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学历类职业资格】中国文化概论自考题-11及答案解析.doc

    • 资源ID:1370480       资源大小:112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学历类职业资格】中国文化概论自考题-11及答案解析.doc

    1、中国文化概论自考题-11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25,分数:25.00)1.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_ A.文化产品 B.文化内涵 C.文化现象 D.文化事象(分数:1.00)A.B.C.D.2.中国的诗歌传统是讲求韵律,这一点,不论是民歌还是魏晋、唐宋的文人诗词,以至近现代的白话诗,以不同的形式保持这种传统的,都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_ A.文化传统 B.传统文化 C.民族文化 D.国别文化(分数:1.00)A.B.C.D.3.历来有居“天下形势”之说的地区是指_ A.河北 B.关中地区 C.山西 D.

    2、成都平原(分数:1.00)A.B.C.D.4.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构成区域文化的因素之一,下列说法能够体现这一因素的是_ A.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B.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C.扬州及周围地区盛极一时的商业文化 D.唐宋以来,中国各地出现的“状元乡”、“秀才县”(分数:1.00)A.B.C.D.5.明清时期,为了加强对土地的深度利用,提高亩产量,普遍采用_ A.区田法 B.代田法 C.青苗法 D.均田法(分数:1.00)A.B.C.D.6.“上约君,下约民”,“以杀去杀,以刑去刑”是先秦诸子中哪家的理论主张?_ A.儒家 B.法家 C.阴阳家 D.纵横家(分数:1.00)A.B.C.D.

    3、7.隋唐时期,中央设立三省六部,其中_负责政策执行,属于行政机构。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内史省(分数:1.00)A.B.C.D.8.天工开物的作者是_ A.徐光启 B.李时珍 C.宋应星 D.沈括(分数:1.00)A.B.C.D.9.我国南方形成稻麦两熟制是在_时期。 A.汉代以后 B.隋唐 C.北宋 D.南宋(分数:1.00)A.B.C.D.10.棉花原不产于我国,它是_以后从非洲和印度传来的。 A.春秋战国 B.秦朝 C.西汉 D.唐朝(分数:1.00)A.B.C.D.11.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以后,剪辫子和穿中山装,这是服饰的_ A.阶层标志 B.仪礼标志 C.政治标志

    4、 D.职业标志(分数:1.00)A.B.C.D.12.我国火药的发明大约在_ A.明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分数:1.00)A.B.C.D.13.周代的“三公”指的是_ A.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B.太师、太傅、太保 C.司徒、司马、司空 D.尚书、中书、门下(分数:1.00)A.B.C.D.14.中国科举制度的雏形出现于_ A.汉代 B.南北朝 C.隋代 D.唐代(分数:1.00)A.B.C.D.15.传统汉族男子的成年礼叫_ A.加冠 B.加冕 C.加笄 D.缌麻(分数:1.00)A.B.C.D.16.在下列先秦典籍中,对辩证思维作了大量简明而深刻论述的是_ A.周易 B.管子

    5、C.商君书 D.韩非子(分数:1.00)A.B.C.D.17.在中国传统哲学“知行观”中,提出“知先行后”主张的思想家是_ A.荀子 B.程颐 C.王阳明 D.王夫之(分数:1.00)A.B.C.D.18.提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的“四端”的思想家是_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董仲舒(分数:1.00)A.B.C.D.19.诗经中风、雅、颂的划分依据是不同的_风格。 A.诗韵 B.音乐 C.舞蹈 D.节拍(分数:1.00)A.B.C.D.20.最早提出“诗言志”这一艺术命题的文献是_ A.诗经 B.论语 C.尚书 D.国语(分数:1.00)A.

