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真题 2015年及答案解析(总分:15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40.00)1.种群年龄锥体的基本类型有_(分数:2.00)A.2种B.3种C.4种D.5种2.黑白瓶法通过测定水体中某物质的浓度来测定水生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该物质是_(分数:2.00)A.氧气B.二氧化碳C.氮气D.二氧化硫3.下面关于 r对策生物和 K对策生物的说法,错误的是_(分数:2.00)A.r对策者适应不稳定环境B.r对策者幼体存活率低C.K对策者竞争能力强D.K对策者种群恢复能力强4.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碳的主要贮存库是_(分数:2.00)A.大气B.水C.岩石
2、圈D.生物5.从裸岩到森林的原生演替过程中,起始阶段是_(分数:2.00)A.苔藓阶段B.地衣阶段C.草本阶段D.灌木阶段6.某一生态因子在生物生长发育初期是限制因子,但在后期为非限制因子,这种现象体现了生态因子作用的_(分数:2.00)A.阶段性B.互补性C.直接性D.间接性7.华北平原没有天然橡胶林分布的主要原因是_(分数:2.00)A.日照时数短B.温度过高C.土壤贫瘠D.温度过低8.林德曼通过对某生态系统的研究得出能量流动的“十分之一定律”,这一生态系统是_(分数:2.00)A.森林B.草原C.湖泊D.农田9.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_(分数:2.00)A.种群占有一定的空间B.种
3、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C.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D.种群是多种生物的集合10.下列不属于描述陆地植物群落特征的指标是_(分数:2.00)A.多度B.优势度C.内禀增长率D.盖度11.凤眼莲(俗名水葫芦)被引入我国后,因其繁殖迅速而泛滥成灾,并对水体中原有物种的生存造成严重影响。该现象属于_(分数:2.00)A.扩散B.迁移C.生态入侵D.适应辐射12.下列属于热带雨林特点的是_(分数:2.00)A.植物密度高,季相变化明显B.植物密度高,季相变化不明显C.植物密度低,季相变化明显D.植物密度低,季相变化不明显13.下列生物中,其生活史对策属于 r对策的是_(分数:2.00)A.鹰B.大象C.松毛虫
4、D.斑马14.下列陆地生态系统中,净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_(分数:2.00)A.苔原B.热带雨林C.北方针叶林D.温带阔叶林15.中国植被(1980)中未采用的植物群落分类单位是_(分数:2.00)A.群丛B.群系C.植被型D.生态型16.对鸟类换羽和兽类换毛起主要调控作用的是_(分数:2.00)A.光周期B.湿度C.食物D.风17.下列不属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层次的是_(分数:2.00)A.遗传多样性B.物种多样性C.种群多样性D.生态系统多样性18.温度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通常,温度降低约 0.6对应的海拔升高_(分数:2.00)A.100mB.300mC.500mD.700m19.森林生态系统
5、生物组分的主体是_(分数:2.00)A.木本植物B.藤本植物C.草本植物D.地衣20.下列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的是_(分数:2.00)A.原始森林B.苗圃C.沼泽D.海洋二、非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40.00)21.按照地理物种形成学说,物种形成大致分为三个步骤,分别是 1、独立进化和生殖隔离机制建立。 (分数:2.00)22.自然种群有三个基本特征,分别是遗传特征、 1 和空间特征。 (分数:2.00)23.按照对土壤水分的适应程度,陆生植物分为湿生植物、中生植物和 1 植物三种类型。 (分数:2.00)24.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包括生物组分和 1 组分两大部分。 (分数:2.00)25
6、.日照长度超过某一临界值才能开花的植物称为 1。 (分数:2.00)26.群落空间结构决定于两个要素,即群落中各物种的 1 和层片。 (分数:2.00)27.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包括 1 生产和动物性生产两部分。 (分数:2.00)28.生物群落的动态至少包括三方面,即群落的内部动态、 1 和群落进化。 (分数:2.00)29.最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结构是 1 结构。 (分数:2.00)30.随着气候的季节性变化,植物表现出与此相适应的生长发育节律,这一现象称为 1。 (分数:2.00)31.成年东北虎个体通常比成年华南虎个体大,这是 1 规律的一个实例。 (分数:2.00)32.以热力
7、学定律为基础的能量金字塔反映了生态系统内 1 流动的规律。 (分数:2.00)33.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定的耐受范围,该范围称为 1。 (分数:2.00)34.生态系统中的 1 反映了物种之间的营养关系。 (分数:2.00)35.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难以归入森林群落中的某一层,常被称为 1 植物。 (分数:2.00)36.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种间关系属于 1。 (分数:2.00)37.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 1。 (分数:2.00)38.“旗形树”主要是由于 1 的作用形成的。 (分数:2.00)39.已知某个动物种群的瞬时增长率 r为 0.35,则该种群数量动态呈 1 趋势。 (
