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行政史自考题-23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25,分数:25.00)1.中国奴隶社会,亡于_ A.东周时期 B.春秋战国之际 C.秦朝时期 D.秦朝末年(分数:1.00)A.B.C.D.2.夏王朝是在部落联盟的基础上将部落联盟的管理体制加以改造而建立的国家,这种改造的关键环节是将“禅让制”变为_ A.分封制度 B.军事民主制 C.王位继承制 D.嫡长子继承制(分数:1.00)A.B.C.D.3.战国时期各国进行的变法运动中取代分封制的是_ A.单一制 B.乡遂制 C.郡县制 D.宗法制(分数:1.00)A.B.C.D.4.秦汉时期
2、郡太守下有属官,分别是_ A.佐官与属吏 B.太守与太尉 C.佐官与太守 D.太尉与属吏(分数:1.00)A.B.C.D.5.秦汉官员考核成绩较差者称为_ A.最 B.殿 C.劣 D.尾(分数:1.00)A.B.C.D.6.魏国建立之初,魏文帝接受陈群的建议。在官员录用上采用_ A.察举制 B.推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军功制(分数:1.00)A.B.C.D.7.唐中期以后,周边各少数民族相继建立起小王国,其中基本照搬唐朝三省六部官制而略有变动的是_ A.突厥 B.回纥 C.南诏 D.渤海(分数:1.00)A.B.C.D.8.五代时期,掌管财赋的专门机构是_ A.枢密院 B.中书门下 C.三
3、司使 D.吏部(分数:1.00)A.B.C.D.9.宋代最重要的入仕途径是_ A.科举选士 B.荫补入仕 C.军功入仕 D.流外补职(分数:1.00)A.B.C.D.10.辽朝契丹及其他游牧族出身的官吏的入仕途径主要是_ A.科举 B.军功 C.世选 D.荐举(分数:1.00)A.B.C.D.11.宰相制度废除后,协调政府各部门的职能由_行使。 A.皇帝 B.枢密院 C.司礼监 D.翰林院(分数:1.00)A.B.C.D.12.明朝内阁如认为皇帝诏书因不合时宜而不便下达时,可将诏书封还并加以驳正,这被称为_ A.票拟 B.封驳 C.批红 D.科参(分数:1.00)A.B.C.D.13.清朝六部
4、直属于_ A.皇帝 B.内阁 C.军机处 D.议政王大臣会议(分数:1.00)A.B.C.D.14.清朝全国最高监察机关是_ A.都察院 B.御史处 C.五城察院 D.军机处(分数:1.00)A.B.C.D.15.南洋通商大臣初为_ A.五口通商大臣 B.三口通商大臣 C.军机大臣 D.北洋大臣(分数:1.00)A.B.C.D.16.近代中国第一个监督研究机构和监察官员培训机构是_ A.资政院 B.同文馆 C.督办政务处 D.都察研究所(分数:1.00)A.B.C.D.17.南京临时政府对官员的奖惩原则是德才兼备、赏罚分明和_ A.以德为主 B.以能为主 C.以勤为主 D.以绩为主(分数:1.
5、00)A.B.C.D.18.1916年 6月袁世凯死后,继任大总统是_ A.唐继尧 B.黄兴 C.胡汉民 D.黎元洪(分数:1.00)A.B.C.D.19.抗战前,选举产生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副院长的机关是_ A.国民政府委员会 B.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C.国民党代表大会 D.军事委员会(分数:1.00)A.B.C.D.20.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行政决策中心是_ A.国民政府主席 B.国民政府委员会 C.行政院 D.国民党中政会(分数:1.00)A.B.C.D.21.行政三联制开始推行的时间是_ A.1939年 B.1940年 C.1941年 D.1938年(分数:1.00)A.B.C.D.
6、22.1948年“行宪国大”后,处于行政决策中枢地位的是_ A.总统 B.行政院 C.国民政府委员会 D.中央政治委员会(分数:1.00)A.B.C.D.23.苏区政府行政机关采取的主要决策形式是_ A.委员会制和个人负责制 B.民主集中制 C.议行合一制 D.合议制和首长负责制(分数:1.00)A.B.C.D.24.共产党对苏区行政机关的监督主要是通过设在苏维埃政权中的_来进行。 A.工人组织 B.党团组织 C.工农检查委员会 D.纪律检查委员会(分数:1.00)A.B.C.D.25.边区专员公署是边区政府的_ A.一级政权组织 B.职能机关 C.派出机关 D.参谋机关(分数:1.00)A.
