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升本生态学基础-170 及答案解析(总分:9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选择题(总题数:15,分数:28.00)1.下列土壤分类中,属于隐地带性土壤的是_(分数:2.00)A.碱土B.黑钙土C.灰化土D.燥红土2.下列哪项是生态学的一种主要影响力,是扩散和领域现象的原因,并且是种群通过密度制约过程进行调节的重要原因_(分数:1.00)A.种间竞争B.种内竞争C.个体竞争D.竞争3.如果一个区域受保卫,不允许其他动物(通常是同种动物)的进入,那么这个区域称为 _(分数:2.00)A.领域B.家域C.地域D.界域4.山风的特点是 _(分数:2.00)A.山坡或山顶上的气流流到山谷中,山风
2、很干燥B.山坡或山顶上的气流流到山谷中,山风不干燥C.山谷中的气流沿坡上升,山风很干燥D.山谷中的气流沿坡上升,山风不干燥5.自然界中符合“S”形种群增长的生物是 _ 。(分数:2.00)A.蘑菇B.酵母C.小麦D.水稻6.在中国植被一书中,中国植物分类的高级单位是 _(分数:2.00)A.植被型B.群丛C.群落D.群系7.裸岩地衣草本灌木乔木的演替过程,按其代谢特征为 _(分数:2.00)A.自养性演替B.异养性演替C.原生演替D.次生演替8.均匀分布是由于种群个体成员间进行什么引起的 _(分数:2.00)A.竞争B.争夺资源C.种内斗争D.他感作用9.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表现
3、在 _ 。(分数:2.00)A.由于温度的影响,蜗牛不能在华北平原生长B.土壤富含石灰质,云杉的数量会增多C.由于森林能够阻碍气流,所以能改变风速但不能改变风向D.由于光的作用,高山上只生长着矮小的植物10.蜱从动物体表吸取血液是_现象。(分数:1.00)A.终生寄生B.暂时寄生C.捕食D.共生11.蚕豆的幼苗种植在月桂这种有强烈香味的植物下面,蚕豆的生长会受到抑制,这是植物的 _ 。(分数:2.00)A.密度效应B.种群调节C.竞争作用D.他感作用12.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是 _(分数:2.00)A.K 生物被 r 生物取代B.净生产量加大C.空白生态位增加D.营养物质循环变慢13.在一个生态
4、系统中,理论上第一营养级的能量最多有 _ 流入了第五营养级。(分数:2.00)A.1/1000B.2/10000C.1/625D.1/12514.草原生态系统的种类组成和生产力随着 _ 的变化而变化。(分数:2.00)A.光照B.温度C.降雨量D.风力15.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产生新个体的能力下降或丧失,其种群数量会出现持久性下降,这种过程称(分数:2.00)A.种群衰退B.种群平衡C.种群爆发D.生态入侵二、填空题(总题数:10,分数:20.00)16.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Y=Wd 中,d 的含义是 1。 (分数:2.00)17.对群落单元的划分及群落的宏观实体性问题长期以来有两个学派,
5、即 1 和个体学派。 (分数:2.00)18.海洋生态系统表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 1。 (分数:2.00)19.物种地理变异的类型可分为梯度变异、生态型和 1。 (分数:2.00)20.影响种群增长的最主要因素是 1 和死亡率。 (分数:2.00)21.种群在理想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出生率又叫 1。 (分数:2.00)22.单元顶极学说认为:任何一类演替都要经过迁移、定居、群聚、竞争、反应和等 6 个阶段。 (分数:2.00)23.在相同条件下,一定范围内,不论种群的密度如何,其最终产量总是趋于相同,这就是 1 法则。 (分数:2.00)24.碳循环失调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1。 (分数:2.00
6、)25.在 中, (分数:2.00)三、判断题(总题数:5,分数:10.00)26.随着生态演替的发展,生物小循环加强。 (分数:2.00)A.正确B.错误27.地形因子对于生物尤其是农作物的作用是直接作用。 (分数:2.00)A.正确B.错误28.按基质的性质,演替可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分数:2.00)A.正确B.错误29.热带雨林的物种丰富,季相不分明。 (分数:2.00)A.正确B.错误30.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如果能够进行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可以认为这两种动物是同一个物种。_ (分数:2.00)A.正确B.错误四、简答题(总题数:2,分数:20.00)31.简述人口问题的
7、主要表现。 (分数:10.00)_32.什么是植物的温周期现象?简述昼夜变温与植物干物质积累的关系。 (分数:10.00)_五、论述题(总题数:1,分数:20.00)33.简述生物群落发生的进程。 (分数:20.00)_专升本生态学基础-170 答案解析(总分:9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选择题(总题数:15,分数:28.00)1.下列土壤分类中,属于隐地带性土壤的是_(分数:2.00)A.碱土 B.黑钙土C.灰化土D.燥红土解析:2.下列哪项是生态学的一种主要影响力,是扩散和领域现象的原因,并且是种群通过密度制约过程进行调节的重要原因_(分数:1.00)A.种间竞争B.种内竞争 C
8、.个体竞争D.竞争解析:3.如果一个区域受保卫,不允许其他动物(通常是同种动物)的进入,那么这个区域称为 _(分数:2.00)A.领域 B.家域C.地域D.界域解析:4.山风的特点是 _(分数:2.00)A.山坡或山顶上的气流流到山谷中,山风很干燥 B.山坡或山顶上的气流流到山谷中,山风不干燥C.山谷中的气流沿坡上升,山风很干燥D.山谷中的气流沿坡上升,山风不干燥解析:5.自然界中符合“S”形种群增长的生物是 _ 。(分数:2.00)A.蘑菇B.酵母 C.小麦D.水稻解析:6.在中国植被一书中,中国植物分类的高级单位是 _(分数:2.00)A.植被型 B.群丛C.群落D.群系解析:7.裸岩地衣
9、草本灌木乔木的演替过程,按其代谢特征为 _(分数:2.00)A.自养性演替 B.异养性演替C.原生演替D.次生演替解析:8.均匀分布是由于种群个体成员间进行什么引起的 _(分数:2.00)A.竞争B.争夺资源C.种内斗争 D.他感作用解析:9.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表现在 _ 。(分数:2.00)A.由于温度的影响,蜗牛不能在华北平原生长B.土壤富含石灰质,云杉的数量会增多C.由于森林能够阻碍气流,所以能改变风速但不能改变风向D.由于光的作用,高山上只生长着矮小的植物 解析:10.蜱从动物体表吸取血液是_现象。(分数:1.00)A.终生寄生B.暂时寄生 C.捕食D.共生解析:11.
