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升本教育理论-13 及答案解析(总分:15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教育学部分(总题数:0,分数:0.00)二、选择题(总题数:12,分数:24.00)1.人们常说:“教育有法而无定法”。这说明教师劳动具有 A连续性特点 B创造性特点 C长期性特点 D示范性特点(分数:2.00)A.B.C.D.2.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教育家是 A克鲁普斯卡娅 B苏霍姆林斯基 C马卡连柯 D赞科夫(分数:2.00)A.B.C.D.3.学生年龄特征包括的两方面特征是 A认识和情感特征 B认识和个性特征 C个性和性格特征 D生理和心理特征(分数:2.00
2、)A.B.C.D.4.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 A教育学 B教育哲学 C教育心理学 D教育经济学(分数:2.00)A.B.C.D.5.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指导思想是 A讲授法和谈话法 B练习法和实习法 C演示法和陶冶法 D启发式和注入式(分数:2.00)A.B.C.D.6.下列哪一个观点不符合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特点 A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B初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C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D初中阶段分科与综合课程相结合(分数:2.00)A.B.C.D.7.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 A师生共同参与的 B扩大学生视野的 C有目的、有计划的 D受教学大纲规范的(
3、分数:2.00)A.B.C.D.8.根据教学大纲系统表述学科内容的是 A教学指导书 B教学参考书 C教科书 D教案(分数:2.00)A.B.C.D.9.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 A必然性 B偶然性 C可能性 D现实性(分数:2.00)A.B.C.D.10.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必须做到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分数:2.00)A.B.C.D.11.划分课的类型的基本依据是 A教学原则 B教学途径 C教学任务 D教学内容(分数:2.00)A.B.C.D.12.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的规律,必须做到 A长善救失 B循序渐进 C因材施教 D教学相长(分数:
4、2.00)A.B.C.D.三、辨析题(总题数:2,分数:12.00)13.我们在制定教育目的时,既要考虑社会需要,又要考虑人的自身发展需要。(分数:6.00)_14.知识多了,智力自然就提高了。(分数:6.00)_四、简答题(总题数:3,分数:24.00)15.说明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分数:8.00)_16.说明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的依据和表现。(分数:8.00)_17.简述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过程。(分数:8.00)_五、论述题(总题数:1,分数:15.00)18.论述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分数:15.00)_六、心理学(总题数:0,分数:0.00)
5、七、选择题(总题数:12,分数:24.00)19.煤块被强光照射时,人们仍认为它是黑的,这是知觉的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分数:2.00)A.B.C.D.20.“易喜易悲,忽冷忽热”是情绪的哪种特性 A兴奋性 B深刻性 C稳定性 D效能性(分数:2.00)A.B.C.D.21.创设一个“同感、真诚、尊重的人际关系”是下列哪种咨询方法 A系统脱敏法 B行为矫正法 C人本主义疗法 D理性情绪方法(分数:2.00)A.B.C.D.22.人们常常以日出日落来判断东西方向,以人体为参照来判断左右,这属于 A形状知觉 B大小知觉 C深度知觉 D方位知觉(分数:2.00)A.B.C.D.2
6、3.当游览黄山后,人们头脑里留下“迎客松”印象的记忆是 A情绪记忆 B形象记忆 C词语记忆 D动作记忆(分数:2.00)A.B.C.D.24.认知中介论情绪理论的提出者是 A詹姆斯兰格 B沙赫特辛格 C康侬巴德 D霍姆斯瑞赫(分数:2.00)A.B.C.D.25.鲁班发明锯是借助下列哪个选项 A定势 B变式 C同化 D原型启发(分数:2.00)A.B.C.D.26.“灵感或顿悟”是 A创造思维 B再现思维 C分析思维 D直觉思维(分数:2.00)A.B.C.D.27.智力测验的可靠性是 A信度 B效度 C常模 D智商(分数:2.00)A.B.C.D.28.“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是下
7、列哪种智力构成成分 A组合性智力 B经验性智力 C实用性智力 D流体智力(分数:2.00)A.B.C.D.29.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级表现形式是 A表象 B想像 C思维 D意识(分数:2.00)A.B.C.D.30.永久性遗忘是因消退而引起的 A储存性障碍 B提取性障碍 C生理性障碍 D心理性障碍(分数:2.00)A.B.C.D.八、辨析题(总题数:2,分数:12.00)31.知觉的对象优先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叫知觉的选择性。(分数:6.00)_32.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分数:6.00)_九、简答题(总题数:3,分数:24.00)33.引起无意注意的主、客观因素有哪些?