7、B.C.D.二、B多项选择题/B(总题数:10,分数:20.00)26.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体制的矛盾主要包括_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B.宰相与一般官僚的矛盾 C.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 D.军人与文官的矛盾 E.地主与农民的矛盾(分数:2.00)A.B.C.D.E.27.战国时期著名的变法有_ A.商鞅变法 B.李悝变法 C.王安石变法 D.吴起变法 E.庆历新政(分数:2.00)A.B.C.D.E.28.隋唐时期,在职级上基本与六部处于平行地位的中央职能机构包括_ A.尚书省 B.九寺 C.五监 D.三公 E.节度使(分数:2.00)A.B.C.D.E.29.北宋设立的路级行政管理机构
8、有_ A.经略安抚司 B.转运使司 C.提点刑狱司 D.提举常平司 E.承宣布政使司(分数:2.00)A.B.C.D.E.30.元朝的官员任用回避制度主要内容有_ A.回避原籍 B.回避财产地 C.回避宗族 D.回避姻亲 E.回避门生(分数:2.00)A.B.C.D.E.31.清朝议政的会议形式有_ A.议政王大臣议 B.九卿议 C.便殿议政 D.阁议 E.临时朝议(分数:2.00)A.B.C.D.E.32.根据南京临时政府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参议院法规定,参议院对政府的监督方式有_ A.质问 B.弹劾 C.查办 D.建议 E.咨询(分数:2.00)A.B.C.D.E.33.从 1928年开始
9、,南京国民政府对省级行政区进行了初步的调整,经过调整全国计有_ A.28个省 B.6个特别市 C.2个特别行政区 D.2个民族地方政府 E.3个直辖市(分数:2.00)A.B.C.D.E.34.“行宪国大”后,实际上操纵立法权的是_ A.立法院 B.司法院 C.国民党中常会 D.国民党中政会 E.蒋介石(分数:2.00)A.B.C.D.E.35.边区各级行政人员的任用方式主要有_ A.荐任制 B.选举制 C.委任制 D.聘任制 E.简任制(分数:2.00)A.B.C.D.E.三、B名词解释/B(总题数:3,分数:15.00)36.世卿世禄制(分数:5.00)_37.五军都督府(分数:5.00)
10、_38.北洋政府的甄别制度(分数:5.00)_四、B简答题/B(总题数:2,分数:16.00)39.简述汉代官员的主要选拔制度。(分数:8.00)_40.简述中华民国(护法)政府的行政体制。(分数:8.00)_五、B论述题/B(总题数:2,分数:24.00)41.试述中国封建行政体制发展中的稳定因素。(分数:12.00)_42.试述清政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内设机构、职权、特点和性质。(分数:12.00)_中国行政史自考题-23 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25,分数:25.00)1.中国奴隶社会,亡于_ A.东周时期 B.春秋战国之际 C.
11、秦朝时期 D.秦朝末年(分数:1.00)A.B. C.D.解析:解析 中国奴隶制社会开始于夏朝,灭亡于春秋战国之际。答案为 B。2.夏王朝是在部落联盟的基础上将部落联盟的管理体制加以改造而建立的国家,这种改造的关键环节是将“禅让制”变为_ A.分封制度 B.军事民主制 C.王位继承制 D.嫡长子继承制(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夏王朝是在部落联盟的基础上将部落联盟的体制加以改造,从而变成国家体制的王朝,而这种改造的关键环节就是将“禅让制”转变成了“王位继承制”,从而将“公共权力”变为“专制权力”。答案为 C。3.战国时期各国进行的变法运动中取代分封制的是_ A.单一制 B.
