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国自考(刑法)模拟试卷 18 及答案解析(总分:84.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5,分数:50.00)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分数:2.00)A.刑法保护的范围具有广泛性B.刑罚是最严厉的国家强制方法C.刑法具有补充性D.严重侵害法益的行为都是刑法惩罚的对象2.关于罪刑法定原则及其内容,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分数:2.00)A.罪刑法定原则禁止类推解释与扩大解释,但不禁止有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B.罪刑法定原则禁止司法机关进行类推解释,但不禁止立法机关进行类推解释C.罪刑法定原则禁止适用不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但不禁止适用有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D.罪刑法
2、定原则要求刑法规范的明确性,但不排斥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3.依我国刑法规定,适用保护管辖原则有一定的条件限制,这些条件中不包括 ( )(分数:2.00)A.所犯之罪必须侵犯了我国国家或者公民的利益B.犯罪人必须年满 18 周岁C.所犯之罪按我国刑法规定的最低刑为 3 年以上有期徒刑D.所犯之罪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也应受处罚4.触犯刑法的行为 ( )(分数:2.00)A.即使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也构成犯罪B.如果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可以不认定为犯罪C.如果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可以认定为犯罪D.如果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应当不认定为犯罪5.如果事实上并不存在危险,而行为人误认为存在
3、危险,实施所谓避险行为的,属于 ( )(分数:2.00)A.假想避险B.故意犯罪C.过失犯罪D.意外事件6.甲欲杀乙,用菜刀对乙的胸部砍击,乙倒地后甲误认为乙已经死亡,便迅速逃离。乙被送到医院抢救后脱离生命危险,但因护士在输液时用错药物致乙死亡。甲的行为构成 ( )(分数:2.00)A.故意杀人罪(未遂)B.故意伤害罪C.故意杀人罪(既遂)D.过失致人死亡罪7.甲教唆 12 岁的乙盗窃,甲是 ( )(分数:2.00)A.帮助犯B.教唆犯C.主犯D.间接正犯8.下列犯罪中属于持续犯的是 ( )(分数:2.00)A.非法拘禁罪B.盗窃罪C.诬告陷害罪D.故意杀人罪9.我国刑罚的目的是 ( )(分数
4、:2.00)A.惩罚犯罪B.打击犯罪C.预防犯罪D.消灭犯罪10.依照我国刑法规定,对原被判处有期徒刑 24 年的罪犯予以减刑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 ( )(分数:2.00)A.5 年B.12 年C.15 年D.20 年11.犯罪分子具有法律规定的从重处罚的情节,应当( )(分数:2.00)A.在法定刑以上判处刑罚B.在刑法规定的最高刑以上处刑,直至判处死刑C.在法定刑的限度以内判处相对较重的刑罚D.根据所适用的具体法律,或者罪加一等,或者在刑法规定的最高刑以上处刑,直至判处死刑12.通过互联网将国家秘密或者情报非法发送给境外的机构、组织、个人的情形,构成 ( )(分数:2.00)A.间谍
5、罪B.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C.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D.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13.我国刑法对犯罪进行分类,原则上是依据犯罪的 ( )(分数:2.00)A.危害程度B.对象C.方法、手段D.同类法益14.故意或者过失危害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健康的安全以及公共生活的平稳与安宁的行为,属于 ( )(分数:2.00)A.危害公共安全罪B.危害国家安全罪C.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罪D.危害社会秩序罪15.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罪成立的客观要件是 ( )(分数:2.00)A.使用了暴力B.对航空器上的人员使用了暴力C.对飞行中的航空器上的人员使用了暴力D.暴力行为造成了严重结果16.未
6、经许可,经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下列对象,不构成非法经营罪的是 ( )(分数:2.00)A.专营物品B.专卖物品C.限制买卖的物品D.发票17.我国刑法规定的贷款诈骗罪的犯罪主体是 ( )(分数:2.00)A.一般主体,自然人和单位B.一般主体,只限于自然人C.特定的公司、企业D.公司、企业18.诬告陷害罪是指故意捏造犯罪事实,向国家机关或有关单位告发,意图使他人受到 ( )(分数:2.00)A.刑事追究B.行政处罚C.民事处罚D.经济制裁19.关于抢夺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分数:2.00)A.抢夺罪的对象可以是他人的不动产B.行为必须在不特定人或者多数人面前实施C.不要求数额较大D.
