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升本(语文)-试卷 135 及答案解析(总分:9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选择题(总题数:21,分数:42.00)1.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 4 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分数:2.00)_2.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是 ( )(分数:2.00)A.沈从文B.茅盾C.鲁迅D.巴金3.西厢记是一部 ( )(分数:2.00)A.元杂剧B.明杂剧C.说唱文学D.传奇4.下列同属“新月派”的一组作家是 ( )(分数:2.00)A.艾青、徐志摩、郭沫若B.闻一多、郭沫若、冰心C.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D.郁达夫、徐志摩、艾青5.在报刘一丈书中,所揭示的权贵者的性格特征是 ( )(分数:2.
2、00)A.贪婪虚伪B.奴颜婢膝C.狐假虎威D.趋炎附势6.李将军列传中,李广和李蔡的对比描写,主要是为了表现李广的 ( )(分数:2.00)A.骁勇善战B.爱护士卒C.乐观旷达D.白首未封7.种树郭橐驼传的创作意图主要是 ( )(分数:2.00)A.赞扬郭橐驼的种树技术B.揭露统治者的政令扰民C.传播郭橐驼的植树经验D.借“养树”之道,喻“养民”之道8.大同出自礼记,下面对其陈述正确的是 ( )(分数:2.00)A.礼记是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之一B.礼记中的仪礼、周礼、周官合称“三礼”C.礼记成书是在春秋时代D.礼记的内容主要涉及了上古三代的礼仪制度9.门槛主要运用了 ( )(分数:2
3、.00)A.对比手法B.欲扬先抑手法C.比喻手法D.象征手法10.声声慢(寻寻觅觅)中体现家破人亡之痛的词句是 ( )(分数:2.00)A.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B.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C.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D.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11.与“古道西风瘦马”构成反衬关系的景象是 ( )(分数:2.00)A.枯藤老树昏鸦B.夕阳西下C.小桥流水人家D.断肠人在天涯12.谈时间的语言风格是 ( )(分数:2.00)A.典雅平和B.清新秀丽C.幽默机智D.谨严犀利13.风波的时代意义在于 ( )(分数:2.00)A.暴露民众的愚昧落后B.揭露帝制余孽的
4、阴谋复辟C.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D.昭示革命难以唤醒民众14.“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出自 ( )(分数:2.00)A.培根B.罗素C.伏尔泰D.马克思15.下列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是 ( )(分数:2.00)A.不可为量 数 。 数:数量B.申 之以孝悌之义。 申:反复教导C.何 以 伐为? 以:介词,表原因D.举 天下之豪杰。 举:列举16.以下诗句中,化用诗经诗句的为 ( )(分数:2.00)A.周公吐哺,天下归心。B.对酒当歌,人生几何。C.山不厌高,海不厌深。D.呦呦鹿鸣,食野之苹。17.下列句子中,含有使动用法的是 ( )(分数:2.00)A.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
5、家。B.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C.彼以艰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D.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18.贯穿爱尔克的灯光全文的线索是 ( )(分数:2.00)A.故居的变迁B.亡姐的不幸遭遇C.三种灯光的依次闪现D.“我的心灵的灯”的引导19.苦恼中,人与马的对比体现在 ( )(分数:2.00)A.人像“幽灵”,马像“蜜糖饼”B.姚纳挨“脖儿拐”,马挨鞭子C.姚纳死了儿子,马死了崽儿D.没有人听姚纳诉说,马却听其诉说20.米龙老爹的中心思想是 ( )(分数:2.00)A.颂扬复仇主义B.颂扬机智勇敢C.颂扬视死如归D.颂扬爱国主义21.被人称作具有“含泪的微笑”风格的小说家是 ( )(分
6、数:2.00)A.契诃夫B.欧.亨利C.屠格涅夫D.莫泊桑二、古文阅读(总题数:4,分数:24.00)22.古文阅读题(分数:6.00)_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分数:6.00)(1).为什么说这首诗在高度赞美诸葛亮的同时也抒发了诗人的感慨?(分数:2.00)_(2).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色是什么?(分数:2.00)_(3).如何理解“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两句?(分数:2.00)_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