8、分数:2.00)40.在食物链“草鹿虎”中,鹿与草的种间关系是 1 关系。 (分数:2.00)三、判断题(总题数:10,分数:20.00)41.竞争是促使生态位分化的主要原因。 (分数:2.00)A.正确B.错误42.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营养物质的量。 (分数:2.00)A.正确B.错误43.适度放牧可以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 (分数:2.00)A.正确B.错误44.种群逻辑斯谛增长曲线表示种群的数量呈无限增长。 (分数:2.00)A.正确B.错误45.热带稀树草原的建群种是乔木。 (分数:2.00)A.正确B.错误46.植物繁殖体的迁移和散布是影响群落原生演替的主要因素。
9、(分数:2.00)A.正确B.错误47.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大部分流向捕食食物链。 (分数:2.00)A.正确B.错误48.与阴性植物相比,阳性植物的光补偿点低。 (分数:2.00)A.正确B.错误49.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构成生物圈。 (分数:2.00)A.正确B.错误50.森林生态系统成熟阶段的净初级生产力大于幼年阶段。 (分数:2.00)A.正确B.错误四、简答题(总题数:3,分数:30.00)51.简述恒温动物对高温环境的生理与行为适应特征。 (分数:10.00)_52.北方针叶林的特征有哪些? (分数:10.00)_53.什么是生活型?饶基耶尔(Raunkiaer)提出的
10、植物生活型分为哪几类? (分数:10.00)_五、论述题(总题数:1,分数:20.00)54.论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分数:20.00)_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真题 2015年答案解析(总分:15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40.00)1.种群年龄锥体的基本类型有_(分数:2.00)A.2种B.3种 C.4种D.5种解析:2.黑白瓶法通过测定水体中某物质的浓度来测定水生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该物质是_(分数:2.00)A.氧气 B.二氧化碳C.氮气D.二氧化硫解析:3.下面关于 r对策生物和 K对策生物的说法,错误的是_(分数:
11、2.00)A.r对策者适应不稳定环境B.r对策者幼体存活率低C.K对策者竞争能力强D.K对策者种群恢复能力强 解析:4.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碳的主要贮存库是_(分数:2.00)A.大气B.水C.岩石圈 D.生物解析:5.从裸岩到森林的原生演替过程中,起始阶段是_(分数:2.00)A.苔藓阶段B.地衣阶段 C.草本阶段D.灌木阶段解析:6.某一生态因子在生物生长发育初期是限制因子,但在后期为非限制因子,这种现象体现了生态因子作用的_(分数:2.00)A.阶段性 B.互补性C.直接性D.间接性解析:7.华北平原没有天然橡胶林分布的主要原因是_(分数:2.00)A.日照时数短B.温度过高C.土壤贫瘠D
12、.温度过低 解析:8.林德曼通过对某生态系统的研究得出能量流动的“十分之一定律”,这一生态系统是_(分数:2.00)A.森林B.草原C.湖泊 D.农田解析:9.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_(分数:2.00)A.种群占有一定的空间B.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C.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D.种群是多种生物的集合 解析:10.下列不属于描述陆地植物群落特征的指标是_(分数:2.00)A.多度B.优势度C.内禀增长率 D.盖度解析:11.凤眼莲(俗名水葫芦)被引入我国后,因其繁殖迅速而泛滥成灾,并对水体中原有物种的生存造成严重影响。该现象属于_(分数:2.00)A.扩散B.迁移C.生态入侵 D.适应辐射解
13、析:12.下列属于热带雨林特点的是_(分数:2.00)A.植物密度高,季相变化明显B.植物密度高,季相变化不明显 C.植物密度低,季相变化明显D.植物密度低,季相变化不明显解析:13.下列生物中,其生活史对策属于 r对策的是_(分数:2.00)A.鹰B.大象C.松毛虫 D.斑马解析:14.下列陆地生态系统中,净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_(分数:2.00)A.苔原B.热带雨林 C.北方针叶林D.温带阔叶林解析:15.中国植被(1980)中未采用的植物群落分类单位是_(分数:2.00)A.群丛B.群系C.植被型D.生态型 解析:16.对鸟类换羽和兽类换毛起主要调控作用的是_(分数:2.00)A.光周期
14、B.湿度C.食物D.风解析:17.下列不属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层次的是_(分数:2.00)A.遗传多样性B.物种多样性C.种群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解析:18.温度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通常,温度降低约 0.6对应的海拔升高_(分数:2.00)A.100m B.300mC.500mD.700m解析:19.森林生态系统生物组分的主体是_(分数:2.00)A.木本植物 B.藤本植物C.草本植物D.地衣解析:20.下列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的是_(分数:2.00)A.原始森林B.苗圃 C.沼泽D.海洋解析:二、非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40.00)21.按照地理物种形成学说,物种形成大致分为三个步骤,分