12、乡遂制 C.郡县制 D.宗法制(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战国时期各国进行变法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达到了实现封建君主中央集权的目的。答案为 C。4.秦汉时期郡太守下有属官,分别是_ A.佐官与属吏 B.太守与太尉 C.佐官与太守 D.太尉与属吏(分数:1.00)A. B.C.D.解析:解析 郡长官称守或太守。郡太守下有属官,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佐官,包括丞(协助郡守治民)和尉(协助郡守主持军务),由中央任命。二是属吏,包括功曹等掾史,由郡守自行辟除。答案为 A。5.秦汉官员考核成绩较差者称为_ A.最 B.殿 C.劣 D.尾(分数:1.00)A.B. C.D
13、.解析:解析 考课成绩特别优异者称“最”。对成绩优良分别给予褒奖、增俸、赐金、升职、赐爵等各种奖励。成绩较差者称为“殿”,要追究责任,给予惩罚。答案为 B。6.魏国建立之初,魏文帝接受陈群的建议。在官员录用上采用_ A.察举制 B.推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军功制(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魏建立之初,魏文帝接受陈群的建议,在官员录用上采用九品中正制。答案为 C。7.唐中期以后,周边各少数民族相继建立起小王国,其中基本照搬唐朝三省六部官制而略有变动的是_ A.突厥 B.回纥 C.南诏 D.渤海(分数:1.00)A.B.C.D. 解析:解析 唐中期以后北部突厥、回纥属游牧族
14、,实行可汗制,东方渤海基本照搬唐朝三省六部官制而略有变动。南诏和吐蕃存在时间较长,政权也相对稳定,形成各自有民族特色的官制。答案为 D。8.五代时期,掌管财赋的专门机构是_ A.枢密院 B.中书门下 C.三司使 D.吏部(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五代时期,三司使是掌管财赋的专门机构,它可单独与皇帝商议财政方面的决策,并负责财政事务的执行工作。答案为 C。9.宋代最重要的入仕途径是_ A.科举选士 B.荫补入仕 C.军功入仕 D.流外补职(分数:1.00)A. B.C.D.解析:解析 宋代科举选士制度成为重要入仕途径,但却并非唯一道路。答案为 A。10.辽朝契丹及其他游牧族
15、出身的官吏的入仕途径主要是_ A.科举 B.军功 C.世选 D.荐举(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辽朝行政官员按其民族成分的不同由世选和科举两条途径得到任用。其中契丹及其他游牧族出身的官吏主要以世选作为入仕的门径。答案为 C。11.宰相制度废除后,协调政府各部门的职能由_行使。 A.皇帝 B.枢密院 C.司礼监 D.翰林院(分数:1.00)A. B.C.D.解析:解析 明朝宰相制度废除后,协调政府各部门的职能由皇帝亲自行使,皇帝权力得到空前加强。另一方面,皇帝处理的政务也大大增加。答案为 A。12.明朝内阁如认为皇帝诏书因不合时宜而不便下达时,可将诏书封还并加以驳正,这被称为
16、_ A.票拟 B.封驳 C.批红 D.科参(分数:1.00)A.B. C.D.解析:解析 内阁在行政决策过程中除有票拟权外,还有封驳之权,即内阁如认为皇帝诏书因不合时宜而不便下达时,可将诏书封还并加以驳正。除内阁外,六科也有封驳权。六科给事中掌封驳之职,凡内廷拟旨后交六部执行,其中有不合理者,六科给事中可加以驳正缴回,称为科参。答案为 B。13.清朝六部直属于_ A.皇帝 B.内阁 C.军机处 D.议政王大臣会议(分数:1.00)A. B.C.D.解析:解析 清朝六部的法定职责和明朝大致相同,直属皇帝,其上没有法定上级机构。答案为 A。14.清朝全国最高监察机关是_ A.都察院 B.御史处 C
17、.五城察院 D.军机处(分数:1.00)A. B.C.D.解析:解析 清朝监察系统基本承袭明朝制度,以都察院为最高监察机关。答案为 A。15.南洋通商大臣初为_ A.五口通商大臣 B.三口通商大臣 C.军机大臣 D.北洋大臣(分数:1.00)A. B.C.D.解析:解析 南洋通商大臣初为五口通商大臣,是南京条约签订后设置的,1873 年后改称南洋通商大臣,简称南洋大臣。答案为 A。16.近代中国第一个监督研究机构和监察官员培训机构是_ A.资政院 B.同文馆 C.督办政务处 D.都察研究所(分数:1.00)A.B.C.D. 解析:解析 1907 年,清政府改革都察院内部机构,设立都察研究所,内
18、设提调二人、编译二人,该所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监督研究机构和监察官员培训机构。答案为 D。17.南京临时政府对官员的奖惩原则是德才兼备、赏罚分明和_ A.以德为主 B.以能为主 C.以勤为主 D.以绩为主(分数:1.00)A. B.C.D.解析:解析 南京临时政府对官员的奖惩原则是以德为主,德才兼备,赏罚分明。临时政府一成立,就公布了一些奖惩条令。奖励方式以精神奖励为主,辅之以物质奖励。答案为 A。18.1916年 6月袁世凯死后,继任大总统是_ A.唐继尧 B.黄兴 C.胡汉民 D.黎元洪(分数:1.00)A.B.C.D. 解析:解析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依据临时约法以副总统身份于 1916年 6