7、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分数:6.00)(1).“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矛盾心理?(分数:2.00)_(2).作者最后的选择表明了他怎样的生活态度?(分数:2.00)_(3).这首词中蕴涵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分数:2.00)_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
8、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分数:6.00)(1).这段文字驳斥了司马光的什么观点?是如何反驳的?(分数:2.00)_(2).在驳论中作者又揭露了什么问题?(分数:2.00)_(3).作者引用历史事实表达了怎样的立场?(分数:2.00)_三、现代文阅读(总题数:4,分数:24.00)23.现代文阅读题(分数:6.00)_不是说做女神,我希望我们都做个“海化”的青年。像涵说的,海是温柔而沉静。杰说的,海是超绝而威严。楫说得更好了,海是神秘而有容,也是虚怀,也是广博(分数:6.00)(1).“希望我们都做个海化的青年“一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分数:2.00)_
9、(2).“海化的青年”的内涵指的是什么?(分数:2.00)_(3).文中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分数:2.00)_那一天正是五月十五,河中人过大端阳节。箱子岩洞窟中最美丽的三只龙船,早被乡下人拖出浮在水面上。船只狭而长,船舷描绘有朱红线条,全船坐满了青年桨手,头腰各缠红布。鼓声起处,船便如一支没羽箭,在平静无波的长潭中来去如飞。河身大约一里路宽,两岸皆有人看船,大声呐喊助兴。且有好事者,从后山爬到悬岩顶上去,把“铺地锦”百子鞭炮从高岩上抛下,尽鞭炮在半空中爆裂,形成一团团五彩碎纸云尘,彭彭彭彭的鞭炮声与水面船中锣鼓声相应和。引起人对于历史回溯发生一种幻想,一点感慨。(分数:6.00)(1).这
10、段文字描写的是什么场景?属于哪种描写方法?(分数:2.00)_(2).这段文字渲染了怎样的气氛?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展开描写的?(分数:2.00)_(3).这段文字的描写与全文的中心思想有何关系?(分数:2.00)_谁知这个话传到宝玉黛玉二人耳内,他二人竟从来没有听见过“不是冤家不聚头”的这句俗话儿,如今忽然得了这句话,好似参禅的一般,都低头细嚼这句话的滋味儿,不觉的潸然泪下。虽然不曾见面,却一个在潇湘馆临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吁。正是“人居两地,情发一心”了。(分数:6.00)(1).这里所说的“冤家”是什么意思?(分数:2.00)_(2).作者是怎样点拨宝黛吵架的?(分数:2.00)_
11、(3).这里是怎样刻画宝黛的心理的?(分数:2.00)_专升本(语文)-试卷 135 答案解析(总分:9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选择题(总题数:21,分数:42.00)1.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 4 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分数:2.00)_解析:2.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是 ( )(分数:2.00)A.沈从文B.茅盾C.鲁迅 D.巴金解析:解析:鲁迅于 1918 年 5 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也是中国现代杂文的开创者。3.西厢记是一部 ( )(分数:2.00)A.元杂剧 B.明杂剧C.说唱文学D.传奇解析:解析:西厢记
12、是元代剧作家王实甫的作品,是一部元杂剧。4.下列同属“新月派”的一组作家是 ( )(分数:2.00)A.艾青、徐志摩、郭沫若B.闻一多、郭沫若、冰心C.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 D.郁达夫、徐志摩、艾青解析:解析:郭沫若与郁达夫为“创造社”代表作家,由此,可排除 A、B、D 三项。5.在报刘一丈书中,所揭示的权贵者的性格特征是 ( )(分数:2.00)A.贪婪虚伪 B.奴颜婢膝C.狐假虎威D.趋炎附势解析:解析:报刘一丈书主要揭示了权责者的贪婪虚伪、干谒者的奴颜婢膝、门者的狐假虎威,以及闻者的趋炎附势。6.李将军列传中,李广和李蔡的对比描写,主要是为了表现李广的 ( )(分数:2.00)A.骁勇
13、善战B.爱护士卒C.乐观旷达D.白首未封 解析:解析:李将军列传中,李广才气无双,名声远扬,战功显赫却不得封侯;李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却能官至相。作者将李广与李蔡进行对比,主要是为了突出李广终生不遇、白首未封的不幸遭遇。D 项正确。7.种树郭橐驼传的创作意图主要是 ( )(分数:2.00)A.赞扬郭橐驼的种树技术B.揭露统治者的政令扰民C.传播郭橐驼的植树经验D.借“养树”之道,喻“养民”之道 解析:解析:种树郭橐驼传针对中唐时期政乱令烦、民不聊生的情况,借郭橐驼种树的成功经验,指出为政与种树一样,一定要顺其天性,不可人为破坏百姓正常的生活秩序,借“养树”之道喻“养民”之道。8.