8、(分数:8.00)_34.简述智力技能与动作技能的区别。(分数:8.00)_35.简述心境的特点及其产生原因。(分数:8.00)_十、论述题(总题数:1,分数:15.00)36.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分数:15.00)_专升本教育理论-13 答案解析(总分:15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教育学部分(总题数:0,分数:0.00)二、选择题(总题数:12,分数:24.00)1.人们常说:“教育有法而无定法”。这说明教师劳动具有 A连续性特点 B创造性特点 C长期性特点 D示范性特点(分数:2.00)A.B. C.D.解析:2.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
9、讨教育学问题的教育家是 A克鲁普斯卡娅 B苏霍姆林斯基 C马卡连柯 D赞科夫(分数:2.00)A. B.C.D.解析:3.学生年龄特征包括的两方面特征是 A认识和情感特征 B认识和个性特征 C个性和性格特征 D生理和心理特征(分数:2.00)A.B.C.D. 解析:4.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 A教育学 B教育哲学 C教育心理学 D教育经济学(分数:2.00)A. B.C.D.解析:5.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指导思想是 A讲授法和谈话法 B练习法和实习法 C演示法和陶冶法 D启发式和注入式(分数:2.00)A.B.C.D. 解析:6.下列哪一个观点不符合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特点 A小
10、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B初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C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D初中阶段分科与综合课程相结合(分数:2.00)A.B. C.D.解析:7.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 A师生共同参与的 B扩大学生视野的 C有目的、有计划的 D受教学大纲规范的(分数:2.00)A.B.C. D.解析:8.根据教学大纲系统表述学科内容的是 A教学指导书 B教学参考书 C教科书 D教案(分数:2.00)A.B.C. D.解析:9.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 A必然性 B偶然性 C可能性 D现实性(分数:2.00)A.B.C. D.解析:10.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必须做到 A循
11、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分数:2.00)A.B. C.D.解析:11.划分课的类型的基本依据是 A教学原则 B教学途径 C教学任务 D教学内容(分数:2.00)A.B.C. D.解析:12.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的规律,必须做到 A长善救失 B循序渐进 C因材施教 D教学相长(分数:2.00)A.B. C.D.解析:三、辨析题(总题数:2,分数:12.00)13.我们在制定教育目的时,既要考虑社会需要,又要考虑人的自身发展需要。(分数:6.00)_正确答案:(正确。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需要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教育总是按社会的需要来培养人,人的自身发展离不开社会的
12、需要;另一方面,社会是由个体的人组成的,社会需要并不排斥个人自身兴趣、爱好、才能的发展。因此,制定教育目的应反映社会需要和个体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解析:14.知识多了,智力自然就提高了。(分数:6.00)_正确答案:(错误。要使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必须具备如下条件:第一,从传授知识的内容看,传授学生的知识应是规律性的知识。只有掌握了规律性的知识,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实现知识的“迁移”,才能由已知推至未知,才具有真正的思维能力。而且也只有规律性的知识,才需要理性思维的形式。第二,从传授知识的量来看,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所学知识的量要适当,不能过多。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
13、。通过思考,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第三,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应唤起学生积极的思维,启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始终使学生处在一种对知识的追求状态。)解析:四、简答题(总题数:3,分数:24.00)15.说明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分数:8.00)_正确答案:(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通过教育可以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把可能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把间接的生产力变为直接的生产力,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通过教育,使人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术,成为专门的人才,而这些人才投入生产过程之后,他才能真正变为直接和现实的生产力,成为合格的劳动
14、力,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教育把可能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不仅指培养从事体力劳动的直接进行生产劳动的熟练技术工人,也包括培养从事脑力劳动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通过教育培养出这些科技、管理人员,然后投入生产过程,将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教育是科学技术知识再生产的手段科学知识具有继承性,但科学知识的继承需要通过教育来传递。如果没有教育,前人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就无法被后人所掌握,科学知识和技术就无从得到继承和发展,所以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重要手段。通过教育还可以高效能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更多的人所掌握,科
15、学知识得到普及,先进生产经验得到推广,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手段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它还通过科研,生产出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高等学校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军,它在开展科学研究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因此,国外高等学校都在承担和完成着重大科研任务,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我国高等学校也承担着重要科研任务,高等学校有不少科研成果已达到了国内甚至国际先进水平。近年来又出现了高等学校也是科技服务中心的提法,使高等学校加强了科研和应用工作,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解析:16.说明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的依据和表现。(分数:8.00)_正确答案:(学生
