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学历类职业资格】中国文化概论自考题-8及答案解析.doc

    • 资源ID:1370512       资源大小:111.50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学历类职业资格】中国文化概论自考题-8及答案解析.doc

    1、中国文化概论自考题-8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25,分数:25.00)1.“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出自_ A.说苑指武 B.礼记中庸 C.论语雍也 D.荀子不苟(分数:1.00)A.B.C.D.2.在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都属于_ A.民族政策 B.宗教政策 C.文化政策 D.文艺政策(分数:1.00)A.B.C.D.3.南北朝时出现在历史记载中,到唐代变得相当强大,与唐代和平交流居多,且主要居住在今西藏地区的民族是_ A.羌 B.吐蕃 C.鲜卑 D.回纥(分

    2、数:1.00)A.B.C.D.4.在古代,分隔着东方与西方两大文明世界的高原是_ A.青藏高原 B.云贵高原 C.帕米尔高原 D.蒙古高原(分数:1.00)A.B.C.D.5.“书楚语,作楚声”一语说的是_ A.中原文化 B.齐鲁文化 C.巴蜀文化 D.屈原文学(分数:1.00)A.B.C.D.6.史记中曾记载,尧舜时代的一件事“乃命羲和敬顺昊天”,目的在于_ A.“天人合一” B.“无为而治” C.“敬授民时” D.“内圣外王”(分数:1.00)A.B.C.D.7.西晋灭亡后,北方出现了许多政权迭立并混战的局面,旧史通称这些政权为_ A.五代十国 B.春秋五霸 C.五胡十六国 D.三国鼎立(

    3、分数:1.00)A.B.C.D.8.作为世界文化交流,基督教在中国的流传,开始于_ A.两汉之交 B.隋唐时期 C.宋代 D.元代(分数:1.00)A.B.C.D.9.与农耕自然经济结合发展的经济形式,是手工业伴随农产品的商品化所形成的_ A.工商贸易 B.农商贸易 C.市商贸易 D.对外贸易(分数:1.00)A.B.C.D.10.在广州专设“十三行”,给外商外货提供场所是在_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清朝(分数:1.00)A.B.C.D.11.按照传统分类,我国分为_大菜系。 A.六 B.七 C.八 D.九(分数:1.00)A.B.C.D.12.中医上的腑脏学说的思想来源是_ A.

    4、生理解剖学说 B.经脉学说 C.针灸学说 D.阴阳五行学说(分数:1.00)A.B.C.D.13.完整的宗法制出现在周代,与宗法制密切相关的是_ A.井田制 B.均田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分数:1.00)A.B.C.D.14.中国宗法制度原则的本质是_ A.国家机关的集权化 B.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C.法律条文的规范化 D.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化(分数:1.00)A.B.C.D.15.礼起源于_ A.习俗 B.祭祀 C.宗教 D.法律(分数:1.00)A.B.C.D.16.把古代中国整体系统的思维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注重从直观体验、心性、精神去接近天理的时期是_ A.唐代 B.宋代 C.明代

    5、D.清代(分数:1.00)A.B.C.D.17.提出“天人之分”观点的人是_ A.战国荀子 B.唐代刘禹锡 C.唐代柳宗元 D.宋代张载(分数:1.00)A.B.C.D.18.流传于今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和中国傣族地区的巴利语经典系属于_ A.大乘佛教 B.小乘佛教 C.原始佛教 D.密教(分数:1.00)A.B.C.D.19.董仲舒说:“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这说明,他认为教育应_ A.止于至善 B.学思结合 C.教学相长 D.德育和智育并重(分数:1.00)A.B.C.D.20.中国戏曲虽然剧种纷繁,但在总体上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其中最主要的是其_ A.

