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升本教育理论-67 及答案解析(总分:15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教育学部分(总题数:0,分数:0.00)二、选择题(总题数:12,分数:24.00)1.我国中小学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 )。A讲授法 B讨论法C探究法 D合作教学法(分数:2.00)A.B.C.D.2.范例教学理论的提出者是( )A赞科夫 B布鲁纳C根舍因 D皮亚杰(分数:2.00)A.B.C.D.3.实用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 )。A狄尔泰 B皮亚杰C拉伊 D克伯屈(分数:2.00)A.B.C.D.4.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A尊师爱生、团结互助、双边互动 B师生合作、长善救失、教学相长C尊师爱生、长善救失、双边合
2、作 D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分数:2.00)A.B.C.D.5.我国古代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 )A六艺 B四书五经C骑士七艺 D自然科学(分数:2.00)A.B.C.D.6.3。学龄初期是指_A幼儿期 B童年期C少年期 D童年期和少年期(分数:2.00)A.B.C.D.7.教学方法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的( )A教师教育学生的方法 B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C教师讲授课程的方式 D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分数:2.00)A.B.C.D.8.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其特点主要是学习掌握( )A直接经验 B间接经验C语数外知识 D实际操作能力(分数:2.00)A.B.C.D.9.向
3、学生陈示有关实物和教具,或向学生作示范,使学生在观察中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叫A实验法 B参观法C演示法 D实习作业法(分数:2.00)A.B.C.D.10.在德育工作中,要统一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建立“三结合”的教育网络。这主要遵循的德育原则是( )A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B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C知行统一的原则 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分数:2.00)A.B.C.D.11.在对学校隐性课程的分类中,一般把教师无意识的言行对学生所产生影响而构成的课程称之为A物质性隐性课程 B制度性隐性课程C心理性隐性课程 D活动性隐性课程 ( )(分数:2.00)A.
4、B.C.D.12.不是选择德育方法依据的一项是A德育目标 B德育内容C政治形势 D德育对象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分数:2.00)A.B.C.D.三、辨析题(总题数:2,分数:12.00)13.教育决定着人的发展。(分数:6.00)_14.知识多了,智力自然就提高了。(分数:6.00)_四、简答题(总题数:3,分数:24.00)15.对教师的语言表达主要有哪些要求?(分数:8.00)_16.学生的特点主要有哪些?(分数:8.00)_17.简述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过程。(分数:8.00)_五、论述题(总题数:1,分数:15.00)18.试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分数:15.0
5、0)_六、心理学(总题数:0,分数:0.00)七、选择题(总题数:12,分数:24.00)19.从心理学上讲。“一心”是可以“二用”的,这体现了注意的( )A稳定性 B广度C分配 D转移(分数:2.00)A.B.C.D.20.少年期性意识的最突出的特征是( )A同性、异性间无差别 B对异性的疏远与排斥C对异性的关注与接近 D对异性的追求与爱恋(分数:2.00)A.B.C.D.21.“心有余悸”是描写人在恐惧中的( )A心境状态 B应激状态 C激情状态 D热情状态(分数:2.00)A.B.C.D.22.厌恶疗法属于( )A行为矫正法 B精神分析法C人本主义疗法 D合理情绪疗法(分数:2.00)A
6、.B.C.D.23.1937 年出版人格:心理学的解释一书,标志着用科学方法系统研究人格问题的开始的人是( )A卡特尔 B塔佩斯C霍兰德 D奥尔波特(分数:2.00)A.B.C.D.24.天空有大片云彩飘动时,我们看到月亮好象在云彩中穿行,而云彩好象没动,这是下列哪种运动知觉现象_A真动 B似动 C诱动 D自动(分数:2.00)A.B.C.D.25.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推动力量是A需要 B动机 C兴趣 D诱因 ( )(分数:2.00)A.B.C.D.26.“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俗语表明了人格的哪一种特性?( )A稳定性 B独特性C整合性 D功能性(分数:2.00
7、)A.B.C.D.27.通过实验提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的心理学家是( )A斯皮尔曼 B艾宾浩斯C斯腾伯格 D麦克里兰(分数:2.00)A.B.C.D.28.当一个人的外表有魅力时,他的一些与外表无关的特征也常常被肯定,这种现象是( )A宽大效应 B晕轮效应C刻板印象 D近因效应(分数:2.00)A.B.C.D.29.出乎意料的紧张情景所引起的情绪状态是A应激 B激情C热情 D心境(分数:2.00)A.B.C.D.30.情绪和情感所反映的是( )A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B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C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D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分数:2.00)A.B.C.D.八、辨析题(