16、作为教育主体的依据:学生是具有自觉能动性的人,是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对教育影响具有选择性,既可能接受,也可能拒绝某种教育影响,即使是接受某种教育影响,也需要通过自身的主观努力和消化、吸收的过程。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接受教育,而且逐步形成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自觉主动地确定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并为进行自我教育,促进自我发展作出艰苦不懈的努力。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表现:学生是具有自觉能动性的人。学生这种主观能动性,决定了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学生
17、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觉性:学生是一个有意识、有自觉性的人,而不是任教师摆弄的胶泥或装填的料场。学生是否接受教师的教育及其接受的程度,都受到学生自己有意识的自觉的支配。他们对教师的教育具有选择性。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不是简单的由外而内的装填的过程,而是在师生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教师施加的教育影响,经过学生大脑的自觉思考和积极活动,经过学生头脑内部的矛盾斗争,才能将外部的教育影响转化为自己的需要和自己的精神财富。独立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个性特征、知识水平、人格和尊严。一句话,学生有其自主作用和独立倾向。学生对教师的教育作用有“过滤”、取舍的作用。学生
18、将来的发展方向、他的择业目标、理想前途都有自己的考虑和选择的独立倾向。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立个性,充分估计学生的自主作用,并加以引导、发展,培养学生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创造性:创造性是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形式。在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不满足于已有的结论和结果,创造出新颖的解题方法;在课外小组活动中,制作出精美的小制作品、工艺品;在文艺活动中,自编自演的精彩的歌舞、小品等,这些都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创造性成果。因此,创造性是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要在扎扎实实地搞好基础教学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他们的创造才能。)解析:17.简述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不断
19、提高的过程。(分数:8.00)_正确答案:(学生品德是在不断教育和修养过程中,从量变到质变、从旧质到新质的积累而螺旋式地发展上升的。这种积累发展、螺旋上升需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教育。学生品德是由知、情、意、行等多种因素构成的矛盾统一体,是一种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凝聚物。因此,只有经过长期的、反复的、不断提高的培养和教育,才能促使学生品德不断地形成和发展。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知识经验的丰富,各种能力的增强,活动范围的扩大,接触事物的广泛复杂,社会对他的要求也就不断提高。同时,社会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原先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品德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又有进
20、一步发展提高的必要。因此,品德的培养、教育和提高是长期的、反复的、永无止境的。意识形态领域里无产阶级思想和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斗争是长期的,它必然要反映到学生思想上来,这决定了他们思想上的矛盾斗争的长期性和反复性。因此,学生社会主义品德的培养、教育和提高是长期的、反复的,不可能一劳永逸,一次完成。遵循德育过程的这一规律,教育者要不断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向其施加系统的和不断深化的思想道德影响,以引起学生品德内部系列化的矛盾斗争,并促进、加速其顺利解决,从而促使其品德逐步向前发展。)解析:五、论述题(总题数:1,分数:15.00)18.论述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分数:15.0
21、0)_正确答案:(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的普遍规律。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认识过程,他们的思想品德对学习的积极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引导他们将个人的学习与社会发展、祖国前途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就能给学生的学习以巨大动力,调动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推动学生坚持努力学习,不断提高知识学习的质量。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有赖于文化科学知识的掌握。首先,科学的世界观和先进的思想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能力作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有关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并发展他们的
22、能力,能帮助他们辨别是非,评价善恶,加深对社会思想道德的认识,为他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奠定基础。其次,学习本身是艰苦的劳动,可以培养锻炼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如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刻苦耐劳的精神、一丝不苟的品质、强烈的进取心、诚实的态度等等。学生掌握知识有助于他们思想品德的提高,但知识并不等于思想品德。要使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品德,成为调节他们行为的力量,不仅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且要求学生联系实际,自觉地从所学知识中吸取思想道德营养,在思想情感上产生共鸣,受到感染,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逐步提高自己
23、的思想道德水平。)解析:六、心理学(总题数:0,分数:0.00)七、选择题(总题数:12,分数:24.00)19.煤块被强光照射时,人们仍认为它是黑的,这是知觉的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分数:2.00)A.B.C.D. 解析:20.“易喜易悲,忽冷忽热”是情绪的哪种特性 A兴奋性 B深刻性 C稳定性 D效能性(分数:2.00)A.B.C. D.解析:21.创设一个“同感、真诚、尊重的人际关系”是下列哪种咨询方法 A系统脱敏法 B行为矫正法 C人本主义疗法 D理性情绪方法(分数:2.00)A.B.C. D.解析:22.人们常常以日出日落来判断东西方向,以人体为参照来判断左右,这
24、属于 A形状知觉 B大小知觉 C深度知觉 D方位知觉(分数:2.00)A.B.C.D. 解析:23.当游览黄山后,人们头脑里留下“迎客松”印象的记忆是 A情绪记忆 B形象记忆 C词语记忆 D动作记忆(分数:2.00)A.B. C.D.解析:24.认知中介论情绪理论的提出者是 A詹姆斯兰格 B沙赫特辛格 C康侬巴德 D霍姆斯瑞赫(分数:2.00)A.B. C.D.解析:25.鲁班发明锯是借助下列哪个选项 A定势 B变式 C同化 D原型启发(分数:2.00)A.B.C.D. 解析:26.“灵感或顿悟”是 A创造思维 B再现思维 C分析思维 D直觉思维(分数:2.00)A.B.C.D. 解析:27.