    6、唱念做打舞相结合 B.表演方式的程式化 C.人物扮相的脸谱化 D.人物语言的生活化(分数:1.00)A.B.C.D.21.汉语中的“胡同”来源于_ A.维吾尔语 B.藏语 C.布努语 D.蒙古语(分数:1.00)A.B.C.D.22.颜真卿元结墓碑把“张维瑾”写作“张瑾”,是为了避父讳“维贞”。这种避讳属于_ A.缺笔避讳 B.拆字避讳 C.删字避讳 D.改字避讳(分数:1.00)A.B.C.D.23.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流与融合是_ A.佛教的传 B.伊斯兰教的传人 C.基督教的传人 D.犹太教的传人(分数:1.00)A.B.C.D.24.认为中国近代社会与思想文化演变的框架

    7、问题表现了一种特殊的二律背反运动的学者是_ A.陈寅恪 B.钱穆 C.陈独秀 D.胡适(分数:1.00)A.B.C.D.25.“中体西用”论的雏形最早出现于_ A.冯桂芬校邠庐抗议 B.沈寿康匡时策 C.张之洞劝学篇 D.孙家鼐奏折(分数:1.00)A.B.C.D.二、B多项选择题/B(总题数:5,分数:10.00)26.下列属于文化事象的有_ A.原始的巫术 B.生产领域中的行业禁忌 C.宫廷服饰以颜色和样式代表等级 D.文学上所说的建安风骨 E.中国戏曲的程式化动作(分数:2.00)A.B.C.D.E.27.记载先秦早期“法”的精义是“尚公义”这种理论的书有_ A.商君书 B.管子 C.墨

    8、子 D.韩非子 E.孟子(分数:2.00)A.B.C.D.E.28.以下属于人文范围内的服饰标志的是_ A.政治含义 B.阶层标志 C.性别标志 D.环境标志 E.职业标志(分数:2.00)A.B.C.D.E.29.中国传统礼俗规约的特点有_ A.等差性 B.调和性 C.规范性 D.唯一性 E.严整性(分数:2.00)A.B.C.D.E.30.下列关于语言文字文化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有_ A.语言文字是重要的文化事象 B.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 C.语言文字是文化政策 D.众多语言文字之间相互吸收 E.语言文字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载体(分数:2.00)A.B.C.D.E.三、B名词解释

    9、题/B(总题数:5,分数:15.00)31.文化事象(分数:3.00)_3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分数:3.00)_33.姻缘关系(分数:3.00)_五礼_35.语言崇拜(分数:3.00)_四、B简答题/B(总题数:5,分数:30.00)36.中国的“大一统”观念是如何形成的?(分数:6.00)_37.中唐以后到两宋,南北朝以来旧门阀贵族衰落以至消失的原因是什么?(分数:6.00)_38.简述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分数:6.00)_39.简述中国古代类比思维的特征。(分数:6.00)_40.简述荀子的“约定俗成”理论。(分数:6.00)_五、B论述题/B(总题数:2,分数:20.00)4

    10、1.试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特点。(分数:10.00)_42.为什么说中国古代哲学的“知行”问题不仅是认识论的问题,更是一个伦理道德问题?(分数:10.00)_中国文化概论自考题-8 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25,分数:25.00)1.“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出自_ A.说苑指武 B.礼记中庸 C.论语雍也 D.荀子不苟(分数:1.00)A. B.C.D.解析:解析 在中国典籍中,“文化”很早就已合成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答案为 A。2.在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

    11、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都属于_ A.民族政策 B.宗教政策 C.文化政策 D.文艺政策(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在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就叫文化政策。答案为 C。3.南北朝时出现在历史记载中,到唐代变得相当强大,与唐代和平交流居多,且主要居住在今西藏地区的民族是_ A.羌 B.吐蕃 C.鲜卑 D.回纥(分数:1.00)A.B. C.D.解析:解析 吐蕃民族主要居住在今西藏地区,南北朝时出现在历史记载中,到唐代变得相当强大,经常与唐朝发生战争,但和平的交流更多。答案为 B。4.在古代,分隔着东方与西方两大文

    12、明世界的高原是_ A.青藏高原 B.云贵高原 C.帕米尔高原 D.蒙古高原(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中国西北方向的帕米尔高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东方与西方两大文化世界的分割点。答案为 C。5.“书楚语,作楚声”一语说的是_ A.中原文化 B.齐鲁文化 C.巴蜀文化 D.屈原文学(分数:1.00)A.B.C.D. 解析:解析 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源。“书楚语,作楚声”一语说的是的屈原文学,它是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根基。答案为 D。6.史记中曾记载,尧舜时代的一件事“乃命羲和敬顺昊天”,目的在于_ A.“天人合一” B.“无为而治” C.“敬授民时” D.“内圣外王”(分数:

