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学历类职业资格】公共关系学-公众心理与行为(一)及答案解析.doc

    • 资源ID:1372521       资源大小:152KB        全文页数:2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学历类职业资格】公共关系学-公众心理与行为(一)及答案解析.doc

    1、公共关系学-公众心理与行为(一)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50,分数:100.00)1.知觉产生的基础是_ A.感觉 B.兴趣 C.认知 D.学习(分数:2.00)A.B.C.D.2.大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是_ A.需要 B.态度 C.知觉 D.心理(分数:2.00)A.B.C.D.3.思维的“窗口”是_ A.感觉 B.知觉 C.语言 D.视觉(分数:2.00)A.B.C.D.4.造成知觉变形或歪曲的主要原因:一是知觉的选择性,二是_ A.知觉的盲目性 B.知觉的偏见 C.知觉的方向性 D.知觉的整体性(分数:

    2、2.00)A.B.C.D.5.知觉过程的选择性,受_的制约。 A.精神因素与物质因素 B.直接因素与间接因素 C.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 D.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分数:2.00)A.B.C.D.6.依据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开始不容易清晰感知到的是_ A.响亮的声音 B.突出的色彩 C.地上的蚂蚁 D.醒目的标志(分数:2.00)A.B.C.D.7.在知觉过程中个人某些主观因素的作用,在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知觉的选择性,表现为主体主动地感觉对象。这属于知觉的_ A.被动选择性 B.首因效应 C.主动选择性 D.近因效应(分数:2.00)A.B.C.D.8.人们为了满足需要而激励着主体采取行动的

    3、内隐性意向是_ A.动机 B.需要 C.兴趣 D.性格(分数:2.00)A.B.C.D.9.气质主要是受神经过程的特性决定的_ A.行为特征 B.内隐性意向 C.行为方式 D.外现性意向(分数:2.00)A.B.C.D.10.兴趣在更大程度上制约着知觉的_ A.主观选择性 B.客观选择性 C.主动选择性 D.被动选择性(分数:2.00)A.B.C.D.11.人们在感知事物时,因特殊的主观动机或外界刺激而对事物产生了片面的或歪曲印象的心理过程,这是因为_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偏见 C.知觉的单一性 D.知觉的灵活性(分数:2.00)A.B.C.D.12.第一印象的强烈影响指的是_ A.近

    4、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定型作用 D.首因效应(分数:2.00)A.B.C.D.13.在知觉偏见产生的原因中,最近或最后印象的强烈影响被称为_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定型作用(分数:2.00)A.B.C.D.14.一般指热切地追求知识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外现性意向是_ A.兴趣 B.气质 C.动机 D.需要(分数:2.00)A.B.C.D.15.按照一种固定的倾向去认识事物、判断事物、思考问题,表现出心理活动的趋向性和专注性指的是_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心理定势(分数:2.00)A.B.C.D.16.“刻板印象”又称为_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

    5、应 C.晕轮效应 D.定型作用(分数:2.00)A.B.C.D.17.人们在认识事物或人的时候,往往把认识对象的某些突出的特征或品质推广为对象的整体印象和看法,从而掩盖了对象的其他特征或品质,形成某种幻化的知觉,这一心理现象是_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定型作用(分数:2.00)A.B.C.D.18.反映了有机体对其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所表现出的缺乏的是_ A.需要 B.兴趣 C.欲望 D.梦想(分数:2.00)A.B.C.D.19.首次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心理学家是_ A.艾维李 B.巴纳姆 C.伯尼斯 D.马斯洛(分数:2.00)A.B.C.D.20.需要是人对特定目标的渴

    6、求与欲望,是推动行为的_ A.主要动力 B.辅助动力 C.间接动力 D.直接动力(分数:2.00)A.B.C.D.2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不包括_ A.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 B.人类的需要可分为主需要和次需要 C.需要是有层次的 D.行为是由优势需要所决定的(分数:2.00)A.B.C.D.22.人们行为最强大的动力是_ A.兴趣 B.梦想 C.基本的物质条件 D.美好的精神追求(分数:2.00)A.B.C.D.2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_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社交需要 D.自我实现需要(分数:2.00)A.B.C.D.24.希望自己担当的工作与自己的知