25、智力测验的可靠性是 A信度 B效度 C常模 D智商(分数:2.00)A. B.C.D.解析:28.“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是下列哪种智力构成成分 A组合性智力 B经验性智力 C实用性智力 D流体智力(分数:2.00)A. B.C.D.解析:29.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级表现形式是 A表象 B想像 C思维 D意识(分数:2.00)A.B.C.D. 解析:30.永久性遗忘是因消退而引起的 A储存性障碍 B提取性障碍 C生理性障碍 D心理性障碍(分数:2.00)A. B.C.D.解析:八、辨析题(总题数:2,分数:12.00)31.知觉的对象优先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叫知觉的选择性。(分数:6
26、.00)_正确答案:(正确。人的知觉具有这样一种特性,即对优先知觉的事物,形成清晰的影像,而对其周围环境的事物,只是当成陪衬和背景,形成模糊的感觉。这种把知觉的对象优先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叫知觉的选择性。)解析:32.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分数:6.00)_正确答案:(正确。教师正确的评价,恰当地运用表扬与批评,是激发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之一。因为这种表扬与批评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成绩肯定与否定的一种强化方式。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激发其上进心、自尊心、荣辱感和集体主义精神等。)解析:九、简答题(总题数:3,分数:24.00)33.引起无意注意的主
27、、客观因素有哪些?(分数:8.00)_正确答案:(引起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有主观和客观两种因素:属于客观因素的有:刺激物的新异性是引起不随意注意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新 异的刺激或熟悉内容的刺激物的不寻常结合易为人所注意。刺激物的强度大小,如强光、巨响、强烈的气味等都易引起人的注意。刺激物对比的差异越大,越易被注意。刺激物的变化和运动。刺激物突然出现与停止,增强与减弱,空间位置变化和运动等都易引起不随意注意。属于主观因素的有:与主体的需要、兴趣和期待相适应的刺激物,最容易引起人的注意。例如球迷对“球讯”以及影迷对“影讯”的注意等。情绪和生理心理状态的影响,激发情感活动的刺激都能引起不随意注意。过
28、分忧愁与疲倦则会降低人的好奇心。过去知识经验的影响等。)解析:34.简述智力技能与动作技能的区别。(分数:8.00)_正确答案:(动作技能是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智力技能是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智力活动方式。两者有如下三方面的区别:(1)智力技能的动作对象具有观念性,而动作技能的对象是物质性的;(2)智力技能的动作执行具有内隐性,而动作技能的动作执行具有外显性;(3)智力技能的动作结构具有简缩性,而动作技能的结构具有展开性。)解析:35.简述心境的特点及其产生原因。(分数:8.00)_正确答案:(心境是一种使人的所有情绪体验都感染上某种色彩的、较持久而又微弱的情绪状态
29、。如一个人兴致勃勃时,干什么事都乐滋滋的;而灰心丧气时,总是见花落泪,对月伤怀,干什么事都打不起精神,这些都属于不同的心境状态。心境有以下特点:首先,它是一种缓和而又微弱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持续的时间较长,少则几天数日,长则数年之久;而且这是一种非定向的弥散性情绪体验,它并不指向特定对象。例如“人逢喜事精神爽”、“心有余悸”等都是形容心境状态的。引起心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生活中的一般事件,带有感情色彩的表象再现也能导致心境的发生。此外,人体生物节律,即体力、智力、情绪的最佳状态呈周期性变化,对心境也有影响。人的心境并非由环境与生理条件机械决定的,对心境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是在实践中形成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失败、困难和挫折,会使人悲观失望;但对具有革命人生观和崇高理想、信念的人来说,则会经受考验,充满胜利的信心。)解析:十、论述题(总题数:1,分数:15.00)36.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分数:15.00)_正确答案:(加强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1)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2)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3)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像力;(4)鼓励学生参加各项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有创造力的学生。)解析: