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行政史-5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25,分数:25.00)1.雍正元年(1723 年)后,清朝以_掌管理藩院事务。( )(分数:1.00)A.王公B.大学士C.皇帝D.王公或大学士2.宋代的行政区划管理体制为( )(分数:1.00)A.郡、县二级行政区划体制B.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体制C.州、县二级行政区划体制D.路、州、县三级行政区划体制3.西汉时期依据财产补官的制度称为( )(分数:1.00)A.任子B.訾选C.察举D.博士弟子4.在中国古代,_的确立标志着国家行政体制的成熟和定型。( )(分数:1.00)A.三省六部制B
2、.三公九卿制C.二府三司制D.一公宰相制5.清朝对地方官的考察称( )(分数:1.00)A.大计B.上计C.小计D.京察6.抗日根据地在选任干部方面,坚持了_的路线。( )(分数:1.00)A.任人惟亲B.任人惟贤C.以德为重D.才貌双全7.唐九寺五监中与刑部职掌相关的是( )(分数:1.00)A.卫尉寺B.太侍寺C.大理寺D.宗正寺8.汉时已有休假制度,每五日休息一天,称( )(分数:1.00)A.告休B.致仕C.休沐D.退假9.明洪武年问最主要的人仕途径是( )(分数:1.00)A.荐举B.科举C.荫补D.军功10.盘庚迁殷以后,对王朝管理体系进行调整以强化王权的措施是实行( )(分数:1
3、.00)A.内外服制B.分封制C.乡遂制D.郡县制11.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确立抗战救国的总方针的文件是( )(分数:1.00)A.抗战救国纲领B.国防最高委员会组织大纲C.中华民国宪法D.抗战建国纲领12.明代废除宰相制度后,协调政府各部门的职能由_行使。( )(分数:1.00)A.皇帝B.枢密院C.司礼监D.翰林院13.1938年 3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决议,决定正式设立的民意机关是( )(分数:1.00)A.国民参政会B.国民大会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参议院14.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对省行政体制作了进一步调整,省党部与省政府采取_的形式处理全省事务。( )(分
4、数:1.00)A.党政合一B.党政分立C.党不参与政治D.党政互相联系15._是工农民主政府的基层政权机关。( )(分数:1.00)A.省苏维埃B.县苏维埃C.区苏维埃D.乡(市)苏维埃16.解放战争时期,各大区人民政府的行政决策机关是( )(分数:1.00)A.各界代表会B.中央局C.政府委员会D.参议会17.秦汉大县之长官称( )(分数:1.00)A.丞B.令C.尉D.巡18.“贿选总统”是指( )(分数:1.00)A.徐世昌B.曹锟C.段祺瑞D.王宠惠19.1943年 4月 25日公布的陕甘宁边区各级政府干部管理暂行通则规定:边区各级政府所属的干部由_统一管理。( )(分数:1.00)A
5、.人事部B.民政厅C.政府委员会D.组织部20.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决策的权力中心是( )(分数:1.00)A.国防委员会B.军事委员会C.国防最高委员会D.国民大会21.中共中央于 1948年 11月 15日发文决定在新收复的大城市中成立_,作为新解放区城市的过渡性的政权组织形式。( )(分数:1.00)A.城市临时政府B.军事管制委员会C.军政府D.人民委员会22.唐代御史台下所设的三院不包括( )(分数:1.00)A.贡院B.台院C.殿院D.察院23.五代时期节度使的辖区为( )(分数:1.00)A.路B.道C.州D.省24.1913年划一令公布后,对省行政体制进行调整的基本原则是( )
6、(分数:1.00)A.确立三级地方行政体制B.确立二级地方体制C.军民分治的原则D.军事合法原则25.唐代由_主管考课政令。( )(分数:1.00)A.尚书令B.枢密院C.吏部D.礼部二、B多项选择题/B(总题数:5,分数:10.00)26.“尚书八座”除列曹尚书外,还包括( )(分数:2.00)A.录尚书事B.领尚书事C.尚书令D.尚书左、右仆射E.中书监27.辽代以五京为中心将全国分为五道,在五京道下存有三种地方行政体制,即( )(分数:2.00)A.以民政为主的系统B.以商业为主的系统C.以民族为主的系统D.单纯军事系统E.军政、民政兼理的系统28.呵周中央政府在周王以下设有辅弼大臣,传