    7、识能力相适应,工作带有挑战性,负有更多的责任,工作能取得好的结果,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在工作中也能得到成长指的是_ A.幸福感 B.胜任感 C.成就感 D.满足感(分数:2.00)A.B.C.D.25.“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句话所体现的道理是_ A.人类需要是分层次的 B.满足人类需要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C.人类需要可以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D.必须先满足低层次的需要,然后才能逐级上升,满足高层次的需要(分数:2.00)A.B.C.D.26.马斯洛认为决定人们行为的需要是_ A.高级需要 B.低级需要 C.优势需要 D.长远需要(分数:2.00)A.B.C.D.27.公共关系人员应

    8、该将公众的_作为制定公共关系政策的依据。 A.优势需要 B.物质需要 C.精神需要 D.高级需要(分数:2.00)A.B.C.D.28.公共关系人员应该将公众的_作为评估公共关系效果的标准之一。 A.物质需要 B.低级需要 C.优势需要 D.精神需要(分数:2.00)A.B.C.D.29.人们在认识和行为上相对固定的倾向是指人的_ A.需要 B.态度 C.知觉 D.心理(分数:2.00)A.B.C.D.30.态度是人们在认识和行为上相对固定的倾向,包括人对事物和社会认知的倾向、_和意图的倾向。 A.热爱的倾向 B.情感的倾向 C.支持的倾向 D.信任的倾向(分数:2.00)A.B.C.D.31

    9、.情感形成的基础是_ A.认知 B.情感 C.意图 D.兴趣(分数:2.00)A.B.C.D.32.被看做是心理向行为过渡的临界点的是_ A.兴趣 B.梦想 C.意图 D.态度(分数:2.00)A.B.C.D.33.任何一种态度都有其相对应的特定对象,这是指_ A.态度的社会性 B.态度的针对性 C.态度的协调性 D.态度的两极性(分数:2.00)A.B.C.D.34.态度的不一致性改变是指_ A.改变原有态度的主体 B.改变原有态度的客体 C.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 D.改变原有态度的方向(分数:2.00)A.B.C.D.35.道德规范、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属于影响和改变态度因素中的_ A.宣传

    10、因素 B.团体因素 C.社会因素 D.个性因素(分数:2.00)A.B.C.D.36.团体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_ A.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B.个人与团体的关系 C.团体与社会的关系 D.目标与团体的关系(分数:2.00)A.B.C.D.37.在宣传过程中由宣传者的威信、宣传内容、宣传方式方法等结合成为一种客观的说服力,影响着被宣传者有关态度的形成和改变,这种因素是_ A.社会因素 B.团体因素 C.宣传因素 D.个性因素(分数:2.00)A.B.C.D.38.个体心理活动中稳定的意识倾向性特征,主要有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因素,这指的是_ A.个性倾向性 B.个性心理特征 C.态度

    11、协调性 D.态度针对性(分数:2.00)A.B.C.D.39.态度的形成和改变的一个心理动力是_ A.兴趣 B.需要 C.梦想 D.欲望(分数:2.00)A.B.C.D.40.霍夫兰认为,在表达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时,如果对方本来就赞同说服者的意见,那么_ A.只讲正面理由就可以坚定其原有的态度 B.把正、反两方面的理由都说出来比只讲一方面理由更好 C.说出两方面的理由更为有效 D.说出一方面的理由较好(分数:2.00)A.B.C.D.41.如果对方原先或当时反对说服者的主张,那么说服者最好_ A.只讲正面理由 B.只讲反面理由 C.正反理由都讲 D.正反面理由都不讲(分数:2.00)A.B.C.

