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文化概论自考题-14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25,分数:25.00)1.“文化”一词中,“化”的本义是_ A.化学 B.文学 C.化解 D.改易(分数:1.00)A.B.C.D.2.任何一种民族传统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所以,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就是吸收_ A.传播文化 B.民族文化 C.国别文化 D.外来文化(分数:1.00)A.B.C.D.3.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从春秋至西汉时期,便进入了_ A.第一个温暖期 B.第二个温暖期 C.第三个温暖期 D.第四个温暖期(分数:1.00)A.
2、B.C.D.4.中国古代讲“九州”,其中青州位于_ A.黄海、泰山、淮河之间 B.渤海、泰山之间 C.西河以西、黑水以东 D.西河以东、东河以西(分数:1.00)A.B.C.D.5.黄河泛滥、海运兴起而使京杭大运河走向衰落的时期是_ A.明朝末期 B.清代初期 C.清朝中期 D.清代后期(分数:1.00)A.B.C.D.6.从夏代开始,形成了族群相处的新的关系模式是_ A.礼仪定邦 B.战争征服 C.宗教传播 D.王位禅让(分数:1.00)A.B.C.D.7.商代出现的文字是_ A.金文 B.甲骨文 C.隶书 D.篆书(分数:1.00)A.B.C.D.8.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民族大融合的结果是
3、_ A.汉化 B.胡化 C.既是汉化,又是胡化 D.不汉不胡(分数:1.00)A.B.C.D.9.战国时期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是_ A.邹衍 B.公孙龙 C.惠施 D.公孙衍(分数:1.00)A.B.C.D.10.把“足食”放在统治者管理国家策略首位的是_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庄子(分数:1.00)A.B.C.D.11.在神话传说中,创制鱼网的神是_ A.黄帝 B.后稷 C.神农 D.伏羲(分数:1.00)A.B.C.D.12.古代最宽的道路是_ A.畛 B.路 C.涂 D.道(分数:1.00)A.B.C.D.13.我国古人观测天象的目的是_ A.预测天气 B.研究天体运行 C.研究
4、太阳 D.用天象的变化预卜人间的祸福(分数:1.00)A.B.C.D.14.宗法观念对王权政治的最大影响是它_ A.确立了绝对君权下的“家天下”的政权模式 B.确立了中央集权制的政权模式 C.确立了分封制的政权模式 D.确立了宗法制的政权模式(分数:1.00)A.B.C.D.15.秦汉时期,郡县制全面取代_ A.井田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昭穆制(分数:1.00)A.B.C.D.16.关于“周公六礼”排列顺序正确的是_ A.纳吉、问名、纳采、纳征、请期、亲迎 B.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C.纳采、问名、纳征、纳吉、请期、亲迎 D.纳吉、问名、纳征、纳采、请期、亲迎(分数:1
5、.00)A.B.C.D.17.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这句话道出了传统礼俗的_ A.等差性 B.调和性 C.规范性 D.惟一性(分数:1.00)A.B.C.D.18.流传于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的汉语经典系的佛教属于_ A.大乘佛教 B.小乘佛教 C.部派佛教 D.原始佛教(分数:1.00)A.B.C.D.19.下列关于“中庸之道”的说法正确的是_ A.“中庸”是由周公提出来的 B.“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 C.“中和”意为“除掉两端只取中间” D.“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一种很好的教学原则与方法(分数:1.00)A.B.C.D.20.魏晋至唐代,南北方少数民族音
6、乐进一步与汉族音乐相交融,形成了一种新的音乐形态是_ A.吴歌 B.西曲 C.元曲 D.清商曲(分数:1.00)A.B.C.D.21.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的著名道士是_ A.寇谦之 B.陶弘景 C.孙思邈 D.葛洪(分数:1.00)A.B.C.D.22.春节时人们喜爱张贴“鱼戏莲叶间”的年画,这属于_ A.语言崇拜 B.神灵信仰 C.避讳 D.字谜(分数:1.00)A.B.C.D.2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所运用的汉语汉字修辞格是_ A.回文 B.顶真 C.对偶 D.析字(分数:1.00)A.B.C.D.24.19世纪下半叶与 20世纪,中国禅宗传入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甚至还远播至欧、美