14、大同出自礼记,下面对其陈述正确的是 ( )(分数:2.00)A.礼记是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之一 B.礼记中的仪礼、周礼、周官合称“三礼”C.礼记成书是在春秋时代D.礼记的内容主要涉及了上古三代的礼仪制度解析:解析:B 项中“三礼”应是礼记、仪礼、周礼。C 项中礼记的成书年代应是西汉中期。D 项中,礼记的内容不仅包括先秦时代的礼仪制度,还涉及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几乎包罗万象。9.门槛主要运用了 ( )(分数:2.00)A.对比手法B.欲扬先抑手法C.比喻手法D.象征手法 解析:解析:门槛是一篇充满象征意蕴的散文诗,主要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如“门槛”象征着革命征途上的艰难困苦等。10.声声
15、慢(寻寻觅觅)中体现家破人亡之痛的词句是 ( )(分数:2.00)A.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B.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C.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D.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解析:解析:A 项是说用酒消愁不抵事。C 项是表述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和惜花将谢的情怀。D 项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无限愁思在寂寥凄清的雨滴声中更显孤独悲凉。11.与“古道西风瘦马”构成反衬关系的景象是 ( )(分数:2.00)A.枯藤老树昏鸦B.夕阳西下C.小桥流水人家 D.断肠人在天涯解析:解析: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一幅秋思图。其中,一位远离故乡的“断肠人”骑着瘦马在荒凉的古道上奔波,一条
16、溪水从小桥下流过,桥那边出现了人家,而这家不是他的家,这两个画面构成反衬,突出强调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12.谈时间的语言风格是 ( )(分数:2.00)A.典雅平和 B.清新秀丽C.幽默机智D.谨严犀利解析:解析:谈时间一文充分体现了梁实秋散文随笔的艺术个性,表现出典雅平和的语言风格。13.风波的时代意义在于 ( )(分数:2.00)A.暴露民众的愚昧落后B.揭露帝制余孽的阴谋复辟C.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D.昭示革命难以唤醒民众解析:解析:小说风波通过辫子风波从历史的层面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表明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被摧毁,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封建意识和愚昧落后的精神也没有被消除
17、。14.“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出自 ( )(分数:2.00)A.培根 B.罗素C.伏尔泰D.马克思解析:解析:英国著名哲学家、散文家培根强调运用实验的方法揭示自然界的奥妙,推崇“知识就是力量”,因此被马克思誉为“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15.下列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是 ( )(分数:2.00)A.不可为量 数 。 数:数量B.申 之以孝悌之义。 申:反复教导C.何 以 伐为? 以:介词,表原因D.举 天下之豪杰。 举:列举 解析:解析:“举天下之豪杰”应译为:普天之下的英雄豪杰。“举”应译为:全部。16.以下诗句中,化用诗经诗句的为 ( )(分数:2.00)A.周公吐哺,天下归心。B.对酒当
18、歌,人生几何。C.山不厌高,海不厌深。D.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解析:解析:D 项化用诗经.小雅.鹿鸣首章诗句,意为:鹿得艾蒿而欢快地发出呼叫同伴的呦呦声。曹操以这两句起兴,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慕。17.下列句子中,含有使动用法的是 ( )(分数:2.00)A.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B.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C.彼以艰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D.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解析:解析:在“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中,“来之”应译为:使他们归顺(来)。故选 B。18.贯穿爱尔克的灯光全文的线索是 ( )(分数:2.00)A.故居的变迁B.亡姐的不幸遭遇C.三种灯光的依
