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升本教育理论-94 及答案解析(总分:15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教育学部分(总题数:0,分数:0.00)二、选择题(总题数:12,分数:24.00)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于( )A1990 年 B1993 年C1995 年 D2000 年(分数:2.00)A.B.C.D.2.教育史上最早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这一命题的是( )A孔子 B礼记学记C夸美纽斯 D赫尔巴特(分数:2.00)A.B.C.D.3.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常用的奖惩属于( )A榜样示范 B品德评价C陶冶教育 D说理教育(分数:2.00)A.B.C.D.4.最早使用“美育”一词的是( )A赫尔巴特 B席勒C卢
2、梭 D孔子(分数:2.00)A.B.C.D.5.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 )A带好班级,教好学生B做好家长及社会有关方面的配合工作C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D做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分数:2.00)A.B.C.D.6.教学的特殊形式是( )A现场教学 B复式教学C个别指导 D小组教学(分数:2.00)A.B.C.D.7.在一定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教学实践抽象概括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基本结构或范型是( )A教学组织形式 B教学模式C教学方法 D教学原则(分数:2.00)A.B.C.D.8.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 )A学生知的深与知的浅的矛盾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C
3、无产阶级思想与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的矛盾(分数:2.00)A.B.C.D.9.我国目前主要承担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责任的主体是( )A地方 B中央C社会力量 D学生家长(分数:2.00)A.B.C.D.10.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其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为( )A自觉性 B独立性C主动性 D创造性(分数:2.00)A.B.C.D.11.下列教学方法中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是( )A讨论法 B读书指导法C演示法 D实验法(分数:2.00)A.B.C.D.12.在学校与家庭、社会联系中起重要作用的是( )A班主任 B任课教师C学校领导
4、 D团队干部(分数:2.00)A.B.C.D.三、辨析题(总题数:2,分数:12.00)1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同步进行。(分数:6.00)_14.我国办学体制改革的重点就是强化政府办学。(分数:6.00)_四、简答题(总题数:3,分数:24.00)15.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分数:8.00)_16.简述德育工作的新形式。(分数:8.00)_17.进行教学评价的主要原则有哪些?(分数:8.00)_五、论述题(总题数:1,分数:15.00)18.试从教学过程的某一规律出发,评析“教师中心论”与“儿童中心论”。(分数:15.00)_六、心理学(总题数:0,分数:0.00)七、选择题(总题数
5、:12,分数:24.00)19.下列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A眨眼反射 B吸吮反射C防御反射 D信号反射(分数:2.00)A.B.C.D.20.受过去经验与习惯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是( )A定势 B定义C变式 D同化(分数:2.00)A.B.C.D.21.“足智多谋、随机应变”表现的是思维的( )A广阔性 B独立性C灵活性 D逻辑性(分数:2.00)A.B.C.D.22.智力技能的特点是( )A物质性、外显性、简缩性 B观念性、内隐性、简缩性C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D观念性、内隐性、展开性(分数:2.00)A.B.C.D.23.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助人为乐,诚实,正直,属于( )A性
6、格的态度特征 B性格的意志特征C性格的情绪特征 D性格的理智特征(分数:2.00)A.B.C.D.24.马斯洛需要层次中的最高层次需要是( )A生理与安全需要 B社交与尊重需要C求知与审美需要 D自我实现需要(分数:2.00)A.B.C.D.25.下列属于韦氏智力测验量表中的言语分量表项目的是( )A完成图片 B排列图片C数学推理 D实物组合(分数:2.00)A.B.C.D.26.情绪是一种反映形式,其中介为( )A需要 B动机C态度 D认识(分数:2.00)A.B.C.D.27.人际交往的原则包括( )A主动交往 B学会批评C社会交换 D勇于认错(分数:2.00)A.B.C.D.28.“自我
7、理论与健康人格理论”适合采取的咨询技术是( )A精神分析法 B行为矫正法C人本主义疗法 D理性情绪疗法(分数:2.00)A.B.C.D.29.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属于下列气质类型的特点的是( )A胆汁质 B黏液质C多血质 D抑郁质(分数:2.00)A.B.C.D.30.在人际关系取向上,有三种需要,分别是包容需要、控制需要和(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C情感需要 D自我实现需要(分数:2.00)A.B.C.D.八、辨析题(总题数:2,分数:12.00)31.注意是心理过程的积极状态,是心理活动的共同特性。(分数:6.00)_32.思维和感觉、知觉一样,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8、。(分数:6.00)_九、简答题(总题数:3,分数:24.00)33.简要分析复习在记忆中的作用。(分数:8.00)_34.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分数:8.00)_3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怎样划分的?(分数:8.00)_十、论述题(总题数:1,分数:15.00)36.试分析态度的理论。(分数:15.00)_专升本教育理论-94 答案解析(总分:15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教育学部分(总题数:0,分数:0.00)二、选择题(总题数:12,分数:24.00)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于( )A1990 年 B1993 年C1995 年 D2000 年(分数:2.00)A.B