7、说三公即_为最高辅佐官员有( )(分数:2.00)A.太师B.太傅C.太保D.司马E.司空29.南京国民政府五院之一的司法院下设有_等机构。( )(分数:2.00)A.司法行政部(后取消)B.最高法院C.军事法院D.行政法院E.公务员惩戒委员会30.中华民国约法中规定的大总统的职权有( )(分数:2.00)A.制定官制官规、任免文武官员、缔结条约B.统率海陆军、制定海陆军编制及兵额、宣战媾和C.发布带法律性的紧急命令D.宣布大赦、特赦、减刑、复权E.颁发爵位、勋章及其他荣典三、B名词解释/B(总题数:5,分数:15.00)31.察举制(分数:3.00)_典签_33.“内制”和“外制”(分数:3
8、.00)_34.“府院之争”(分数:3.00)_35.国民参政会(分数:3.00)_四、B简答题/B(总题数:5,分数:30.00)36.简述战国时期主要的选官方式。(分数:6.00)_37.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军政一体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分数:6.00)_38.简述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民主政权积累的行政管理经验。(分数:6.00)_39.简述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分数:6.00)_40.解放区干部考核和奖惩方面有哪些主要特点?(分数:6.00)_五、B论述题/B(总题数:2,分数:20.00)41.试述秦汉时期宰相制度的变迁。(分数:10.00)_42.试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设计的责任内
9、阁制。(分数:10.00)_中国行政史-5 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25,分数:25.00)1.雍正元年(1723 年)后,清朝以_掌管理藩院事务。( )(分数:1.00)A.王公B.大学士C.皇帝D.王公或大学士 解析:2.宋代的行政区划管理体制为( )(分数:1.00)A.郡、县二级行政区划体制B.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体制C.州、县二级行政区划体制D.路、州、县三级行政区划体制 解析:3.西汉时期依据财产补官的制度称为( )(分数:1.00)A.任子B.訾选 C.察举D.博士弟子解析:4.在中国古代,_的确立标志着国家行政体制的成
10、熟和定型。( )(分数:1.00)A.三省六部制 B.三公九卿制C.二府三司制D.一公宰相制解析:5.清朝对地方官的考察称( )(分数:1.00)A.大计 B.上计C.小计D.京察解析:6.抗日根据地在选任干部方面,坚持了_的路线。( )(分数:1.00)A.任人惟亲B.任人惟贤 C.以德为重D.才貌双全解析:7.唐九寺五监中与刑部职掌相关的是( )(分数:1.00)A.卫尉寺B.太侍寺C.大理寺 D.宗正寺解析:8.汉时已有休假制度,每五日休息一天,称( )(分数:1.00)A.告休B.致仕C.休沐 D.退假解析:9.明洪武年问最主要的人仕途径是( )(分数:1.00)A.荐举 B.科举C.
11、荫补D.军功解析:10.盘庚迁殷以后,对王朝管理体系进行调整以强化王权的措施是实行( )(分数:1.00)A.内外服制 B.分封制C.乡遂制D.郡县制解析:11.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确立抗战救国的总方针的文件是( )(分数:1.00)A.抗战救国纲领B.国防最高委员会组织大纲C.中华民国宪法D.抗战建国纲领 解析:12.明代废除宰相制度后,协调政府各部门的职能由_行使。( )(分数:1.00)A.皇帝 B.枢密院C.司礼监D.翰林院解析:13.1938年 3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决议,决定正式设立的民意机关是( )(分数:1.00)A.国民参政会 B.国民大会C.全国人
12、民代表大会D.参议院解析:14.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对省行政体制作了进一步调整,省党部与省政府采取_的形式处理全省事务。( )(分数:1.00)A.党政合一B.党政分立C.党不参与政治D.党政互相联系 解析:15._是工农民主政府的基层政权机关。( )(分数:1.00)A.省苏维埃B.县苏维埃C.区苏维埃D.乡(市)苏维埃 解析:16.解放战争时期,各大区人民政府的行政决策机关是( )(分数:1.00)A.各界代表会B.中央局C.政府委员会 D.参议会解析:17.秦汉大县之长官称( )(分数:1.00)A.丞B.令 C.尉D.巡解析:18.“贿选总统”是指( )(分数:1.00)A.徐世昌B.