    12、D.42.霍夫兰认为,在表达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时,如果对方教育程度高,那么_ A.说出一方面的理由较好 B.只讲正面理由就可以坚定其原有的态度 C.说出两方面的理由更为有效 D.只讲反面理由即可(分数:2.00)A.B.C.D.43.依据霍夫兰的观点,在表达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时,如果对方教育程度低,那么_ A.说出两方面的理由更为有效 B.只讲正面理由就可以坚定其原有的态度 C.把正、反两方面的理由都说出来比只讲一方面理由更好 D.说一方面的理由较好(分数:2.00)A.B.C.D.44.下列不属于流行现象的是_ A.“一窝蜂” B.流言 C.时髦 D.时狂(分数:2.00)A.B.C.D.45.

    13、“追星族”、“发烧友”之类的表现是一种_ A.舆论 B.流言 C.时髦 D.时狂(分数:2.00)A.B.C.D.46.所有流行项目中最显著的特征是_ A.新奇性 B.时效性 C.周期性 D.两极性(分数:2.00)A.B.C.D.47.一般财力雄厚、富有冒险精神、有勇气的一类人是_ A.早期采用者 B.先驱者 C.前期追随者 D.落伍者(分数:2.00)A.B.C.D.48.被周围的人所信赖而起着舆论指导作用的人是_ A.先驱者 B.早期采用者 C.前期追随者 D.后期追随者(分数:2.00)A.B.C.D.49.作为流行的一种典型表现,它在一定时间内受人赞许而且经常发生变化,它也包含对某些

    14、被认为有待改进的行为规范的叛逆,它指的是_ A.时狂 B.时髦 C.流行 D.流言(分数:2.00)A.B.C.D.50.很少带头前进,对于新的构想比较慎重的一类人是_ A.先驱者 B.早期采用者 C.前期追随者 D.后期追随者(分数:2.00)A.B.C.D.公共关系学-公众心理与行为(一)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50,分数:100.00)1.知觉产生的基础是_ A.感觉 B.兴趣 C.认知 D.学习(分数:2.00)A. B.C.D.解析:解析 知觉是大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知觉之所以能反映事物整体,是因为

    15、之前已经历了对该事物各属性的感觉,并将相应的感觉信息组合储存于脑中。因此知觉产生的基础是感觉。2.大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是_ A.需要 B.态度 C.知觉 D.心理(分数:2.00)A.B.C. D.解析:解析 知觉是大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3.思维的“窗口”是_ A.感觉 B.知觉 C.语言 D.视觉(分数:2.00)A.B. C.D.解析:解析 在心理活动中,知觉与思维紧密相关。知觉作为思维的“窗口”,为思维提供感觉信息,而思维又对感觉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把知觉组织起来,使其获得一定的意义。4.造成知觉变形或歪曲的主要原因:一是知觉的选择性

    16、,二是_ A.知觉的盲目性 B.知觉的偏见 C.知觉的方向性 D.知觉的整体性(分数:2.00)A.B. C.D.解析:解析 受主观意识性的影响,人们对客观事实的知觉经常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变形或歪曲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1)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偏见。5.知觉过程的选择性,受_的制约。 A.精神因素与物质因素 B.直接因素与间接因素 C.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 D.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分数:2.00)A.B.C. D.解析:解析 知觉的选择性,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这种选择性受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制约。6.依据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开始不容易清晰感知到的是_ A.响亮的声音 B.突出

    17、的色彩 C.地上的蚂蚁 D.醒目的标志(分数:2.00)A.B.C. D.解析:解析 周围环境中那些刺激作用强烈而突出的事物,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从而成为知觉对象。ABD 属于刺激作用强烈的事物,C 则不属于这一类。7.在知觉过程中个人某些主观因素的作用,在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知觉的选择性,表现为主体主动地感觉对象。这属于知觉的_ A.被动选择性 B.首因效应 C.主动选择性 D.近因效应(分数:2.00)A.B.C. D.解析:解析 知觉的选择性有主动和被动之分,其中在知觉过程中个人某些主观因素的作用,在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知觉的选择性,表现为主体主动地感知对象。这属于知觉的主动