    6、B.C.D.21.按词的构造特点来看,汉语的词用在句子里时,没有表示语法关系的_ A.词性变化 B.词形变化 C.词义变化 D.词序变化(分数:1.00)A.B.C.D.22.唐代以后通行的字体是_ A.大篆 B.小篆 C.隶书 D.楷书(分数:1.00)A.B.C.D.23.中国著名的云岗、敦煌、大足、麦积山等石窟艺术的题材来自_ A.儒教 B.道教 C.佛教 D.基督教(分数:1.00)A.B.C.D.24.科举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时间是_ A.秦汉 B.魏晋 C.隋唐 D.宋元(分数:1.00)A.B.C.D.25.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只能走_ A.复兴儒学的道路 B.中国儒学为本体西方科技为

    7、用的道路 C.古今中外、综合创新的道路 D.全盘西化的道路(分数:1.00)A.B.C.D.二、B多项选择题/B(总题数:5,分数:10.00)26.形成区域文化的主要因素有_ A.自然环境 B.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 C.特定地区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和竞争意识 D.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 E.以上均不正确(分数:2.00)A.B.C.D.E.27.中国科技的发展有几个高潮时期,它们是_ A.春秋战国时期 B.两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 D.唐宋之际 E.宋元时期(分数:2.00)A.B.C.D.E.28.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社会的政治结构具有独特的东方文化特色。其最鲜明的特点是

    8、_ A.血缘关系 B.君主专制 C.宗法制度 D.等级制度 E.以上都不正确(分数:2.00)A.B.C.D.E.29.精神文明与物质生产活动所创造的物质文化有直接的关系,它包括精神生产活动及其所造成的_ A.物质财富 B.精神财富 C.社会关系 D.审美观点 E.经济文化(分数:2.00)A.B.C.D.E.30.就文字的表意方式来说,世界上的文字分为_ A.表意文字 B.表音文字 C.表形文字 D.表义文字 E.表象文字(分数:2.00)A.B.C.D.E.三、B名词解释题/B(总题数:5,分数:15.00)31.仪器观测期(分数:3.00)_32.文字狱(分数:3.00)_33.宗法制(

    9、分数:3.00)_五常_35.异体字(分数:3.00)_四、B简答题/B(总题数:5,分数:30.00)36.古代起到保护环境作用的措施有哪些?(分数:6.00)_37.简述明清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统治的表现。(分数:6.00)_38.简述科举制的历史地位。(分数:6.00)_39.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指的是什么?(分数:6.00)_40.世界各民族文化是怎样发展的?(分数:6.00)_五、B论述题/B(总题数:2,分数:20.00)41.试述中国生产经济文化的核心特征。(分数:10.00)_42.试述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分数:10.00)_中国文化概论自考题-11 答案解析(总分

    10、: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25,分数:25.00)1.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_ A.文化产品 B.文化内涵 C.文化现象 D.文化事象(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文化现象的概念,属于识记内容。文化现象是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A、B、D 选项的内容考生也应掌握。答案为 C。2.中国的诗歌传统是讲求韵律,这一点,不论是民歌还是魏晋、唐宋的文人诗词,以至近现代的白话诗,以不同的形式保持这种传统的,都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_ A.文化传统 B.传统文化 C.民族文化 D.国别

    11、文化(分数:1.00)A. B.C.D.解析:解析 中国的诗歌传统是讲求韵律,这一点,不论是民歌还是魏晋、唐宋的文人诗词,以至近现代的白话诗,都以不同的形式保持了中国的文化传统。答案为 A。3.历来有居“天下形势”之说的地区是指_ A.河北 B.关中地区 C.山西 D.成都平原(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山西高原的东西两侧是太行山和吕梁山,中间夹着汾河谷地。谷地南面与渭河平原相接,是中国文化重要的发祥地。山西高原的北部与蒙古高原相接,这个地区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太行山脉中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所以山西历来有居“天下形势”之说。答案为 C。4.典范人

    12、物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构成区域文化的因素之一,下列说法能够体现这一因素的是_ A.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B.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C.扬州及周围地区盛极一时的商业文化 D.唐宋以来,中国各地出现的“状元乡”、“秀才县”(分数:1.00)A.B.C.D. 解析:解析 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区域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唐宋以来,中国各地有不少所谓的“状元乡”、“秀才县”,除政治经济之外的重要因素,这些地区先贤的榜样作用也不可忽视。答案为 D。5.明清时期,为了加强对土地的深度利用,提高亩产量,普遍采用_ A.区田法 B.代田法 C.青苗法 D.均田法(分数:1.00)A. B.C.D.解析:解析

