同作用。这是教科书中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典型例子。答案为 C。3.教师一般认为男学生应坚强些,女学生应柔弱些,所以教师对男生更严格,并鼓励他们从事更困难的任务,对女生更耐心,女生在学业方面有更多机会得到教师的表扬。这表现了_(分数:1.00)A.家庭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B.教师的
13、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C.教科书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D.同伴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解析:解析 学校中的教师通过不同的对待学生的方式向学生传递着这些性别刻板印象,比如教师一般认为男生较刚强,女生较柔弱,所以对待男生就会更严格,男生会受到更严厉的批评,并鼓励他们从事更困难的任务,而对待女生则会更耐心,女生在学业方面也有更多的机会得到教师的表扬。这是属于教师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典型例子。答案为 B。4.研究发现,我国大学生群体普遍认为,适合男性的人格特征多半与成就、事业相联系,适合女性的人格特征多半与情感、人际关系有关。这表现了_(分数:1.00)A.家庭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B.教师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C.
14、教科书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D.学生同伴群体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解析:解析 我国的有关研究发现了明显的群体同伴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比如戴建林的一项研究发现,我国大学生群体普遍认为,适合男性的人格特征多半与成就、事业相联系,适合女性的人格特征多半与情感、人际关系有关。答案为 D。5.在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以及儿童对规则的认知规律方面,皮亚杰用了观察法、对偶故事法和_(分数:1.00)A.两难故事法 B.追踪法C.内省法D.投射法解析:解析 本题是识记能力的考查。皮亚杰用观察法、对偶故事法、两难故事法以及儿童对惩罚的看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以及儿重对规则的认知规律。答案为 A。6.儿童开始认识到,
15、只要所有的人都同意的话,规则是可以改变的,那么这时儿童的道德品质发展处于_(分数:1.00)A.自我中心阶段B.权威阶段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解析:解析 可逆性阶段(810 岁)的突出特点是儿童的思维进入了具体运算阶段,也就是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特点。这一阶段的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也就是说,儿童已经开始认识到,只要所有的人都同意的话,规则是可以改变的。答案为 C。7.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这在儿童的道德品质发展过程中处于_(分数:1.00)A.自我中心阶段B.权威阶段 C.可逆性阶段D.公正阶段解析:解析 在权威阶段(67
16、、8 岁),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也就是说,他律的道德感在一些情感反应和作为道德判断所特有的某些显著的结构中表现出来。答案为 B。8.根据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孩子一般通过抛弃父母不合理的要求,从而获得_(分数:1.00)A.自我中心B.权威感C.可逆性D.公正感 解析:解析 公正感和正义感是继可逆性阶段之后发展起来的,它是互敬和互惠的一个重要产物。这种公正感一般是从抛弃父母的意见的过程中获得的(如当父母不自觉地具有不公正的行为时)。答案为 D。9.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研究儿童道德判断的方法是_(分数:1.00)A.观察法B.对偶故事法C.两难故事法 D.实验法解析:解析
17、 柯尔伯格决定采用“开放式”的手段来揭示儿童道德的发展水平,同时保留皮亚杰对偶故事中的冲突性特征。他选择古代哲学家经常采用的“假设两难情境”,编制“道德两难故事”,作为引发儿童道德判断的工具。答案为 C。10.柯尔伯格使用“海因兹偷药”的故事来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有些孩子认为海因兹不能偷药,因为偷东西的行为不能得到普遍赞扬。持这种看法的孩子,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_(分数:1.00)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D.公正水平解析:解析 柯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第三阶段是好孩子道德,即能获得赞扬和维持与他人良好关系的行为就是好的,这一阶段的儿童,处于道德判断发展的习俗水平。答案为
18、 B。11.为了逃避惩罚而服从于权威或有权力的人的道德判断水平,处于柯尔伯格提出的_(分数:1.00)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都不是解析:解析 根据柯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判断各个阶段的界定及其特点,为了逃避惩罚而服从权威或有权力的人的道德判断水平处于前习俗水平。答案为 A。12.柯尔伯格认为,前习俗水平儿童道德判断的主要特点是_(分数:1.00)A.主要着眼于自身的具体结果 B.主要满足社会期望C.主要履行自我接受的道德原则D.主要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原则解析:解析 本题是识记能力的考查。根据柯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判断各个阶段的界定及其特点,前习俗水平的儿童主要着眼于自身的具体