    18、选择性。8.人们为了满足需要而激励着主体采取行动的内隐性意向是_ A.动机 B.需要 C.兴趣 D.性格(分数:2.00)A. B.C.D.解析:解析 需要是人对客观现实的需求的主观反映,而动机则是人们为了满足需要而激励着主体采取行动的内隐性意向,二者密切相关。9.气质主要是受神经过程的特性决定的_ A.行为特征 B.内隐性意向 C.行为方式 D.外现性意向(分数:2.00)A. B.C.D.解析:解析 气质主要是受神经过程的特性决定的行为特征,它往往与性格交织在一起。10.兴趣在更大程度上制约着知觉的_ A.主观选择性 B.客观选择性 C.主动选择性 D.被动选择性(分数:2.00)A.B.

    19、C. D.解析:解析 兴趣是动机的进一步发展,一般指热切地追求知识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外观性意向。兴趣在更大程度上制约着知觉的主动选择性。11.人们在感知事物时,因特殊的主观动机或外界刺激而对事物产生了片面的或歪曲印象的心理过程,这是因为_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偏见 C.知觉的单一性 D.知觉的灵活性(分数:2.00)A.B. C.D.解析:解析 知觉的偏见是人们在感知事物时,因特殊的主观动机或外界刺激而对事物产生一种片面的或歪曲印象的心理过程。12.第一印象的强烈影响指的是_ A.近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定型作用 D.首因效应(分数:2.00)A.B.C.D. 解析:解析 知觉的偏见

    20、产生的常见原因主要有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和定型作用。其中首因效应是指第一印象的强烈影响。13.在知觉偏见产生的原因中,最近或最后印象的强烈影响被称为_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定型作用(分数:2.00)A.B. C.D.解析:解析 本题是对近因效应的概念的考查。近因效应即最近或最后印象的强烈影响。14.一般指热切地追求知识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外现性意向是_ A.兴趣 B.气质 C.动机 D.需要(分数:2.00)A. B.C.D.解析:解析 兴趣是动机的进一步发展,一般指热切地追求知识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外现性意向。兴趣在更大程度上制约着知觉的主动选择性。15.按照一种固

    21、定的倾向去认识事物、判断事物、思考问题,表现出心理活动的趋向性和专注性指的是_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心理定势(分数:2.00)A.B.C.D. 解析:解析 选项 ABC 是“心理定势”的具体表现。心理定势是人的认知和思维的惯性、倾向性,即按照一种固定的倾向去认识事物、判断事物、思考问题,表现出心理活动的趋向性和专注性。16.“刻板印象”又称为_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定型作用(分数:2.00)A.B.C.D. 解析:解析 本题是对定型作用的考查,定型作用指的是固定的僵化印象对人的知觉的影响,也称为“刻板印象”。17.人们在认识事物或人的时候,往

    22、往把认识对象的某些突出的特征或品质推广为对象的整体印象和看法,从而掩盖了对象的其他特征或品质,形成某种幻化的知觉,这一心理现象是_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定型作用(分数:2.00)A.B.C. D.解析:解析 本题是对晕轮效应的概念的考查。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以点概面的片面知觉。人们在认识事物或人的时候,往往把认识对象的某些突出的特征或品质推广为对象的整体印象和看法,从而掩盖了对象的其他特征或品质,形成某种幻化的知觉。18.反映了有机体对其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所表现出的缺乏的是_ A.需要 B.兴趣 C.欲望 D.梦想(分数:2.00)A. B.C.D.解析:解析 有机

    23、体对其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所表现出来的缺乏既可能是生理的,也可能是心理的,需要则具体反映了这种缺乏。19.首次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心理学家是_ A.艾维李 B.巴纳姆 C.伯尼斯 D.马斯洛(分数:2.00)A.B.C.D. 解析:解析 早在 1943 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就在人类动机理论中首次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20.需要是人对特定目标的渴求与欲望,是推动行为的_ A.主要动力 B.辅助动力 C.间接动力 D.直接动力(分数:2.00)A.B.C.D. 解析:解析 人类的一切活动,总是以需要为中心的。需要是人对特定目标的渴求与欲望,是推动行为的直接动力。2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不包括_