13、曹锟 C.段祺瑞D.王宠惠解析:19.1943年 4月 25日公布的陕甘宁边区各级政府干部管理暂行通则规定:边区各级政府所属的干部由_统一管理。( )(分数:1.00)A.人事部B.民政厅 C.政府委员会D.组织部解析:20.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决策的权力中心是( )(分数:1.00)A.国防委员会B.军事委员会C.国防最高委员会 D.国民大会解析:21.中共中央于 1948年 11月 15日发文决定在新收复的大城市中成立_,作为新解放区城市的过渡性的政权组织形式。( )(分数:1.00)A.城市临时政府B.军事管制委员会 C.军政府D.人民委员会解析:22.唐代御史台下所设的三院不包括( )
14、(分数:1.00)A.贡院 B.台院C.殿院D.察院解析:23.五代时期节度使的辖区为( )(分数:1.00)A.路B.道 C.州D.省解析:24.1913年划一令公布后,对省行政体制进行调整的基本原则是( )(分数:1.00)A.确立三级地方行政体制B.确立二级地方体制C.军民分治的原则 D.军事合法原则解析:25.唐代由_主管考课政令。( )(分数:1.00)A.尚书令B.枢密院C.吏部 D.礼部解析:二、B多项选择题/B(总题数:5,分数:10.00)26.“尚书八座”除列曹尚书外,还包括( )(分数:2.00)A.录尚书事B.领尚书事C.尚书令 D.尚书左、右仆射 E.中书监解析:27
15、.辽代以五京为中心将全国分为五道,在五京道下存有三种地方行政体制,即( )(分数:2.00)A.以民政为主的系统 B.以商业为主的系统C.以民族为主的系统D.单纯军事系统 E.军政、民政兼理的系统 解析:28.呵周中央政府在周王以下设有辅弼大臣,传说三公即_为最高辅佐官员有( )(分数:2.00)A.太师 B.太傅 C.太保 D.司马E.司空解析:29.南京国民政府五院之一的司法院下设有_等机构。( )(分数:2.00)A.司法行政部(后取消) B.最高法院 C.军事法院D.行政法院 E.公务员惩戒委员会 解析:30.中华民国约法中规定的大总统的职权有( )(分数:2.00)A.制定官制官规、
16、任免文武官员、缔结条约 B.统率海陆军、制定海陆军编制及兵额、宣战媾和 C.发布带法律性的紧急命令 D.宣布大赦、特赦、减刑、复权 E.颁发爵位、勋章及其他荣典 解析:三、B名词解释/B(总题数:5,分数:15.00)31.察举制(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察为考察,举为荐举,察举即在考察的基础上予以荐举。察举是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其具体方法是由皇帝下诏指定举荐科目,丞相、列侯、公卿和郡国守相按科目要求考察和荐举人才,然后由皂帝 亲自对被荐者进行策问,根据对策等第高下授予官职。察举制度缺乏严密的考核制度,是一种以保举为主、附 加复试的考试,保举才是汉代察举制的最关键环节。
17、由于察举制没有严密的考核程序,致使弄虚作假现象严 重,使察举制度变成变相的官僚子弟世袭制,列东汉末年,察举制度走向衰落。典签_正确答案:()解析:典签为南朝所设官职。魏晋时期州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地方监察成为监察系统中的薄弱环节。鉴于地方势力强大对中央构成威胁,南朝时设置典签一职,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典签职微权重,凡州镇要事, 须典签签署后方能实行。典签每年数次回京述职,故诸王刺史对典签恭敬备至。典签具有监察官员的性质, 但终未形成制度。33.“内制”和“外制”(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内制”和“外制”是宋代皇帝的最后裁决以诏敕形式公布的两种不同情况。中书舍人所草之诏为“外
18、制”,多为常例之诏命,“内制”则由翰林学士负责。宋代“内制”诏敕的发布十分突然和机密,而且只要盖上皇帝印 玺后即有法律效力。皇帝常常是临草诏时临时改变早先与宰执大臣商量好的方案,令大臣难以防范。这也说 明宋代皇帝在行政决策中的决断权超越了前代。34.“府院之争”(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府院之争”是指皖系军阀统治时期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的斗争。35.国民参政会(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国民参政会是 1938年根据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而成立的民意机关。据组织条例规定:国民 政府对内对外的重要施政方针在实施前,必须交国民参政会议决。初期的
19、国民参政会的确为各党派、各阶层 人士提供了一个发表政见的场所,也通过了一些有利于抗战的决议,推动了国家民主化的发展。但自武汉、广 州失守以后,随着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的发展,国民参议会日益成为国民党粉饰专制统治、欺骗人 民的御用工具。四、B简答题/B(总题数:5,分数:30.00)36.简述战国时期主要的选官方式。(分数:6.00)_正确答案:()解析:(1)荐举之法。春秋时期就有荐举之法,战国时期逐渐形成制度,当时各国贵族、官僚竞相养士,推举人才,朝中大臣和郡县官员也有义务定期向国君推荐人才,并实行荐举连坐,即推举者对被举者是否称职承担 法律责任,以确保荐举制度的有效实施。 (2)自