19、结果。答案为 A。13.根据目前心理年龄阶段划分的一般标准,青少年期的年龄段为_(分数:1.00)A.612 岁B.1218 岁 C.1828 岁D.1845 岁解析:解析 青少年时期是介于儿童期和成年期之间的过渡时期,一般认为 12、13 岁到 18、19 或 20 岁处于这个时期。个体从 11、12 岁起,进入到了身体发展的加速时期,身体的各个方面都开始迅速发育,并在 18、19 岁时达到成熟。答案为 B。14.个体通常产生性机能并逐渐达到成熟是在_(分数:1.00)A.儿童期B.青春期 C.成年初期D.成年期解析:解析 性器官和性腺的发育导致了个体性机能的发展,个体通常在青春期产生性机能
20、,并在这一时期逐渐达到成熟。答案为 B。15.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指出,青少年时期人格发展的主要课题是解决_(分数:1.00)A.自我同一性问题 B.自我意识问题C.自我评价问题D.自我控制问题解析:解析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指出,青少年时期人格发展的主要课题就是解决自我同一性与自我同一性混乱的冲突,从而成长为独特的成年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答案为 A。1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分数:1.00)A.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了社会自我阶段B.青少年时期的情绪特点是强烈、狂暴C.青少年时期对友谊的重视程度在人的一生中是最突出的 D.青少年与父母能和睦相处,更加能够理解父母解析:解析 研究发现,
21、青少年时期对友谊的重视程度在人的一生中是最突出的,拥有朋友的青少年一般都有较高的自尊心和自我效能感,在学校表现也较好,而在友谊方面有较多冲突的青少年往往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也较差。答案为 C。17.上初中的孩子不听劝说,一回家就上网聊天、贴吧、写博客,深夜才完成作业。以下哪项不符合他的心理特点?_(分数:1.00)A.独立意识与反叛意识B.依恋行为 C.重视友谊D.内向性与表现性共存解析:解析 青少年典型的特点是强烈、狂暴与温和、细腻共存,情绪的可变性与固执性共存,内向性与表现性共存。青少年与父母之间常常会有一段时间不能和睦相处,在功课、家务、交友和外出时间等多方面表现出冲突,父母常常感觉到孩子在
22、情感、行为、观点等多方面都与自己开始脱离。这主要是因为青少年个体对成人社会的反叛意识所导致的。青少年个体由于心理上的不安与焦躁,他们迫切需要能够倾听自己诉说内心烦恼、与自己交流情感并为自己保守秘密的对象,因此,他们对友谊非常看重。答案为 B。18.人生从 20 岁左右到 65 岁左右这一段时期,发展心理学认为是_(分数:1.00)A.成年期 B.成年初期C.中年期D.老年期解析:解析 成年期指从 20 岁左右到 65 岁左右这一段漫长的时期。这一时期最典型的特点是个体的自我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自我同一性得到确立,人生观和价值观趋于稳定,情绪也趋于稳定,人际交往趋向成熟。答案为 A。19.个体
23、从 18、19 岁到 45 岁左右,发展心理学称其为_(分数:1.00)A.成年期B.成年初期 C.中年期D.老年期解析:解析 本题是识记能力的考查。个体从 18、19 岁到 45 岁左右通常称为成年初期。这时候他们开始面临求职和升学问题。答案为 B。20.人生从 45 岁到 65 岁这一段时期,发展心理学认为是_(分数:1.00)A.成年期B.成年初期C.中年期 D.老年期解析:解析 本题是识记能力的考查。4565 岁这一段时期通常被认为是中年期。中年期相对于人生发展的其他各阶段来说,变化并不明显,但是中年人自己一般却会明显地感觉到自己各个方面所发生的变化。答案为 C。21.“空巢”感是中年
24、危机中哪一种变化的现象?_(分数:1.00)A.孩子长大成人B.生理老化C.家庭生活变化 D.事业发展解析:解析 在人进入中年以后,家庭生活方面也会发生一些变化,最明显的是家里没有小孩子了。孩子们长大了,走出了家门,留下了孤独的父母,家里一下子变成了一所“空巢”。答案为 C。22.天津市社会科学院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最担心的是_(分数:1.00)A.健康问题 B.经济问题C.生活问题D.社会地位问题解析:解析 天津市社会科学院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有很多担心的问题。在 860 位被调查的老年人中,最担心自己健康的有 378 人,占 43.95%。答案为 A。23.下列关于老年人个性心
25、理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_(分数:1.00)A.老年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变化有:自我中心性,内向性等十个特点B.75 岁左右开始,老年人的刻板性明显增强C.老年人的个性结构和所属的类型基本上是保持稳定的D.在老年人个性心理特征的变化中,年龄是其决定因素 解析:解析 本题用排除法。日本心理学家指出,老年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变化有以下十个特点:自我中心性;内向性;保守性;容易乱猜疑;嫉妒心强;办事刻板,灵活性、应变性差;适应力下降;不耐烦,爱发牢骚;好管闲事;依赖性强等。德国的一项研究指出,6575 岁之间的老年人,其刻板性没有明显的变化,尽管老年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出现了一些变化,但我们决不能忽略老年人个性心
