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自考题-11 及答案解析(总分:99.99,做题时间:90 分钟)一、第一部分 选择题(总题数:0,分数:0.00)二、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20.00)1.下列各项中属于流量的是_(分数:1.00)A.外汇储备余额B.存款余额C.固定资产净值D.流动资金增加额2.某企业 2005 年第一、第二季度和下半年的平均职工人数分别是 115 人、125 人和 130 人,则该企业2005 年的年平均职工人数是_(分数:1.00)A.123B.124C.125D.1263.为了比较职工家庭的生活水平,最应采用的分组标志是_(分数:1.00)A.职工个人总收入B.职工个人的可支
2、配收入C.职工:家庭的人均收入D.职工家庭的总收入4.变量之间的负相关程度越高,则其相关系数的值_(分数:1.00)A.越接近于 1B.越接近于-1C.越接近于 0D.越大5.某公司 2009 年第四季度计划商品流通费用率为 4%,实际流通费用率为 5%,则流通费用率计划完成程度的算式是_(分数:1.00)A.5%-4%=1%B.5%/4%=125%C.95%/96%=98D.105%-104%=101%6.总指数与对应的各个个体指数之间的关系是_(分数:1.00)A.总指数大于所有的个体指数B.总指数小于所有的个体指数C.总指数介于个体指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D.总指数与个体指数之间没有关系
3、7.若名义工资为 4500 元,同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 103%,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 102%,则实际工资为_(分数:1.00)A.4368B.4411C.4590 元D.46358.对同一组变量值分别计算标准差和平均差,其结果是_(分数:1.00)A.标准差大于平均差B.标准差小于平均差C.标准差等于平均差D.标准差可能大于或小于平均差9.变化方向一致的两个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是_(分数:1.00)A.正相关B.负相关C.复相关D.曲线相关10.一组变量值分别是:50、60、70、80、90、100,则其极差为_(分数:1.00)A.10B.30C.50D.7011.若 10 位学生的年龄(岁)
4、分别为:17、18、18、18、19、20、20、20、20、22,则 10 位学生年龄的众数是_(分数:1.00)A.18B.19C.19D.2012.基尼系数的取值范围在_(分数:1.00)A.01 之间B.-10 之间C.-11 之间D.0之间13.货币供应量统计中,狭义货币等于_(分数:1.00)A.现金B.现金+活期存款C.现金+活期存款+财政金库存款D.现金+活期存款+财政金库存款+汇兑在途资金14.资产负债表的主栏项目是_(分数:1.00)A.机构部门B.产业部门C.经济类型D.资产负债项目15.宏观景气指数是对各行业的景气指数进行加权平均得到的综合指数,其中权数是_(分数:1.
5、00)A.增加值B.总产值C.总产出D.利税总额16.出生人口数是_(分数:1.00)A.时点数B.时期数C.平均数D.相对数17.某时间数列共 10 项,采用三项移动平均后所得新数列的项数为_(分数:1.00)A.7B.8C.9D.1018.下列指标中用来分析财政收支不平衡的绝对指标是_(分数:1.00)A.财政支出总额B.财政收入总额C.财政收支差率D.财政收支差额19.居民本期在零售市场上购买商品所支付的货币额是_(分数:1.00)A.本期形成的商品购买力B.本期全部商品购买力C.本期已实现的商品购买力D.本期结余商品购买力20.下列各项中属于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的是_(分数:1.0
6、0)A.货物和服务B.直接投资C.证券投资D.对外贷款三、多项选择题(总题数:5,分数:10.00)21.下面调查方法中,属于非全面调查的有_(分数:2.00)A.普查B.类型抽样调查C.重点调查D.典型调查E.整群抽样调查22.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方法有_(分数:2.00)A.算术平均法B.几何平均法C.调和平均法D.位置平均法E.方程式法23.下列平均数中,被称为位置平均数的有_(分数:2.00)A.算术平均数B.调和平均数C.几何平均数D.中位数E.众数24.从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表的内容看,它反映了_(分数:2.00)A.生产活动的成果B.最终生产成果的使用C.资产与负债的平衡关系D.中
7、间投入与中间使用的平衡关系E.总产出与总支出的平衡关系25.下面选项中,属于社会产品的有_(分数:2.00)A.矿藏B.钢材C.自制自用的食品D.房屋E.生产过程中的废料四、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总题数:0,分数:0.00)五、名词解释题(总题数:5,分数:15.00)26.发展速度 (分数:3.00)_27.总指数 (分数:3.00)_28.回归分析 (分数:3.00)_29.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分数:3.00)_30.财政赤字 (分数:3.00)_六、简答题(总题数:3,分数:15.00)31.我国三次产业的分类。 (分数:5.00)_32.最终消费统计应遵循哪些原则? (分数:5.00)_