    13、 明清时期深度利用土地的意识加强,为了提高土地的亩产量,区田法在当时被广泛采用。答案为 A。6.“上约君,下约民”,“以杀去杀,以刑去刑”是先秦诸子中哪家的理论主张?_ A.儒家 B.法家 C.阴阳家 D.纵横家(分数:1.00)A.B. C.D.解析:解析 早期法家讲求“尚公义”,即建立普遍的法度,“上约君,下约民”;后期法家使“下约民”畸形发展,主张对民众严刑峻法,就是“以杀去杀,以刑去刑”。答案为 B。7.隋唐时期,中央设立三省六部,其中_负责政策执行,属于行政机构。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内史省(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中,尚书

    14、省负责政策执行,属行政机构。答案为 C。8.天工开物的作者是_ A.徐光启 B.李时珍 C.宋应星 D.沈括(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其作者是宋应星。答案为 C。9.我国南方形成稻麦两熟制是在_时期。 A.汉代以后 B.隋唐 C.北宋 D.南宋(分数:1.00)A.B.C.D. 解析:解析 南宋时期,小麦的种植传到了我国的南方,在南方形成稻麦两熟制。答案为 D。10.棉花原不产于我国,它是_以后从非洲和印度传来的。 A.春秋战国 B.秦朝 C.西汉 D.唐朝(分数:1.00)A.B.

    15、C. D.解析:解析 棉花的原产地不是我国,它是西汉以后从非洲和印度传到中国的。答案为 C。11.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以后,剪辫子和穿中山装,这是服饰的_ A.阶层标志 B.仪礼标志 C.政治标志 D.职业标志(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自古以来,服饰就反映着中国社会的政治体制。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之后,剪辫子和穿中山装,都成为“咸与维新”的象征。这体现的即为服饰的政治标志。答案为 C。12.我国火药的发明大约在_ A.明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我国火药的发明最迟在唐朝。答案为 C。13.周代的“三公”指的是_ A.丞相、

    16、太尉、御史大夫 B.太师、太傅、太保 C.司徒、司马、司空 D.尚书、中书、门下(分数:1.00)A.B. C.D.解析:解析 周朝在中央设立“三公”,名为太师、太傅、太保,辅佐周王处理国家政务。答案为 B。14.中国科举制度的雏形出现于_ A.汉代 B.南北朝 C.隋代 D.唐代(分数:1.00)A. B.C.D.解析:解析 汉代察举制度是中国科举制度的雏形,它为隋唐时期的科举制的出现作了重要的铺垫。答案为 A。15.传统汉族男子的成年礼叫_ A.加冠 B.加冕 C.加笄 D.缌麻(分数:1.00)A. B.C.D.解析:解析 冠礼是古代汉族男子的成人,加冠取字,就成为“成人之始”。答案为

    17、A。16.在下列先秦典籍中,对辩证思维作了大量简明而深刻论述的是_ A.周易 B.管子 C.商君书 D.韩非子(分数:1.00)A. B.C.D.解析:解析 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而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在先秦的典籍中,对辩证思维作了大量简明而深刻的论述的有:周易、论语、老子、孙子。答案为 A。17.在中国传统哲学“知行观”中,提出“知先行后”主张的思想家是_ A.荀子 B.程颐 C.王阳明 D.王夫之(分数:1.00)A.B. C.D.解析:解析 荀子有“知轻行重”说;宋代程颐提出了“知先行后,的主张;王阳明的话有“合行于知”的嫌疑;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反对离行以为

    18、知”,提出了“行先知后”说。答案为 B。18.提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的“四端”的思想家是_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董仲舒(分数:1.00)A.B. C.D.解析:解析 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对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他在孟子公孙丑下中集中阐述了他的四母德:“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种母德是与生俱来的,但他同时又强调,人们必须加强后天的自身修养,努力扩充四种母德,才能真正有所作为。答案为 B。19.诗经中风、雅、颂的划分依据