19、次闪现 D.“我的心灵的灯”的引导解析:解析:爱尔克的灯光中三种灯光的依次闪现,体现着作者思想和情绪的层层推进,标志着文章内容的不断深化,是贯串全文内容发展的中心线索。19.苦恼中,人与马的对比体现在 ( )(分数:2.00)A.人像“幽灵”,马像“蜜糖饼”B.姚纳挨“脖儿拐”,马挨鞭子C.姚纳死了儿子,马死了崽儿D.没有人听姚纳诉说,马却听其诉说 解析:解析:苦恼讲述了刚刚失去爱子的马车夫姚纳希望找人倾诉丧子之痛而不得,最终只得将内心的痛苦告诉他的老马的故事。文章通过人与马的对比,反映出旧俄社会人情的自私、冷漠,揭露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黑暗与冷酷。20.米龙老爹的中心思想是 ( )(分数:2.0
20、0)A.颂扬复仇主义B.颂扬机智勇敢C.颂扬视死如归D.颂扬爱国主义 解析:解析:米龙老爹主要通过对米龙老爹形象的塑造,赞颂了法国人民抗击侵略者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21.被人称作具有“含泪的微笑”风格的小说家是 ( )(分数:2.00)A.契诃夫B.欧.亨利 C.屠格涅夫D.莫泊桑解析:解析: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构思巧妙,诙谐幽默,寓悲于喜,具有“含泪的微笑”的独特风格。这也是其作品一贯的风格。二、古文阅读(总题数:4,分数:24.00)22.古文阅读题(分数:6.00)_解析: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
21、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分数:6.00)(1).为什么说这首诗在高度赞美诸葛亮的同时也抒发了诗人的感慨?(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杜甫在年轻时就怀有辅佐明主的志向,曾一度在皇帝身边任职,但后来因党争被贬,漂泊西南。志向越发难以实现。所以,当他回顾诸葛亮的悲剧时,也是在慨叹自己未能实现的远大抱负。)解析:(2).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色是什么?(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写景、叙事、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解析:(3).如何理解“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两句?(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这两句慨叹了诸葛亮北伐,统一天下,大业未成,就死于军中的悲剧,
22、这一悲剧引起了后来无数英雄的共鸣,其中也包含杜甫本人在内。诗人在国家动荡之际,却被迫离开朝廷,失去了有所作为的机会,联想到诸葛亮大业未成,英雄末路,不由感时伤怀,涕泪沾襟。这两句对诸葛亮悲剧的感叹,极富概括力,悲怆感人。)解析: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分数:6.00)(1).“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矛盾心理?(分数
23、: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表现了词人苏轼出世与人世的矛盾心理,既想超然物外,登临仙境,又担心“高处不胜寒”,难以割舍现实生活。(只答“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亦可)解析:(2).作者最后的选择表明了他怎样的生活态度?(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执著现实,热爱生活。)解析:(3).这首词中蕴涵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这首词上片谈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结论是人间虽有烦恼,但也胜过天上的孤寂,表现出作者对人间生活的挚爱之情;下片谈对悲欢离合的看法,以自然之理比喻人生之理,指出人生不可能完美无缺,应该以达观的态度来看待人生,才能解脱内心的烦恼,表达了词
24、人旷达的胸怀。)解析: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分数:6.00)(1).这段文字驳斥了司马光的什么观点?是如何反驳的?(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这段文字驳斥了司马光新政“以致天下怨谤”的观点。作者首先分析了“怨谤”产生的原因,抨击了保守派只顾自己不顾国家的态度,而后以“盘庚迁都”的典故表明了自己坚定的变革决心。)解析:(2).在驳论中作者又揭露了什么问题?