19、月 7日继任大总统。答案为 D。19.抗战前,选举产生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副院长的机关是_ A.国民政府委员会 B.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C.国民党代表大会 D.军事委员会(分数:1.00)A.B. C.D.解析:解析 行政院于 1928年 10月设立,是国民政府的最高行政机关。行政院院长、副院长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并向其负责。答案为 B。20.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行政决策中心是_ A.国民政府主席 B.国民政府委员会 C.行政院 D.国民党中政会(分数:1.00)A.B.C.D.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决策。南京国民政府行政决策的中心仍然是国民党中政会(以下简称中
20、政会)。中政会的决策范围十分广泛,它不仅有权议决建国纲领、训政的根本政策方针,确定立法原则,而且有权义决军事大计、财政计划,决定施政方针,任免重要官员。答案为 D。21.行政三联制开始推行的时间是_ A.1939年 B.1940年 C.1941年 D.1938年(分数:1.00)A.B. C.D.解析:解析 1940 年开始推行行政三联制,即按照行政运行的顺序,将一切工作过程分为计划、执行、考核三个阶段。每项工作在实施之前,有实施计划及经费预算;执行中,按计划逐步实施;实施结果进行严格考核。答案为 B。22.1948年“行宪国大”后,处于行政决策中枢地位的是_ A.总统 B.行政院 C.国民政
21、府委员会 D.中央政治委员会(分数:1.00)A. B.C.D.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行宪国大”后,国民政府的行政决策问题。1948 年“行宪国大”召开后,由于整个政治体制的变化,南京政府的行政决策体制和决策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对外代表中华民国,但不同时为行政首脑,总统的权力多数不能单独行使,而要受到立法院和行政院的制约。但是,宪法同时给总统独裁留下了充分的活动余地宪法规定总统为国家元首。这样,总统实际上处于行政决策中枢的地位。答案为 A。23.苏区政府行政机关采取的主要决策形式是_ A.委员会制和个人负责制 B.民主集中制 C.议行合一制 D.合议制和首长负责制(分数:1.00)A.B.C
22、.D.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苏区政府的行政决策形式,属理解内容。苏区政府行政机关的决策,主要采取合议制和首长负责制两种形式。答案为 D。24.共产党对苏区行政机关的监督主要是通过设在苏维埃政权中的_来进行。 A.工人组织 B.党团组织 C.工农检查委员会 D.纪律检查委员会(分数:1.00)A.B. C.D.解析:解析 共产党对行政机关的监督主要是通过设在苏维埃政权中的党团组织来进行的。答案为 B。25.边区专员公署是边区政府的_ A.一级政权组织 B.职能机关 C.派出机关 D.参谋机关(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边区政府的组成情况。专员公署的设立和命名根据边
23、区政府的命令而定,是边区政府的派出机关。专员公署的全称是行政监察专员公署,设专员一人。必要时设副专员一人,它不是一级政权组织。答案为 C。二、B多项选择题/B(总题数:10,分数:20.00)26.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体制的矛盾主要包括_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B.宰相与一般官僚的矛盾 C.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 D.军人与文官的矛盾 E.地主与农民的矛盾(分数:2.00)A. B.C. D.E.解析:解析 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体制的内在矛盾有两个:(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2)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正是这两对矛盾促动着封建行政体制的运行,促使统治集团内部不断进行权力的再分配。答案为 A