7、,到 20世纪 60年代西方成立了_ A.禅中心 B.基督教禅 C.欧洲禅宗联盟 D.禅守协会(分数:1.00)A.B.C.D.25.提出“创造一兼东西文明特质、欧亚民族天才之世界的新文明”之预言的是_ A.孙中山 B.蔡元培 C.李大钊 D.章太炎(分数:1.00)A.B.C.D.二、B多项选择题/B(总题数:5,分数:10.00)26.下列关于文化分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_ A.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B.底层文化指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C.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 D.上层文化中更多的是精华,底层文化中
8、更多的是糟粕 E.上层文化是维护统治阶级地位的文化,在现代社会里应该遭到批判和抛弃(分数:2.00)A.B.C.D.E.27.后期法家的主张有_ A.以杀去杀 B.以乐去乐 C.以仁去仁 D.以刑去刑 E.以礼去礼(分数:2.00)A.B.C.D.E.28.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指_ A.造纸术 B.火药 C.中医 D.指南针 E.印刷术(分数:2.00)A.B.C.D.E.29.隋唐时期,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其“三省”包括_ A.中书 B.门下 C.尚书 D.内阁 E.枢密院(分数:2.00)A.B.C.D.E.30.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四个声调是_ A.阴平 B.阳平 C.下声 D.去声 E
9、.上声(分数:2.00)A.B.C.D.E.三、B名词解释题/B(总题数:5,分数:15.00)31.文化思潮(分数:3.00)_地缘_毕昇_五服_35.知行合(分数:3.00)_四、B简答题/B(总题数:5,分数:30.00)36.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总体趋势和分期是什么?(分数:6.00)_37.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大势。(分数:6.00)_38.火药技术是如何发展和传播的?(分数:6.00)_39.简述中国画的主要特点。(分数:6.00)_40.为什么说以训练作八股文为主的作文训练是一种脱离语言实际的畸形教学?(分数:6.00)_五、B论述题/B(总题数:2,分数:20.00)41.
10、试述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文化教育发展的正、负面影响。(分数:10.00)_42.谈谈元代杂剧的艺术成就。(分数:10.00)_中国文化概论自考题-14 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25,分数:25.00)1.“文化”一词中,“化”的本义是_ A.化学 B.文学 C.化解 D.改易(分数:1.00)A.B.C.D. 解析:解析 “化”的本义是改易,这种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答案为 D。2.任何一种民族传统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所以,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就是吸
11、收_ A.传播文化 B.民族文化 C.国别文化 D.外来文化(分数:1.00)A.B.C.D. 解析:解析 没有一种文化是纯而又纯的,吸收外来文化是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答案为 D。3.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从春秋至西汉时期,便进入了_ A.第一个温暖期 B.第二个温暖期 C.第三个温暖期 D.第四个温暖期(分数:1.00)A.B. C.D.解析:解析 从春秋至西汉时期,又进入第二个温暖期。答案为 B。4.中国古代讲“九州”,其中青州位于_ A.黄海、泰山、淮河之间 B.渤海、泰山之间 C.西河以西、黑水以东 D.西河以东、东河以西(分数:1.00)A.B. C.D.解析:解析 禹贡
12、以北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其中,黄海、泰山、淮河之间为徐州;渤海、泰山之间为青州;西河以西、黑水以东为雍州;西河以东、东河以西为冀州。答案为 B。5.黄河泛滥、海运兴起而使京杭大运河走向衰落的时期是_ A.明朝末期 B.清代初期 C.清朝中期 D.清代后期(分数:1.00)A.B.C.D. 解析:解析 元朝又有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北起通州,南达杭州,沿河城市繁荣。但在清朝后期因黄河泛滥和海运的兴起,京杭大运河走向衰落。答案为 D。6.从夏代开始,形成了族群相处的新的关系模式是_ A.礼仪定邦 B.战争征服 C.宗教传播 D.王位禅让(分数:1.00)A.