8、总题数:2,分数:12.00)31.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分数:6.00)_32.性格和气质是相互渗透,彼此制约的。(分数:6.00)_九、简答题(总题数:3,分数:24.00)33.简述社会助长的实质。(分数:8.00)_34.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是什么?(分数:8.00)_35.如何培养健康的情绪?(分数:8.00)_十、论述题(总题数:1,分数:15.00)36.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怎样组织好学生的注意?(分数:15.00)_专升本教育理论-67 答案解析(总分:15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教育学部分(总题数:0,分数:0.00)二、
9、选择题(总题数:12,分数:24.00)1.我国中小学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 )。A讲授法 B讨论法C探究法 D合作教学法(分数:2.00)A. B.C.D.解析:2.范例教学理论的提出者是( )A赞科夫 B布鲁纳C根舍因 D皮亚杰(分数:2.00)A.B.C. D.解析:解析 现代教育理论中教育家很多,德国教育家根舍因创设了范例教学理论。在现代教育理论中,注意对教育家的核心思想把握好。3.实用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 )。A狄尔泰 B皮亚杰C拉伊 D克伯屈(分数:2.00)A.B.C.D. 解析:4.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A尊师爱生、团结互助、双边互动 B师生合作、长善救失、教学相长C尊师爱生、
10、长善救失、双边合作 D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分数:2.00)A.B.C.D. 解析:5.我国古代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 )A六艺 B四书五经C骑士七艺 D自然科学(分数:2.00)A. B.C.D.解析:解析 C、D 两项是欧洲教育内容,那 A、B 两项是中国古代的教育内容。四书五经是儒家学派大师们的经典著作,科举考试时虽然经常用到,但它却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所以 A 正确。6.3。学龄初期是指_A幼儿期 B童年期C少年期 D童年期和少年期(分数:2.00)A.B. C.D.解析:7.教学方法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的( )A教师教育学生的方法 B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C教师
11、讲授课程的方式 D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分数:2.00)A.B.C.D. 解析:8.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其特点主要是学习掌握( )A直接经验 B间接经验C语数外知识 D实际操作能力(分数:2.00)A.B. C.D.解析:解析 C、D 二项包含在 A、B 二项之中。直接经验是指亲自经过实践而得到的知识,学生的学习不可能全部重复前人的实践过程,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地掌握前人从实践中得到的真理,这只有靠间接经验获得。9.向学生陈示有关实物和教具,或向学生作示范,使学生在观察中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叫A实验法 B参观法C演示法 D实习作业法(分数:2.00)A.B.C. D.解析:10
12、.在德育工作中,要统一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建立“三结合”的教育网络。这主要遵循的德育原则是( )A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B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C知行统一的原则 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分数:2.00)A.B.C.D. 解析:解析 该题较为灵活,要求考生对四个选项(即德育原则)要理解,显然答案是 D。11.在对学校隐性课程的分类中,一般把教师无意识的言行对学生所产生影响而构成的课程称之为A物质性隐性课程 B制度性隐性课程C心理性隐性课程 D活动性隐性课程 ( )(分数:2.00)A.B.C. D.解析:解析 考生首先要记住隐性课程分为三类:物质性隐性课程
13、、制度性隐性课程、心理性隐性课程。其次,了解书中每类课程所包含的内容。12.不是选择德育方法依据的一项是A德育目标 B德育内容C政治形势 D德育对象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分数:2.00)A.B.C. D.解析:三、辨析题(总题数:2,分数:12.00)13.教育决定着人的发展。(分数:6.00)_正确答案:(错误。)解析: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该观点夸大了教育的作用,忽视了其他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14.知识多了,智力自然就提高了。(分数:6.00)_正确答案:(错误。要使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必须具备如下条件:第一,从传授知识的内容看,传授学生的知识应是
