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升本生态学基础-177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选择题(总题数:15,分数:31.00)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植物定居的是 _(分数:2.00)A.生长B.发芽C.繁殖D.腐烂2.下列生物中,属于 K对策者的是 _(分数:2.00)A.大熊猫B.虎皮鹦鹉C.狗尾草D.蓝藻3.非洲鳄鱼在繁殖期产卵孵化出的小鳄鱼数量众多,但能长成大鳄鱼的却很少,原因是 _(分数:2.00)A.适者生存B.遗传和变异C.过度繁殖D.生存斗争4.当光合作用强度因光照不足而下降时,增加二氧化碳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其下降幅度,这表明生态因子的作用具有 _(分数:2.00)A.阶段性B.限制
2、性C.补偿性D.不可替代性5.人类向海水中排放含汞离子的化学废料,导致大型鱼类死亡的原因是_。(分数:3.00)A.营养级的改变B.水温的变化C.有毒物质的富集D.矿物质的循环6.两种生物之间有直接的营养物质交流,一个种对另一个种的生长有促进作用,这种相互有利的共居关系是 _ 。(分数:2.00)A.竞争关系B.共栖关系C.共生关系D.寄生关系7.下列表示种群相对密度的是 _ A.一亩地有 20棵杨树 B.10只/hm 2黄鼠 C.100个/hm 2鼠洞 D.50ml水中有 100个草履虫(分数:2.00)A.B.C.D.8.海洋中植物的分布随着海洋深度而变化,高山上植物的分布随海拔升高而变化
3、,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生态因素依次是 _ 。(分数:2.00)A.光照、温度B.温度、光照C.光照、海拔D.温度、海拔9.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转化要遵循一定的定律,下列选项不属于这些定律的是 _(分数:2.00)A.热力学第一定律B.热力学第二定律C.能量守恒定律D.能量传递定律10.下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 _(分数:2.00)A.荒地B.玉米田C.湖泊D.河流11.人类利用水能、风能、潮汐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能源,能使环境污染和破坏降到最低限度,保证社会稳定地向前发展。这些能源为 _ 。(分数:2.00)A.可再生能源B.不可再生能源C.直接能源D.再利用能源12.地质大循环的特
4、点是 _(分数:2.00)A.时间长B.范围广C.闭合式D.以上三者都是13.下列说法中不是种群的数量特性的是 _(分数:2.00)A.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B.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C.种群的密度D.种群的分布方式14.植物利用太阳能的效率一般只有千分之几,甚至万分之几,农作物平均也不过是 _(分数:2.00)A.5%10%B.1%2%C.10%20%D.0.1%0.2%15.群落之间、群落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可见标志是 _(分数:2.00)A.群落外貌B.群落水平结构C.群落垂直结构D.生态位二、填空题(总题数:10,分数:19.00)16.进行生态农业建设,不仅可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5、而且能够促进他们学习更多的科学技术知识,提高他们的 1。 (分数:2.00)17.放火烧山、砍伐森林、开垦荒地等,都可使生物群落改变面貌。这些是人对 1 演替的影响。 (分数:2.00)18. 1是指生态系统中一定内的生物在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有机物质积累的速率。 (分数:2.00)19.在大气上空的 1 能吸收过滤掉紫外线辐射中最强的波段,保护地面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 (分数:2.00)20.爬行动物皮肤干燥,可以不透水,以排泄尿酸来代替排泄尿素和氨,这是该类动物对 1 的适应表现。 (分数:2.00)21.海拔高度、地形等是对生物生长发育起 1 作用的生态因子。 (分数:2.00)22.生态