    13、1.00)A.B.C. D.解析:解析 史记中记载了尧舜时代所说的一件事:“乃命羲和敬顺吴天”。即派人到四方去测量一年的四季的至点,将一年确定为 366日,并“以闰月正四时”,目的是“敬授民时”。答案为 C。7.西晋灭亡后,北方出现了许多政权迭立并混战的局面,旧史通称这些政权为_ A.五代十国 B.春秋五霸 C.五胡十六国 D.三国鼎立(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西晋灭亡后,北方以“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为代表的少数民族纷纷侵入中原,建立政权并且互相征伐、先后替代,局面混乱,旧史统称这些政权为“五胡十六国”。答案为 C。8.作为世界文化交流,基督教在中国的流传,开

    14、始于_ A.两汉之交 B.隋唐时期 C.宋代 D.元代(分数:1.00)A.B.C.D. 解析:解析 元朝时,基督教世界为对付穆斯林,与蒙古统治者结盟,并派人从海路进入中国,在中国进行传教。答案为 D。9.与农耕自然经济结合发展的经济形式,是手工业伴随农产品的商品化所形成的_ A.工商贸易 B.农商贸易 C.市商贸易 D.对外贸易(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手工业和伴随农产品的商品化所形成的市商贸易,是与农耕自然经济结合发展的经济形式。答案为 C。10.在广州专设“十三行”,给外商外货提供场所是在_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清朝(分数:1.00)A.B.C.D.

    15、解析:解析 晚清时期,清政府在广州专设“十三行”,给外商外货提供场所。答案为 D。11.按照传统分类,我国分为_大菜系。 A.六 B.七 C.八 D.九(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我国广大地区和不同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烹饪技艺,全国按传统分为八大菜系。答案为 C。12.中医上的腑脏学说的思想来源是_ A.生理解剖学说 B.经脉学说 C.针灸学说 D.阴阳五行学说(分数:1.00)A.B.C.D. 解析:解析 “脏腑学说”的思想来源是阴阳五行学说。答案为 D。13.完整的宗法制出现在周代,与宗法制密切相关的是_ A.井田制 B.均田制 C.分封制 D.郡县

    16、制(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完整的宗法制出现在周代,与宗法制密切相关的是分封制。答案为 C。14.中国宗法制度原则的本质是_ A.国家机关的集权化 B.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C.法律条文的规范化 D.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化(分数:1.00)A.B. C.D.解析:解析 中国古代宗法制度原则的本质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答案为 B。15.礼起源于_ A.习俗 B.祭祀 C.宗教 D.法律(分数:1.00)A. B.C.D.解析:解析 中国历史上的礼起源于俗。答案为 A。16.把古代中国整体系统的思维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注重从直观体验、心性、精神去接近天理的时期是_ A.唐代 B.宋代

    17、C.明代 D.清代(分数:1.00)A.B. C.D.解析:解析 把古代中国整体系统的思维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的是宋代,它探索宇宙的本体和深层的内在联系,注重从直观体验、心性、精神去接近天理。答案为 B。17.提出“天人之分”观点的人是_ A.战国荀子 B.唐代刘禹锡 C.唐代柳宗元 D.宋代张载(分数:1.00)A. B.C.D.解析:解析 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观点主要有三种:(1)“天人合一”,由宋代张载提出。(2)“天人交胜”,由唐代刘禹锡提出。(3)“天人之分”,由战国荀子提出。答案为 A。18.流传于今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和中国傣族地区的巴利语经典系属于_ A.大乘佛教 B

    18、.小乘佛教 C.原始佛教 D.密教(分数:1.00)A.B. C.D.解析:解析 今天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和中国傣族地区的佛教是南传佛教(属小乘)。答案为 B。19.董仲舒说:“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这说明,他认为教育应_ A.止于至善 B.学思结合 C.教学相长 D.德育和智育并重(分数:1.00)A.B.C.D. 解析:解析 董仲舒也说:“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这说明,他是反对偏执一方,主张德育和智育并重的。答案为 D。20.中国戏曲虽然剧种纷繁,但在总体上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其中最主要的是其_ A.唱念做打舞相结合 B.表