26、理特征中持续稳定的一面。答案为 D。二、名词解释(总题数:6,分数:18.00)24.发展心理学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发展心理学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个方面,前者主要研究动物种系进化过程中心理的发展、民族心理的发展和个体心理的发展三个方面;后者则主要指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出生到衰老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和变化规律。25.年龄特征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内的特殊矛盾或质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个体不同时期的主导活动、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以及生理发展和言语发展上。26.关键期 (分数:3.00)_正
27、确答案:()解析: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或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最容易形成;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这个关键的“好时机”就是关键期。27.认知发展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认知发展指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发展,包括感知觉、记忆、注意、思维等的发展。28.性别社会化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性别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习关于男性或女性的行为准则。29.社会性发展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社会性发展主要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适合于自己生活的社会情境的人格,掌握社会认
28、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三、简答题(总题数:11,分数:33.00)30.婴儿对抚养者的依恋行为如何产生?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1)抚养者是婴儿食物的主要来源; (2)通过抚养者与婴儿双方的相互强化,满足婴儿的社会性需要。31.简述人类依恋行为出现的时间和主要表现,以及动物研究发现的类似依恋的现象。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人类的依恋行为始于婴儿期,主要表现于婴儿与其抚养者之间的亲密的情感联系,在这些抚育者出现时,婴儿就会感到安全和温暖,他们会喜欢紧紧地依偎在抚育者的怀里,并追随抚育者。依恋行为并不是人类所特有的,很多实验发现,幼小的动物也会表现出依恋行为。例
29、如哈罗的恒河猴研究中,小猴子依恋于柔软的绒布妈妈的现象,以及洛伦茨的小鸭印刻实验中的小动物的追随行为等等,都属于依恋行为。研究者现在普遍认为,依恋行为的实质是一种社会性的需要,它的形成是通过双方的相互强化完成的。32.简述毕生发展观。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1)人生的发展,除了身体在生物意义的发育、成熟以外,是一个伴随人的一生的过程; (2)发展具有多维性和多向性; (3)发展由获得和丧失组成,是一个有序变化的过程; (4)心理发展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和可塑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形式; (5)心理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个体的发展是年龄阶段、历史阶段和非规范条件等多种影响共同作用
30、的结果。33.心理发展年龄阶段划分的依据是什么?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如何?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1)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标准规定为,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内的特殊矛盾或质的特点。而其主要表现在个体不同时期的主导活动、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以及生理发展和言语发展上。 (2)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有:一般说来,在一定的社会影响下,在一定的教育条件下,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稳定性,显示出阶段的顺序,每一个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是稳定的、共同的;另一方面,相同的教育条件和社会环境在不同的儿童身上所起的作用也可能是不同的,因而在
31、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和速度上,也就会形成一定的差距,表现出可变性;随着各种条件的不同,个体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在一定范围内也可以发生一些有限制的变化。34.简述影响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既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既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我们既要承认遗传素质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它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前提条件,同时也不能盲目夸大它的作用,而忽视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的作用。个体先天的遗传的素质仅仅为个体提供了心理发展的可能性,个体只有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才能够使先天的素质得以正常发展。先天的因素与后天的因素、遗传的因素与环