13、B. C.D.解析:解析 夏代开始了族群相处的一种新的关系模式,那就是战争征服。强大族群对弱小族群赤裸的战争关系,始于夏,盛于商,而终止于西周。答案为 B。7.商代出现的文字是_ A.金文 B.甲骨文 C.隶书 D.篆书(分数:1.00)A.B. C.D.解析:解析 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发掘出土,堪称 20世纪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而这些发现,都与殷商宗教生活有关。甲骨文是在商代出现的文字。答案为 B。8.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民族大融合的结果是_ A.汉化 B.胡化 C.既是汉化,又是胡化 D.不汉不胡(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举内侵引起中原人群的大规
14、模南移,其结果是民族的大融合。融合不仅发生在北方,也发生在南方;融合是“汉化”,也是“胡化”。答案为 C。9.战国时期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是_ A.邹衍 B.公孙龙 C.惠施 D.公孙衍(分数:1.00)A. B.C.D.解析:解析 战国时期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是邹衍。他用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五德终始”说,解释朝代的变更,对当时的诸侯有很大震骇作用。答案为 A。10.把“足食”放在统治者管理国家策略首位的是_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庄子(分数:1.00)A. B.C.D.解析:解析 把“足食”放在统治者管理国家策略的首位的是孔子,这是一种明确的农政言论。答案为A。11.在神话传说中,创制鱼
15、网的神是_ A.黄帝 B.后稷 C.神农 D.伏羲(分数:1.00)A.B.C.D. 解析:解析 伏羲制鱼网,黄帝派后稷教民稼穑,神农尝百草,都是一些与农业有关的神祗的神话。答案为 D。12.古代最宽的道路是_ A.畛 B.路 C.涂 D.道(分数:1.00)A.B. C.D.解析:解析 周礼地官遂人把大小不同的道路分为五等,分别称为“径”、“畛”、“涂”、“道”、“路”等。据东汉学者郑玄解释,“径”是能通过牛马的兽路,“畛”是能走牛车的道,“涂”是古代八尺宽的标准路,“道”十六尺宽,“路”二十四尺宽,也都是标准车道。这是根据路面的宽窄对道路所作的分类。答案为 B。13.我国古人观测天象的目的
16、是_ A.预测天气 B.研究天体运行 C.研究太阳 D.用天象的变化预卜人间的祸福(分数:1.00)A.B.C.D. 解析:解析 古人观测天象的目的,是用天象的变化预卜人间的祸福。答案为 D。14.宗法观念对王权政治的最大影响是它_ A.确立了绝对君权下的“家天下”的政权模式 B.确立了中央集权制的政权模式 C.确立了分封制的政权模式 D.确立了宗法制的政权模式(分数:1.00)A. B.C.D.解析:解析 宗法观念对王权政治的最大影响是它确立了绝对君权下的“家天下”政权模式,使传统中国的社会政治出现“家国同构”的格局。答案为 A。15.秦汉时期,郡县制全面取代_ A.井田制 B.宗法制 C.
17、分封制 D.昭穆制(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与分封制并存的地方郡县机构,秦朝统一之后废除了分封制,将郡县制度推向全国。答案为 C。16.关于“周公六礼”排列顺序正确的是_ A.纳吉、问名、纳采、纳征、请期、亲迎 B.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C.纳采、问名、纳征、纳吉、请期、亲迎 D.纳吉、问名、纳征、纳采、请期、亲迎(分数:1.00)A.B. C.D.解析:解析 古代婚制有“周公六礼”,即贵族婚礼的六道仪式,选项 B符合这六道仪式的顺序。答案为 B。17.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这句话道出了传统礼俗的_ A.等差性 B
18、.调和性 C.规范性 D.惟一性(分数:1.00)A.B. C.D.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传统礼俗的调和性。礼俗的调和性在先秦得到特别强调,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答案为 B。18.流传于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的汉语经典系的佛教属于_ A.大乘佛教 B.小乘佛教 C.部派佛教 D.原始佛教(分数:1.00)A. B.C.D.解析:解析 公元 2世纪时,在迦腻色迦王扶持下,佛教更加发展。流传于今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和中国傣族地区的巴利语经典系,通称南传佛教(属小乘);流传于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的汉语经典系及我国藏族和蒙族地区的藏语经典系,通称北传佛教(属大乘)。
19、答案为 A。19.下列关于“中庸之道”的说法正确的是_ A.“中庸”是由周公提出来的 B.“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 C.“中和”意为“除掉两端只取中间” D.“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一种很好的教学原则与方法(分数:1.00)A.B. C.D.解析:解析 “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答案为 B。20.魏晋至唐代,南北方少数民族音乐进一步与汉族音乐相交融,形成了一种新的音乐形态是_ A.吴歌 B.西曲 C.元曲 D.清商曲(分数:1.00)A.B.C.D. 解析:解析 魏晋至唐代,南北方少数民族音乐进一步与汉族音乐相交融,流行在北方的相和歌与南方的吴歌、西曲相结合,形成了新的音