14、规律性的知识。只有掌握了规律性的知识,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实现知识的“迁移”,才能由已知推至未知,才具有真正的思维能力。而且也只有规律性的知识,才需要理性思维的形式。第二,从传授知识的量来看,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所学知识的量要适当,不能过多。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通过思考,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第三,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应唤起学生积极的思维,启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始终使学生处在一种对知识的追求状态。)解析:四、简答题(总题数:3,分数:24.00)15.对教师的语言表达主要有哪些要求?(分数:8.00)_正确答案:(对教师的语言表达的要求主要有:(1)
15、准确、简练,具有科学性。(2)清晰、流畅,具有逻辑性。(3)生动、形象,具有启发性。(4)语言和非语言手段的巧妙结合。)解析:16.学生的特点主要有哪些?(分数:8.00)_正确答案:(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2)学生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3)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年龄特征。)解析:17.简述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过程。(分数:8.00)_正确答案:(学生品德是在不断教育和修养过程中,从量变到质变、从旧质到新质的积累而螺旋式地发展上升的。这种积累发展、螺旋上升需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教育。学生品德是由知、情、意、行等多种因素构成的矛盾统一体,是一种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
16、统,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凝聚物。因此,只有经过长期的、反复的、不断提高的培养和教育,才能促使学生品德不断地形成和发展。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知识经验的丰富,各种能力的增强,活动范围的扩大,接触事物的广泛复杂,社会对他的要求也就不断提高。同时,社会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原先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品德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又有进一步发展提高的必要。因此,品德的培养、教育和提高是长期的、反复的、永无止境的。意识形态领域里无产阶级思想和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斗争是长期的,它必然要反映到学生思想上来,这决定了他们思想上的矛盾斗争的长期性和反复性。因此,学生社会主义品德的培养、教育和提高是长期的、反复的
17、,不可能一劳永逸,一次完成。遵循德育过程的这一规律,教育者要不断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向其施加系统的和不断深化的思想道德影响,以引起学生品德内部系列化的矛盾斗争,并促进、加速其顺利解决,从而促使其品德逐步向前发展。)解析:五、论述题(总题数:1,分数:15.00)18.试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分数:15.00)_正确答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为:(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的现状。(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5)改变课
18、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解析:解析 该题需要考生加以注意,因为这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六、心理学(总题数:0,分数:0.00)七、选择题(总题数:12,分数:24.00)19.从心理学上讲。“一心”是可以“二用”的,这体现了注意的( )A稳定性 B广度C分配 D转移(分数:2.00)A.B. C.D.解析:解析 “一心”可以“二用”体现了注意的分配现象。注意的分配是注意的基本品质之一,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注意呵以把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注意的分配与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转移是注意的基本品质,应当重点理解和掌
19、握。20.少年期性意识的最突出的特征是( )A同性、异性间无差别 B对异性的疏远与排斥C对异性的关注与接近 D对异性的追求与爱恋(分数:2.00)A.B. C.D.解析:21.“心有余悸”是描写人在恐惧中的( )A心境状态 B应激状态 C激情状态 D热情状态(分数:2.00)A. B.C.D.解析:22.厌恶疗法属于( )A行为矫正法 B精神分析法C人本主义疗法 D合理情绪疗法(分数:2.00)A. B.C.D.解析:解析 此题可以举一反三,要了解主要的心理治疗理论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23.1937 年出版人格:心理学的解释一书,标志着用科学方法系统研究人格问题的开始的人是( )A卡特尔 B