32、境的因素是在相辅相成中发生作用的。35.简述儿童动作的发展遵循的原则。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1)由上到下。儿童首先发展与头部有关的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后是脚和下肢的动作;(2)由内到外。儿童先发展头部和躯干的动作,然后再发展双臂和双腿的动作,最后才发展手的较精细的动作;(3)由简单的、无意识的动作到复杂的、意识控制的动作。儿童开始发展的动作是简单的大动作,意识参与的成分比较少,以后在此基础上才发展起由意识控制的精细的复杂的动作。36.简述儿童口语获得的年龄与阶段特征。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1)刚出生能够分辨语音刺激与其他声音刺激;(2)912 个
33、月说出第一个指示词;(3)1824 个月出现双词话语;(4)34 岁出现完全符合语法的完整的句子;(5)7 岁前获得完全符合语法的口头语言。37.简述儿童如何知道自己是男孩或女孩。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儿童通过以下途径了解自己的性别:(1)家庭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2)学校教育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教科书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教师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学生同伴群体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38.成年人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与内容是什么?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成年期指从 20 岁左右到 65 岁左右这一段漫长的时期。这一时期最典型的特点是个体的自我意识得到了充分的
34、发展,自我同一性得到了确立,人生观和价值观趋于稳定,情绪也趋于稳定,人际交往趋向成熟。另外,随着个体经济地位的独立,个体的诸多心理感受和生活状态,也发生着重要的变化,恋爱、婚姻以及养育子女已经成为成年人的重要任务。39.大学毕业生面临的主要任务。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1)求职与升学或继续学习; (2)婚恋与生育。40.简述中年危机的主要原因及表现。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1)中年危机由来自于自身生理变化方面,家庭生活变化方面和事业变化方面的压力构成。(2)具体表现:人到中年容颜衰老,身体功能衰退;孩子长大成人,离开家庭,“空巢”父母感到孤独、失落;事业
35、的巅峰期后,对未来没有期待。四、论述题(总题数:4,分数:26.00)41.试述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分数:6.00)_正确答案:()解析:(1)横断研究法。横断研究就是在同一时间里研究不同年龄组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每一个年龄组的被试被称作一个“群体”。(2)纵向研究法。纵向研究也叫跟踪研究,主要指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对所选取的被试进行追踪研究,对其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观察、记录,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质的变化规律。纵向研究的优点是:它要求在所研究的发展时期里反复观察和测量同一组个体,但纵向研究的缺点也很明显:由于纵向研究的时间较长,随着研究的进行,被
36、试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有所流失,所以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可信性和意义;在纵向研究中,需要对被试反复进行测查,这可能会影响到被试的正常发展,影响到被试的情绪和态度,因而也会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可靠性;纵向研究的时间长,有时还会经历社会的变迁,因而环境变化所引起的变量会不断增多,给研究带来困难;纵向研究通常耗资较大,需要研究者极大的投入。(3)群体序列研究法。群体序列研究既克服了纵向研究的缺陷,又保持了横断研究的长处,因而其科学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目前在发展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得到广泛应用。42.儿童期的社会性发展包括哪些内容? (分数:6.00)_正确答案:()解析:社会性发展主要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适合于自己生活的社会情境的人格,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儿童期的社会性发展主要集中在依恋关系的形成与类型、性别社会化和道德判断的发展方面。 主要包括:(1)依恋行为;(2)性别社会化;(3)道德判断的发展。43.试述柯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 (分数:7.00)_正确答案:()解析:1969 年柯尔伯格提出了关于儿童道德判断发展分为三个水平 6 个阶段的理论。(1)水平 1(前习俗水平):主要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