20、荐。战国时期游说纵横之士遍布天下,这些士凭着自己的才能和学到的知识在列国之问择主而事,他 们通过直接给国君上书或游说等方式自己推荐自己。 (3)除掌握知识和拥有能力的士阶层外,一般庶民还可以通过耕战而“因功授官”,功较能更容易掌握,故此标准更易为大多数人所掌握,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也具有重要意义。 (4)也应看到的是,在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的残余仍有很大程度的残留,以血缘关系作为选拔官吏的依据,在战国时期官员选拔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37.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军政一体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分数:6.00)_正确答案:()解析:魂晋南北朝时期大部分时间处于战争状态,这使这一时期的地方行政管理中
21、呈现出军政合一的特点。(1)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后,作为管理地方的高级行政长官的州牧多兼军职,这一传统被魏晋南北朝各政权所继承。魏晋以后,州刺史一般均兼任军职,或由都督兼领刺史,或由刺史兼任将军,不领军职的刺史称为 “单车刺史”,不仅权责有限,而且为时俗所轻,地位十分低下。到南北朝时,单车刺史被取消,刺史兼领军政 趋于制度化。此外,这一时期各政权在州上所设之官,如都督诸州军事,作为地方高级统兵武官,也同时兼管 地方军事与行政。 (2)这一时期郡之官制基本遵循两汉制度,设守及丞,魏时还恢复了都尉之制,但郡守多兼领军职,加将军之号,无军职之郡守地位低,为人所耻笑。 从上述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22、中、高级地方政区的行政权已为武官所把持。在北方地区,还有一种完全 的军事管制式的地方行政管理方式,即军镇。十六国末,北方各政权将军事要冲驻军及其家属和所管人口与 一般平民分开,称为“镇民”,其辖区称“军镇”,长官称“镇将”。镇将负责军镇内的军事和民政,实行军事化 管理。军镇形同一级行政区,大约与州的行政级别相当。38.简述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民主政权积累的行政管理经验。(分数:6.00)_正确答案:()解析:(1)试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 (2)加强党对政权的领导,保证行政管理的正确方向。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建立民族地区民主自治政府。 (4)加强决策咨询,密切政府
23、与群众的联系。 (5)建立和完善行政机关办事制度,提高行政效率。 (6)实行人民监察制度。 (7)严厉惩治干部的贪污行为,保持行政机关的廉洁。39.简述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分数:6.00)_正确答案:()解析:中华苏维埃中央国家行政机关由人民委员会及其所属各人民委员部和各委员会组成: (1)人民委员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及其选出的中央执行委员会的行政机关,在行政组织系统中居于最高领导地位。人民委员会对中央执行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人民委员会在中央执行委员 会指定的范围内颁布各种法令和条例,但与大政方针有关者,必须事先报告中央执行委员会或其主席团审核 批准。(2)人民委员
24、会根据行政工作的需要和分工负责的原则,设立各种人民委员部和各种职能性的委员会,作为人民委员会行使国家行政权的职能机关。 (3)人民委员会的直属机构还有邮政总局、国家人民银行、中央出版社、中央印刷局、外贸总局、中央合作总 社、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国、总务厅、中华苏维埃大学等。40.解放区干部考核和奖惩方面有哪些主要特点?(分数:6.00)_正确答案:()解析:(1)把对敌王卜争的表现作为干部考核和奖惩的主要条件; (2)重视司法干部的考核和奖惩; (3)严厉惩治干部的贪污行为。五、B论述题/B(总题数:2,分数:20.00)41.试述秦汉时期宰相制度的变迁。(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