    19、是不同的_风格。 A.诗韵 B.音乐 C.舞蹈 D.节拍(分数:1.00)A.B. C.D.解析:解析 诗经中的风、雅、颂三部分是按照不同的音乐风格来划分的。答案为 B。20.最早提出“诗言志”这一艺术命题的文献是_ A.诗经 B.论语 C.尚书 D.国语(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诗言志”作为一个艺术命题,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尚书中。答案为 C。21.按词的构造特点来看,汉语的词用在句子里时,没有表示语法关系的_ A.词性变化 B.词形变化 C.词义变化 D.词序变化(分数:1.00)A.B. C.D.解析:解析 按词的构造特点来看,汉语的词用在句子里时,没有表示语

    20、法关系的词形变化。答案为B。22.唐代以后通行的字体是_ A.大篆 B.小篆 C.隶书 D.楷书(分数:1.00)A.B.C.D. 解析:解析 唐代以后,楷书是通行的字体。答案为 D。23.中国著名的云岗、敦煌、大足、麦积山等石窟艺术的题材来自_ A.儒教 B.道教 C.佛教 D.基督教(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佛教对我国石窟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云岗、敦煌、大足、麦积山等石窟艺术都以佛教为题材。答案为 C。24.科举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时间是_ A.秦汉 B.魏晋 C.隋唐 D.宋元(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隋唐确立的科举制度是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答案

    21、为 C。25.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只能走_ A.复兴儒学的道路 B.中国儒学为本体西方科技为用的道路 C.古今中外、综合创新的道路 D.全盘西化的道路(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中国近代,特别是 20 世纪以来中国现代化的实践历程明确地告诉我们: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只能走“古今中外,综合创新”的道路。答案为 C。二、B多项选择题/B(总题数:5,分数:10.00)26.形成区域文化的主要因素有_ A.自然环境 B.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 C.特定地区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和竞争意识 D.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 E.以上均不正确(分数:2.00)A. B. C. D. E.解析

    22、:解析 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主要有:(1)自然环境;(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4)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答案为 ABCD。27.中国科技的发展有几个高潮时期,它们是_ A.春秋战国时期 B.两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 D.唐宋之际 E.宋元时期(分数:2.00)A. B.C. D. E.解析:解析 中国科技的发展在历史上有三个高潮时期:一个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是魏晋南北朝,另外一个是唐宋之际。答案为 ACD。28.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社会的政治结构具有独特的东方文化特色。其最鲜明的特点是_ A.血缘关系

    23、 B.君主专制 C.宗法制度 D.等级制度 E.以上都不正确(分数:2.00)A. B. C.D.E.解析:解析 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社会的政治结构具有独特的东方文化特色,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原则与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相结合的伦理政治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答案为 AB。29.精神文明与物质生产活动所创造的物质文化有直接的关系,它包括精神生产活动及其所造成的_ A.物质财富 B.精神财富 C.社会关系 D.审美观点 E.经济文化(分数:2.00)A.B. C. D.E.解析:解析 精神文化与物质生产活动所创造的物质文化有直接的关系,它包括精神生产活动及其造成的社会关系和精神财富。

    24、答案为 BC。30.就文字的表意方式来说,世界上的文字分为_ A.表意文字 B.表音文字 C.表形文字 D.表义文字 E.表象文字(分数:2.00)A. B. C.D.E.解析:解析 根据文字的表意方式,世界上的文字分为两大类:表意文字与表音文字。答案为 AB。三、B名词解释题/B(总题数:5,分数:15.00)31.仪器观测期(分数:3.00)_正确答案:(竺可桢在研究中国五千年来气候的变迁时,把中国气候的总体变化分为四个大的时期,其中从公元 1900 年开始的第四个时期称为“仪器观测期”。因为自此以后直到现在,有了测量温度及气象观测的仪器。)解析:32.文字狱(分数:3.00)_正确答案:

    25、(文字狱是清朝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冤狱,多发生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康熙朝的文字狱主要针对那些有反清复明思想的人物及著作,但在四库全书编纂的过程中,他们从搜集来的图书中,发现了大量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东西,进而兴起大规模的文字狱。文字狱使清朝知识分子走向纯而又纯的学术研究。)解析:33.宗法制(分数:3.00)_正确答案:(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与宗法制密切相关的是分封制,西周的土地,名义上属于国王所有,由国王分封给诸侯。在宗法制度之下,政治关系与血缘关系合一,社会成员按照宗法的原则组织起来。)解析:五常_正确答案:(五常是由董仲舒