10、蚕豆的幼苗种植在月桂这种有强烈香味的植物下面,蚕豆的生长会受到抑制,这是植物的 _ 。(分数:2.00)A.密度效应B.种群调节C.竞争作用D.他感作用 解析:12.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是 _(分数:2.00)A.K 生物被 r 生物取代B.净生产量加大C.空白生态位增加D.营养物质循环变慢 解析:13.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理论上第一营养级的能量最多有 _ 流入了第五营养级。(分数:2.00)A.1/1000B.2/10000C.1/625 D.1/125解析:14.草原生态系统的种类组成和生产力随着 _ 的变化而变化。(分数:2.00)A.光照B.温度C.降雨量 D.风力解析:15.当种群长久处
11、于不利条件下,产生新个体的能力下降或丧失,其种群数量会出现持久性下降,这种过程称(分数:2.00)A.种群衰退 B.种群平衡C.种群爆发D.生态入侵解析:二、填空题(总题数:10,分数:20.00)16.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Y=Wd 中,d 的含义是 1。 (分数:2.00)解析:密度17.对群落单元的划分及群落的宏观实体性问题长期以来有两个学派,即 1 和个体学派。 (分数:2.00)解析:有机体学派18.海洋生态系统表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 1。 (分数:2.00)解析:71%19.物种地理变异的类型可分为梯度变异、生态型和 1。 (分数:2.00)解析:地理隔离20.影响种群增长的最主要因素
12、是 1 和死亡率。 (分数:2.00)解析:出生率21.种群在理想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出生率又叫 1。 (分数:2.00)解析:生理出生率22.单元顶极学说认为:任何一类演替都要经过迁移、定居、群聚、竞争、反应和等 6 个阶段。 (分数:2.00)解析:稳定23.在相同条件下,一定范围内,不论种群的密度如何,其最终产量总是趋于相同,这就是 1 法则。 (分数:2.00)解析:最后产量衡值24.碳循环失调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1。 (分数:2.00)解析:化合燃料25.在 中, (分数:2.00)解析:环境阻力考点 逻辑斯谛增长方程三、判断题(总题数:5,分数:10.00)26.随着生态演替的发展,
13、生物小循环加强。 (分数:2.00)A.正确 B.错误解析:27.地形因子对于生物尤其是农作物的作用是直接作用。 (分数:2.00)A.正确B.错误 解析:28.按基质的性质,演替可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分数:2.00)A.正确B.错误 解析:29.热带雨林的物种丰富,季相不分明。 (分数:2.00)A.正确 B.错误解析:30.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如果能够进行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可以认为这两种动物是同一个物种。_ (分数:2.00)A.正确 B.错误解析:四、简答题(总题数:2,分数:20.00)31.简述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 (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1)人口
14、数量的急增,数量增长不平衡; (2)人口老龄化,性比不协调; (3)人口城市化; (4)人口健康状况下降。32.什么是植物的温周期现象?简述昼夜变温与植物干物质积累的关系。 (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1) 植物的温周期现象:植物对昼夜温度变化规律的反应。 (2) 昼夜变温与植物干物质积累的关系:白天温度高光合作用强有机物质合成多;夜间温度低,呼吸作用弱,有机物质消耗少,从而利于干物质的积累五、论述题(总题数:1,分数:20.00)33.简述生物群落发生的进程。 (分数:20.00)_正确答案:()解析:生物群落发生的进程有三个阶段。 裸地形成。没有植物生长的地面称为裸地,它是
15、群落形成的最初条件。裸地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四类:地形、气候、动物牧食和人类活动。裸地的共同特征是环境条件比较极端,或者潮湿,或者干燥,常常盐渍化程度严重,等等。原生裸地的条件比次生裸地更为严酷,一般群落形成的速度比次生裸地缓慢。 物种传播。群落形成过程中物种不断增加,主要表现在物种向群落内的扩散过程。物种扩散有被动扩散和主动扩散两种类型。植物主要以被动形式扩散,主要依靠风力传播。被动扩散的动力还有水、人和动物的活动。有些植物的繁殖体具有钩、刺、芒、黏液,可以依附在动物体上传播。有的则种皮坚硬或是浆果,靠动物吞食后到处扩散。主动扩散一般针对动物而言。为寻求新的生存空间和食物来源,动物总是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不断地向新的区域扩散,如飞行和洄游。有些植物的繁殖体也能进行主动扩散,有些植物则依靠根茎向外蔓延。 物种定居。生物扩散到一个新区后,定居成功的可能性和扩散距离及对新区域环境的适应程度有关。最迅速定居成功的是扩散力很强、对环境条件忍受幅度大的物种。先锋物种有开拓新区的能力。在原生裸地最初形成的只能是地衣群落。而在次生裸地,一般最早形成苔藓群落或杂草群落。随先锋植物进入新区的还有昆虫、螨类等开拓性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