20、塔佩斯C霍兰德 D奥尔波特(分数:2.00)A.B. C.D.解析:解析 奥尔波特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和人格心理学家,他认为人格特质是个体反应环境刺激时的一种内在倾向。此书的出版对人格研究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掌握奥尔波特人格特质理论的主要观点。24.天空有大片云彩飘动时,我们看到月亮好象在云彩中穿行,而云彩好象没动,这是下列哪种运动知觉现象_A真动 B似动 C诱动 D自动(分数:2.00)A.B.C. D.解析:25.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推动力量是A需要 B动机 C兴趣 D诱因 ( )(分数:2.00)A.B. C.D.解析:26.“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俗
21、语表明了人格的哪一种特性?( )A稳定性 B独特性C整合性 D功能性(分数:2.00)A.B. C.D.解析:解析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俗语体现了人格的独特性。人格的独特性体现了人格的千差万别,正因为人格具有独特性,才使每个人与众不同。27.通过实验提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的心理学家是( )A斯皮尔曼 B艾宾浩斯C斯腾伯格 D麦克里兰(分数:2.00)A.B. C.D.解析:解析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是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心理学家。他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揭示了本题所述的遗忘规律。28.当一个人的外表有魅力时,他的一些与外表无关的特征也常常被肯定,这种现象是( )A宽大效应
22、 B晕轮效应C刻板印象 D近因效应(分数:2.00)A.B. C.D.解析:解析 晕轮效应影响对一个人的评价。晕轮效应使人们所形成的有关别人的印象与别的本来面目相差很大,但这样建立起来的有关别人的印象的确是最迅速、最经济途径。29.出乎意料的紧张情景所引起的情绪状态是A应激 B激情C热情 D心境(分数:2.00)A. B.C.D.解析:30.情绪和情感所反映的是( )A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B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C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D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分数:2.00)A.B.C.D. 解析:八、辨析题(总题数:2,分数:12.00)31.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
23、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分数:6.00)_正确答案:(对。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解析:32.性格和气质是相互渗透,彼此制约的。(分数:6.00)_正确答案:(正确。)解析:性格和气质都属于稳定的人格特征,二者相互影响。气质影响到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和他的行为方式,因而使性格带上某种气质的色彩和具有某种特殊的形式,还影响到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性格可以改造气质,指导气质的发展,使它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九、简答题(总题数:3,分数:24.00)33.简述社会助长的实质。(分数:8.00)_正确答案:(1) 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是指别人在场或与别
24、人一起活动带来的活动效率的提高现象。但这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现象,社会助长作用确实存在,它不仅可以引起行为效率在数量上的增加,也可以在有些工作上提高行为的质量。(2) 他人在场或别人一起工作也不总是带来社会助长作用。随着工作难度增加,社会助长作用会逐渐下降,甚至最后变成社会干扰。特别是在复杂的思维工作上,与人共做可以导致量的增加,但在质的评价上,则独做会比共做更好。)解析:34.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是什么?(分数:8.00)_正确答案:(1)思维与想像的有机统一;(2)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3)常用“灵感”出现;(4)分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相结合;(5)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的统一。)解析:35.如何培养健康
25、的情绪?(分数:8.00)_正确答案:(1)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2)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3)设法丰富自己的情绪体验;(4)学会自我欣赏与接纳;(5)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宽以待人;(6)正确面对和处理负面情绪。)解析:十、论述题(总题数:1,分数:15.00)36.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怎样组织好学生的注意?(分数:15.00)_正确答案:(要善于运用不随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在教学环境方面,应有利于学生的注意集中,尽量防止分散注意的刺激出现;在教学方法上要尽量防止单调死板,要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以激发学生对教学过程本身的兴趣。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引导学生交替使用几种注意,设法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