8、33.影响抽样平均误差的因素。 (分数:5.00)_七、计算题(总题数:4,分数:30.00)34.某电视台想了解观众对某专题节目的收视情况,随机调查了 500 名观众,结果发现喜欢该节目的有175 人。试以 95%的概率估计观众喜欢这一专题节目的置信区间。(t=1.96) (分数:5.00)_35.某企业 2009 年职工人数和产值的统计资料如下,试计算全年平均季度劳动生产率。 季度 一 二 三 四 企业产值(万元) 2450 2862 3020 2780 季度未职工人数(人) 176 180 186 168 (注:2008 年未核企业职工人数为 168 人。) (分数:5.00)_36.某
9、地区 2000 年2005 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资料如下: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200 220 236 240 252 262 要求:(1)用最小平方法配合一条趋势直线。 (2)预测该地区 2006 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分数:10.00)_2009 年某地区三次产业的总产出及中间投入资料如下: 单位:亿元 项 目 总产出 中间投入 按当年价计算 按上年价计算 按当年价计算 按上年价计算 第一产业 335.0 297.2 217.8 183.4 第二产业 570.2 492.4 396.2 329.6 第三产业 217.4
10、 186.6 149.4 125.8 要求计算:(分数:9.99)(1).该地区各产业按当年价和上年价计算的增加值;(分数:3.33)_(2).该地区按当年价和上年价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分数:3.33)_(3).该地区生产总值价格指数。(分数:3.33)_八、论述题(总题数:1,分数:10.00)37.试述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 (分数:10.00)_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自考题-11 答案解析(总分:99.99,做题时间:90 分钟)一、第一部分 选择题(总题数:0,分数:0.00)二、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20.00)1.下列各项中属于流量的是_(分数:1.00)A.外汇储备余额B.存
11、款余额C.固定资产净值D.流动资金增加额 解析:解析 流量是与存量相对应的国民经济核算概念,它是指某一时期内发生的量,是按一定时期核算出来的数量。存量是指某一时点的量,是按一定时点核算出来的。ABC 三项符合存量的概念,D 项流动资金增加额属于流量。2.某企业 2005 年第一、第二季度和下半年的平均职工人数分别是 115 人、125 人和 130 人,则该企业2005 年的年平均职工人数是_(分数:1.00)A.123B.124C.125 D.126解析:解析 结合题意,本题应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法进行计算。根据其计算公式: ,式中 f i 表示第 i 组标志值出现的次数,一般称为权数, 表示加
12、权算术平均数,x 表示各单位的标志值。将题干中相应的数值分别代入式中得:该企业 2005 年的年平均职工人数= 3.为了比较职工家庭的生活水平,最应采用的分组标志是_(分数:1.00)A.职工个人总收入B.职工个人的可支配收入C.职工:家庭的人均收入 D.职工家庭的总收入解析:解析 在确定分组标志时,要选择能够反映事物本质或主要特征的标志。职工个人总收入、职工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及职工家庭的总收入并不能反映职工家庭的生活水平高低,还要看家庭中的实际人口数。4.变量之间的负相关程度越高,则其相关系数的值_(分数:1.00)A.越接近于 1B.越接近于-1 C.越接近于 0D.越大解析:解析 相关系数
13、的数值范围是在-1 和+1 之间,即-1r1。当 r0 时为正相关,r0 为负相关。相关系数 r 的数值越接近于 1(+1 或-1),表示相关关系越强,越接近 0,表示相关关系越弱。可见当变量之间的负相关程度越高时,则其相关系数就越接近于-1,反之接近于+1。5.某公司 2009 年第四季度计划商品流通费用率为 4%,实际流通费用率为 5%,则流通费用率计划完成程度的算式是_(分数:1.00)A.5%-4%=1%B.5%/4%=125% C.95%/96%=98D.105%-104%=101%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的计算公式。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是某一时期实际完成的指标数值与
14、计划指标数值对比的结果,一般用百分数表示。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实际完成的指标数值/计划指标数值=5%/4%=125%。6.总指数与对应的各个个体指数之间的关系是_(分数:1.00)A.总指数大于所有的个体指数B.总指数小于所有的个体指数C.总指数介于个体指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 D.总指数与个体指数之间没有关系解析:解析 指数按其反映对象范围的不同,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当指数指明某单一要素构成现象变动的相对数时,称为个体指数;表明多种要素构成现象的综合变动的相对数时,称为总指数。那么总指数与对应的各个个体指数的关系即为选项 C 所述。7.若名义工资为 4500 元,同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