    24、A.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 B.人类的需要可分为主需要和次需要 C.需要是有层次的 D.行为是由优势需要所决定的(分数:2.00)A.B. C.D.解析:解析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于 1943 年在人类动机理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该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需要是有层次的,行为是由优势需要决定的。B 不属于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22.人们行为最强大的动力是_ A.兴趣 B.梦想 C.基本的物质条件 D.美好的精神追求(分数:2.00)A.B.C. D.解析:解析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分别是: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是需

    25、要层次的基础,是人类为维持其生命最基本的需要。因此,基本的物质条件是人们行为最强大的动力。2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_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社交需要 D.自我实现需要(分数:2.00)A.B.C.D. 解析:解析 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分别是: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24.希望自己担当的工作与自己的知识能力相适应,工作带有挑战性,负有更多的责任,工作能取得好的结果,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在工作中也能得到成长指的是_ A.幸福感 B.胜任感 C.成就感 D.满足感(分数:2.00

    26、)A.B. C.D.解析:解析 自我实现的需要往往是通过胜任感和成就感来获得满足的。胜任感是指希望自己担当的工作与自己的知识能力相适应,工作带有挑战性,负有更多的责任,工作能取得好的结果,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在工作中也能得到成长。成就感表现为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并取得成功。25.“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句话所体现的道理是_ A.人类需要是分层次的 B.满足人类需要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C.人类需要可以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D.必须先满足低层次的需要,然后才能逐级上升,满足高层次的需要(分数:2.00)A.B.C.D. 解析:解析 马斯洛认为,人的五种需要中,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属于低级需要,社

    27、交为中间层次的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为高级需要,只有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相对满足后,下一个需要才会占主导地位。题中的古语讲的就是这个道理。26.马斯洛认为决定人们行为的需要是_ A.高级需要 B.低级需要 C.优势需要 D.长远需要(分数:2.00)A.B.C. D.解析:解析 马斯洛认为,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存在多种需要,总有一种优势地位的需要决定着人们的行为。27.公共关系人员应该将公众的_作为制定公共关系政策的依据。 A.优势需要 B.物质需要 C.精神需要 D.高级需要(分数:2.00)A. B.C.D.解析:解析 公众的行为通常由多种需要同时支配,而多种需要中会有一种最紧迫、起主

    28、要支配作用的“优势需要”。公共关系人员应该将公众的优势需要作为制定公共关系政策的依据。28.公共关系人员应该将公众的_作为评估公共关系效果的标准之一。 A.物质需要 B.低级需要 C.优势需要 D.精神需要(分数:2.00)A.B.C. D.解析:解析 在公共关系中,要获得公众的支持就必须需满足公众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当人同时存在多种需要时,占优势地位的需要决定着人们的行为。因此,应该特别关注公众的优势需要,并将此作为评估公共关系效果的标准之一。29.人们在认识和行为上相对固定的倾向是指人的_ A.需要 B.态度 C.知觉 D.心理(分数:2.00)A.B. C.D.解析:解析 本题是对态度的

    29、定义的考查。态度是人们在认识和行为上相对固定的倾向。30.态度是人们在认识和行为上相对固定的倾向,包括人对事物和社会认知的倾向、_和意图的倾向。 A.热爱的倾向 B.情感的倾向 C.支持的倾向 D.信任的倾向(分数:2.00)A.B. C.D.解析:解析 态度是人们在认识和行为上相对固定的倾向,包括人对事物和社会认知的倾向、情感的倾向和意图的倾向。31.情感形成的基础是_ A.认知 B.情感 C.意图 D.兴趣(分数:2.00)A. B.C.D.解析:解析 情感是主体对于态度对象的情绪反应,它以认知为基础。32.被看做是心理向行为过渡的临界点的是_ A.兴趣 B.梦想 C.意图 D.态度(分数