25、(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揭露了保守派不关心国事,只知苟安媚俗,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腐败现象。)解析:(3).作者引用历史事实表达了怎样的立场?(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表明自己为了国家利益坚持改革、决不动摇的决心和态度。)解析:三、现代文阅读(总题数:4,分数:24.00)23.现代文阅读题(分数:6.00)_解析:不是说做女神,我希望我们都做个“海化”的青年。像涵说的,海是温柔而沉静。杰说的,海是超绝而威严。楫说得更好了,海是神秘而有容,也是虚怀,也是广博(分数:6.00)(1).“希望我们都做个海化的青年“一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分数:2.00)_正确答案
26、:(正确答案:表达了作者不满当时的社会黑暗的现实,追求光明与理想,想做一个有为的青年的进步思想。)解析:(2).“海化的青年”的内涵指的是什么?(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这是作者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具体体现,指的是像大海一样沉静温柔而又超绝威严的,像大海一样襟怀宽广、虚怀若谷的,像大海一样包容一切的青年。)解析:(3).文中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解析:那一天正是五月十五,河中人过大端阳节。箱子岩洞窟中最美丽的三只龙船,早被乡下人拖出浮在水面上。船只狭而长,船舷描绘有朱红线条,全船坐满了青年桨手,头腰各缠红布。鼓声
27、起处,船便如一支没羽箭,在平静无波的长潭中来去如飞。河身大约一里路宽,两岸皆有人看船,大声呐喊助兴。且有好事者,从后山爬到悬岩顶上去,把“铺地锦”百子鞭炮从高岩上抛下,尽鞭炮在半空中爆裂,形成一团团五彩碎纸云尘,彭彭彭彭的鞭炮声与水面船中锣鼓声相应和。引起人对于历史回溯发生一种幻想,一点感慨。(分数:6.00)(1).这段文字描写的是什么场景?属于哪种描写方法?(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大端阳节赛龙舟的场景。 场面描写。)解析:(2).这段文字渲染了怎样的气氛?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展开描写的?(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群情激昂、热闹欢腾。 河中与岸上。)解析:(
28、3).这段文字的描写与全文的中心思想有何关系?(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赛龙舟火爆场面的描写突显了湘西人民蓬勃的生命力量,这对全文所要表现的主题(深情地呼唤故乡人民用划龙舟的精神与热情来重塑故乡人的灵魂,参与历史,改造现实)起了铺垫和暗示作用。)解析:谁知这个话传到宝玉黛玉二人耳内,他二人竟从来没有听见过“不是冤家不聚头”的这句俗话儿,如今忽然得了这句话,好似参禅的一般,都低头细嚼这句话的滋味儿,不觉的潸然泪下。虽然不曾见面,却一个在潇湘馆临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吁。正是“人居两地,情发一心”了。(分数:6.00)(1).这里所说的“冤家”是什么意思?(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在这里,“冤家”是对所爱之人的反语昵称。)解析:(2).作者是怎样点拨宝黛吵架的?(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一是借贾母所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的俗语,点明宝黛的吵架,实质上是爱得深挚的缘故;二是用“人居两地,情发一心”来点明宝黛吵架后,相爱之心却更加自觉而真挚了。)解析:(3).这里是怎样刻画宝黛的心理的?(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通过外部情态描写来“以外显内”。如“好似参禅”、“低头细嚼”、“潸然泪下”、“临风洒泪”、“对月长吁”等外部情态描写。)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