24、C。27.战国时期著名的变法有_ A.商鞅变法 B.李悝变法 C.王安石变法 D.吴起变法 E.庆历新政(分数:2.00)A. B. C.D. E.解析:解析 通过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体制逐步走向制度化和系统化,其中著名的变法有魏国李悝的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和秦国的商鞅变法。答案为 ABD。28.隋唐时期,在职级上基本与六部处于平行地位的中央职能机构包括_ A.尚书省 B.九寺 C.五监 D.三公 E.节度使(分数:2.00)A.B. C. D.E.解析:解析 隋唐时期,九寺五监与尚书六部在职级上基本处于平行地位(六部尚书为正三品,寺监长官为从三品),与六部无法定隶属关系,但
25、职权与六部重叠之处甚多。答案为 BC。29.北宋设立的路级行政管理机构有_ A.经略安抚司 B.转运使司 C.提点刑狱司 D.提举常平司 E.承宣布政使司(分数:2.00)A. B. C. D. E.解析:解析 路作为一个遣使级的行政层级设有主管机构,实行分权制管理方式,分别设置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转运使司,各司互不统辖,互相制约,直接对中央负责。答案为 ABCD。30.元朝的官员任用回避制度主要内容有_ A.回避原籍 B.回避财产地 C.回避宗族 D.回避姻亲 E.回避门生(分数:2.00)A. B.C. D.E.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元朝的官员任用回避制度。元朝任用官员实行回
26、避制度。至元五年(1268 年)规定了地区回避制度,即行政官员不得在故乡做地方官。至元二十一年(1284 年)又颁布宗族回避制度,规定父子、兄弟、叔侄不得在同一机构、上下级机构及相关机构中一同任职。答案为 AC。31.清朝议政的会议形式有_ A.议政王大臣议 B.九卿议 C.便殿议政 D.阁议 E.临时朝议(分数:2.00)A. B. C.D. E.解析:解析 清朝议政的会议形式有议政王大臣议、廷议、九卿议、阁议等。清朝前期,由议政王和议政大臣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议处军国大事,这是氏族制度残余在行政决策过程中的反映。答案为 ABD。32.根据南京临时政府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参议院法规定,参议院
27、对政府的监督方式有_ A.质问 B.弹劾 C.查办 D.建议 E.咨询(分数:2.00)A. B. C. D. E.解析:解析 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参议院法规定,参议院对政府的监督方式有四种:(1)质问。参议院可提出质问书于国务员,并要求其出席答复。(2)弹劾。参议院认为临时大总统有谋叛行为时,得以议员总数五分之四以上出席,出席议员四分之三以上同意,可予弹劾;认为国务员有失职或违法行为时,得以议员总数四分之三以上出席,出席议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可予弹劾。(3)查办。参议院得以咨情临时政府查办官吏纳贿违法事件。(4)建议。参议院得以就法律及其他事件的意见建议于政府。答案为 ABCD。33.从
28、 1928年开始,南京国民政府对省级行政区进行了初步的调整,经过调整全国计有_ A.28个省 B.6个特别市 C.2个特别行政区 D.2个民族地方政府 E.3个直辖市(分数:2.00)A. B. C. D. E.解析:解析 自 1928年开始全国形式上实现“统一”,南京国民政府对省级行政区划进行了初步的调整后。全国计有 28个省,6 个特别市,2 个特别行政区,2 个民族地方政府,共 38个省级行政单位。答案为 ABCD。34.“行宪国大”后,实际上操纵立法权的是_ A.立法院 B.司法院 C.国民党中常会 D.国民党中政会 E.蒋介石(分数:2.00)A.B.C. D.E. 解析:解析 “行
29、宪国大”后,立法权实际上仍操在国民党中常会和总统蒋介石手中。答案为 CE。35.边区各级行政人员的任用方式主要有_ A.荐任制 B.选举制 C.委任制 D.聘任制 E.简任制(分数:2.00)A.B. C. D. E.解析:解析 边区各级行政人员的任用主要采用选举制、委任制和聘任制三种方式。答案为 BCD。三、B名词解释/B(总题数:3,分数:15.00)36.世卿世禄制(分数:5.00)_正确答案:(世卿世禄制是指下级贵族到上级国君朝廷世代为官的制度。世卿是指到王室充当卿士或到公室充当卿的那一部分具有官僚身份的贵族,他们父子之间官职世袭。世禄是指这些贵族一方面在朝为官,另一方面仍是其封国的封
30、君,享有原有爵位和采邑作为其俸禄,并世代享用。)解析:37.五军都督府(分数:5.00)_正确答案:(五军都督府:明洪武初年,设大都督府为中央最高军事机构,行使军事中枢职能,洪武十三年,大都督府被一分为五,设左、右、中、前、后五军都督府,分管所属在外都司和在京卫所,每府设左、右都督掌管府事,下设都督同知、都督佥事等职。)解析:38.北洋政府的甄别制度(分数:5.00)_正确答案:(北洋政府的甄别制度是指北洋政府时期对未经文官考试已任用的官员,采用甄别办法验证现任官资格,决定其去留的制度。)解析:四、B简答题/B(总题数:2,分数:16.00)39.简述汉代官员的主要选拔制度。(分数:8.00)