7、直接对物使用暴力20.赵某为某企业会计,一日深夜潜入本单位会计室,用钥匙打开保险柜拿走单位现金 2 万元。赵某的行为构成 ( )(分数:2.00)A.盗窃罪B.侵占罪C.职务侵占罪D.诈骗罪21.传播淫秽物品罪的主观方面是 ( )(分数:2.00)A.故意犯罪B.故意犯罪,且具有牟利的目的C.故意犯罪,且不具有牟利的目的D.故意犯罪,且具有营利的目的22.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村民委员会等村基层组织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集体财产的行为,应构成 ( )(分数:2.00)A.贪污罪B.职务侵占罪C.侵占罪D.盗窃罪23.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放纵走私罪的犯罪主体是 ( )(分数:2.00)A.司法工作
8、人员B.国家工作人员C.海关工作人员D.警察24.某民政局工作人员冯某利用职务便利挪用救济金 5 万元进行营利活动。冯某的行为构成何种犯罪? ( )(分数:2.00)A.挪用特定款物罪B.挪用公款罪C.挪用资金罪D.职务侵占罪25.关于军人叛逃罪,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分数:2.00)A.行为必须发生在履行公务期间B.掌握国家秘密的非军人可以实施本罪C.行为方式包括叛逃境外D.行为方式包括在境外叛逃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0,分数:20.00)26.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具体内容包括 ( )(分数:2.00)A.刑罚与罪质相适应B.刑罚与犯罪情节相适应C.刑罚与犯罪人的再犯可能性相适应D.刑
9、罚与形势相适应E.刑罚与民愤相适应27.刑法中的“防卫不适时”是指 ( )(分数:2.00)A.事前防卫B.事中防卫C.假想防卫D.事后防卫E.防卫挑拨28.(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主犯包括 ( )(分数:2.00)A.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犯罪分子B.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人C.聚众犯罪的参加者D.在共同犯罪中起辅助作用的人E.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的人29.全面贯彻以犯罪事实为根据的原则进行量刑的措施有 ( )(分数:2.00)A.认真查清犯罪事实B.准确认定犯罪性质C.全面掌握犯罪情节D.综合评价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E.考虑酌定量刑情节30.相对确定的法定刑适应我国的实际情况,是
10、因为 ( )(分数:2.00)A.有利于法制的协调统一B.适应惩罚犯罪的需要C.适应犯罪的危害程度的变化D.有利于贯彻区别对待的政策E.有利于刑法的相对稳定31.可以构成保险诈骗罪的主体是 ( )(分数:2.00)A.投保人B.被保险人C.受益人D.保险事故的鉴定人、证明人E.保险事故的财产评估人32.拐卖妇女、儿童罪与勒索财物为目的的绑架罪的区别界限是 ( )(分数:2.00)A.客体不同B.犯罪对象不同C.取财的方式不同D.主观目的不同E.主体不同33.冒充行为包括 ( )(分数:2.00)A.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B.此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冒充他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C.行政机
11、关工作人员冒充司法机关工作人员D.职务低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冒充职务高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E.职务高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冒充职务低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34.挪用公款罪与贪污罪的区别是 ( )(分数:2.00)A.犯罪对象不完全相同B.犯罪对象完全不同C.犯罪行为方式不同D.主体不同E.犯罪故意内容不同35.拒传、假传军令罪的客观行为方式包括 ( )(分数:2.00)A.伪造上级命令而传达B.篡改上级命令向传达C.接到上级命令后扣压而不予传达D.将上级命令误传E.故意捏造某种军事情报三、简答题(总题数:4,分数:8.00)36.简述刑法的生效时间和失效时间。(分数:2.00)_37.简述被害人承诺的成立