15、103%,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 102%,则实际工资为_(分数:1.00)A.4368 B.4411C.4590 元D.4635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的转换。利用消费价格指数可以将名义工资转化为实际工资。计算公式为:实际工资=名义工资(现价工资)/消费价格指数=4500/103%=4368.93(元)。8.对同一组变量值分别计算标准差和平均差,其结果是_(分数:1.00)A.标准差大于平均差 B.标准差小于平均差C.标准差等于平均差D.标准差可能大于或小于平均差解析:解析 标准差与平均差的涵义基本相同,也表示各标志值对算术平均数的平均距离,但它们在数学处理上有所区别。平均差是用绝
16、对值消除各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离差的正负问题,而标准差是用平方的方法消除各标志值与平均离差的正负值。故对同一组变量值分别计算标准差和平均差时,计算结果标准差稍大于平均差。9.变化方向一致的两个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是_(分数:1.00)A.正相关 B.负相关C.复相关D.曲线相关解析:解析 正相关是指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化方向一致,即自变量 x 的值增加,因变量 y 的值也相应地增加;或自变量 x 的值减少,因变量 y 的值也相应地减少,这样的相关关系称为正相关。10.一组变量值分别是:50、60、70、80、90、100,则其极差为_(分数:1.00)A.10B.30C.50 D.70解析:解析 全距也
17、称极差,它是总体各单位标志值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即:R=xmax-xmin=100-50=50。11.若 10 位学生的年龄(岁)分别为:17、18、18、18、19、20、20、20、20、22,则 10 位学生年龄的众数是_(分数:1.00)A.18B.19C.19D.20 解析:解析 众数是总体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标志值,用字母 M 0 表示。题中 17 出现的次数为 1,18 出现的次数为 3,19 出现的次数为 1,20 出现的次数为 4,22 出现的次数为 1。20 出现的次数最多,因此众数为 20。12.基尼系数的取值范围在_(分数:1.00)A.01 之间 B.-10 之间C.-
18、11 之间D.0之间解析:解析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最常用的测量收入分配均等程度的重要指标,特别是用来分析居民之间收入分配的均衡性或差距大小。其取值范围一般在 01 之间。00.2,表明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表明收入分配相对平均;0.30.4,表明收入差距相对合理;0.40.6,表明收入差距过大;0.6 以上,表明收入分配严重向一部分人倾斜。13.货币供应量统计中,狭义货币等于_(分数:1.00)A.现金B.现金+活期存款 C.现金+活期存款+财政金库存款D.现金+活期存款+财政金库存款+汇兑在途资金解析:解析 M 1 =现金(M 0 )+城乡居民活期储蓄存款+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等。因此
19、狭义货币 M 1 =现金+活期存款。14.资产负债表的主栏项目是_(分数:1.00)A.机构部门B.产业部门C.经济类型D.资产负债项目 解析:解析 资产负债表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主栏项目,其下设立了若干小项目,以反映各项资产负债的具体构成;第二部分是宾栏项目,所反映的是资产负债的承担者;第三部分是数字部分,位于主栏与宾栏交叉处,是对各机构部门与全国资产负债状况的具体反映。15.宏观景气指数是对各行业的景气指数进行加权平均得到的综合指数,其中权数是_(分数:1.00)A.增加值 B.总产值C.总产出D.利税总额解析:解析 宏观景气指数是反映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综合统计指数,是以增加值为权数
20、对各行业的景气指数进行加权计算而得到的综合指数。具体计算步骤为:(1)分别计算景气调查的各行业的景气指数;(2)从有关部门取得上述各行业上年增加值资料,并计算各行业增加值占这些行业增加值之和的比重;(3)根据上述资料计算宏观景气指数。16.出生人口数是_(分数:1.00)A.时点数B.时期数 C.平均数D.相对数解析:解析 本题是对时期数列的考查。所谓时期数列是指由时期指标构成的数列,它反映了社会经济现象在一段时间内发展过程的总量。可见,题中的出生人口数即为时期数指标。考生应注意领会选项A、B、C、D 的不同特点。17.某时间数列共 10 项,采用三项移动平均后所得新数列的项数为_(分数:1.