31、_正确答案:(1)任子;(2)赀选;(3)察举;(4)征辟;(5)博士弟子;(6)荐举。)解析:40.简述中华民国(护法)政府的行政体制。(分数:8.00)_正确答案:(1921 年 4月 7日非常国会通过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大纲,10 日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5月 5日孙中山宣布就职,正式建立起一个与北洋军阀政府对立的革命政府。 中华民国政府的行政体制基本上是按总统制原则建立起来的。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行政首脑,总揽政务,发布命令,统率海陆军,任免文武官员,对外代表中华民国。总统府内设有参议,备总统咨询;另设有法制委员会和宣传委员会、参军处和秘书处、会计司和庶务司等机构,协助总统决策和处理日
32、常事务。负责行政执行的机构有外交、内务、财政、司法、陆军、海军等六部。受总统直接指挥的还有大理院和参谋部。)解析:五、B论述题/B(总题数:2,分数:24.00)41.试述中国封建行政体制发展中的稳定因素。(分数:12.00)_正确答案:(1)中国封建社会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官员管理制度。这是中央集权体制得以延续和在遭到破坏后得以再生的组织保证。中国封建社会官员管理制度与中央集权管理体制的需要相适应,既控制官员本身,又为专制统治服务,封建统治者以此来调节封建社会各阶级、阶层的矛盾,弱化社会内部的摩擦,使官僚队伍按封建统治的要求形成合力。(2)监察制度的相对完善有利于封建国家肌体的健康。在中国封
33、建社会里,监察制度是一种具有双重职能的特殊制度,既是皇帝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体现的是皇帝个人的意志,此乃监察制度的主导方面;同时也应看到监察制度又是地主阶级维护封建法制、进行自我调节的机关,反映着整个地主阶级的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讲,监察机构当是整个官僚系统的去污剂,弹劾不法官吏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加强职官监督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对选官、任官和官吏考核的监督则有利于提高官员队伍的素质。(3)在中国封建中央集权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这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施政程序上有一套尽可能促使皇帝正确决策的制度,即时人所讲的“人主莅权、大臣审权、争臣议权”原则。二是为防止皇权的滥用
34、,中国封建社会还有一些其他的办法。比如,通过教育提高君主的素质,儒家治国思想倡导君主“修身以道”,从汉朝起就有儒生给皇帝和太子讲授经典的制度。又如,通过神权来抑制君权,大臣可以利用灾变向失道的君主提出意见。再如,大臣可利用皇帝生前上“尊号”,死后加“谥号”或“庙号”的尊褒贬抑来对皇帝造成心理压力,促使其革新政治。此外,开国皇帝所制定的一些制度对后世君主往往有较大的防微杜渐作用,也可以被用来充当大臣制止皇帝越轨行为的工具。)解析:42.试述清政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内设机构、职权、特点和性质。(分数:12.00)_正确答案:(1861 年 1月,清政府正式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又
35、称“总署”或“译署”,名义上属礼部节制,但实际上其地位与各部院平行甚至在各部院之上。总理衙门主要分为总署大臣和章京两级。 (1)总理衙门的内部机构分为三部分:综理性机构;外交和洋务性机构;兼管性机构。(2)总理衙门的职权比较广泛,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管理外交事务;办理洋务;负责边防事务;负责有关官吏的选任和专业人才的培养教育。可见,总理衙门实际上总揽了清政府外交、防务和洋务大权,除了无权号令地方官员外,其职权已与旧内阁旗鼓相当了。 (3)总理衙门与旧部院比较起来,确有一些新的特点。主要有:简化办事机构;分工办事,人有专责;严格挑选职员,禁止捐纳;建立住宿值班制;节约行政经费,杜绝奢靡;简化办稿手续,加强保密;奖惩分明,激励勤勉。 (4)就总理衙门的性质来说,它是一个既有买办性又有近代性的行政管理机构。说它具有买办性,是因为它基本上是适应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的要求而设立的,各国列强正是通过这个特殊的机构加强了对中国内政和外交的干涉和控制。说它具有近代性,是因为它是当时清政府设立的第一个正式的负责外交事务的机关,填补了中国政府长期以来没有专门外交机构的缺憾;另外,总理衙门还兼办洋务事宜,管理近代工矿企业和近代教育文化事业,这对于长期实行封闭式行政管理的清政府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变革。)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