12、条件。(分数:2.00)_38.简述假释的适用条件。(分数:2.00)_39.简述抢劫罪的概念与特征。(分数:2.00)_四、论述题(总题数:2,分数:4.00)40.试述故意犯罪形态、故意犯罪阶段的联系与区别。(分数:2.00)_41.试述妨害公务罪的概念与特征。(分数:2.00)_五、案例分析题(总题数:1,分数:2.00)42.阅读下列案例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甲是某国有公司的出纳员,与乙是高中同学,两人关系要好。乙时常向甲借钱,数额不大,也都能及时归还。某日,乙又向甲借钱,但要求借 20 万元。甲问乙为什么要借这么多,声称如不说实话就不借给乙。乙告诉甲说自己准备与人一起去台湾弄一批假币
13、来大陆卖,并说芈个月内一定归还。甲经不起乙的软磨硬泡,答应帮乙最后一次。次日,甲将自己保管的单位现金 20 万元拿回家并交给乙。半个月后,乙归还甲 20 万元,并给甲 2 万元的好处费,甲回绝了好处费。 对本案甲的行为应如何定性?(分数:2.00)_全国自考(刑法)模拟试卷 18 答案解析(总分:84.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5,分数:50.00)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分数:2.00)A.刑法保护的范围具有广泛性B.刑罚是最严厉的国家强制方法C.刑法具有补充性D.严重侵害法益的行为都是刑法惩罚的对象 解析:解析:刑法是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规范,换言之
14、,刑法禁止的是犯罪行为;成文刑法总是具有局限性,一些严重侵害法益的行为也可能被遗漏。刑法的不完整性,要求司法机关严格遵守罪刑法定原则。选项 D 错误;刑法具有补充性,即只有当一般部门法不能充分保护某种法益时,才由刑法保护;刑法规定的法律后果主要是刑罚。刑罚是国家最严厉的强制方法。选项 A、B、C 表述正确。2.关于罪刑法定原则及其内容,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分数:2.00)A.罪刑法定原则禁止类推解释与扩大解释,但不禁止有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B.罪刑法定原则禁止司法机关进行类推解释,但不禁止立法机关进行类推解释C.罪刑法定原则禁止适用不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但不禁止适用有利于行为人的事
15、后法 D.罪刑法定原则要求刑法规范的明确性,但不排斥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解析:解析:罪刑法定原则禁止类推解释,允许扩大解释,此时的类推解释包括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类推解释。罪刑法定原则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但允许适用自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3.依我国刑法规定,适用保护管辖原则有一定的条件限制,这些条件中不包括 ( )(分数:2.00)A.所犯之罪必须侵犯了我国国家或者公民的利益B.犯罪人必须年满 18 周岁 C.所犯之罪按我国刑法规定的最低刑为 3 年以上有期徒刑D.所犯之罪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也应受处罚解析:解析:我国刑法规定了适用保护管辖原则的三个限制条件:(1)所犯之罪必须侵犯了我国国家或公
16、民的利益。(2)所犯之罪按我国刑法规定的最低刑为 3 年以上有期徒刑。(3)所犯之罪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也应受处罚。4.触犯刑法的行为 ( )(分数:2.00)A.即使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也构成犯罪B.如果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可以不认定为犯罪C.如果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可以认定为犯罪D.如果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应当不认定为犯罪 解析:解析:刑法之所以将某些行为规定为犯罪,就是因为这些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但是,并不是任何危害社会的行为都会被刑法规定为犯罪。许多行为,虽然危害礼会,但由于情节显著轻微,不被认为是犯罪。例如,传染病人随地吐痰的行为,也具有社会危害性,但是,由于情节