25、秦汉时期的宰相制度经历了从丞相制到三公宰相制,再到尚书台的演变过程,这一演变过程是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斗争的产物。 (1)丞相制。丞相制是秦至西汉初年的宰相制度,实际上是一种独相制,虽个别时期曾设左、右丞相,但其中 也仅有一个负主要责任。这一时期的丞相权力十分广泛,主要有以下几点:在立法上负责草拟或组织草拟法律;在司法上有劾案百官及执行诛罚权;住军事上可充当皇帝的军事顾问,特别是在不设太尉期间更是 如此;在行政上有参与行政决策,总领百官,处理日常政务之权。 (2)中外朝制。随着皇权的上升,汉武帝开始贬低丞相,不仅在礼仪上贬低丞相,而且在组织机构上也蓄意分 割相权。其方式是实行中外朝制,以架空相权
26、。中外朝制是指中外相所形成的两套处理政务的官员系统。汉 武帝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让他们充任自己的高级侍从,担任侍中、给事中、尚书等官职,出入宫廷,组成皇 帝的私人秘书班子,形成中朝决策的格局。从此中枢体制发生变化,军国大事由皇帝先交内廷议决,再交外朝 官执行。这样,由宫廷侍从官组成的中朝掌握国家政务的决策权,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退居执行政务的地位,国家的行政管理重心由朝廷向宫廷转移,中朝官对外朝官处于压倒优势的地位。中外朝官制的实行,起到 了削弱相权的作用,确保了皇帝作为国家行政首脑的地位,皇帝通过中朝可以更直接、更有效地指挥国家的行 政活动。 (3)三公宰相制。汉成帝时,从宰相制度本身入手
27、,用三公宰相制代替丞相制,即改丞相为大司徒、太尉为大 司马、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以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官,三公共同担任相职,分别直接对皇帝负责。三 公宰相制使全国政务被一分为三,一相制为三相制所取代。 (4)尚书台。中外朝制形成后,中朝机构地位崇高,成为事实上的中枢决策机构,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并未因此完全解决,皇帝在削夺丞相的中枢决策权后,又蓄意削夺其事权。这导致了内廷办事机构尚书台的成立。 秦及西汉初年,尚书是少府属员,并无特殊权力。从汉武帝时起,尚书的事权逐渐扩大,并随之成立机构。东 汉初年,刘秀建立起庞大的尚书机构,并正式称尚书台。尚书台长官总典纪纲,无所不统,从制度上取代了三公宰
28、相的行政决策参与权,自此以后,尚书台成为事实上的国家行政机关。 尚书的实权远高于三公,但在国家机关体系中,尚书台仍隶属于三公属下九卿之一的少府,以尚书指挥三公必 然在行政运行中产生矛盾,影响政令的推行。为解决这一矛盾,又创立领或录尚书事的制度,即用内廷高官领 或录尚书事,总揽朝政,以使尚书台所作出的决策在三公府得以顺利执行。这样,领或录尚书事成为真正的宰 相,三公仅是名义上的宰相而已。42.试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设计的责任内阁制。(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法律文献,是南京临时政府立法建制方面最重要的成果。临时约法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
29、大纲相比较,有一个很大的区别点,即不是采取总统制,而 是采取责任内阁制。 (1)根据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由临时参议院选出,享有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发布命令、统率军队、制定官规官制、任免官员、和战、戒严、荣典、赦免等权力,但是这些权力的行使,要受到四个方面的限制:参议 院决议的限制,参议院可以通过决议弹劾总统和否决总统的提案;参议院同意权的限制,总统上述权力的行 使大多都要经参议院同意;国务员副署的限制,总统公布法律及命令时,须有国务员副署;事实上的限制,如军政、军令权等事实上都是由专门机关行使的,总统难以与闻。可见,依临时约法,临时大总统只是一种 负实际行政责任的单纯的国家元首。 (2)临
30、时约法赋予了国务总理和国务员以实际的行政责任:从国务员的产生看,国务总理由大总统提名,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其余国务员则由总理提名,经参议院同意后由总统任命。所以,国务员实际上并不对总 统负责,而是对参议院负责。在国家行政活动中,“国务员辅佐大总统负其责任”,大总统公布法律、发布命 令均须国务员副署,如认为发布的命令不合适,国务员有权驳回。从国务总理的地位看,他是国家的实际行 政首长,也是国务员的首领,对于国家行政事务负有全面责任。国务总理不仅是国务会议的主席,而且有权中 止各部总长的命令和处分,并可对地方长官发布训令和指令。可见,临时约法所没计的行政体制不再是总 统制而是责任内阁制。 (3)临时约法将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是有其现实原因的。当时,南北议和已经告成,孙中山按协议即将 让位于袁世凯,将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显然是包含着限制袁氏专权以保民国的目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