20、乐形态“清商曲”。答案为 D。21.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的著名道士是_ A.寇谦之 B.陶弘景 C.孙思邈 D.葛洪(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著名道士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对于后世药物学和中医治疗有重要的借鉴价值。答案为 C。22.春节时人们喜爱张贴“鱼戏莲叶间”的年画,这属于_ A.语言崇拜 B.神灵信仰 C.避讳 D.字谜(分数:1.00)A. B.C.D.解析:解析 春节时人们喜爱张贴“鱼戏莲叶间”的年画,这是趋吉避凶习俗的反映,因“莲”谐音“连”,“莲”和“鱼”谐音“连年有余”,利用语言进行趋吉避凶反映了人们对语言的崇拜。答案为A。23.“知者不言,言者
21、不知”所运用的汉语汉字修辞格是_ A.回文 B.顶真 C.对偶 D.析字(分数:1.00)A. B.C.D.解析:解析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所运用的汉语汉字修辞格是回文。答案为 A。24.19世纪下半叶与 20世纪,中国禅宗传入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甚至还远播至欧、美,到 20世纪 60年代西方成立了_ A.禅中心 B.基督教禅 C.欧洲禅宗联盟 D.禅守协会(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19 世纪下半叶与 20世纪,中国禅宗又先后传入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缅甸以及斯里兰卡等国,甚至还远播至欧、美,美国就有不少“禅中心”,还出现“基督教禅”运动。20世纪 60
22、年代西方还成立了“欧洲禅宗联盟”。这都是中外文化交互影响的生动体现。答案为 C。25.提出“创造一兼东西文明特质、欧亚民族天才之世界的新文明”之预言的是_ A.孙中山 B.蔡元培 C.李大钊 D.章太炎(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李大钊认识到:“凭情论之,东西文明,互有短长,不宜妄为轩轾于其间。”他预言人类必将“创造一兼东西文明特质、欧亚民族天才之世界的新文明”。答案为 C。二、B多项选择题/B(总题数:5,分数:10.00)26.下列关于文化分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_ A.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B.底层文化指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
23、造、拥有的文化 C.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 D.上层文化中更多的是精华,底层文化中更多的是糟粕 E.上层文化是维护统治阶级地位的文化,在现代社会里应该遭到批判和抛弃(分数:2.00)A. B. C. D.E.解析:解析 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文化的历史传播,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答案为 ABC。27.后期法家的主张有_ A.以杀去杀
24、B.以乐去乐 C.以仁去仁 D.以刑去刑 E.以礼去礼(分数:2.00)A. B.C.D. E.解析:解析 在“法”的方面,后期法家使“下约民”的一面畸形发展,主张对民众严刑峻法,所谓“以杀去杀,以刑去刑”。答案为 AD。28.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指_ A.造纸术 B.火药 C.中医 D.指南针 E.印刷术(分数:2.00)A. B. C.D. E.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的四大发明,属识记内容。答案为 ABDE。29.隋唐时期,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其“三省”包括_ A.中书 B.门下 C.尚书 D.内阁 E.枢密院(分数:2.00)A. B. C. D.E.解析:解析 隋唐时期,中央实
25、行“三省六部制”,其三省包括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答案为ABC。30.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四个声调是_ A.阴平 B.阳平 C.下声 D.去声 E.上声(分数:2.00)A. B. C.D. E.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现代普通话的四个声调。答案为 ABDE。三、B名词解释题/B(总题数:5,分数:15.00)31.文化思潮(分数:3.00)_正确答案:(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解析:地缘_正确答案:(地缘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解析
26、:毕昇_正确答案:(毕昇,宋仁宗时期(11 世纪中叶)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既节省了工料,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加速了我国印刷业的发展。)解析:五服_正确答案:(五服指亲属在丧礼中根据其死者的等级关系所穿的不同式样的丧服,五服分别称为“斩缞”、“齐缞”、“大功”、“小功”、“缌麻”等。服制等级不同,服丧时间的长短也就不同。总之,在整个丧礼过程中严格遵循着等级差别,人们利用这次人生大礼,进一步强化社会人伦秩序。)解析:35.知行合(分数:3.00)_正确答案:(中国古代哲学的“知行”问题不仅是认识论的问题,更是一个伦理道德的问题。古代哲学家主张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