17、显著轻微,并不被认为是犯罪。5.如果事实上并不存在危险,而行为人误认为存在危险,实施所谓避险行为的,属于 ( )(分数:2.00)A.假想避险 B.故意犯罪C.过失犯罪D.意外事件解析:解析:如果事实上并不存在危险,而行为人误认为存在危险,实施所谓避险行为的,属于假想避险;对此,应按照处理假想防卫的原则予以处理。6.甲欲杀乙,用菜刀对乙的胸部砍击,乙倒地后甲误认为乙已经死亡,便迅速逃离。乙被送到医院抢救后脱离生命危险,但因护士在输液时用错药物致乙死亡。甲的行为构成 ( )(分数:2.00)A.故意杀人罪(未遂) B.故意伤害罪C.故意杀人罪(既遂)D.过失致人死亡罪解析:解析:甲将自己认为的能
18、够完成杀人罪的行为实施完毕,但乙被抢救后脱离危险,甲的行为构成杀人罪的未遂状态。此后乙因护士的行为而死亡,不能认定乙的死亡是甲的行为的结果,不能认定是既遂。7.甲教唆 12 岁的乙盗窃,甲是 ( )(分数:2.00)A.帮助犯B.教唆犯C.主犯D.间接正犯 解析:解析:教唆未达到刑事法定年龄的人犯罪,不能成立教唆犯,成立间接正犯。8.下列犯罪中属于持续犯的是 ( )(分数:2.00)A.非法拘禁罪 B.盗窃罪C.诬告陷害罪D.故意杀人罪解析:解析:继续犯,也称持续犯,是指行为从着手实行到由于某种原凶终止以前,一直处于持续状态的犯罪。非法拘禁罪,被认为是典型的继续犯,即行为人从着手非法剥夺他人人
19、身自由到恢复他人人身自由为止,其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一直处于持续状态中。9.我国刑罚的目的是 ( )(分数:2.00)A.惩罚犯罪B.打击犯罪C.预防犯罪 D.消灭犯罪解析:解析:刑罚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刑罚既有惩罚的一面,也具有教育改造的一面,但二者都是达到刑罚目的的手段。10.依照我国刑法规定,对原被判处有期徒刑 24 年的罪犯予以减刑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 ( )(分数:2.00)A.5 年B.12 年 C.15 年D.20 年解析:解析:刑法第 78 条第 2 款规定:“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
20、十三年。”被判处有期徒刑 24 年的,减刑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得少于 12 年。11.犯罪分子具有法律规定的从重处罚的情节,应当( )(分数:2.00)A.在法定刑以上判处刑罚B.在刑法规定的最高刑以上处刑,直至判处死刑C.在法定刑的限度以内判处相对较重的刑罚 D.根据所适用的具体法律,或者罪加一等,或者在刑法规定的最高刑以上处刑,直至判处死刑解析:解析:从重与从轻处罚,都应当在法定刑的限度以内判处刑罚。从重处罚,是指在法定刑的限度内判处较重的刑罚。12.通过互联网将国家秘密或者情报非法发送给境外的机构、组织、个人的情形,构成 ( )(分数:2.00)A.间谍罪B.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C.过失泄露
21、国家秘密罪D.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 解析:解析:窃取,是指通过盗取文件或者使用计算机、电磁波、照相机等方式取得国家秘密或者情报;刺探,是指使用探听或者一定的侦察技术获取国家秘密或者情报;窃取与刺探没有重要区别。收买,是指利用金钱、物质或其他利益换取国家秘密或者情报;非法提供,是指违反法律规定,将国家秘密、情报直接或者间接使境外机构、组织或者个人知悉,通过互联网将国家秘密或者情报非法发送给境外的机构、组织、个人的即属于非法提供。13.我国刑法对犯罪进行分类,原则上是依据犯罪的 ( )(分数:2.00)A.危害程度B.对象C.方法、手段D.同类法益 解析:解析:刑法分则
22、体系原则上是依据犯罪的同类法益对犯罪进行分类。不同种类的犯罪所侵犯的法益不同,因而其危害程度不同。14.故意或者过失危害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健康的安全以及公共生活的平稳与安宁的行为,属于 ( )(分数:2.00)A.危害公共安全罪 B.危害国家安全罪C.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罪D.危害社会秩序罪解析:解析:危害公共安全罪,是实施了危害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健康的安全以及公共生活的平稳与安宁的行为。15.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罪成立的客观要件是 ( )(分数:2.00)A.使用了暴力B.对航空器上的人员使用了暴力C.对飞行中的航空器上的人员使用了暴力 D.暴力行为造成了严重结果解析:解析:暴力危