6、学的研究方法在最初时期主要沿用研究 1 科学的方法,实验室研究是一种补充手段。利用数学模型的方法能够 2 某种生态状态,观察它们的某种特征。 (分数:1.00)23.早春,植物开始发芽、生长;盛夏秋初,植物繁茂生长;秋末,植物干枯休眠;冬季,植物枯黄,这些都是群落的一种 1 变化。 (分数:2.00)24.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生产属于 1 生产。 (分数:2.00)25.对生物起主要的、决定性作用的因子,称为 1。 (分数:2.00)三、判断题(总题数:5,分数:10.00)26.趋同适应的结果是使同种生物形成多种生态型。 (分数:2.00)A.正确B.错误27.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越复杂,其稳
7、定性越强。 _ (分数:2.00)A.正确B.错误28.各种物质只有借助于水才能在生态系统中进行循环。( ) (分数:2.00)A.正确B.错误29.生物的生态位置重叠必然导致竞争。 (分数:2.00)A.正确B.错误30.由于群落交错区存在于两个群落的边缘,其内部的环境条件要比两个群落的复杂,所以生物的种类比较少。 _ (分数:2.00)A.正确B.错误四、简答题(总题数:2,分数:20.00)31.简述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及其原因。 (分数:10.00)_32.简述土壤微生物的生态作用。 (分数:10.00)_五、论述题(总题数:1,分数:20.00)33.论述磷循环的过程、主要特点及其与
8、水体富营养化的关系。 (分数:20.00)_专升本生态学基础-177 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选择题(总题数:15,分数:31.00)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植物定居的是 _(分数:2.00)A.生长B.发芽C.繁殖D.腐烂 解析:2.下列生物中,属于 K对策者的是 _(分数:2.00)A.大熊猫 B.虎皮鹦鹉C.狗尾草D.蓝藻解析:3.非洲鳄鱼在繁殖期产卵孵化出的小鳄鱼数量众多,但能长成大鳄鱼的却很少,原因是 _(分数:2.00)A.适者生存B.遗传和变异C.过度繁殖D.生存斗争 解析:4.当光合作用强度因光照不足而下降时,增加二氧化碳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其下降幅度
9、,这表明生态因子的作用具有 _(分数:2.00)A.阶段性B.限制性C.补偿性 D.不可替代性解析:5.人类向海水中排放含汞离子的化学废料,导致大型鱼类死亡的原因是_。(分数:3.00)A.营养级的改变B.水温的变化C.有毒物质的富集 D.矿物质的循环解析:6.两种生物之间有直接的营养物质交流,一个种对另一个种的生长有促进作用,这种相互有利的共居关系是 _ 。(分数:2.00)A.竞争关系B.共栖关系C.共生关系 D.寄生关系解析:7.下列表示种群相对密度的是 _ A.一亩地有 20棵杨树 B.10只/hm 2黄鼠 C.100个/hm 2鼠洞 D.50ml水中有 100个草履虫(分数:2.00
10、)A.B.C. D.解析:8.海洋中植物的分布随着海洋深度而变化,高山上植物的分布随海拔升高而变化,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生态因素依次是 _ 。(分数:2.00)A.光照、温度 B.温度、光照C.光照、海拔D.温度、海拔解析:9.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转化要遵循一定的定律,下列选项不属于这些定律的是 _(分数:2.00)A.热力学第一定律B.热力学第二定律C.能量守恒定律D.能量传递定律 解析:10.下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 _(分数:2.00)A.荒地B.玉米田 C.湖泊D.河流解析:11.人类利用水能、风能、潮汐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能源,能使环境污染和破坏降到最低限度,保证社会稳定地
11、向前发展。这些能源为 _ 。(分数:2.00)A.可再生能源 B.不可再生能源C.直接能源D.再利用能源解析:12.地质大循环的特点是 _(分数:2.00)A.时间长B.范围广C.闭合式D.以上三者都是 解析:13.下列说法中不是种群的数量特性的是 _(分数:2.00)A.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B.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C.种群的密度D.种群的分布方式 解析:14.植物利用太阳能的效率一般只有千分之几,甚至万分之几,农作物平均也不过是 _(分数:2.00)A.5%10%B.1%2% C.10%20%D.0.1%0.2%解析:15.群落之间、群落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可见标志是 _(分数:2.00)A