    19、演方式的程式化 C.人物扮相的脸谱化 D.人物语言的生活化(分数:1.00)A.B. C.D.解析:解析 中国戏曲剧种纷繁、流派众多,在总体上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其中最主要的是其表演方式的程式化。答案为 B。21.汉语中的“胡同”来源于_ A.维吾尔语 B.藏语 C.布努语 D.蒙古语(分数:1.00)A.B.C.D. 解析:解析 汉语词汇中的“胡同”来源于蒙古语;“喇嘛”来源于藏语;“孜然”来源于维吾尔语。答案为 D。22.颜真卿元结墓碑把“张维瑾”写作“张瑾”,是为了避父讳“维贞”。这种避讳属于_ A.缺笔避讳 B.拆字避讳 C.删字避讳 D.改字避讳(分数:1.00)A.B.C. D.解析

    20、:解析 删字避讳是指姓或名如果是由两个字组成,就将犯讳的那个字删掉。如颜真卿元结墓碑把“张维瑾”写作“张瑾”,是为了避父讳“维贞”。答案为 C。23.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流与融合是_ A.佛教的传 B.伊斯兰教的传人 C.基督教的传人 D.犹太教的传人(分数:1.00)A. B.C.D.解析:解析 印度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过程,是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流与融合。答案为 A。24.认为中国近代社会与思想文化演变的框架问题表现了一种特殊的二律背反运动的学者是_ A.陈寅恪 B.钱穆 C.陈独秀 D.胡适(分数:1.00)A.B. C.D.解析:解析 钱穆认为中国近代社会

    21、与思想文化演变的框架问题表现了一种特殊的二律背反运动:一面是求民族自存,这是应当肯定的;一面却在文化上,作不遗余力的自我否定。答案为 B。25.“中体西用”论的雏形最早出现于_ A.冯桂芬校邠庐抗议 B.沈寿康匡时策 C.张之洞劝学篇 D.孙家鼐奏折(分数:1.00)A. B.C.D.解析:解析 “中体西用”论的雏形最早是由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的。答案为 A。二、B多项选择题/B(总题数:5,分数:10.00)26.下列属于文化事象的有_ A.原始的巫术 B.生产领域中的行业禁忌 C.宫廷服饰以颜色和样式代表等级 D.文学上所说的建安风骨 E.中国戏曲的程式化动作(分数:2.00)A. B

    22、. C. D. E. 解析:解析 原始的巫术、生产领域中的行业禁忌、宫廷服饰以颜色和样式代表等级、文学上所说的建安风骨、中国戏曲的程式化动作等都属于文化事象。答案为 ABCDE。27.记载先秦早期“法”的精义是“尚公义”这种理论的书有_ A.商君书 B.管子 C.墨子 D.韩非子 E.孟子(分数:2.00)A. B. C.D.E.解析:解析 早期“法”的精义是“尚公义”,即建立普遍的法度,上约君主,下约民众,以一种公平的法度治理国家。这在商君书及管子中有记载。答案为 AB。28.以下属于人文范围内的服饰标志的是_ A.政治含义 B.阶层标志 C.性别标志 D.环境标志 E.职业标志(分数:2.

    23、00)A. B. C.D.E. 解析:解析 人文范围内的服饰标志包括服饰的信仰标志、阶层标志、礼仪标志、政治含义、职业标志和审美标志等。答案为 ABE。29.中国传统礼俗规约的特点有_ A.等差性 B.调和性 C.规范性 D.唯一性 E.严整性(分数:2.00)A. B. C. D.E.解析:解析 传统礼俗规约的特点有:(1)传统礼俗的等差性;(2)传统礼俗的调和性;(3)传统礼俗的规范性。答案为 ABC。30.下列关于语言文字文化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有_ A.语言文字是重要的文化事象 B.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 C.语言文字是文化政策 D.众多语言文字之间相互吸收 E.语言文字是物质文化、制度文

    24、化、精神文化的载体(分数:2.00)A. B. C.D. E. 解析:解析 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表现为:语言文字是重要的文化事象,不同的语言文字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吸引;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载体。答案为 ABDE。三、B名词解释题/B(总题数:5,分数:15.00)31.文化事象(分数:3.00)_正确答案:(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解析:3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分数:3.00)_正确答案:(在西汉前期,汉武帝要“兴太平”,就要“制礼作