23、及飞行安全罪必须是对飞行中的航空器上的人员使用暴力,否则不成立本罪。16.未经许可,经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下列对象,不构成非法经营罪的是 ( )(分数:2.00)A.专营物品B.专卖物品C.限制买卖的物品D.发票 解析:解析:非法经营行为包括以下四种类型:(1)未经许可,经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专营、专卖物品或者其他限制买卖的物品;(2)买卖进出口许可证、进出口原产地证明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经营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3)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非法经营证券、期货或者保险业务,或者非法从事资金支付结算业务;(4)其他严重扰乱市场经营的非法经营行为。17.我国刑法规定的贷款诈骗罪的犯罪
24、主体是 ( )(分数:2.00)A.一般主体,自然人和单位B.一般主体,只限于自然人 C.特定的公司、企业D.公司、企业解析:解析:贷款诈骗罪主体必须是达到法定年龄,具有辨认和控制能力的自然人,单位不能成为本罪主体。18.诬告陷害罪是指故意捏造犯罪事实,向国家机关或有关单位告发,意图使他人受到 ( )(分数:2.00)A.刑事追究 B.行政处罚C.民事处罚D.经济制裁解析:解析:诬告陷害罪,是指故意捏造犯罪事实,向国家机关或有关单位告发,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行为。19.关于抢夺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分数:2.00)A.抢夺罪的对象可以是他人的不动产B.行为必须在不特定人或者
25、多数人面前实施C.不要求数额较大D.直接对物使用暴力 解析:解析:抢夺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直接夺取他人紧密占有的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抢夺行为是直接夺取财物的行为,即直接对财物实施暴力。抢夺行为不必在不特定人或多数人面前实施。抢夺的对象仅限于他人占有的动产,而且应是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20.赵某为某企业会计,一日深夜潜入本单位会计室,用钥匙打开保险柜拿走单位现金 2 万元。赵某的行为构成 ( )(分数:2.00)A.盗窃罪B.侵占罪C.职务侵占罪 D.诈骗罪解析:解析:赵某利用企业会计人员的职务便利,打开保险柜,将单位的 2 万元资金占为已有,符合职务侵占罪的构成要件,构成该罪。21
26、.传播淫秽物品罪的主观方面是 ( )(分数:2.00)A.故意犯罪B.故意犯罪,且具有牟利的目的C.故意犯罪,且不具有牟利的目的 D.故意犯罪,且具有营利的目的解析:解析:传播淫秽物品罪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即明知是淫秽物品而故意传播,但行为人主观上必须没有牟利目的。22.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村民委员会等村基层组织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集体财产的行为,应构成 ( )(分数:2.00)A.贪污罪B.职务侵占罪 C.侵占罪D.盗窃罪解析:解析: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村民委员会
27、等村基层组织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侵吞集体财产的,以职务侵占罪论处;但是如果在协助人民政府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时,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占公共财物的,则成立贪污罪。对村民小组组长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村民小组集体财产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以职务侵占罪定罪处罚。23.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放纵走私罪的犯罪主体是 ( )(分数:2.00)A.司法工作人员B.国家工作人员C.海关工作人员 D.警察解析:解析:放纵走私罪是指海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放纵走私,情节严重的行为。主体必须是海关工作人员。24.某民政局工作人员冯某利用职务便利挪用救济金 5 万元进行营利活动。冯某的行为构成何种犯罪? ( )(分数:2.0