    30、:2.00)A.B.C.D. 解析:解析 态度与行为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态度是行为的准备状态,行为是态度的表现状态,行为以态度为内在动力。态度通常被看做是心理向行为过渡的临界点。33.任何一种态度都有其相对应的特定对象,这是指_ A.态度的社会性 B.态度的针对性 C.态度的协调性 D.态度的两极性(分数:2.00)A.B. C.D.解析:解析 态度有六种特性。其中针对性是指任何一种态度都有其相对应的特定对象,即“态度对象”。34.态度的不一致性改变是指_ A.改变原有态度的主体 B.改变原有态度的客体 C.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 D.改变原有态度的方向(分数:2.00)A.B.C.D. 解析:

    31、解析 态度的不一致性改变指的是以新的态度取代旧的态度时其方向改变了。35.道德规范、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属于影响和改变态度因素中的_ A.宣传因素 B.团体因素 C.社会因素 D.个性因素(分数:2.00)A.B.C. D.解析:解析 影响和改变态度的因素有五种。其中社会因素是指社会上的各种事物,包括社会制度、社会群体、道德规范、国家法律、社会舆论等。36.团体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_ A.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B.个人与团体的关系 C.团体与社会的关系 D.目标与团体的关系(分数:2.00)A.B. C.D.解析:解析 团体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个人与团体的关系。个人与团体的关系越密切,对团队的影响越大

    32、,和团体的关系疏远,团体就越难对其产生影响。37.在宣传过程中由宣传者的威信、宣传内容、宣传方式方法等结合成为一种客观的说服力,影响着被宣传者有关态度的形成和改变,这种因素是_ A.社会因素 B.团体因素 C.宣传因素 D.个性因素(分数:2.00)A.B.C. D.解析:解析 选项 ABCD 都是影响和改变态度的因素,其中宣传因素是指在宣传过程中由宣传者的威信、宣传内容、宣传方式方法等结合成为一种客观的说服力,影响着被宣传者有关态度的形成和改变。38.个体心理活动中稳定的意识倾向性特征,主要有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因素,这指的是_ A.个性倾向性 B.个性心理特征 C.态度协

    33、调性 D.态度针对性(分数:2.00)A. B.C.D.解析:解析 主观的个性因素含个性倾向性因素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因素。其中个性倾向性是指个体心理活动中稳定的意识倾向性特征,主要有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因素。它们作为各种心理动力而调节着主体的行为,态度受这个系统中诸因素的影响。39.态度的形成和改变的一个心理动力是_ A.兴趣 B.需要 C.梦想 D.欲望(分数:2.00)A.B. C.D.解析:解析 需要是主体企求获得某种事物的一种心理动力状态。能使需求得到满足的对象易于使人对其产生积极的态度,反之产生消极态度;若某种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则有关的态度会巩固下来,若得不到满足或

    34、产生新的需要,则会促使态度的改变或新态度的形成。因此,需要是态度形成和改变的一个心理动力。40.霍夫兰认为,在表达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时,如果对方本来就赞同说服者的意见,那么_ A.只讲正面理由就可以坚定其原有的态度 B.把正、反两方面的理由都说出来比只讲一方面理由更好 C.说出两方面的理由更为有效 D.说出一方面的理由较好(分数:2.00)A. B.C.D.解析:解析 霍夫兰认为人的态度的改变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说服者的条件、信息本身的说服力和问题的排列技巧。他认为,如果对方本来就赞同说服者的意见,则只需讲正面理由就可坚定其原有态度。41.如果对方原先或当时反对说服者的主张,那么说服者最好_ A