9、. C.D.解析:2.教育史上最早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这一命题的是( )A孔子 B礼记学记C夸美纽斯 D赫尔巴特(分数:2.00)A.B.C.D. 解析:3.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常用的奖惩属于( )A榜样示范 B品德评价C陶冶教育 D说理教育(分数:2.00)A.B. C.D.解析:4.最早使用“美育”一词的是( )A赫尔巴特 B席勒C卢梭 D孔子(分数:2.00)A.B. C.D.解析:5.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 )A带好班级,教好学生B做好家长及社会有关方面的配合工作C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D做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分数:2.00)A. B.C.D.解析:6.教学的特殊形式是(
10、)A现场教学 B复式教学C个别指导 D小组教学(分数:2.00)A.B. C.D.解析:7.在一定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教学实践抽象概括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基本结构或范型是( )A教学组织形式 B教学模式C教学方法 D教学原则(分数:2.00)A.B. C.D.解析:8.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 )A学生知的深与知的浅的矛盾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C无产阶级思想与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的矛盾(分数:2.00)A.B.C.D. 解析:9.我国目前主要承担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责任的主体是( )A地方 B中央C社会力量 D学生家长(分数:2.
11、00)A. B.C.D.解析:10.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其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为( )A自觉性 B独立性C主动性 D创造性(分数:2.00)A.B.C.D. 解析:11.下列教学方法中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是( )A讨论法 B读书指导法C演示法 D实验法(分数:2.00)A.B.C.D. 解析:12.在学校与家庭、社会联系中起重要作用的是( )A班主任 B任课教师C学校领导 D团队干部(分数:2.00)A. B.C.D.解析:三、辨析题(总题数:2,分数:12.00)1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同步进行。(分数:6.00)_正确答案:(错误。教育受社会发展制约,但也具有相
12、对独立性。其独立性表现之一,就是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可能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也有可能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水平。)解析:14.我国办学体制改革的重点就是强化政府办学。(分数:6.00)_正确答案:(错误。目前我国办学体制改革重点是强调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解析:四、简答题(总题数:3,分数:24.00)15.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分数:8.00)_正确答案:(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解析:16.简述德育工作的新形式。(分数:8.00)_正确答案:(1)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2)
13、创办业余党校;(3)通过网络进行德育;(4)建立德育基地。)解析:17.进行教学评价的主要原则有哪些?(分数:8.00)_正确答案:(1)客观性;(2)全面性;(3)指导性;(4)科学性。(教学评价是现在教学改革中突出的方面。答题时,要注意对几条原则的含义进行解释。)解析:五、论述题(总题数:1,分数:15.00)18.试从教学过程的某一规律出发,评析“教师中心论”与“儿童中心论”。(分数:15.00)_正确答案:(1)教育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又要培养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教
14、师中心论”片面强调教师权威,无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3)“儿童中心论”则是片面强调学生的地位,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影响学生系统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最终使教育目的落空。)解析:六、心理学(总题数:0,分数:0.00)七、选择题(总题数:12,分数:24.00)19.下列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A眨眼反射 B吸吮反射C防御反射 D信号反射(分数:2.00)A.B.C.D. 解析:20.受过去经验与习惯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是( )A定势 B定义C变式 D同化(分数:2.00)A. B.C.D.解析:21.“足智多谋、随机应变”
15、表现的是思维的( )A广阔性 B独立性C灵活性 D逻辑性(分数:2.00)A.B.C. D.解析:22.智力技能的特点是( )A物质性、外显性、简缩性 B观念性、内隐性、简缩性C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D观念性、内隐性、展开性(分数:2.00)A.B. C.D.解析:23.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助人为乐,诚实,正直,属于( )A性格的态度特征 B性格的意志特征C性格的情绪特征 D性格的理智特征(分数:2.00)A. B.C.D.解析:24.马斯洛需要层次中的最高层次需要是( )A生理与安全需要 B社交与尊重需要C求知与审美需要 D自我实现需要(分数:2.00)A.B.C.D. 解析:25.下列属