27、“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解析:四、B简答题/B(总题数:5,分数:30.00)36.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总体趋势和分期是什么?(分数:6.00)_正确答案:(中国五千年来的温带气候也是有变迁的。1972 年考古学报的第一期发表了著名学者竺可桢先生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指出五千年来中国气候的大势是由暖变冷,具体表现是温暖时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低,其气候变化分为四个大的时期:(1)温暖期。约从公元前 3000年到公元前 1100年,下限正好是商朝末年。(2)寒暖交错期。从公元前 1100年到公元 1400年,下限到明朝的初期。(3
28、)方志时期,又叫寒冷时期。从公元 1400年到 1900年,下限到清朝末年。(4)仪器观测期。从公元 1900年到现在。)解析:37.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大势。(分数:6.00)_正确答案:(1)诸侯国之间的混战和兼并。目的在争夺周王室失落的王权,从而引发了各国的变法大思考、大争论,构成“百家争鸣”最重要的部分。 (2)民力的大发展。各国为强权竞争,有意刺激本国的经济。民力发育激发出的思想意识,也是“百家争鸣”极其宝贵的部分。)解析:38.火药技术是如何发展和传播的?(分数:6.00)_正确答案:(火药的发明至迟在唐朝。唐朝末年已经能生产火炮和火箭,北宋时期已能制造用于军事的霹雳炮。南宋发明
29、了管形火器,即近代枪炮的雏形。公元 10世纪左右,蒙古人和阿拉伯人陆续学会了使用火药火器,13 世纪以后,火药传入欧洲。火药在欧洲近代政治和商业发展史上发挥了极大的威力。)解析:39.简述中国画的主要特点。(分数:6.00)_正确答案:(1)追求神似,注重意境;(2)以墨线为造型的主要手段;(3)与诗、书、印密切配合。)解析:40.为什么说以训练作八股文为主的作文训练是一种脱离语言实际的畸形教学?(分数:6.00)_正确答案:(以训练作八股文为主的作文训练,之所以说是一种脱离语言实际的畸形教学,首先,因为它对于发展实际的语言能力是很不利的;其次,学习者把古人作为学习的楷模,把古文作为学习的最高
30、境界,把一成不变的八股作为写作文必须遵守的程式,认为古人和古文是不可企及、不可超越的,这就无形中使人们的思想陷入僵化,制约了人们的思维和创新精神。)解析:五、B论述题/B(总题数:2,分数:20.00)41.试述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文化教育发展的正、负面影响。(分数:10.00)_正确答案:(1)正面影响:科举制将儒家思想全面推进到社会各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科举制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就了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 (2)负面影响:科举考试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畸形发展;科举制是对极端专制王权的维护。)解析:42.
31、谈谈元代杂剧的艺术成就。(分数:10.00)_正确答案:(杂剧发展到元代,进入了中国戏曲的辉煌时期。元杂剧虽然名为杂剧,但与宋初那种以诙谐取笑为主的短篇杂剧已很不相同,故事情节渐趋复杂,演出时间也明显加长,这样就可以容纳更丰富的内容,从而更有效、更深刻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如关汉卿的窦娥冤从当时的社会政治、社会经济和社会秩序等方面,广泛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元代高利贷的残酷、社会秩序的混乱和司法吏治的黑暗,颂扬了被压迫人民不屈的反抗意识和顽强的复仇精神,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意义。王实甫的西厢记通过对崔莺莺和张生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执著追求爱情幸福的故事的描写,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自由幸福的
32、摧残。这样深刻的社会题材,在以前的杂剧中是无法表现的。元杂剧一般有大致固定的结构形式,通常是一本四折演完一个故事。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为演出的安排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也为观众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这正是我国戏曲表演艺术的一大特点。元杂剧的角色分工更趋细腻,除了主要角色正末、正旦之外,还根据剧情的需要设置冲末、副末、贴旦、外旦、色旦、搽旦、净、副净、丑等配角。元杂剧已经有了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剧本主要由曲词和宾白组成。曲词一般是按照宋金词、诸宫调的格式填写的,具有一定的字数及声律长短的要求。但为了使普通百姓容易听懂,也为了更为自由地表情达意,曲词中常常夹进一些方言或俗语,称为衬字。元杂剧的这些特征,都标志着中国戏曲的完全成熟。)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