    35、.只讲正面理由 B.只讲反面理由 C.正反理由都讲 D.正反面理由都不讲(分数:2.00)A.B.C. D.解析:解析 霍夫兰认为,如果对方原先或当时反对说服者的主张,那么说服者最好把正反两方面的理由都说出来。42.霍夫兰认为,在表达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时,如果对方教育程度高,那么_ A.说出一方面的理由较好 B.只讲正面理由就可以坚定其原有的态度 C.说出两方面的理由更为有效 D.只讲反面理由即可(分数:2.00)A.B.C. D.解析:解析 霍夫兰在谈到信息本身的说服力时指出,在表达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时,如果对方教育程度高,则说出两方面的理由更加有效。因为对方肯定对问题的正反两方面都有过考虑,这

    36、样做会给人一种诚实的印象。43.依据霍夫兰的观点,在表达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时,如果对方教育程度低,那么_ A.说出两方面的理由更为有效 B.只讲正面理由就可以坚定其原有的态度 C.把正、反两方面的理由都说出来比只讲一方面理由更好 D.说一方面的理由较好(分数:2.00)A.B.C.D. 解析:解析 霍兰夫认为,在表达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时,如果对方教育程度低,则只说一方面的理由比较好,这样不容易使他犹豫不定。44.下列不属于流行现象的是_ A.“一窝蜂” B.流言 C.时髦 D.时狂(分数:2.00)A.B. C.D.解析:解析 “一窝蜂”现象和我们平时讲的时髦、时狂都属于流行现象。流言是大众心理的

    37、表现形式之一。45.“追星族”、“发烧友”之类的表现是一种_ A.舆论 B.流言 C.时髦 D.时狂(分数:2.00)A.B.C.D. 解析:解析 时狂是流行的狂热表现,是热情追求某些生活方式而缺乏理智的倾向。例如“追星族”、“发烧友”之类,就是一种时狂。46.所有流行项目中最显著的特征是_ A.新奇性 B.时效性 C.周期性 D.两极性(分数:2.00)A. B.C.D.解析:解析 新奇性是所有流行项目中最显著的特征。但新奇性不在于流行项目本身是否新奇,而主要取决于当时人们的认识。47.一般财力雄厚、富有冒险精神、有勇气的一类人是_ A.早期采用者 B.先驱者 C.前期追随者 D.落伍者(分

    38、数:2.00)A.B. C.D.解析:解析 以革新性为标准,可以把人分为五种类型,分别是:先驱者、早期采用者、前期追随者、后期追随者和落伍者。一般把财力雄厚、富有冒险精神、有勇气、经常希望尝试新构想的人称为先驱者,这类人数量很少,占总人数的 2.5%。48.被周围的人所信赖而起着舆论指导作用的人是_ A.先驱者 B.早期采用者 C.前期追随者 D.后期追随者(分数:2.00)A.B. C.D.解析:解析 早期采用者是有见解、有眼力的人,也往往是为周围人所信赖而起着舆论指导作用的人。49.作为流行的一种典型表现,它在一定时间内受人赞许而且经常发生变化,它也包含对某些被认为有待改进的行为规范的叛逆

    39、,它指的是_ A.时狂 B.时髦 C.流行 D.流言(分数:2.00)A.B. C.D.解析:解析 流行可以根据表现的热情程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分为时髦与时狂。时髦是流行的一种典型表现,它在一定时间内受人赞许而且经常发生变化,它也包含对某些被认为有待改进的行为规范的叛逆。时狂是流行的狂热表现,是热情追求某些生活方式而缺乏理智的倾向。50.很少带头前进,对于新的构想比较慎重的一类人是_ A.先驱者 B.早期采用者 C.前期追随者 D.后期追随者(分数:2.00)A.B.C. D.解析:解析 以革新性为标准,将人分为五种类型,即先驱者、早期采用者、前期追随者、后期追随者和落伍者。其中,前期追随者是指那些很少带头前进,对于新构想比较慎重,但能积极地追随流行的一类人,这些人占总人数的 34%。


    注意事项

    本文(【学历类职业资格】公共关系学-公众心理与行为(一)及答案解析.doc)为本站会员(李朗)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