16、于韦氏智力测验量表中的言语分量表项目的是( )A完成图片 B排列图片C数学推理 D实物组合(分数:2.00)A.B.C. D.解析:26.情绪是一种反映形式,其中介为( )A需要 B动机C态度 D认识(分数:2.00)A. B.C.D.解析:27.人际交往的原则包括( )A主动交往 B学会批评C社会交换 D勇于认错(分数:2.00)A.B.C. D.解析:28.“自我理论与健康人格理论”适合采取的咨询技术是( )A精神分析法 B行为矫正法C人本主义疗法 D理性情绪疗法(分数:2.00)A.B.C. D.解析:29.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属于下列气质类型的特点的是( )A胆汁质
17、B黏液质C多血质 D抑郁质(分数:2.00)A. B.C.D.解析:30.在人际关系取向上,有三种需要,分别是包容需要、控制需要和(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C情感需要 D自我实现需要(分数:2.00)A.B.C. D.解析:八、辨析题(总题数:2,分数:12.00)31.注意是心理过程的积极状态,是心理活动的共同特性。(分数:6.00)_正确答案:(正确。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某一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总是和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迂意是心理过程的积极状态,是心理活动的共同特性。)解析:32.思维和感觉、知觉一样,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分数:6.00)_正确答案:(正确。思
18、维和感觉、知觉一样,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过感觉和知觉是对客观现实的直接的反映,它们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或个别属性,而思维则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解析:九、简答题(总题数:3,分数:24.00)33.简要分析复习在记忆中的作用。(分数:8.00)_正确答案:(1)给信息再加工提供机会。识记是接受所要记忆的事物的刺激。特别是在有意识记里面,我们要反复地接受客观事物对我们的刺激。照现在的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编码在识记中起决定作用。(2)重新考虑与寻找材料之间的关系。识记需要复习,但复习不只是为了加深印象,而更重要的是为信息加工提供机会。复习一次就有一次加工,就多一次重新考
19、虑或寻找材料之间关系的机会,从而也就增进了加工深度,提高了编码水平。(3)增加信息加工的深度。复习在教学工作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求学生复习任何材料时,都要提醒他们每复习一次就要努力加深一次对材料的理解。要“口而诵,心而维”,不可“学而不思”。)解析:34.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分数:8.00)_正确答案:(1)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2)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与集中性思维;(3)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4)鼓励学生参加各项创造活动,正确评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解析:3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怎样划分的?(分数:8.00)_正确答案:(马斯洛通过研
20、究,把人的需要按其出现的先后及强弱顺序分为由低到高不同的 5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解析:十、论述题(总题数:1,分数:15.00)36.试分析态度的理论。(分数:15.00)_正确答案:(态度的学习理论。霍夫兰等人认为,态度大致同其他习惯一样是后天习得的,是个人通过联想(包括强化和模仿)获得有关信息和情感的过程加上评价组成的。所谓联想就是两个或者多个观念(概念)之间构成联结通道,由一个观念可引起另一个观念的活动表现。强化对态度形成有相当的作用。当个体的态度得到社会的赞许,它就会得到强化,否则就得不到强化。态度的强化更多地依赖于赞许,或者同时受
21、到两种相反的强化,其作用则取决于两者相对的强度。模仿是通过榜样人物形象的示范而产生的联想反应,即初级学习形式。榜样如果是强有力的、重要的或者亲近的人物,引起模仿的作用更大,甚至在没有榜样言语教诲的情况下,也是如此。(2)态度的分阶段形成理论。凯尔曼指出,态度形成以及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顺从,指在社会影响下,个人仅仅在外显行为上表示与别人一致,这里还谈不上有多少深刻的认识或者情绪成分。这种态度是表面的、外控的(受奖惩原则支配),一旦外因消失,它就中止。因此是暂时的。第二个阶段:认同,指由于喜欢某人、某群体或者某件事,乐于与其保持一致或者采取与其相同的表现。这种态度带有较多的情绪、情感
22、成分,它虽然谈不上有多深刻的认识作基础,但已经比较主动了。第三个阶段:内化,即把情感认同的东西跟自己已有的信念、价值观联系起来,给予理智上的辨认,作出是非判断。这是一种认知性成分占主导地位的态度,它已经成为人格的一部分,因此一经产生就比较持久,不容易改变。(3)态度的认知不协调理论。认知不协调理论是 20世纪 50年代发展起来的关于人们在相互作用中其认知因素由不协调到协调,从而引起态度或者行为变化的研究领域。费斯廷格认为,任何人都有许多认知因素,他们之间存在三种情况:相互_致和协调的;相互冲突和不和谐的;无关的。当人们的两个认知因素处于第二种情况,人就会感受到不舒适或者紧张,并力求减缓。这种由于认知冲突(更多的是心理上的不一致)导致其内心不自在的状态,就叫做“认知不协调”现象。人出现了认知不协调,就会不由自主地驱使自己去减少这种矛盾,力求恢复或者保持认知因素之间的相对平衡和一致性。它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改变或者否定两个认知因素中的一个;对两个认知因素重新评价,减弱其中一个或者同时改变二者的重要性或者强度;在不改变两个认知因素的情况下,增加一个或者几个能弥补鸿沟的新认知或者理由。)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