28、0)A.挪用特定款物罪B.挪用公款罪 C.挪用资金罪D.职务侵占罪解析:解析:冯某作为国家工作人员,挪用数额较大的资金进行营利活动,是挪用公款给自己使用的行为,构成挪用公款罪。25.关于军人叛逃罪,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分数:2.00)A.行为必须发生在履行公务期间B.掌握国家秘密的非军人可以实施本罪 C.行为方式包括叛逃境外D.行为方式包括在境外叛逃解析:解析:军人叛逃罪与刑法第 109 条的叛逃罪的主客观方面相同,只是主体不同:本罪主体必须是军职人员,叛逃罪的主体是军职人员以外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及掌握国家秘密的国家工作人员。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0,分数:20.00)26.罪刑
29、相适应原则的具体内容包括 ( )(分数:2.00)A.刑罚与罪质相适应 B.刑罚与犯罪情节相适应 C.刑罚与犯罪人的再犯可能性相适应 D.刑罚与形势相适应E.刑罚与民愤相适应解析:解析:就具体内容而言,罪刑相适应原则包括下列三个方面的内容:(1)刑罚与罪质相适应;(2)刑罚与犯罪情节相适应;(3)刑罚与犯罪人的再犯可能性相适应。27.刑法中的“防卫不适时”是指 ( )(分数:2.00)A.事前防卫 B.事中防卫C.假想防卫D.事后防卫 E.防卫挑拨解析:解析:防卫不适时包括事前防卫和事后防卫,是在不法侵害尚未开始或者已经结束时进行防卫。28.(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主犯包括 ( )(分数:2.0
30、0)A.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犯罪分子 B.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人 C.聚众犯罪的参加者D.在共同犯罪中起辅助作用的人E.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的人解析:解析:根据刑法第 26 条第 1 款的规定,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可见,主犯包括两类:(1)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犯罪分子。(2)其他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29.全面贯彻以犯罪事实为根据的原则进行量刑的措施有 ( )(分数:2.00)A.认真查清犯罪事实 B.准确认定犯罪性质 C.全面掌握犯罪情节 D.综合评价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 E.考虑酌定量刑情节解析:解析:
31、量刑应以犯罪事实为根据,为此,法院必须认真查清犯罪事实、准确认定犯罪性质、全面掌握犯罪情节和综合评价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30.相对确定的法定刑适应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因为 ( )(分数:2.00)A.有利于法制的协调统一 B.适应惩罚犯罪的需要 C.适应犯罪的危害程度的变化 D.有利于贯彻区别对待的政策 E.有利于刑法的相对稳定 解析:解析:相对确定的法定刑适应我国的实际情况,自利于法制的协调统一;适应惩罚犯罪的需要,有利于贯彻区别对待的政策;适应具体犯罪的不同情况,有利于实践罪刑相适应的原则;适应犯罪的危害程度的变化,有利于刑法的相对稳定。31.可以构成保险诈骗罪的主体是 ( )(分数:2.0
32、0)A.投保人 B.被保险人 C.受益人 D.保险事故的鉴定人、证明人 E.保险事故的财产评估人 解析:解析:保险诈骗罪是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骗取保险金,数额较大的行为。保险事故的鉴定人、证明人、财产评估人故意提供虚假的证明文件,为他人诈骗提供条件的,以及其他人对保险诈骗实施教唆或者帮助行为的,以保险诈骗罪的共犯论处。所以保险事故的鉴定人、证明人、财产评估人以及对保险诈骗实施教唆或者帮助行为的人都是保险诈骗罪的主体。32.拐卖妇女、儿童罪与勒索财物为目的的绑架罪的区别界限是 ( )(分数:2.00)A.客体不同 B.犯罪对象不同 C.取财的方式不同 D.主观目的不同 E.主体不同解析:解析