12、.群落外貌 B.群落水平结构C.群落垂直结构D.生态位解析:二、填空题(总题数:10,分数:19.00)16.进行生态农业建设,不仅可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且能够促进他们学习更多的科学技术知识,提高他们的 1。 (分数:2.00)解析:文化素质17.放火烧山、砍伐森林、开垦荒地等,都可使生物群落改变面貌。这些是人对 1 演替的影响。 (分数:2.00)解析:生物群落18. 1是指生态系统中一定内的生物在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有机物质积累的速率。 (分数:2.00)解析:生产力19.在大气上空的 1 能吸收过滤掉紫外线辐射中最强的波段,保护地面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 (分数:2.00)解析:臭
13、氧层20.爬行动物皮肤干燥,可以不透水,以排泄尿酸来代替排泄尿素和氨,这是该类动物对 1 的适应表现。 (分数:2.00)解析:水考点 生物与水因子21.海拔高度、地形等是对生物生长发育起 1 作用的生态因子。 (分数:2.00)解析:间接22.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在最初时期主要沿用研究 1 科学的方法,实验室研究是一种补充手段。利用数学模型的方法能够 2 某种生态状态,观察它们的某种特征。 (分数:1.00)解析:生物、模拟23.早春,植物开始发芽、生长;盛夏秋初,植物繁茂生长;秋末,植物干枯休眠;冬季,植物枯黄,这些都是群落的一种 1 变化。 (分数:2.00)解析:季相24.生态系统中消费者
14、的生产属于 1 生产。 (分数:2.00)解析:次级(或第二性)25.对生物起主要的、决定性作用的因子,称为 1。 (分数:2.00)解析:主导因子三、判断题(总题数:5,分数:10.00)26.趋同适应的结果是使同种生物形成多种生态型。 (分数:2.00)A.正确B.错误 解析:27.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越复杂,其稳定性越强。 _ (分数:2.00)A.正确 B.错误解析:28.各种物质只有借助于水才能在生态系统中进行循环。( ) (分数:2.00)A.正确 B.错误解析:29.生物的生态位置重叠必然导致竞争。 (分数:2.00)A.正确B.错误 解析:30.由于群落交错区存在于两个群落的边
15、缘,其内部的环境条件要比两个群落的复杂,所以生物的种类比较少。 _ (分数:2.00)A.正确B.错误 解析:四、简答题(总题数:2,分数:20.00)31.简述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及其原因。 (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某些物质尤其是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从低营养级生物到高营养级生物传递,使处于高营养级的生物体内的这些物质的浓度极为显著的提高,这种现象称为生物放大作用。其原因是,生物摄取的食物及能量,有大约 50%消耗在呼吸代谢过程中,那么,既不在呼吸过程中被代谢掉,也不易被排除体外的任何一种物质将会浓集在有机体组织中。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这些物质的浓度越来越大,最终停留在营养级较高
16、的生物体内。32.简述土壤微生物的生态作用。 (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1)风具有输送作用。 (2)风影响植物生理活动。 (3)风影响植物形态。 (4)强风对植物具有破坏作用。 考点 风对植物的作用五、论述题(总题数:1,分数:20.00)33.论述磷循环的过程、主要特点及其与水体富营养化的关系。 (分数:20.00)_正确答案:()解析:(1)过程: 磷循环起源于岩石风化,终止于水中的沉积; 贮存于岩石中的磷通过人工开采和自然风化后,被植物吸收,沿着食物链传递,进行生物小循环;其中部分生物排泄物及残体所携带的磷离开生物小循环,进入环境; 同时,环境中的磷也通过地表径流携带,进入江河、海洋,进行地质大循环。 (2)主要特点: 磷的主要贮存库是岩石圈;循环速度慢、时间长;是典型的沉积型循环。 (3)与水体富营养化的关系: 当磷被大量开采和使用时,贮存于岩石圈中的磷被大量释放出来,进入土壤和水体,导致磷在水体和土壤中的过多积累; 同时,由于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磷肥,而植物对土壤中的磷利用率低,停留在土壤中的磷一部分随地表径流等进入水体,导致水体中磷的富集; 水体中过量的磷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贡献者,导致赤潮发生和蓝藻大暴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