    26、提出来的,指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规范。)解析:35.异体字(分数:3.00)_正确答案:(异体字指为同一个词造的形体不同的字。如“泪”和“涙”就是异体字。)解析:四、B简答题/B(总题数:5,分数:30.00)36.古代起到保护环境作用的措施有哪些?(分数:6.00)_正确答案:(古代起到保护环境作用的措施主要有:(1)农忙季节,不征调百姓服役,以保证粮食的丰收。(2)在大池塘捕鱼,不用过密的渔网,以保护鱼类繁殖。而一些大规模的狩猎活动,一般都是安排在秋冬季节进行,也是为了保护兽类的繁殖。(3)砍伐树木要按一定的时期砍伐,朝廷甚至禁止擅自砍伐山林,并把山岭资源归王朝所有,在一定程度上保护

    27、了森林不受滥砍滥伐的伤害。(4)皇家大量修建大规模的园囿和灵寝,也对保护环境起了相当的作用。(5)由政府提倡和领导植树造林运动,使全国进行大面积绿化。(6)在西北地区广建牧马的场地,使唐朝中期以前的黄土高原地区保持良好的植被状态。)解析:37.简述明清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统治的表现。(分数:6.00)_正确答案:(明清两代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自己的统治。因为他们知道将民间宗族组织与政权相结合,可以在社会治安、收取赋税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其结果是把专制精神贯彻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朱元璋曾发布过“明长幼,厚风俗”的诏书,大儒方孝孺更明确地说,百姓“好义则易使,从化则畏法”。清

    28、朝则大力提倡“移孝作忠”,利用宗族道德对普遍的民众进行控制。同时,族长权力也因政权的支持而变得牢固,其结果是朝廷的专制与宗族的专制联成一气。这些都是明清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统治的表现。)解析:38.简述科举制的历史地位。(分数:6.00)_正确答案:(1)在科举制度之下,古代中国建立起稳定的文官体制,这种文官考试制度在人类制度史上有着重要的开创意义。(2)它在世界文明史上产生了广泛影响,现代西方实行的文官制度,就是以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为蓝本。)解析:39.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指的是什么?(分数:6.00)_正确答案:(董仲舒的“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五常”是指:仁、义、礼

    29、、智、信。)解析:40.世界各民族文化是怎样发展的?(分数:6.00)_正确答案:(世界各民族文化是在不断的交流、传播过程中,产生不同质的文化的刺激、碰撞、影响、吸收、整合与变迁,从而共同促进人类文化的发展。这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解析:五、B论述题/B(总题数:2,分数:20.00)41.试述中国生产经济文化的核心特征。(分数:10.00)_正确答案:(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的基础,是农耕自然经济。除此之外,还有牧业、林业和渔业等,它们在漫长的中国社会发展中,对补充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我国历史上,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的联系尤为密切。游牧民族迁徙多、定居少,他们没

    30、有办法和精力积累更多的固定财富,但也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创造。他们在骑马、养马和使用马拉车的技术上,有许多领先之处;他们常年迁徙,还起到沟通不同文化的作用。此外,他们对异文化的不断吸收与共享,也造成了多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我国发达的农业文化在许多方面是受到了游牧民族文化的优秀成分的影响的。与农耕自然经济结合发展的经济形式,是官营、民营手工业和伴随农产品的商品化所形成的市商贸易。从中国文化的整体看,不管是上层经典文化或中、下层民俗文化,都是这种农业文明的历史产物。中国文化的诸多特性其核心特征就是农业文明。)解析:42.试述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分数:10.00)_正确答案:(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丰富多彩,流派众多,几乎每个时代的教育思想都有自己的时代特色。但从总体上来说,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还是一脉相传的,从中可以概括出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2)强调教育的必要性。(3)主张德育和智育相结合。)解析:


    注意事项

    本文(【学历类职业资格】中国文化概论自考题-11及答案解析.doc)为本站会员(fuellot23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