15、别是 1、独立进化和生殖隔离机制建立。 (分数:2.00)解析:地理隔离22.自然种群有三个基本特征,分别是遗传特征、 1 和空间特征。 (分数:2.00)解析:数量特征23.按照对土壤水分的适应程度,陆生植物分为湿生植物、中生植物和 1 植物三种类型。 (分数:2.00)解析:旱生24.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包括生物组分和 1 组分两大部分。 (分数:2.00)解析:非生物(或环境)25.日照长度超过某一临界值才能开花的植物称为 1。 (分数:2.00)解析:长日照植物26.群落空间结构决定于两个要素,即群落中各物种的 1 和层片。 (分数:2.00)解析:生活型27.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生
16、物生产包括 1 生产和动物性生产两部分。 (分数:2.00)解析:植物性28.生物群落的动态至少包括三方面,即群落的内部动态、 1 和群落进化。 (分数:2.00)解析:群落演替29.最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结构是 1 结构。 (分数:2.00)解析:团粒30.随着气候的季节性变化,植物表现出与此相适应的生长发育节律,这一现象称为 1。 (分数:2.00)解析:物候31.成年东北虎个体通常比成年华南虎个体大,这是 1 规律的一个实例。 (分数:2.00)解析:贝格曼32.以热力学定律为基础的能量金字塔反映了生态系统内 1 流动的规律。 (分数:2.00)解析:能量33.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定
17、的耐受范围,该范围称为 1。 (分数:2.00)解析:生态幅34.生态系统中的 1 反映了物种之间的营养关系。 (分数:2.00)解析:食物链(或食物网)35.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难以归入森林群落中的某一层,常被称为 1 植物。 (分数:2.00)解析:层间(或层外)36.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种间关系属于 1。 (分数:2.00)解析:互利共生37.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 1。 (分数:2.00)解析:水平结构38.“旗形树”主要是由于 1 的作用形成的。 (分数:2.00)解析:强风(或风)39.已知某个动物种群的瞬时增长率 r为 0.35,则该种群数量动态呈 1 趋势。 (分数:2.
18、00)解析:增长40.在食物链“草鹿虎”中,鹿与草的种间关系是 1 关系。 (分数:2.00)解析:捕食三、判断题(总题数:10,分数:20.00)41.竞争是促使生态位分化的主要原因。 (分数:2.00)A.正确 B.错误解析:42.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营养物质的量。 (分数:2.00)A.正确 B.错误解析:43.适度放牧可以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 (分数:2.00)A.正确 B.错误解析:44.种群逻辑斯谛增长曲线表示种群的数量呈无限增长。 (分数:2.00)A.正确B.错误 解析:45.热带稀树草原的建群种是乔木。 (分数:2.00)A.正确B.错误 解析:46.植物
19、繁殖体的迁移和散布是影响群落原生演替的主要因素。 (分数:2.00)A.正确 B.错误解析:47.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大部分流向捕食食物链。 (分数:2.00)A.正确B.错误 解析:48.与阴性植物相比,阳性植物的光补偿点低。 (分数:2.00)A.正确B.错误 解析:49.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构成生物圈。 (分数:2.00)A.正确 B.错误解析:50.森林生态系统成熟阶段的净初级生产力大于幼年阶段。 (分数:2.00)A.正确B.错误 解析:四、简答题(总题数:3,分数:30.00)51.简述恒温动物对高温环境的生理与行为适应特征。 (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
20、答案要点 (1)生理适应 适当放松恒温性,使体温有较大幅度的波动。 (2)行为适应 昼伏夜出、穴居、夏眠。52.北方针叶林的特征有哪些? (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答案要点 (1)主要由针叶树种组成。 (2)群落结构简单。 (3)是寒温带的地带性植被。 (4)枯枝落叶层厚,分解缓慢。53.什么是生活型?饶基耶尔(Raunkiaer)提出的植物生活型分为哪几类? (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答案要点 (1)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舌型的生物具有相似的体态和适应特点。 (2)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隐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五、论述题(总题数:1,分数:20.00)54.论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分数:20.00)_正确答案:()解析:答案要点 (1)生产者(如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将简单的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成为生态系统有机物的来源。 (2)消费者利用生产者生产的有机物进行次级生产,形成自身的物质。 (3)生产者和消费者电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分解者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有机残体逐渐降解为无机物;这些无机物释放到环境中,被生产者再利用。 (4)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共同作用使得物质循环能够不断进行,其中生产者和分解者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