    25、乐”,要“改正朔,易服色”,要举行封禅大典,大兴繁文缛节的建置,而儒学最能符合这种要求。所以,在公元前 1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年。这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解析:33.姻缘关系(分数:3.00)_正确答案:(姻缘关系是由婚姻形成的横向亲属纽带,也是缔结婚姻的男女双方的血缘关系的结合。我国传统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重心的家族体系,姻缘关系服从于血缘关系。)解析:五礼_正确答案:(五礼是古代国家礼仪制度,大约定制于周代。五礼分为:吉礼、祭祀之礼;凶礼,死丧、凶荒之礼;宾礼,朝见之礼;

    26、军礼,出征、田猎等礼;嘉礼,冠婚、饮食、宾射等礼。)解析:35.语言崇拜(分数:3.00)_正确答案:(原始人类赋予语言一种神秘的力量,认为它可以改变自然、社会和人的命运,对它奉若神明,这就是语言崇拜。)解析:四、B简答题/B(总题数:5,分数:30.00)36.中国的“大一统”观念是如何形成的?(分数:6.00)_正确答案:(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这样的追求来源于广大地域上人群的迁移及人群间许久以来的相互交流。甲骨文中就有“四方”的明确记载,到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清晰。大体从商朝开始,王朝就已按着距离的远近,对天下人群采取不同的政治策略,周王朝对于

    27、那些千里之外的人群,虽不强迫他们服从自己,但要求他们承认自己的合法。以后历朝历代的皇帝,无不以边远的四裔民族的“来朝”为荣耀。“天下”观念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统一。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时间也不算短,但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调,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曾起过重要作用。)解析:37.中唐以后到两宋,南北朝以来旧门阀贵族衰落以至消失的原因是什么?(分数:6.00)_正确答案:(1)两税法以财产等级征收赋税的规定,极不利于大家族的存在,势必造成大家族的分门析户的趋势。 (2)两税法造成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动,也不利于大

    28、家族经济。失业的农民可以转而做小商人或租赁地主土地,不会去依附到大家族那里。 (3)唐末农民大起义的打击和五代时北方民族的入侵,都给这个垂死的阶层以致命的一击。)解析:38.简述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分数:6.00)_正确答案:(1)环境标志,因自然环境的不同,服饰有差异; (2)性别标志,服饰体现了性别的差异; (3)体型标志,人体高矮胖瘦不同,对服饰的要求也不同; (4)年龄标志,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们,服装的样式、颜色等有所不同。)解析:39.简述中国古代类比思维的特征。(分数:6.00)_正确答案:(1)中国古代类比思维是就“天、地、人、万物”之间的外部特征与内在属性进行类比。 (2

    29、)中国古代类比思维中,有一种叫做“观物比德”,是人与物的类比,是说用物的外部特征与内在属性来类比人的品德、志行。)解析:40.简述荀子的“约定俗成”理论。(分数:6.00)_正确答案:(荀子提出的“约定俗成”理论,第一次阐明了语言的社会本质,正确说明了词的意义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解析:五、B论述题/B(总题数:2,分数:20.00)41.试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特点。(分数:10.00)_正确答案:(百家争鸣横贯春秋战国,其特点主要在于前后两个时期的变化。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教师,他们或是宁静地思考,或是广招门徒。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像学者,孔子、墨子像老师。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

    30、像辩士,他们的思想基础一般在春秋时业经前辈创立,他们的作为是在学派间的争论中,捍卫并发展本学派的主张。所以,前期的著作多是对老师或创始人思想的语录,后期则多争辩的论说。另一点更重要,诸子百家与时代的互动和相互选择。各学派都在不断调整和深化自己的理论,努力适应着社会的要求。学派与学派之间也不断地在相互争鸣中相互吸收、相互影响。)解析:42.为什么说中国古代哲学的“知行”问题不仅是认识论的问题,更是一个伦理道德问题?(分数:10.00)_正确答案:(中国古代的“知行合一”说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知”是指认识“天道”、“人道”;“行”是指在生活中实践“天道”、“人道”;实践伦理道德。因此,中国古代的“知行”问题不仅是认识论的问题,更是一个伦理道德的问题。)解析:


    注意事项

    本文(【学历类职业资格】中国文化概论自考题-8及答案解析.doc)为本站会员(sumcourage256)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