33、:拐卖妇女、儿童罪是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勒索财物为目的的绑架罪是使用暴力、胁迫或者麻醉方法劫持或以实力控制他人,向其近亲属或者其他人要求财物的行为。二罪的犯罪对象、取财方式明显不同。前罪以出卖为目的,后罪以勒索财物为目的。二罪的主体是相同的,都是年满 16 周岁、有辨认控制能力的自然人。33.冒充行为包括 ( )(分数:2.00)A.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B.此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冒充他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C.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冒充司法机关工作人员 D.职务低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冒充职务高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E.职务高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冒充职务低的国
34、家机关工作人员解析:解析:冒充行为主要包括两种情况:(1)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2)此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冒充他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如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冒充司法机关工作人员,职务低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冒充职务高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34.挪用公款罪与贪污罪的区别是 ( )(分数:2.00)A.犯罪对象不完全相同 B.犯罪对象完全不同C.犯罪行为方式不同 D.主体不同E.犯罪故意内容不同 解析:解析:挪用公款罪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的行为。贪污罪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二者的犯罪对象不完全相同,前者原则上
35、只限于公款,后者既包括公款,也包括其他公共财物。二者的行为方式不同,前者只是挪用公款,后者是以侵吞、窃取、骗取或者其他手段非法将公共财物占为己有或者使第三者所有。二者的故意内容不同,前者不要求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后者以非法占有为目的。35.拒传、假传军令罪的客观行为方式包括 ( )(分数:2.00)A.伪造上级命令而传达 B.篡改上级命令向传达 C.接到上级命令后扣压而不予传达 D.将上级命令误传E.故意捏造某种军事情报解析:解析:拒传军令罪,是指负有传递军令职责的军人,明知是军令而故意拒绝传递或者拖延传递,对作战造成危害的行为。假传军令罪是指故意伪造、篡改军令,或者明知是伪造、篡改的军令而予以
36、传达或者发布,对作战造成危害的行为。三、简答题(总题数:4,分数:8.00)36.简述刑法的生效时间和失效时间。(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刑法的生效时间分为两种情形:自公布之日起生效。如关于禁毒的决定第 16 条规定:“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公布后间隔一段时间才生效。如刑法典于 1997 年 3 月14 日通过并公布,同年 10 月 1 日起生效。这两种生效情形均符合罪刑法定原则,但相比之下,后一种情形更为合适。因为法律既是裁判规范,又是行为规范,要使规范产生实效,就得使人们事先了解规范的存在及其内容。 (2)刑法的失效时间主要有两种情形:由立法机关明文宣布原有法律效
37、力终止或废止。如现行刑法典明文规定废止 15 个单行刑法。新法的施行使原有法律自然失效。但应注意的是,有的法律文件是因为新法的施行而全部失效;有的法律文件因新刑法典的公布与施行而欠去刑事责仟规定方面的效力,但其中有关行政处罚和行政措施的规定继续钉效。)解析:37.简述被害人承诺的成立条件。(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承诺者对被侵害的法益具有处分权限; (2)承诺者必须对所承诺的事项的意义、范围具有理解能力; (3)承诺是被害人的真实意志; (4)结果发生时必须事实上存在承诺; (5)承诺至迟必须存在于结果发生时,被害人在结果发生前变更承诺的,则原来的承诺无效。)解析:38.