21、00)A.7B.8 C.9D.10解析:解析 通过移动平均得到的新时间数列的项数,一般比原时间数列项数要少。N 为奇数时,新数列首尾各少(N-1)/2 项;N 为偶数时,(移正后)新数列首尾各少 N/2 项。此题 N=3,因此新数列首尾各少(3-1)/2=1 项,即新数列的项数为 10-2=8。18.下列指标中用来分析财政收支不平衡的绝对指标是_(分数:1.00)A.财政支出总额B.财政收入总额C.财政收支差率D.财政收支差额 解析:解析 统计对预算内财政性收支平衡状况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指标:(1)财政收支差额。它是反映财政收支平衡关系的综合性指标,也即反映财政结余和财政赤字的规模或绝对数额。
22、(2)财政收支差率。它是分析财政收支不平衡的数量界限和程度的指标。19.居民本期在零售市场上购买商品所支付的货币额是_(分数:1.00)A.本期形成的商品购买力B.本期全部商品购买力C.本期已实现的商品购买力 D.本期结余商品购买力解析:解析 社会商品购买力主要用本期已实现的商品购买力、结余商品购买力、本期形成的商品购买力、本期全部商品购买力四个基本指标来表现。其中,本期已实现的商品购买力是指居民本期在零售市场上购买商品所支付的货币额。20.下列各项中属于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的是_(分数:1.00)A.货物和服务 B.直接投资C.证券投资D.对外贷款解析:解析 经常项目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
23、基本、最重要的项目。它包括货物、服务、收益和经常转移。故选项 A 符合题意。而选项 B、C、D 均属于资本和金融项目。三、多项选择题(总题数:5,分数:10.00)21.下面调查方法中,属于非全面调查的有_(分数:2.00)A.普查B.类型抽样调查 C.重点调查 D.典型调查 E.整群抽样调查 解析:解析 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都是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作为调查对象,属于非全面调查。类型抽样调查和整群抽样调查是抽样调查的两种类型。22.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方法有_(分数:2.00)A.算术平均法B.几何平均法 C.调和平均法D.位置平均法E.方程式法 解析:解
24、析 本题考查计算平均发展速度所采用的方法,属领会内容。23.下列平均数中,被称为位置平均数的有_(分数:2.00)A.算术平均数B.调和平均数C.几何平均数D.中位数 E.众数 解析:解析 按计算和确定的方法不同,可将平均指标分为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前三种平均数是根据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计算得到的平均值,称为数值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是根据标志值在分配数列中的位置确定的,称为位置平均数。24.从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表的内容看,它反映了_(分数:2.00)A.生产活动的成果 B.最终生产成果的使用 C.资产与负债的平衡关系D.中间投入与中间使用的平衡关系E.总产出与总支
25、出的平衡关系 解析:解析 本题是对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表的作用的考查,属领会内容。25.下面选项中,属于社会产品的有_(分数:2.00)A.矿藏B.钢材 C.自制自用的食品D.房屋 E.生产过程中的废料解析:解析 社会产品具有劳动性,即社会产品是劳动的成果,因此 BD 项是社会产品,而 A 项不是。社会产品具有有用性,因此 E 项不是社会产品。社会产品具有社会性,即社会产品是社会劳动的成果,因此C 项不是社会产品。四、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总题数:0,分数:0.00)五、名词解释题(总题数:5,分数:15.00)26.发展速度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发展速度(又称动态相对数),
26、它是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对比的结果,反映报告期较基期发展变化的相对程度。27.总指数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总指数指表明多种要素构成现象综合变动的相对数。28.回归分析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回归分析是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考察变量之间的数量变化规律,并通过一定的数学表达式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而确定一个或几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特定变量的影响程度。29.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又称简单直线回归模型,它是根据两个变量的成对数据,配合直线方程式,再根据自变量的变动量,来推算因变量的估计值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30.财
27、政赤字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财政赤字又称逆差,是指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表现,其大于部分称为赤字。六、简答题(总题数:3,分数:15.00)31.我国三次产业的分类。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第一产业:农业(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上述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32.最终消费统计应遵循哪些原则?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1)使用与生产范围相一致的原则; (2)消费与货币支出区别开的原则; (3)按购买者价格计算的原则; (4)耐用消费品的
28、消费,原则上应分期分摊核算。33.影响抽样平均误差的因素。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1)总体各单位标志的变异程度; (2)样本容量的大小; (3)不同的抽样方法; (4)不同的抽样组织方式。七、计算题(总题数:4,分数:30.00)34.某电视台想了解观众对某专题节目的收视情况,随机调查了 500 名观众,结果发现喜欢该节目的有175 人。试以 95%的概率估计观众喜欢这一专题节目的置信区间。(t=1.96)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解:已知:n=500 或 35% t=1.96 35.某企业 2009 年职工人数和产值的统计资料如下,试计算全年平均季度劳动生
29、产率。 季度 一 二 三 四 企业产值(万元) 2450 2862 3020 2780 季度未职176 180 186 168 工人数(人)(注:2008 年未核企业职工人数为 168 人。)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解:年平均季度劳动生产率 = 36.某地区 2000 年2005 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资料如下: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200 220 236 240 252 262 要求:(1)用最小平方法配合一条趋势直线。 (2)预测该地区 2006 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分数:10.00)_正确答案:()
30、解析:解:计算表 时间 t GDP(亿元)y t 2 ty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1 2 3 4 5 6 200 220 236 240 252 262 1 4 9 16 25 36 200 440 708 960 1260 1572 合计 21 1410 91 5140 (1)将计算表中资料代入方程组得: 则所求直线方程为: (2)该地区 2006 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的预测值为: 2009 年某地区三次产业的总产出及中间投入资料如下: 单位:亿元 总产出 中间投入 项目按当年价计算按上年价计算按当年价计算按上年价计算第一产业335.0 297.2 217.
31、8 183.4 第二产业570.2 492.4 396.2 329.6 第三产业217.4 186.6 149.4 125.8 要求计算:(分数:9.99)(1).该地区各产业按当年价和上年价计算的增加值;(分数:3.33)_正确答案:()解析:第一产业按当年价计算的增加值=335.0-217.8=117.2(亿元) 第一产业按上年价计算的增加值=297.2-183.4=113.8(亿元) 第二产业按当年价计算的增加值=570.2-396.2=174(亿元) 第二产业按上年价计算的增加值=492.4-329.6=162.8(亿元) 第三产业按当年价计算的增加值=217.4-149.4=68.0
32、(亿元) 第三产业按上年价计算的增加值=186.6-125.8=60.8(亿元)(2).该地区按当年价和上年价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分数:3.33)_正确答案:()解析:按当年价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117.2+174+68.0=-359.2(亿元) 按上年价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113.8+162.8+60.8=337.4(亿元)(3).该地区生产总值价格指数。(分数:3.33)_正确答案:()解析:地区生产总值价格指数=359.2/337.4=106.46%八、论述题(总题数:1,分数:10.00)37.试述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 (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是:首先,引入同度量因素,解决复杂总体在研究指标上不能直接综合的困难,使其可以计算出总体的综合总量;其次,将同度量因素固定,以消除同度量因素变动的影响;最后,将两个时期的总量对比,其结果即为综合指数,它综合地反映了复杂总体研究指标的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