38、简述假释的适用条件。(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假释的适用条件为: (1)前提条件:适用对象只能是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人; (2)执行刑期条件:只适用于已执行一部分刑期的犯罪人; (3)实质条件:只适用于在刑罚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危险的犯罪人; (4)消极条件: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5)社区影响条件:对犯罪分子决定假释时,应考虑其假释后对所居住的社区的影响。)解析:39.简述抢劫罪的概念与特征。(分数:2.00
39、)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1)本罪客观方面表现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强制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暴力、胁迫或者其他强制方法,是抢劫罪的手段行为;强行劫取公私财物,是抢劫罪的目的行为。 (2)本罪字体是已满 14 周岁,具有辨认控制能力的自然人。 (3)本罪主观上除具有抢劫的故意外,还要求有非法占有目的。)解析:四、论述题(总题数:2,分数:4.00)40.试述故意犯罪形态、故意犯罪阶段的联系与区别。(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故意犯罪形态。故意犯罪形态是指故意犯罪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某
40、种原因出现结局所呈现的状态,即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与犯罪既遂。 (2)故意犯罪阶段。故意犯罪阶段是指故意犯罪在发展过程中所划分的段落,即具有不同特征、相互连接的具体过程。一般来说,直接故意犯罪存在犯罪预备阶段与犯罪实行阶段。 (3)故意犯罪形态与故意犯罪阶段的关系。 联系: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犯罪预备阶段只能出现犯罪预备与犯罪中止形态,在犯罪实行阶段只能出现犯罪未遂、犯罪中止与犯罪既遂形态。 区别:首先,犯罪形态是静止的行为状态,犯罪阶段则是动态的发展过程;其次,犯罪形态没有先后连续性,而犯罪阶段则具有连续性;最后,一个故意犯罪行为可能经过几个阶段,但不可能出现几种形态。
41、)解析:41.试述妨害公务罪的概念与特征。(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本罪是指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阻碍人大代表依法执行代表职务,阻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的行为,以及故意阻碍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依法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1)客体为“公务”,公务的范围包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的职务,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依法执行的代表职务,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履行的职责,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依法执行的国家安全工作任务。 (2)客观方面表现为四种类型: 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是妨害公务罪的典型类型。a客观
42、方面表现为以暴力、胁迫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行为所针对的对象必须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即在中国各级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行为的内容是阻碍国家机关丁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必须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执行职务时实施阻碍行为。必须以暴力、胁迫方法阻碍执行职务。b主体必须为一般主体,至于行为人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有无特定关系,则在所不问。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也可能成为本罪主体。c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行为人明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正在依法执行职务,而故意以暴力、胁迫方法予以阻碍,阻碍的动机不影响本罪的成立。 阻碍人大代表依法执行代表职务,是妨害公务罪的第二种类型。具体表现为
43、,以暴力、胁迫方法阻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依法执行代表职务的行为。人大代表依法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的工作和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活动,都是执行代表职务。 阻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是妨害公务罪的第三种类型。具体表现为,即以暴力、胁迫方法阻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的行为。 阻碍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依法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是妨害公务罪的第四种类型。具体表现为,故意阻碍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依法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解析:五、案例分析题(总题数:1,分数:2.00)42.阅读下列案例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44、甲是某国有公司的出纳员,与乙是高中同学,两人关系要好。乙时常向甲借钱,数额不大,也都能及时归还。某日,乙又向甲借钱,但要求借 20 万元。甲问乙为什么要借这么多,声称如不说实话就不借给乙。乙告诉甲说自己准备与人一起去台湾弄一批假币来大陆卖,并说芈个月内一定归还。甲经不起乙的软磨硬泡,答应帮乙最后一次。次日,甲将自己保管的单位现金 20 万元拿回家并交给乙。半个月后,乙归还甲 20 万元,并给甲 2 万元的好处费,甲回绝了好处费。 对本案甲的行为应如何定性?(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在乙贩卖假币一案中,甲明知其行为的性质、危害社会的结果,并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属于共同故意犯罪。 (2)甲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给乙使用,数额较大且用于进行非法活动,属于挪用资金罪。)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